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的背後必有問題家長
問題生的背後必然有問題家長
田玉銀
內容提要:問題生的轉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之一,對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問題出在學生身上,根子出自家長身上。轉化問題生,必須轉化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家長,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個意義說,轉化問題生的關鍵在於轉化問題家長。這一觀點的提出,有唯物辯證法作理論支撐,有實踐作證明。如何轉化問題家長,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德育課題。本文從問題生轉化難的表現、問題生形成的家庭原因、家長不能有效配合轉化問題生的表現、問題家長的類型逐層推進,提出了轉化問題家長的幾點具體措施。
關鍵詞:問題、轉化。
一
問題生,是擺在所有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面前的「一塊難啃的骨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最怕接受問題生多或有嚴重問題生的班級。
問題生,是教育界對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下簡稱「品行」)差,並且較難矯治的學生的一種特定稱謂。
問題生的不良品行較難矯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錯難。這類學生犯了錯誤後,往往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首先想到他人的錯,能為自己的言行失當講出一大堆理由。要讓這類學生心悅誠服的承認錯誤,決非易事。第二,改錯難。這類學生往往遇事容易衝動,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新錯舊錯交替發生,可謂屢教不改,因此教師常常會產生放棄教育這類學生的念頭。第三,根治難。這類學生在經過反覆批評教育後,認錯態度會有所改善,犯錯頻率會有所降低,但很難長期做到不犯類似錯誤,有些人到成年也舊習難改,甚至走進犯罪的深淵。
從問題生的上述表現,我們基本可以領略到問題生轉化的難度,品嘗到轉化問題生工作的箇中滋味。
二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回顧轉化問題生的成敗得失,可以歸結為一點:轉化問題生的關鍵在於轉化問題家長,即只有幫助家長解決自身存在的子女教育問題才能轉化問題生。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繫鈴人。這是做好問題生轉化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
人的身體受之父母,孩子來到人世,已經深深打下了父母遺傳的烙引。人是物質的、具體的。先哲們留給後人的至理名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的,人也概莫能外。遺傳基因是先天的,要事前決定和事後改變它,任何人都無能為力。但不管孩子帶著什麼基因來,人們對他的後天教化,卻大有可為,這種教化的主角理所當然是孩子的父母。
孩子一般都是由父母撫養成人的,在人的「嬰兒—幼兒—少兒」三個成長階段中,父母不僅承擔著衣食冷暖的責任,而且肩負著教育的神聖使命。由於父母的教育基於血緣、供養等特殊關係,因此,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最久。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品行方面的教化,對人的一生具有奠基作用。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以外的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無疑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父母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子女的言行進行矯治。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一方面父母發現問題後會主動、及時地採取多種手段給以矯治,另一方面子女最容易聽得進父母的話。總之,父母在子女不良品行的矯治上具有及時性、權威性,其他人一般無法取代、無權取代,也不太情願取代。
從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成人前父母對子女教化的影響力來看,父母是子女品行形成的第一責任人。人們對以上看法恐無多大異議,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使一些不良的品行在孩子的身上潛滋暗長、日積月累,給以後的矯治留下諸多困難。
三
轉化問題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願意、都能夠與老師和學校配合的。
家長不願意配合的主要表現是:第一,遇事不能先在子女身上找原因,而是迂迴甚至直接地先在其他方面向老師詢問事情的原委,使得事情的處理從一開始就面臨尷尬的境地,甚至充滿一定的火藥味。遇此情景,年輕教師往往會手足無措,性格暴躁的老師很容易與家長由爭論發展到爭吵。這樣的家長雖然不多,但給轉化問題生帶來的難度最大。第二,在處理事情的程序上不能夠與學校協調一致,其結果是,輕則久拖不決,重則不歡而散。這種家長雖不多見,但任何學校,特別是學生多的學校,都難免會遇上這樣的家長。第三,孩子犯錯後不惜動用社會關係中的有關人士出面說情、打招呼,其目的是希望事情能夠得到從快、從輕的處理。這樣的家長為數不少,其心情可以理解,但過於寬容就是縱容,對問題生的轉化有害無益,這把校方推向十分兩難的境地。
家長不能配合的主要表現是:第一,對子女埋怨責備多,甚至在老師面前把孩子的所有缺點一古腦兒倒出來,大多數孩子當場就跟家長吵起來,也有的孩子對家長豎眉瞪眼、一言不發,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一開始就弄得很緊張,孩子的反感心理使其耳朵里難以聽得進父母的批評。這樣的家長較多,給轉化問題生造成的難度最大。第二,父母在子女出了事情後相互埋怨多,有的甚至在教師和子女在場的時候就相互指責起來,這不僅幫孩子減輕了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幫孩子找到了靠山。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使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力量不易整合,給問題生的轉化增添了很大難度。第三,在孩子出了問題後,有的家長一籌莫展,一切聽憑校方批評和教育,自己不能對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危害進行具體的分析,只是要求學校對孩子從輕處理。這類軟弱型的家長不多,但遇到這樣的家長,往往靠學校單方面對問題生進行轉化,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轉化問題生上家長不願意和不能與學校配合的情形還有很多,以上只是列舉了一些最常見的表現。
轉化問題生的難度之所以大,是因為問題生在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中所受到的教育有問題,這些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轉化問題生中不能與學校密切配合是情理中事。要轉化問題生,必然需要連同問題家長一起轉化,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
這裡所說的問題家長,是指對子女在品行養成教育上存在嚴重失當或者嚴重缺失的家長,簡言之,在子女品行教育上存在較為嚴重問題的家長。問題家長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溺愛型。由於當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孩子們從小所受到的寵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給孩子過多的嬌慣,這正是問題家長的可悲之處。可以這麼說,絕大多數問題生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他們所受到的溺愛,可能來自父親或母親,也可能來自父母雙方,甚至還來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溺愛的突出表現是:遷就、縱容。因此從小養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這種孩子的責任意識非常淡薄,往往隨心所欲,不計後果。有些家長雖然也批評甚至用打罵的方式「教育」過孩子,但由於種種原因,不是蜻蜓點水,就是受他人「勸阻」而草草了事,根本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有些家長直到孩子將近成年,還用諸如「寶貝兒」「乖乖肉」等妮稱跟子女談話,還不敢直接了當的批評孩子,更不敢給以懲處,生怕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家長大多對子女的評價是「服軟不服硬」。這樣的「呵護」,足以見得溺愛程度之深。
放任型。溺愛必然導致放任,二者猶如一對孿生姐妹。但放任不僅僅源自溺愛。有的家長由於為了發展孩子的個性,由讓孩子有充分的自由變為放任自流;有的家長由於忙於生計或者工作任務繁重,無暇顧及孩子,給了孩子缺乏應有約束的自由;有的家長由於夫妻關係緊張甚至離異、長期外出等特殊原因無暇顧及孩子,給了孩子缺乏關愛的自由;有的家長由於孩子患有先天或後天性疾病,對孩子由要求放寬逐步變成放任自流;有的家長由於有賭博、酗酒、歌舞等嗜好,甚至生活作風糜爛,無暇正常跟孩子在一起,給了孩子不應有的自由。放任與溺愛所造成的結果類似,這種問題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由於習慣差,難管教,一般孩子往往避之惟恐不及,而有相同問題的孩子很快會形成小團體。
粗暴型。孩子在小時候對家長的簡單粗暴言行雖然能夠逆來順受,但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方法也潛移默化地移植到自己的身上,他會很自然地以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同伴。到孩子進入少年期,他自然會對父母「還以同樣的顏色」,弄得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比較緊張,這樣的問題生往往還會粗暴地對待老師。「棍棒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暴力傾向明顯,偏愛用拳頭說話,有比較強烈的霸主意識。這樣的孩子如果迷戀錢色,很容易墮落為社會黑惡團伙的成員。需要說明的是,粗暴型家庭教育問題,大多存在於「夫權」思想比較嚴重的家庭,妻子幾乎沒有話語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封建家長制已基本被平等民主製取代,但在個別家庭,由於種種特殊原因,封建糟粕還在大行其道。
矛盾型。這裡的矛盾,是指父母在對待子女的要求上不能夠相互統一,而常常是相互抵觸,使得正確的意見不被採納,而錯誤的意見反倒佔據上風。矛盾型的家庭教育,大多是由於夫妻都很「能」,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都很有主見,當著孩子的面就爭論甚至爭吵起來,真可謂「強強對話」,結果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演變為夫妻爭鬥,孩子卻作壁上觀。夫妻在教育子女上產生矛盾的原因,首先是溺愛孩子的一方因出身背景、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條件在夫妻紛爭中佔據有利地位,並能夠得到家庭其他成員的附和,持正確意見的一方只得敗下陣來,無果而終;其次是持錯誤意見的一方在虛榮心的作用下固執己見,採用不配合甚至不吃飯等手段逼迫另一方就範,持正確意見的一方只能以「免作氣」求得家庭的平靜(其實不可能長久);再次是夫妻雙方對待子女的態度和方法迥異,一方過於寬容體貼,一方過於苛刻粗暴,前者是孩子受到後者傷害後的撫慰師,後者也需要和希望前者幫助撫平孩子的「傷口」,這種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看似默契的的互補性,其實有一種潛在的寬和嚴之間的相互矛盾性,不能理性地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治標而不治本。
託管型。現在不少家長當孩子出生後就遠走他鄉掙錢,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等人照看,這種「留守兒童」由於長年缺少父母的監護,他們比放任型家庭的孩子還自由,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注意。當代青年夫婦應該妥善處理好掙錢和育子的關係,目光要長遠些,不能滿了家裡的錢袋子荒了孩子的腦袋子。不管爺爺奶奶們各方面條件多麼好,都無法替代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育。由於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溺愛、代溝等固有的缺陷,對少兒健全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有的年輕夫婦並未「遠走他鄉」,出於種種考慮,也把孩子交給單獨居住的老人照看,雖不是長年累月天天如此,也偶爾看看孩子,但孩子大部分時間是跟爺爺奶奶們在一起的,自然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隔代教育的影子。
殘缺型。我國的年輕夫婦離婚率一直呈上升趨勢,父母離異的孩子越來越多(《心理醫生》2007.10:民政部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共有190多萬對夫婦離婚,比上年增加7%,我國婦聯統計,67%的離婚家庭有孩子),孩子是父母離異的最大受害者(《心理醫生》2007.10: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勃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父母離異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單親家庭,由於缺少父母的共同管理和教育,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失。如果孩子的監護權成為父母離異討價還價(或爭搶或推讓)的籌碼,那麼給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還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父母是由於其道德品質問題而離異,待子女稍諳世事後,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父母也可能成為子女做人行事的參照對象。如果父母離異後把孩子甩給爺爺奶奶們照看,那麼比上述「託管型」教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大。殘缺型家庭教育給孩子說謊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因為這種孩子一般有兩個互不通氣的家,孩子可以在「彼家」和「此家」之間周旋,製造一些借口搪塞父母的查問。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六種類型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分別闡述的,家長在教育子女上的問題不一定是單一的,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查找家長教育子女的問題,而應該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釐清主要和次要問題,以利於家長與老師、學校有效地配合轉化問題生。
五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也有必要將「問題生背後的問題家長」作一個全面的概說。
首先,問題家長是在培養孩子品行方面有較為嚴重問題的家長。問題家長的「問題」與問題生的「問題」不是同義語,問題家長的問題是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缺失等問題,問題生的問題是指學生的不良品行不容易矯治的問題。說清楚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含義非常重要,以免有人認為有缺點的學生就是問題生,或者以為學生有的問題也是家長身上有的問題,甚至以為問題生的問題是父母基因的遺傳問題。不排除這三種誤會,「問題生的背後必然有問題家長」的判斷就會招致一些人的疑問(比如:「不一定吧?」)甚至否定。
其次,問題家長的「問題」和問題生的「問題」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繫。問題家長的「問題」是形成問題生的「問題」的必要條件,雖然問題生的形成原因較複雜,但家長在教育上有嚴重缺陷和缺失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居於次要的、從屬的地位。在查找問題生的形成原因時,絕不能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當然,也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絕不能犯「一點論」的錯誤。
第三,問題家長的「問題」包含了問題生的「問題」。雖然問題家長的問題不等同於問題生的問題,但是,如果家長身上有品行問題,那麼必然會在問題生身上折射出來。這種假設決不多餘,也不能隨便在兩個「問題」間畫上等號。問題生是否有家長的行為影響,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但決不能忘記「小心求證」。
明確上述三點,對我們找准轉化問題生的切入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子」、「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這些精闢的俗語和唯物辯證觀啟迪我們,轉化問題生,只有先找出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問題,這才抓住了矯治問題生的根本。家長對子女所存在的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了自己在解決孩子身上存在問題所應採取的正確方法,學校對問題生的轉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的、也是最難的問題是:老師、學校如何轉化問題家長?
首先,老師、學校要擺正與家長的關係,這是轉化問題家長的前提。學校、老師與家庭、家長之間不存在施教與受教的關係,但兩者由於學生和子女這一紐帶又結成了一種比較特殊的關係。從法律的、倫理的角度看,兩者間並無什麼關係,但在教育、培養學生和子女上又有「割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我們絕不能把這種關係看成是師生關係,也絕不能把這種關係看成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也不能看成毫無關係,而應該是基於教育學生和子女的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關係。弄清楚這一關係,才會使兩者擺正位置、統一指導思想,進而相互理解和支持。如果老師、學校誤把家長當作學生來教育和管理,必然會引起家長的反感,有損家長的自尊心,挫傷家長參與轉化問題生的積極性,其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家長和老師、學校雙方或者一方把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看成是多管閑事,其結果也可以想見。
其次,老師、學校對問題生形成的家庭原因要做仔細的排查摸底,這是轉化問題家長的關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的對象要全,包括問題生及其父母,包括家庭中對問題生有重要影響的成員,還包括熟悉其家庭情況的親朋鄉鄰等,其目的是了解問題生形成的主要影響施加者和能夠在轉化問題生上的主要家庭配合者。調查問題生的成長史要細,弄清楚問題生幼年、童年、少年期的成長軌跡,才能夠摸清問題的演變過程,找到導致問題形成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調查的視角要寬,不能把眼光僅僅局限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上,還要了解別的方面有無問題,更要了解問題生身上有哪些長處,以利於儘可能順藤摸瓜,解決多方面的問題,這符合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德育工作原則,提高轉化問題生工作的效率。要捨得在調查上花費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生的問題不是朝夕之間才有的,而是長期積累起來的,調查了解問題生的成因猶如醫生看病,「望聞問切」中涉及對象眾多、時空跨度較大,再加上老師、學校和家長的日常工作不容耽擱,因此可能會使一些人產生太麻煩的想法而簡單從事,要知道,找准問題生的「病根」,長時間的調查摸底必不可少,無捷徑可走。
再次,老師、學校要選好與問題家長的談話者和掌握好與問題家長溝通的時機、方式,這是轉化問題家長的重要保證。轉化問題家長,不僅要找准家長教育子女的存在問題,而且要掌握好談話的火候和分寸。家長教育子女的存在問題不外乎本文所說的六種類型,不過具體表現不同罷了,只要我們注意觀察、思考和調查研究,完成這項基礎性工作並非難事,難的是將這些問題怎樣恰當地向家長指出,並提出改進意見。與家長的特殊關係讓老師不太好對家長講一些帶有批評教育意味的話。講得直率了,怕家長難以接受;講得含蓄了,怕家長不理解;萬一講錯了,怕影響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家長自身品行有問題,不好當面對家長講;等等。因此與家長談問題,要儘可能挑選資深的、德高望重的、年齡略大於家長的人員,這些人員的話,家長容易相信和接受。與問題生的家長談問題,要在問題生犯了錯誤後不久,不要在事情過去較長時間才想起跟家長談。在跟家長談問題前,不要接受家長的吃請和饋贈,這不僅是師德問題,更是關係到能不能敞開心扉談問題的問題。談話時要有一定的氣氛和輔助人員,最好雙方有兩三人在場,不要單個談,也不要有很多人一起談。與家長談問題,就像寫文章,同樣要有起承轉合。適宜從問題生的優點談起,這既融洽了氣氛,又肯定了家教成功的一面,這一步不可忽略。老師和學校要有用顯微鏡、放大鏡尋找學生及其家長優點的能力。談話的重點要突出,這就是從學生的「問題」和家長的「問題」之間的因果聯繫入手,探求家長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要根據家長的問題選擇談話內容的精細和粗放程度,涉及家長個人的品行(甚至隱私)問題適宜點到為止,其他問題可適當展開,既要注意家長的臉面,也不要隔靴搔癢。要講清楚問題的嚴重性。家長不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學校的轉化工作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要告訴家長,按照有關規定什麼樣的錯誤及其後果應該給予違紀學生什麼樣的處分,讓家長明白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必要性、緊迫性。談話要開誠布公。在注意了諸多細節的基礎上,對家長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問題要講到位,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當然也要注意家長的表情、言談、舉止等,如果家長的反應不夠理想,可以想辦法緩和一下氣氛,調節一下家長的心理,也可以改日再談。轉化問題家長的談話,要善於當場發現家長的問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思想觀念、行為方法上的問題往往在與老師交往的言行中就會反映出來,談話者如果當場捕捉到有用的細節,那就會少兜圈子、少花時間地指出家長的問題,當場發現問題比「窮根究底地追究問題」更有說服力。面對面指出家長教育子女的存在問題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沒有固定不變的套路,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把轉化問題家長看成是一項簡單的事情,可能會碰釘子;反之,可能會畏首畏尾,一事無成。
結束語:轉化問題家長是一個大膽的命題。任何家庭在教育子女上都有問題,只是問題大小不同罷了,此文絕無貶損家長之意。我們沒有必要猶抱琵琶半遮面,因為我們決不是把轉化問題生的責任推給家長,也不是怪罪家長,而是從深層次上尋求學校轉化問題生的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家長在問題生的形成和轉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老百姓心中有一桿秤」,我們只不過是把它說白了罷了。撰此拙作,並無其他用意,只是結合老百姓的議論、本人從事問題生轉化工作的體會和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考,闡明我們從根本上轉化問題生的看法。
推薦閱讀:
※5月20日:學生營養日,少年強則中國強
※【實操課16】雙十一,怎麼給學生上堂愛情課?
※實習女教師體罰學生:全班70人63人被扇耳光(圖)
※女星偏愛學生制服 誰最令你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