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快速學習模型的建構與運用

網路時代快速學習模型的建構與運用

趙國慶

本文載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六期

pdf版本下載地址:http://www.xdyjyj.cn/2010/zaiyao.asp?aid=3727&articleid=3727

摘要: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基於網路的快速學習是網路時代的重要學習形式,因其具有偶然性、零碎性、非系統性等特徵,給學習者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龐大的網路知識庫,學習者面臨學什麼、如何學和如何內化知識等問題。提問是積極學習的開端,批判性思考是高質量提問的重要前提;自主探究是學習的深入,嫻熟的信息技術能力是深層次探究的重要保障;知識加工是實現知識內化和遷移的必由之路,可視化認知工具是促進深層次知識加工的有效手段。因此,「批判性提問——探究性求解——可視化內化」是網路時代快速學習的有效模型,可促進知識的發現、貫通和遷移。

關鍵詞:網路時代;快速學習;知識內化;學習模型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知識可視化在中學生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研究」(ECA090443)。

作者介紹:趙國慶,博士,碩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北京 100875)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和知識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人類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著。正如《學習的革命》一書所言,這個世界最大的不變是變化。(珍妮特.沃斯等,1998)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大多數工人一生中從事兩份或者三份工作,然而美國勞工部估計現在平均每個工人在40歲前有可能從事超過10份的工作。2010年社會需求的前十位工作崗位並沒有在2004年出現。因此,我們目前正在幫助學生為現在不存在的工作做好準備,使用還未發明的技術,解決我們現在尚未知曉的問題。(琳達·達林-哈蒙德等,2010)面對變化紛繁的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並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文盲,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國國務院2010年7月29日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戰略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而終身學習能力將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然而,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和學習已經在悄然變革。經過十餘年的建設,我國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網路和移動學習環境逐步形成,網路和雲端學習資源大幅度豐富。因此,針對網路時代的特徵,探討符合時代需要的快速學習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裡的快速學習是相對與傳統的常規學習而言的,傳統的常規學習通常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強調明確的學習計劃和明確的學習結果預期,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也多是跟隨大多數人的學習步調。而快速學習則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相關知識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具有臨時性、迅速性和問題指向性的特徵,並不特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同時對知識的精確程度相對不高。

本文認為,快速學習能力是二十一世紀非常重要的一類學習能力,提問、探究和內化是是快速學習的三大階段。首先,提問是積極學習的開端,批判性思考是高質量提問的重要前提;其次,自主探究是學習的深入,嫻熟的信息技術能力是深層次探究的重要保障;最後,知識加工是實現知識內化和遷移的必由之路,可視化認知工具是促進深層次知識加工的有效手段。「批判性提問——探究性求解—可視化內化」,可促進知識的發現、貫通和遷移,是網路時代快速學習的有效模式。

二、 網路時代快速學習模型

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人類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學習正從正式學習向非正式學習轉變,傳統學習向數字化學習轉變,「知識精加工型學習」向「知識貫通型學習」轉變。(黃榮懷, 陳庚, 張進寶, 王運武, 2010)傳統的強調「是什麼」和「為什麼」的知識觀正逐步被「在哪裡」和「怎麼做」所代替。黃榮懷等認為,傳統學習方式長期以知識精加工學習為主。所謂知識精加工型學習,就是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要求和預設的知識單元順序,逐個達到測試要求,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掌握的過程。信息化學習方式將以知識貫通型學習為主,就是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同一學習目標從了解知識來源和知識結構出發,逐步掌握關鍵性知識內容,對所學內容進行整體掌握的過程。(黃榮懷, 陳庚, 張進寶, 王運武, 2010)

雖然信息化環境為我們創造了極佳的學習條件,但面對龐大的網路知識庫,人類的學習能力顯得捉襟見肘,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不知道該學什麼(what to learn)。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知識更新速度慢,學習者可以在教科書的指引下,學習相對固定的學科內容,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放在記憶、理解環節上。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學什麼卻成了學習者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其次是不知道如何學(how to learn),傳統環境中學習主要依靠教師講解,但信息時代加速更新的知識需要學習者自己解決,傳統的教育對自主學習能力的產出不足以應對這一挑戰。最後是不知道如何內化知識(how to internalize knowledge),網路時代的學習具有偶然性、零碎性、非系統性等特徵,學習者不知道如何將網路上獲取的零碎知識有機整合,以有意義的整體單元存放到大腦中去,從而完成學習的內化過程。這是網路時代學習的三大盲區,也是網路時代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大難點。

建議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 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 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重要的兩個學習過程是 「同化」與「順應」。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 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 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何克抗, 1997; 何克抗, 1998)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第一個問題,也就是學習者「不知道學什麼」的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學習者不會提問,尤其是進行高質量的提問,因為問題是「認知結構不平衡」的重要體現,因此也是積極學習的開端。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支持的提問能力,這裡稱之為「批判性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學習者「不知道該如何學」說明學習者缺乏和外在信息溝通的能力,從而使得「同化」和「順應」缺乏知識和信息的支撐,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檢索技能的提升來彌補,這裡將應用信息技術求解問題的過程稱之為「探究性求解」;第三個問題,也就是「如何內化」的問題可以藉助可視化認知工具來解決,這裡稱之為「可視化內化」。在這三個環節中,「批判性提問」是學習的火車頭,「探究式求解」是學習的過程,「可視化內化」是學習的鞏固和深入。在「探究式求解」和「可視化內化」過程中,又可以產生很多新的問題,進入新一輪的提問、求解和內化中。這樣一來,「批判性提問」、「探究性求解」、「可視化內化」共同構成了快速學習的三要素(如圖1所示)。

三、 批判性提問:積極學習的開端

1.提問是積極學習的開始

學習是一個「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螺旋過程。我們當前的教育更多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國外強調的「問題解決」,包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大核心要素,對前者的重視程度甚至高於後者。根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動力來源不同,學習可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主動學習的動力來自於學習者本身,學習的起因在於學習者的認知衝突,需要尋找一種新的平衡,這種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而被動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學習者外部的壓力,這種學習是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學習。而衡量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重要指標之一就在於學習者腦中是否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問題。因此,可以認為,提問是積極學習的開端。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提問」,不僅包括學習者對教師的提問,而更加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問。

2.高質量的提問具有批判性

提問,尤其是高水平的提問,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直接體現。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他的提問來衡量;反過來,要想提高一個人的提問能力,也要通過思維訓練來實現。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高級思維能力,是指有目的的、自我調控判斷的過程,包括解釋、分析、評價、推理及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的解釋說明,或對判斷所依據的全部情境的考慮。(許金紅,吳颯, 2011)

我們國家在大力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有人擔心批判性提問的倡導會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從批判性思考與創造性思考的關係來看,創造性思考主要是生成新想法,批判性思考主要是檢驗這些想法的可行性、可用性。批判性思考促進創意的生成和保證創意的質量,創造性思考為批判性思考提供材料和對象。(武宏志, 2011) 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是高級思維能力的兩大核心,二者是對立的統一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日常「問題解決」和「決策支持」的重要思考基礎。教育者們應該避免將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放到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端,而是應該認識到「高創造性的思考往往也是高批判性的」,反之亦然。可以看出,批判性提問訓練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

3.批判性提問的特徵

批判性提問是追求清晰的,而非不明確的;是追求精確的,而非模糊的;是追求緊扣主題的,而非與主題無關的;是追求一致的,而非衝突的;是追求邏輯的,而非違背邏輯的;是追求完整的,而非殘缺的;是追求公平的,而非偏見的。表1給出了與這些要求相關的問題。

表 1 批判性提問的標準(Alsagoff, 2009)

問題

舉例

清晰性

能就這個點細化一下么?

能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這個觀點么?

能給個圖示么?

能舉個例子么?

大家都在說雲服務,你能舉個雲服務的應用實例么?

正確性

這是真的么?

如何檢驗?

我們如何能證明這是真的?

報道稱有個雞蛋重1公斤,怎麼證明它是真的?

精確性

能給些細節么?

能更具體一點么?

都說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強。到底強在哪裡?

相關性

這個和我們的實際問題有什麼關係?

你說的都很好,可是和我們討論的主題有關係么?

深度

這個方法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問題?

考慮了最主要的因素么?

如何考慮問題的各種情況的

網上說多吃鹽能抗核輻射,能就這個問題個深度分析么?

廣度

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

是否需要換個角度思考?

這個問題有別的思考方法么?

如果我們保守點,會怎樣?

如果我們激進點,會怎樣?

我在準備出國訪學,都要考慮哪些因素?

邏輯性

符合常識么?內部一致么?推理合理么?

你剛才說老師在學生面前要有威嚴,現在說老師要和學生做朋友,沒有衝突么?

公平性

當前思維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對所有人都公正么?

事實是不是扭曲了?

預設立場了么?

這麼想是不是有利己成分的影響?

4.批判性提問的障礙

很多一線教師反映,被學生提問頻率最高的問題是「這道題的答案是什麼?」學生的這種直奔答案式的提問是絕對不具備批判性的。既然批判性提問如此重要,那麼人們的提問為何如此「不具批判性」?批判性提問的障礙何在?研究者們給出了批判性提問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缺乏相關背景知識、閱讀技能欠缺、聆聽技能欠缺、偏見、迷信權威、自我中心、社會中心、同伴壓力、無意識的服從、無意識的拒絕、封閉狹隘、不信任、刻板等。其中自我中心、群體中心、無根據預設、趨利傾向和相對思考是是最主要的障礙所在。(Alsagoff, 2009) 「自我中心」是指自我興趣導向的思考,「群體中心」則是指帶有群體偏見的因循守舊,「無根據預設」是指沒有足夠正確支持和沒有經過驗證的假設,「趨利傾向」是指相信什麼是因為希望什麼發生,「相對思考」則是指偏見指引下對不同群體採用不同標準進行的思考。這些因素都大大阻礙了批判性思考的發生,從而對批判性提問帶來了障礙。(Alsagoff, 2009)

5.批判性提問的策略

如何才能讓提問具有批判性?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最廣為人知也最為簡單的就是5W1H分析法,這是一種創造性思考方法,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why)、對象(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思維訓練專家愛德華·德·博諾開發了大量的思維訓練課程,其中最有知名的就是六頂思考帽(Edward de Bono,1999)和柯爾特思維訓練課程(愛德華·德·波諾,2004)。六頂思考帽根據思維角度的不同,用紅、白、黑、黃、綠、藍六種不同顏色表示思維的兩個維度,這是一種被德波諾本人稱為「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戴上每一頂帽子,都可以提出一些非常有針對性的問題。(Edward de Bono,1999)例如,白色思考帽是象徵「信息搜索」的帽子,戴上白帽,我們可以問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已經有了哪些信息?」、「還欠缺哪些信息」、「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獲取這些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如何?」等問題,避免了因信息不足和信息真實性不足帶來的問題,其餘的思考各有用處,黃帽和黑帽側重批判性思考,分別引導思考者從積極和謹慎的方向進行推理,綠帽強調創新、尋求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藍帽強調綜合、整理和歸納。柯爾特思維工具由60個思考工具組成,每一個工具都是一組問題的集合,如第一個思考工具PMI引導學習者從「優點」、「不足」和「創意點」三個維度提問,從而拓寬了思維的廣度,避免了因思維片面引起的思考錯誤。(愛德華·德·波諾,2004)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給出了批判性提問清單:(1)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2)理由是什麼;(3)哪些語句有歧義;(4)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5)什麼是描述性假設;(6)推理中存在謬論嗎;(7)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8)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么;(9)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11)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習者帶著批判性思考去學習,就可以從過去的「海綿式」以吸收知識為主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吸金式」的主動建構知識的思維模式,這樣,我們的學習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學到的知識也由「生硬的知識」變成了「活化的知識」。(布朗,基利, 2006)

四、 探究性求解:應用信息技術加速學習

通過批判性提問,學習者就有了積極學習的起點。但是,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學習者在信心上容易受挫,從而導致學習興趣喪失,從而回過頭來影響提問。在過去,學習者學習的主要對象是教師,而由於教師無力顧及每一個學生以及自身知識面有限等原因,學習者學習效能的發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互聯網,尤其是web2.0時代的到來從本質上改變了學習。應運而生的連接主義(Connectivism)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就是大量節點相互聯結構成網路整體的過程。(劉菊,鍾紹春, 2011)這樣一來,在批判式提問的引導下,如何快速獲取問題的答案就成了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網路環境下,快速獲取問題答案的思路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主方式,一種是合作方式。所謂的自主方式主要是指是自行使用網路進行信息檢索。信息檢索包含四個關鍵要素:信息意識、信息源、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其中,信息意識是信息檢索的前題,是人們利用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的內在動因。而信息獲取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檢索的基礎和核心。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則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數字化時代每一個公民的必備素質。信息檢索是一種思維指引下的技能,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關鍵詞變換法、拋磚引玉法(從自己熟悉的關鍵詞開始)、中西合璧法(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的關鍵詞)、使用百科(如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等方法,逐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時,還可以結合使用一些信息檢索技巧提高檢索的準確率。例如對檢索課題進行主題分析,選取對主題內容起主要作用的關鍵詞作為檢索詞,必要時可輔助使用與關鍵詞相關的同義詞、近義詞及專業術語的其他表達方式再進一步試檢。此外,信息檢索技術的更新和發展,也促使信息源的檢索方式日益多元和智能。了解這些資料庫的檢索功能、數據質量和收錄範圍,也有助於大大提高檢索效率。

當然,對於檢索結果要提高鑒別能力。網路雖然為快速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互聯網信息的不權威也使得學習者不能輕信網路。最近流行「wikidiot」(翻譯成中文叫「維基傻瓜」)指的就是相信來自維基百科的所有信息都是精準的那一類人。這就提醒學習者需要來辨別信息的真偽,避免成為「維基傻瓜」。規避成為「維基傻瓜」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多角度搜索,即針對同一個問題多方尋找答案,比照這些答案的一致性,並充分調動批判性思維加以選擇。

所謂的合作方式,正是web2.0思想的體現。當今世界的複雜性已經不允許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精確理解整個領域的知識內容,而連接主義所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將學習看做是創建網路,個體知識是網路的起點,個體知識被納入到其他的組織與機構,反之其他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被反饋給個人的網路,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為保證個體網路的不斷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因此,利用社會化軟體(Social Software)建立群體會話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是促進學習者獲取問題的答案的一種重要方式。目前常見的社會化軟體包括Blog、wiki、微博、RSS、SNS等。通過網路提問和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得龐大的「網路智能團體」的支持與反饋。

五、 可視化內化:促進知識深加工的有效策略

學習的最後一步是內化,沒有內化的學習是膚淺的過眼雲煙的學習。在網路環境下,學習者獲取知識相對容易,但由於信息過載,加上信息本身的零碎性,就會嚴重影響學習的深度。學習者容易發生「興趣漂移」,在一連串的批判式提問和探究式搜索後,忘了最初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也就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知識可視化是指應用視覺表徵改進促進複雜知識創造與傳遞。(趙國慶, 2009)目前常用的信息表徵工具包括概念圖和思維導圖。以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為代表的可視化認知工具具有幫助學習者激發思維和整理思維的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可視化手段,不斷將學習的新舊知識加以整合,能夠促進意義學習的深層次發生。(趙國慶, 黃榮懷, & 陸志堅, 2005)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徵知識的工具,由節點、連線和連接詞三部分構成。繪製時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後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係。(趙國慶, 2012)通過節點與連線,概念圖很容易確定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概念的優先次序和層級。使人們對概念理解的腦圖變成可視化的文本,並在該過程中完成對概念內涵的理解。概念圖的繪製既可以採用手動繪製,也可以利用軟體繪製。目前常用的概念圖繪製軟體包括IHMC CmapTools、易思-認知助手 (Cognitive Assistant)等。

思維導圖是圖示表徵的可視化工具,也是對發散性思維的表達。思維導圖這种放射性思考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創意、想像與思考,加速人腦對信息的積累和理解。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描述概念間複雜的層次關係,同時也可以作為呈現問題思考的結構框架。這種可視化的框架,能夠使問題結構更加清晰,問題間的關係更加明了,問題擴展的過程也更加流暢。思維導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包括輻射圖、鏈形圖、圈形圖、韋恩圖、冪形圖、魚骨圖等,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選擇適合的圖形表達。同概念圖的繪製方式一樣,思維導圖也可以利用手動或計算機軟體進行繪製,目前常見的思維導圖繪製軟體包括Mindmanager、Inspiration、MindMapper等。(趙國慶, 2012)

六、 兩個案例

下面給出兩個具體的案例,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案例,用以說明「批判性提問」——「探究式求解」——「可視化內化」的完整過程。

案例一:歐元對瑞士法郎的匯率問題

2011年8月,一個中學生給筆者發來郵件,說在看報紙時有句話一直不理解,原文是「瑞士央行制訂了歐元對瑞士法郎的最低匯率」。他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批判性提問,因為他沒有放過這句話中隱含的陌生信息。筆者沒有直接告知答案,建議他進一步將問題細化,譬如「什麼是歐元?」、「什麼是法郎?」、「什麼是瑞士法郎」,然後通過網路搜索「歐元」、「法郎」、「瑞士法郎」等關鍵詞。這位同學很快就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也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如果再進一步提問,「瑞士為什麼要制定這個最低匯率」,再利用網路進行「探究式求解」,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貿易等多方面。但到這一步還不夠,因為知識還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著,利用可視化認知工具進行「可視化內化」,形成類似圖2的概念圖,就能把思維碎片轉化為系統知識,零碎知識轉化為整體知識,促進知識的深層次加工。

案例二:強類型語言和弱類型語言

我們的教科書里隱含了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並沒有用文字清晰表述,作者甚至以為你已經知曉。例如,《C語言程序設計》一書中有句話說「C語言屬於強類型語言」,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學習者在讀到的時候容易一帶而過,但卻經常忽視了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在批判性思考的指引下,學習者至少可以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1)什麼是強類型語言?(2)是不是有弱類型語言呢?(3)哪些語言是強類型語言?哪些語言又是弱類型語言?(4)強類型語言和弱類型語言的各自優缺點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只要自己上網搜一下,都能很快得到想要的答案。獲得問題的答案並不難,難的是給自己提出好的問題。圖3是該次快速學習形成的可視化圖示。

再如,教材說「C語言的常量一般不佔用內存空間」。看到這裡,學習者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1)一般不佔用,就是說有的情況佔用,那麼什麼情況下佔用?(2)不佔用內存空間,那麼運算的時候,常量存儲在哪裡?(3)到底怎樣才算佔用內存空間?問完這些問題後,經過網上搜索,學習者會找到滿意的答案。

七、 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所長阿達瑪·旺安在《終身學習的演變和視角》報告中提出,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強調終身教育轉向強調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進展、發展趨勢和制度建設——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綜述, 2010)在終身學習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建設,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考試成績的高低。結合本文給出的快速學習模型,筆者對學校教育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強直接思維教學,尤其是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我國的在校本科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低下,故應加強批判性思維教育,以糾正高等教育中「唯專業教育」的片面性以及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黃朝陽, 2010)思維訓練是一項幫助人們形成高效思維模式,並在必要的時候打破已有模式形成新的思維模式的技術,積極性思考、創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是思維訓練的三大核心導向,隱性思考顯性化-顯性思考工具化-高效思考自動化則是思維訓練的三大必經階段。(趙姝, 趙國慶, 吳亞濱等, 2012)

第二,注重提問能力訓練,從關注收穫到關注新產生的問題。提問是一個人批判性思維水平的直接體現,因此,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預習下一章並提出十個以上問題,藉助百度和谷歌去解決,將問題和答案都整理出來。下節課,我要做的就是比比誰提的問題質量更高,並對一些未能解答的問題組織討論。我們課堂的互動模式,可以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轉移到引導學生多提問,多提好問題的方向轉變。我們的家長在孩子放學後也應該多問問「通過這一天的學習,你的問題多了幾個」,而不僅僅是「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第三,深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加強基於信息技能的探究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為學習者縮小學習資源和環境引起的差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學習者信息技能的差異,導致一條新的「數字鴻溝」重新築起,因此,學校教育應該加強學生信息技能提升,尤其是在學科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實時體驗到信息技術給學習帶來的便捷。

第四,推進可視化認知工具的使用,鼓勵知識整理。 鑒於概念圖、思維導圖在思維激發和思維整理方面的突出優勢,有必要將這一類工具的教學提前到中小學,讓學習者儘早接觸並體驗工具帶來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英]愛德華·德·波諾(2004).比知識還多:CoRT思維技能訓練[M].汪凱,王以.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 [美]布朗,基利(2006).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M]. 趙玉芳等.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 [美]琳達·達林-哈蒙德等(2010). 高效學習——我們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學[M].馮銳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 [美]珍妮特.沃斯等(1998). 學習的革命[M]. 顧瑞榮等.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5] 何克抗(1997).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 電化教育研究,(3): 3-9.

[6] 何克抗(1998).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下)[J]. 電化教育研究,(1): 30-32.

[7] 黃朝陽(2010). 加強批判性思維教育 培養創新型人才[J]. 教育研究,(5): 69-74.

[8] 黃榮懷, 陳庚, 張進寶,王運武(2010). 論信息化學習方式及其數字資源形態[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6): 68-73.

[9] 劉菊,鍾紹春(2011). 網路時代學習理論的新發展——連接主義[J]. 外國教育研究,(1): 34-38.

[10] 武宏志(2011). 批判性思維:語義辨析與概念網路[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5-17.

[11] 許金紅,吳颯(2011). 國內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述評——兼及與國外相關研究的比較[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1): 1-3.

[12] 趙國慶, 黃榮懷,陸志堅(2005). 知識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J]. 開放教育研究,(1):23-27.

[13] 趙國慶(2009). 知識可視化2004定義的分析與修訂[J]. 電化教育研究,(3):76-82.

[14] 趙國慶(2012).概念圖、思維導圖教學應用若干重要問題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5):78-84.

[15] 趙姝, 趙國慶, 吳亞濱等(2012). 思維訓練:技術有效促進學習的催化劑[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4): 28-34.

[16]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7] 終身學習的進展、發展趨勢和制度建設——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綜述(2010).終身學習的進展、發展趨勢和制度建設——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綜述[J]. 教育研究,(10): 107-111.

[18] Edward de Bono(1999).Six Thinking Hats(2nd ed.)[M].Back Bay Books.

[19] Alsagoff, (2009). 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DB/OL].[2011-12-10] http://www.slideshare.net/zaid/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 .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apid Learning Model in Network Era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common goal of education reform in various countries. Rapid Learning based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learning in net network era.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occasionality and less systematicness, this type of learning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learners. Confronting the huge knowledge base in netwok, learners get into trouble in considerin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to learn, how to learn and how to internalize knowledge etc. Questioning is the beginning step of active learning, while critical thinking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high quality questions. Self-directed inquiry may cause to deep learning, while skill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is an important ensurance. Knowledge processing is the necessity that cause to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migration, while visual cognitive tools can promote the deep processing of knowledge. "Critical Questioning, Inquiry Solving and Visual intern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rapid learning mode in network era, which can promote knowledge discovery, linking to each other and migration.

【Key Words】Network Era;Rapid Learning;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Learning Model

【Author】Zhao Guoqing,Instructor,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推薦閱讀:

造型和變形之間的抉擇——FT阿爾西開箱
蔣校長帶你探秘中國最大的模型廠
另一次的五龍齊聚——DX9口袋戰爭機器恐龍
張兵:你連社交素材都沒有,談什麼社交?
數據分析中都有哪些常用的數據模型?

TAG:學習 | 模型 | 時代 | 建構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