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情與法情(一)

主題: 【愛情與法情】

時間:2014年8月4日

地點:聞思講堂學佛群1

開示法師:智慧法師

主持人:蘇軍敬

嘉賓:孫博紅

討論提綱

1、以佛法的角度看,愛情是什麼?

2、佛法修行者的感情,哪些是法情?哪些是披著佛法外衣的凡情?

主持人按語:

佛法修行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需要面對各種感情關係,其中力量最大的一種感情是愛情。無數的事例展示了愛情的強大力量,當這種力量在佛法修行者身上發揮作用時,情況就變得複雜而敏感。但是對於勇猛精進的佛弟子們來說,這是一個無須迴避的話題。另一方面,法情,是渴求法意的情,是因佛法而有的情,是覺有情的情,是慈悲與智慧兼行的情。當愛情與法情相遇時,該如何去看待?該如何去對待?

【緣起】@孫博紅 與@童鳳英 兩位佛友在聞思講堂學佛群1探討關於七夕節來臨之際,應該如何引導學佛人看愛情電影這個話題,引起了大家的一致關注,並把話題引申到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愛情、如何把愛情轉為法情,轉染緣為凈緣等。於是,就有了這兩次關於愛情和法情的沙龍討論。

【主持人】法情,是渴求法意的情,是因佛法而有的情,是覺有情的情,是慈悲與智慧兼行的情。愛情,則是排他的,封閉的兩個人之見的戀著之情。

@那妞:這確實是現實中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童鳳英:這也是把很多人困在其中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影視等社會媒介傳遞給大家的愛情永恆,天長地久等觀念是顛倒的,是一個妄想。愛情的保質期一般就18個月,當然也有個案。那麼愛情保質期過後,我們拿什麼來抵擋無盡的歲月?我個人認為,把愛情轉為親情、最好是法情。那才是最牢靠的、最保險的綁定。

@孫博紅:雖都未脫「情」字,一個因法而生,一個因欲而結。末學以為,這可能是根本的區別。

@童鳳英:我覺得有理。因為這根本的區別,對生命的導向便截然不同,當下生命的境界也截然不同。 一個是法喜,正能量;一個是患得患失,滋生煩惱。

@孫博紅:一個是走向廣闊,一個是墮向狹隘——女居士常見的爭風吃醋,便是表象之一。

【主持人】一般來說,愛情是有物質基礎的,身體與財富。從佛教的角度看,是三界中與妄想執著相關的慾望。

@那妞:可是,愛情難道不是美好的么?

@童鳳英:那種美好是短暫的,無常的,不究竟的。

【主持人】財色名食睡,五蓋中,雖然沒有直觀的「愛情」,但是我們可以看見它的要素就在這五蓋中。

@孫博紅:愛情的美好,只是暫時的愉悅而已。只有當愛情轉為以責任為核心的親情,才能長久。

【主持人】愛情美好,是夢中的美好,是顛倒的美好。因為以執著、駐留為特徵。

@孫博紅:是欲樂。

@那妞:那麼,在學佛的路上,是要規避或淡化愛情么?

@孫博紅:不是規避和淡化的概念吧,是超越,個人以為。

【主持人】升華,或者轉化。

【主持人】愛情,實則是以自己為中心,散發出的欲求之情。而有的人,能感受到「只要對方好,就行,自己無所謂」,這個感覺還是滿足於自己的「無私感」。

@孫博紅:對方是自己的投射而已。

【主持人】所愛的對方,實則是自己意識加工過的影像,並非就是對方本身。畢竟,對方也是「無自體性」的緣起中的相對存在。

@孫博紅: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愛上的,不過是自己的影子或缺失的自己 ,二人生愛,因往昔種下的因緣,因未斷的淫念,是輪迴的繩子。

【主持人】兩個人之間的即使踏上了感情之路,實則是「共業種子」生起了現行,儘管如此,也是各人抒發著各人自己的感情。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愛對方,實則是在愛自己。

@那妞:那麼,愛情,在佛教里,是被完全否定的咯?

【主持人】佛教不否定任何東西,而是要看清它,不被幻相所欺瞞。

@孫博紅:是需要超越的。@中道別苑:我們能界定一下什麼是愛嗎?

@德山閑人:情也好,欲也好,我覺得還是因為人本身吧!情執也好,法執也好,追到根源,還是人跟人產生的關係!喜歡那個法師的講法,喜歡某個地方,喜歡某個人,都是有情的分別而生。有的是前世留的情,有的今世生情來世果!風景再好是留不住人的,因山石草木皆為無情。人遇人遇事觸景生情留住了心,有情來下種便有了輪迴。所以我們會有好想去的地方,好挂念的人,好熟悉的環境!這樣情識不斷,八識不轉,五蘊不空,轉來轉去最後又回到原點!

@巍巍:佛教不是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幺,那麼愛情是否也包含在法里?

【主持人】當然,我們今天的主體是「愛情與法情」。不過,可以先討論什麼是「愛」。

【主持人】愛情,愛情之愛,與母愛之愛不同。愛,不同於愛情,我們的主體是愛情和法情。如果要說「愛」,可能在佛教里有「貪愛」或者「欲」與之對應。

@中道別苑:喜歡與愛的區別是什麼?愛情之愛,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所有愛,都有共同點。

@小宇宙: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是自私排他的,雙方互相歸屬,容不下其他。@童鳳英:正是因為這些染緣把我們牽扯在輪迴里,所以我們才要藉助佛法的力量轉染為凈,爭取在這一世把上一世的緣了斷。

@符晶晶:愛,是很純粹的一種感覺,沒有分別。只是付出,真誠的自然的發生。

【主持人】沒有分別的愛,實則是往「慈悲」上靠了,也就是「法情」,覺有情之大愛了。

@孫博紅:世間愛有太多種,一一列舉分析那得老長時間,其實凡夫情都不脫一個「執著」。

@童鳳英:以我為中心的執著。

@孫博紅:凡情是都是自我為中心的,包括一般被歌頌為最無私的母愛。一個母親如果能愛自己的孩子與愛天下所有的孩子同樣無分別,那就是慈悲而不是世俗之愛了。

【主持人】世法里的愛,核心是執著。如果說純然而沒有分別的愛,那已經不只是世法的愛,而是往「慈悲」的角度遷移了。無欲求的愛,是一種祝福,實則是有「同體之慈,無緣之悲」的氣息。

@德山閑人:愛情也好,法情也好,情到一處,該斷不斷,必受其害,此時就該打七了!

@童鳳英:法情也要斷嗎?

@孫博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中道別苑:愛是為對方著想,在照顧對方情緒的前提下逐步引導對方過上符合規律的生活。

【主持人】愛是為對方著想,在照顧對方情緒的前提下逐步引導對方過上符合規律的生活。這是最常見的提法,對於未明心見性之人而言,很危險,因為會以「愛」的名義做業。當自己還不善知因緣的時候,還不知道該符合的「規律」是什麼的時候,就危險了。以顛倒見、染污見引導自己與他人,很危險。前些時間看到宏海法師的朋友圈裡說一老太太說要給他們介紹對象,老太太也許也是出於一種「愛」吧?但,那是以顛倒見來行事。

@施海松:很有收穫。人非神非佛,愛,如能多點慈悲少點貪取,多點清涼少點執著,多點無我少點自我,就很好……

【主持人】因此,一般說的「愛情」(單戀不算數),本質上是宿緣的成熟,是貪慾為主導的貪愛之無明煩惱事。

@中道別苑:夫妻間就不是修行嗎?

@那妞:咱們不談那些被摻雜了錢權等僅披件愛情外衣的贗品愛情,咱們談談一般認知里的美好愛情。美好的愛情里,也是有奉獻,為對方奉獻一生、奉獻生命的很多。美好愛情里,夫唱婦隨互為增上的也很多,比如林徽因夫婦,為社會貢獻很多。對這樣的愛情,佛法怎麼看呢?

【主持人】愛情之美是業力所牽,妄想分別中的快樂。

@孫博紅:@蘇軍敬 說的對。你了解過林婚姻的全部嗎?比如梁思成對後妻林紓說的話。

【主持人】林與梁的事,其實至少有一個環節可以看到:林很自私的。 徐的顛倒見更明顯,一齣戲中戲。演戲的人把自己也給迷住了。@孫博紅:當面聽百歲葉曼老人說話幾次:十對夫妻九對是冤家,還有一對在撒謊,所以葉曼老人的話,是一輩子看到的世相總結吧。

@中道別苑:還有一種可能:葉曼老人可能在撒謊。

【主持人】諸法無常,一切都是因緣中的事。不覺,只是在夢中追夢。

@那妞:鏡中花,水中月?

@孫博紅:馬克吐溫說:上帝創造男女,其本意不過是為了繁衍,人類太奢侈,於是有了愛情,愛情,是淫慾的包裝紙。

【主持人】80年的夫妻緣份,相處了79年,還沒有完全鬧崩了,有一個先離世了,大家就會覺得是美滿姻緣,內種的滋味啊,哈哈。10年的夫妻緣分,第11年鬧崩了,就說前10年也是孽緣。種種的種種,離開了因緣來看待,是妄想分別之見。80年也好,10年也好,都是因緣中的事,而其中的那麼豐富的內涵,如何判斷美滿與否?都是夢中追夢,夢中說夢。

@施海松:孔子說忠恕二字行終身,感覺慈悲既包含智慧,也包含著包容接納理解,所以有時也不必打擾別人的幸福……

@德山閑人:法情一詞不知何解?最後會不會變成法執!

@孫博紅:@主持人,法情這詞,是師兄列出,能否向大家解說一下,如何是法情?

【主持人】法情,與佛法有關,與覺悟有關,有慈悲與智慧有關。@孫博紅 反正凡夫學法之路上,一時是脫不開情的,就看是哪種情了。覺有情,是「菩提薩埵」的中文意思。是覺而有情,這個情是慈悲。覺是智慧,是智慧與慈悲兼行的情。在日常中,我們學習(臨摹)「覺有情」之情,轉化「貪愛之情」。在過程中去變化。@孫博紅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法情,是沒有欲染的情,是布施,是給予,是不執著的呵護。

@vivian-Zhao:那法情的美好又在於什麼?

【主持人】覺有情之美,不是「貪愛之情」的美可以相提並論的。

@施海松:法情是覺悟的愛,升華的愛,悲智雙運。

【主持人】讓情竇初開的孩子,發起慈悲的大愛,紮實地踏上覺悟之路,豈不更好。法情有兩種:一是,相互促進於佛法修行道的情;二是法之情,覺有情之情,是一種證量的流露,是慈悲。愛情,不是說滅就能滅的,因為業力在,該一點點去消受的,還得自己各自去努力消受。

@孫博紅:不多情不入娑婆。

@Liu Yuan:這樣說凡間的愛情都是鏡中花水中月,有存在的必要嗎?人人都從情竇初開就覺悟,還有人類嗎?

@孫博紅:怕人類不存在的擔心,實在是不必的,怕的是大家一遍遍在輪迴里轉圈不肯出去。

【主持人】就像當年,太虛法師在北大做講座,有人問大家都出家了,是不是人類就沒有後代了。太虛法師問那個女生,你會出家嗎?女生說不會。太虛法師說那就沒事啊。你不會出家,也會有很多別的人不會出家,會生小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業力是在的。理上是這麼講。事上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每個人都要自己去修、自己去消、各自去受、各自去轉、各自去化。研討暫告一段落,我們就迎請法師做開示。

【智慧法師開示】今天的討論,大家都有所指、都有所見、都有所想、都有所解,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下愛情和法情之間的不同之處和共同之處。

要看愛情,我想從12因緣去說,那麼十二因緣是按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者因果的環節,最初的就是無明,無明就指的是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的教義,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無明接下來就是行,行下來是識,識下來是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包括是憂悲苦惱。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屬於現在世,生和老死是屬於未來世。十二因緣的三個階段中有兩重的因果:過去因和現在果,現在因和未來果。過去因是無明和行,無明是過去世的迷惑,行是過去世的造業。現在果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正是由於過去因才有了現在的果,這就是第一重因果,過去因被稱為「能引」,現在果被稱為「所引」。 現在因是愛、取、有,愛和取是現在世的迷惑,有是現在世的造業。未來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於現在因才有了未來的果,這就是第二重因果,現在因被稱為「能成」,未來果被稱為「所成」。

正因為人和人之間有現在的因,就是有了愛,「我要得到她」,那就是取,取和有就是要得到,得到以後,「我要去愛,我跟她有因緣」,這全是過去世的因緣、能引、業因,感召今生的所引。

前世因感召今世果,如果某男和某女,兩人有一個前世的因,感召了一個今世的果,果感到了,兩個人成為夫妻,夫妻就是,愛情的所緣和引緣相結在一起,兩個人就結合了,如果知道了前世因感召了今世的果,今世又再把這個因繼續造下去的話,那我們就是生死輪迴。 兩人結合以後,從這裡面可以開始分法情,如果兩個人一直貪戀著慾望 不懂慾望的壞處,我們要知道,愛欲之人猶如逆風揚塵,逆風持火。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講到了,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這都是佛陀用種種比喻,來說明慾望對我們人的危害。乃至如果我們在這裡面迷惑,對愛欲、取呀,分不清輕重、不取捨的話,那麼由於這個「愛」,就會墮落,就會牽引著我們在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去輪迴,就去沉淪。

有愛情是前因。我們不是說因緣果報嗎?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如果這個因剛開始是以愛情連接起來的,但如果我們能把愛情轉化成法情關係的話,那這就不是沉淪了,這就是升華、是超越、是解脫。

那什麼是愛情?愛情可以演化成法情,也可以墮落成輪迴。打個比喻,人民幣好不好?人民幣本身它是中性的,不善不惡。如果我們把它運用不當,貪戀它,就會被錢出賣,墮落在錢的慾望里;如果把錢用來做善事、做布施,廣種福田,那麼這就成了我們增長善緣、增加福報的一個工具。 同樣的一個道理,愛情本身也沒有善惡。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友好。

如果你把愛情看的很重,沉淪於愛情、貪於愛情,從慾望當中拔不出來的話,那你就會永遠沉淪,就會被愛情的深淵被吞沒。如果我們從愛情中把對方彼此當成修行的增上緣。如果這樣利用好了,比如男方如果能利用好,就可以度化女方,甚至包括與女方相關的所有的因緣關係都能度化。這就是一種升華和超越。

那我們說什麼是法情?法情里不夾雜任何的慾望、私念,是理智的,它包含有很豐富的大慈大悲、大智慧。法情就如同佛陀的愛,對眾生的愛。他不會對任何事物產生留戀和染污,是純粹的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是一種大慈悲的超越的升華的愛,是一種無限正能量的愛,它是解脫的愛、超越的愛、平等的愛、清凈的愛、沒有污染的愛、是慈悲的愛、是真誠的愛、智慧的愛。所以說法情就是一種慈悲和智慧。

那如果我們把愛情處理不當,那它就是染污的愛,是貪慾的愛,是嗔恨的愛,是愚痴的愛,沉淪的愛、輪迴的愛,那這種愛就是愛情,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墮落在愛情的慾望當中。如果我們處理得當,那就會從愛情中升華出另一種愛,把自私自利的愛變化成博大的愛、慈悲的愛,如同《弟子規》中所說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這裡面的「泛愛眾」就是要廣泛的去愛一切人,那這種愛不是世間的愛,不是男女的愛,也不是私慾的愛,也不是佔有的愛,純粹是一種包容、慈悲、智慧、端莊,沒有任何染污,是一種理智的愛,所以說我們要分清。

俗家人可以結婚、生子,但要把握好這個平台。一旦把握好了,這就成為度眾生的平台,是繁衍後代、延續生命的平台。如果不把握好,這就成為了一個沉淪六道輪迴的地方。 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提到讓我們去斷欲舍愛。這就是說慾望對人輪迴的危害性,所以說,我們既然是世俗之人,沒有這個因緣去出家,但是我們作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結婚是佛陀允許的,也是大力支持的。但作為三寶弟子,就應該聽信佛語,就是說結婚時,在發生人與人之間這種愛情關係時,必須要分清楚哪個重哪個輕。

就有人說了,如果沒有愛情,那生命的延續怎麼辦?對大多數人來說,斷欲是不可能的,沒有愛情也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愛情不是錯,錯在於沒有把握好愛情。如果把握好了,就成為了法情眷屬。如果把握不好,你就會被愛情的另一面,慾望和的欲、嗔恨、染污、愚痴,把你拉下深淵。所以,愛情不是錯,錯在於對愛和欲的把握尺度。就這樣去分析,這樣分析的話,大家都能夠接受了。 好的,今天我簡單把這個問題說了一下,這個問題相對說已經說完了,但如果再往深里說,不管是愛情、法情,只要我們把握好了,愛情也會變成法情,如果我們把握不好的話,也會把法情轉向愛情。

所謂成佛,眾生覺悟了,就會成佛,佛就是覺悟的眾生。那麼成佛與成魔之間,佛和眾生之間,覺悟了,你就會成佛,沒有覺悟,你就永遠是眾生。 所以佛在經典中說,佛與眾生,三無差別,即使成佛也好,做眾生也罷,全在你心的作用,你心要念佛,學佛,成佛,那你就是佛。你心如果具備了貪嗔痴三毒,你如果具備了慾望,具備了染污,那你就是六道輪迴,這樣去理解。

【主持人結語】感恩智慧法師的開示!愛情這個話題呢,取決於對愛情的這個字眼,你賦予它是怎麼樣的意識,認為它是一個中性,無善無惡,它是一個名稱,它取決於自己怎麼使用的一種力量的話,那它就無善無惡。那愛情這駕馬車不太好駕駛啊,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還在紅塵中摸爬滾打的人而言。沙龍,是一場演出,有會心之處即可。沙龍是否能解開心中千古情結?只能看時節因緣。


推薦閱讀:

有多少拋開親情的愛情能有善終?
爬牆偷情
愛情里誰沒遇到過幾個人渣_xiaokaki
愛情里的那些癌——自棄癌

TAG: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