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理性追問
——從哲學視角審視職業「相遇」命題
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是創造力和教育智慧的可持續發展,是教師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追求,是教師拒絕平庸、超越自我的內涵式發展。
生命是一次旅行,「與誰相遇」是如此的重要。從教師個人角度出發,在教育哲學視角下審視「相遇」命題,不難發現,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之路上有三個最重要的「相遇」,那就是與職業的相遇、與學生的相遇、與自我的相遇。也許,我們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與以上三者的「美麗相遇」。
現狀:「不遇」.「偶遇」.「陌生」
當下,以自主自覺的狀態行走在專業發展之路上的教師,為數並不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與職業「不遇」:教育信仰缺失。
在一些教師心目中,職業是個「飯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了拿一份工資,辛辛苦苦工作,業餘時間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為了生存而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揭示了教師教育信念缺失,教育信仰出現危機。
教師教育信仰產生危機,一是因功利主義價值觀泛濫,使部分教師以金錢、物質作為自己的信仰;二是在當前教育評價體制下,教師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忽視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及人文素養的培養,所謂的「教育教學成績」(通常表現為量化的分數)成為教師追求的目標;三是教師工作緊張,任務繁重,身心俱疲,沒有閑暇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被世俗瑣事包圍,業餘愛好貧乏,甚至於有些教師的精神世界近乎蒼白。
教師失去了教育信仰,導致其在精神意義上與職業的「不遇」,並直接導致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捕捉不到思想的火花,聽不見精神探索的驚雷,見不到人性的偉岸,感受不到教師人格的魅力。
2.與學生「偶遇」:教學智慧缺席。
功利性的教育價值取向,阻礙了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讓教師失去了寧靜的內心世界,在浮躁與忙碌中,有的當起了教參中標準答案的「搬運工」,有的當起了有償家教的「鐘點工」,他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師生關係朝著異化、淡化的方向發展。
因為教育智慧的缺席,教師與學生必將只是一種「偶遇」,教師不能給予學生應有的人文關懷與心靈啟迪,更不要提在學生的一生中有什麼精神引領的地位和深遠影響了。
3.對自己「陌生」:自我定位迷茫。
教師需要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可是不少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規劃,找不到自主專業發展的「路線圖」,對專業發展的前景和成果沒有預期或覺得前景迷茫,看不到前進的目標,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自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怎能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工作、學習的內驅力和原動力呢?
回應:安頓·直面·發現
從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現狀出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回應:
一、與職業的相遇:安頓「自由的靈魂」。
一位學者曾說,教師有三種不同的境界:職業一事業一志業。三種境界代表了教師對自身職業境界的理解與超越。志業是最高境界,意味著他在職業中尋找到了認同感,找到了激情和信心;懷著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懷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追尋自己的教育理想,書寫教育人生的生命軌跡,最終達到個體精神世界的升華,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有了這樣境界的教師,會把職業當作安頓自己靈魂的所在,在職業生涯中找尋邁向自由王國的理想境界。
有人把職業當作飯碗,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掙錢糊口,從而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中失去自我,不重視內心的需要,將職業變成了一條流水線,失去了創造性、靈性,那是非常悲哀的事。我們如果不能改變周圍的環境,就應改變自己的心態,讓教師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職業。
教師如何才能安頓自己那追求自由的教育靈魂,以下兩點至關重要。
1.堅定教育信念,提高職業認同感。
所謂教育信念,是教育者信奉與堅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教師是否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決定了他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教書匠,還是能成長為一名關注「人」的教育專家。教師有了堅定的教育信念,才能擁有教育的膽識與底氣,才能擁有教育的自信與從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信念——這是學校里最寶貴的東西。」他堅信:「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自己身後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留下了一個教育家的獨特痕迹。陶行知、魏書生等許多教育專家、優秀教師正是有了堅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做到心無旁騖地追求教育理想,不斷地超越自我。
2.提升教育智慧,培育職業幸福力。
所謂幸福力,就是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
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職業辛苦清貧、單調乏味。這是正常的,因為現實的確如此。但如果因此而叫苦連天、牢騷滿腹、消極悲觀、整天抱怨,那就活得太痛苦了。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教師生涯。如果不能改變大環境,我們就改變自己,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形成較理想的工作小環境,去追尋自己的職業幸福。當然,追求職業幸福並不意味著只為了所謂的教學業績(如冷冰冰的分數),而不注重教學藝術,無視學生的生存狀態、生命質量。我們應愛生活、愛家人、愛自己、愛學生,學會悅納,常懷感恩之心,做一個始終在路上的「行者」,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培養出理想的學生,使他們具有善良的人性、獨立的人格、自由的心靈和豐盈的精神世界。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教學相長,在與學生共同發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提升自己的職業幸福力。
二、與學生的相遇:直面「童年的倒影」。
有首歌唱道:「遇上你是我的緣,守望你是我的歌。」教師有幸與自己的學生相遇,陪伴他們的童年,就要干好這個「良心活兒」,不誤人子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出自己崇拜的學生,不亦樂乎!曾帶一個班四到六年級3年,在他們畢業的時候,我寫下15000字長文《離別是為了更美好的相逢》,回憶我們相處期間的故事,祝福他們看到遠方更多更美的風景。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重要他人」,學生就是我們教育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善待他們就是善待自己。
學生是弟子,也應是朋友,我們更應將他們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倒影」。成年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真想一夢跌回童年裡,然而童年已是一幅再也不能進入的畫面。教師的幸運就在於,我們每天面對兒童,面對童年,面對童心。我們在兒童的世界裡,完全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的童年——雖然我們已遠遠地走出童年,但是看著這些正當童年的孩子,他們不就是那時的我們嗎?在時光的虹橋上,我們可以天天帶著童真與童年的自己再相見。
讓我們做「不願長大的兒童」,做「捍衛童年」的教師吧。
1.寬容:生髮悲憫情懷。
冰心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台灣聖嚴法師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帶有悲憫情懷的愛是大愛、博愛,愛生命中一切的因緣際會,愛一切相逢,包括苦難、失敗、挫折、煩惱、失意,像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愛命運。」當你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命運就不再是束縛了,你可以通過熱愛自己的命運而超越它。
教師面對學生的淘氣、頑皮,要心懷大愛、懂得寬容。西方有諺語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天真的孩子呢?當教師做到超然豁達,擁有包容之心,也就擁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擁有了快樂的教育人生。
2.欣賞:尋覓知音情結。
卡耐基提醒人們,「要真誠地欣賞與讚美他人」。當我們聽到學生們精彩獨特的發言,讀到他們充滿個性的詩文時,應想想,自己像他們這麼大時,可曾有這樣出色的表現?這些極富靈氣的孩子就是我們苦苦尋覓的學生中的知音,他們的出色表現,讓我們獲得了職業生涯中的「高峰體驗」。
想起一個半命題作文,「____的欣賞對我最重要」,有不少學生寫了「老師」。讓我們培養出值得我們崇拜的學生,「相看兩不厭」。讓我們學會欣賞吧,因為「老師,您的欣賞對我很重要」。
3.敬畏:升華責任意識。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我們應帶著驚奇與敬畏去接近他。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條件優越,然而和他們交談起來卻發現,有不少孩子覺得精神生活空虛無聊,「沒意思」、「煩」是他們的口頭禪。我們的孩子到底擁有什麼樣的童年?若干年後,他們的回憶里有多少笑聲,有多少難忘的經歷,有多少影響他們成長的人物與書籍……他們理想中的學習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教育是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他們的一生奠基、為他們的成功人生服務的?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建構完滿的「可能生活」,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為他們未來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基礎。這其實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感,對學生的一生負責,對學生作為「人」的關注,對其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的關注,對生命的關注。
三、與自我的相遇:發現「未知的自己」。
席慕蓉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一棵開花的樹》,開頭是「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想起這句詩,我總會浮想聯翩。這裡的「你」,許多人的理解都是指理想的愛人,可我卻將其作另一種解讀:如何讓我遇見你,我心目中最美麗的自己?我理解的這裡的「你」,指的是完美的理想狀態的自我。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與這個自我的相遇。為了這樣的相遇,我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每個人從出生那天開始就一直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人生永恆的命題。我將人生視為一次旅行,我不僅在乎旅行中地理距離的位移,更在乎旅行過程中心靈的遷徙,我一直期待著在人生路上與最完滿的自我有一個美麗的相遇。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即人的才能的全面發揮。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也許所有的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追求著自我實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吧。
很欣賞作家孫君飛的一篇散文《成長便是幸福》,我一遍又一遍地配樂朗讀,「一個人過了18歲,成長似乎便跟年齡沒有直接的關係了,因為有的人果真這樣從『長大成人』後便迅速衰老下去,而有的人卻越活越年輕,到了80歲依然有一顆18歲的心。成長的過早停止無疑不是一種幸福,成長得青青蔥蔥、綿綿遠遠、美美艷艷,讓人看著就覺得幸福……」在讀這些句子時,我甚至淚流滿面。想起許多人,他們的人生為何與眾不同?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不斷成長著的、永遠年輕的心。
每個人表面上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是有差距的。我們現在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是有距離的。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成為什麼樣子,因此,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希望「成為真正的自己」成為我們的夢想。「未知的自己」,就是那個在遠方的最美麗的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與那個自己相遇,我們怎樣做才配與那個美麗的自己相遇?這是一個問題。
1.美麗之源:成為思想者。
作為教師,我們都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進行反思,如寫教學反思、教學後記,教師間討論教學問題及對作業和試卷進行分析,但是反思的深度和廣度都明顯存在著不足。
我們應做個思想者,以一種質疑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像蘇格拉底那樣帶著「牛虻精神」,勇敢地剖析自己、批判自己、挑戰自己,不僅擁有反思的勇氣,更要有反思的策略,讓自己的教育人生因為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美麗。
2.幸福之源:成為成長者。
有人做過中小學教師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占不小比例的教師感覺「沒有幸福感」。其實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不成正比,幸福感要靠個人培育,其核心是追求自我成長。作家孫君飛在《成長便是幸福》一文中說,所謂成長,是朝著「大」的方向或者目標去「長」,「成長的過程便是一種幸福,是一種不受身外之物限制的幸福……唯有將幸福變成一種成長著的動詞,才能夠用那些美好的、粲然的、深情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命和人生。」
教育是迷戀人成長的事業。我們迷戀學生的成長,其實我們更應迷戀自己的成長,永不自滿,但成長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所謂成功,我們更應在人品、學問、能力、智慧等各方面努力修行。
當教師自覺追求精神的充實和心情的愉悅、工作積極、人生態度樂觀、自我效能感增強、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與寧靜時,便能在職業生涯中找到幸福感,從而幸福地成長著,在成長中幸福著。
3.喜悅之源:成為自覺者。
我是誰?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許多人都會這樣問自己。人生即修鍊,我們要不斷地在學習中完善自我。一個有生命自覺意識的教師必將收穫生命的喜悅,獲得生命成長的滿足與自由。
喜悅與快樂不同。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一旦那個讓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而喜悅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所以一旦你擁有喜悅,外界是奪不走的。
如何獲得喜悅?如何才能不失落真實的自我,發現最佳的自我?走向自我實現的人生,尋求自主自由的發展,建構生命整體,做覺醒的人,敏感於對生命的察覺,了解自己,開啟身心的探索,活在當下。總之,要做一個具有生命自覺的人,從而擁有從容無憾的人生。
每個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也許一直就在他的前方。
帶著珍惜、感恩的心堅守職業理想,心態淡定、步履堅定地行走在「相遇」的路上,我們便會在不遠的或遙遠的某個地方,與理想的教育教學境界相遇,與一個漸趨完滿的自我相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