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我熬雞湯了,我又不想改變世界

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想這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但是這句話似乎被過度解讀了。比如,很多人都會認為,現在是一個有大把機會,但是機會卻稍縱即逝的年頭,因為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會被很快顛覆。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努力充實自己:讀更多的書、多加班,出去旅行,然後創業,我們都在高呼,再不瘋狂就老了。並一直堅信:一切事都要趁著年輕趕緊去做。

網路上,電視上,書報上,甚至街頭巷尾的家常,都在強調青春的重要性,動不動就緬懷逝去的青春,即使自己只有二十五六歲。

電影商拿這個做噱頭,作家拿著個當寫作的主題,搖滾里那些躁動,似乎也經常為青春在瘋狂。我們沉浸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感動里,似乎青春真的走得很快,而我們什麼都沒抓住。

——我們也太拿青春當回事了。

人之一生,活到七十當真只能是古稀,而放在現在卻是尋常。普通人不出意外都會經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只有一次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珍貴,童年的童趣,少年的純真,中年的不惑,老年的釋然哪一樣不是人生旅途無可替代的部分?為什麼要偏偏只拿青春說事?

青春時期什麼時候凌駕在了生命其他時段之上了?

我不否認青春時期有激情有力量又了無牽掛,是個提升自己,建立事業的好時間,但是這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真的夠嗎?夠了解世界嗎,甚至夠了解自己嗎?

一個普通人的心智,或許只有生命走到了盡頭才會釋然生活的意義,才會明白自己的一生究竟哪裡蹉跎,而哪裡值得永生回味。

我跟很多老人聊天,真正讓他們難忘的,不是自己掙了多少錢,做出了多大成績,而是小時候在河裡摸魚捉蝦,少年時候的懵懂愛戀,青年時候對家鄉的思戀,中年時候對孩子的責任,老年時候對故人逝去的傷懷。

人活著,到底怎樣才算是值了?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20多歲的年輕人年薪百萬是一種什麼體驗?

便打開看,裡面舉得例子是一群Facebook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年薪百萬,軟福利逆天,他們每天,生活就是在公司加班,他們認為他們的詩和遠方就是編程序。裡面有一句話很有殺傷力: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地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我覺得以加班為樂不值得稱讚也不得批評,個人選擇生活方式,怎麼舒服怎麼來。但是這種動不動就鼓勵年輕人去改變世界的觀點似乎在刻意淡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些被拿出來做典型的人,能用大眾標準去衡量嗎?

然而看了這樣精彩的例子,又有多少人願意去想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大家只會想到自己的平庸,然後心生不滿,然後不自信的去努力,因為有很多聲音告訴他:努力就能解決問題,然而事實上,Facebook的工程師還在改變世界,網路公知還在放嘴炮,你努力之後,還是很痛苦。

——這個世界需要偉人,需要英雄,需要社會精英,但是註定更需要普通人。

而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承認自己的平凡並不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很喜歡一句話: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這句話來自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我覺得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狀態。莊子里也曾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兩位前輩相隔一千多年,但是對生命的感知卻是一致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切的事業的成功都被放大了,以至於使得人人都覺得事業成功是一件觸手可及的事,人人都在談創業,出任CEO,拿到多少錢融資,大創意,重新定義某個行業,卻不去想這些東西跟自己到底有什麼關係。馬雲和喬布斯真的離你那麼近嗎?

人人都在做夢,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那個,不甘心泯然眾人,這本來沒什麼錯。但是在別人畫出的藍圖之下幻想自己的未來,卻從來不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支撐起自己的理想,那理想就不是理想,而是妄想。

一個普通人每天都在妄想,腦容量都不夠,他的生活得過成什麼樣子?

世界需要喬布斯,也需要泥瓦匠。沒有泥瓦匠,喬布斯也沒法安心改變世界。

喬布斯們已經改變了世界,所以他們敢說那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我們很平凡,或許終生都無法改變世界。六十億分之一的概率,你覺得老天憑啥選中你?

所以別為我熬雞湯了,我又不想改變世界。

我就想當個一般人,好好過日子。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反恐十年,本拉登改變世界 中國成最主要受益人 趁機崛起
臘八節:改變世界的一碗粥
別天真了,大數據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坑你的

TAG:世界 | 改變 | 雞湯 | 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