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橋 澤州廟, 人文旅行者旅遊攻略

晉城的名字是比較晚近才使用的。從隋朝開始的1000多年,澤州一直是這裡的地名。如今晉城和澤州出現了市、縣並處一地的現象。澤州縣轄區大體就是過去的郊區範圍。相對封閉的環境和比較適宜的氣候,使晉城地區保存下眾多文物古迹。僅宋金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就有46座,佔全國的1/3。至於明清以來的建築和民居就更多了。市中心的市運汽車站和省運汽車站相隔只有幾步路,不管是到各縣還是去太原、出省都很方便。省運一帶各類賓館酒店雲集。為方便出行,我在看過的三家賓館中選擇了十字路口的德豪賓館。這裡的單間價格公道,包含早餐、無線網、24小時熱水,還可以免費去洗浴中心、免費打長途電話。早餐的內容和質量不錯,有種黃絲小餅,口感很好。夜裡回來晚了,走出去幾百米有個夜市,一條街里全是山西小吃攤。從賓館走到汽車站最多不過7-8分鐘。就住這了。我在山西旅行中住過各類賓館酒店幾十家,這裡的綜合性價比最高。晉城城區地面略帶些坡度。細雨綿綿的早晨我從賓館出來一路北行,沒多久轉到東西向的老街上。清晨的街道上上班的行人匆匆,老街只有兩車交匯的寬度,兩側是大片的老房。東西大街是老城最主要的街道,大街的兩端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讓人感嘆的是,它們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反觀現在使用現代技術手段的很多橋樑卻成了豆腐渣工程。

東邊的景忠橋修建於元至元年間,仿照西邊的金朝景德橋而建,是座單孔石拱橋。景忠橋的名字來源自它旁邊的景忠廟。所謂「忠"是為了紀念五代初期,澤州將領裴約為保衛城市,在抵禦後梁軍隊的戰鬥中壯烈戰死的故事。北宋時就有景忠廟祭祀裴約。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對裴約的慷慨赴死大加讚賞。金代重修寺廟,還追封裴約為忠烈公。清朝也曾重修廟和橋。現在的晉城一中就是原來景忠廟的位置。圍牆內還有一些寺廟建築的殘跡。原裝的景忠橋被覆蓋上瀝青路面,因為歷年來道路路面不斷上升,橋的上的坡度已經很小。橋頭的石象和橋拱側面的含珠獸頭依然完好。橋兩側被護欄圍起來,不能下到橋下。其實在不下雨的時候,到散發著異味的河床上去也不是容易的事。

繼續沿街西行,路邊是整齊普通民居和小巷。在細雨中走了大約20多分鐘就到了西大街盡頭的景德橋。這座當地人俗稱的西大橋是隋朝趙州橋之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橋,也是山西省境內現存年代最久的石拱橋,是中國著名古橋。景德橋的始建時間是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二年(1191年)完成,也就是說3年不到完工。巧合的是,著名的北京盧溝橋和景德橋是同年開始修建的,他們是兩座同歲的金代古橋,而盧溝橋的修建用了30多年時間。當然盧溝橋的建築難度和具體情形都是景德橋無法相比的。即使如此,景德橋的人文價值仍然很高。景德橋由25道立券石並排砌成,橋面長30米,拱高3.7米,跨度16米,大拱寬6米。和趙州橋類似,大拱兩側肩部各有一個小拱凈跨3.08米,減少洪水衝擊橋體時的受力面積,同時增加過水量,也節約了材料。橋拱兩側有獸頭、海水等各類雕刻。獸頭和景鍾橋的十分相似,不過橋頭沒有石象。和景忠橋一樣,景德橋也被圍欄包圍,不能輕易下到河床里細看。河道的污泥濁水裡也難有下腳的地方。走在800年歷史的古橋上,我腳下的路平坦而堅實。古橋無言,看到有資料說,晉城正在啟動恢復古橋風貌的工程。治理河道污染,採取措施,讓古橋的身姿顯現出來是首先要做的。

景德橋附近的院落正在大興土木。原來在修復中的一座玉皇廟。走進工地,看到這是帶偏院和戲台的一進院落,院內牆壁上嵌有多塊歷代重修碑。玉皇廟大殿前柱上方的多重斗拱繁複,八卦藻井保存比較完好。殿內塑像已看不到。香火旺盛的時候,寺院建築和範圍比現在要大許多。一處牆壁上嵌著康熙年間《重修玉皇大帝前侍衛諸神小記》石刻,上面的的第一句說:「西街廟奉敕建也,非淫祠也」。可見,這座西街上的玉皇廟或許得到了當時地方政府的支持。石刻上說這不是一般的鄉村小廟,一方面在是抬高玉皇廟的地位,但也反映了當時澤州的一個社會現象——各類官方和民間興建的寺廟眾多。現在的晉城各地,名為玉皇廟、府君廟、二仙廟的寺院就有多處。據說這次修建是當地文物部門力推的修復項目。玉皇廟修復和景德橋保護能結合起來,就更好了。晉城城區以外的山林村落間中還隱藏著很多古寺。在如火如荼的旅遊業中,它們大多是可有可無的配角。澤州南部珏山風景區的廣告牌矗立在太原火車站最醒目的位置,但一水之隔的青蓮寺卻少人問津。從市運開往珏山的公交車經過青蓮寺,只要4元錢,車程大約1小時。公路穿過丹河進入一條山谷。公路左側出現一條鋸齒狀的山脊,在最高處有寺院建築,這就是珏山的最高峰,不過建築都是幾年來重建的。公路右側的山叫硤石山,山坡上就是著名的青蓮寺。青蓮寺的名字,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看過一部叫《火燒青蓮寺》的武打電影,內容早已忘記。眼前這座青蓮寺早已是重點國保單位,應該可以遠離火劫。青蓮寺分上下兩部分。最初只有下寺,也稱古寺。後來寺院繁榮,才在半山上又開闢出新寺,也就是現在的上寺。據說凈土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主要佛教流派的開創者幾乎均出自青蓮寺,又被尊稱為「佛都」。進入緊挨公路的下寺,山門處仰望河對岸的珏山主峰,歷歷在目。寺前是晉城人賞月的最佳地點,滿月從珏山雙峰間躍然於湛藍的夜空之上,這一「珏山吐月」景觀是幾百年間晉城著名的四景之首。

寺門朝東,或許是由於地勢所限。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著名僧人慧遠在這裡創立道場,草創寺院名「硤石寺」。隋文帝楊堅命他主持經文的釋義工作。歷經1400多年的多次破壞和重建,現在的下寺主要建築是正殿和南殿,兩大主要建築已經不是最初的結構,比建築更珍貴的是殿內塑像。正殿佛壇上倖存下唐彩塑6尊,佛壇不如佛光寺高大,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端坐在蓮花瓣上的是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二菩薩和弟子阿難、迦葉、供養菩薩等六尊彩塑,是僅存的三大唐代寺院塑像群中的一處(其他兩處在佛光寺和南禪寺)。塑像的形體圓潤,姿態安詳自得,符合大氣、平和的唐代風格。有資料說青蓮的寺名就是從佛壇上的蓮花座而來。釋迦牟尼佛高4米,更是精細,有人認為他的右手和「蒙娜麗莎」有相同之處。南殿里有彩塑12尊,佛壇前的5尊佛、菩薩、弟子是宋代作品。其他塑像為後代所作,有些殘破,依然是精品。殿內唐碑《硤石寺大隋慧遠法師遺迹記》是珍貴文物,碑首上的佛殿圖(也稱彌勒講經圖),為我們勾勒出寺院在唐代的完整布局。看門老人說上級不允許打開殿門,只能在窗子外看看。寺院內還有座明代釋迦佛塔,在山下就可以看到。

沿山側小路向上走幾百米是半山平台上的上寺。現在的上寺有三進院,第一進院中是樓閣式的宋代建築藏經閣。門前有一對小型卧獅,應該是唐代遺物。有資料說石卧獅在入寺的西閣門口,現在西閣外已經沒有獅子蹤影,估計是上世紀修復工程後搬進來的。在四個轉角部位的斗拱上,各端坐一個力士塑像,其頭部正好在飛檐下部,用來體現建築的堅固。如此生動的建築裝飾我是第一次見到。外牆上有仿木斗拱和有精美的裝飾圖案。上層曾經存放佛經,樓下的彌勒佛像是近年新做的。在寺院建築里,藏經閣一般建在靠後的位置,青蓮上寺卻把它放在第一進院里,比較少見。

高大精美的北宋菩薩立像

地藏菩薩二進院中的釋迦殿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屋脊上有不少琉璃飾件。平台上的大殿穩重、大氣,還有些唐代建築的恢弘之氣。門楣上的石刻題記記載大殿落成於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石門框上有精細的花卉紋飾。殿內佛壇上是體量很大的4尊宋代彩塑。大殿外壁和四周鑲嵌、豎立各代碑刻十多方,可見歷代香火之盛。從石柱上的題記可以看出釋迦殿左右的羅漢堂、地藏閣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羅漢堂里是廣法天尊和16羅漢彩塑,地藏閣上是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宋代塑像都經過明朝重修。羅漢堂下後牆上嵌著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羅漢碑記》,詳細記載了16住世羅漢和500普通羅漢名號。這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全面記載500羅漢名號的碑刻。

銀杏王最後一進院的主殿大雄寶殿抗戰時被日軍燒毀,近年來重建。院里的千年雌雄銀杏樹和「子抱母」古柏是古寺奇觀。青蓮寺里的看護員大多是老人,十分盡職。在他們的嚴密守衛中,希望古寺安寧,一切安好。

出寺門沿公路往回走,步行通過不長的青蓮寺隧道就是丹河。沿途可以看到山谷里的一處度假村裡居然建有室外游泳池。由於修建大壩,丹河水面平緩。河邊一處村落在雲霧中顯現出來,三面臨水,好似世外桃源,是叫寺前的小村子。山西很多地方名字都和寺院有關,寺前寺後,廟前廟北之類,附近都有廟宇或是遺址。我繼續走了大約1小時來到丹河大橋下,這是座號稱目前最大跨度的石拱橋。橋下是個風口,我停下來,大約20分鐘後等來了從珏山返回市區的大巴車。盆地之中的晉城與各地交通有多條通道,有條大道通過晉城連通山西、河南、陝西三省。大道邊曾經出現一批商業氣氛濃厚的鄉鎮。其中的南村鎮冶底村就曾輝煌一時。冶底村是當地的「煤鐵之鄉」、「冶煉之山」,這也體現在村子的名字上。冶底有驛站、兵站和各類商鋪為往來商旅服務。走在村中的老街上,二層的宅子、店鋪建築依舊,只是已成為普通民居。下層臨街的窗戶都開得很低,明顯是為了招攬生意方便。村莊附近的古寨殘牆、高大的影壁、地上的馬蹄窩都是繁華過後的遺迹。近代以來商道不在,山村也回歸平靜。有人發現冶底村的空中布局呈現蠍子狀,頭向東南、尾向西北,尾部就在岱廟。

岱廟即東嶽廟,供奉的神是東嶽大帝。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大,泰山神的法力無邊,掌管生死輪迴,人間富貴。各地的東嶽廟不計其數,在澤州境內就有多座,冶底的岱廟是其中保存最完好,也是故事最多的一座。一個小雨連綿的早上,晉城的資深古建愛好者王、張、牛三位老師、小孔兄弟陪我一起拜訪冶底。大凡有古廟處必有古樹,冶底岱廟也不例外。廟門西邊就是一棵高達25米的千年「銀杏王」,胸徑3米、樹冠覆蓋100多平方米,是山西現存最大的一棵銀杏樹。銀杏是雄樹開花,雌樹結果,但周圍只此一棵銀杏,銀杏王雌株卻能每年結果。廟外是銀杏王,廟內則有兩棵參天古柏,奇妙的是它們都是在主幹一人高的位置,分成兩支入地,這就是著名的「人字古柏」。單顆雌銀杏結果與柏樹人形都體現了自然的神奇力量。相信每位來到岱廟的人,都會被門前的斷臂雙獅震撼。這對獅子有2米多高,下部是1米多的基座。獅子雄壯威猛,讓人心生恐懼。石獅的雙前腿都被砍掉,據說是文革時期被毀的。但獅子的身軀只靠後腿依然穩定,仍忠實地值守大門,成為古廟又一奇觀。雨水滲入砂石材質的獅子軀體里,看上去更有悲壯和肅殺之氣。岱廟分上下兩院。下院里除了古柏,還有魚沼和竹林美泉。魚沼也叫放生池,古人在設計時自北側牆壁石雕龍頭處引來泉水,流入池中。水邊牆下是幾片翠竹。在有限的地方營造出清幽的小氣氛來。上院的門瑣著,王老師說以前來一直都是和董校長聯繫,今天卻一直打不通電話。他們乾脆去鎮上找。一會,他們回來了。王老師很遺憾地說,董校長已經在去年去世,他們接來了老校長的兒子——也是一位在中學任教的董老師。50多歲的董老師很和善,他說自從董校長去世後,他就義務為來參觀的人們提供幫助。岱廟建築曾經長期被冶底中學用做校舍,直到前些年才搬出。董校長到政府呼籲對岱廟進行保護和修繕。在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冶底岱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出資對建築進行修繕。可惜的是,董校長沒有看到修繕工程最後完工,就突然去世了。

右側就是董老師

宋代柱礎

可愛的獅子

石門框上的精美花紋

柱子上的北宋題字董老師為我們打開後院大門。這是一個地道式的上坡門。後院是個整齊的院落。北面正中是天齊殿,又名五嶽殿,殿前四根方形石柱和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都是宋代遺物,一根石柱上的捐獻題記上寫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三日記。」岱廟的最初建造時間已不可考,現在所見最早的就是這條北宋年間的題記,到現在也近千年。大殿的石門框和青蓮寺上寺釋迦殿一樣,線條精美,圖案豐富,可以看到龍、獅、蓮花牡丹等等。門楣上的題記年代為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下部雕刻的卧獅做玩耍嬉鬧狀,刻工精湛,生動傳神,獅子頭被人們摸得發亮。殿門左右是新做的哼哈二將,可惜工藝不精,不如不做。殿內塑像早已不存,維修後沒有開放。四周的配殿里也是空空如也。根據記載,每座殿宇都有專門的祭祀對象和用途。看來,讓修繕後的岱廟恢復生機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有精美圖案的立柱院落南部中間是那座著名的金代舞樓。舞樓是正方形、十字歇山頂亭式建築。四角的立柱,只有東北角的那根有花草、童子等圖案,其他三根素麵且質地不同,應該是不同時期修復的結果。屋頂平緩,出檐深遠,內部梁架正中是抹角疊木八卦木藻井,保存還很完好,樓里沒有釘子,結構精巧,專家認為舞樓是金代建築遺構。冶底是個大鎮,商業發達。可以想見,過去的岱廟每逢年節時,舞樓上演上黨梆子,院里人山人海的盛況。院內保存著歷代重修石刻,其中的捐助者中董姓人往往是領頭的。現在的冶底村2800人里,董姓有2000多人,人數第一。自古相傳為「冶底董大姓」。在一通明萬曆時期的董氏墓誌里說,董家是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後代。這或許是董家人世代熱心公益事業的緣故吧。現在,岱廟的守護者董校長和董老師仍然是教師家庭。大家都說岱廟裡應該為董校長立一塊紀念碑。告別的時候,頭髮灰白的董老師和我們交換了qq號,他說利用暑假時間正在學習網路教學課程。我們回到城區後轉去府城。那裡的玉皇廟以雕塑珍品——28星宿聞名,主要建築玉皇殿建於宋,成湯殿建於金。三進院落有各類房屋100多間。14座殿內有260餘尊歷代彩塑神像,從玉皇大帝到馬神、瘟神,人鬼神仙,藝術展現了道教的諸神系統。其中的精華28宿泥塑在全國僅此一處。據考證這組塑像是元代藝術家劉鑾的作品,第一次把古代天文學的28組星座與唐代五行家袁天罡確定的21種動物同金、木、水、火、土、日、月融合,造就了「虛日鼠」、「房日兔」、「亢金龍」等神話人物,這些神靈中,有老人、婦女、文臣、武將形象。山西佛教寺院的佛像和壁畫中,有很多將佛、菩薩、羅漢的塑造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相結合,成就了無數傳世佳作,如平遙雙林寺的韋馱像、靈石資壽寺羅漢等等。府城玉皇廟的傑作使道教文化更貼近大眾,也是明清以來三教合一的表現。可惜雨中的玉皇廟正在維修,我們無緣進門觀賞。澤州北面的巴公鎮是交通要道、商貿重地。後周世宗柴榮在這裡大敗佔據太原的北漢軍隊,後來的宋太祖在此戰中立下大功。前幾年,這一帶很多村鎮因開採礦產致富。日漸衰落的舊村中還有過去的遺迹可尋。路過的渠頭村——同行孔偉兄弟的家,就是一個。通過他主編的《金渠頭》展現了渠頭這座古村的歷史風貌,它和鄰近的大陽村裡還保留著很多老宅,老村落的格局依稀可見。

主殿釋迦殿

殘缺的唐代經幢巴公以北快到高平地界的西郜村有座崇壽寺,一起去岱廟考察的張老師先輩的家就在寺內。高崗上的崇壽寺,佔地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始建於北魏,據說是第一座在村鎮里修建的寺廟,歷代興廢不絕。現存建築多是明清建築。文革時佛像被毀,前些年民間重建過程中對原有建築形制多有改變,由於看管不利,還發生過文物被盜的事。前院中是天王殿,兩側有鐘鼓樓,中間是釋迦殿,最後一座是雷音殿。文物部門考證釋迦殿是宋代遺構,前檐石柱上可見北宋宣和題記,門額石上有金代正隆年間題字。山門內有兩座唐代八角形石幢,高4米,須彌座上雕蓮瓣、石獅,上刻陀羅尼經。年代久遠,經幢已經多有損壞。儘管有很多遺憾,但崇善寺格局完整,這樣規模的千年寺院應該妥善保護。情況類似的古建築山西還有很多。晉城地區各縣古建、遺址數量巨大,寥寥數日,我已如入寶山。如果仔細看,估計要二、三個月。陵川境內的南北吉祥寺、多處二仙廟所代表的二仙地方崇拜、三教堂的精美木雕等等,特點鮮明。晉城很多民間工藝也可以讓人眼花繚亂。有人說晉東南各縣都有n座千年古廟,確實不是虛言。每個寺院都在營造自己的氛圍。如果說過去是勸人向佛,現在則為人們提供清幽之所,可以把心放平。在浮躁的年代,晉城深山裡的清凈之地尤為珍貴。0
推薦閱讀:

晉城市襄垣縣黎城縣名勝古迹簡介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城高平崇明寺(上)【圖文】
千年一塑 晉城玉皇觀的二十八宿彩塑
晉城皇城相府
山西晉城女子駕寶馬車打人被行政拘留10天

TAG:旅行 | 旅遊 | 人文 | 旅遊攻略 | 攻略 | 行者 | 晉城 | 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