中國十大古村----婺源古村落群
06-20
婺源古村落群——中國最美麗、保存最多、最為完好的古村落群【古村歷史】江西婺源古村落群,地處江西東北部,西距景德鎮80公里,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一顆綠色明珠。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婺源古村落的建築,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後靠青山的地方。婺源縣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婺源建縣的歷史大約有1200多年,自古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徽州」是被越來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說這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園,地處偏僻山鄉的婺源很幸運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氣韻。婺源明清時代的徽式建築幾乎遍布全縣各鄉村。走進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滿青藤的粉牆,長著青苔的黛瓦。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典範,用材考究,做工精美,風格獨特。【古村古迹】1、理坑婺源沱州鄉理坑村,建村於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漸盛,人煙茂密,科第蟬聯,簪纓奕葉。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顯宦擢職之時或年老返鄉之後,便致力於營造邸第,以耀祖光宗。至今,以官邸宅第為主體的明清古建築有130幢之多。2000年理坑古民居批准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村落以「箬皮街」為軸線,大小40多條街巷呈技術布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高牆與通道構成的空間,時窄時寬,開際線時高時低,彎曲而又貫通,幽深曲折,猶如迷宮。街巷路面全用青石板鋪設,光潔平整。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築,飛檐翹角、粉牆黛瓦,高低錯落。在小溪河彎處形成「出水蓮花」形狀建築群落。主要有:尚書第——明末工部尚余懋學之府第。門樓花坊上有「尚書第」三字。天官上卿府——明休啟元年(1621)南京吏部尚書余懋衡之住所。石庫門坊上有汪刻楷書「天官上卿」四字。前中後三堂。正堂三間兩廂,出面方柱,素麵方石拙,梁枋雀替深雕,上堂青磚鋪地。駕睦堂——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造的官廳。外門樓上正中有磚雕「雙龍戲珠」圖,四沿「富貴萬字」磚坊。門樓內正中水磨磚淺雕「聖旨」二字,依稀可辨。正廳五間,三面回廓,軒廓木質卷雕,深天井。後間為雙天井。前有大院,後有廚房。司馬第——明末兵部主事余維樞之宅。門樓上磚雕花框正中有「司馬第」三字。三間兩進,前進正廳三間兩廂。上黨橫樑兩端雕刻月牙,雀替深雕靈芝紋。兩廂拱坊中雕戲劇人物,旁雕花卉。右廂通往軒廓卷棚,下有雕獅拱撐二對。梁枋上有雕刻。正房格子窗、護凈雕工精緻。前進後堂三間兩廂,明間橫枋深雕圖案花紋,兩廂花枋深雕。九世同居樓——村中余姓仁宦的住宅。建於明末清初,現保存完好。門內前廳粗樑上木雕「九世同居圖」,老幼孺各呈喜狀,形態逼真,門、窗護凈雕工極為精緻。2、篁嶺篁嶺建村歷史約500年,為曹姓所建。曹姓屬於山東祖,由歙縣篁墩遷婺源汪口河東至大鱅源後至篁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計26代)。曹姓文人輩出,「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鏞父子,其故鄉在篁嶺——《婺源縣誌》記載。窗銜篁嶺千葉匾,門聚幽篁萬畝田,篁嶺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嶺高500米,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雲,被稱為「梯雲村落、曬秋人家」。篁嶺村500年來一直隱藏在婺源縣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是一個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地無三尺平」是篁嶺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群山環抱,房屋鱗次櫛比,位於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篁嶺古村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裡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徽派古建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石雕、磚雕、木雕三雕工藝精美絕倫,官宅、商宅、茶坊、酒肆、書場、硯庄、篾鋪,古趣盎然。雖說「地無三尺平」,篁嶺人心中自有一桿稱,那是朱老夫子推崇的「天人合一」。至今篁嶺水口仍茂盛地生長著80多株「天然活化石」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有的樹齡已達500年。3、江灣、曉起、汪口江灣、曉起、汪口,三村鼎立,都是歷史悠遠的古遠走高飛,且同屬江灣鎮。江灣鎮,婺源的東大門,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水陸交通的要塞。江灣村有一水灣,環村而過,村名雲灣。後因江姓繁盛,遂改名江灣。江灣村從北方後龍後山到南西梨園河邊,明晰地分成三個區域:山腳一保留著部分寨牆的區哉稱「古江灣」,明清商業街叫「老江灣」,臨近河邊是「新江灣」。江灣村於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元豐二年(1079),江敵率族遷來江灣(又稱去灣)。江灣西端,有一座氣勢恢寵的「蕭江宗祠」。祠內「永思堂」前有一幅撰於 1924年楹聯:江氏自節度易姓以來,疊分於婺於歙於衢,代挺聞人,粲乎溯蘭陵八蕭晦至昭明太子;雲灣當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並稱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繼晦庵先生。曉起村距江灣僅一公里是曉起村。曉起村分上、下曉起,連接上、下曉起的是青石板古驛道,這是古官道。而上、下曉起又都有古道通往山裡。段莘水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曉起,沿途,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有的沿河路段古驛道旁還構築起青石板欄杆。古道曲折,路面平坦,車轍時深時淺。遠山渺渺,近水淙淙,村落若隱若現。這裡是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下曉起多富商宅第,號稱「商一村」,村頭溪畔有兩幢高大的民居,門樓裝飾採用磚雕形式。用高浮雕、透雕、鏤雕等技法,在厚不過三四公分的水磨青磚上,雕琢出「文王訪賢」、「連中三元」、「五子奪魁」、「龍鳳呈祥」、「八駿圖」等等,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惟妙惟肖。一個圖案雕出五個層次,二十多個人物。工藝精湛,格調不俗。反映出走南闖北的婺源商人文化修養、審美需求,體現了民間能工巧匠技藝高超、手法老到。上曉起多官宦府邸,號稱「官一村」。清後期科場得意,有過「一門三大夫」,「祖孫兩進士」的佳話。走在村邊的古道上,「進士第」額匾赫然顯現。這是嘉慶進士江之紀的府邸。為凸現官家身份與威嚴,門額大青石板上陽刻三個楷書大字,門罩磚雕卻並不繁複精細。屋內許多木構件,卻是木雕精品。門口三級台階稱作「三步金階」,似乎官宅專用形制。村中著名的官宅還有「大夫第」、「榮祿第」。與普通民居不同的是,官宦府邸外表要張揚的多。上、下曉起,水傍村落,古樟成群;大街小巷,韻味天成。 汪口村,離江灣鎮十里的汪口村是個商埠名村。汪口古稱「永川」,處于山水環抱之間。材落背告的後龍山,呈五級升高的台地。江灣水匯入段莘水以後,在村南側由東向西流過,時凈如練的河水因村對岸的向山阻攔出現 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古時此地是徽州、饒州間的陸路要衝,也是婺源水路貨運去樂平、鄱陽湖、九江的起點碼頭。18個埠頭,另有18條巷弄北通主街官路。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古建築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養源書屋以及民居、商鋪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築11幢,清代建築253幢。2003年汪口村亦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這裡有進士14人,任七品以上官員74人,村人著述27部。俞氏宗祠,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婺源現存宗祠中最完整、華麗的一處,與黃村的「百柱廳」齊名。由大門、享堂、後寢組成,形制雖不甚特別,但享堂前與左右側廊交接的陰角上,向院子挑出一個高蹺的翼角,角梁下懸一個垂花柱,構架雕刻得很華麗。有資料說,明間上、下花枋之間原有「俞氏宗祠」字匾。上枋浮雕 「雙龍戲珠」,下枋是「雙鳳朝陽」,合稱為「龍鳳呈祥」。大門的背面與前面基本相同,稍間連接兩。明間上方匾「生聚教訓」。騎門梁中間開光盒子里、以及明間、次間所的花枋,滿雕人物故事、園林場景和各種吉祥紋樣。兩廊各三間,前檐過海梁通長8.6米。其它枋雕場景生動,構圖宏偉。享堂主梁是一棵罕見巨大的銀杏樹,整個祠堂所用木材大多是樟木。4、延村和思溪延村、思溪民居以優雅的儒商村落景觀為特色。延村出婺源縣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谷平川里。南北兩面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谷。村西是平展展的水田,一直鋪開到里把路外的思溪村,在向西延神。這片活田被鄉民誇做「九里稻香」。一條十來公尺寬的溪水經思溪而來,貼村子南緣向東北衝進峽谷,水流湍急,翻著白花。據說從前一列列的木排就是順著這條思溪水,漂向思口,漂向縣城,下鄱陽湖,運達長江。延村於2003年由江西人民政府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列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思溪村延村西邊一里多路就是思溪。延村在溪水北岸,思溪在南岸,同樣是「腰帶水」地形。思溪村始建於南宋元末年(約1199),先祖由長田村遷來。多俞姓,俞音諧魚,「魚」思溪水,故名思溪。整個村子設計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風雨橋。進村必須過橋。橋名「通濟」,一墩兩跨,橋上建有廊亭,八開間。比例和諧,構造合理,方棱方角,沒有雕飾。橋面兩側有靠凳欄杆,是全村唯一公共交誼中心,也是一個商業點。思溪村於2003年由江西人民政府名為「歷史文化名村」。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規模龐大,造型考究。木製的二層榀架,外圍以高聳的出山馬頭封火牆。住宅緊挨著住宅,封火山牆也是宅第之間的界限。表條石門框門楣,水磨青磚雕琢鑲嵌裝飾的門樓。堂屋有三間式、四合式、大廳式、穿堂式,均以「天井」採光和導引雨水。大戶豪宅樓上樓下有房多達 20餘間,天井也有多個。每幢的門分大門、二門、正門、偏門、耳門和後門。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鋪墁。即使雨雪滿天,在此串門入戶,從村頭到村尾,衣賞可以不濕。內部的梁枋、斗拱、門楣、窗欞、雀替、護凈之上。皆刻成雕滿吉祥寓意的紋飾,表達主人良好的願望和期許。「雖為賈者,咸近士風」,一派儒商風範,故而還題客題匾,設庭院、鑿景窗、置盆景、石桌石凳、花壇水缸,一應俱全。思溪一處清代富商民居,面積一畝,天井六個,正廳 70平方米,貼金的「敬序堂」匾額高高懸起,書齋、庭院古色古香,客舍課館做工精細。這些豪宅巨室表現出儒商幽雅即也繁縟的審美情趣,彰顯他們衣錦還鄉的榮耀,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思溪延村的古建築有一種「集體」的美。「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古建築的延綿無盡。婺源鄉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幾許?委實使身臨其境的遊人頗費思量。5、李坑李坑村,婺源縣城東北15公里,屬秋口鎮。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李坑建村於宋大中祥符辛亥四年(1011),是李唐皇室後裔。《家譜》載:「始遷祖洞公,字文瀚,名祁徽。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戊辰正月初七辰時。祥孚(符)庚戌自祁浮溪新田遷婺東塔子山。辛亥遷於理源雙峰下,改理源為理田。有記於盤穀道院。構書屋課子。」 可見李氏聚居於此將近千年。李坑村的主體位於一個東西狹長山谷里。山谷東端是一個封閉的盆地,都是水田。兩條小溪,都發源於盆地,一叫上邊溪,一叫下邊溪。上邊溪流向正西,下邊溪由南側西流、轉而偏西北。兩溪在村中心匯合,匯合後繼續西流。出村約百米,溪流折而向北去了。堪輿術認為,「水向西流必富」。李坑的格局,很講究風水。生於元末的李坑人李景溪,是著名的風水大師。他既然聞名全國,也就可能對家鄉李坑的規劃布局有所影響了。至今,李坑保存有明清建築數十幢。四幢明代舊宅,都沒有前院,附屬建築面積較小。做法和風格上的特點很顯著,與延村、理坑的一樣。天井裡有「冂」形且相當深的明溝,顯見當年屋檐末置天溝。樓上和樓下高度相近,而不是上低下高,相差懸殊。廂房和正屋之間沒有「退步」。隔扇樸素,隔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有的樓上的護凈採用竹篾紡織成六角格眼。李坑的明代建築還有別於他處的特點:金磚鋪地,即凈不雕飾;本質柱礎,而不用石礎。【古村典故】婺源名稱說法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眾家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辭海》是這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現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故名。江灣故事江灣蕭江乃漢相蕭何之後,為何改蕭姓江?上面楹聯隱一故事,說的是蕭氏後裔唐宰相蕭遘之子蕭禎,時任江南節度使,被朱溫所逼,隻身渡江,此後遂易姓為江。六代之後,舉族遷住婺源,是為江灣「江」姓鼻祖,但數典不敢忘祖,乃在江姓之前加個「蕭」旁邊,是為「蕭江」。人傑地靈的江灣古鎮,出了許多名人,粗略統計有60多位。有專家學者,名臣良將,還有教育家、名醫、藝術家。例如,明代江一麟,在朝,則與權相嚴蒿抗爭;外任,則將一個廣平府治理得天下第一;禦侮,則驅除倭寇;安民,則犁盪土匪;最後,死在治理淮河任上。清代的江永是著名的經不家、章韻學家、考據家,著述極豐,僅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27部。清末民初江謙,教育家、佛學家,宣統元年公舉為安徽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元年舉任省議會副議長,曾任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蘇省教育局局長等職。曾獲孫中山三等嘉禾勳章。江石溪(江澤民的祖父)學識淵溥,智慧超人,胸懷坦蕩,且多才多藝,善簫笛工山水擅詩賦,備受世人尊崇,受聘於張謇任大達輪船公司內河輪局協理後,大展其才,「言談揮灑稱絕倒,煦煦儒雅風度好」,多次受到張謇獎賞。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和江灣亦有不解之緣。這位後來發跡的光緒年間的「狀元郎」,兒時,曾隨挑洋貨擔之人流落婺源江灣。是江灣人把他收養並供給讀書。成人成才後,他不忘養育之恩伺機報效,在他興辦的實業中,聘用了江灣有識之士,同時十分信賴,情同手中。李坑故事一個小小的村落,宋代以後,竟出了12名進士,可謂文風鼎盛,其中宋代9名,明代1名。清代3名。李仁,北宋天禧元年任征南先鋒,以功封安南武毅大將軍,加封光祿大夫。南寧乾道三年的武狀元李知誠,是位儒將,授忠翊,改武經郎,轉軍撫司事。宋末,李芾,咸淳元年知臨安府,為人忠直,不謅事賈似道,被黜,後任湖南鎮撫使兼潭州知州,抗元殉國後,贈端明殿水學士,謚忠節。李坑村有忠觀閣,專為紀念他而建。到了明清雖然科名不振,但也代有其人。【民族文化風俗】篁嶺曬秋篁嶺村中由於空地稀少,村民們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頂曬辣椒等農作物的傳統,形成全國聞名的「曬秋」農俗特色景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畫家和攝影家前來創作。篁嶺曬秋是人文的傑作,數十棟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家家鑿窗採光,戶戶支架曬物。村民們用眺窗為畫板,支架為畫筆,曬匾為調色盤,春曬茶葉、蕨菜;秋曬紅辣椒、稻穀黃豆……就這樣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風情傑作,一年四季延綿有序。篁嶺生態觀置身祥雲深處,篁嶺人有自己的生態觀:房前植樹,屋後插竹,篁嶺村古樟、紅楓、香榧林立;方竹、觀音竹、篁竹迎風飄逸,「高山流水」青石池內,餵養的是五顏六色的原生態魚。江灣雪梨江灣村不僅風水旖施,且物產豐富,「江灣雪梨」久負盛名,是婺源「紅綠黑白」(紅魚、綠茶、龍尾硯、白梨)四「色」中的一色。每當梨樹開花之際,十里蕭江,濃香裹郁,那才是「灑不醉人花醉人」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與時間賽跑搶修保護古村落
※美醉了…這些藏在玉溪的古村落,你都去過嗎?
※京西古村葦子水村 杏花綻放
※哪些古鎮比較安靜,商業化程度比較低?
※[轉載]獨具匠心別有風格的岩頭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