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古玩行業神秘的面紗

作者張正望先生 兩點忠告 「相信實物,不要被故事迷惑」 「尊重專家,但不要迷信專家」

第一個忠告「相信實物,不要被故事迷惑。」

多年的實踐證明,許多拿東西前來要求諮詢鑒定的人,或者想把東西賣掉的人,都會告訴你一個動人的故事。說什麼這東西家裡放了許多年,是父親的父親傳下來的;或者說某某地方搞建設,從工地上挖出來的等等。在這些迷人的故事中,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即祖傳、皇親國戚、官僚後裔、大地主、大資本家、出土、從墓中盜來……潛下里告訴你,這是真貨,快買吧!如果你聽信了這些故事,以為機會難得,吃到「仙丹」,那麼就會上當受騙,其結果是一粒「苦丹」。

第二個忠告是「尊重專家,但不要迷信專家」。

所謂專家就是對某一器物進行深入研究,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說穿了,人人都可以成為鑒賞家,比如某人簽字的筆跡認知、親人的背影相認……就是對他太熟悉了才能作出正確判斷。但是,專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專家,專家更不是雜家,古玩藏品這麼多,哪能樣樣都精通。另外,受到環境的限制,年齡的限制,新科技的發展等因素,有時專家也有「走眼」的時候……

有人認為:博物館不如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不如土專家……話雖然有點偏激,但我贊同。因為博物館的洋專家大部分科班出身,歷史系、考古系大學畢業,理論知識是他們的強項。在實踐考古中,因為不存在贗品問題,只要認知地下墓中的東西,就知道是什麼年代了。他們的弱點在於與民間收藏接觸得少,贗品見得少,尤其對藏品的市場價格更是一無所知。作為文物商店來說,他們既賣又收,常期在藝術品流通領域裡作戰,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他們收貨化的是共產黨的錢,萬一走眼對自已沒損失,損失的是國家的。而土專家則不同了,掏的是自己的錢,眼力煉不好,損失是自已的。

當前,在鑒定的實踐中,權威專家不斷受到市場的挑戰,而市場的評鑒又常被專家嗤之以鼻。於是,出現了這樣一種普遍現象:專家們鑒定過的寶物,到了拍賣公司被斥為贗品;而拍賣公司推出的不少拍品又被專家認為是假貨,造成了專家與拍賣行各執一辭,無法統一。另外,專家與專家之間,也常常會出現這個認為國寶,那個認為是偽品。

3.專家與市場不統一……

4.收藏家與專家之間的矛盾……

近幾年,鑒定這個行業與唱歌演員一樣風光起來,並且出現了「走穴」現象。借全國知名品牌,行賺錢為目的。有許多掛牌的國家級「專家」,以私人的名義到處搞鑒定,隨便收費開證書,導致了不少藏家的認識誤區。

究其原因,由於許多老百姓對字畫、古玩不懂,因此迫切需要專門機構為其藏品辨別真假及價值所在。而國家文物部門不受理民間藏品鑒定業務,在這種情況下,受各種因素和經濟利益驅使,許多部門相繼成立了鑒定機構,並公開為百姓受理業務。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由於人員素質、業務水平等問題,使這些民間鑒定機構魚龍混雜。更為惡劣的是有許多掛牌的國家級「專家」,以私人的名義到處搞鑒定,隨便收費開證書,導致了不少藏家認識上的誤區。

圈內人都知道,真正的內行是不會叫人鑒定的,更不會看重那張「鑒定證書」。只有行外人或者別有企圖者才需要那張所謂的通行證。要想獲得收藏成功,我個人認為,唯一辦法就是自己下苦工夫,學點真本領。怎麼學?唯一要訣是多看真品,多看贗品,再加一條即弄明白作假的方法。尤其是對作假過程要有所了解,進行研究,還得不斷虛心向一切懂行的人請教。包括「洋專家」、「土專家」,還包括一些不出名的、在收藏實踐中跌打滾爬的小人物,也要請教。

眼力、魄力、實力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搞收藏必需的三個基本條件。是我在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來。欲想「芝麻芝麻快開門」,打開收藏之門的鑰匙便是三個「力」。

先說眼力,沒有眼力就是睜眼瞎子,無法辨別真偽,就會上當受騙。(舉例:有個陳老師,在文廟古玩市場買了塊甲骨文,找到我,結果是樹膠做的……)。再如,「國寶級」鑒定專家耿寶昌具有一雙慧眼,對古陶瓷有高超的鑒定、斷代、辨偽能力。1987年5月,耿寶昌等專家應邀到承德避暑山莊鑒定文物。在煙波致爽殿的大條案上,擺著一隻青花纏枝蓮紋鹿頭形瓷尊,耿寶昌仔細一看,伸手摸了兩下,立即宣布:「這可是件好東西,清代雍正朝的典型器!」他對陪同人員解釋說:「這種青花瓷大尊,雍正時多,乾隆時少,光緒與民國初期有仿製品。怎麼鑒別呢?只要你用手摸一摸,僅憑手感就能斷定出來。因為雍正朝的大尊,胎體底座很厚,越往上越薄,釉面平整;乾隆器的胎體,上下一樣厚;而光緒年間的仿品,大尊口內里釉不平,手上有澀感。」當時在場的幾個人紛紛伸手摸,果如耿先生所說。

眼力的提高需要不斷學習,包括理論和實踐的修鍊,在實踐中難免會交些學費,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

再說魄力,作為一個真正搞收藏的,光有眼力還不夠,還需要有當機立斷的魄力。說到魄力,牽涉到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是人心理中十分複雜的「怪物」。但是,不管收藏者的性格如何,都需要自覺地、適當地調節自己的性格意志,特別是培養自己的意志果斷性和意志堅毅性。只有這樣,見到好東西不猶疑,到手的東西才不會失之交臂……

最後說實力,收藏一定要有經濟基礎,有了余錢剩米,才有條件收藏。但是,收藏並非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專利,每個人各有各的財力,各有各的喜好,量入為出,從個人的實際出發。如工薪族收藏,報紙、門票、票證、郵票等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按自身收入比例支派,三三制,三分之一生活費,三分之一備用費,三分之一購買藏品)

說到這裡,我提醒一點,收藏實力還包括眼力與魄力的溶合,這是素質實力。只有素質實力和經濟實力完美統一,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大收藏家。

強與弱、冷與熱、軟與硬、高與低、快與慢。

收藏跟打仗一樣,你要打勝仗,就必須在戰略上高人一等,必須頭腦中有戰略意識,必須有開拓創新、辯證的思維方式。

第一種思維:強與弱。

收藏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在一個人的收藏過程中隨時會流露出來,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兩位收藏愛好者幾乎在同一時期開始集藏活動,一年後甲進展緩慢,藏品不多,而乙的藏品卻琳琅滿目,豐富多彩,兩人同時起步,何以成績大小不同?筆者認為,根本問題在於兩人收藏意識有強弱差異。

收藏意識強的人,無論走在街頭巷尾,還是逛商店購物,隨時隨地都會想到「收藏」。就是在大掃除時,也會對清理出來的東西考慮值不值得收藏。(舉例陳某在拆遷人家尋覓到清代契約……)收藏意識弱的人,往往「見寶不識寶」,有位老太太養了一隻貓,貓患病死後,貓碗被她隨手扔進了門口的垃圾堆里,誰知道一位老先生路過,見這碗紋飾頗具神韻,撿回家洗乾淨一瞧,原來是一隻明成化年間的青花碗,後被文物商店開價2000元收購去。上海著名茶具收藏家許四海,在服兵役時即以新購的進口手錶,在地攤上換回一隻污垢的紫砂壺,當時人們都笑他傻,可現在這把清代名壺的價錢少說也在幾萬元以上,此類例子在筆者身邊也不少見。

行話說:「不迷難成家,」因此,收藏投資者首先要培養較強的收藏意識,而培養較強的收藏意識需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參觀,拜師。讀書即捨得對知識的投資,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收藏活動;參觀即多觀摩真品,贗品,有個正確的直觀意識;拜師即虛心聽取收藏界人士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只有這樣,你才能由「弱」者變為強者,在收藏投資的生涯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種思維:冷與熱。

如今愛好收藏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了,筆者接觸了不少新藏友,發現他們投資熱情很高,決心也很大,似乎只要投入資金便馬上可成為收藏家或發大財。這種願望當然好,但收藏投資僅靠熱情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冷靜思考。

思考什麼?首先,要防止「腦熱病」。收藏投資最忌急於求成,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轉。當市場上某種藏品被炒得火熱的時候,藏友千萬不能頭腦發熱、利欲熏心、輕易投資入市,要冷靜分析後再定奪。否則,難逃被套牢的窘境。郵幣卡市暴漲時,有許多人盲目入市,最後慘遭套牢或割肉損失慘重;再如前二年現代書畫搶購爆脹,最後價值只值一半便是明證。

其次,在收藏投資實踐中要做到「熱一件,冷一批」,即集中目標,選擇特色藏品。現在的藏品五花八門。藏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在藏品選擇上下功夫,獨闢蹊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一些收藏名家都是在某一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成功,如金根源的手爐、郭凡夫的古建木雕、顧新寶的銅鏡、周升熙的票證、胡國平的賞石、小安徽李品德的明清服飾……

再次,既然步入了收藏投資的圈子,藏友們就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持之以恆。收藏投資的樂趣在於尋尋覓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藏友應根據自己的目標,做到「熱中有冷、冷中有熱」,即戰略上要始終保持旺盛的熱情,在戰術上則要三思而後行,這樣才能奮鬥成功。

總之,在收藏投資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冷」與「熱」的關係,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三種思維:軟與硬

誰都希望從五花八門的藏品中選擇出最佳的一項進行收藏投資,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但在實際操作中,「風並不按船的要求吹拂」,同樣是投資,有的人收穫頗豐,有的人卻損失慘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操作思路的差異是關鍵。

前幾天,一位朋友問我:「有人手中有一張清代的契約,值不值得收藏投資?」我回答說:「有歷史價值,但它屬於軟貨,要靠它賣大價錢是不可能的。」

什麼是「軟貨」?什麼是「硬貨」?筆者認為,辯證法看問題,異類與同類。凡是古玩類的藏品屬硬貨,而其它門類的則屬軟貨。舉例來說,瓷器、玉器等是硬貨,門券、煙標、報紙等是軟貨。即使在同一類藏品中,也有軟硬之分。如門券中垃圾的、普通的券品屬軟貨,而上檔次的、稀有之品則屬硬貨。懂得這個道理,收藏投資者在操作中便應有選擇地「進貨」。

總之,「軟」與「硬」是辯證的。只要收藏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這一法則,即可在藏市中立足。

第四種思維:高與低

藝術品的價格是很難定位的,可高也可低,只要買賣雙方願意即可成交。作為收藏投資來說,當然愈便宜愈好,用行話來說最好「吃仙丹」。

在看待藏品價格上,收藏投資者應有超前意識,正確對待軟硬之分。好東西必定價格高,今天看來價格貴了些,等一、二年後就會覺得便宜了。「貨硬不怕壓」,因此收藏投資者千萬不能貪便宜,俗話說:「貪強買豬婆肉」,最後吃虧的還是投資者自己。

但是,一般而言「仙丹」很難吃到,除非賣家不懂行,而買家眼力又極高才會造成。大部分藝術品買賣都是在雙方之間討價還價的協商過程中成交的,因此,當你看中某件藏品時,要處理好三方面高與低的關係。

1.買家與賣家的關係,是「低往高」靠攏。你就應先學點心理學,用「暗示法」不讓賣家漫天要價。例如,你想買一幅某人的書畫作品,你最好漫不經心地閑聊其行情價,交行價、炒作的天價,以示自己對其作品非常熟悉,賣家想喊高價的心理防線就會徹底被打破,用適中價來與你成交。

2.賣家總說自己的東西好,甚至完美無缺,這是以他的「高」來壓你。此時,你便可順水推舟,專揀微小、薄弱的毛病,以「低」去回擊他的「高」,與他討價還價。

3.收藏學問類很多,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開古玩店的老闆同樣如此,他可能在某些方面是高手,但在其他方面未必高於你,因此你不能以自己的「低」與其「高」比試。例如,賣家懂畫的,你最好不要在他那裡買畫,而應買其它之類的東西。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掌握好「高」與「低」的關係,將為你的收藏投資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

第五種思維:快與慢

「快」與「慢」常指速度。在收藏投資活動中,速度與市場行情,藏品周轉,以及收藏投資實際決策休戚相關,並直接影響到投資後產生的效益。因此,藏友在收藏投資實踐中應正確處理好「快」與「慢」的關係。

藏品的市場價格永遠呈波浪形在運動,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受經濟形勢、市場需求、以及人為炒作等諸多因素影響,其行情更是變幻莫測。藏友們想要在收藏活動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應掌握行情信息,且掌握得越快、越准、越好。有些藏友就是因為慢一拍知悉市場信息,導致投資失敗。如何既快又准地掌握行情?筆者以為,這需要多跑、多看,多問、多思,但也不要被虛假信息所迷惑,不要隨波逐流,而是要多關注些潛力、冷門及精品的藏品。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玩過古玩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看好某件藏品時,就得趕快「動手」,否則稍一遲疑,便會被別人搶去,以至追悔莫及。因此,藏友在收藏投資中除了要有「眼力」、實力外,還要有魄力。魄力大,動作就快,容易吃到「仙丹」;反之就容易失去機會。這一「快」一「慢」能體現出藏友的學識及操作水平的高低。水平越高,動手越快,投資回報率也就越高。

收藏投資和股票、房地產投資一樣,有一定的風險,但也有一定的規律。規律之一便是「薄利多銷」,出手快。其好處是盤活資金,積小錢成大錢。有些藏友喜歡咬住價格不鬆口,結果遇到行情突變,只好虧本出售。當然,在藏品周轉過程中,藏友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經確認是精品的,不能馬上賤賣。二,低檔次的藏品或仿品,即使虧本也應儘快出手。「吃一塹,長一智」,遇到合適的機會,合適的藏品,便可重新開始。

作者張正望先生

收藏中常見發生的六種誤區:只知賺錢,不知鑽研;隨波逐流,盲目冒進;過分迷「舊」,抓到籃里便是菜;單向思維,真偽難辨;藏品過雜,不重專題;大喜過望 交「表情錢」。

收藏投資是一門較高深的學問。因此當你踏進這個圈子時,就要提防雷陣和陷阱,走出以下六種認識上的「誤區」。

誤區之一:只知賺錢,不知鑽研。

我曾作過調查,在100個收藏投資者中,有20%的人不懂古玩知識,有40%的人一知半解。他們之所以進行收藏投資,除愛好因素外,其主要目的是想賺錢,認為只要有投入,就會有收穫。豈不知,收藏投資和證券、房地產等投資一樣,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所以,當你以投資為目的進行收藏時,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識,並且學科、術科並行。學科就是多看些有關專業方面的書,術科就是對自己所愛好的藏品多比較、多研究,積累知識和經驗,提高鑒賞能力,進而完善投資技巧。

誤區之二:隨波逐流,盲目冒進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收藏投資同樣如此。當某種藏品在市場上火爆時,往往潛伏著危機。最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的郵幣卡,暴漲之後必會狂跌。因此,在收藏投資時,千萬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要保持清醒頭腦,不為輿論所迷惑。

誤區之三:過分迷「舊」,抓到籃里便是菜。

文物古玩種類很多,一般人認為,凡是舊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其實,現實恰恰相反,有時候新的比舊的好賣,「唐宋」的不如「明清」的;老玉器賣不過新玉器。這是因為收藏投資與考古研究是兩個概念。考古研究注重物品年代久遠的歷史價值;而作為投資性的收藏品須具備保值、增值的能力,它受到收藏市場供需等客觀規律的影響,不以新、舊「論英雄」。從這個意義上講,存世稀少、工藝絕頂的新貨也可納入你收藏投資的範圍,它也會給你帶來較好的收益。

誤區之四:單向思維 真偽難辨

如今的藏品市場上贗品很多,其工藝之好、作偽手段之高明,確實令人難辨真假。收藏投資者為鑒別真偽,免遭贗品之惑,通常以比較的辦法提高自身鑒賞能力。但有的投資者假貨看得多,真品看得少;或者光看真品,不研究贗品,久而久之不僅僅沒能提高鑒賞力。連假的也會看成真的了。因此,收藏投資者要學會雙向思維,既要研究真品,又要琢磨贗品,才能洞察秋毫,分清真偽。

誤區之五:藏品過雜 不重專題

俗話說:「樣樣搞,樣樣搞不好」,收藏投資同樣如此。因為古玩等藏品不僅是商品,更是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只有專心努力,不懈求索,才能提高鑒賞能力。如果你特別喜歡瓷器,就專門收藏瓷器;如果喜歡硯台,就專門收集硯台……,收藏必須專題化、系列化,並對其研究,長此以往,你必會有所得。

誤區之六:大喜過望 交「表情錢」

古玩不比別物,市場上沒有統一的價格。「在商言商」,古玩賣主也要賺取利潤,特別是會對外行人漫天要價。因此,當你看中某件古玩時不可表現出激動或勢在必得的神情,若你大喜過望,該古玩的價格則極可能被賣主叫得很高,原本可以降價的也許會被賣主牢牢咬住,行話中所說「交表情錢」便是如此,這冤枉錢交得豈不可惜!收藏「七心」修鍊:信心、恆心、耐心、細心、虛心、熱心、慧心

《西遊記》大家都知道,唐僧上西天取經歷盡千辛萬苦。所以,欲得收藏正果,必須修心煉功,尤其對「七心」要時常牢記,學以致用。哪「七心」是什麼呢?

1.信心–––選定收藏目標後要充滿信心,碰到任何困難,即使遇到走眼或上當受騙也不能灰心、泄氣。收藏收到最後,越收越難,要樹立不斷登攀高峰的信心。

2.恆心–––收藏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有恆心,不能一會兒歡喜這個,一會兒又歡喜那個,要堅持深入研究,才能出成績、出成果。

3.耐心–––在收藏過程中切忌急躁,頭腦不能發熱,心情不能激動,錢在你口袋裡,要等待時機,尋覓自己中意的藏品。

4.細心–––對將要買下的藏品要細細觀察,注意品相,特別有否修補過的情況發生,是否是後加彩,作過假。另外,注意觀察藏品不為人發現的細小地方,說不定有驚喜發現。

5.虛心–––收藏一旦有了成績,切莫稱王稱霸,驕傲自滿。須知「天外有天,強中還有強中手;藏品有限,藏識無限,學到老學不了。」

現實中往往有人懂了一點,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其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6.熱心––––在收藏中要廣交朋友,以藏為友,待人接物要熱心,熱心招來朋友多,信息多,受益多。但熱心要在真心、真誠的基礎上。

7.慧心–––慧心即悟性,學收藏一定要有慧心,開智開巧,在前進的道路上犯點錯誤、交點學費都屬於正常,不正常的是犯同樣的錯誤。

收藏八種技巧:學習、認知、藉助、炒作、買賣、討價、交友、拍賣

要達到收藏成功,必須掌握八種技巧,技巧是通往成功的橋樑,瞎干、盲幹是不行的,要用腦子。

1.學習–––首先,要選擇好自已要學的科目書,掌握基本要點。另外要多看各種歷史知識書,要理論聯繫實際。遇到不懂的地方,虛心向懂的人請教。

2.認知––––認識收藏品的本質及規律性。認知興趣可分三個階段:有趣、樂趣、志趣。只有達到了志趣階段,收藏才能成為某項專家。

3.藉助––––當自己眼力不夠的時候,藉助他人眼光識別藏品;當價格太高,無法吃進藏品時,藉助他人把價格降低。

4.炒作––––要重視藏品的炒作和對自己的宣傳。

5.買賣––––掌握雙方心理,注意挑剔的是買主。

6.討價––––專挑小毛病還價,做到有理有節。

7.交友––––藏友多一個好一個,以藏為友,多交流,多學習,進步就大。

8.拍賣–––––首先認識真假,其次心裡要有價位,最後別激動衝動。記住:世上好東西是買不完的。

九種收藏心理:好奇心理、懷舊心理、虛榮心理、嫉妒心理、依賴心理、光暈心理、逆反心理、趨望心理、變態心理

收藏活動的主體是人,故伴隨整個收藏過程必然會產生種種心理狀態。常見的有九種心理,這些心理的產生會造成心理障礙,對收藏帶來一定的影響。

1.好奇心理——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收藏中,好奇往往引誘你對藏品進行探索,某些人利用這種心理,把一些稀希古怪的東西引誘你,編一些故事使你上當受騙。

2.懷舊心理——某些人收藏並不是為了收藏,而是懷舊心理在作怪。比如一些值得紀念的東西,照片、票證等,使得他回憶過去,陶醉於愛情之中。

3.虛榮心理——當你在收藏方面有了一點成績,千萬別大吹大擂,自稱為「王」或自封為「家」,這樣的虛榮心理會堵塞你與藏友之間的交流,把自己的進步逼進了死胡同。

4.嫉妒心理——有嫉妒心理的人,看不慣人家比自己好,往往會貶低人家,自認為本事最大,其實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5.依賴心理——有了依賴心理的人,往往自己不好好學習,一旦離開了專家,就無法生存。

6.光暈心理——某些「專家」或「名人」不一定名副其實,因此收藏中不必求助於「金字招牌」,要獲得成功,全靠自己。

7.逆反心理——在一定條件下,你說正,對方卻得負;你希望東,他卻偏西。收藏中的逆反心理十分普遍,且奇怪有趣。例如,同一類藏品,擺在古玩店內,買者常常不屑一顧,或者出價較低;而放在家裡,往往引人追逐,賣個好價。崑山周庄一家古玩店老闆向我述說了一件有趣之事:「我收藏一方白端硯,放在店堂內問津者甚少。後來,索性拿回了家,放出風聲後,上門求購者不少,最後賣了一個好價錢……」很明顯,這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8.趨望心理——所謂「趨望心理」,就是結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的心理。這種心理大多數人都有,只是程度懸殊不同而已。例如,尼克松訪華,車隊開過來時,許多人都想看看尼克松是什麼樣子的人,這裡面固然有著好奇心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趨望心理的驅動。同樣,對於收藏者來說,特別是初學收藏者,求助於各類收藏參考書籍和崇拜文物專家,是件好事,但千萬別迷信。

9.變態心理——即戀物癖。例如,患有「 戀物癖」的人,通過收藏特定的物品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患有口吃症者,通過收藏、播放各種錄音磁帶而獲得愉悅,甚至完全忘卻與人接觸所產生的各種尷尬場面。女明星蘇珊·魯坦和她母親的癖好都是收藏鞋子,她說:「這是我的弱點。我總是忘不了貧窮時買不起一雙鞋子時的情景。現在,我有了好幾間房子的鞋子,恐怕世界上除了伊梅爾達·馬科斯以外,數我的鞋子最多了。」還有一位名叫赫伯特的美國人,以收藏坦克、裝甲車聞名於世。但在20多年前,他曾是一個集郵家。一天晚上,他的全部珍貴郵票被人洗劫一空,他發誓要收藏別人偷不走。搬不動的東西。這樣,坦克、裝甲車成為填補他郵票珍品所造成創傷的藏品。 作者張正望先生

收藏過程中需要防止的十個陷阱:精彩動人的故事、盡信書、金字招牌、輿論導向、光線變異、郵購、網購、「埋地雷」、「插掃帚」、「倒棺材」、古董商「憨厚」的背後

第一個陷阱,精彩動人的故事。

剛才我已講得很多了,希望各位今後重實物,輕故事。

第二個陷阱,盡信書。

隨著國家的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間收藏熱的持續升溫,許多出版社紛紛出版「收藏」類叢書,且大多配套發行。這對記錄收藏歷史,弘揚收藏文化,指導民間收藏,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無疑做出了貢獻。

但是,在這眾多的收藏參考書籍之中,不乏出現魚龍混雜現象。說句不中聽的話,真正能指導收藏入門的書不多,而將收藏者引入歧途的卻大量充斥市場。這些有問題的出版物通常有以下四種情況:一是著書者本身是外行,東拼西湊成一本抄襲之作,觀其內容陳詞濫調,錯誤漏洞百出;二是有些書商通過出版社買書號,出版一些所謂的藏品專輯、畫冊,請名人專家作序寫文,裝潢門面。杜撰一些動人故事,把贗品夾帶在真品之中粉墨登場;三是利用已停刊的港台等地的藝術期刊進行「復活」,為其贗文和贗品虛張聲勢,鳴鑼開道;四是乾脆出高價找個小印刷廠,胡亂編個出版社名稱、書號。這樣印出來的贗品宣傳冊看上去也很「正規」,一般人誰會想到其中有詐而去核實呢?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回答很簡單:唯利是圖。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不法書商唯利是圖的背後,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自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數千年來的傳統教育,使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書籍是人類的好朋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卷有益。殊不知,我們可以由讀書而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穀子分開。可惜,對此觀念某些人沒有深刻理解。

不法書商們正是利用收藏者這些心理,來誘惑他們買書。因些,若不加以有選擇地挑選一些有權威的、比較專業的出版社的參考書,往往會產生以下三點不良後果:

1.容易「惡補」藏識,造成鑒別能力低下。我認識一位藏友,見書買書,並認真閱讀,對字畫、瓷器、玉器等說得頭頭是道。開始時,曾有不少收藏者崇拜他,圍著聽他引經據典。後來,大家都和他疏遠了,還送給他一個外號「紙上談兵」。原來,他真正上手淘寶,十有八次「吃假」。

2.容易按圖索驥,上當受騙。書上的圖片儘管逼真,但畢竟與實物有一定的距離。更何況現在的造假技術高明,按照書上所描述的特徵去對照,往往買的是贗品、仿品,損失錢財。有一位老者,按照書中圖片,買了不少景德鎮小窯仿製的青花鬥彩、五彩之類的瓷器。有人勸他:「別買了,這些東西全是新的。」他不但聽不進去,反而認為別人鑒賞水平低。最後,他請了博物館專家到家裡鑒定,這才啞口無言,大夢初醒。

3.容易固執已見,影響感情交流。由於工作關係,我曾和這些藏友打過交道,他們對古玩器物的理解常常偏執,用行話來說,是些「走火入魔」的人。在交流探討會上,為了一些常識問題,他們與朋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吵鬧起來。即使是明顯的錯誤,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意見,從不認錯。

第三個陷阱,金字招牌。

收藏中的「金字招牌」是指博物館、文物商店、拍賣行及社會上一些知名行家。應該說,這些機構和行家是鑒定古玩的權威。但是,權威機構不等於該機構的人都是權威,試想,市委、市政府的清潔工人是機關幹部嗎?這是兩個概念。另外,專家不是雜家,古玩藏品這麼多,哪能樣樣都精通?更何況某些人借「金字招牌」之名,行騙人錢財為實。

隨便舉幾個例子。一位書畫愛好者,看中某拍賣會上幾幅字畫,他只是喜歡並不精通,故請一位知名「行家」把關。「行家」說。絕真。他買了。事後,給其它專家一鑒定,全是贗品。還有一位瓷器愛好者,得知某老翁家中有一對明朝青花梅瓶,並聽說該瓶已叫文物商店的人看過。他高興地化了八千元買下,當寶貝似的藏了起來。誰知,在一次顯「寶」的時候,被懂行者識破,那是一對仿古瓶。更有一位蘇北老鄉,竟以12萬元在「專家」手裡買下一隻所謂的宋代影青暗花提梁壺。當得知上當受騙後,險些暈倒在地……

第四個陷阱,輿論導向。

藏品的走向、價值與媒體宣傳,炒作有著密切關係。但作為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不能跟隨輿論導向之風跑,否則您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最高明的是,由您領導輿論導向,收藏都才能錦上添花。

第五個陷阱,光線變異。

看古董最好是白天自然光,看得仔細,看得真切。特別是玉器、翡翠不能在夜間燈光下成交,否則光線變異,造成眼光偏差就會上當受騙。

第六個陷阱,信誓旦旦郵購、網購。

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古玩交易從面對面改變為郵購、網購。這方法果然便捷方便,但古玩不象其它商品,光看圖片、文字是不行的,必須要看實物。一些騙子利用這種方法,並信誓旦旦說些保真,可以退貨之類話,只要您把錢打到他賬上,就會翻臉不認人,甚至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第七個陷阱,「埋地雷」。

俗話說:「走進古玩圈,如入虎豹地。」因為,古玩圈裡騙人的鬼把戲實在太多,「埋地雷」就是其中之一。何為「埋地雷」?即把贗品、仿品之類的東西,有意識地置放在他處,等待或誘惑那些滿腦子想碰運氣、撿漏的人去上當受騙。

九十年代後,舊木家具行情十分看好,尤其是明清時期的老紅木、紫檀木、黃花梨等更是身價百倍,令人乍舌。A君是玩瓷器的,腦子靈活,立即轉向舊傢具。一次,他在朋友處得到一個重要信息,吳縣某鎮有戶人家,系清代大官僚後裔,因生活拮据出賣一些紅木櫥椅。翌日,A君打的來到了目的地。走進石庫門,見一70多歲的老婦人,忙問「聽說您家有舊傢具要賣?」老婦人回答說:「有些,都是祖上留下的。要不是銅鈿緊張,才不想賣掉呢。」客廳內,石柱抱對、雕花木窗、官帽椅等,一看便是大戶人家。老太領A君走進裡間,昏暗的光線下有口四件櫃,櫃頂灰塵積滿,還有蜘蛛網,銅拉手已變綠綉,搬抬起十分沉重,一看器型便知明式。A君一問價格,與市場相比,相差甚大。他陷去外露的喜悅,平靜地付了五萬元,趕緊叫車拖走了。

另一位搞書畫的B君,聽說「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大受歡迎,而且經濟價值十分可觀。他帶了數萬元,不辭辛苦,來到安徽徽州一帶,進行「鏟地皮」(挨家挨戶收貨)。有戶人家告訴他,剛從墓坑裡挖到一些瓷器,不過要價較高,不知你能否能力買下?B君說:「你拿出來看看,只要東西好,我會出價的。」那人從床底下取出10多件,有盤、杯、碗、花瓶等。B君一看,件件沾有土坑黃泥,有鬥彩、五彩,有粉彩、青花的。B君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忙付萬餘元,取走了五件瓷器。

事後,A君的四件櫃和B君的瓷器經行家鑒定,都是現代仿古的,白白損失了一大筆錢。並且證實這些東西是某些人故弄玄虛、編故事、「埋地雷」的傑作。A君和B君為什麼會上當?探其奧妙,主要是心理障礙在作怪,一是心態不良,貪念膨脹,渴望吃到「仙丹」獲得成功;二是光暈心理起了主導地位,容易被祖傳、大官僚後裔、墓坑、有意放風、編故事等假象所迷惑,從而放鬆警惕,作出錯誤判斷;三是自我感覺良好,高估了自己的鑒別能力,錯估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性。

所以,愛好古玩的朋友千萬要切記:天上不會掉下金元寶的。在還沒有具備眼力的情況下,一定要調整自己不良的心態,不要滿腦子只有碰運氣、撿漏,應該多請教這方面的專家,多看,多聽、多問,逐漸增強自己的眼力、魄力、實力,方能不中「埋地雷」的圈套,不吃藥或少吃藥。

第八個陷阱,「插掃帚」。

古董圈裡有一些特殊的俗語,很使人費解,「插掃帚」即為一例。為使讀者透徹理解,我想,不妨舉個實例來說明。

家住姑蘇XX巷C君,系清朝某狀元後裔。祖上留下了不少古董,在文化大革命中雖經衝擊,但仍有一些字畫、瓷器、老紅木傢具等。可他不懂古玩,更不知其價格如何?一天,C君來到某古玩店,開口道:「我家有點東西打算賣掉,請你看看。」店主顧某聽後,十分欣喜,立即關店打烊,隨他回家。東西確實有一些,但瓷器都是民國貨,字畫破破爛爛,未見有名頭的,叫顧某心動的是一張老紅木畫桌。「這要多少錢?」「我不懂,你開價吧。」顧某想了想,說:「一萬五,怎麼樣?」C君既不回答賣,又不進行討價還價,只是連連說:「過幾天再說吧。」

之後,那張老紅木畫桌常使顧某夢寐難忘。到了約定的日子,顧某再次上門催問。但C君吞吞吐吐,不作正面回答。這時,顧某熬不住了,狠狠心開了不菲的價格,「二萬……三萬,怎麼樣?」可C君還是那句老話:「幾天再說吧。」顧某想,C君之意通過我來摸底的,既然對我無情,那我也就不客氣了。臨別時,他悄悄地對C君說:「你家其它東西都一般化,唯有這張畫桌可值10萬元。」

這句悄悄話猶如一把掃帚,插上C君的心坎里。無疑,顧某因為自己買不到畫桌,而開了個天價,其目的是使別人也永遠得不到它。事後,果然印證了這一事實,張三李四都曾上門看過,但個個望桌興嘆而空歸。

這就是古玩業中「插掃帚」的全部含意。

如今,由於宣傳輿論的加強,古董收藏已是家喻戶曉。許多人家都有些老東西,但搞不清楚這些東西究竟 是棵「草」,還是個「寶」?因此,請人求教,掌握行情應該的,但切不可自作聰明,被人插上一「掃帚」。

第九個陷阱,「倒棺材」

「偷梁換柱」這句成語源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九十七回:「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其義比喻耍弄手法,暗地裡搗鬼。在古玩行業中,此類耍花招的手法更是層出不窮,「倒棺材」便是典型一例。

何謂「倒棺材」?就是把舊書畫中的真畫(畫芯)揭掉,然後仿製一幅同樣尺寸名頭的假畫,利用老裱頭重新裝裱,作舊後,高價賣出。說的通俗一點,即「舊瓶裝新酒」。

我有一位蘇北的藏友,專做書畫生意的。不知何故,他的生意特別火紅,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竟然買起了汽車和洋房。問及原因,他總是推說自己運道好、財運好,別人休想從他嘴裡得到什麼。一次,他請我吃飯喝酒,趁他有幾分醉意時,套出了真相,原來他是靠「倒棺材」才發了大財。

「倒棺材」的手法迷惑性很強,它是利用心理學中的掩蓋心理,叫人深信不疑。掩蓋心理有兩種,一種是無意掩蓋,另一種是有意掩蓋。很明顯,「倒棺材」屬後者,它使收藏者在認知的問題上失去了警惕,作出了偏差的判斷。試想。這老裱頭「開門」是老貨,怎麼會假?從而順著自己的思維,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

在收藏中,類似這樣的偷梁換柱還有不少。例如:有人利用一色白釉的老瓷器,進行後加彩,提高它的身價:有人利用廢舊古錢幣,重新澆鑄稀有品種:還有的利用老玉器殘件進行改頭換面等等。總之,其目的是,在這真真假假之中達到獲取暴利的目的。

所以,在購買藏品時,對東西要作全面考證,仔細觀察。某一局部是真的,不一定整體都是真的。要由表及裡進行分析,進行思考,千萬不要被某一表象所迷惑。

第十個陷阱,古董商「憨厚」的背後。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位北方的古玩商版,帶了一隻高仿的青銅鼎到南方某古玩市場。此販子一身農民打扮,老實巴交,口口聲聲稱這件東西是在老家挖房基時挖出來的,引來了許多圍觀的人。販子又說,這口「鐵鍋」怪裡怪氣的,古人真是笨,做這種派不了什麼用場的東西。這時,有一位玩家仔細察看一番,見這鼎全身生坑綠銹,三足象腿間花紋清晰,是件「開門貨」的青銅器,他立即付了3000元,把青銅器買走了。

這位玩家這所以這樣爽快地付錢,自以為撿了漏,很有主見地認定該販子人老實,又不識貨,把青銅器說成「鐵鍋」,自已碰上了一位不懂貨的賣家了。

果真如此嗎?不。在這位古董商「憨厚」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一個聰明絕頂的傢伙,一個運用心理學嫻熟的商人。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衣服打扮上給人假象,使常人進入思維誤區,從而推斷「農民」等於「老實」兩個關聯詞;第二,在老實的基礎上,編造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件青銅鼎是在自己的房基下挖到的,使人進一步在大腦中做出錯誤的分析,然後判斷東西絕對是「真」的;第三,再一次刺激買者的大腦皮層,這位「農民」連基本藏識都不懂,把鼎說成「鐵鍋」,促使玩家快速做出決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發財的機會到了,趕快買下。

因此,在收藏的過程中,修鍊自己鎮定、冷靜,切勿頭腦發熱,犯幼稚病,對事物只是表面了解或主觀想像,即產生心理波動,被所謂的「憨厚」所迷惑,栽到在自己的自作聰明上。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難免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懇望各位及有關專家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被爹坑的小伙
中國古玩界的真正重量級的大師有哪幾位?他們都有怎樣的故事?
文房古玩
光緒元寶。北洋造,七錢二,估價幾何。謝謝。?

TAG:行業 | 神秘 | 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