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的「思」字該如何讀?
徐晉如
在現代漢語中,「思」只有一個讀音。可是我們知道,讀古詩文,不能依照普通話的讀音來讀。普通話沒有了急促有力的入聲,用普通話來讀,不但很多押入聲韻的古詩文,讀起來神彩全無,氣息奄奄,而且由於不識入聲,對平仄四聲的排列布置也就沒有準確的認知,從而不知詩文有聲律之諧,音調之美。另外,由於古詩文押韻,依照的是通行千年的中古音標準,與現代語音差別很大,很多在古韻中押韻的詩文,倘若用普通話來念,是感受不到韻腳排布的瀏亮之美的。像「嫁與瞿唐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類的詩,非把「兒」依古韻讀如ní、「斜」依古韻讀如qiá,是不能算懂得古詩文的常識的。
在古詩文中,還有一類的字,由於詞性的轉換,照例要改變其聲調,往往是動詞念平聲的,名詞便念作去聲。像「吹」字本念平聲,但表示「細細的風」這個義項,就要讀作chuì,如玉吹、涼吹、歌吹;「行」字本念平聲,但表示「行為」這一義項,就念作xìnɡ,如「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思」是古詩文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字,它的讀音對普通詩詞愛好者而言,也顯得複雜一些。
據《說文》的解釋,「思,?也。」「?」是深挖河床,使河流通浚,故「思」引申作「深通」的意思。心有思慮,就是情志深通於心,故又引申作思念、思考、思慮諸義,這是「思」的最常見的義項,它作動詞用,應念平聲,如「玉想瓊思」、「相思」、「豈不爾思」,等等;而表示「思緒」或「思想貌」——含著思緒的樣子,就念去聲。前者是名詞,如「秋思」、「靜夜思」、「歸思」、「鄉思」,等等,後者是形容詞,如「春女思」、「弦弦掩抑聲聲思」,等等。
「思」字還有一個不常用的義項,也是從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只用在謚法之中。《謚法》規定:「經天緯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道德純備,即道德深通。雖是形容詞,卻要念作平聲。老杜詩云:「羽翼懷商老,文思憶帝堯。」用的就是這個特殊義項。
常常引人疑慮的是李商隱對「思」的用法。他的名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歷來爭訟不已。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韋金滿先生,學問深湛,詩才亦佳,在第一屆中華大學生詩詞大賽後,曾詰問我這裡的「思」究竟是什麼詞性,又該如何讀?他的意思是,此處的「思」顯然是動詞,宜讀平聲,但若讀平聲,這句詩的格律就變成「仄平仄仄平平平」,犯了近體詩格律的大忌;而念作去聲,雖然合律,卻在訓詁學上無據可依。我當時雖然主張應讀去聲,卻也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服韋公。李商隱另有一首七律《淚》,中有二句:「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下聯的「思」,與上聯的「怨」對仗,當然也是動詞,但若按照動詞念平聲的規律,同樣犯了三平尾的聲病。後來,我聽楊啟宇詩丈說,他少年學詩,老輩告訴他這叫「借音」,是在不能違律,又不想換字之時,借用名詞或形容詞義項的讀音,自來相延成習,約定俗成。借音之說,恐系晚起才有的說法。我曾多見清末以來詩集,每有詩家用一多音字,依其義項,該讀平聲,而依律又當作去聲、入聲,便於字下注二小字:作去、作入。但唐宋詩集中,罕有如此作注的。況且,義山本是駢文大家,又喜歡「獺祭」,如果說找不出意思相近的字,替換這兩處「思」字,而只能借「思」的名詞意義的音,恐怕有些說不過去。
然則這裡的「思」究竟是表示什麼意思,又該如何讀呢?我以為,此處的「思」雖是動詞,卻經過了意義的活用,變成「縈思於」的意思,與思念、思考、思慮等義項截然相判。依錢鍾書先生所論,義山的《錦瑟》是自題其集,相當於是義山詩集的自序,然則「錦瑟無端五十弦」,是說五十年的心血,都無端地傾注入這些如錦般麗如瑟般動聽的詩句中;「一弦一柱思華年」,是說詩集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縈思於韶美的年華。而《淚》詩中「離情終日思風波」,也不是分別之後,終朝每日思念風波、思考風波、思慮風波,而是說離別後的情緒,終日縈思於江湖之上、風波之中。「思」,在這兩首詩中都是「縈思於」的意思,「縈思」的「思」是名詞,讀去聲,「一弦一柱思華年」與「離情終日思風波」的「思」讀作去聲,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推薦閱讀:
※30句「好」字古詩詞,喜歡請點贊!
※七年級下冊古詩文總複習(之一)
※七絕 我志猶在
※部分銅陵古詩釋解(上) - 吳禮明
※古詩十九首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