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
【內容摘要】文化的獨特性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原生態的本真文化內容。保持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需要各方人士竭盡全力去挖掘、傳承和傳播彝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保護和保存彝族優秀文化的本真性。
【關鍵詞】彝族 火把節 文化 獨特性
彝族的節日非常多,其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的火把節和農曆十一月中下旬舉行的彝族年。無論是火把節還是彝族年抑或其他節日,在上萬年的傳承傳播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特徵的文化。本文就有關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作些簡要的闡述。以嗜讀者。
一、什麼是文化的獨特性?
文化作為人的一種精神食糧或產品,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摸索,不斷磨練,不斷取捨,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後創造出來的。文化一經創造出來後工人們享用、傳承和傳播。由於地理環境、自然面貌、氣候時令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方不同環境不同氣候不同社會組織結構的人們的思維模式、思想狀況、情感表達、言語方式、行為規範、價值認同、人生禮儀等等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都有明顯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是一樣的有差別的。反映在人們所創造的各式各樣的文化表現上,就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取代性,即舉世無雙。也就是說,文化的獨特性,就是指居住在世界上某個地方的人們或民族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文化是自己獨有的有別於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獨特性就像只有公雞有美麗鮮艷的雞冠,孔雀開屏無限美艷動人那樣的獨一無二。生活在大千世界裡的每個民族,經過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演化,創造和享用的屬於自己的文化在不斷地消減和增長中依然保持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特性,儘管在幾百年來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也處于飛速的傳播傳承之中,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交織,相互吸收,相互交匯,不停地處在濡化或涵化之中。但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依然存在,每個民族都能夠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除非這個民族徹底消失了或者完全被另一個民族同化了。彝族文化浩瀚如煙,獨具魅力,歷經磨難,幾經變革,延續了數千年,到如今依然生機勃勃,依然燦爛輝煌。彝族火把節文化,內容豐富,光鮮璀璨,世世代代生根在彝族人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之中。儘管在幾十年以來的社會發展迅猛,文化交織快速的時期,彝族火把節本真的文化裡面已滲透了不少外來的文化因子和新創的諸多文化元素,很多本真的文化符號在消失或遭受變異,但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依然生生不息,年年奇葩,不斷地供人欣賞、享用、承傳和傳播。經過多少個世紀的傷痕與嬗變,甚至遭受劫難和當今社會結
構的急劇變化,彝族火把節的文化已在不斷變化,甚至有的出現了變異。但是,近年來無論是貴州畢節地區舉辦的火把節,還是雲南楚雄州各地區舉行的火把節,還是四川涼山州各個縣(市)舉辦的火把節,抑或其他地區或散雜居區的彝族人歡度的火把節,其表現彝族人火把節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的獨特性依然是很完整的。當然,許多新型的外來優秀文化的元素已深深的融化其中,甚至有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表現形式已變得不倫不類。這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怎樣才能在保護、保持和傳承民族本真文化的過程中更好的吸納外來優秀的文化因子「拿來我用」、「變成我的」?「成為我民族本真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彝族火把節文化獨特性有哪些表現?
彝族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一帶,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在與自然地理災害的鬥爭中不斷成熟成長,在與本民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不斷分支繁衍,在與領土擴張或他民族入侵的生死征戰中不斷遷徙拓疆,形成了今天川、滇、黔、桂四省區的大小涼山到金沙江畔,烏蒙山脈到紅河兩岸,貢嘎山頂到怒江兩旁,瀾滄江流域到紅水河西岸都有彝人在居住。滿譽世界的活著的古老的彝族文字、六大方言統合在一起的彝族語言、絢麗多姿的彝族服飾、祖先神靈崇拜的宗教信仰、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規範有序的人生禮儀、扣人心弦的音樂舞蹈、技藝精湛的刺繡工藝等等構成了800多萬彝族人的燦爛文化和價值認同。彝族火把節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彝族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彝族火把節文化無論是文化的內容還是文化的表現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獨特性。那麼,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有哪些表現呢?以我的親身經歷闡釋如下。
彝族傳統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密枝節、插花節、祭宮節、祭龍節、服裝節、羊毛節、蕎菜節等,內容繁多,盛行在整個彝區或某個彝區。火把節是盛行在川、滇、黔、桂四省(區)的整個彝族都公認的傳統節日。從功能上分,火把節屬於祭祀性的節日。節日期間不但進行祭祀自然界神靈的活動,還舉行點火、玩火、送火、打跳、選美、賽歌、賽馬、鬥牛、鬥雞、摔跤、玩鞦韆、爬桿、打陀螺、老鷹捉小雞等豐富多樣的絢麗多彩的各種活動。如今,很多彝區舉行火把節都跟當地的旅遊密切結合,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眾多遊客前去觀摩和研究。火把節文化內容分為火把節本身來龍去脈的文化含義和節日期間舉行的活動內容。
火把節本身的文化內容是闡釋火把節的淵源和特殊的文化功能。火把節的節日期限一般是三天,很多地方都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開始舉行,包括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三天。這個日子在很多彝族地區是固定死的,有彝族諺語說「六月二十四日,是不算吉凶日的」。意思是說,到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無論是吉利的日子還是不吉利的日子都要過火把節了。因為彝族人平時做很多要緊的事,都要選擇吉利的日子舉行的。如大到婚喪嫁娶或蓋房喬遷,小到出遠門或剪頭髮都要算日子的。用彝族的北部方言來講,火把節的彝語翻譯成漢語叫「都責」。火把節的三天彝語翻譯成漢語叫「都責」、「都格」和「都唦」。意思分別是「迎火」、「玩火」和「送火」。
前面講過,彝族的火把節是祭祀性的節日。因此,在傳統的鄉間農村,無論是點火玩火還是送火都跟祭祀有關係,並且舉行十分濃重的祭祀儀式。而這種祭祀儀式恰恰是火把節本真文化的真正體現。在我小的時候的經歷來看,全村人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過火把節這個隆重的節日。一般在幾個月前就開始準備好火把節當天用作祭祀的雞和要點的枯蒿芝桿編製的火把。
祭祀雞。
這是一隻很特別的精選的精心飼養的雞。這隻雞是一隻金黃色的還不能下蛋的子母雞,也就是說是一隻一斤左右大的「處女雞」或「姑娘雞」。在六月二十四日前七天或前三天,用倒扣的竹背簍把這隻祭祀雞關起來飼養。火把節當天一早,家裡的長者就還抱著這隻雞到田間地里祭祀田地,與各種農作物訴說一些免受天災,祈求上天保佑農作物健康發育,祈求豐收,驅趕邪惡病害蟲等一些言辭後撕扯一些農作物的枝葉一起回到家裡。下三四點鐘左右,用一種特作祭祀用的樹枝葉泡在冷水盆,將祭祀雞用樹杈摁著雞脖子,一會兒把雞頭浸沒在盆里,一會兒在雞嘴上塞進蕎面或青稞面或燕麥面。如此反覆把雞悶沒氣後去毛、刮肚、砍剁,將雞翅膀、雞爪、雞尾巴、雞心肝等燒烤後撒上適當的鹽放入彝族傳統的木製器皿進行祭祀,其他部分煮熟後以同樣的方式先祭祀後人才能享用。這種祭祀都是兩個步驟,第一步將祭祀肉端出門外向自然界或上天祭祀,之後簡要調整盤中肉後再端到(第二步)堂屋家裡的祭祀台上向祖先神里祭祀。這是一個很莊重的儀式,整個過程很嚴肅,除了必要的言語外,人們不能隨意說話;祭祀完畢前無關的雞、狗、貓也不能到現場尋食;浸泡祭祀樹枝葉的盆水和雞毛等也不能馬上倒掉,而是放到送火那天跟隨送走的火把一起倒掉等等有諸多禁忌的。
枯蒿芝桿編製的火把。
火把節的三天晚上都要點火把。所點的火把主要是枯蒿芝桿編製的火把和松樹上砍來的松明子火把。這些火把都要提前數天或一兩個月就開始準備。尤其是枯蒿枝桿編製的火把是要精心製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籌備製作。在離過火把節還有一兩個月的時候,每天隨上山放牛羊或專門去山林中尋找枯蒿芝桿,找到後折斷成捆帶回家放著。當積累到足夠用的時候就開始編製。編製時根據要編成的長短和粗細來選料加料。點火或玩火的晚上點的是有一米多長的火把。送火的晚上點的都是超過一米多長的火把,最長的有三至五米或七八米長。在編製的時候,編一米多長的火把時就拿出數根枯蒿芝桿組成一捆,從頭到尾用麻繩分三節或五節不等的距離捆成碗口粗壯的長條火把即可。如果編製三到五米或七八米長的火把,就要在編一米長的火把的基礎上,在用麻繩捆紮好的下方插上一圈枯蒿芝桿後順上去,再用麻繩捆紮,再插上一圈枯蒿芝桿順上去,以此類推,直到達到想要的長度為止紮上結。這樣的長火把往往是中間粗大兩頭細長,有的中間粗大的部分可大直徑一尺多。這樣的長火把經點耐燃,足以熬過從家點起到送火場所的長時間。編製這種火把,如果一家之主或家裡沒有合適的孩子來編製,就請寨子里能幹的小夥子編製好後送來用,小夥子的報酬就是主人家火把節上宰殺後煮熟的雞的一隻雞腿。在鄉村裡慶祝火把節時,送火的晚上點的火把是不用松明火把的,而是要用枯蒿芝桿製作的火把的。箇中原因還沒有認真去細究。
點火、玩火和送火。
點火。點火是火把節第一天晚上不可還缺的事情。點的一般是松明子火把,有時也點一把枯蒿芝桿編製的約一米左右長的火把。祭祀完畢吃過晚飯天擦黑的時候開始點火把。火種從屋裡燃燒著的火塘里取出後點燃一把火把後走向門外,分成一把()堆或若干把(堆)點著。一般都是點單數,如一把(堆)或三把(堆)或七把(堆)等。有的點放在門前屋後的空地上,有的點放在房前屋後的莊稼地里。之後寨子里的人們歡聚在一起,在房前或寨子里空曠的地方燒上一堆或三堆熊熊燃起的篝火,圍著篝火打跳或閑聊或講故事或玩遊戲等,直到深夜。
玩火。玩火是火把節第二天晚上的事。整個玩火的程序和內容跟第一天晚上的點火儀式差不多。不同的是白天還舉行了鬥牛、斗羊、鬥雞、賽馬、摔跤、射箭、賽裝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送火。送火是火把節第三天晚上的事。送火儀式很濃重。天一擦黑,寨子里的家家戶戶的孩子們就用長長地枯蒿芝桿編製成的火把,從屋裡的火塘里取火點燃後照亮屋裡的每一個角落並在屋裡各個角落裡上下左右晃動火把燒掉塵埃和不吉利的東西。口裡不停地念著「火啊火!燒啊燒!火是上天賜予的,或是祖先留下的。今晚要燒掉一切不吉利的東西!要燒掉妖魔鬼怪。全家人平安幸福,牛羊興旺,五穀豐登…」。屋裡晃動燃燒一陣後走出門,舉著火把繞著整座房屋一圈或三圈後,匯入整個寨子里的火把隊伍向蔥鬱彎曲的山路走去,邊走邊遊玩到山林中陡坡山樑上年年都約定俗成的送火把的場所,將火把朝著一個方向排成排放著燃著。送火把的人們一邊各自在那裡呼喊著各種家禽或動物的名字,一邊用手或小刀片在稍粗的蒿芝桿上摳出小曹後放進事先準備好放在身上的食鹽,叫喚著動物們來喝鹽水等進行完一些約定俗成的禮儀儀式後歡笑著回家,繼續圍著熊熊的篝火挑起歡樂的打跳舞。這是一個火把火海的晚上。一個寨子的送火點向其他寨子的送火隊伍和送火場所望去,整個夜晚的世界是火的海洋,火的家園,火的天和地。多麼的壯觀啊!
關於火把節的來源,有數十種說法。彝族居住的各個地區和各個支系都有自己的火把節來源的故事傳說。其中筆者成長的文化氛圍中最典型的說法是火燒害蟲說。火燒害蟲說的故事已有很多個版本,其基本故事概要是講古時候天上的大力士和人間的大力士征戰或摔跤,人間的大力士把天上的大力士打死或摔死,驚動了天神後天神發怒,下凡無數害蟲到人間來吃綠油油的莊稼。人們想盡了無數的辦法來對付,終於在六月二十四日的三天里用燃燒的火把將所有天神派來的害蟲燒死和趕跑了。從此,人間每年到這個時候都點燃無數的火把來慶祝勝利,紀念先賢,祈求上天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收。此外,火把節的來源還有使用十月太陽曆的彝族慶祝太陽回歸的星回節的傳說、彝族南詔國時期火燒松明樓的傳說、彝族羅婺部落的喜鵲姑娘為愛而殉情的傳說等等數十種傳說。這裡不一而足。
三、如何保持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
以上闡釋的是以筆者成長的經歷與生活的時代展示出來的原生態的火把節本真文化的一些內容。如今筆者以多年未在老家鄉村過火把節了。慶祝原生態的火把節文化內容的現象不知是否還在盛行?2006年7月火把節期間,筆者在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跑馬坪鄉作書寫博士論文所需的社會實踐調查。火把節當日除了一些學者安排的一戶農家濃重的慶祝了筆者小時候所過的火把節外,整個村莊的數百戶彝族農家沒有很好地舉辦火把節的慶祝儀式。相反,據說在鄉政府所在地和寧蒗縣城裡,火把節的夜晚人流騷動,火光衝天,熱鬧非凡。
今年的火把節期間,筆者有幸被貴州省黔西縣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以及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有關人員的邀請,分別於7月26日-27日、8月2日-4日和8月10日-11日分別參加了黔西縣、西昌市和武定縣的慶祝火把節的活動。在西昌市還專門參加了安哈鎮鄉村旅遊協會主辦的「螺嶺彝風-2013中國.安哈第六屆民俗文化旅遊節」和洛古波鄉舉辦的「星落人間火舞彝寨-2013年洛古波鄉原生態火把狂歡」的專項活動。無論是從火把節文化的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三地的火把節活動都安排得非常莊重和豐富。幾乎都包含了這樣一些文化內容:參加點火儀式和街頭打跳舞蹈、觀看原生態或現代流行的歌舞表演、觀摩當地招商引資項目、參與當地賽美或選美、賽裝活動、欣賞彝族畢摩和蘇尼現場表演腳踩或口舔燒得通紅的犁鏵口及赤手空拳抓撈煮沸油鍋里的雞蛋等奇異功能,為廣大外來遊客遊玩彝族火把節的文化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旅遊的風景。
總體而言,正如前面所講的那樣,很完整的表現了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然而,「內行看本真,外行看熱鬧」。從筆者個人的觀賞角度和理解的水準,以宣傳文化旅遊和招商引資為重要內容的火把節活動,已嚴重缺失了很多原汁原味的火把節文化內容,甚至有的文化內容的表演形式已變得不倫不類。如畢摩在火把節活動開幕儀式上表演的腳踩或口舔燒得通紅的犁鏵口、赤手空拳抓撈煮沸油鍋里的雞蛋和口吃燒旺的火苗等文化內容,其實不是常規的畢摩所為的,而是蘇尼的傑作。這不是文化本真的原生態的內容。這樣的做法是違背常理和常識的,但對那些不熟悉彝族宗教信仰文化的人們是不明白的,也是不懂的和不知道的。如此等等的事項,搞多了,搞長了是很令人擔憂和痛心的。那麼,如何在搞活民族文化旅遊進程中保持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上大做文章。
一是大張旗鼓的弘揚彝族火把節文化的優秀之處,真正從骨子裡看得起彝族的火把節文化。在我們的一些彝人眼裡,依然十分強調全盤認為彝族是「一步跨千年」的落後民族,根深蒂固的認為彝族的火把節文化是奴隸社會的產物,是落後的,是不先進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出於某種角度或某種利益,在表面上大肆宣揚火把節文化是優秀的文化,有其獨一無二的獨特性。但是,私下或骨子裡卻看不上,處於表裡不一的認識狀態,甚至很鄙視。所以,要喚醒所有的彝人和欣賞彝人的人摔碎有色眼鏡,從骨子裡真正認同和讚賞流傳了幾千年的彝族火把節文化及其獨特性。
二是當地政府官員或舉辦火把節文化活動的機構和人員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舉辦慶祝火把節文化活動的極端重要性。聘請那些真正懂得彝族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尤其是滿懂和掌握彝族火把節文化內容的有關人員來專門負責舉辦活動的各項事宜或作為舉辦活動的真正文化顧問,使得在火把節活動中展示或表演的文化都是彝族人本真的原生態的文化內容。從而,展現給所有觀眾或遊客的文化表演是沒有瑕疵的,真正體現出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
三是大力挖掘彝族火把節的原生態的本真的文化內容。政府或有關學會機構,務必專門撥款,責成專門的研究人員,到彝族民間廣泛收集、整理和挖掘還在盛行的原生態的火把節文化的內容。儘管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現代音樂和歌舞日趨在鄉村流行,飛速發展的電視、手機等現代文化傳播的媒介和通訊不斷湧入廣大的彝鄉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彝族年輕人中愛不釋手,所傳播的多元文化不時衝擊著原生態的彝族文化。但是,很多本真的古老的彝族音樂、舞蹈、歌謠、格言、諺語、故事和傳說依然在彝族民間流行著,很多優秀的甚至將要丟失原生態文化依然在一些彝族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承人中承傳和保存著。因此,有必要從這些人手中把原生態的本真文化挖掘出來運用於年年興盛的火把節旅遊文化中來廣為傳頌。這樣,在火把節活動中體現的文化內容更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四是廣泛發動每年積极參与慶祝彝族火把節活動的人,尤其是那些歌舞表演者、奇異功能表演者和積极參加選美者,鼓勵和要求他們在創造和運用新文化的同時,深入基層和民間社區,尤其是那些高寒山區,潛心研究,虛心向懂的人學習,掌握更多的原生態的彝族文化,以便在向世人表演和傳播彝族火把節文化的時候「貨真價實」,「特色鮮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將更多的原生態的文化搬進舞台或場所來展演。
五是每年慶祝火把節活動的時候,對那些歌舞表演者、奇異功能表演者和積极參加選美者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背景設置適當的門檻,把那些真正懂得和掌握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選拔進來,儘可能的杜絕那些「現炒現賣」的人和半懂不懂的人參與和參加。以便保障慶祝彝族火把節活動時各種文化展演的本真性,只要文化的本真性保持住了,文化的獨特性自然而然就是舉世無雙的,正所謂「真正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總之,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需要各方人士竭盡全力去保護和保存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彝族火把節是彝區最濃重的傳統節日,多少年來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節日風格享譽海內外。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不辭長途辛勞地來到四省(區)彝區觀光彝族的火把節旅遊文化。但願彝族火把節文化的獨特性使得慕名而來的遊客年年都「希望而來,滿意而歸」。
2013.8.21-23午夜 匆草於北京天通苑寒舍
--作者簡介:
阿里瓦薩(又名:劉正發),1970年出生,男(彝族),四川鹽邊人,副教授(一級),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黨總支書記,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等領域研究。
推薦閱讀:
※狗年給寶寶起名字就用這些內涵深刻,獨特動聽的名字
※時尚牛仔褲是眾多女人的追求,充滿獨特的優雅氣息!
※問題行為其實是孩子獨特的求助信號?
※星課三十三:獨特的星空
※珍視生活對兒童教育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