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時尚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本性。現代人喜歡穿著時尚、靚麗的衣物來打扮自己,同樣的,古人們也會設計好看的衣物來襯托自己的美麗,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根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土的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行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物質明顯豐富了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範化,被納入"禮治"範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衣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想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他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的「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它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子。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較短,服飾制度仍屬初創,還不完備,只是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它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但仍為深衣所屬,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革帶。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暴露中衣的領形;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體服飾風格可以用「豐富多彩,南北交融」來進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專亂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經濟遭到破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的禮法觀念變得淡薄,衣冠服飾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是我國古代服飾的大變動時期。
在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一種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並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是長裙曳地,大袖翩翩,時代層層疊疊,儘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南朝的服飾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頭上包著白綸巾,衣袖長而窄並加以鏤雕花紋。南北朝時期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當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襦」、「帔」、「鶴氅」,這些也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又各城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民族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1321年元英宗時期,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這時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同樣著此服。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蒙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婦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修護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每一個時代的服裝都是上一個時代的繼承與創新,在沿襲前朝風格特點的基礎上融合新的元素,創造出屬於本時代的服裝特色。這些服裝不僅實用,更是為了襯托出當代的精神,襯托出當代人的美,看起來愛美並不分時代啊。
推薦閱讀:
※從古人絕句的轉結中看幾種意境的體現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學書法,古人「書論」有必要讀一讀!
※古人送禮裝逼指南
※古人的名片,滿眼都是好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