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理財秘訣 學習、讀書、總結

巴菲特的理財秘訣 學習、讀書、總結

  巴菲特就他自身的經歷總結:最好的投資就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培養自己的眼光。

 總結,總結,再總結

  股神巴菲特就在他近60餘年的投資生涯中,總結出很多珍貴的投資經驗。如永遠保住本金、別被收益矇騙、重視未來業績、堅持投資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屏障"的公司、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堅持長期投資等等,事實證明,這些經驗使他購買的股票在30年間上漲了2000倍,而標準普爾500家指數內的股票平均才上漲了近50倍。多年來,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一直穩居前三名。

  永遠保住本金

  巴菲特有三大投資原則: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謹記第一條和第二條。本金是種子,沒有種子便無法播種,更無法收穫。

  美國超級投機家喬治·索羅斯說過:如果你自以為是成功的,那麼你將會喪失使你成功的過程。一個人必須願意承認錯誤,接受痛苦。如果犯了錯誤不承認,不願意接受痛苦,甚至不再感到錯誤的痛苦,那麼你就會再犯錯誤,就會失去繼續贏的優勢。如果在交易中一旦發覺自己有錯誤,決不要固執己見,將錯就錯,應該刻不容緩地完全改變自己的運作方向。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真正能在賠錢時勇敢割肉的投資者卻寥寥無幾。當市場張開血盆大口時,永遠都不會給你第二次選擇的機會。在投資前設定止損線、嚴格遵守投資紀律、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控制的範圍、永遠保住本金是每一個投資者需要謹記的。

投資要趁早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失去了掙錢的機會。

  很多人由於經常加班,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投資理財,雖然有錢卻始終放在銀行里,覺得省心踏實。雖然也動心於基金股票,卻總是因為怕麻煩而遲遲不動手交易。白白錯失牛市的盛宴不說,還承受著通貨膨脹下的財富縮水。一個人的工作年限最長不過40年,而錢財的保障卻是一生的需要。投資理財不僅可以抵禦通貨膨脹的風險,還可以在長期理性投資中獲得豐厚回報,保障家庭和投資人晚年的生活。

  投資要趁早,因為今年的一塊錢不等於明年的一塊錢。按照公式計算,今天的100元,在通脹率為4%的情況下,相當於10年後的多少錢呢?答案是148元,也就是說10年後的148元才相當於今天的100元。

  投資要趁早,還因為複利效應會使早投資的你輕鬆獲得更多的收益。以每年10%的收益來舉例說明:在21至28歲,8年的時間裡每月投資500元,共投入4.8萬元,65歲的複利回報為256萬元;在29歲至65歲,37年里每月投資500元,共投入22.2萬元,65歲時的複利回報為195萬元。因為晚8年投資,雖然多投入17.4萬元,並且花了一輩子時間追趕,結果還是沒有追上,收益卻少了61萬元。

  堅持長期投資

  巴菲特說:如果可能,我願意一輩子持有下去。

  長期投資的說法雖然由來已久,但是每逢股市波動,從贖回或減倉數量上,都可以暴露出多數投資者仍然很容易受到市場、消息或從眾心理、波段操作的影響,輕易拋棄自己精心挑選的股票或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

  假設你現在有10000元,年收益率15%,那麼,連續20年,總金額達到163665.37元;連續30年,總金額達到662117.72元;連續40年,總金額高達2678635.46元。也就是說一個25歲的上班族,投資10000元,每年收益15%,到65歲時,就能成為百萬富翁。而更加顯而易見的是"複利的72法則",即用72%去除以每年的回報率,得到的數字就是總金額翻一番所需的年數。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一下,72%除以15%,就是4.8年。也就是說10000元,在5年後就翻番變成了20000元。

  從某種意義上說,長期投資是一種對自己的肯定。你是否可以拋開一切,忠誠於自己的選擇,堅持於自己的判斷。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為"吉列"苦等16年,最終才迎來超過800%的高額回報。因為他堅信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每天一早醒來全世界會有25億的男人要刮鬍子。

巴菲特秘籍教你投資銀行股

怎樣用價值投資的理念來投資銀行股?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投資法則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銀行股短期難上漲

目前,國內銀行股正飽受著「內憂外患」的煎熬。一邊廂,國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如今已經波及到全球銀行領域;另一邊,國內方面,日前存款準備金的上調,讓國內銀行雪上加霜。

曾被業內譽為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國內銀行股一跌再跌,銀行股到底怎麼了?價值投資銀行股的理念是否還應該堅守?

銀行股估值國際化是趨勢

銀行股今年的深幅回調,對於銀行股的估值產生劇烈的變動。對此,華夏基金副總裁張後奇指出,從銀行股本身來看,中國改革開放後,銀行作為一個資源佔優的部門,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積累了龐大的網路、客戶及存續資產。這些資源按照成熟市場經濟估值來看是很「值錢」的。

「但無論怎樣,銀行股的估值水平的確被提高了。」張後奇話鋒一轉,這主要是由於2006年和2007年股市順風順水的時候,所有股票的估值水平都被放大了,銀行股在這個時候紛紛上市,難免會隨著市場高歌猛進。而隨著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A股市場逐漸變成全流通的市場,並與國際化接軌。首先,香港紅籌股市場對A股市場存在影響;其次,在全球股市估值下降的影響下,A股估值水平的國際化接軌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已到逢低買入時?

銀行股一跌再跌,投資者應該以何種態度對銀行股進行操作呢?

對此,工銀全球基金經理郝康認為,大小非解禁是銀行股面臨的重要問題。例如交通銀行,目前該股A股股價與H股股價出現倒掛,就是小非解禁後套現壓力造成的。另外,目前銀行股估值的大幅調整主要由於市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擔心通脹失控,銀行會出現問題,但通脹失控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郝康指出,短期來看,銀行股作為最大的權重板塊,若沒有大量資金進入,銀行股股價很難上漲;但從長期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看,銀行股仍不失為一個好的投資品種。目前銀行股不是特別便宜,但是絕對不貴。

央行再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對銀行股構成新的壓力。中金公司認為,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上調1%,2008年每股收益將下降約1%;如上調至20%,將影響每股收益3%。與大型銀行相比,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將更多地影響華夏、深發展等中小型銀行。

操作上,中金公司認為,雖然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超出預期、傳遞了持續宏觀緊縮的信號,但近期不會有更嚴厲的貨幣政策出台。與其他行業相比,銀行的盈利確定性更高、估值更低,考慮到中期業績以及未來幾個月CPI將走低,建議逢低買入。

市場近況

基金悄然反手做多

懸在市場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在端午節小長假的第一天,央行宣布存款準備金率上調1個百分點至17.5%的歷史高位,緊縮的貨幣政策的「利空」效應迅速在股市上有所顯現。

本周的第一個交易日 (6月10日),股指在銀行股全線暴跌的引領下狂泄,創下今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7.73%。此前,基金曾向銀行股「注入」了12億元資金,基金上周二並未殺跌,持倉沒有出現大幅變動,凈賣出資金不到2億元,部分銀行股呈現資金凈流入狀態。

銀行股雖然走勢普遍破位,形態極為難看,但在一些機構眼裡,銀行股還沒到「糟透了」的時候。

基金反手做多銀行股

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讓市場再也無法承受住已有的下探壓力。6月10日,滬深兩市出現千股跌停的慘狀。作為此次政策打擊的漩渦中心,A股的14隻銀行股中有8家跌停。截至昨日,銀行股仍然大幅下跌。

在市場信心遭遇重創下,基金卻將手中的銀行股略微 「減負」。據Topview數據統計顯示,6月10日和6月11日,機構持有銀行股的倉位僅下降0.08%;基金僅凈賣出銀行股9.83億元,沒有出現大規模抽離資金的現象。

雖然預期央行貨幣緊縮已成共識,但是5月下旬以來,基金做空銀行股的思維悄然大轉身,看空不做空直至做多。

從5月份整個銀行板塊的資金流動來看,基金凈賣出資金額為35.4935億元。這份「成績單」的背後尤為引人注目,基金是在前半月做空,凈賣出62.8991億元;後半月反手做多,凈買入31.6537億元。

直至此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前,基金並沒有大規模撤離資金。據Topview數據顯示,6月6日前的10個交易日內,基金依然保持做多銀行股,凈流入銀行股20.336億元,銀行板塊更是成為同期基金凈流入金額的第二大板塊,僅次於證券保險板塊。

交行、浦發、興業最受寵

事實上,在此次緊縮貨幣政策公布前,基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5月整體從銀行股撤出資金的時候,又結構性地調整倉位,特別是加大買入了前期跌幅較大的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和交通銀行。

據Topview數據顯示,6月6日前的10個交易日內,基金凈買入浦發銀行8.596億元;凈買入交通銀行8.4336億元;凈買入興業銀行4.1509億元。就在本周的前兩個交易日,基金還在增持交通銀行,買入金額為1.0835億元;拋出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1.4379億元和1956萬元。

在暴跌之前,基金增倉上述銀行股或許有跡可循,這三隻股票毫無例外止住了下跌頹勢,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和交通銀行分 別 上 漲4.35%、5.03%和1.37%。昨日,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更是曾一度出現紅盤跡象。

另外,建設銀行和中信銀行的破發,做空主力也並非基金。6月6日前的10個交易日內,基金凈買入建設銀行2.1719億元,拋出中信銀行837萬元。

部分機構認為,銀行股在暴跌後開始顯露投資價值。中金公司在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與其他行業相比,銀行的盈利確定性更高、估值更低,考慮到中期業績以及未來幾個月CPI將走低,如果市場對此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反應下調過度,建議投資者逢低買入。

巴菲特的三條投資「秘笈」

槓桿資產運營「很危險」

早在1990年巴菲特致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股東的信中,就曾警告過:要對槓桿資產運營的公司提高警惕,銀行業務並非我們的最愛。銀行業屬於金融服務業,但並非簡單的服務業,除了具備服務這個特性之外,還包括了金融的特性,這個特性成為銀行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為銀行是槓桿資產運營的,一般情況下銀行資產與權益比率為20倍,這樣一來,當資產決策發生哪怕一個很小的偏差或錯誤,對於所有者權益的損傷都可能是致命的。有鑒於此,在對於銀行的挑選上,必須慎之又慎。

以公平的價格介入

巴菲特說,20倍的槓桿比例的存在,放大了管理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沒有興趣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一家管理不善的銀行的股份。相反,我們惟一的興趣是以公平的價格購買管理良好的銀行。說這段話時,巴菲特正在購買富國銀行的股票。90年代初,在富國銀行股價大幅下跌的時候,基於對該行管理層的肯定,他大舉增持,到2004年,巴菲特持有的富國銀行市值達35.08億美元,而其投資成本為4.63億美元,15年投資收益率657.67%。在他看來,管理水平的高低對銀行業尤其重要,因為管理層的一個看似很小的錯誤,對銀行的股東來說,可能將是災難性的。

「必須有頭腦清醒的銀行家」

巴菲特指出,銀行經營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就是,銀行家喜歡模仿其同行的行為,跟風而上。在他看來,銀行倒閉大多是因為管理層愚蠢地發放一個理智的銀行家永遠不會考慮的貸款。他20年前所講的話,放到今天的美國來看,依然非常正確。當時,很少有金融機構能夠抵制住房產繁榮所帶來的誘惑,爭相投入次級抵押貸款、CDOs,以及其他值得推敲的產品。然而,沒過多久,這部分銀行開始承受房地產泡沫破裂所帶來的痛苦後果,次貸危機也正在折磨著那些喜歡跟風的銀行家。每經記者於春敏

「假投資真博傻」充斥資本市場

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A股市場表面的繁榮,掩蓋了很多深層問題,也讓不少投資人迷失了價值投資的真諦。在A股急風驟雨式的調整中,價值投資的真諦迷失,理性、冷靜的頭腦缺失,就是最大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痼疾所在。

「以4毛錢的價格購買1塊錢的東西」

「以4毛錢的價格購買價值1塊錢的東西。買入一家優秀公司的股票時支付過高的價格,將抵消這家績優企業未來10年所創造的價值。」這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最核心思想之一。然而,反觀我們的市場,即使是最被寄予厚望的基金,在去年的牛市中,也總是那麼激動、那麼心急如焚,彷彿除了踏空,這市場已無任何因素可以稱得上是風險。眾多的基金經理帶頭離開價值投資的道路參與博傻投機。然而,在今年一季度暴跌後卻突然發現,市場並沒有更傻、更多的資金來接盤,就像那些急吼吼參與次級抵押貸款的美國銀行那樣,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靠企業而非股市幫我們賺錢」

關於價值投資,巴菲特還有一句話:「假如股市從明天開始關閉10年,對我們沒有影響,股市對我們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不能持有十年,就不考慮持有十分鐘。讓企業幫我們賺錢,而不是讓股市幫我們賺錢。」

巴菲特直截了當地把盈利能力作為判斷是否好公司的核心,六個條件都是從不同的側面揭示好公司的盈利能力應具備什麼特點。

其實,這六個條件中還隱含著一個條件,巴菲特沒有完全挑明,那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必須要成長。

1982年股市走牛,股價上漲。巴菲特在整個1982年都沒有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好的公司。為改變無股可買的被動局面,巴菲特花錢登廣告求購公司,並公布了條件:

「我們對具有以下條件的公司有興趣:

1巨額交易每年稅後盈餘至少有五百萬美元;

2持續穩定獲利我們對有遠景或具轉機的公司沒興趣;

3高股東報酬率並甚少舉債;

4具備管理階層我們無法提供;

5簡單的企業若牽涉到太多高科技,我們弄不懂;

6合理的價格在價格不確定前,我們不希望浪費自己與對方太多時間。

我們承諾完全保密並儘快答覆是否感興趣,通常時間不超過五分鐘。」

1978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中曾提出:

「只有當以下條件都符合時:

(1)我們可以了解的行業;

(2)具有長期競爭力;

(3)由才德兼備的人士所經營;

(4)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才會把資金投放進去。」

事實上,1978年所述的四個條件與1982年廣告中公開的六個條件本質上完全相同,後者是前者的細化和具體化。

巴菲特不止一次地說:「以合理的價格買好公司就會必然掙錢」。所以,什麼是好公司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巴菲特直截了當地把盈利能力作為判斷是否好公司的核心,六個條件都是從不同的側面揭示好公司的盈利能力應具備什麼特點。

其中,第一個條件是好公司必須每年盈利,且盈利要達到一定規模。第二個條件強調的是盈利必須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第三個條件強調的是盈利要有效率,所獲取的盈利必須儘可能少地耗費資金和資源。也就是說,好公司投入產出比一定要高。並且不依賴大量的負債,不是靠放大投資人的風險、刀口舔血來獲得高額盈利。

具備前三個條件的公司在過去、在歷史上是好公司。

第四個條件是有能力、可信賴的管理層,以確保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第五條強調的是公司在客觀的產業經濟特徵上具備簡單的特點,從而發生複雜變化的可能性小。最後一條則是巴菲特幾十年不變的原則----「價格要合適」。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企業,如果盈利特徵滿足了上述六個條件中的前三個,那麼說明它過去是一家好公司。如果再同時滿足第四和第五個條件,那麼它未來也一定是好公司。如果當前還有個非常好的價格,那麼它也就一定是個好的投資機會。這就是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在五分鐘內決定是否投資的根本原因。

其實,這六個條件中還隱含著一個條件,巴菲特沒有完全挑明,那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必須要成長。

在 1982年之後的年報中,巴菲特年年提這六個條件。我們甚至能夠感受到,巴菲特幾十年來一直是在靠這六個條件創造著財富神話。因為,巴菲特在此後的年報中再也沒有提供新的核心的選股思想,一些新的觀點只不過是對這六個條件的完善和詳解。包括巴菲特後來所提出的「護城河」理論和特許經營權理論,都是對這六個條件的詳解。

公司要盈利,這很好理解,但盈利要巨大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個很大的企業長期盈利不能達到一定規模,這樣的企業不是行將衰敗,就是已經衰敗,或者是不以追求盈利為存在目標的公益類企業。

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告訴我們,小企業會長大,但哪家小企業什麼時候會長大很難說。投資小企業,雖然回報可能很高,但確定性小,因此,巴菲特迴避了這類公司。

盈利不僅要有一定規模,還要持續長期盈利,沒有歷史的企業其持續性無法判斷。通過閱讀巴菲特幾十年的年報,我們發現巴菲特重倉投資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是一些歷史悠久、年齡偏大的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從來沒有年輕的公司。即便是年齡小一些的公司,也有幾十年的經營歷史。

同時,巴菲特幾十年來所持有的公司,尤其是重倉持有的公司,從來沒有強周期性行業的公司。因為,周期性行業中的公司不管經營能力多強,管理水平多高,終究不能避免盈利水平的大幅波動。另外,經營過於複雜和過於多元化的公司,盈利也不易穩定。因為複雜企業為數眾多的經營環節都好比是一顆顆定時炸彈,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令全局失敗。

「高股東報酬率並甚少舉債」,其實質也是強調公司過去的盈利一定要有質量、有效率、有安全性。用一億元掙五百萬元和用一千萬元掙五百萬元,儘管盈利規模一樣,但從股東報酬率看,前者是5%,後者是50%,後者遠遠優秀於前者。在不舉債的情況下,高股東回報率意味著管理水平高、運營能力強。而高舉債的本質是放大股東和公司的風險。

1987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中說:「我們所投資的七個非金融類企業,一共獲得了1億8千萬美元的利潤。七家公司在1987年總共加起來所支付的利息費只有200萬美元,而七家公司所創造的股東權益回報率也就是凈資產回報率,平均值為57%。」

巴菲特說:「要判斷這些公司經理人的績效,應該看他們創造的盈餘是靠多少資產所產生的。公司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這樣公司利用所賺取的盈餘便足以支應本身業務的發展,從而公司的未來是確定的、穩定的。」


推薦閱讀:

清代官場上的做官秘訣
男人"強壯"—讓女人幸福的秘訣!男人必看
十招看相秘訣幫你選個金龜婿
八字的傷官論斷秘訣
贏得賞識的秘訣

TAG:理財 | 學習 | 秘訣 | 總結 | 讀書 | 巴菲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