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有一個夢想》解讀與探究

《我有一個夢想 》解讀與探究

預習提示

黑人是美洲大陸的特殊居民。他們祖籍非洲,十六七世紀起,被殖民者從非洲大陸大批販賣到美洲,被迫成為種植園中的奴隸,受到各種非人的待遇。因此,爭取黑人解放的鬥爭,一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中心課題。但是,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肯總統《解放黑奴宣言》簽署100多年之後,美國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仍然十分嚴重,黑人仍然是美國社會的二等公民。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生活貧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進入各級各類高層機構,不能參加投票和選舉,不能像白人一樣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動自由。尤其在南方諸州,黑人受歧視的情況更為嚴重。在這種情形下,美國黑人以爭取平等自由為目標,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傑出的領袖。1963年他組織的伯明翰黑人爭取自由平等權利的大規模遊行示威,把黑人運動從南方推向北方。 8月28日,鬥爭達到高潮。25萬人聚集首都華盛頓,以和平集會方式舉行「自由進軍」的示威,就在林肯紀念堂前,馬丁·路德·金向示威群眾發表了這篇激動人心的演說。

演講一開始,作者就闡述本次集會的起因和目的,強烈要求美國政府兌現給所有美國人,包括黑人許下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鄭重諾言。接著,作者提醒美國政府不要低估黑人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提醒黑人同胞注意鬥爭的方式和策略,堅持非暴力抵抗的原則,號召同胞以包容、忍耐和博愛來對抗仇恨,以和平的方式爭取正當的權益。最後,作者滿懷激情地描繪了他的夢想,為黑人和全體美國人展示了一幅不同膚色、不同人種、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平等友愛和睦相處的美好前景。

這篇演講以其激動人心的熾熱情感、排山倒海般的豪邁氣勢、引人入勝的斐然文彩蜚聲世界,鼓舞了東西方世界所有酷愛自由平等的人們,甚至肯尼迪總統在演講當天就邀請馬丁·路德·金到白宮作客,並說:「我也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新的民權法案能夠在參眾兩院通過。」

學習本文宜採用下面的方法:

1.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課文中所倡導的民主意識、基督教義、非暴力抵抗原則,對於我們十分生疏,應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資料,力求有盡量多的了解,以免費解或誤解。

2.本文思想深刻,見解精闢,成功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文采斐然,對其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應細細品味和揣摩,防止囫圇吞棗,一知半解。

3.本文激情澎湃,文質兼美,應反覆朗讀,力求背誦,在讀與背的過程中,領會演講的特點和魅力。

課文解讀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①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指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林肯,1809-1865,共和黨人,曾任律師,1848—1849年當選為眾議員。主張維護聯邦統一,逐步廢除奴隸制度。1860年當選總統後,南方各州相繼宣布脫離聯邦,內戰爆發。在群眾運動高漲和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林肯於1862年開始採取革命措施,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戰爭成為群眾性的革命鬥爭,保證了戰爭的勝利。內戰結束時,即被南方奴隸主指使的暴徒刺殺。②解放黑奴宣言:林肯於1862年9月22日頒布,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成為自由人,但沒有明確廢除奴隸制,也沒有規定給黑人以土地。直到1865年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才正式宣布廢除奴隸制。從此,黑人在法律上獲得了平等自由,但實際上依然受到歧視。)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演講從一百年前林肯發布《解放黑奴宣言》起筆,一開始就為黑人民權運動、為這次集會申明最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向世人證明黑人民權運動的正義性。演講連用四個比喻,熱烈謳歌了《宣言》的偉大歷史意義,語言典雅華麗而又極具形象感,褒揚之情溢於言表。宣言猶如光芒的燈塔,它的到來猶如黎明,是明喻,生動地描寫了宣言給黑人帶來的希望,帶來的歡樂。「不義之火」,是一個暗喻。其本體是「不義」,喻體是「火」,用結構助詞「之」把本體和喻體聯結起來,組成偏正式結構的暗喻。種族歧視是一種「不義」,這種不義就像「火」一樣,摧殘了黑奴的生命,摧殘了黑奴的尊嚴,使黑奴在火爐中備受煎熬,作者借用這個比喻形象地揭露了黑奴制度的殘酷,揭露了種族歧視的不正義性,從而也就有力地說明了民權運動的正義和神聖。長夜是借喻,形象地描寫了從十六七世紀以來黑人所經歷的漫長的苦難。]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裡,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之於眾。[這一段概述黑人在現實生活中備受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駭人聽聞的事實,說明這次集會的目的,證明爭取黑人解放的民權運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個時間狀語四次反覆,從各個側面強調了種族歧視的歷史痼疾依然未得根除的現狀,藉以激起世人的關注。作者將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比喻為鐐銬和枷鎖,形象地說明黑人過著的牢獄般的悲慘生活。將富得流油的美國比喻為物質充裕的海洋,將被種族隔離的貧苦的黑人世界比喻為窮困的孤島,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生動地揭露了種族歧視帶來的經濟上的極不平等。「孤島」寫出了黑人的孤立無助,「萎縮」讓人不僅讓人想像黑人受凍挨餓、哆嗦在陰冷角落裡的悲慘情景,而且形象地描寫了黑人沒有堂堂正正做人的權利。「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這是個主謂式結構的暗喻,非常恰當地形容了當時美國黑人的處境:他們雖然生活在自己的祖國,但是處處受到歧視和排斥,沒有安全感和歸宿感,就像一個瓢泊異國他鄉的流浪者。作者通過形象生動的敘述,從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揭露了黑人真實而悲慘的現實,控訴了美國社會給予黑人的極不公正的待遇,藉以激發世人的同情。]

就某種意義而言,今天我們是為了要求兌現諾言而彙集到我們國家的首都來的。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諾言,他們承諾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緊承上段進一步說明集會的目的和集會的正當理由。為什以要舉行今天的集會?為什麼要將黑人的悲慘遭遇公之於眾?目的就是要求共和國兌現諾言。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寫道:「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的上述精神,後來寫入美國憲法。作者引述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的詞句,突出美國政府給美國公民曾經許下的諾言;「每一個美國人」、「所有的人」當然也包括了黑人,作者將其一再反覆,有力地說明了黑人民權運動的合理合法。]

就有色公民而論,美國顯然沒有實踐她的諾言。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後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里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這一段用形象的比喻說明共和國對黑人之所以沒有兌現諾言,是不願意兌現諾言,不是沒有能力兌現諾言。「就有色公民而論」,這個限制性的短語說明,在美國,只對白人兌現了諾言,對有色人種包括黑人則沒有兌現諾言,揭露了美國民主的不平等性、不徹底性。「空頭支票」是一個借喻,「支票」比喻美國政府曾經草擬的《解放黑奴的宣言》。「空頭支票」泛指虛假的承諾、不能兌現的空話;這裡指政府違背諾言,拒絕給予有色人種平等自由的權力。作者用「空頭支票」這個習見常用的詞語為喻,幽默而辛辣地指斥了美國政府的言而無信,戮穿了美國民主的虛偽。「『資金不足』的戳子」是什麼意思呢?這「戳子」是承「空頭支票」而來。蓋在空頭支票上的「戳子」,是表示不能兌現的理由;當時公開說出來的理由是「資金不足」。美國政府以此為託辭,拒絕兌現諾言。下面作者用「但是」一轉,批駁所謂「資金不足」的借口。「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這是一個暗喻,把正義比作銀行,意思是銀行可能因資金不足而破產,但是正義是不可能破產的,美國不可能不要正義,也不可能沒有正義。「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厙里已沒有足夠的儲備」,也是一個暗喻,把國家比作巨大倉庫,意思是說,在美利堅這個儲備著無窮機會的偉大國度里,不可能沒有黑人獲得自由平等的機會。這兩個比喻是駁斥美國政府「資金不足」的說法,強調解放黑奴需要的不是資金,而是正義,而是給予黑人平等自由的權利和機會的公平。黑人爭取解放的運動也不是向政府乞求經濟上的施捨,而是要求平等自由的權利和機會的公平,因此,美國政府有能力兌現諾言。]

以上是課文第一部分,闡述了此次集會的起因和目的。作者從一百年前林肯簽署解放黑奴宣言講起,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黑人生活的現狀。連用排比和大量形象的比喻,把黑人不公正的現實處境揭示在世人面前,現狀與當初共和國的締造者的諾言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作者明確地指出,黑人有充足的理由要求政府兌現諾言,最後,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強調美利堅政府有能力兌現諾言!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侈談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①漸進主義:美國民權運動中的保守主張,號召人們按部就班行事,不要採取過激的行動。)現在是實現民主的諾言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第5段作者連用六個反覆排比句「現在……的時候」,闡明了民權運動的基本主張,強調了兌現民主諾言的緊迫性,抒發了對民主自由的渴盼。第一個「現在」強調時間緊迫,第二個「現在」駁斥民權運動中的錯誤觀點,第三個「現在」強調政府兌現民主諾言,第四個「現在」具體說明民主內容,第五個「現在」說明如何兌現民主,第六個「現在」說明民主的意義和目標。在這段文字里,作者還採用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將「種族隔離」比喻為「荒涼陰暗的深谷」,將「種族平等」比喻為「光明大道」,將「種族不平等」的美國比喻為沒有凝聚力的一衝即垮的「流沙」,將有著種族平等、民族和諧的美國喻為堅不可摧的「磐石」,前後兩兩對比,既給聽眾以色彩鮮明的視覺畫面,形象地說明了迅速結束種族歧視的必要性,同時又展望了擺脫種族歧視與隔離,重建平等和諧的種族關係的美好前景,激起人們對現狀的反思、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如果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那麼,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①義憤填膺:由不義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憤怒感情充滿胸膛。膺,yīnɡ,胸。)1963年並不意味著鬥爭的結束,而是開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安之若素,毫無反應,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的。(①安之若素:對於危困境地或異常情況,一如平時,泰然處之。)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第6段說明如果不立即實現對黑人的民主將會產生的嚴重後果,從反面闡述兌現民主諾言的必要性,表達了將爭取民權堅持到底的決心,向遲遲不接受黑人民權要求的美國政府發出嚴正警告。作者把「自由和平等」比作「爽朗的秋天」,而把「黑人義憤填膺」比作「酷暑」,含意非常深刻。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主義者,他的理想是實現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平等,在那個理想社會裡,人人享受自由和平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生存,社會也能迅速發展,那種社會形態,不正像「爽朗的秋天」令人舒心愜意?而美國政府如果無視黑人自由平等的權利,低估了黑人的決心,激怒了廣大黑人群眾,使所有黑人都忍無可忍,「義憤填膺」,那麼這樣的社會空氣是非常緊張的,「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這對美國是「致命」的傷害,這種緊張的充滿火藥味的社會局面,是馬丁·路德·金所不願看到的,因此,馬丁·路德·金把它比作讓人難以熬煎的「酷暑」。「秋天」與「酷暑」在感覺上形成鮮明的反差,生動地表達了對自由平等早日降臨的期盼,同時也間接地向美國政府敲響了警鐘。]

課文第5、6兩段闡明民權運動的基本觀點,說明不立即實現黑人民主的嚴重後果,對美國政府遲遲不付諸行動的做法提出嚴正警告,表達了將民權運動進行到底的決心。

但是對於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我們鬥爭時必須永遠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的具有嶄新內容的抗議蛻變為暴力行動。我們要不斷地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第7段闡明民權運動的鬥爭策略,忠告黑人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鬥爭中必須堅持非暴力抵抗原則,不能將抗議「蛻變為暴力行為」。「正義之宮」是借喻,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表明對美國社會制度的肯定。「敵對和仇恨之杯」是比喻兼借代,「杯」借代「酒」。敵對和仇恨的情緒就好比烈酒,一旦痛飲了這「杯」酒,一個人就會為圖一時痛快,而做出給國家給社會帶來嚴重破壞的行動,參與抗議的人群,就會失去理智而引發暴力反抗,而這不是馬丁·路德·金所願意看到的。馬丁·路德·金反對訴諸暴力,主張和平反抗,所以他強調不要「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所謂「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就是馬丁·路德·金所倡導的「用愛的力量,去對付恨的勢力」。馬丁·路德·金說:「我們要抵抗,因為自由從來不靠恩賜獲得。有權有勢的欺壓者從不會自動把自由奉獻給受壓者」,「權利和機會,必須通過一些人的犧牲和受難才能得到」;但是,「仇恨產生仇恨,暴力產生暴力」,「我們要用愛的力量,去對付恨的勢力。我們的目標,絕不是擊敗或羞辱白人,正相反,我們要贏得他們的友誼和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如馬丁所說,是一種「崇高境界」。]

現在黑人社會充滿著了不起的新的戰鬥精神,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為我們的許多白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他們今天參加遊行集會就是明證;他們的自由與我們的自由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不能單獨行動。[這一段說明為什麼要堅持非暴力抵抗原則,用白人參加今天集會的事實說明,白人和黑人的命運緊密相連,非暴力主義是可行的。]

課文第7、8兩段文字,作者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鬥爭的方式和策略,一定要信任所有的白人。馬丁·路德·金信奉非暴力思想,主張用和平的方式爭取正當的權利,反對「以暴易暴」,提出「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而應當用包容、忍耐和博愛來對抗仇恨。這種「不以惡抗惡」的思想為後來黑人民權運動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當我們行動時,我們必須保證向前進。我們不能倒退。現在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滿足?」[「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滿足?」這是對民權運動的惡意攻擊和挑釁,言下之意是「現在給你們的民主已經夠多的了,你們不要太不知足了」。作者在下面對這個謬論予以義正辭嚴的反駁。]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這是黑人民權運動的第一個目標:反對種族壓迫,爭取人身安全的平等自由。]

只要我們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軀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車旅館和城裡的旅館找到住宿之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這是黑人民權運動的第二個目標:反對種族隔離,爭取生活交往中的平等自由。]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只是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小貧民區轉移到大貧民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這是黑人民權運動的第三個目標:反對種族隔離,爭取社會活動的平等自由。]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只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於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這是黑人民權運動的第四個目標:反對種族歧視,爭取政治上的平等自由。]

不!我們現在並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這是前四段的總結,進一步突出為爭取正義和公正而鬥爭到底的決心。]

以上六個自然段承第5、6段而來,駁斥了另一種攻擊民權運動的謬論,具體闡明民權運動的奮鬥目標,再次表明將民權運動堅持到底的決心。在這幾段文字里,面對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惡意挑釁,作者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因此運用了一串條件複句(只要……就……)形成排比,突出民權運動的奮鬥目標,又針鋒相對地將「我們就絕不會滿足」多次反覆,表達其堅定不移的決心,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的雄偉氣勢,強烈地吐露了被壓迫者的怨恨與憤懣,抒發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凌雲壯志,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鬥志。

我並非沒有注意到,參加今天集會的人中,有些受盡苦難和折磨,有些剛剛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於尋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慘遭瘋狂迫害的打擊,並在警察暴行的旋風中搖搖欲墜。你們是人為痛苦的長期受難者。堅持下去吧,要堅決相信,忍受不應得的痛苦是一種贖罪。

讓我們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亞拉巴馬去,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回到喬治亞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貧民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去,要心中有數,這種狀況是能夠也必將改變的。我們不要陷入絕望而不能自拔。

這兩段文字承第7、8段而來,號召黑人同胞集會之後仍然回到各自的地方,繼續堅持非暴力抵抗,並且相信非暴力抵抗一定能夠成功。作者用「有些」反覆排比,表達了他對黑人悲慘遭際的關注和同情。用「回到……去」這種動詞性短語六次鋪排,號召參與集會的同胞以身作則,回到各自原來的地方,具有很強的鼓動性。「忍受不應得的痛苦是一種贖罪」,這是一種基督教的用語。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是以基督教義為精神支柱。他從基督教義出發,視「受苦」為「救贖」,甘願以自己流血犧牲來替別人贖罪。他說:「要爭取自由,必須付出流血的代價,而流的血必須是我們的鮮血……無辜受苦是有救贖力量的,它可以取代欺壓者與受壓者雙方苦毒怨恨的悲劇結局。」馬丁·路德·金還說:「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我們將用我們靈魂的力量,來抵禦你們物質的暴力。我們不會對你們訴諸仇恨,但是我們也不會屈服於你們不公正的法律。你們可以繼續干你們想對我們乾的暴行,然而我們仍然愛你們。你們在我們的家裡放置炸彈,恐嚇我們的孩子,你們讓戴著KKK尖頂帽的暴徒(即所謂「三K黨」人)進入我們的社區,你們在一些路邊毆打我們,把我們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們仍然愛你們。不久以後,我們忍受苦難的能力就會耗盡你們的仇恨。在我們獲取自由的時候,我們將喚醒你們的良知,把你們贏過來。」這有似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以上是課文第二部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一、申述民權運動的奮鬥目標;二、駁斥對民權運動的各種錯誤觀點,表達將民運堅持到底的堅強決心;三、號召黑人毫不動搖地堅持非暴力抵抗的原則,對民運的勝利抱定必勝的信心。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美國的夢想:即美國在《獨立宣言》中所闡明的美國賴以立國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使美國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理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這句話強調黑人的夢想就是美利堅的夢想,黑人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完全符合美國的立國之本,是為了使美國真正地徹底地全面地實現民主、自由、平等。馬丁·路德·金在這裡闡明了黑人的利益和美利堅全民族的利益的一致性,表達了全體黑人的國家至上的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馬丁·路德·金在這裡再次引用美國獨立宣言中的這句話,表達了他一個深刻的理念,美國只有實現了黑人的平等,讓黑人站立起來,美國才算是真正的「站立起來」。]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夢想黑奴制度徹底消滅,人與人之間沒有等級的差別。]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夢想正義和自由遍及美利堅每一個角落。]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夢想人格平等,用同一標準評判黑人和白人。]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儘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夢想所有的白人都能轉變他們對黑人的陳腐觀念。]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幽谷上升,高山下降」,比喻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般的人認為黑人以非暴力手段來爭取平等自由的鬥爭,只是白日做夢,但是馬丁·路德·金堅信「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空想也能變成現實,基督的愛一定能如「聖光」「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馬丁·路德·金在這裡繼續抒發他對民權運動的堅定信心。作者把「絕望」比喻為「嶺」,形容這股思潮的強大;把「希望」比喻為「石」,石頭雖小,卻堅如磐石,牢不可破。力「劈」高山,表現作者豪氣干雲。「刺耳的爭吵聲」,喻由於民族、人種之間的不平等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優美交響曲」,喻民族、人種之間平等自由、友好和睦相處。作者通過兩種聲音在聽覺形象上強烈對比,鮮明地表達了反對什麼、渴盼什麼的正義立場。]

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鬥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這一段是短語排比,「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鬥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這些動詞性短語的密集鋪排,簡潔有力,乾淨利落,如咚咚戰鼓,似聲聲號角,傳達了馬丁·路德·金與所有受難群眾同甘共苦、同仇敵愾的決心。]

在自由到來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兒女們將以新的含義高唱這支歌:「我的祖國,美麗的自由之鄉,我為您歌唱。您是父輩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驕傲,讓自由之聲響徹每個山岡。」

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希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岭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落基山響起來!讓自白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喬治亞州的石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這幾段把演講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自由暢想曲。這激情,像火山噴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自由平等的渴望。排比句式的運用,造成一種排山倒海、江河奔瀉的氣勢,具有非常強烈的鼓動性。緊扣「讓自由之聲響徹每個山岡」這個句子而盡興發揮,思路非常清晰。]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終於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①靈歌:這裡指的是黑人宗教生活中的一種歌曲,是19世紀初美國南方黑奴在白人讚美歌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題材大都與死亡、復活、解脫和希望有關。)[作者承上文而來,由「山岡」巧妙地過渡到「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美利堅所有的人親密和諧相處的美好藍圖,讓聽眾帶著對未來無限美好的憧憬,在山呼海嘯般的熱烈慶賀「我們終於自由啦!」的歡呼聲中結束了演講。真是「繞樑三日」,回味無窮。]

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是演講的高潮。作者連用六個「我夢想有一天」,以詩一樣的語言和酣暢淋漓的排比句,正面表達了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發了他作為一個黑人內心最熱烈的夢想。他呼籲種族平等、人格尊嚴和兄弟般的情誼能早日到來!他呼籲自由與平等在美國的各個角落都能得到實現!這幾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特色鑒賞

1.思想精闢,議論深刻。一篇演說,一篇文章,要為聽眾和讀者所接受,最根本的是見解精闢,議論深刻。馬丁·路德·金的這篇演說,目的是號召黑人為爭取自由而進行鬥爭,闡明民權運動的綱領和策略,控訴黑人受壓迫受欺負的殘酷現實,揭露美國民主的虛假,批判民權運動的種種錯誤觀點,表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是一篇鋒芒畢露的鬥爭性很強的演講。但是,這篇演講又不僅不能傷害白人的情感,而且要把白人「贏過來」,站到黑人的立場上;不僅不能讓受批判的美國政府產生敵意,而且要把他們「贏過來」,成為民運最有力的靠山。一篇演講要達到這個目的,本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馬丁·路德·金做到了,他在這篇演說中表現了超凡的智慧。首先他一再引述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不僅為民權運動找到法律依據,而且把民權運動解釋是為了維護憲法的尊嚴,是為了支持美國政府兌現諾言,這便和美國政府取得了共同的語言,拉近了和美國政府的距離,完全消除了美國政界人士的敵意。其次,他一再聲明民權運動不僅不是反對美國政府,不僅不是反對美國的社會制度,不僅不是反對白人,恰恰相反,是為了實現白人和黑人兄弟般的和睦相處,是為了完善美國的社會制度,是為了使美國「真正站立起來」,變得更為強大,把民權運動解釋為一場真正的愛國主義的運動。再次,他針對美國宗教色彩很濃的特點,在演講大力倡導基督教義,把民族之間的仇恨轉化為民族之間的和解和友愛。正因為如此,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便產生的強大的震撼力,贏得了全體美國民眾的同情和支持。肯尼迪總統在演講當天就邀請他到白宮作客,並說:「我也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新的民權法案能夠在參眾兩院通過。」

2.激情澎湃,文采斐然。這篇演講為什麼能激動人心?就是因為有著極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作者從「結束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的期待開始,到對一百年之後黑人現狀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兌現支票的義正詞嚴,再到對「夢想」的熱烈憧憬,其間無不充滿著作者悲憤而熱烈的情感,激蕩著對自由民主的熾熱渴望,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赤子之情。正因為作者飽含深情,而且在演講中把夢幻、心曲和聖歌聯繫起來,使演講如交響樂一般在聽眾中回蕩,使聽眾的情緒受到感染並得以升華,產生了極強的號召力。而這正是演講成功的必要條件。這篇演講辭也是中外演講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幾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燈塔」和「黎明」來比喻林肯簽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的一個窮困的孤島」和「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等來比喻黑人的處境,生動地描繪出美國黑人的生存現狀和他們內心的渴望;「空頭支票」等則形象地說出了政府許諾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文中那華麗的詞句,典雅的語言,為演講增添了許多感人的魅力。文中還大量運用排比、呼告和反覆等修辭手法,它們紛沓而至,接踵而來,使作者的思想表達得更充分,更鮮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瀉千里的激情,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達效果。

問題探究

讀這篇課文,我們遇到了與我們東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新問題,便是如何看待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原則。

非暴力抵抗原則的核心是愛和感化。馬丁·路德·金說:「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我們將用我們靈魂的力量,來抵禦你們物質的暴力。我們不會對你們訴諸仇恨,但是我們也不會屈服於你們不公正的法律。你們可以繼續干你們想對我們乾的暴行,然而我們仍然愛你們。你們在我們的家裡放置炸彈,恐嚇我們的孩子,你們讓戴著KKK尖頂帽的暴徒(即所謂「三K黨」人)進入我們的社區,你們在一些路邊毆打我們,把我們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們仍然愛你們。不久以後,我們忍受苦難的能力就會耗盡你們的仇恨。在我們獲取自由的時候,我們將喚醒你們的良知,把你們贏過來。」這樣的觀念在我們東方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這樣的一味忍讓屈辱不是懦弱膽怯嗎,這算什麼反抗?但是,在馬丁·路德·金指導下的黑人民權運動,就是用這種反抗的方法最後博得了絕大多數白人的同情,實現了民族之間的和解。

對此,我們應當如何解釋呢?

讀這篇文章,我們還遇到了另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究竟應當如何看待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

長期以來,我們對資本主義,對美國、對西歐知之甚少,卻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個「絕對真理」:「凡是社會主義都是好的,凡是資本主義都是壞的」,把這個「真理」推至極致,則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因此,對西方的東西,不論政治、經濟、文化,一律排斥,彷彿資本主義才是萬惡之源。但是,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我們曾經對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嗤之以鼻,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抹殺階級矛盾,鼓吹階級調和的資產階級思潮,是對美國黑人的麻醉劑。「槍杆子裡面出政權」,不進行暴力反抗,不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黑人就不能有平等自由。但是,歷史不是嘲笑馬丁·路德·金的懦弱,而是嘲笑我們的自作聰明。

我們曾經斷定資本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但是,歷史不是誇耀我們的英明,而是嘲笑我們自以為是的頭腦簡單。歷史朝著它既定的方向行進,資本主義還沒有吹響「日落餘音」的號角。

我們曾經認定資本主義是極不合理的,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只不過是老百姓受苦受難的代名詞。但是,歷史是無情的,那打倒一切、橫掃一切的「鐵掃帚」最終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自由之聲卻響遍了五洲四海。

我們曾經認為資本主義多麼腐敗,彷彿廉潔才是社會主義的專利。但是,事實又一次指斥了我們的傲慢。那些被我們列為打倒對象的資產階級官員,其實比我們某些自詡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乾淨得多,高尚得多。

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應當怎樣分析,怎樣對待呢?

探究思路:

第一個問題,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從道德的層面來講,西方人信奉基督,他們最尊崇的道德標準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要怎麼對待別人」,或者「你不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不要怎麼對待別人」。耶穌有句名言: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臉,那麼就把右臉也送過去。這便是「以德報怨」。

我們東方人則不同,儒家鼻祖孔子強調「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信奉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如何看待這些差異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主張用分析的觀念,區別對待。

對付兇惡殘暴的敵人,對付法西斯,對付希特勒,對付日本軍國主義,對付滅絕人性的歹徒,毫無疑問只能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們不能只是任由宰割的羔羊。但僅此而已,不能再推而廣之。因為它只能導致無休止的相互報復。暴力對付暴力,每一方都有理由憎恨另一方,並沒有通向和平的道路。怨怨相報何時了?和平很難實現,而暴力卻無止境。

基督的教義似乎太軟弱,它無法懲罰殘忍和剝削,因此有人誤解這是「自賤」。你能想像希特勒或者本·拉登會因為善良的榜樣而感到羞愧,從而救贖他們所犯的罪過嗎?但也許僅此而已,不能再推而廣之。基督說:上帝就是愛。通過展示自己的善意,把人們從邪惡勸導到善良,這是可能的。馬丁·路德·金向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非暴力手段是可行的,甚至在美國這是既能實現黑人解放又能實現黑人和白人真正的民族和解的唯一的手段。因為在美國,對黑人的歧視有著幾百年的歷史,黑人的解放,不只是一個法律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轉變所有白人的觀念的問題。馬丁·路德·金一方面號召黑人不要屈服於白人的暴力,同時又勸告受壓迫的人們不要以暴易暴。他認為基督福音不是個人精神的福利獎券,而是社會公義的實踐要求。在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中,「愛心是我們惟一的武器」,「愛你的敵人」,「無視敵友親疏、仿效上帝的無私博愛」,以此來展示出自己的動機的正義性,來感動壓迫者。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正確的策略,使黑人民權運動贏得了大多數白人的同情和支持。試想,如果以牙還牙,以暴易暴,那麼,現在的美國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當然,東西方文化也不全是楚河漢界,有著許多相通之處。例如中國人也講「人皆可以為堯舜」,主張「泛愛人」。你如果對此有興趣,還可以繼續深入探討。本書限於篇幅,不再論述。

第二個問題,涉及到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我們以前犯的最大錯誤是把問題絕對化,認為資本主義全是壞,社會主義全是好,只看到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否定的一面,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繼承的一面。其次,我們沒有看到資本主義也在不斷地自我完善,黑人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民主權利的不斷擴大,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還是鄧小平說得對:「我們已經承認自然科學比外國落後了,現在也應該承認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說)比外國落後了。」「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這個「怕」字讓我們吃了多少苦頭!

當然,我們在糾正一種偏見的時候,又必須警惕另一種偏見,彷彿資本主義什麼都是好的,社會主義什麼都是壞的;彷彿只有我們對西方存在偏見,西方對我們就沒有偏見。我們不能有偏見,也不能對偏見有偏見。

每個民族都可能有他的偏見,這正是人性的盲點。有智慧的民族不但不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反而常常從別人的角度來檢討自己,對別人的偏見可以諒解,對自己的偏見則不忘改進。

有知的偏見是智慧,無知的偏見就是愚昧,一個民族若能了解自己的偏見,又能原諒別人的愚昧,他不但多了一份智慧,同時也少了一份偏見。這個民族也就有了復興的希望。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性思維。」這不只是一兩個領袖人物思維,而是全民族思維;只有學會了思維的民族,才能跨進世界先進隊伍的行列。對於偏見這種社會痼疾就應該好好地來一番思維。

訓練提高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書寫完全無誤的一項是( )

A.簽暑(shǔ)束縛(fú)鐐銬(liào)歧視(qí)

B.諾言(ruò)諦造(dì)草擬(nǐ)戳子(chuō)

C.拯救(zhěnɡ)盤石(pán)澎湃(pénɡ pài)贖罪(shú)

D.匿跡(nì)丘陵(línɡ)有朝一日(cháo)爽朗(shuǎnɡ)

2.對下列加點詞,字形、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

A.充裕(豐富) 駭(震驚)人聽聞 奔波(同「播」,遷徙) 搖搖欲墜(落)

B.披(散開)露 義憤填贗(肚) 洋溢(充分流露) 不克(能)自拔

C.峻(高大)嶺 無濟(有益)於事 幽(深遠)谷 安之若素(平常)

D.祈禱(祈神求福) 酷暑(極、甚) 侈談(夸夸其談) 心急如焚(火燒)

3.填入下列橫線處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__________,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1963年__________意味著鬥爭的結束,__________開始。

A.因為 所以 不但 而且 B.如果 那麼 並不 而是

C.因為 所以 並不 而是 D.如果 那麼 不但 而且

4.填入下面句子空格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為了 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 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 民主的諾言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 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 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 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

A.警告 大談 兌現 邁步 開闢 提拔

B.警告 侈談 兌現 攀登 開闢 拯救

C.提醒 侈談 實現 攀登 開放 拯救

D.提醒 大談 實現 邁步 開放 提拔

5.下列各句中用了兩種不同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

B.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

C.但是對於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

D.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里已沒有足夠的儲備。

6.課文在許多地方運用了對比說理的方法,請舉出5個以上的例子,具體分析它們在表情達意上有什麼作用?

答:

7.請以「讓……」的句式為排比,寫一段文字,不少於5句話。

答:

8.「我有一個夢想」中的「夢想」包含哪些內容?試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9.1968年的4月4日傍晚,正在田納西州首府孟菲斯支持罷工運動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走到他下榻的洛蘭酒店306房間的陽台上,把臂肘支在欄杆上,陷入沉思。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頭部。年僅39歲的金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所描繪的各種族和諧共處的偉大理想,成為未竟的事業。

40年後的11月4日,一名和金一樣有著非凡演講口才和個人魅力的黑人政客貝拉克·奧巴馬,在美國總統預選中異軍突起。在美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名黑人像他一樣,最終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

全世界為奧巴馬歡呼:美利堅不用說,吹呼聲震天動地,連遠在非洲的肯利亞也全國放假一天,慶祝一個遙遠的國家選出了一個新的總統。在日本,這個仍然有美國駐軍(被一些日本人認定是仍然被美軍「佔領」)的國家,竟然出現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連美國人看上去都好像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在德國,民眾情緒激動,媒體舉行的模擬投票中,德國人竟然都「投票」給奧巴馬;在香港,當地市民和美國公民一起慶祝;在澳洲,那些沒有美國投票權的澳洲白人和棕色人竟然喜極而泣;在南亞,特別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那些皮膚看上去和奧巴馬差不多的有色人種沾沾自喜,當然還有非洲和東南亞,很多地方出現彈冠相慶的當地人……

一個國家選出了一個總統,竟然讓全世界如此激動,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自然也是美國開國以來的頭一遭。這是為什麼?人們是為奧巴馬個人而歡呼嗎?是因為奧巴馬有征服世界的魅力嗎?顯然不是,那是因為什麼呢?我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請你在沉思默想之後,以《從馬丁——奧巴馬所想到的》為題,寫一篇感受。

解析與答案

1.解析:A項「暑」系「署」之誤,暑,shǔ,熱。署shǔ,簽名,簽署。縛,fù。B項諾,nuò。諦,應是「締」。C項盤石,也寫作磐石。D項朝,zhāo。

答案:C。

2.解析:披,顯示、揭露。「贗」系「膺」形近而誤。贗,yàn,假的、偽造的,如贗品。膺,yīnɡ,胸。

答案:B。

3.解析;此題首先要求對常用關聯詞語表達的意義要熟悉,其次就是要分析題目的要求。本題第一、二空格,要求判定是因果關係,還是假設關係,認真分析語意,並注意到下一句,則不難判別。第三、四空格要求判別是遞進關係還是並列關係,如果注意「過去」和「開始」是反義詞,則不難判別這是正反對照的並列複句。

答案:B。

4.解析:警告,語氣過重,容易形成對立。侈談,不僅有大談的意思,還有空談而不切實際的意思。兌現、實現,程度不同。邁步,只考慮後面的「大道」沒考慮前面的「深谷」。開闢,言下之意是這門現在還沒有,不合語境。提拔,與「國家」搭配不當。

答案:C。

5.解析:這些句子用的都是比喻手法,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所以區別它們的不同,主要從這個角度入手。A項「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明喻,本體「宣言」,喻體「燈塔的光芒」。「不義之火」暗喻,本體「不義」,喻體「火」。B項「物質充裕的海洋」「窮困的孤島」借喻,本體分別是「富得流油的美國」「被種族隔離的貧苦的黑人世界」。C項「正義之宮」借喻,本體「美國政府」。「心急如焚」是成語,可以不作修辭分析。D項「正義的銀行」是暗喻,本體「正義」,喻體「銀行」;「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也是暗喻,本體「國家」,喻體「機會之庫」。

答案:A。(只有這一項有明喻也有暗喻)

6.解析:對比在議論類文本中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正反對照,使析理深刻透徹,使觀點鮮明突出。這篇演講辭的鮮明特點是,在闡述觀點時,將對比與比喻熔於一爐,既精警又鮮活,既形象又透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答案:第2段「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的一個窮困的孤島上」,「海洋」與「孤島」,「充裕」與「窮困」的對照,深刻揭示了黑人的悲慘遭遇。第5段「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荒涼陰暗的深谷」與「光明大道」給聽眾以色彩鮮明的視覺畫面的對比,「流沙」與「磐石」給人鮮明的力度上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對擺脫種族歧視與隔離,重建平等和諧的種族關係的前景的展望。第6段「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這一句「爽朗秋天」與「酷暑」在感覺上形成鮮明的反差,生動地表達了對自由平等早日降臨的期盼。第26段,「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刺耳的爭吵聲」與「優美交響曲」在聽覺形象上的強烈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實現種族平等的真誠的渴望。

7.解析:排比手法的運用使課文有一種江河下瀉的蓬勃氣勢,本題旨在學習這種寫法。

答案:讓邊遠山區的農民也能夠看上電視,讓貧困失學的孩子重新背起書包,讓下崗的工人能重新找到工作,讓路旁街道乞討的殘疾人有個歸宿,讓鰥寡孤獨的老人得到救助。

8.解析:作者的夢想含義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黑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根據課文第三部分和自己的理解來闡發,各抒己見。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答案: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國的有色人種能享有和白人一樣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權,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而不是被作為二等公民備受歧視和壓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們不再以膚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來評判他們,有和白人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和自由;第三,在經濟上,有和白人一樣的就業和發展的機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限制在固定的貧民區,貧困潦倒。

9.解析:從衣衫襤褸、戴著鐐銬等待出賣的奴隸,到西裝革履地向公眾大談美國價值觀的貝拉克 ·奧巴馬,400年間,美國黑人的地位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耐人尋味的,但這種變化並非由我們多數人想像的血雨腥風的暴力反抗帶來的,相反,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社會自身,或者說白人主流社會自身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機制。馬丁·路德·金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我們反抗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反抗這一制度,不如說是為了更加完善這一制度。」馬丁·路德·金的這句話不僅僅詮釋著民權運動,也詮釋了整部美國黑人史。對美國黑人歷史故事的敘述與解讀,其實也是對美國歷史、美國精神和美國價值觀的解讀。在黑人地位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奮鬥、流血、犧牲,但我們更看到了一個社會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是如何進行自我完善,或者說自我救贖的。因此,世界人民歡呼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顯而易見,不是為奧巴馬個人而歡呼,也不是奧巴馬具有征服世界的魅力,而是為世界人民所憧憬的民主制度的勝利而歡呼,為美國的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而歡呼,更是為美國人民的自我完善自我救贖而歡呼。

通過這道題的練習,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美國的民主及其發展完善的過程,了解美國人民的價值觀,從中也可以觸摸到美利堅民族所以長盛不衰的原因。


推薦閱讀:

房產證寫誰名 法律後果全解讀
心理解讀:女人最愛的男人是奧巴馬+比爾蓋茨+泰森
繼善編解讀
紫薇命盤解讀
一日一誦:遣悲懷·其三 | 解讀版

TAG:夢想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