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博文的最後我預告的本文的主題是「與宋朝有關的幽雲十六州」,剛才想想:不對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之後的是隋唐!!偉大的隋唐,這段歷史怎麼可以不說??更何況,就算是非要說「幽雲十六州」不可,那,這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只和宋朝有關??---- 在本胖子的歷史觀中:「幽雲十六州」對唐朝的影響遠比對宋朝的影響要嚴重得多,嚴重了無數倍!!狹義上的「幽雲十六州」是山西與河北的北部(幽州是北京,雲州就是大同!),廣義上的「幽雲十六州」就是山西河北這兩個省及周邊地區!!---- 對宋朝(北宋)而言,「幽雲十六州」僅僅是一塊沒有回收的戰略要地、感覺很難受,但,並不致命。。。對唐朝來說,「幽雲十六州」才是真正要命的,它不僅僅是安史之亂的直接策源地,更是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起直到907年唐朝滅亡之間的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持續的唐朝藩鎮割據最嚴重的地區,怎麼滅都滅不掉!!讓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時間超過一千年(自公元四世紀的五胡亂華問題總爆發,到公元十四世紀明朝的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南北朝、隋、唐、宋等多個朝代一直搞不定的「幽雲十六州」,其問題的實質,就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陣痛!!大家應該還記得在上篇博文的最後我說到:「正因為是來自北魏六鎮(尤其是武川鎮)的勢力在北魏分裂之後的亂局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中原大地的執政權,更,由於自五胡亂華起的三百多年間的遍布整個中原大地的在亂世中的殘酷的民族融合到這時候已經逐漸成功。所以,來自武川鎮這麼一個區區彈丸之地的幾個胡漢雜揉、非胡非漢的家族才能夠結成一個穩固的長久的聯盟,並在血緣上文化上得到整個關中與中原地區的新舊漢民、甚至包括整個廣闊的北方草原地區的牧民們的最大公約數的認可。。。所以,隋唐的統治者們一邊在中原是皇帝,另一邊在草原是天可汗,在血緣與文化上的穩定性長達一千多年,直到今天!!」(引自上一篇博文的結尾)以上說的是民族融合的好的一面,正因為隋唐是胡漢雜揉的、甚至是以胡族為主體的王朝,所以隋唐才可以那樣地(這是以農耕為主的原中原各民族所先天不具備的)開拓進取、英勇善戰、開放包容、氣象萬千,達至古中華民族輝煌的頂點。。。本文要說的是在這民族融合所帶來的諸多好處的同時的必然也具備的副作用。。。這副作用最明顯的、或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藩鎮割據」!!要知道,唐朝的藩鎮割據和唐朝之前與之後的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的其他朝代的軍閥割據有本質的不同:其他朝代的軍閥割據都是有頭的,一般都是有某個有野心的軍閥帶著一幫鐵杆兄弟反叛中央、且有取代中央或自立為王甚至為帝的願望與行動的;而,唐朝的藩鎮割據根本就不是這樣的!!在整個唐朝,真正的目的性明確的造反的只有安祿山一個(安祿山的造反有宗教等其他因素,這問題今後另說),其餘的,在長達一個半世紀中的、包括河朔三鎮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唐朝的藩鎮割據勢力,他們僅僅是反抗中央的諸如節度使任命及繳納過多的稅賦等等的要求,其餘的,他們並不反抗!!簡單地說:他們完全承認中央的正統性、合法性。只要中央不去管他們、打他們、他們也不會去管中央的事、更沒任何的取代中央的意思!!---- 就連河朔三鎮那樣的大刺頭,除了節度使外的其餘官員,他們一般也是很歡迎中央的任命與委派來的官員的(用中央的任命來管理、安撫或嚇唬底層百姓),西部有外敵入侵,他們也聽中央的號令,出兵出力去幫中央打戰的!!---- 很有意思,他們一邊拒絕中央軍的進入他們的地盤、另一邊中央有需要他們也會積極地派兵去支援的!!為什麼會這樣?---- 還是游牧民族的老毛病:不服管教,我只想過自己的日子,其他的別來煩我!這就是來自底層的力量!!---- 至少自公元三世紀起,山西河北等地遍布的已經是游牧民族的後代,這是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基礎!!在這基礎之上,維穩是第一位的,只要不影響最底層的小兵們的生活,有軍餉可領,誰是皇帝誰是節度使他們根本就無所謂!!這就是唐朝的藩鎮割據現象之所以能持續了一百多年一直無法根除的根本原因:一開始,唐王朝也是挺努力地去鎮壓藩鎮割據的(如元和中興中的唐憲宗李純已平定了所有的叛亂),但,沒幾年,被平定的地區的叛亂與割據又紛紛地死灰復燃了,且,這死灰復燃的起因都是很小很小的事,甚至,有的純粹就是幾個小兵被欺負了所以鬧事,連帶頭的是誰都說不清楚!!---- 這樣起因的動亂鎮壓了有什麼意義?不鎮壓又如何管理??這同樣是到中後期相當虛弱的唐王朝之所以能在遍地的藩鎮割據中能苟延殘喘(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可以說活得挺好的)了一百多年的根本原因:幽雲十六州(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的小兵們他們只求自保,所以他們先天不具備侵略性:保衛自己的家園、反抗別人的入侵與統治的能力很強,但要他們離開故土去打別人他們的戰鬥力就會立馬急劇減弱,這間接制約了節度使們的造反野心與能力!!造反,對小兵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又不是他們去當皇帝,所以,敢於造反的節度使們很少是被朝廷所殺的,絕大多數的反倒是死於沒耐心的自己的小兵之手的!沒事造什麼反嘛~~~哈哈~~搞不定啊~搞不定!所以,藩鎮割據是唐王朝滅不了的,藩鎮割據也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同樣的,幽雲十六州更是北宋收不回的,沒有群眾基礎,沒人做內應,北宋就算打下了也守不住,更何況北宋的軍隊還那麼弱!打什麼的打??哈哈~~ 不說這些了,先看兩張唐朝的地圖,再扯點別的:
註:以上兩張圖均來源於網路。由於出差在外、軟體原因無法多編輯,這兩張圖就簡略些了~這次的兩張圖,第一張以動畫的形式表達整個唐王朝版圖的變化(和各朝代一樣當然是逐漸變大再逐漸變小)。。。第二張圖是唐王朝版圖最大時的狀況(顯然是國人畫的,略有點誇張),我在裡面標註的僅有兩處,第一處是唐版圖東部的山西河北區域(基本是幽雲十六州位置),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後,這區域以北唐王朝已經完全失去控制;第二處是西域的狀況,特地標上「塔拉茲」(位於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邊境處)這個地名,「怛羅斯之戰」及高仙芝這個唐朝大將的名字!!怛羅斯之戰,中國人知道的並不是很多(因為打輸了的緣故),但,在世界史,怛羅斯之戰極其有名,也極其重要,因為它卻深刻改變了中國版圖和中亞的地緣政治和文化,中國邊境在唐代以後發生不可逆轉的大幅東縮,影響到今天的中國版圖,甚至,這還是當今的「東突」問題的根源!!
這事件及這段歷史極其複雜、涉及面極廣(在歐美的歷史中連中國的造紙術西傳都據說與此戰有關,真是莫名其妙!),因不是本文主題,又因篇幅關係,今天我只能是簡略地說說:怛羅斯之戰是當時歷史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兩大帝國間的直接碰撞,是歷史上的中國(中原王朝)西擴達到的頂點(最西處)。此戰發生在公元751年,這是歷史的轉折處,中原王朝結束西擴、開始大規模後退、東縮;同時,伊斯蘭文明開始大踏步東擴。自此,伊斯蘭文明快速取代佛教文明佔領西域(直至進入中原腹地)。原來信仰佛教的講吐火羅語(印歐語系,非常古老的歐洲語言)龜茲、焉耆、于闐、疏勒,樓蘭等白種人逐漸回鶻化以致最終消失。。。
還有,這事件涉及高仙芝:這位號稱山地戰之王、中亞之王的,來自朝鮮族的唐朝大將、唐朝封疆大吏(密雲郡公、安西四鎮節度使),我們真應該牢牢銘記!!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中原王朝的軍隊才打到了那麼遠,創下那麼大的威名!!---- 要知道,中原農耕民族、尤其是漢族的基因,根本就不支持、或支撐不了那麼遠的西征!!換其他任何一個漢將,跑到西域去呆一兩年、打一兩場戰這都是可以的,但,他們打贏了立馬就會地回朝廷大吹特吹、升官發財,陪自己的老婆孩子,絕對不會接著立即再去的!!---- 只有象高仙芝這樣的,可以一生戰鬥在西域、一路向西,終於在帝國的最西端結束自己的歷史使命,雖敗猶榮啊!!唐朝之所以偉大,就因為民族的融合,及因這融合而帶來的眾多的民族、血性,還有眾多的英勇善戰的少數民族的大將!!看看安史之亂中出場的節度使以上的主將就知道了:安祿山與史思明是粟特人就別提了,高仙芝是朝鮮人、封常清是龜茲人,哥舒翰是西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唯一的漢人是郭子儀,郭子儀,大家應該知道郭子儀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核心成員吧??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出身是什麼??哪怕祖先真是純種漢人,都鮮卑化了十幾代之後,子孫還算嗎??哈哈~~ 又夠長了沒??其他的等下篇再說。。。·
推薦閱讀:
※魏家涼皮的來歷和現在的發展歷程
※一休:夜店常客、酒肉穿腸、刀不離身……80歲還和一位盲女談了場忘年戀
※歷史人物:中國歷史上十二大賢相之五 初唐名相房玄齡
※歷史上被驗證的民間風水秘訣,做好這5樣家庭和睦,財運驚喜不斷
※歷史股災風雲錄7
TAG:歷史 | 地圖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