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不割地賠款不和親投降,他遷都北上讓歷代帝王鎮守國門
閱讀前提示
當然,歷史君一定不是一個萌妹子,而是一個24K純爺們,讓大家失望啦!!!
原創文章都是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在鍵盤上敲出來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們讀完文末留言板處給歷史君留言啊!咱們煮酒讀史論英雄可好!!!
最後想說,贊我的請不要憐惜你的詞語!!!噴我的麻煩輕點兒!!!否則我一定要讓你上牆!!!
從今天起歷史君將增加一個討論環節,每天都會拋出一個問題,會在第三條以投票形式出現,大家可以投票,也可以在文章的末尾留言,歷史君跟大家好好聊聊。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城登基稱帝,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是為明朝京師。,朱元璋雖然小時候出生非常的貧苦沒有多少文化,但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知道了中國人在封建時代所尊崇的那一套規矩。從漢代以來所提倡的君權神授一說是歷代帝王鞏固統治的基石,而所謂「應天」更能夠體現出朱元璋所開創的大明王朝是上天的應允。
南京城牆
明朝自1368年開創以來,一直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近300年的時間中遭遇過「胡藍大案」、「土木堡之變」、」明末三案」、「農民大起義」、「安南之亂」、「回回叛亂」、「抗日援朝戰爭」、「女真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即便嘉靖和萬曆兩代皇帝加起來幾十年不上朝理政,明朝也從未發生國割地賠款與和親納降之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專制朝代,明朝統治者雖然並不能在歷史當中成為合格的皇帝,但是每一代皇帝在對待外事上的性格都很堅決,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這是明朝皇帝一生恪守的信仰。
明成祖朱棣
當然這一獨特現象的形成還要追溯到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身上。在朱元璋時期,他作為朱元璋的四兒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多年,在明朝建立以後就被分封到國家最重要的地方進行駐守。雖然手握重兵,且麾下還有一直作戰能力極強的蒙古騎兵,但是北平城的特殊地理位置給予了他足夠大的壓力。北平城畢竟在元朝統治時期是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北逃的元朝政權在得到足夠的喘息之機以後,經常南下騷擾。然而朱棣並沒有給北元政權太多的機會,從開始的防禦到最後明成祖朱棣數次親自領兵出征北元,將蒙古人追回了老家。靖難之役之後,朱棣當了皇帝,然而他卻做了這樣一件比奪權更重要的事情:遷都。
北京紫禁城
關於明成祖朱棣遷都,首先作為明成祖朱棣經營北京多年,人際關係和權勢基本都在北京,將其變成國都有助於自己統治的鞏固,便於更好的管理;其次南京的皇城在朱棣攻進來的時候突然被燒,而經過戰爭的洗禮,南京城也殘破不堪,並且建文帝失蹤,生死未卜,處於自身安全的考慮,所以遷都北京;還有一點是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慣例,所謂中原者,是為正朔,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二中原就是在北方,我們可以看到朱棣的謚號是明成祖,那麼按照中國帝王謚號的規矩,一般都是先祖後宗,而朱棣則只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卻謚號成組,這不得不讓人認為其實在朱棣的內心中,他的遷都意味是重新建立大明王朝;而更重要的是朱棣需要防範北元政權,雖然元朝離開了中原地區,但是對於北京依然有著足夠大的威脅,而經過明初兩大案件和靖難之役後,能征善戰的大將所剩無幾,因此只好自己守著邊境,而朱棣則對於自己更更加信任。
崇禎自縊處
朱棣的遷都讓自他以後所有的明朝皇帝都成為了一桿鎮守國門的天子大旗,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在面對內憂外患之際,依然在十年時間裡掀起氣勢磅礴的萬曆三大征,末代皇帝崇禎依然能夠發出「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的怒吼,掩面自縊煤山。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大抵也就是這樣的骨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