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教學設計
06-20
《行路難》教學設計 |
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 通過反覆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3、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二、 教學重點:目標1、2 三、 教學難點:目標3四、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五、 教學課時:1課時。 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他時而高歌《大鵬賦》,時而長嘆《行路難》,在理想的極頂與現實的蜀道上翻山越嶺,一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拗與堅定。他先將自己走成了大唐詩歌的一道脊樑,然後直步浪漫主義巔峰。開元盛世雖然沒有為他舉行盛大的剪綵儀式,但他以其靈魂深處的奇偉超拔、視野迥殊,使大唐因成就冠絕千載,天下仰風,而成為中華文學史上光風霽月的一段歷史風骨。余光中先生曾給予他高度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古體詩《行路難》 (二)背景資料: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是指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李白的《行路難》共三首,它們主要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懷。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受命入長安。但沒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這首《行路難》可能作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離開長安的時候。 (三)「讀」近文本: 1、讓學生暢談初讀詩歌后的感受。 2、勾畫關鍵字、詞,指導朗讀。 (1) 注意字音:金樽 zūn 珍羞 xiū 投箸 zhù 歧 qí 路 (2)通假字:羞 直 (3)難理解的字:雲帆 濟 3、聽朗讀錄音。 四、「讀」進作者: 同學們:我們讀文是為了閱人,因為詩歌中流淌的是一個文人靈魂的凄楚與皈依,它是李白用一生完成的一場豪奢的逍遙遊,那麼在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的李白 (要求:試從句意理解或字詞品味的角度,來說說你的感受) 此主問題需突破以下知識點: 1、比喻的運用。 (1)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在學生點到此句時詳細給學生介紹李白長安三年的經歷,通過他的詩句來還原他曾經的風光榮耀以及後來的悲憤屈辱。提示「塞」應讀「sè」,取堵塞之意。 (2)學生思考:這句當中的「冰塞川」「雪滿山」應如何理解? 師言:這裡實際上是比喻的修辭,用「冰塞川」「雪滿山」喻指作者人生旅途中的重重阻力。抒寫了作者在長安城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會,想有所作卻事與願違,有志的理想和現實難伸的矛盾。體現出作者的痛苦心情。 (3)放李白長安三年的一段視頻,直觀再現他的孤獨鬱悶 2、典故的作用。 (1)何為典故?有何作用? 師言: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詩人借用呂尚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像古人一樣為朝廷所重用,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同學們:李白不需要憐憫,因為李白從來沒有暮年,就如杜甫從來沒有青春一樣,他僅僅把宮廷當成了一場豪奢的審美穿越,他稟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既有道家的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避世情懷和洒脫的心境,也有儒家的狂飆突進的濟世思想。這絕不是老師的一家之言: (大屏幕出示:龔自珍說:「庄,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 ) (2)知識卡片(一):用典以傳情達意 典故:文獻典籍中的詞語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語婉曲地表達「今」意。用典的效果:精練語言,避直就曲,生動典雅;體現著我們的文化傳統。 《行路難》一首因用典而情義深長的詩。 (3)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典故的認識。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完璧歸趙) 3、警句的作用。 這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志向?學生舉手回答。 師言:這句詩充滿著作者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相信自己最終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句也常被後人作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大屏幕出示:「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白如也。」 -----《菜根譚》) 知識卡片(二):警句讓詩文生輝 警句:就是語言精、寓意深刻的語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時代而給人以深刻的啟發和教益。 《行路難》一首因警句而情韻飛揚的詩。 4、背誦全詩。 (五)、以名家名言作結 詩人終其一生,都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激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等主編,中卷第85頁) 有第一流的人品,第一流的境界,第一等的胸襟,斯有這第一流詩人 --------(王國維) 教學反思: 一、找准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 學生手中的資料上有林林總總的背景介紹,然而都是三言兩語且晦澀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為此我多方查閱資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紹。最後終於選定了如下介紹「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 「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後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為泡影,這首詩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為他送別之時。」另外,在出示背景時,我採取適時出示法,即沒有讓學生讀自己資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這段背景但很簡練,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進文本研讀詩歌。後來在解讀具體詩句時在隨機地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後來讀到同行在網上的一段話更覺得自己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正確的。這段話是這樣寫的:「雖然在上課時我已經盡量簡略介紹依然感覺力不從心,冗長的背景導入會讓學生興緻全無,過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為主排擠文本重要性的同時又侵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背景介紹省時的重要性。而要找准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更重要。 二、詩歌教學可用主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體會作者的感情。 主問題有利於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我採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後採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根據我的要求學生對詩句層層剝皮多維解讀,我順勢連連發問「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餘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麼共同點?李白為什麼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沒有完美預設卻有完美生成,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
推薦閱讀:
※客廳裝飾設計防茶几過大喧賓奪主
※[好設計怎樣看?] 好公園裡的秘密
※小而精的設計 12款經濟實用型卧...
※一圖勝千言!設計中用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