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2、四逆散

[組成用法]柴胡6~10g、芍藥6~30g、枳實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溫服。[方證]1.柴胡證,或對疼痛敏感,經常手冷、對寒冷氣溫敏感,易緊張及肌肉痙攣的柴胡體質。2.胸脅苦滿,疼痛、腹痛、腹脹、兩脅下滿實,胸膈攣急或積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狀樣緊張。3.脈弦,舌質堅老而暗,或舌有紫點。[現代應用]1.以痙攣性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異型增生、頑固性腹痛、過敏性腸炎、痢疾、闌尾炎、粘連性腸梗阻、胰腺炎、泌尿繫結石、痛經等伴有手足冷、脈弦者。2.以胃腸動力低下、腹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胃神經官能症、胃下垂、飲食積滯性腹痛、十二指腸壅積症等。3. 以精神緊張或遇緊張則加重的疾病。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心因性陽痿、神經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氣,情緒性腹瀉、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遺尿、遺精、更年期綜合征等。4. 以分泌物、代謝物排出不暢為特點的疾病。 如鼻竇炎、急,睦乳腺炎、輸卵管不通、闌尾周圍膿腫、肝鬱氣滯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也有應用的機會。5.其他方面如月經不調、肋間神經痛、非化胺性肋軟骨炎、腰腿痛、神經性頭痛、三又神經痛、癲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肝炎、過敏性鼻炎、皮炎、小兒高熱肢厥、流行性出血熱的低血壓休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報道。[經驗參考]本方臨床運用十分廣泛,實難以盡述,幾乎各系統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據載日本漢醫和田家治雜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減,足見應用之廣。在此,編者介紹幾則個人的臨床治驗以供讀者參考。曾治一周姓患者,新婚數日來診,訴陽痿不舉、觀其面色無華,形體羸瘦,按一般辨證,當屬虛證,官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當時為試此方之功效,僅投原方未作加減。不料卻有非常之效。治張某,八旬高齡,忽小便失禁達半月之久,外診治不效,欲行手術探查,患者及家屬不從,轉我院,邀余診治,觀其雖年事頗高,卻無虛羸之象,非肺腎氣虛之證,乃膀胱尿道功能失調,用此方加烏葯,數劑而愈。治潘某,胃脹多年,餐後脘脹,每於下雨前數日尤脹甚,戲稱自己可以作天氣預報,中西藥調治不效。詢其脘脹連及兩脅.擬本方加平胃散,數劑而安。田某,胃脘隱痛嘈雜多年,胃鏡示重度糜爛性胃炎,吾曾屢以半夏瀉心湯等方加減,療效不甚理想,後思其人平素多愁善感,思緒不定,有柴胡證,投以四逆散合平胃散,療效甚佳。然此人並五四逆,冬令不甚畏寒。王某,脘腹疼痛3天,急杳B超及血尿澱粉酶診為急性胰腺炎,見其脘腹脹痛難忍,連及兩脅,以左側為甚,伴噁心、乾嘔、嘔出大量清涎、脈細弦、苔薄白,脈證均無熱象,不宜用大柴胡湯或清胰湯等方。若收之住院恐他人用寒涼劑與病不利。因與患者關係至密,冒險投以四逆散合半夏乾薑散,未予其他處理。次日矢氣甚多,脘腹痛大減,連服六劑,諸症消失,以調理脾胃善後。從以上的某些治驗可以看出,四逆散證的產生與氣鬱、氣滯有相當大的關係。從李克紹先生的一則醫案更能看出這些。某女,50歲,1974年5月27日就診。兩腿疼痛,酸軟無力,漸至不能行走已月余。患者於十一個月前。因惱怒出現脘腹串痛,叫輕時重,並覺兩腿煩亂不適。經針刺、服西藥2天,腹痛止但兩膝關節陣痛,右側較重並有涼感,兩小腿煩亂不適,有時肌肉跳動,腿痛有時感到牽引兩側腰部,手足有時覺涼,背微惡風。近幾天腿痛煩亂加重,竟至轉側困難,難以入睡,經常徹夜坐著,飲食銳減,面色萎黃。舌質略紅、苔薄白,脈左寸弦、關弦滑、尺弱,右脈弦細。……治宜疏肝解郁,盲敖氣血。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9g,白芍6g,枳實9g,懷牛膝9g,甘草9g。水煎服l劑。5月28日複診:昨晚服頭煎後,當夜兩腿煩亂的感覺消失,肌跳、疼痛均止,余症亦明顯減輕,精神、食慾亦有好轉。繼服上方3劑調理而愈(《傷寒解惑論》1978,126)。范中林老中醫用本方加桔梗、茯苓治療女性小便不暢十餘年,重則尿黃窘迫,欲解不能。尿道灼痛,淋漓不盡,每晝夜小便數十次,量極少,有時僅數滴、澀痛,腰及小腹亦感覺疼痛(范中林醫案整理小組,《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50)。此證不僅僅是濕熱,更與氣滯有關。本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原文明點「四逆」,說明臨床確有四肢逆冷的情況。對此,一定要和四逆湯證作嚴格的鑒別。汪其浩治陳某,男,35歲。開始發冷發熱,頭疼身痛,自以為感冒風寒,自服草藥後,癥狀稍減,繼則腹痛肢厥,嗜卧懶言,癥狀逐漸增劇,邀余診治。診脈微細欲絕,重按有點細數。但欲寐,四肢厥冷至膝,大便溏而色青,小便短赤,面赤,當臍腹痛,陳發性發作,痛劇時滿床打滾,痛停時則閉目僵卧,呼之不應,如欲寐之狀。每小時發作五六次,不欲衣被,也不飲湯水。前醫認為少陰寒證,投真武湯加川椒,服後無變化。余沉思良久,不敢下藥,又重按病人臍部,見其面色有痛苦狀,問之不答。綜合以上脈證,診為熱邪內陷,熱厥腹痛。擬四逆散倍芍加蔥:柴胡9g,白芍18g,枳實9g,甘草4.5g,鮮蔥頭3枚。水煎服。複診:上方服後痛減,脈起肢溫,面赤消,便溏止,小便通。病人自述臍部仍脹痛,似有一物堵塞,脈細、重按有力。為熱結在里,處以大柴胡湯。服後大便通,脹痛如失。《傷寒論方醫案選編》1981,260)。就四逆程度而論,本方證雖四肢厥冷,但不過肘膝,四逆湯證肢冷過肘膝,且伴精神欲寐,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等。本方在具體運用時,不必完全拘泥於四逆,胸脅苦滿等,但凡患者屬柴胡體質,或病證與柴胡帶(即肝膽經循行部位)有關者即可靈活選用。四逆散葯僅四味,但組合嚴謹,其中包含的方根有:柴胡、甘草;枳實、芍藥;芍藥、甘草;柴胡、枳實、芍藥。柴胡、甘草乃小柴胡湯之雛形,小柴胡湯諸葯均町減,唯柴胡、甘草始終不減,由此刊·知。《普濟本事方》載柴胡散:柴胡四兩、炙什草一兩。功能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解暑毒,推陳致新。治傷寒時疫,中喝伏暑,邪人經絡,體疲肌熱。《金匱要略》中載枳實芍藥散專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卧」,而芍藥甘草湯功專解痙、緩急止痛。柴胡、枳實、芍藥則是大柴胡湯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漢方家和田東郭與淺田宗伯都認為四逆散足大柴胡湯的變方。此方葯僅四味,卻寓數方之功。其效介於大、小柴胡湯之間,其胸脅苦滿之狀亦介於大、小柴胡湯之間;其證之虛不及小柴胡,之實不及大柴胡。小柴胡因其虛,故參、草、棗並用,大柴胡因其實而用大黃,四逆散介於其間,只用草而不用參,亦不用人黃。總之,四逆散藥性中正平和,寒熱之性不明顯,功用在於疏泄緩急,治邪氣鬱閉於內,氣機失於條達,其肢冷似厥,卻並非寒厥,亦非熱厥,若強名之則稱為氣厥或郁厥。正如《醫宗金鑒》曰:「今但四逆而尤諸寒熱證,是既無可溫之寒,又無可下之熱,唯宜疏暢其陽,故用四逆散主之」。臨床運用此方,不必拘泥於病證之寒熱,關鍵是對柴胡體質及柴胡證的掌握。四逆散似乎並沒有明確的主證,更多的是或然證,其中腹痛是最關鍵的指征。這種腹痛部位多偏胸脅或兩少腹部,疼痛為脹痛,或攣痛。姚廷周所著的《新傷寒論校注》(即桂林古本《傷寒論》)中的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即本方之湯劑)的條文可以作為參考。「少陰病,氣上逆,令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於腑,則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第535條)。原方為:柴胡八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甘草三兩(炙),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在臨床運用時針對腹痛為主的病證可重用芍藥,可達30~60克。但臨床不可執著於疼痛—證,很多病證並無疼痛。用本方亦可取效,如陽痿等。至於四逆—證,這類病人多半是體質使然,臨床常見一部分人,平時井無甚病,但一到秋冬天涼,人未覺冷,而兩手已先涼這即是典型的柴胡體質。柴胡體質的人患病時易出現柴胡證。就臨床所見,過於緊張和疼痛都町以山現四肢涼、於心汗多的表現。臨床也可見部分患者並無四逆表現。而用此方獲效者,尤其對於一些常規治療尚無明顯療效的疾病,選用四逆散有時可收到意外驚喜。如和田東郭翁用本方治一人患鼻淵(蓄膿症)已三年,諸醫診為肺虛,百治無效。其人兩鼻流濁涕極多,與四逆散加吳茱萸、牡蠣,三劑鼻水止(《蕉窗雜活》)。這則治驗極其簡單,既沒有四逆證,也沒有相關的腹證描述,留給人遐想的窄間實在太多。鼻淵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鼻竇炎,以上頜竇蓄膿症為多見,枳實和芍藥再加桔梗即是《金匱要略》中的「排膿散」。換句話說,含有枳實芍藥的四逆散對鼻淵應當有一定的排膿作用,也可能是奉方取效機制之一。本方多合方使用。如伴有胸悶、咽如物梗者可合半夏厚朴湯;對伴心煩熱不安、失眠、善怒者可合小陷胸湯,或加黃芩、山梔、連翹;對伴納差、噯氣、餐後腹脹者可合用平胃散;也有較多的加減化裁,如對頑固性,痙攣性咳嗽而舌潤苔白者,可加乾薑、五味子;對肝膽及泌尿繫結石可加海金砂、金錢草;前列腺炎合四妙散;闌尾炎加銀花、丹皮等。陽痿者,加蜈蚣;對於遺精,本方也多有加味,如正祥微治療胡希恕遺精,用四逆散加栝樓、薤白、山梔,一服而愈(《中醫臨床家·胡希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205)。[原文點睛]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甘草(炙)、枳實(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於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注論精選]柯韻伯:少剛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陽腹中痛者加芍藥,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於叔和偏集之誤耳(《傷寒來蘇集》)。鄭欽安:按少陰病而至四逆,陽微陰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氣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陽不化陰電;腹痛下重陰寒之極。法宜大劑回陽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傷寒恆論》)。莫枚士:成氏謂:熱邪傳人少陰,果爾則加減法中,何以反用姜、附、桂、薤等熱物耶?其誤明矣。此方之制,截取大柴胡之半,加甘草為之。……是此方乃大柴胡之減法也(《經方例釋》)。胡希恕:驗之實踐,四逆見本方證者甚少,故本方的應用,不必限於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湯證、不嘔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經方傳真》)。


推薦閱讀:

32、十二天官判詞精解
unicode、ucs-2、ucs-4、utf-16、utf-32、utf-8 - 歷史的...
32、惦念

TAG: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