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此以下是顯體。心經以般若為體。般若之體。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大乘妙諦。一切諸法。皆是實相。即是妙有。即是真空。亦可說即是諸佛清凈法身。遍滿一切處。有不遍者。不得為毗盧遮那也。是諸法者。即五蘊等法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此諸法等。不但不可作之令生。壞之使滅。染之令垢。治之使凈。加之令增。損之使減。乃至從本以來。原無生滅垢凈增減等相。何以故。五蘊等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生即無生故也。在二乘聖人已證偏真者。以為真空不生不滅。凈而不垢。在聖則增。在凡則減。彼五蘊等法。有生有滅。垢而不凈。或增或減。佛為破疑顯體。故正告之曰。是諸法空相。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非於諸法外別有真空實相也。既當體即空。焉得復有生滅垢凈增減乎。五蘊攝盡一切諸法。近世物質文明。僅知有色蘊。而不知有受想行識四蘊。其為不圓滿可知。或問今現有生滅垢凈增減等相。如何和會。答曰。此皆眾生無始無明偏計執性。習非成是。如眼有眚。視繩為蛇。明眼人則知非蛇。世間一切法。即事事物物。皆是假名。本無實體。如人物人字、由物(非人)而生。人我人字、對我而起。皆由比較對待。立此假名。如我對人說我。人對我說人。可見人我二字。尚無一定之分位。他如明暗、有無、長短、大小、清濁、輕重、等等名詞。無一不然。此種比較對待之法。若無比較對待之物。其名必不成立。此是眾生偏計執性。不舍前塵。妄起執著。自尋煩惱之根源。如知其當體即空。則一絲不掛。萬慮皆消。般若真體。自然顯現矣。可知宇宙萬有。皆是般若本體。但在當人能否領會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二字。承上文說。色等五蘊是總標。以下逐段詳細分析。顯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之旨。謂真空之中。並無五蘊等法之相。無者。去執著義。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節系空凡夫根塵識七八界法也。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合之為十二處。根塵相對。識生其中。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合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界者。分限義。此十八種各有界限。即有障礙。無始以來。習與性成。以故見不越色。聞不超聲。其他四根。亦復如是。須知十八界當體即是真空。如明此理而不執著。則障礙銷除。六根自能互用。故真空之中。無十八界之相也。六根互用者。如阿那律無目能見。難陀龍王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生念。如此之類。經有明文。聊齋志異記一盲僧。用鼻嗅氣。知文章美惡。雖小說無稽。不足憑信。亦可為六根互用之一證。(凡夫因迷執十八界、造業受苦、故念珠有十八子、即表示佛銷除十八界之結業也、過去未來現在之業、各有十八、共為五十四、事造理具、各為五十四、故共成一百零八、此念珠之數、因言及十八界、故附及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以下三節。皆空聖法。此節空中乘緣覺之十二因緣法也。因悟十二因緣而覺。故名緣覺。生無佛世。則名獨覺。梵名辟支迦羅。一曰辟支佛。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俗語解之。無明二字。就是不明白正理。俗名糊塗。因為不明白正理。於是有種種不合法的造作。此無明緣行也。因種種妄行。結成妄識。行緣識也。因識而入胎。初住胎時。受想行色四蘊。僅有其名。粗具色身。故曰名色。識緣名色也。將出胎時。六根具足。形具入塵之義。故名六入。出胎以後。五根對五塵。不生分別。僅相對觸而已。故曰觸。此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也。因觸而有領受。因領受而於順境生貪愛心。此觸緣受。受緣愛也。因貪愛而營求。因緣求而有定業。此愛緣取。取緣有也。業果不亡。隨緣受生。有生終歸老死。此有緣生。生緣老死也。此十二法。展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借故名緣。由無明緣行以至生緣老死。名流轉門。謂流轉於三界六道也。

此中具三世兩重因果。始由過去世無明及行為因。招感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為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互為輪轉。永無解脫之日。緣覺乘人。厭生死之苦。逆之而行。修戒定慧三學。了知因緣性空。漸求無名滅則行滅。行滅則色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識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由是還歸於涅槃。名曰還滅門。無名盡者。盡即滅也。乃至者、超略之詞。由無名緣行以至老死。由無明盡以至老死盡。因求文詞省便。故用乃至二字以概括之。大意謂菩薩以深般若觀照諸法。皆是真空實相。此空相之中。求無明體性。了不可得。既本無無明之相。又焉有所謂無明滅盡之相。如是行與行盡。識與識盡。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與名色盡、六入盡、觸盡、受盡、愛盡、取盡、有盡、生盡、老死與老死盡。均屬不可得。既無流轉門之相。更無所謂還滅門之相。所以空緣覺法者。如是如是。

無苦集滅道。

此節是空小乘聲聞之四諦法也。先中乘而後小乘。似乎次第舛錯。其實別有道理。緣覺分位。雖比聲聞為高。而其根性執著不進。更比聲聞為難化。聲聞依佛言教為指歸。一經點化。不難回小向大。故列中乘之後。菩薩之前。緣覺與羅漢之分。羅漢雖能除根本煩惱。而習氣未凈。緣覺已能漸除習氣。二乘聖人與菩薩之分。二乘得小為足。中止化城。菩薩不住現果。直趣寶所。故三乘聖人。雖同證偏真。而階級不同。及別教三賢菩薩所知障破。得證少分法身。則棄權入實。開佛知見矣。諦者、審實義。謂此理審實不虛。

苦集滅道。為兩重因果。苦為世間法之果。集為其因。滅為出世間法之果。道為其因。佛在鹿野園中。說四諦法。度阿若憍陳如。告以苦者逼迫性。集者招感性。滅者可證性。道者可修性。又曰。此為苦、汝當知。此為集、汝當斷。此為滅、汝當慕。此為道、汝當修。凡夫在世。有三苦八苦之逼迫。三苦已見前。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陰熾盛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也。其苦由於有身。而尤在執身為我。佛告以欲離苦者。必須先破我執。我執一破。則三毒不起。招集苦果之因斷矣。三毒者、貪瞋痴。凡作善惡業。均以三毒為根本。而果報不同。貪心作善。享人間福報。瞋心作善。享阿修羅福報。痴心作善。享天一福報。貪心作惡。墮餓鬼道。瞋心作惡。墮地獄道。痴心作惡。墮畜生道。欲滅苦斷集。須滅除貪瞋痴。以證涅槃之果。則修道尚矣。道者。詳言之為三十七道品。總而言之。則為戒定慧三學。三學可以包括一切。修行為止過防非。必須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者忍也。能有忍力。不為世間萬事萬物所擾動者。(方便說不拘次第)方為正定。不專在瞑目靜坐者也。見理不惑。方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則修定又須有慧。而戒相分明。始能事理不迷。則修慧尤須持戒。三者如環之無端。互相引起。此戒定慧三學。能破貪瞋痴三毒。三學之體。雖不可強分。而用有偏勝。故以勝立名。戒可破貪。定可破瞋。慧可破痴。此其大略也。修定須用忍力。尤以意志堅強為主。此六識之作用也。人死而入中陰。則八識隨業遷流。不能自主。少年血氣未定。意志不固。老年氣血已衰。精神不充。均不易修定。故修行雖趁色力強健。及早為之也。

佛為眾生說法。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隨順眾生意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得歡喜益。二者、各各為人悉檀。隨機說法。令聞者得生正信。增長善根益。三者、對治悉檀。應病與葯。令聞者得破惡益。四者、第一義悉檀。機緣成熟。說諸法實相。令聞者得入理益。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名悉檀。檀那為梵語。譯言施也。佛說法四十九年。有立有破。有時破立同時。不知者以為自教相違。實則以四悉檀不同故。抑揚異用也。如苦集滅道。本為諦實不虛之法。而自真空實相中觀之。則不見苦集滅道之相。以四諦當體即真空。故云無四諦也。

無智亦無得。

此節是空菩薩六度法也。凡能自利利人者。均稱菩薩。而等級約有五位。一凡夫位。初發大心十信以前均是。二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位均是。三聖位。初地至十地是。四等覺位。五佛位。因菩薩悟理有淺深。戒乘有緩急。故成佛有遲速。在隋天台智者大師以前。談佛法者。互相衝突。自大師出。分佛法為五時八教。而後三藏十二部經。教理圓通。五時已見前。八教者。一化儀四教。即頓、漸、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即藏、通、別、圓。化儀猶如藥方。雖不能專以此治病。而治病者不能離此規矩形式。化法猶如藥品。貴在對症引用耳。頓教者。佛為大機說法。頓時成佛。如法華經龍女是。漸教者。佛為小機眾生說法。久遠成佛。如阿含方等經是。秘密教者。佛為一類之機。說特別之法。同在一會而互不相知。不定教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藏教、含藏法執。吸引小乘。通教、通前徹後。猶如通途。別教、分別次第。接受鈍根菩薩。圓教、圓融無礙。接受利根菩薩。藏教系應身佛。如釋迦在印度是也。通教系化身佛。別教系盧舍那佛。圓教系毗盧遮那佛、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對治六弊、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染污。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思痴。此六者。淺言之則名六度。行至究竟處。則名六波羅蜜。藏教所行者為事六度。通教為理六度。別教為事理六度。圓教為事理平等六度。事六度有行滿之相。如屍毗王代鴿者。布施之滿也。普明王舍國者。持戒之滿也。忍辱仙人割截無恨者。忍辱之滿也。大施太子抒海者。精進之滿也。尚闍黎鵲巢頂上者。禪定之滿也。劬嬪大臣分地息諍者。智慧之滿也。此皆釋迦佛因地所行之六度。經有明文者也。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故般若波羅蜜。有第一波羅蜜之稱。此以智之一字。概括前五度者。蓋以智慧為六度之母也。得者。指佛果而言。凡果位皆可為所得。如四沙門果。三賢十地等。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肯中途住果。故知所謂得者。佛果菩提涅槃耳。無智亦無得者。真空實相之中。雖行六度。尚無六度之相。既無佛道可求。豈更有佛果可得。故有智有得者。藏通別菩薩地位。無智無得者。圓教無作法門也。無者。非斷滅義。謂真空之中。無此分別心執著相耳。豈真掃除佛果哉。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宏海法師《凈土十要》第八講(文字) 講記
破-凈宗法師:善導大師解釋的「迴向」是方便說,我的「迴向」理解才是究竟說
宗鏡錄妙旨(定智法師)
海濤法師《勸世文句》

TAG:心經 | 法師 | 般若 | 般若波羅密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