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法師《十一面觀音密法》

二 急著想成就,就修十一面觀音 密法是一個很著相的法門,它不像禪宗講「無相」;「有相」容易落入常見,而「無相」雖然要入很快,不過一旦有所偏差,則會落入狂禪、玩空、斷見,這是禪宗的弊病。當然,從凡夫地來看,常見總比斷見好一點,至少還有一點福報,斷見可是連福報都沒有,這要留意喔!有相就容易著迷,產生諸多幻境,很多修密者常將幻境當成神秘的神通境界。各位,不要去著那些相,不然可就倒霉了!修行中一旦真有成就而顯相時,一定得一再地驗證、揀別,不必以斷見排斥,但更不能執著。密法修行過程中,執著是常有的事,這一點如果能突破,便是善根,否則即是災難。由相演變出來的,林林總總,譬如金剛界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可以是三十七個佛菩薩,都人模人樣,也可以三十七個都是上一章提過的三角形這一相。用三角形圖案來表達,比較不會著相,這也是訓練時相當重要的關鍵——如何將有形有相的東西與無形無相的感受結合起來?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將那感受鍛煉成具體的存在,法身當下就兌現了。此處涉及了內明理觀的問題。從顯教大乘空性來看,這部分的體驗可以很清楚地擁有,但無「事相」作依據。而密法的特色就在於有「事相」作為依據,故曰「理事無礙」。顯教從「理」上明心性,雖然善根成就很快,卻也常常流於「知道」。知道不算,必須做到,怎麼做到呢?那就必須有事可為。修密法不是一直坐在那邊持咒、觀想,還必須實踐。有些修行人認為只要「慧門通」、「慧解脫」就好了,但這常常會流於哲學,只是心開意解,還不算,一定要透過實踐。實踐力行的部分,用現代話來講叫「摸索」,向未知的領域邁進,因為你無法確定其結果如何。剛學爬的小孩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晚上黑漆漆一片,突然看到前面有個紅光(蚊香),就爬過去用手抓,你怕他燙到,把他抓回來,他還是再爬過去。算了!讓他去抓吧!燙個一次,他就再也不敢了。生命的成長就像這般摸索。實踐、修行就是讓生命成長,向未知領域不斷挑戰。修行絕對是向未知領域邁進,才有可能出三界,因為已知的領域都在三界內。實踐的例子太多了,我再舉個例子,小孩子剛學講話,你會一直對著他說:「叫爸爸……」假如他一開口便說:「叫爸爸」,你肯定昏倒了!可是孩子就是很厲害,他只叫「爸爸」,而不「叫爸爸」。你再留意一下,當小孩瞪著你,突然很高興的手腳一直抖,哇哇個不停,那就是他摸索到了,雖然他音還發不出來,但他已經發現了講話的技巧。小孩子不是用大腦學東西,他是用生命。所以山東人叫孩子發音,他的小孩絕不可能會發出四川的音,而四川小孩也絕不可能發北京人的音。——因為他在學的時候,是看發音的狀況:你發鼻音,他就學鼻音的發音,你發喉音,他就學喉音的發音,這部分你無從教起,是他看了你講話的發音方式,喉嚨、臉部結構的變化,自己學來的。這一點大人就輸給小孩了。又如你聽人說話,為什麼就知道他是北方人或南方人?因為這是實踐學。用大腦只能「知道」,儘管知道要放下,可是境界來了,沒有一個放得下!「道友的事都能放下,貧道的事通通放不下。」因為你只是學到知道。學佛就是要你能夠做到而不是知道,這才叫修行。那麼,現在我們要如何將這個圖騰、偶像的相變成無相?密法就是要透過「有相」到達「無相」的領域,你內心必須能夠掌握住這個重點。就好比小孩子學講話,重點不在於發音,而是要能抓到發音的要領。大家英文學了好幾年,為什麼不會講?因為你用大腦學,所以沒抓住講話的要領。很多人講英文,一定先想中文,再跑到漢英辭典里抓出英文字發音,這樣的發音就繞了一大圈。你去留意,小孩子是直接發音。這是用實踐學還是哲學?用實踐,直接就進去,沒有理論,所以叫作「行起解絕」;「行」一開始,「解」就沒用,絕掉了。未「行」之前,先了解了一大堆,那個「解」若是淪為哲學,就永遠行不起來了,必須留意這一點。從修密法的立場上來看,實踐尤為重要,一定要把「有相」變成「無相」。禪法直接從無相下手,所以禪堂別無長物,唯一的偶像就是香板,香板要下的就是你這個活佛。禪堂里每個人都要吃香板才能成佛,它直接從這邊來,沒有其他的相。即便有的禪堂會擺個釋迦牟尼佛像,也只是小小一尊,做為對本師的恭敬象徵而已。倒是禪師坐的位置,弄了一維摩龕,比佛相大好多倍。但不管如何,禪堂的關鍵在於它無相、不設相。密法里有很多相,每一相都要轉化成無相,其作用與精神則遠比相來得重要。所以有人修密法,他是透過相的存在,直接從「體」到「用」,不再透過相;相擺著,然後從那個相「知體起用」,直接就無相;「體」、「用」皆無形,相只是個媒介。各位要留意!修行的實踐就在此處。這裡再強調一遍,所有密法都是非佛教的,所有行法都只是媒介,禪法、密法皆屬媒介,念佛號、持咒語、誦經拜佛通通都是媒介。媒介可以有相,我們必須透過那個相去感受「體」的存在,然後直接起作用,法身、報身就在這裡。一旦你能直接活在法身、報身里,那不就是法、報身的世界?這時也就沒有所謂的應化身了,那是真正的常寂光土。假如你現在所處的世界有「變化身」,那一定是處在娑婆世界裡。因為變化身是具體的形相,只要有相,一定有前後左右,有前後就有對立,對立一產生就是娑婆。你能不能活在沒有對立的時代里?沒有對立是在法身、報身的情況下,它的修法就是直接透過「事相」,鍛煉自己從「體」到「用」,不再經過這個「相」。這就是法、報身——清凈法身及圓滿報身。這時就沒有百千億化身了,化身是相。修密的要領和重點就在這裡,要領若是掌握到了,學密法絕無副作用。壇城隨時可以展現,生意場、上班的公司……不見得要擺佛像或香爐等等,因為那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壇城。所有壇城,不管是哪一種狀況,都只是一種媒介、一個相,你必須透過那個「相」去識「體」、去感受本體的存在,然後直接讓它起作用。這樣就是活在法、報身的世界裡,此即「一真法界」。我們都是密法的初學者,剛開始還沒有辦法直接「由相識體,知體起用」,這時就要透過相來修。哪一相?就這麼一相;透過這一相不會修,那就兩個相,兩個相不會修,就三個相……,所以有四曼、六曼、十曼等等。不管是四曼、六曼或十曼,都是相;透過這個相而進入無相,這是密法的修學原則及宗旨。各位把它記起來,這就是心法,修學密法的最主要核心,其他都是媒介的運用。所以不管是金剛界也好,胎藏界也好,所提供的修學模式全屬這個部分,不是要設很多的相讓你執著——金剛界有多少尊,胎藏界有多少尊……那麼多尊怎麼修?光是一尊,就讓你修得步罡踏鬥了,那麼多怎麼完成?不可能啦!每一尊,不論宏觀或者微觀的修法,都不離實踐。這個實踐就像剛剛提過小朋友摸索的例子,從相上來看,手去抓那個紅紅的火點燙著了,事實上真正成長的是他的心。身是行為的一個象徵,真正成長的是心。各位遇到挫折、困難或者失敗,你知道是哪裡難過嗎?是心啊!當痛苦產生時,其實是內心在摸索,所以解脫是指心解脫。這裡講的心解脫,是指經過摸索、經驗以後的真正解脫。「喔!這樣我知道了。」這種豁然開朗、心開意解是「知道」,知道對你沒幫助,一旦忘記,又不知道了。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兩者截然不同。只要是摸索過後所得的智慧,它會生生世世跟著你。記得!生生世世跟著你。而知道的這種知識,可能會因為痴呆就忘記了。即使不痴呆,下輩子再來也是洗得乾乾淨淨。下輩子來,大腦所存留的大概都是習氣啦,有些人前輩子是牛,這輩子就不敢吃肉;前輩子是老虎,這輩子大概就很喜歡咬人,看到肉肚子就餓,看到青菜就沒胃口。像這種習氣,這輩子也是不復記憶,因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是「與生俱來」。這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並非真正地智慧,它會隨時空改變;透過摸索所感受到的、所獲得的智慧,則會成為你生生世世生命本質的因素。修行過程中,透過智慧直接感受的,比經由知識分辨的來得好。知識分辨出來的,大概百分之八十會正確,但百分之百會忘記。然而經由生命摸索、實踐得來的,生生世世都會顯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透過你的實踐而兌現——兌現出來的生命因素,會變成你的性德,這個性德即是你將來成就的菩薩名號。以這個菩薩名號為主,繼續無邊菩薩行,成佛之時,此一性德即成為你的佛號。我們在修學密法,做這種訓練時,絕對不要忘了,相是供我們運用得媒介,必須透過那個相,並且跳開那個相,直接融入本體和作用上來成就。這叫「理事圓明、事事無礙」的修學境界,密法直接從這裡下手,稱為「無上妙法」。當年金剛智將這個法傳給惠果,惠果傳給義操,義操傳給海雲比丘,海雲比丘獲得這個法後,讚歎其真乃無上妙法,就是這樣來的。顯教當中,理可以明心性,但能否守得住,就要看功夫了,因為那太過抽象。不是不行,也可以,理的禪師大德們,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再地錘鍊自己。密法很簡單,它「理事」直接進去,但若沒抓住要領,大概修學也難成就,恐怕學了很多的相,一直在那兒忙碌著——傳法時,法座那麼大一個,要擺得滿滿的,光是背就背不完了;還有息災、降伏、增益、愛敬、鉤召五法怎麼修?五部,蓮華部、佛部等怎麼修?然後五尊,那個本尊法怎麼修?哪一院、哪一會怎麼修?遲鈍一點的,光背就累了,一坐下去鈴、杵拿起來,「剛才背到哪裡了?」這還要修什麼?所以,要領、原則必須抓住,其他無所謂。壇城的基本結構要有,假如你認為自己比較遲鈍,那麼只抓住幾個重點就可以了。你看一般家裡的佛堂擺設都很簡單——那是以前的上師、大德為我們創造的 ——中間的佛像是大曼,兩邊的對聯是法曼,香、花、燈、塗是羯磨曼,你跪在那裡,嘴裡或心裡念念有詞,那就是三昧耶曼。那老太太跪在那裡求什麼?「孫子快結婚,讓我做阿祖……」那就是她的願啊,世間願也是三昧耶。「願早日成菩提、願度無邊眾生」,那也是願,都屬於三昧耶。當然,就一個正式的行者而言,通常用五鈷杵代表所發的願,成就法界莊嚴,我們用功就在這裡。如此四曼具足了!正式的道場因為必須具足,所以壇城擺設才那麼繁,至於個人的壇城,則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可以了。有些人只抓住幾個重點,其他隨緣,怎麼隨緣?他看到的,就只是當作裝飾品一樣擺上去,這樣也無妨。有些人是看到就買,結果整個壇城看起來像土產店,佛像幾十尊,大大小小,花花綠綠,不知道這要從何觀想?沒錯!他是這麼想:「只要抓到幾個要領就好,其他無所謂。」話雖如此,它還是會影響你啊!基本上,壇城的布置可以按照標準布置予以一一具足,但修法過程中,可能心力不足,觀想不到那麼多,只要抓到幾個重點即可,這是一種狀況。這是實踐之際進行的步驟,也是修行上的一個要領。現在回到十一面觀音。上一章提過,金剛界和胎藏界尚未傳入中原時,十一面觀音這個修學法門就已經很興盛,而且壇城布置的方式至今未變。假如各位稍微留意,會發現有三聖的布置,中尊觀世音菩薩,騎著一隻不知名的野獸,其他兩個騎大象和騎獅子的,分別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像這種三尊配置,中間定然是觀世音菩薩,這是早期十一面觀音修法的原型。山西五台山上的華嚴寺,中間就是千手觀音,右邊是千臂千缽文殊師利菩薩,左邊是普賢菩薩,那都是十一面觀音行法的源流。由此可見早期十一面觀音即是毘盧遮那佛的一種形象。其實,當時毘盧遮那佛已經來到中國,已經有造形了,可是密法的修法上為何還用十一面觀音呢?那就是他的作用!毘盧遮那佛是自性輪身,通常上求佛道時透過毘盧遮那佛,起作用時則透過十一面觀音。各位都很希望有作用,對不對?求財、求子、求官位亨通……有種種期許,都透過十一面觀音。這時,有兩部分一定要運作得很好,一是上求佛道,以毘盧遮那佛為本尊,假如你真的想饒益眾生起作用,那就以十一面觀音為本尊或中尊來修法,關鍵在這裡。我們這個時代所說的十一面觀音,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亦即運用大悲咒;大悲咒本身就是以十一面觀音咒為主。十一面觀音咒有好幾個部分,有十一面觀音心咒及十一面觀音用咒,把這些咒語倂在一起,就成了大悲咒,亦即十一面觀音咒的主要作用,再加上其他附屬部分。換言之,大悲咒本身是一個藥方,而十一面觀音咒則是那個藥方的主葯。十一面觀音法門的效果神速,假如你的心力、意志力不夠堅強,修學此一法門可能會產生恐懼,不敢繼續再修。我們道場里的同修,就常發生藥效太猛的情況,怎麼辦呢?改為修大悲咒,因為大悲咒加加減減,藥方比較溫和,很多人因此修得似有若無,罔修!但絕不會讓人產生逼迫感,有些人對於這種綜合藥劑比較相應,而我們也看到大悲咒相應的幅員相當廣大,在歷史上一再地發揮作用。若論真正修法,十一面觀音更快,但是內心必須夠堅強。不要搖一下,自己就嚇壞了,它不會有副作用的。有些人眼前不太能適應,但那並不表示永遠不適應,可能尚有其他因素干擾。假如這樣的話,可以換一下大悲咒。各位發心修學十一面觀音,先許個願,就是要夠勇猛。修學此法門的人,大概都有勇猛精進的特質,也就是屬於積極、精進的人。彌勒菩薩就不太喜歡這個法門,他不是不懂,是不太想修。因為他,每次打坐都要放冷氣,好要點熏香,這樣氣氛才夠美好。因為彌勒菩薩是個很悠閑的人,即使修學都很挑剔,所以他不會去選那種很精進、很逼迫的修行方式。釋迦牟尼佛則是既精進又逼迫的人,為了趕緊成就,他晚上不倒單。彌勒菩薩說:「對不起,我一定要有彈簧床,還要電動的,這樣睡覺才舒服。」這是性格差異所致,我們不能因此指責彌勒菩薩沒用,否則即是文化意識形態在作祟。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住太久了,所以看不慣修行人吃香喝辣。而彌勒菩薩修學的情況就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這是個人性向的差異,彌勒菩薩向來就是宰官、王子、富貴,從未吃過苦啊!生生世世的習氣如此,不能說錯。所以提醒各位,修學時只要看好自己就可以了,不必去跟別人比較。十一面觀音行法對當今的人來說,有極大的好處,雖然現代的人很富貴,很適合修彌勒法,可是所受的逼迫又很強,所以心裡總有一個想要趕緊成就的感覺。常有人問:「師父,我要怎麼開悟?」師父「開」,你就要「悟」,不然沒用啊!大家都以為師父講一講就可以開悟了,那叫「知道」,而不是「悟道」。你的性向既然這麼急,這個時代又如此激烈競爭,人人都想趕快成就,那麼這個法門很應機。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有為法的時代里,娑婆世界永遠充滿了矛盾。這時代既富貴又豐裕,人人修學都像彌勒菩薩那般講求享受,所以彌勒菩薩的法最適合現代人修,可是卻又沒人願意好好修,只在修法的相上和彌勒菩薩比美:瓷磚地不行,一定要鋪木地板,否則冬天太冷了,夏天又不能少了冷氣……這是百分百彌勒菩薩的修行環境嘛!可是你又沒辦法像他那樣只管努力修行而不管成就與否。你會說:「這趟來,修不成就,豈不白來了。」既然如此一心想成就,那就修十一面觀音法吧!問題是你真的想成就嗎?恐怕不是!你只用大腦想著「成就」兩個字,至於怎麼做,你不知道。真的想要成就,必得像「你儂我儂」歌曲里所說的一樣,把那個我先打破、擰碎,然後再用水調揉起來;凡聖之間,先把「凡」打破,甚且連「聖」的概念也打破。可是你偏偏堅固執著地保護著凡心、凡體,這要怎麼破嘛!說要破我執,沒兩分鐘又跟人家吵起來。這怎麼轉凡成聖呢?十一面觀音法是破的最好方法!注意喲!當你的意見跟別人不合時,你能接受嗎?你大概只會跟人家吵罷!吵就是在保護。你能不能就用他來破我?「為什麼要輸給他?」「破」不是輸!兩者天差地別喔!如果破我執就是輸給他,那佛法怎麼修下去?你就是把「破我執」解釋成「輸給他」,難怪你永遠破不了,因為大腦里那些意識形態一直在干擾,讓你無法超越。各位,修學領域中,這一點相當重要。十一面觀音法可以幫助你快速成長,可是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會有障礙,像騎機車,慢慢騎微風徐徐,加速到七十公里便有點受不了,連呼吸都困難,再加速則壓力更大。十一面觀音法大概相當於時速兩百公里,你如果要維持在四十公里會有問題,這個法門你無法適應。但是若有「要趕快成長、成就」的氣度和決心,這個法門非常殊勝。由於快,觸功德會很快產生,很多地方就必須趕緊調適。然而往往觸功德一產生就令你心生畏懼。各位,自我改造真的是精彩萬分,尤其內心那種「想要又不敢,明明想開悟,然後又……給他先開悟好了。」看看那種心態是什麼樣子?那叫凡夫性,想要卻又吃不得苦。學佛修行想成就的人,普遍認為成就本身就像佛一樣坐在上面,等著大家把種種琉璃珍寶往你身上戴,那就搞錯了!佛菩薩身上的種種莊嚴,都是歷經一番粉身碎骨才獲致的成就。你看《華嚴經》經首:「寶樹行列,枝葉光茂……金剛為身,琉璃為干……」講起來很容易,其實個個都是在因地行法中,千錘百鍊而來的。何謂金剛為身?那種意志堅定,即使吃盡種種苦頭,歷盡種種磨難,依然至死不渝、毫無後悔的。現代人學佛,難也難在此處。道場大門口貼了一句話:「汝為正法來,應受法喜食,若未法喜滿,豈可因此去。」你法樂尚未享到,為何先退心了呢?為什麼碰到一點境界就掃地出門了呢?這樣如何能「金剛為身、琉璃為干」?你要解脫什麼?不就是解脫你的意識形態!誰捆了你?意識形態捆著你,讓你不得解脫!就把那些意識形態都放下嘛!偏偏你又放不下。佛陀一直說放下、放下,可是我們根本都亂丟,哪有放下?到最後,財產丟了,太太丟了,房子、孩子……甚至連性命都丟了,這樣能成就嗎?是放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知道嗎?大腦里綁著你的那堆東西……,能放下嗎?要抓住這個要領啊!這也是修學佛法的重點所在。當你面對境界時,它會出現,這時就是考驗你能否放下的關口。人的大腦里有很多假設:學佛人要這樣才叫學佛,要那樣才叫清凈……那都是意識形態的設定。有人為了要那樣清凈,以表誠心,跑遍台北市各商店,只為找一件居士服。這是意識形態作祟啊!它帶著你一直跑,那叫忙碌,不叫修學、精進。真正的精進是在菩提道上有所成長。大腦的意識形態丟掉了多少?生命成長了多少?生命因素(本質)兌現了多少?雜質與惡質祛除了多少?這叫精進。直接從根本修,枝末隨著因緣環境讓它去。究竟是「ㄛ彌陀佛」還是「ㄚ彌陀佛」,都屬枝末,隨緣就好,重點是要破除意識形態,要放下,知道嗎?聽清楚喔!當我告訴你:「把意識形態放下。」我的福報就增加很多啦,而你開始試著放下意識形態時,那就是一種摸索——何謂意識形態?怎麼放?能不能試著放?一旦開始進行,善根也即刻成長。 「什麼叫意識形態?什麼叫放下?怎麼放下?」這就是實踐!我們一定要提那個疑情,然後去摸索、探求、經驗與嘗試。你會去觀察:「這樣是嗎?」老公和老婆天天吵架,其中就有很多意識形態,想想看,當那逆境來臨時,是否即意識形態?不要老是指責別人意識形態,當他人的意識形態針對你來而形成苦難時,你的意識形態能否放下?能!則真正有得的是你。 記得!放下意識形態即是你的成就,善根當即增長。

十一面觀音密法(三) 三 介紹三密、四曼、六大等密法名相 這一章要介紹密法中的幾個重要名相。前二章約略談了幾個密法的原則,包括傳承及修法的要領,當中也談到「相」與「體」、「用」之間的問題。密法的「體、相、用」,統稱為「六大為體」,有的稱為「六大體大」(體)、「四曼相大」(相)、「三密用大」(用)。禪法里不談這些,它要你直接去感受,其教育指導就是要你自己去摸索,這也是禪行者的困難點,沒有東西可依,但又要碰出火花來。密法則講得很清楚,不過這個清楚只是一種知識,就密法行者而言,雖然有知識可依循,卻也讓大部分密法行者落入了文字坑裡。有人專門做這種文字功夫,禪法里謂之「文字禪」,密法里則稱「文字密」。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哪還叫密?是文字背後的那個東西才叫秘密,語言文字既然能夠表達出來,都不是秘密。問題是,語言文字背後所講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你感受不到。例如,大家都知道要放下,知道叫作知識,臨境時真的能放下嗎?若真能放下,就解脫了。我們之所以不得解脫,就是放不下啊!通常我們都是別人有事完全放下,自己有事則完全黏住,這就很麻煩了。「放下吧!你就是放不下,跟你講就是不聽,這叫業力,你就自作自受吧!」別人有事你放得很開,輪到自己卻放不下。為什麼?因為知道沒用,必須要做到才算數,關鍵在這裡。修行,既然有「行」,就是得做到。這些講起來容易,但密法行者往往會掉入文字陷阱里——好像都懂,修行也很賣力,修到最後就講功夫了,什麼功夫?姿勢要優美,搖鈴時手好像沒動,鈴卻會出聲。這樣就解脫了嗎?因為不會用功夫,所以才只會在外相上要求,那完全弄錯了!台灣也不乏某些東密的法師,大廟裡頭拜拜穿著白色袈裟,好像跳乩似的,比較偏向民間信仰。我們不是瞧不起他們,他的動作是那麼地狂,那麼地帥,那麼地猛,而藏密在搖鈴的時候姿勢就很優美。為什麼呢?相上轉不進去,在那邊就著那邊的相,在這邊就著這邊的相,都著於文字相。體大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這叫六大。這六大也有定義:「地」叫堅硬,「火」叫暖,「風」叫動,「水」叫濕,「空」是空大,「識」則是心;「地、水、火、風、空」屬「色」,「識」屬「心」。這些你都可以定義得很好、背得很清楚,「心」那個字你也會寫,但心是什麼你不知道啊!「大」是什麼你也不知道,反正文字上這麼寫。這樣完全不對,但它就是很方便,教得很清楚。你問學禪的人,何謂體大?他就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他碰不到。學密的碰到了,「地、水、火、風、空、識,謂之體大。」大什麼?還是不懂。明明知道有這些東西,但要進去有困難。很明顯的,他就被這個困難給障礙住了。對於禪行者來講,他知道有個東西,但不知那叫什麼,因此反而專註在那兒,透過置心一處去感受到。所以有些禪行者雖然證得,但卻講不出來,因為從「得證」到「言傳」,還有一段距離。密法行者講得出來,卻證不得,結果講了一堆都屬廢話,轉眼下輩子再來,忘得一乾二凈,因為他都是記憶的知識,這是兩種行法顯著的差別。如果你從密法下手,就一定得翻破這一層障礙,這還涉及到行法的問題,必須能抓住行法的要領,否則進不去。而你,抓到了沒?這是第一個。其次,修行步驟如何?我想,少有人講得出來。師父說:「坐下來,腳折起來,開始數息。」你就一、二、三、四……一不小心數到三百多。這根本不得要領嘛!所以很難轉變成修行的過程與步驟。有了要領和步驟,重點就浮現出來。你修什麼?性德從這裡開始架構,這屬於一般的心法,禪宗尤其重視這個。上一章也談過,小孩子學東西是透過生命。小孩學講話,聽到最多的字眼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叫」,可是他不會學著你說「叫」這個字。因為他用生命在學,他抓得到要領,這當中實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真正的修行。我們英文學了老半天,為何還說不出口?因為都用大腦學嘛!現在你要摸索的就是這個:語言文字背後所指的那個「具體的存在」是什麼?這教不來,唯有自己去嘗試。相大也一樣。大曼荼羅、法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此稱四曼,當然也有六曼、十曼,那些等待高階密法修學時再來談。「六大體大」就是佛的本體,「四曼」是佛的相,簡言之,叫作法身體、法身相;三密,身、口、意三業是佛的大用。一般人所謂見到佛,是見到佛像。真正見到佛,是見到佛的六大;那個六大,佛一樣,你也一樣,那才叫作見到佛的體大。見到佛的相,那也必須四曼(大曼、法曼、三昧耶曼、羯磨曼)融合為一體時,才叫作佛的相。你可以看得到,但這個看得到跟你想像的、眼睛所看到的,又不一樣,這叫作相大。透過曼荼羅修學,你若能夠進入那個領域,了解到佛的存在,這時就看功夫了。如今我們功夫支離破碎,看到佛曼就以為佛長這個樣子,看到法曼就以為佛的法是這個樣子,種子字是那樣……,於是開始用大腦知識展開記憶。這都會成為意識形態,讓人不得解脫,徒增業力。學法錯誤當然不免有副作用。我們不是教這個,雖然也不得不講,但目的卻是讓各位透過語言文字去了解佛那個東西。相信各位常有一種心裡有話口難開的感覺。你告訴孩子:「爸爸很愛你。」他駁道:「哪有?」為什麼孩子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因為你沒辦法讓他感受到你的存在,他連你的存在都感受不到,你的愛又怎麼會存在呢?孩子若能感受到你的存在,那你的愛、恨他就全感受到了。他若連你這個「本體」都感受不到,你的「相」與「用」,他又怎能感受得到呢?生活中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有些人穿了很名貴的衣服,看起來卻像地攤貨。為什麼呢?沒氣質嘛!所以顯現不出那個價質感。所以,要懂得把握住那個本質,那麼在體、相、用上就真的非常廣泛,密法修法便是直接從這裡來。各位,從知識層面來看,種種名相都可以在字典上查得到,壇城怎麼布置也沒問題,但那些都屬物理現象,裡面缺少了生命,而那就是你必須去覺受、感知之處。從感受生命存在的這個立場來看,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福報,一是智慧。大家都說要「福慧雙修」,可是我們修到最後大概都福慧雙泯了。為什麼?因為你既不會修福,也不會修慧,只是從文字相來看——一進大殿到處都是功德箱,看到功德箱火就大,口袋裡的錢都跑到功德箱里去了嘛,「道場都要錢!」你能否見到功德箱,就像看到金礦一樣?功德箱是修福積因的好所在,你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一直把錢丟進去,而是你有沒有舍心?看到功德箱,第一先把我的煩惱布施出去,第二把我的意見布施出去,第三把我的病苦布施出去,第四再把我的生死布施出去。最後,口袋裡的這些就是多餘的了,那就可以通通給嘛!既然要給,就給個乾淨。這樣的供養布施,功德很大。若是一看到功德箱,馬上跟鈔票對立起來,那就搞錯了。不要看到一個東西,就透過大腦直覺反應,要進一步看看,你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透過生命去進行,而不是用大腦,那個感受才重要;自己慢慢摸索,去感受生命的存在。一般人都說「痛苦時比較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因為在那種情況,你才會死心塌地的好好面對自己。人往往在得意之時,講話不經大腦,眼睛長在天花板上,很少懂得反觀、自我反省。即便會反省,頂多只是珍惜:「這麼大的福報,我很珍惜、很感恩。」這時因為對生命的認知還不足,儘管會反省,層面也很膚淺。然而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時,就會打從心裡仔細檢討,各位可以由此處仔細看清生命的存在。處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五個方向,也就是生命教育的五大議題:青少年、夫妻感情、健康、事業以及老年的問題。你可能會說這些我都很好,孩子很受教,夫妻恩愛,身體健康,事業馬馬虎虎,家裡的老人也都很不錯,五福臨門。若是如此,那可是你的福報,可是仔細留意一下,你仍不免有一個莫名的煩惱存在——恐懼眼前這種種會消失掉。這個恐懼,叫作天殺的,沒有必要嘛!你活在當下就好。就算五個當中你缺了一個,也不打緊啊,因為還有四個,只要活在那四個裡面就好,另外缺的那一個,乾脆就布施掉嘛,豈不是很幸福?要活在既存的幸福里,不要活在既存的痛苦裡,留意啊!若是五者全缺,五種痛苦全部具足,這個人就活在地獄裡。注意看看,絕大部份的人五者當中至少存在三個,但我們常常會陷在缺的那兩個當中而為之掙扎、痛苦,這就叫業力!一旦你不在意那兩個痛苦的存在,痛苦便幡然消失。留意看看,沒有孩子的人不會受到孩子的折磨,可是卻有人成天遺憾:「人家就有孩子,為什麼我沒有?」他到處求子,好不容易老蚌生珠,五十幾歲才生了一個,那時就知道命有多苦了。你沒有,表示你沒這個業,可是當你硬把那個業給找來時,就是苦的開始了。當然,提這個例子只是要各位感受,生命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樣子,那才是重點。修法之中,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無所不在。它告訴我們,佛無所不在,不要去取那個相,不要去執著佛一定長成某種樣子,在你的生活中,你會得到一種感受:「啊!就是這樣。」不管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六塵境界所顯現的,你的識(即你的心)跟他相應之時,佛就存在。佛為什麼說:「佛成佛時,一切眾生皆成佛。」因為佛在與一切六塵境界相對應時,他的心都是完美的,因此六塵境界的存在也都完美,他看到的都是佛,沒有眾生,當下一切眾生就都是已成佛的佛。這是從佛的立場來看。就這六大來講,它的運用非常完美。我們剛好相反,我們的識心與六塵境相處時,都合不來。看到美好的,「啊,無常!」糟糕!美好的就無常。看到不好的:「唉!你看,就是這樣。」那你還有什麼好日子過?偶爾有一點成功,應該值得慶幸,你卻說:「這些沒用啦,明天就完了。」你活在哪裡啊?日子怎麼會過得如此烏天暗地、如此難過呢?學佛人毫無悲觀的權利,把世間一切萬事都看得如此灰色,那就是不會生活。一旦用識心面對一切境界,那通通就排錯了位置。你會把餅乾放在水缸里,把魚養在桌子上……,常常擺錯位置。事實上,我們經常犯這種毛病,當然你不至於像上述例子那麼離譜,但人生的事卻經常這樣。學覺醒,就是學著怎麼把人生弄好。修行的這種訓練,就是一種覺性的認知。你會想:「我再怎麼笨,也不會把餅乾放在水缸里。」沒錯,你一定會把餅乾放在盤子上,然而,懂得用心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疏忽而產生某種情況,那就是腦筋有一段空白,這種現象就是覺性不夠,或者我們常講的「生命能量不足」,也就是體力不濟、注意力不集中時所產生的。同樣的,人皆有佛性,你的佛性現在也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人生旅途中,就有很多事會弄錯,產生類似把餅乾放在水缸里的現象。這是我們進行訓練之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是唯識宗的講法,而用識心與六塵境界相處,這是密法修學的一個要領。記得啊!在日常生活中,整個世界通通是壇城,如何轉化使之成為佛曼、法曼、三昧耶曼與羯磨曼?六塵境界如何運用?那是我們開始修行的地方。你若懂得修行,全世界盡皆是壇城,走到哪兒,壇城就運用到哪兒,這時便會懂得「四曼原來就存在」,關鍵在於六大如何運用。運用在哪裡?就在三密——身、口、意三業——面對這一切境界,該如何選擇?這不是從知識,而是從實踐上來看,要領若掌握到了,就很好運用。身、口、意三密的運用,其中的「意業」即七菩提分的運用。第一要有「擇法覺分」,也就是要有選擇、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的能力。你留意看看,從小歹命、受盡折磨的孩子,因為歷練多,所以很早便具備了這種能力,這種小孩通常也比一般孩子早熟。而那種從小被父母呵護、疼愛有加的孩子,長大就很麻煩,因為從小活在溫室中,選擇判別的能力很弱,長大後除了出了社會遇事不免恐慌,難以決斷,可是現實社會卻常常逼得他非要下決定不可。有些女孩子年紀很大了還沒結婚,因為自己的婚姻不敢自己作主。想結婚,可是人家勸她不要結婚,還告訴她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她看爸爸欺負媽媽,愈看愈討厭,又見哥哥與嫂嫂處不來,想想還是不結婚得好。過一段時日,人家又勸:「唉呀!再不嫁,放著當老姑婆嗎?」她心又動了,於是就在嫁與不嫁之間搖擺,一蹉跎,轉眼六十歲。成長過程中,有些事必須自己作決定,雖說是「作決定」,事實上卻是在「摸索」。各位家裡一定有很多東西放著沒用,雖說是你「決定買回來」的,但買回來後根本沒在用。為什麼?因為你在摸索嘛!只是試著買看看,結果根本用不上,然後便堆到倉庫里去了。這就是選擇、判別的能力不足,你不是真正「作決定」。有些人買東西很小氣,連修法上也可以看到這種情形。怎麼說呢?他毫無擇法(選擇法門)的能力,於是只修一個法,那個法對不對,其實他也不知道。人家說念一個「南無佛」就好,他便照念,「南無佛」是哪一佛其實他也不明白。並不是說念南無佛不對,而是心量根本沒有打開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有一種人,他同時修很多法,早上醒來就開始修,修到晚上要睡覺時才想到,「啊!我日中一食都還沒吃。」這也表示他沒有擇法能力,什麼法都接受,囫圇吞棗。這種情況都很難體驗生命的存在及真相。行者應有深切的了解,選擇與判斷是「意業」的部分,非常重要,法門一旦確定,實踐後會感覺到喜悅。選擇法門本身就是一種定位,定位後會實踐,實踐後會產生喜悅,喜悅後會精進,所以「擇法覺分」之後是「喜覺分」,然後「精進覺分」;精進以後,當色身和心裡得到真正的覺受,「輕安覺分」便即產生;到達了,「輕安覺分」就有可能產生定力,因為你會於此處再精進。至此地步,你已經定了,不會有什麼變化了,它成為你的生命因素,故稱「定覺分」;再來是「舍覺分」,這時所有一切全都可以放下。這是意業為生命定位,表相上你看不出來,但生命的成長皆可由此審視,如此意業才會純正。如果不這樣進行,你的意業都是「作意」。很多同修說:「師父,我真的要跟隨你修。」嘴上這麼說,但生命里究竟有沒有真的要跟著修的因素呢?關鍵在此啊!所以那種精明能幹、口才伶俐的人在談這些時,我們都不從他言語上看,而從其內心審視,看他生命中有沒有這個因素。今天來此聽經的同修們,多數都是在電視上聽經後獲得極大的喜悅而來的,那就是喜覺分。喜覺分以後要再精進,所以大家就想來這裡獲得精進的方法。事實上,每一堂課我們都將方法告訴各位了,只是未如剛才那樣,把步驟、要領。重點講得那麼詳細,若是每天都講得那麼清楚,乾脆放錄音機好了嘛,對不對?自己要能從講的內容當中整理出重點來,然後照那個步驟實踐。假如能這樣,就是精進啦!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很相應」,那時「輕安覺分」即產生,屆時你表達意見就不一樣了,那種從生命中煥發出來的質感,跟大腦一時衝動所講的質感絕對不一樣。其實很多電視節目的背景都是用人工假造出來的,攝影棚里所拍攝的,雖然看起來也像岩壁,不過一看便知是布景。電影真實場面比較多,有些卻也是很用心製作的,並非真的。聽說「鐵達尼號」男女主角浮沉在海里的那一幕,就是在游泳池裡拍的。用大腦講的話就是布景,透過生命的,則是在真實的情境里,是真正的背景,擁有這個部分,所發出來的語業和身業才有可能是真實的。這時,一般人也很難分辨,因為不懂意業的真實性是什麼。剛才提過,意業到達「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就會成就,那時顯現出來的面目是真實的生命因素;真實的生命因素相應於世間的對象,尤其是人的時候,一般人很難看出其中的差別。人人都崇尚和顏悅色,然而和顏悅色是修養,而非修行。就行者而言,當他用真實生命來面對時,所看到的也是真實生命的部分,應該要起忿怒身時,絕不是和顏悅色喔!他起忿怒身是從生命的真實相來與你相應的。你從外相看,「咦!這人有修行嗎?修行人怎麼這樣?」他用生命坦誠與你面對,而你卻用大腦的虛偽來回應,這就如台灣話說的:「剖心肝給你吃,你還嫌腥臭。」你當面錯過了,這是業力啊!行者用生命真誠與你面對,這時也看你的生命是否真誠,抑或只是用大腦在應付。這是一般人很難體會行者之處。人家用真心相待,你卻在嫌東嫌西。為什麼?因為你對生命不了解啊!行者是不虛偽的,當他真正對你現出面目時,是對應於你應興應革的那個部分,而你卻用大腦來應付,失之交臂啊!要留意喔!修行人命苦,別看菩薩瓔珞莊嚴地杵在那兒給你看,其中每個瓔珞大概都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經典上說菩薩身相莊嚴,這沒錯,但每個莊嚴都經過了種種磨難,他的生命是這樣堆砌起來的。即使磨難重重,菩薩依舊無怨無悔。他自己證得這個部分,雖然不太會表達,可是當他回小向大走出來行菩薩道時,他就完全放下自己,不跟你計較大腦裡面的東西,而是將生命那一面拿出來,看要如何去成就你。各位若真想好好學的話,就得先要有這個本事。從身口意業上面來看,意業先得要這樣凈化,具有「擇法覺分」的能力,再透過所選的法門去實習,產生喜覺分,然後精進,到達輕安覺分。這部分在進行時,就叫作秘密,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超越就從這裡來。獲得輕安以後,生命會產生一種很特殊的現象,叫作「念」,也就是「黏」,「念覺分」會產生;黏上去以後才會產生定,到達「定覺分」,之後才有「舍覺分」。獲得輕安覺分,然後產生念覺分,這時講話大概就會很真誠。所謂真誠,是指用生命在講話,這一點你感受得到嗎?這是用真實生命的方法。透過這裡——擇法覺分、喜覺分、精進覺分、輕安覺分、念覺分——到念覺分以後,生命的真誠性才有可能顯露,否則不可能。這一關一定要先去鍛煉,這屬於意業的部分。不管你修哪一法,修禪或修密都不要緊,經過鍛煉後自己便會精進。以禪修為例,到達「喜覺分」後,自己會精進,有事沒事會坐起來,那是「精進覺分」了。當你開始產生「輕安覺分」時,就有可能黏上去,這時生命因素會凸顯出來,你才有可能真正的誠心誠意。我們現在的誠心誠意都屬大腦的運作,都是福報。你若能自「輕安覺分」以後產生「念覺分」,那時候的誠心誠意便是福慧兩足,而用大腦所修的,則屬有漏福報。這部分定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看身業和語業,其標準也是從生命來看。一般人看到菩薩發威叫大慈大悲,現在我若是對你吼兩聲,你馬上反應:「那麼凶做什麼?」你的標準不一,到底你是用大腦還是用生命?身、口、意三業,若是用修養的立場來看,那就只有一種解釋;如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佛教概論,都在解釋修養的部分,而我們是從修行的立場來詮釋。身、口、意三業從這裡看,故謂「三密」。為何稱「密」?因為用大腦看不到,也想像不到。這真的需要各位慢慢去感受。 密法中談這個部分,是講真實的那個部分,而不是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透過辭典或書籍都可以找得到,但找到數據以後,你也不懂得怎麼修。這個地方,從三密、四曼、六大來看的話,修行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希望各位趕快找到一條回家的路。阿彌陀佛!

十一面觀音密法(四) 四 慈悲與智慧的鍛煉 前幾章都是跟各位談大原則,都屬基本架構,一旦完成,其他進行的細節部分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有的人可能偏向這邊,有的人可能偏向那邊。以供養為例,有的人會供水果,但每次修法都要買水果很麻煩,沒供又會很難過,所以乾脆買一堆龍眼,下午供一串,晚上再供一串,分期付款的供。有多少福報就是多少福報,分期付款的供,下輩子來也是分期付款得。一次就供上去的,下輩子就一次全部獲得,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有的人很瀟洒,整個西瓜擺上去,一天供三次,一次一顆西瓜。有的人是一顆西瓜切三片,分三次供。供養方式之所以不同,乃個性差異所致,因此成就的也不一樣。有的人從花下功夫,供花方面很挑,每次修法一定要供花,這也是一種習氣。有的供大大一朵花,有的供小小一撮,各種情況都有,那無所謂,但這也牽涉到個性的問題。這兩個部份是比較明顯的,而某些地方你就看出來了。供燈、供香、供水這三者,大概是修學人常犯執著之處。有些人供燈一定要用酥油燈,蠟燭不行。有人供蠟燭,非得用酥油蠟燭不可。不僅如此,顏色也很在意,挑紅色、黃色的等等,有的人是因為修法不同,有的則依據法義而區別,有的則是順應個性的差異。有的人在供水上面很計較,開水、茶、奶茶、酥油茶……等等一大堆,反正懂得愈多業障就愈多。不懂的就只有白開水,頂多有沒有煮開而已。你若是懂得喝茶,則還要講究烏龍或鐵觀音。最近流行進口花茶,你也要趕上流行。到底哪一種茶好?這是性向上的一種取著,只要不造成困擾就好。不管供什麼,通通都是甘露水。供水,表示清凈心嘛!你的心要盡量簡化。供香也一樣,到底是抹香、塗香、燒香,檀香、柱香,還是卧香?搞了一堆,你暈頭轉向了。有的還用好幾個香爐,加上放冷氣,氣密式的鋁門窗都關著,造成裡面缺氧,每次修法就鬼影幢幢,什麼境界都出來了。不要這樣搞啦!一定要簡化。點香最好不要超過十公分的長度,有人認為香不能折斷,否則就會怎麼樣……不會怎樣啦!香不要點太多種,一次點一種就好,除非是一個很開闊的空間。另外要提的是,純的沉香少點,因為沉香木是被保護的稀有植物,所以要珍惜用,不要迷信點沉香功德比較大,沒那回事兒。純沉香,買新房子搬進去點一次就好了,其他盡量少用,供在佛前可以,不點它就永遠存在,資源難得,務必珍惜。沉香是葯,假如你拿烏沉香去救人一命,我想那個功德會比用來供佛要大,那才是學佛人真正的本色。供養品是學密法很重要的一項沒錯,但要懂得運用,不能執著。接著,我們要談供養上的一些細節部分。法就是上供下施,一個是向上供養,一個是向下施食。上供下施來自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它不是死命地供養,供養旨在求佛道。各位想想看,為什麼要向上供佛呢?佛需要你供嗎?不需要啊!供與不供,他都如如不動,供得再多也一樣。那為何還要供養呢?關鍵不在於佛,而在於行者本身。供養是培養你的善根,你有沒有向上成長、提升的能力,就從這地方看,而不在於單純的物質供養。「你有沒有心去成長?」各位必須仔細摸索這個心境。你必須具備讓生命成長的那股動力,否則,光會拜沒有用啦!曾經有位同修問:「師父啊!我媽媽往生五年了。她昨天託夢給我,要她以前最喜歡穿的那件衣服。」「那件衣服你有沒有在穿?」我問。「她跟我講了以後我才想起來,那件衣服五年來放著都沒動。」他答道。「那很好!就把它收好。」我說。「不是要燒給她嗎?」他狐疑道。「燒給她幹嘛?」我反問。「供養她啊!」他理所當然地說道。「她託夢要衣服,你就燒給她,假如她要房子,你燒不燒?」「嗯!人家燒房子都用竹子做的。」一般人修供養,普遍都患這種毛病,都有同樣的心理。媽媽要衣服,反正衣服沒在穿,所以可以燒給她。如果媽媽要鈔票,他肯定燒假鈔給她啦!那她在閻羅王那邊一定會被抓,因為你給的是假鈔嘛!她要房子、要車子你也不會真的燒,只有衣服才會燒給她,這種供養根本沒誠意。各位,我們必須祛除這種心理。供養真的是在培養善根,這一點必須能夠感受到。佛根本用不到你的東西,本尊亦然。當然,你若是供養我,我可能就用得到,而他們都坐在桌子上,根本不會去用這些東西。你有無供養,他哪有差別?除了把臉熏得更黑之外,沒什麼差啦!幸好他不會呼吸,否則一定噴嚏連連。由此可知,供養對佛來說根本沒意義,可是對行者來講很重要,行者透過這些東西來表達對生命的感受。若無此種向上提升的動力、動機,修法根本徒勞無功,只是比民間信仰稍微高級一點。民間信仰啊!到廟裡點個香,跪在那邊,將所有委曲和苦難念給諸佛菩薩神明聽,反正是木刻的,既不會跟你回嘴,也不會向你吐槽,是最保險的。人類在很無奈之際,找偶像來傾訴內心的苦悶與心聲是最好的,可以獲得一種情緒的發泄。有時事過境遷,才會想到曾經做錯哪些事或誤會哪些人,於是後悔地跪在佛菩薩、神明面前哭訴一番,徹底懺悔。這很有效,而就當事者而言,也很重要。修法要有向上提升的動力和動機——生命追求止於至善。重點在於那個動機,不在於目標,因為止於至善的目標離我們太遙遠了。剛才說的六大、四曼。三密綜合起來一個圓滿的「體、相、用」,就是止於至善,那個境界現在你體會不到,但要有追求止於至善的動機。一旦有了向上提升的動機,供養就會趨於完美。我們是透過供養來達到這個目的。注意哦!這是一種智慧的鍛煉。我常跟各位講,「智慧」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你若是連生命存在的感受力都沒有,怎麼會有智慧?要體會這一點。那麼,如何培養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呢?就透過供養來培養智慧、善根,朝此一方向,你便會勇往直前。帶著這樣的疑情慢慢去體會、感受。這是追求智慧的直接而首要的方法。至於這當中需要多少香、花、燈、塗、果、水等媒介,隨緣、隨分、隨力即可。譬如今天剛好有個因緣,人家送了一包水果茶,雖然心裡著實想喝,但還是先泡一泡供佛,那就隨緣了嘛!不用刻意去買一包、結果跑遍了全台北市還找不到。燒壺開水來供也無妨啊!大杯、小杯、一杯、三杯、有蓋子、沒蓋子……通通無所謂。因為那是一種感受。你認為什麼東西給佛用最好,就用那個供佛。用這種心!佛其實不會去用,杯子供在那兒三年還是不變,唯一變化的是水幹掉而已。要以那個心——自己最喜歡的那個部分來供佛。買水果也一樣。挑選最好的,把心放在最高當的地方來供佛(供養)就對了,藉此培養善根、智慧。這是追求智慧的部分。假如這個區域當中的人都是乞丐,只有你一個富翁,那可糟糕了。所以除了自己能夠參與修行外,還要邀其他人一起來。問題是,當你要告訴別人,尤其是家裡的其他人,他就會告訴你:「要信你自己信就好,不要叫我信。吃素你自己吃就好,不要叫我吃。」都會發生這種狀況。這時你就會發現,這些人的福德、善根不夠,修行有困難。那麼,你要怎麼樣來接引他們呢?你可能會說:「我等著看他們什麼時候可以……」用等的方法不行!要用施食的方法。你可能會想:「施食?施食是給地獄、餓鬼吃的,不是給家裡那些人啊!他們雖然不信佛,應該還不至於淪為地獄、餓鬼吧!」這叫意識形態。施食的過程其實是在起慈悲的作用。既然要慈悲,那就先對枕邊人、對同一屋檐下的人慈悲,不要老是朝摸不著邊際的地方慈悲,對周遭的人卻冷冰冰。要留意啊!先對最近的人慈悲。怎麼做呢?透過施食。施食不光限於三惡道,也包括我們的枕邊人。在世的親人。當然,不是叫你拿給他們吃,這未免太恐怖了,而是透過施食這個動作的作用,培養慈悲心,每次施食你就想到:「糟糕!家裡這些人要怎麼度啊?」你會開始用心想辦法。記得!「供養」是培養我們的善根、智慧,「施食」是培養慈悲心。我常說,子女學父母親的人生經驗,此屬智慧,父母親將人生經驗傳承給子女,這需要慈悲。有的父母枉費有一身的人生經驗,子女卻根本不願意受教,還回嘴道:「時代不一樣了!」他不聽,你毫無辦法。你會感嘆:「兒孫自有兒孫福,反正講不過他們,個個書讀得比我多,怎麼度?」其實,慈悲心若是充足,就會懂得運用智慧去克服這種種障礙,以攝受子女。慈悲心不一定要口齒犀利,它可以是一種耐心的等待,一種深沉的鼓勵與關懷,這會軟化浪子之心。多數人都不是這樣,等等等,等到半夜三點,一聽到開門聲,世界大戰就揭幕了。既然有耐心等到半夜三點,何不營造溫馨的氣氛迎他回來?你說:「兩點廿九分以前還有耐性,但兩點廿九分三十秒聽到開門聲的那一刻,所有氣都一股腦兒全冒出來了。」慈悲力不夠嘛!很多父母都這樣,他也很想耐著性子好好講,可是孩子那副弔兒郎當樣,不甩你,你就火大了,壓力鍋爆炸了。你不是沒有慈悲心,但畢竟不足,因此一下子就垮了。施食儀軌就在於培養這個慈悲心。有些父母喂小孩子吃飯,不管怎麼弄,他就是不吃,最後乾脆用兩隻腳把小孩夾住,「坐著!看你吃不吃?」硬灌他下肚,這也是沒慈悲心,但他知道要用善巧方便,所以用腳把小孩子夾住,可是他長大了,你還拿他怎麼辦呢?同樣的,這些來自四面八方、三教九流的人物,乃至於三惡道眾生,你施食,他真吃嗎?注意看看,施食當中有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或開咽喉真言,一般人大概就七遍、一百零八或四十九遍念一念。念的時候,手還一直算著念幾遍。嘴巴念,手在算,那麼心哪兒去了?這樣起得了作用嗎?你念這些,就好像小孩子不吃飯,你想盡辦法要他吃——用雙腳夾住他,然後要他面向你這邊,怎麼連哄帶騙的把飯喂進去——那個當下本身,那一連串的動作就是變食真言,只是那種變食真言比較粗魯,只差沒演成暴力而已。佛法比較文明,它用念誦法,可是如果也只停留在儀式上,根本也失去了意義。很多父母喂小孩,小孩四處跑,父母拿著碗、湯匙跟在後面追,「快吃快吃,吃完帶你看電影。」這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慈悲了。慈悲當中一定要有智慧做後盾,慈悲的智慧是一種權巧方便的智慧,這一點我們往往很難做到,所以智慧容易慈悲難。小孩子想學的話,事情好辦,若不想學,你就得透過慈悲了。所以施食本身比上求佛道難,因為上求佛道是自己發願,只要自己感受到即可,只要有追求止於至善的動力,生命就會成長,你自己會想辦法克服那些阻礙。可是要施食給眾生,眾生不被你攝受,那時你該怎麼辦?家人還好辦,家人可以用折、攝二法,可是換成是別人時,你怎麼辦?壓力一施,他就跑掉了,不給壓力,他就犯衝來了。怎麼辦?所以「折」、「攝」的運用之際,需有善巧智慧,要有方便智。這就是慈悲的運用,不是大蒙山、小蒙山施食擺個儀式就好。上供下施是密法中經常用的,但現代人用這兩個方法大都流於迷信,因為它有儀式,你就會在這些儀式的相上下功夫。所以每次法會,即使是佛教徒,也會跟民間度亡施食時的圍觀者一樣在旁邊等,等什麼?等著最後撿銅板。這無異於看熱鬧啊!這就是麻煩了,這種密法完全失去了意義。透過儀式,我們要能夠抓到要領、訣竅、步驟和方法,重點則在於自己必須懂得如何去抓。修供養的時候要留意,供養的重點在哪裡?要領是什麼?供養的步驟在哪裡?我是怎麼供養的?若能抓到「培養生命存在的感受力」,那很快!一段時間以後,它就會發揮作用,你便可有所感受。施食亦然,你必須念及眾生難度。你感受得到眾生難度之處何在嗎?你必須能感受得到這個部分,而不是度他來拜拜和皈依就好。度眾生,就是要能夠讓他發起菩提心、感受生命存在的那種能力。度他進來拜拜容易,要想度他覺醒,難啰!真正度眾生,是指這個部分。如今度眾生都被量化了——看看多少人來拜拜,多少人繳會費、繳護法基金等等,這都是停留在儀式上。從修行立場來,攝受、折伏眾生,應該是怎麼使他能夠體會、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形式上的拜拜,如此菩薩行的教化眾生,才是佛陀的真正信徒、佛陀的使者。各位要留意,這是行者本身必須去做的。身為行者,必須經常如此思考:「行者的本色是什麼?這樣做、這樣修法,算是個行者嗎?或只是一般拜拜的信徒而已?」各位,切莫被相上的部分給迷住了。同樣的,讀書、工作時也一樣,「我這樣是個好學生嗎?這樣算是個優秀的夥計嗎?」不是讓你去巴結別人,而是做自己該做的。這樣做,得要領嗎?做法很順暢嗎?這都是「世間法」中的事,「出世間法」大概也是如此。要知道,佛法本身是無神論,換句話說,它是讓我們透過有形的東西,去體會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有形背後所要表達的,才是關鍵之處,若不翻破眼前這種種儀式、規矩,而臻入背後的那個真實義,基本上都僅屬初學。透過媒介感受到背後那個真實的存在,才是行者的本色!尤其密法的相和儀式很多,絕對不要讓六大、四曼、三密等給迷住了。上供下施所提的就是這種狀況,希望各位真正從此處下手,這是一個修法。密法要修的東西很多,這些媒介、工具和儀式的細節部分,待各位來我們道場參加密法共修時,再慢慢細剖,每一期是五十三天,一期結束後,休息一個禮拜再繼續。你願不願意承擔起這個部分,端看你的發願。希望透過這部分能讓你深入、超越、升華,而不是停留在儀式上。我們的訓練有證書,但這隻表示你接受過這種訓練,成績屬於A、B、阿羅漢。我們提供這些持咒(禪法則是打坐)的基本部分,是先讓各位產生信心——透過「擇法覺分」,法定了,接著就實踐,然後產生「喜覺分」、「精進覺分」到「輕安覺分」。透過持咒,慢慢去鍛煉,「擇法覺分」即是用心之處,也就是你應該要怎麼用心?譬如,念出聲或不念出聲,你必須選好。所謂選好,不是要你馬上決定,而是透過出聲念一段時間,譬如一個鐘頭念幾遍?然後加個壓力,增加百分之二十或五十,提升次數,等到了某個程度能夠穩定下來,那麼,一個鐘頭幾遍,半個鐘頭、十分鐘、一分鐘幾遍,都要清清楚楚。穩定下來後就轉為金剛持,然後還要再進一步轉為三昧持,亦即讓定力與覺觀相應。這時候你才會發現,何謂精進覺分,何謂輕安覺分,此時觸功德便會產生,進而開始起作用。那時,你就會黏住了,黏在道上,「念覺分」產生。若無此種基本功夫,其餘的都免談。這個基本功夫的訓練,相當於禪法中「數息法」到「隨法」的部分。一樣,不是做不到喔!就看自己願不願意訓練。這個教學體系我們會一再重複,讓每個人都透過這種體系的訓練,達到應有的成就,那才真的殊勝!各位進來參加,這是你的殊勝與榮耀,在生命的洪流里,希望這一期生命能夠真正找到那條回歸故鄉的道路,而開啟這一條路的大門鑰匙就在你手中,端看各位是否願意參加我們的共修了。這輩子處於這個時代相當不錯,但若要讓生命開花,就得透過這樣一個法門,所以前行一定要具足。我們也希望各位在上供下施的同時,也能廣邀親朋好友來參與。透過各位的熱忱,讓參與十一面觀音的修法者能達到十萬人。這個法既然這麼好,就應該跟至親好友分享。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用耽心,說不定你所達到的目標遠比我的期望要高好多倍。這個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動,否則這個法會永遠關在門裡。這一次我到昆明佛學院,正當我跟某副主任談話時,一位女眾單獨走上來,她是位博士。我說奇怪!這麼偏僻的地方她來做什麼?兩人寒暄一番後就互相交換名片,她一看到我的名片,很驚訝地說道:「普賢行者!我正在研究普賢菩薩。」「大多數人都研究觀世音菩薩,你怎麼不研究?」我問。「對啊!怎麼大家都不研究普賢菩薩?我想把普賢菩薩的信仰推廣開來,讓他跟觀音菩薩一樣,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信仰。」她說。一個女孩子有這麼大的願力,她現在要寫六本有關普賢菩薩的書,光是現在所搜集到的資料就有兩千多萬個字。各位想想,台灣的福報比那邊大得多,但有幾人發得起這樣一個願力呢?「師父!你走前面,我們跟在後面就好。」即使能發這種心,下輩子再來也屬大力士,都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世間一定是轉輪王,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定然非常成功。因為他的架構已經展開,這輩子他所做的事成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量格局已經展開,生命境界已經亮開了。各位,生命境界怎麼開展呢?或者你只是想:「嗯,家裡那兩個若能夠度過來,就非常阿彌陀佛了!」生命格局端看自己本身如何架設。你要簡單過去,當然無妨,三界輪迴的日子最好過,一旦想要出離三界,掙脫種種意識形態的束縛,那就不簡單了。是真的橫出三界喔!把意識形態粉碎掉,直接就出去了。三界束縛不了行者,人之所以被框住,皆因不得要領,沒有抓到重點、步驟。人家說念阿彌陀佛,你就跟著念,念了這麼多年也沒效果,反正天天「罔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好繼續念。這樣絕對不會成就。要念佛,就必須找到念佛的要領。這講起來好像很啰嗦,人家老太太念佛都沒什麼要領,還不是念得很好?但是人家用的可是死功夫,這也算抓到要領了。而你既下不得死功夫,又不得要領,不管念佛也好,持咒、修法也罷,完全一片空白了,因為你沒有感受到那個真正的東西。修法絕對很好,這個要領也絕對可以掌握得到,這個步驟每個人都有,重點我們也一再地宣示,但你自己必須去把它整理出來。只要各位肯進行,相信法化弘開,會有很多人因我們的努力而獲得莫大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施食,真正的下化眾生,明白嗎?而且你的人生之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順利和如意,生活會很自在、很如意。 佛法絕對在生活中兌現,你在修法中善用其心的那種狀態反射回來,一定會在人生生涯里獲得相當大的燦爛,這點絕對可以放心,這當中毫無副作用,絕對美好。只要各位懂得善用其心,一概沒問題。 十一面觀音密法(七) 七「轉凡成聖」前先「轉破成全」 密法的修行,簡稱修法,重點有二:壇城及法本。 法本非常重要,我們要緣著法本,一路起觀,名為緣想。緣,攀緣,攀緣著法本,為自己做一番改造。法本本身是行為模式,經本則為一種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修行時,身、口、意三業應同時並進,從經本中鍛煉我們的語言模式(口)及思惟模式(意),透過法本來訓練我們的行為模式(身)。持咒亦屬身業。語言乃溝通的一個技巧,唱的音聲不屬於溝通,所以兩者不同。身業本身的要求是以普賢菩薩的行法為主,因此在娑婆世界便以戒律約束我們的身、口、意業,作為身根的直接行法。然而這部分牽涉範圍太廣,眾生根器若是不夠,無法進行,因此弄到最後,也不過是戒律如何行持的問題,而大家也常常搞錯戒律的方向,以為只有那些認識的,才叫戒律,做不到的根本不算。所以弄到最後,便以吃素、八關齋戒與否作為戒律的標準,這就很麻煩了。戒律的範圍無限廣大,但若變成這種狀況,就非身業的修法。以密法持咒而言,此乃文殊菩薩的修法,是透過我們的聲塵來修。聲音,實為身業的一部分,亦通稱為語業,乃是透過舌根來處理聲塵的部分;透過舌根、聲塵來引發生命的原音,它一樣得以盡虛空、遍法界,同一體性,而這就是法身。我們若能從這裡體會過來,意根的法身與語根的法身是相同的。留意哦,十方諸佛同一法身,將來我們成佛亦同此法身!這一點你很難體會,意根的法身與聲塵、語根的法身是同一法身,與身根的法身皆屬同一法身。如果體會不了這個基本理念,根本難以感受生命存在的那個領域。所以說,生命的思惟模式不是靠記憶,也不是靠知識。我們一再提醒,人格性一定要養成。這說來很複雜,簡言之,處事上認真工作,待人方面認真生活,務必在待人處事方面力求圓滿。佛門中與佛門外的學習標的雖然有殊,但方法無異。縮小範圍來看,進入佛門中藥認真學習的,就是做功課。做人做事懂得窮盡,方為認真。並非把一件事做好即可,而是不但將此事做好,跟此事相關的,也都同樣做好。有些人做事看似認真,其實不然。譬如垃圾不倒,卻把垃圾袋一一拆開檢視,這不叫認真,而是製造是非。真正懂得怎麼做,便會思惟「怎樣別人才好處理?垃圾才容易分類?」怎麼做,才不會有垃圾的味道和痕迹,讓生活環境舒服自在,而不是家裡的清理掉,卻在電梯里灑了一地垃圾汁,臭味熏天。我們處理事情必須得法,才稱得上認真、窮盡,待人亦同。不要高興一個臉,不開心就另一個臉,情緒兩極化,叫人不知所從。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尊重別人?更不用說如何包容與讚美他人了。人皆不免有失,一旦發現別人有錯,應知道如何自處並達到圓滿。你當場撞見別人犯錯,笑一笑、點點頭,溫和提醒一下正確的方法就好,這是比較圓滿的處理方式,而不是義正辭言地搬出一堆道理訓斥。人家做錯事已經夠委曲了,你還要在傷口上灑鹽巴,這表示你有智慧?是暴君!惹人厭了還不自知。做人的尺度應如何拿捏,這一點必須用心感受。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要領,才是我們做人是否成功與能否修行的要件與關鍵,個中學問甚大,而我們所說的五大人格性乃是衡量的標準。這部分,即便無法達到一百分,至少也要有八十五分的標準,那麼在修行與訓練過程中,要下的功夫就會特別重。否則,做人與人格性都不及格,最好暫時不要提「轉凡成聖」,應先「轉破成全」——趕緊將破裂的人格補全,做個完整、健康的人,比較重要。人格不健全者修行很容易偏激,因為他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難以立足,無法和人平起平坐,內心壓抑著不滿,於是自我封閉在象牙塔里,想像自己有多美、多厲害!宗教這時剛好成了他的發泄管道,不論他信奉哪個宗教,一到神、上帝或諸佛菩薩的國度,他就覺得上帝待他最特別,諸神對他最垂顧,或諸佛菩薩與他特別相應。這類人在修行時特別精進,可惜人格歪一邊,一精進修行,男成魔,女成精,牛魔王、蜘蛛精等等,就是這麼來的。所以,當我們人格性不健全的時候,應先加以補全,然後才來論怎麼修行。各位人格是否真的都很健全呢?如人飲水啊!看看自己到底有幾個朋友?人際關係如何?在社會上到底辦過多少事、成就了哪些事?能否拿出一張平穩、健康的身心成績單來?如今,各位來此修學,眾生平等,我們假設大家都很健全,因此直接談修學。但可別以為缺乏前面所說的要件,你還能透過修行加以矯正。事實上,身心健康者一坐,很快可以調理色身和某些壓抑性的傷害,他可能一點氣動就過去了,然而若是身心不健全,一氣動,可能就搞出難以收拾的狀況。要導入正軌,實在別無他法,一定得真心懺悔,好好調整。身心調理健全以後,就透過我們所說的,從密法修行中去找尋字母與咒語相交的那一點,由此才能正確地感受何謂真修行。否則,以為唱兩遍就相交、找到了法界音,那是人格不健全最大的特色。修行切勿空談境界,真有境界,雖屬瑞相,其本身仍是虛幻的。境界不管好或不好,都稱為瑞相,那只是從世間善法上來講,否則若都稱為兇相,恐怕會讓一般人怕死了。然而一說「瑞相」,大家又執著了。一般人不明白,光有瑞相是沒有用的。有瑞相,勿矜勿喜亦勿懼,不必介意。好境界不起歡喜心,不好的境界也不必起恐懼心,只要靜靜地持續往前,精進用功,它自然會改善。一般人很容易以境界來斷定成就與否,記得!這不必問我,你再怎麼問,我都說:「不錯!」但這是基於你的精進,而不是肯定那個境界是對的,或者讚許你有多大成就。真正有成就者不一定要別人來印證,所以你來問對不對,這件事本身就不對。這是一個大前提。至於你的咒語、字母、音聲,能否在生命當中找到交點?這個問題,必須經過九彎十八拐的層層磨練,去感受:「這樣對嗎?假如對,應該會有什麼效果出來?」自己去求證,到底是什麼一番情況?否則說得再多,都僅屬瑞相,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在真實的領域裡,我們自己會去揣摩,去突破,並加以改進。要知道,修行不是一次成即真正成,它必然得經過一段相當長的磨練,否則僅僅一次交叉,我們的「心」仍無法安住其上。我們必須做到每一次都交叉,而每一次「心」都能安住其上,那才算是真正成功。在這過程中,從你開始發現咒語與字母有交叉的現象(這必須自己發現,聽別人講的不算),一直到心能夠安住在那一點上面,倘若身心健康、很認真精進,大概也需五年以上的工夫。身心如果不夠健康,可能得花五十年。如果連身心不全都遲遲未發現,我看歷經五百萬阿僧祇劫的修行恐怕都還有問題。這個關鍵,能否真正感受?我想,所有古大德的開示中,大概尚未有人談及此一身心健康的問題。我因這二十年來一直與群眾相處,沒有一天離開過,這群眾當中,如台灣俗話說的「三頭六臂」、「生毛帶角」的奇怪眾生實在太多了。最嚴重者,尤其是超級精進者,多半心理有障礙、人格性大有問題。身心健康者,首先一定以家庭為重。若棄家於不顧,怎能精進?家裡安置妥當,認為可以精進了,這時家人應該很歡喜、支持與尊重才是。如若不然,舉家沸騰,不論長者晚輩都臭罵你一頓,甚至連佛菩薩都罵進去,我看你這輩子大概也不用修了。基本上,一定是做人有問題,做到眾叛親離,乃至遷怒於三寶;你說看破紅塵,他們就看破三寶。看哪!這罪惡有多大呢?這一點一定要留意喔!我們發現同修發心出家,通常顯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子女或另一半要出家,家人會先來探探該道場如何。這表示那一家人的家庭有正面的價值,家人關心其去處。另一種,我們要他請家人來,他說:「不要!那些業障鬼!」這種人怎能出家?他本身已經有問題了。出家是件大事,親朋好友應該歡喜祝福,不會不理你。你結婚會廣發喜帖,那麼出家是否也該有同等待遇?為何出家就無人理會?這問題的關鍵很明顯。佛法,人人皆可成就,佛陀絕不會有特別的歧視,想精進,前提是看本身的人格性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佛法要我們衡量自己是否為可堪任用的瓦器?能否裝水?若是個破瓦器,怎麼修行都沒用。我常比喻為竹籃提水,提起來濕答答,裡頭卻沒半滴水,精進了一世落得一場空。而古人很單純,心理很健康,問題在於知見正不正。熱中於邪知見,卻一再質疑正知見,也叫破瓦器。各位到華嚴道場來,學佛學多少,我不認為是個重要的事,但由此矯正身心,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比修學功夫多或高明來得重要。人格身心健康,學佛絕無副作用,想學錯都不可能,不然,就算釋迦牟尼佛親自出馬,也是難以調教。笨倒無所謂,周利盤陀伽天下第一笨,最後也證了阿羅漢。我們不怕笨,只怕身心不健全。因此共修時,多一點警覺,多方勉勵,不要讓自己陷落了,透過此一覺知來調整自己。精進修行的要領,相信說得夠清楚了。從其他道場來的老參,花了幾十年找不到的東西,在此一堂課或許已足以破解數十年來的迷惘。修行要領,已全然為你抖落,若仍難以突破,乃因資糧道不足。我們先具足了基本的健全人格,接著才能講究第二個條件,亦即修共外道禪及出離心的部分。假如沒有出離心,也無基本禪坐的定力,那都只是世間善人而已。以世間善法為基礎,共外道禪與出離心則是進階的必備條件,有了它們才能發菩提心。 健全的人格性、共外道禪、基本定力,然後出離心,以這幾個構成發菩提心的基礎,才可能放下世間的繁華,圓滿到達彼岸的理想與目標。否則,不論你在菩提道上怎麼精進,都會像在跑步機上奔跑,永遠只是原地踏步。想精進,就必須離開跑步機,才能到達目的地,否則就像天天算著跑多少步,你也算著一天念多少佛,毫無意義!

十一面觀音密法(五) 五 發菩提心與灌頂 本章要談行者應該注意的兩個重點,一是發心,一是灌頂。「發菩提心」是學佛人的特質。沒有發菩提心,可以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稱不上真正的行者。就一般宗教定義而言,發心系指宣誓成為該宗教的一份子,並對其教主效忠。當然,這也不一定叫「發心」,可能就叫「宣誓」或「發誓」之類的,總之就是某種宗教儀式。佛教沒有這些儀式,不發心也可以來拜拜,合掌一鞠躬,就結了很好的善緣。不發心也沒關係,想拜就來,佛菩薩不會計較,他永遠都是微笑的。不發心的、發錯心的,佛教都一體接受,這便是佛陀的偉大。佛陀只告訴你,正確的是這樣子,必須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不這樣走也有一定的標準,但無非就是讓人離苦得樂,而非愈學愈痛苦。你說:「哪個經典這樣寫過?」經典倒不一定這樣寫,但佛陀的要求就是讓人快樂而不是痛苦。進了佛門,幸福指數應該愈來愈高才對,所以我們形容佛弟子臉上愈來愈開花。若是愈修愈痛苦,肯定是學錯了。學佛首先要學正確揀別的能力,如果連這個能力都沒有,那就危險了。尤其當今信息發達,雜訊眾多,有些人「自己想,自己講」,你沒有「擇法覺分」的能力,人家講什麼都信,尤其聽到神通故事,耳朵馬上豎起來,晚上怪夢連連,很容易就受騙上當。我們社會之所以有那麼大的空間讓神棍、騙子、宗教野心家發展,就是因為廣大的群眾多半是一群乖乖聽話的迷途羔羊。正確的選擇能力該如何擁有?這必須靠自我鍛煉,而不是你這邊問,我那邊講就好。基本上,揀別的方法我已經在各種場合中一再地說明過了,重要的是大家要去實踐,光聽不練沒有用,否則境界一來,馬上一團漿糊。我總不能為你評斷所有人、事的對錯吧?何況我們也不能從某個人講的一句話,就來論斷他人的是非。別人講了千千萬萬句,其中有一句錯,這很重要嗎?重要的是,你能否了知其整體的中心思想,然而我們多半缺乏這樣的能力。發菩提心,是指在人生中真正的覺醒,這裡面包括了人生、人性、生命三個部分。從學術立場來講,人性、人生跟生命的定義、標的可能都不一樣,但對學東西一向胡裡胡塗的我們來說,這三個弄到最後會變成同一個。有無必要將它區分出來,端視個人狀況而定。學者或許會認為:「這當然不一樣,單單這三個詞就不同了,意義怎會一樣?」然而內心裡頭感受的那三個,其實可能就是同一個。各位必須了解,「那個東西」,不是指那三個詞有何區別,而是內心感受到的生命是什麼?那個「感受」才是重點。發心,就是針對此而發起追求的心。怎麼追求呢?有六個方向——存在、真相、價值、意義、目的、方向。假設你稱之為「生命」,那就從生命來講;說是「人性」,那就從人性入手;說是「人生」,那就從人生切入。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意義是什麼、目的在哪裡、方向怎麼走?人生存在的感受、真相……才是我們所要獲得的。這六個,稱為人生的、人性或生命的都無所謂。這是從實踐的立場來看的特質。從學問來看就不一樣了,它一共十八項(3*6=18),這當中再依苦、集、滅、道,剛好是七十二法(18 *4=72),這是大乘七十二法。孫悟空七十二變也是這個來源,不過那是小乘七十二法。現實人生中,善財童子所走的路,乃是大乘七十二法。你聽懂不?這是真實義喔!七十二法中任選一法來修,法法平等,皆可成就。這個疑情你帶著,十八法當中訂一個,然後苦、集、滅、道四條路中隨便選一條走進去,都能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而且一超直入。這就是疑情的來源,也是華嚴行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下手處。這一展開,天羅地網一切窮盡,所有菩提法都在這七十二法裡面,大乘行法的整體輪廓就在這裡。修密法更要發這個心,假如不發這種心,你很難進入,只淪為宗教儀式演一遍,這就太沒意義了。我們要的是真正的那個狀態。各位,一個人只要懂得經常反省:「這樣子混日子對嗎?人生應該怎麼活才有價值、意義?」那就是在發菩提心了。問題是,發了心卻無人引導,很快就會退心。因為我們在既有的人生範疇里會有一種安全感,但對於追求未知的領域卻缺乏安全感,不敢嘗試。尤其年紀愈大者,愈不敢嘗試,不易付諸行動。明明心裡想要那個,人家拿另一個來,你也只好接受。雖然接受了,心裡卻又偷偷想著另一個。這是我們常有的處境,這樣活著很痛苦。小孩子就不一樣了。他要哪個,直接就拿去了。你說孩子不聽話,但他其實很能掌握到自我。我不是鼓勵大家不聽話,而是提醒你,人生不要輕易被規範、被綁住了,因而不得解脫。解脫就是內心無障礙嘛!現在被障礙束縛住了,無法在社會公約與自己的生命空間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所有痛苦就來自這個地方。文明愈是發達,這種文明病就愈嚴重,所以也就愈需要佛法,因為人性愈需要覺醒。聽起來好像師父在鼓勵人家當叛逆的孩子,事實上是你自己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修行就在這個地方。發心到達止於至善的境界,也就是指拿捏得恰到好處,很自在,毫無束縛卻又很有規矩,尤其能夠自主。而我們往往很有規矩,卻又很無奈,好像被逼迫著一樣,那是痛苦。你能跟人家平起平坐,但他被捆著,而你是自在的,這叫解脫。發心、發菩提心都是指追求這個部分。我的定義和一般傳統的定義似乎大相徑庭,傳統所謂發菩提心,乃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皈依戒,但那是指儀式上的。而皈依這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那個東西」嘛!形式上歸結的就是「那個」,你若真能掌握住「那個」,則形式上隨緣就好;不是不要,也不能不要,而是隨緣。一個成就者在世俗法中是隨緣的,成就者對世俗法不是一種謾罵,也不會與社會相衝突。所謂成就,是在社會和個人意志間拿捏得很好。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髮心的真實義,有了這真正的體會和認知以後,走出來的就會很和諧。佛法的終極目標是整個世界和諧、美好。因此,真正的成就者不可能與社會起衝突;尚未成就時,因為在自我和社會族群之間拿捏得不好,所以迭有衝突,但都屬小衝突,而不至於有大規模反抗社會族群的事。了解發心是什麼以後,各位就得發起菩提心。文句上這樣講:「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直至菩提」就是一直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全部都皈依三寶,這叫發心。皈依三寶做什麼?目的何在?關鍵都在這裡——追求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即是佛、法、僧三寶的綜合體。我們務必弄懂發心的真實義、發菩提心的真諦,它絕非僅僅止於宗教儀式。真正的行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假如未發菩提心,頂多只能說是佛教徒。而真正發起菩提心以後,則是佛陀的信徒,是一位真正的行者。這有差別喔!成為真正的行者,生命就開始發光了。因為你開始追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生不再空洞茫然。當你逐漸肯定:「對!人生就是如此。」你就一步步往上爬升,開始超越了。生命開始成長,每當「對!這樣才對!」這個答案出現時,你已超越了某個層級,又往另一個領域進發了。每次一有這種感受,套用傳統佛教的術語——已「滅」;你已經消滅了百千萬劫的生死重罪。現在光是聽了這個,你福報就很大了。不是吹牛喔!希望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殊勝的真實義。灌頂是第二個部分。發心以後要開始成長了,當我們開始成長,這當中稱作無盡的超越,最後會超越到很高的階段。各位如果真正追求這七十二法,那就是進入「十信位」(即華嚴的十信位)。尚未發心屬於一般信仰,連「信位」都不及,故稱「不覺」;開始發心找尋這七十二法當中的任何一法,這叫名字覺,亦即始覺,已經開始覺悟了,這就叫發心,是最基礎的部分。始覺以後會進入真正的修行;一旦開始產生「對!這樣就對」的答案時,那就進入「十住位」了;爾後開始了解的過程有很多,這都在「十住位」里;一旦你認定:「我要這樣做!」怎樣開始做,則又屬另一個階段了,C、D哪一級,如此而已,並不是從此即證這叫「十行位」。透過做、透過實踐,印證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甚至確立方向與目標。這時對於感受生命的存在,其實還有一段距離。你開始行,各方面都嘗試、經驗、實踐以後有所調整、確認,各方面都進行和確認無誤了,「十行位」便告完成,完成後還會再擴大。方向、目標都有了,但尚未達到目標啊!在這個方向上必須持續努力前進,這叫擴大。把你原來證明的這個基地——就是你所訓練、實踐,經過調整。檢驗、確認以後的這個部分——一再地加以擴大,盡量達到無遠弗屆的邊際,此即屬十迴向位。十迴向位全部完成了,這時候你能感受到:「喔!原來生命就是這個樣子。」自此便進入了「十地位」。從「十迴向位」到「十地位」之間,還有一些功夫要做,我們就暫時略過了。這裡主要提醒各位,一旦我們開始確認「生命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從各方面去確認,不但自己這樣,連生活環境、相處的眷屬、周遭的人也都應該如此;生命是個綜合的立體狀,並非單一的。全方位地去經驗、確認、調整,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關鍵。「生命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一旦你能如此全盤確認、掌握到真相,這時就叫「入灌頂位」。入灌頂位這個階段是從八地菩薩以後開始算,八地菩薩是一個「無功用行」的人;到了九地菩薩叫作法師位;十地菩薩叫受職位,接受佛的職務了,屬於法雲地的菩薩。接受佛的職務,代理佛處事,這叫受職位;他還有佛當老師,但已無眾生當他的老師。以佛為師進行最後的教導,完成以後即是十一地,亦即所謂「等覺菩薩位」,即灌頂位,這就叫灌頂職。這才是真正的所謂「灌頂」,在諸佛菩薩群中,這叫太子。十地以前只能稱法王子,不能稱法太子。我們平常所談的灌頂,並不是指這種灌頂,修行有成就才是屬於這種灌頂。真正這種灌頂是秘密進行的,它不公開。因為在菩提道上,是否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是否真正的證得了生命的真相,這一點唯有法王與法太子才知道。所以「受職位」以後,亦即「十地位」以後,幾乎是上師與弟子間的行法,非他人所能知之,因為這已非大腦所及。我們平常所談的灌頂,是一種身分確認的灌頂,而非生命質量的灌頂。如今社會雜訊眾多,人人發心修學,你願意在這道場精進行法,依止道場、善知識和法門修學的話,我們給予身分確認的灌頂。這種灌頂有很多層次,基本上我們隨緣、隨俗進行,這叫結緣灌頂。結緣灌頂是上師坐在那兒,人家來跪著,上師跟他灌一下、摸一下,這叫結緣灌頂。他既然想來消災解厄、增福慧、免災難,我們就隨緣、隨俗去做。基本上,這部分我們不做其他要求,因為他還無法精進,只能說是結緣,告訴他持個咒語,而且咒語愈簡單愈好。那是個法門,請他回去照念,不管怎麼念都無所謂。為什麼?因為他就是不認真才會用結緣的方式嘛!所以不必對他要求太多。他若是認真,就會正式接受灌頂而取得真正的身分,成為這個道場、法界、菩提道上的一份子。這時他對自己負責,積极參与,那才是正式的灌頂。假如認為這種正式灌頂還不夠,希望自己福報再大一點,善根增長快一點,所以想更積極精進一點,那就參加准阿闍黎灌頂,這當然還有課程得進行。假如你還想看看自己能否進入修法的核心,那就再進入阿闍黎灌頂。灌頂原來層次就不同,教學內容當然也有異。一般共修,亦即正式灌頂的同修來參加,未灌頂者可以站在後面見習,明年再來參加正式灌頂,這一般是開放式的。而正式灌頂的同修,修法都得照規矩來,其中包括作業、考試,甚至還分A、B、C、D、E等級,全都一步步照規矩來。以上所說的,結緣灌頂除外,其餘三部分統稱為持明灌頂,「持明」即身分認證的灌頂。就道場而言,規矩、禮儀是這樣訂,然而其真正的意義乃在於自己的認證。假如你只是認為「人家有,所以我就參加,參加後就多了一張灌頂證書。」那就毫無意義了。唯一的意義,只是在你生命因素里「掛鉤」了,因為已經結了緣,以後佛來,再鉤上去、跟上去;現在鉤鉤下面沒東西,只好等未來有緣時再掛上去,如此而已。如果我們要讓那個鉤鉤發生作用,就得自己去起作用。心,要去追求,也就是前面說的發心——你有沒有追求這七十二法當中的任何一法?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這樣活著過一生對嗎?由此下手慢慢思惟,才是菩提種子。要讓這種子生根、發芽、成長、茁壯,就要灌溉苦、集、滅、道四種肥料,從「苦」這一法也可以修,從「集」這一法也可以修。苦、集都是菩提種子的肥料,由此下手的人,心會一直醞釀著一種狀況:「人生是苦,該怎麼離苦?明明是苦,為何還一直活在苦海里?到底是什麼把我黏著?」他會去尋找,進而發現貪、瞋、痴、七情五欲等不好,因而想方設法加以甩掉。小乘行者比較傾向於「苦、集」疑情。苦,虛幻的人生啊!可是為何一直黏著呢?既是虛幻,丟掉不就好了,為何丟不掉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思惟傾向這邊,就從這邊修。十八法,透過這兩個來修,那就相當於三十六法了。大乘行法的特色則是從「滅、道」來。真實的人生、生命和人性很好,我也知道它趨向真理,可是我怎麼黏上去呀?師父說一天念一萬遍,若能念到兩百遍就阿彌陀佛了。你喝杯水之後念兩百遍,上完廁所後再念兩百遍,天氣太熱開冷氣……既然法那麼好,為何不能一坐,就念完一萬遍?為什麼黏不上去?「苦」先不管了,這邊為什麼黏不上去?一旦能黏上去,到達真實的生命境界就好了?這叫「慕真企求」的疑情,跟前面厭苦離欲的疑情完全不同。文明發達的時代里,第二種修法比較快。因為現代人不但要持咒,還要邊持咒邊喝果汁。到底是在持咒還是喝果汁,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你擁有這種福報,所以從這方面來修,比較順應時代。當然每個人的性向不同,這兩方面的法大概一半一半,但自己的性向務必要弄得清楚,究竟用哪一法,必須自己去定位,因為行法當中定位很重要。如果我們對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全無感受,一直認為人生本來就如此,這種人沒辦法修行,在佛門中頂多是個護法,因為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我們不必管別人,想想自己就好。人生和社會中,大家都已經摸索了幾十年,照理應該要能確定自己所走的路對不對?有價值和意義嗎?各位,一旦有這種探討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覺性,都屬華嚴弟子。你是不是呢?就密法行者而言,這一點很重要。一旦從此處開始下功夫,就會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上來。祈求自己趕緊進入十住位就好,不要自以為已經超過七地了。要求自己趕快超越十信位而進入十住位,這樣即使只是進入初住位,在華嚴里,初住位就跟等覺菩薩一樣殊勝了。「圓初住」,只要進入華嚴的初住位,「報同登覺」,就跟等覺菩薩一樣,「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你做得到喔!做到這一點表示什麼?不管現什麼身,你都沒有苦相,都沒有苦的逼迫。別一直以為「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我下輩子要現國王身或阿鞞跋致身。」一般人大概只想這個。當眾生需要菩薩現一隻腳的相來度時,你就辯駁道:「哪有跛腳的菩薩?」菩薩當然有可能現病苦身來度眾,可是他不為病苦所逼迫,這一點必須明白。這裡要跟各位強調的是,不要一直以為菩薩都像天冠菩薩那般莊嚴,其實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過程歷經種種災難,但在那災難中,他的生命活得很燦爛,所以才有那種種寶。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他走過那段路而無怨無悔,毫無悲觀,因為那是他自己選擇來的。各位能嗎?有些人從結婚那天起就開始抱怨,直到另一半往生了還在抱怨。怎麼不想:「我就是示現要娶她,她這樣子,我應該無苦的逼迫才對。」而你愈看愈不順眼,日子當然難過了。菩薩絕不會這樣!菩薩一定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這是其偉大和殊勝之處。菩薩並不一定身高一百九十公分,體重三百磅,才叫莊嚴相,不!那是凡夫意識形態的想像。我們現在修學所要求的,就是進入十信位,然後才開始真正修行。十信位以後,尚須要求自己趕快進入法身大士,這是「十住位」。當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價值、意義」,感受到「啊!這樣就對了!」那大概就進來了。大概啦!因為你的「這樣就對!」可說是「模擬」法身,究竟是不是真正進入法身,還得進一步去驗證。你多驗證幾次,它就會一直開展,逐漸引領你進入真正的法身領域。成就法身必須具備多少條件?這裡只濃縮成一句話作為代表。若要達成,還需費極大的功夫。現實人生里有諸多考驗,必須自己突破,別人無可替代,而你也無法用問的:「師父!告訴我怎麼進入法身?」師父進得去,你不見得能進去,所以必須你自己親身去實踐。進入法身領域,定然是透過實踐而來,實踐是經過人生摸索而得。它可不像踢足球,用力一踢就進去了,這個球你愈用力,它反而偏離得愈遠,知道嗎?所以一定得自己透過摸索才會成就,才是自我實踐。 「聽」只是一種啟示,還得去摸索、求證,然後一再地去驗證,一再地超越。有了一次的超越,也就是第一次驗證通過了,躋身法身之林。從這個層面來看,學佛不難,難在摸索。在已知的領域裡,生活很有安全感,而向未知領域邁進則必須冒險。人生沒有危險,真正有的,是自己的心放不下,所以無法甘冒風險。修行人迥異於一般人之處,就在於放得下,勇於向未知領域邁進。當然,他也可能常常碰得一鼻子灰,搞得鼻青臉腫。 唯有一再地向未知領域邁進、摸索,才可能成長、出三界。在已知的領域裡,不管你再怎麼橫衝直撞,都是生死輪迴,走不出去。向未知領域探究、摸索,那叫橫出三界。簡單吧!剩下的都靠自己了。

十一面觀音密法(六)六 十一面的意義 很多人都覺得成就似乎遙遙無期,其實從起修到成就很快,好像飯吃下去就飽那麼簡單,關鍵在於吃飯前必須有相當的準備。現代絕大部分修行人都犯了一個毛病,老是喜歡跑來問:「師父!怎麼修才會開智慧?」不是我這邊開,你那邊就會悟了,開悟之前有很多前行。前面幾章談的都是前行的準備功課,真正十一面觀音修法的部分,不過一下子而已,但若缺乏前面的基礎,後面都是枉然。很多人以為「聽了就懂」,但是光懂沒用,必須會做。如果你懂得實踐,那些名相不懂沒關係,只要實踐就會前進。譬如吃飯,真的吃下去就好了,不知道這叫「吃飯」,那沒關係。你知道吃這個可以治肝病,吃那個可以治腦癌、清血管……,懂一大堆,卻什麼也沒吃,有什麼用?與其追求懂多少,不如好好去實踐。「我什麼都不懂,怎麼開悟呢?」這很簡單,就一直實踐,哪天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假如都不實踐,即使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咒語一天念十萬遍,念了三十年也沒用。看你是要實踐三十年,聽一遍開悟呢?還是每天念十萬遍,念三十年還不開悟?不要以為「四加行」念十萬遍就會開悟,還早咧!前面幾章講的,都是要去實踐的前行功夫,其他掛一堆名堂都沒有用。每一會我們都把行法交代得很清楚,你只要來聽這麼一會,此生便沒白來,絕對值得。下輩子如果還要再來,那證明這輩子聽完回去沒有實踐。我已交代清楚了,「光懂沒有用」,懂叫哲學,佛法是實踐學。實踐即摸索,一定要在懵懂中摸索,然後超越自己,跨出已知的範圍,才有可能成就。這整個次第都交代了,下面正式談十一面觀音。十一面是指相,既然是相,那便皆屬假相,一般學理上稱「方便相」;其實它有十二面,第十二面叫真實相,真實相無形無相,若能看到第十二面,那就是開悟了。方便相通常分三個方向:正面有三面現菩薩臉,叫作慈悲相,也就是莊嚴相,臉是白色的,通常正法輪身是指這個部分;左邊三面現瞋怒相,臉是紅色的;右邊是牙出相,即露出兩個白牙齒來,通常把臉畫成綠色的。此外,背後這第十面是暴笑相;上面有一個頭的是佛相,這是第十一面。其實第十一面的這個佛相,是融合前面十相而成,這個「一」即「十」的意思,因為要表象,所以就露出一個相來統攝前面十相,這一相即佛的相;這個佛相表示「果」,前面十相叫作「因」。要留意,這些相都有表法,我只是這樣簡單介紹一下,讓大家約略了解。為什麼正面、左邊、右邊都用三面,而不用四面或兩面,或者用三頭六臂三面?三,就是從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來看。由於這三界各有其缺點和習性,以致於無法出離三界,這三面就是針對這三界的習性和缺點,使之能夠出離三界,因而以這三面作為表法。慈悲這一邊,慈有慈的狀況,要怎樣給眾生快樂,是按照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起作用的;瞋也一樣,眾生這麼胡塗又不修行,它也按照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狀況來起作用。這兩邊叫作「折、攝二法」,也就是透過瞋怒相來折伏眾生,用慈悲相來攝受眾生,這兩面的作用在此。牙出相是指讓三界眾生有所覺醒,這是針對「我們」凡夫而言。我知道佛法很好,我也很想修,「不過……但是……還有……」,「不過」什麼呢?不過我很忙。「但是」什麼呢?但是我那另一半不同意。「還有」什麼呢?還有我還年輕,需要有點儲蓄。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它展現了這三面。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心想學,但周遭尚有很多困難,因此罔修、加減修,師父既然講了,那不好意思,只好回家修修看。這種情況的人,基本上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不會做壞事,他大惡不做,小惡馬馬虎虎,反正佛陀也不會計較。同樣地,他也不可能精進,大善不為,小善加減做,師父缺錢嘛!加減供養一點。這雖然也是增長善根,不過大概比烏龜還慢,但至少不會變成負的就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心念不強,心念若夠強,人生定然可以扭轉。心念力不強,就會「對啊!這虛幻的人生愈想愈可怕,可是……我看還是明天再說好了,今天早點睡。」你明知它是虛幻、不好的,可是你無法揚棄,依舊粘在那邊。你也明白真實的很好,可是粘不上去。這種情況下,佛會一再地讚歎你,因為這時你的身口意三業基本上都朝正確方向運行,只是有點慢了,所以他現出牙相來稱讚你的敬業,以便誘導你,激發你持續地、快速地前進。綜合這三種狀況,你會看到凈、穢相雜,好、壞混同的人也不少。你經常會碰到那種「笑怒面」(暴笑面),他是在笑,可是笑得很可怕,這屬於後面那一面,這一面就針對這些凈穢相雜的人。有的人一面誦經,一面喝酒,然後說:「不要緊,這是葡萄酒,佛若是問起來,我就說這是葡萄發酵的。」這種人,他想行善,但行善過程中常夾雜著不純凈的意念,這時便統稱為娑婆眾生的修法。我們整個社會其實都是這樣,好人非常好,單純的像綿羊,壞人壞得像野狼,野狼和綿羊經常走在一起,福報大的沒事,福報不好的常常被野狼吃掉。在這世間,你大概遇到很多這種狀況,佛陀就以種種善巧方便來進行教化,而這每一相都是佛陀教化的形式。統合這十個都是因,佛面是果;攝受眾生到最後,就是使之成佛。各位度眾生不要隨便度度就好,你一定要度到他成佛為止。所以提醒你,你不來聽我講就算了,若是來了,我就一定度你到成佛,即使你坐在電視機前面聽也一樣。各位發心度眾生,不要想:「有緣就度,沒緣被他度嘛!」那不行!一定度到成佛的這一相。從這十一面的形相、用意來看,這些都屬假象,都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它有真實面,真實面即法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這一相,這一相必須能夠自己直接去意會。談到真實面,就直接從禪法入了,密法不談這個部分,它講十一面。十一面就是密法的相,相一架構出來,局勢就到了。修這一法,就從這裡看,它既然現這一相,十一面就會在這裡起作用。想修這個法的人,大概不免有一種想法:「明天開獎,今天要不要買?希望保佑我,中獎分一半給你。」這豈非讓佛祖當組頭?不管這種想法對不對,總是會求嘛!當你有這種想法時,應該求哪個?十一面當中哪一面會起作用?這時候要知道,心境是非常複雜的,你有貪喔!你說:「我沒貪,因為中了獎,會捐一半給道場。」有的甚至說:「只要中了獎,通通捐給道場。」基本上,你的動機不為財,但貪心未除,別人貪錢,你是貪中獎過癮,這一點你大概就看不到了。就你本身而言,必須留意到自己的心念何在。譬如,你覺得自己沒福報,想要修福,可是又不懂得如何修,結果殺豬宰羊,準備三牲五禮來拜拜,求土地公、恩主公保佑,你想有效嗎?這就是無福,他想要有福,可是方法弄錯了,所做所為適得其反。這時,要現哪一相啊?你要求哪一個?這時紅面的那一個會出現,你想要,可是又搞錯,所以佛就用忿怒相來度你。這是在修法時心理上有問題、有貪求時,求錯方向了。有苦而不知出苦,無福而不知求福,無慧而不知求慧者,佛要如何攝受?他用「折」的方法。假如是冥頑不靈的,因緣還沒到,基本上連在忿怒相出現的機會都沒有的那種人,才透過後面的「暴笑相」來度化。這是十一面觀音法門能夠窮盡一切眾生、一切慾望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佛,示現這十一面來折伏。攝受眾生?為什麼要有這個法門呢?從歷史淵源來看,有人說這是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這個神是婆羅門教晚期產生的綜合性神祇。然而佛法中取用十一面觀音,基本上它的用意不一樣。十一荒神如何修,不是此處所要探討的,因為那屬於婆羅門教教義的部分。我們要談的是,佛法在這裡有它的定位,密法修行跟顯教修行不同,顯教修行是觀世音菩薩;注意喔!觀世音菩薩是萬能的,只要內心有挫折,基本上都找觀世音,從鬰卒、不爽這個最淺的心理障礙,到種種苦難,通通找觀世音菩薩,這時已經看到十一面觀音的雛型了,但這屬早期的原型。十一面觀音是透過很多修行人,把眾生的苦難、苦厄分成四大類:三大類為主,一個統攝。十面為「因」,運用智慧將眾生的苦難劃分為十大類,以第十一面為「果」來統攝;因為佛法的標的就是佛果,所以才有十一面觀音的產生。然而運用智慧來劃分眾生的現象,基本上屬有為法,所以說是方便相。而真實相的部分不在此一範圍中,因為它無形無相。所以說,十一面觀音其實有十二面,真實相的那一面你看不到。要留意啊!佛法中有很多這種現象。既然能把法界中眾生的苦難劃分為這種情況,所以用這樣的相作為壇城來修法,那便理所當然了。各位了解這個理論的背景與架構之後,要修法就容易了。修密法叫瑜伽行,瑜伽講相應,相應除了壇城以外,還有很多媒介,而壇城是主要的媒介。壇城也是媒介啊!前面提過,壇城只是個相,透過這個相的媒介,從生命的本體起作用,達到所要的目標。那個本體就是第十二面——真實相、真實面的那個部分;從這裡起作用,達到所要的目標。就佛攝受眾生的立場來看,剛才那個分別是很清楚的,然而就我們的立場來看自己,卻常常弄顛倒,因為我們搞不清楚啊!你要是真的對於自己的欲求都很清楚,修法便很簡單,因為一對應,效果立即產生。問題是,你現在連大門、後門或側門全搞不清楚,甚至方向都弄錯了,進去以後難怪迷路了,因為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的立場。修法中,必須有人指導,你來道場參加共修,我們才有辦法指導。你說:「師父!你在上面講一講,我們回去自己修。」那就要現暴笑面了,知道嗎?你再出這種問題,那就統一面,而不是暴笑面了。各位要留意,這是要自己深入摸索的,每一相都不同。一天當中所有的起心動念,不會是一個相,而是現種種相。假如你能讓心念停格,把一天的心念加以分類,你頭上大概也是十一面,各種東西都有——看到人家痛苦,你也起慈悲相;看到人家中獎,你自己沒中,看看會是什麼臉?假如你的心念能夠停格的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十一面觀音,唯一缺的是佛果的那一面,其他面通通具足。一旦你明白自己屬於什麼樣的狀況,那就好修行了,修密法的方便就在這裡,它幫你架構得很清楚。麻煩的是,你也會因執著這個相而停滯在那裡,假如不會停滯,要超越就絕對沒問題。這是修密法和禪法不同之處,密法為何那麼普遍,原因就在於有相而容易作為下手處,但也可能因此而停滯在那兒。我到昆明去,那兒有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很單純,你叫他做一件事,他會做得很好,叫他同時做兩件事,他就搞不清楚了。當你叫他做三件事時,他就只記得第三件事。我們發現,本地的福佬人這種情況更普遍。跟他介紹說這條路很長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地說要去那裡,等到要回家時,卻說:「師父,這樣就好了。」所以終其一生沒什麼改變。為什麼?依賴性!他跟那些少數民族一樣,心念很單純,你教一個,他做一個,你教三個,他只記得最後那一個。大家學法,其實也跟這個差不多,若是真的用很忠厚的性德進行,也可以有所成就。問題是我們都很刁蠻,很會隱瞞,明明自己還在起步階段,偏偏就假設自己在終點站,因此永遠不得成就。我人在起站這裡,就把這一法好好修,那也可以,偏偏你人在起站,心卻在終點站,那就永遠無法進入情況。現在大家修密法,很容易就陷入這個漩渦里。所以提醒各位,十一面觀音法很好修,但必須老老實實從基礎開始。最好每個禮拜都來共修,不要抱著其他想法,很單純的,「我這次有沒有比上一次進步?我這一期修的有沒有比上一期進步?」你就帶著這個疑情修下去就對了,其他不要管。需要你注意的地方,整個過程中都會提醒你。你不必一直設想:「十一面的時候怎樣?大概會精神分裂……」不必想那麼多,你就老實去進行,可以做得很好,這個法門在對治上有絕對的效果,這是十一面的一個實質性。十一面觀音到底是幾臂?兩臂、四臂、八臂、十六臂、三十二臂、四十二臂、四十八臂都有,最多就是所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實,有多少只手並不重要,那是指它的運用。我常說「千手觀音」有兩隻手在你身上,「千眼照見」有兩隻眼在你頭上。別忘了,你有兩手有兩眼,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人人皆然。這不是自大,而是要有信心。從顯教到密教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思想的演變,人的性德或是佛性里本來就具備的這種東西——要把人類的苦難除掉。「人類的苦難」,不要想成是別人的苦難,先看看自己有多少煩惱,那就先把那些煩惱給除掉。你如果把眾生的煩惱加以統計,那當然是一個方便法,假如為自己的煩惱做分類,那就是十一面觀音了。你去留意看看,當你所有煩惱都轉成菩提時,第十一面就出現了。當第十一面出現時,第十二面自然也到了,你會進入真實的領域。問題是,我們剛開始都對自己認識不清,只知道有煩惱,卻不知道煩惱為何。一旦投入了時間、歲月和功夫,漸漸地就會看清楚,喔!原來問題出在那裡——用一個方法去對治一件事,沒問題;同時對治兩件事情,可能就有一件不行。當用一個方法去對治很多事情時,你發現某一部分的事情可以解決,某些部分不能解決,慢慢地,你發展出第二個方法、第三個方法……。你抓到了幾個要領之後,所有問題大概就可以解決百分之九十以上了。有些問題比較複雜,可能單一手段不能解決,必須用複雜的方法,你就統攝為第十面。要留意,這就是智慧的運用。當這些心理架構都健全以後,相信你就會是一個人格很健康的人。你看得見人生旅途有哪些挫折,而且會分類,一分類之後,便很好處理,否則一旦問題發生,雖然也很想處理,但總覺得力不從心,左支右絀地弄不好。時下有很多年輕的師父,人家問他問題時,他雖然很認真作答,卻總是答非所問。為什麼呢?那種情況,就好像我們發現有煩惱,要想辦法對治,結果卻弄錯了。不幫忙則已,愈幫愈忙,因為都搞錯了方向。初學者不免會產生這種現象,所以我們必須一再嘗試,一錯再錯以後會學到很多經驗,然後便會明白該如何調整而適應環境,解決煩惱。當這些都很自在以後,就叫無礙,如此便解脫了。如今我們就是有障礙,所以不自在嘛!關鍵在這裡。人生的問題弄清楚了,要修密法就很快。以各位成長至今的社會年齡來看,要判斷這些都不難,只是苦無對策,缺少方法而已。經過這樣的整理與訓練,你要來了解,那真的不難。有人說:「我不要了解這麼多,我就好好持咒、修法,按法本來修,可不可以呢?」可以,三到五歲之前出家的那些年輕人可以,而且最好是那種從來不看電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單純長住寺院,平時除了用膳如廁之外,就是修法和睡覺,那種人可以這樣修,因為他的心思容易集中於一處。我們道場就經常有人建議:「師父!可否訂報紙來看,這樣才能了解天下大事。」這種人不能用這種修法,因為他有很多雜訊。想要充實雜訊的人,用那種單純的修法絕對無效。有的小沙彌會跟老和尚說:「老虎(指女人)也不錯喔!我喜歡耶!」因為他還沒辦法經得起雜訊的考驗。很多同修修白骨觀,修到後來跟師父說:「師父,那白骨也很漂亮耶!」修白骨觀就是要讓你產生出離心,結果修到後來竟然說很漂亮,真不知修到哪裡去了!這都是雜訊的影響。若無完整的訓練,從半路修進來,就會這樣。他說:「修白骨觀就是要到墳墓那邊去。」這根本搞錯了嘛!印度人的墳墓是挖個洞,把死人放進去,讓它腫脹、腐爛生蛆等等,然後到那邊去住、去看、去聞那個味道。現代的死人都埋在地底下,你觀什麼白骨觀?根本不是嘛!這樣就很難進行真正修行的部分。我們也很想有個完整的教育訓練場,但如今這個時代根本很難具足,尤其計算機一打開,明明叫他看經典,他卻跑到XX台里去,什麼信息都跑進來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人必須適應,然後重新調整。現在,我們的社會年齡已然成熟,人生閱歷也已足夠,其實透過這樣的訓練,稍微整理一下,應該很快就可以上軌道。可是前面的基礎不可或缺啊!我們一再強調,人格不健全,人性有扭曲,那最好少修行,否則一修就狀況百出。這種情況最好先多修福報,把這個菩提緣好好守住,下輩子人性不扭曲時再修。十一面觀音的經典,大概在四世紀時就已經翻譯成中文了,一直到十世紀,都還有人在翻十一面觀音經典。我們發現各種譯本間有很大的出入,原因在於翻譯者手法的差異。常有人想要自己翻譯經典,因為他一比對梵文或英文,就說古大德英文不練達,梵文也不通,結果都亂翻、翻錯了。言下之意,是他自己比較厲害。各位,古大德不是亂翻,而是這個評斷者自己不懂佛法為何物,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懂經典和書根本不同。書裡頭的是知識,你可以依照辭典字酌句酌去翻譯,而經典是生命、是內在心靈的呈現,用那種方法未必可行。舉個例子,空性用什麼表達?《金剛經》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另外「如鏡中相,如水中月」也是經常用的,但你能了解用「野馬狂奔」來表達空性嗎?因為你沒看過「空性就是野馬」這種經典的記載。原文里有「空性即是野馬」,為何翻譯過程中卻把「野馬」除掉了呢?因為在中國,野馬都被馴服了,看不到野馬狂奔的樣子。空性,真正繁榮發達是在西域的樓蘭古國,那個地方野馬眾多,到處賓士,你看牠在這邊,一下子卻又跑到那邊去了,如夢似幻,所以用野馬來表示空性。中原內地不容易看到此種景象,所以無法用野馬來表示空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刪除了。經典是表達生命的東西,當那個東西無法充分翻譯而讓另一個民族接受時,那不如不翻,因為它不是要灌輸知識,而是要讓人感受生命的本體和作用,重點在這個地方。留意喔!這是個很特殊的現象。你用翻譯書籍、知識的立場來看待經典的翻譯,定然是一塌糊塗。現在台灣有許多單位、名人、專家,都自以為手上擁有的才是正確的,古人翻譯的不正確。他就是站在知識、書本的立場,而非用經典、生命的立場來看,因而產生了慢心。相信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毀法的情況就會產生。前幾年,好像有一位女眾翻譯《金剛經》,自認翻譯得很好,也請大德們寫序。序怎麼寫,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她已經推翻了鳩摩羅什的譯本,因為她犯了前述的毛病。觀其翻譯過程和心靈的破洞,就知道她是從知識領域去進行文字翻譯。這會出問題啊!整個真實義、生命的內涵便如此消失殆盡。我們從十一面觀音經典的整個運用及翻譯過程,確實可看到一個現象,早期經典是佛陀來到普陀洛伽山的觀音宮殿里,當觀世音菩薩迎請佛陀就座以後,他開始現十一面觀音這個法寶,佛便很高興地讚歎說:「對!就是這樣!」到了晚期,佛在靈鷲山,觀世音菩薩便跑到了靈鷲山。我們要談的是這個思想的變化。你說究竟是在靈鷲山,還是普陀洛伽山呢?其實不要緊,但務必明白,兩個都是生命的東西——是佛的生命來到觀世音菩薩這邊呢,還是觀世音菩薩的生命來到佛這邊?是這種相應的問題,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假如你用字典的立場來翻譯,而努力去考證「哪個地方才對」,那已落入知識的言詮,而非生命的內涵。我們讀經典時,從佛到觀世音菩薩這邊來,哪個是主,哪個是客?這時是從「果向因看」,還是從「因向果看」?在做經典的詮釋和修法指導時,應該偏重於這方面,而非落入知識的爭論。假如「從因向果」,則會比較強調境界的存在。所以經典到底是談因還是論果,必須先弄清楚。談果一定是講境界,談因一定是講行法,二者有很大的區別。不了解這種情況,而單純用知識來做排比,最後就真的不知所云了。現代人修法泰半偏重於書本的知識層面,都在修後面怎麼成就的那一段,而前面的準備基礎太長了,乾脆不要。各位,生命的存在一定是從小一直走到大,沒有說從大的開始,這是我們修學時要注意的。七 十一面觀音怎麼修?十一面觀音的因緣怎麼來的?其歷史淵源,非大腦所能想像。觀世音菩薩證阿羅漢後,回小向大,初發心要出來度眾生,但是眾生難度啊!怎麼講都懂,一叫他修卻老是修錯。他只好一直教、一直救,可是眾生被救出來以後,很快又掉進去了,只好再想辦法救度,如此出出入入、循環往複,直到有一天,他覺得很疲累了,回去找老師阿彌陀佛,請教該怎麼辦,結果還沒走到師父面前,就已經昏倒了,把頭摔成了十個碎片。阿彌陀佛一看,「可憐的孩子!」將他抱起來,把碎片接回去,變成了十個頭,最後再把他自己的頭也加上去,於是成了十一面觀音。大家可能會把這則故事當成笑話或神話,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那個事實,乃是大腦所不及的,因為凡夫都只有一個頭,根本難以想像十一個頭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必要硬是用大腦肯定它是真的,不過,還是得接受它。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吹牛或跟人家爭辯觀世音菩薩的十一個頭是這樣來的,不然你肯定會被人訕笑。那是在一個迥然不同的象限、世界裡,在那個時空里,這種狀況其實是稀鬆平常的事。在我們這個世界,光是跌倒、打破頭就很麻煩了,更別提把破成十個的頭,接回去變成十一個頭,哪有這種道理?用這世間的想法,就叫娑婆世界,而不是法界。法界,是指其他世界的狀況,乃是此一世界所想像不到的;首先,我們要有這種觀念,若無此種認知,學佛肯定學不來,而且連其他宗教領域也會進不去。天國在哪裡?天國不是大腦所能想像的,大腦所想的皆屬幻境。真實的天堂絕對是在另一個象限,而不在你眼前所處的這個象限里。假如這個象限真有天堂,那麼多人造衛星在天上飛來飛去,哪個登陸過天堂過?要留意,天文學能找到的空間,通通與這個世界同屬一個物理現象。我們說的那個法界,是指不同的象限,能進去才能夠證得,一旦能進入一個,便幡然了悟了。問題是我們進不去,因為用大腦找的,都是這個象限有限的空間。真正的象限轉移,雖然我們不了解,但也無由拒絕,故謂之「宗教情操」。所為了解,是就這個時空而言,但對於另一個時空,我們懵懂不知,所以只能培養出這種宗教情操。常有人問我,助念、超度到底有沒有效?我說「絕對有效!很好笑的笑。」學佛學到死後還需要人家來超度,那不是很好笑嗎?對從未學佛或半信半疑的人來說,超度絕對有效。那種人雖然也會拜,但未必知道佛法為何物,雖然有虔誠心,但方法可能完全不對。看看家裡的阿嬤是不是這個樣子?拜拜時,她守在旁邊,小孫子伸手去摸一下、舔一下供品,她就制止:「不行!」她痴痴守著等佛祖吃飽。這種人在臨命終或往生的最短時間內幫助他助念、超度,絕對有效!佛門中,修學太理性的那種人,尤其經綸通達者,真的是不鏽鋼鐵齒牌。尚未學佛的人,只是不懂,未必真的鐵齒,有時因為講的人不通達,無法折伏他,哪天因緣成熟,他精進起來可能比誰都猛,因為他沒有障礙。而鑽營純理論的人,可能連自己的障礙都感受不到。真正有宗教情操的人,他會感受到有此種象限可以轉移。有多少個象限呢?N+1個象限。不過,知道那麼多也沒用,只要第二象限能夠進得去,第三、第四象限也進得去。這個世間叫作第一象限,這個世間的生命叫作第一生命,進入第二象限的生命,叫第二生命,而那個世間則稱為第二世間。佛陀的慈悲就在這裡,三千年前他這麼說,你肯定不懂,現在這樣講,你就懂了。可是,你聽不懂他三千年前所說的「極樂世界」。為什麼他會強調極樂世界?因為那是第二象限嘛!《華嚴經、壽量品》說得很清楚:「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第一個先比較,讓你從這個世間進入那個世界,由此而開始談至「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換言之,就是有「百千萬億阿僧祇象限」。如果我們連第二個空間都進不去,遑論第三、第四個了……。具備此一理念,就現代人而言非常重要。佛陀的真正信徒,一定要具備這種情操,能夠認識、肯定第二象限者,定然能肯定極樂世界,而且是「無為法」的極樂世界,不是有為法。大腦想像推理的極樂世界屬「有為法」,仍舊不離這個空間。第二象限的空間,是我們腦筋思惟不到的,一旦具備了那種情操來修法,很容易轉進去。所謂「轉進去」,不是見到、夢到或看到,因為腦筋疲憊、頭昏眼花、大腦缺氧也經常會產生幻境;情緒不好時看見鬼,好的時候看到佛菩薩,那是大腦內分泌失控所造成的,是不正常的現象。而象限轉移則是透過真正修行的運作,轉移到另一個世界。至於那個轉移是什麼狀態,我只能「保留」。我不是醫學家,沒辦法用內分泌的狀況來為你說明,但那個狀態是你可以親身實證的。我們的大腦因為思考。推理太多,已經僵化,本來是豆腐腦,因為一直用功,所以變成了豆乾。有的更厲害,變成了超級硬豆乾,這時是有病,或者有偏執狂。修行就是讓豆乾恢復成豆腐腦,而且還是中華嫩豆腐;若想轉凡成聖,還要更進一步,讓嫩豆腐變成水汪汪的豆花,而且不能破碎如泥,必須整塊完好的那種,才是純然、健康的狀態。透過修行的訓練,能夠讓大腦活化起來,不僵化。僵化就是執著嘛!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容易僵化,因而產生依賴,造成慣性,逐而落入已知的空間和範疇,那種人生雖讓人感覺幸福安全,但也很空虛,因為人都被架著走了。我們要訓練的是有幸福和安全感,但這當中不會有失落的恐懼和空虛感。要留意喔!難就難在這裡,要能獨立自主而又不用大腦。很多人既獨立,又能自主,卻完全運用大腦,那要有福報才撐得住,否則不出主意則已,一出主意就狀況百出。若要獨立自主,又能恰到好處,無非透過修行來鍛煉。一般人只要不用大腦,就會沒有安全感、不放心。所以他拚命用大腦,想要修行,但得先把種種事情處理好,也就是用大腦完成這些事以後再來修行。如此無有是處!大腦要處理的事無有窮盡,除非能當下割捨,豁然放下,才有可能好好修行。對於「放下」,不但毫無恐懼與逼迫感,甚至會有幸福感。這些前提一旦都具備了,要來修法便輕而易舉。我們華嚴密法或唐密的修法不像藏密那麼複雜,藏密的法本儀軌,從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最後,幾乎就灌頂完畢,一個法修完,幾乎就從發心到灌頂,一直持續這樣訓練。我們的重點則是要各位把基礎打好。藏密法本的那一套,其實是給達賴喇嘛那種從小成天都在修行的人用的,他可以心無旁鶩地完整走一遍,我們卻很難。前面的資糧道一定要做好,健全的人格最少要七十五分以上,一般佛法概念、密法概念、行者本色都要具足,發菩提心(人生覺醒的那個契機),加上「轉入另一個時空」的這種「肯定」。只要肯定就好,至於怎麼轉入,你現在還不會,所以不必問,就算問了也是枉然,因為會轉的人就這屆進去了,未必講得出來。禪法中談這個比較容易,置心一處,止住妄想,就能進去了;密法比較難,林林總總的相全部在那兒,卻常常轉不進去。修密法要轉這個東西,有點像各位看到的這一座,它像整個壇城擋在眼前,你手伸過去就會穿透它,那就轉過去了。好像是這樣,你不要回去撞牆壁啊!壇城擺著,它就是一個相,相在眼前,你要透過這個「相」,讓「體」起作用;根本上這個「相」等於不存在,可是你要透過「相」來引發你的本體,然後進到起「用」的地方。要有這個本事,否則很難轉過去。我們這個法本前面唱誦的「此處最吉祥」,就是修法的前行,以它做為凈壇、凈身口意三業和凈法界真言,全都統攝其中。「此處最吉祥」裡面有六寶,等於皈依六寶,整個身、口、意、法界跟壇城全部清凈。(編按:此為十一面觀音修法的前行)。這個前行之後,要先唱字母,調校音韻(調),然後再持咒去合這個韻,把心「定」在那個字母的韻上面。「要怎麼定?」那就是摸索的問題了。當你要摸索讓這兩個東西吻合時,心就一定要很專註,那便透過這個方法,置心一處。禪法是直接把心攝在意念而達到置心一處,密法則透過「語音、語業」把心攝在一處;事實上,為了使音能夠吻合,雖然你不在意自己的心,但心本身就已經在那個地方起作用了。你不可能無心,無心不能起作用,而為了使這兩個韻能夠合一,一定要很專註。換言之,只要把這個音合起來就好了,心的作用已經在這當中了。這是在因地,從語業下手,身、口、意三業合一,這個法就在這裡結合。當你能真正置心一處時,那個象限轉移(從第一象限轉入第二象限)的開關就啟動了,修法的晶元在此,各位要修的地方也在這裡。但是,假如缺乏前面的資糧道,那麼我講再多也沒用,因為你回去後沒辦法進行,你心中一樣胡塗:「字母怎麼唱?唱三遍還是唱七遍?唱完後開始持咒……」,注意「唱完後開始持咒」這句話的矛盾性:唱完後不就沒有了,兩者怎麼吻合?是唱的時候把那個韻留在心中,如此才能合啊!否則總不能把剛才唱過的音錄起來,等持咒時再放一遍,這樣兩個音會互相干擾。在這過程里,我們會去探討很多東西,這就是摸索。譬如,十一面觀音咒二十七句,你持二十七句穩定以後,會有一個韻,當那個韻開始有一點壓縮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只有一個韻在波動,這時你必須能夠掌握到,讓那個韻停在某個地方,讓它一再重複。韻的重複,就是對大腦的按摩。我雖統稱大腦,其實一般是把大腦分成四十二個區域,每個字母按摩一區,你持咒維持在那個韻、那個頻率上時,就是對那個部分施以按摩。修行時,對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會產生所謂按摩作用,它是一種頻率的刺激和反射。所以你會發現,很多病人持咒很有效。為什麼?病人有殘缺,所以發音不像常人。一般人的發音有偏,不同省籍的人發音,有的偏鼻音,有的人偏舌尖,有的假音很重,有的喉音很重。正常情況下,發音一定會有所謂種族性的區別,那就有某種偏差。一般人音韻的幅度廣,因此偏得多,而病人,尤其中風者,腦部受損特別嚴重,病的偏差使他在持咒時頻率的幅度縮小,因而容易維持穩定。那個韻在動的時候,會產生按摩作用,尤其相應於病的那一點上,它一直按摩,因此效果特別好。然而不要專為此而修,這是真的用心就會不小心產生的良好副作用,或說是額外的獎品罷了。一旦真正開始修學,經過一段時間,你自己就會調到成熟的韻,雖然都屬同一個韻在運作,但和初學的韻純熟度不同。怎麼調呢?不是用技巧,而是用生命去調。所謂用生命,就是讓妄想減少,讓兩者的吻合度愈來愈接近,然後就愈能置心一處,如此也愈趨純熟,作用更神奇。一旦真正達到置心一處,平常所累積的經教資糧,很快就會把你轉移到那個象限里。所以當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它就把你移到極樂世界,要往生兜率天,它就移到兜率天,你愛到哪裡,就到哪裡;你那個世界的雛型已經架構出來了。然而最好的情況,並非那種想像的願力,而是生命中的本願力,也就是你的性德會把你送回老家去,端看你如何發願。不是發那種死到哪裡的願,是生命本身質感的願,那個質感會帶領你到那個世界。佛經裡頭看到,只有阿彌陀佛是自創一個世界,那叫作意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它列在第二個世界,只比我們高一層而已。所有其他的佛都是不作意修行,是用生命質量來擔保、成就其世界。你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時間,摘取華藏世界內最好的,辛苦弄來一個極樂世界,竟然只比娑婆世界高一級而已。高好多級以上的很多,但都不是用大腦採集的。我一再強調,行者之要務在於培養性德,讓性德顯露出來,只要置心一處,那個性德就會帶你成就自己的佛國度。這段話得聽清楚喔!你抓到了轉移象限的那個開關和要領以後,你的本願就會帶你前往。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生命中本然的成就,你只是回到故鄉而已,很窩心、很貼切。佛法談的是生命的東西,而且是生命中最深層的部分,其中毫無一點矯飾虛偽,因為不用大腦。密法真正的修法就在於透過相,來啟動生命的本能進行象限轉移,簡單吧!能夠掌握到整個修法的要領,金剛界、胎藏界修法雖然不同,但要領卻都是最根本、一致的。往後我們談金剛界和胎藏界的修法,金剛界叫十八會,胎藏界叫十三院,每一會、每一院皆各有其修法,容或有小差別,但只要能掌握這個大原則,要怎麼修都可以。常有初學同修問:「師父,我們要怎麼迴向?」迴向是個很好的法門,只要你存在「怎麼迴向」這件事,基本上這個迴向就不高明了。真正的迴向是要變成生命因素,做任何功課都迴向那個標的。換言之,即自己的生命因素。我們在菩提道上到底有沒有定位?當你訂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願代眾生受苦,願使眾生皆離苦得樂」,那就是以眾生為主的;或者「上求佛道,無上菩提誓願成」,那所有一切通通為那個來;或者「為一切正法」,不但修法還要弘法,一切都為法。標的訂在這裡,一天廿四小時都在想,連吃飯都是為法,因為標的就是「佛、法、僧三寶」、「佛、法、眾生」,因為這三個是不退菩提心的發心資糧,其他的容易退心。為佛、為法或為眾生髮心,三者當中定一個,之後,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通通趨向此處。譬如,吃飯是為了頤養色身,因為沒有強健的身體,就無法利益眾生,所以需要這樣的吃。至於吃什麼都不必管,反正為了眾生,所以這一步做好。你一切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一切人事時地物,通通如法施為,朝向那個目標,做功課亦然。這時,你還需要特別再迴向嗎?整個生命都朝那個方向完全投入了,還迴向到哪裡去?這時你既無須猶豫,也不必粉飾了。這時假如還需要再特別作迴向,那就好比坐在車上跑步一樣。所以,當你真正塑造好行者的這種本色時,那根本毋需迴向了。初學時,往往不知如何迴向,師父只好告訴你,迴向十方法界眾生,功德較大。所以你每次都迴向給十方法界眾生,只不過剛好碰到孩子考大學,於是再迴向給孩子。這樣到底是要迴向給兒子考大學,還是迴向十方法界眾生?很多人學佛,看別人住院了,趕緊誦《藥師經》迴向,看人家快死了,趕快誦《地藏經》讓他好死一點,他會在那邊亂成一團。這是一般人難以掌握方向的原因所在。所以說,若是真的定好功課,不管結婚、出殯、生小孩……,通通誦《普門品》,那一法就可以用了嘛!真正的行者,做什麼都可以迴向。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這必須趕緊定位好。你學佛是因為「人生的覺醒很有意義」,或者因為「這個真理真好」,或者「眾生實在太苦,我要為眾生來修法。」你若能見眾生之苦,不為自己修,而為眾生修法,這才真偉大。我們看到佛,「唉!真好,我也希望像佛這樣,是個模範。」佛,是指人生的覺醒,能這樣發心的人不會退心。這個發心最容易,因為一般人常常想:「這輩子這樣活著,到底值不值得?我這樣活著對嗎?下輩子往何處去?」這是人生的覺醒,是以「佛」發心的例子。你有沒有辦法因真理而發心?「哇!這個法真好!」不!你看不到法在哪裡,所以不可能因此而發心。這種發心是跟真理簽合同,所以打死絕對不會跑。但,真為真理而來的人很少啊!像我當初為了跟人辯論而學佛,一深入時,才發現「哇!這個真理太好了,原來我通通誤會了。」由於之前和人辯論時造了太多口業,後來心想,口業由口造,為了懺悔這個口業,就從宣揚佛陀教義、真實義上來改過。這是我當初發心講經的因緣,所以我很感謝當時找我挑戰的那個人。各位,你是因何發心呢?這種定位一定要有,因為這樣確定以後,行法會跟著下去。各位為何而來,自己知道嗎?十一面當中你修哪一面?你修的若是第十一面,就從果地修過來,而不是從因地修過去。假如從果地修過來,怎樣修都好,會很自在,只要一心讓那字母的韻與咒的調吻合就好。想辦法使之吻合,這就是一種摸索。你會從大調整一直到微調,微調再微調時,大概就沒妄想了;一旦沒有妄想,那個境界就進去了。追求真理的人,法身盡虛空遍法界,追求人生徹底覺悟的人,很快就可成佛。為眾生而付出的人,福報無量無邊。你自己去看吧!你從哪邊來?假如為了六合彩,也無妨啦,問題是沒福報就是不會中。你說既然不能中獎,還修它幹嘛?雖不中獎,至少菩提因已經種下去了,但以後學佛會都在邊地打轉,很辛苦,即便幸逢正法,就是學不到,因為你的因不在這裡。注意喔,好多人都是這樣。當你能夠真正深入看到眾生因因緣緣時,那真的是很不可思議。我常說,人中有八難,進入佛門卻很理性的人是第九難,那是不鏽鋼牌鐵齒隊。還有很多在佛門中來往的老油條,各名山、各大德、各法門通通都了解,實際上根本都沒在修。這種人最麻煩,一談起佛法什麼都懂,但通通是知識。那些佛學專家、佛學博士也都類似。要真的修行啊!否則變成佛教界的老油條,那百分百是佛教的叛徒,下輩子再來,都會生在邊地外面,人家說名落孫山,想再親近佛法幾無可能。因為即使不造業,業也都很大。這些人會造業嗎?那倒未必。他不會很明顯地造業,但由於在佛門中已經很僵化,無法真正接受佛法訊息,只沾到一些信息,因為他用知識嘛!那種「感染力、生命的本能,轉入第二象限的能力」完全沒有。既然沒有「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更不可能具有行者的本色,如此又怎能真正入境界?最近聽到一位長者說,學佛要避免三氣:第一不要有佛氣。有些學佛人就是佛里佛氣,這種人大概是第九難啦!因為他仗著佛氣盛勢凌人,遠離了行者本色。第二不要有世俗的市儈氣。第三不要有火氣。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要避免的。修行的時候,方向要自己定好,法一修,就進去了,所以修法其實不難。 我們道場每年年底灌頂,就是灌十一面觀音法,希望各位帶著熱誠、熱情,帶著新人或夥伴,最好是帶一大群人來共修。那一群人在哪裡?看你的因緣,發心將熱情帶起來,周遭就有很多人,千萬別喪失了這等殊勝因緣。

十一面觀音密法(七) 七「轉凡成聖」前先「轉破成全」密法的修行,簡稱修法,重點有二:壇城及法本。法本非常重要,我們要緣著法本,一路起觀,名為緣想。緣,攀緣,攀緣著法本,為自己做一番改造。法本本身是行為模式,經本則為一種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修行時,身、口、意三業應同時並進,從經本中鍛煉我們的語言模式(口)及思惟模式(意),透過法本來訓練我們的行為模式(身)。持咒亦屬身業。語言乃溝通的一個技巧,唱的音聲不屬於溝通,所以兩者不同。身業本身的要求是以普賢菩薩的行法為主,因此在娑婆世界便以戒律約束我們的身、口、意業,作為身根的直接行法。然而這部分牽涉範圍太廣,眾生根器若是不夠,無法進行,因此弄到最後,也不過是戒律如何行持的問題,而大家也常常搞錯戒律的方向,以為只有那些認識的,才叫戒律,做不到的根本不算。所以弄到最後,便以吃素、八關齋戒與否作為戒律的標準,這就很麻煩了。戒律的範圍無限廣大,但若變成這種狀況,就非身業的修法。以密法持咒而言,此乃文殊菩薩的修法,是透過我們的聲塵來修。聲音,實為身業的一部分,亦通稱為語業,乃是透過舌根來處理聲塵的部分;透過舌根、聲塵來引發生命的原音,它一樣得以盡虛空、遍法界,同一體性,而這就是法身。我們若能從這裡體會過來,意根的法身與語根的法身是相同的。留意哦,十方諸佛同一法身,將來我們成佛亦同此法身!這一點你很難體會,意根的法身與聲塵、語根的法身是同一法身,與身根的法身皆屬同一法身。如果體會不了這個基本理念,根本難以感受生命存在的那個領域。所以說,生命的思惟模式不是靠記憶,也不是靠知識。我們一再提醒,人格性一定要養成。這說來很複雜,簡言之,處事上認真工作,待人方面認真生活,務必在待人處事方面力求圓滿。佛門中與佛門外的學習標的雖然有殊,但方法無異。縮小範圍來看,進入佛門中藥認真學習的,就是做功課。做人做事懂得窮盡,方為認真。並非把一件事做好即可,而是不但將此事做好,跟此事相關的,也都同樣做好。有些人做事看似認真,其實不然。譬如垃圾不倒,卻把垃圾袋一一拆開檢視,這不叫認真,而是製造是非。真正懂得怎麼做,便會思惟「怎樣別人才好處理?垃圾才容易分類?」怎麼做,才不會有垃圾的味道和痕迹,讓生活環境舒服自在,而不是家裡的清理掉,卻在電梯里灑了一地垃圾汁,臭味熏天。我們處理事情必須得法,才稱得上認真、窮盡,待人亦同。不要高興一個臉,不開心就另一個臉,情緒兩極化,叫人不知所從。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尊重別人?更不用說如何包容與讚美他人了。人皆不免有失,一旦發現別人有錯,應知道如何自處並達到圓滿。你當場撞見別人犯錯,笑一笑、點點頭,溫和提醒一下正確的方法就好,這是比較圓滿的處理方式,而不是義正辭言地搬出一堆道理訓斥。人家做錯事已經夠委曲了,你還要在傷口上灑鹽巴,這表示你有智慧?是暴君!惹人厭了還不自知。做人的尺度應如何拿捏,這一點必須用心感受。能掌握與人相處的要領,才是我們做人是否成功與能否修行的要件與關鍵,個中學問甚大,而我們所說的五大人格性乃是衡量的標準。這部分,即便無法達到一百分,至少也要有八十五分的標準,那麼在修行與訓練過程中,要下的功夫就會特別重。否則,做人與人格性都不及格,最好暫時不要提「轉凡成聖」,應先「轉破成全」——趕緊將破裂的人格補全,做個完整、健康的人,比較重要。人格不健全者修行很容易偏激,因為他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難以立足,無法和人平起平坐,內心壓抑著不滿,於是自我封閉在象牙塔里,想像自己有多美、多厲害!宗教這時剛好成了他的發泄管道,不論他信奉哪個宗教,一到神、上帝或諸佛菩薩的國度,他就覺得上帝待他最特別,諸神對他最垂顧,或諸佛菩薩與他特別相應。這類人在修行時特別精進,可惜人格歪一邊,一精進修行,男成魔,女成精,牛魔王、蜘蛛精等等,就是這麼來的。所以,當我們人格性不健全的時候,應先加以補全,然後才來論怎麼修行。各位人格是否真的都很健全呢?如人飲水啊!看看自己到底有幾個朋友?人際關係如何?在社會上到底辦過多少事、成就了哪些事?能否拿出一張平穩、健康的身心成績單來?如今,各位來此修學,眾生平等,我們假設大家都很健全,因此直接談修學。但可別以為缺乏前面所說的要件,你還能透過修行加以矯正。事實上,身心健康者一坐,很快可以調理色身和某些壓抑性的傷害,他可能一點氣動就過去了,然而若是身心不健全,一氣動,可能就搞出難以收拾的狀況。要導入正軌,實在別無他法,一定得真心懺悔,好好調整。身心調理健全以後,就透過我們所說的,從密法修行中去找尋字母與咒語相交的那一點,由此才能正確地感受何謂真修行。否則,以為唱兩遍就相交、找到了法界音,那是人格不健全最大的特色。修行切勿空談境界,真有境界,雖屬瑞相,其本身仍是虛幻的。境界不管好或不好,都稱為瑞相,那只是從世間善法上來講,否則若都稱為兇相,恐怕會讓一般人怕死了。然而一說「瑞相」,大家又執著了。一般人不明白,光有瑞相是沒有用的。有瑞相,勿矜勿喜亦勿懼,不必介意。好境界不起歡喜心,不好的境界也不必起恐懼心,只要靜靜地持續往前,精進用功,它自然會改善。一般人很容易以境界來斷定成就與否,記得!這不必問我,你再怎麼問,我都說:「不錯!」但這是基於你的精進,而不是肯定那個境界是對的,或者讚許你有多大成就。真正有成就者不一定要別人來印證,所以你來問對不對,這件事本身就不對。這是一個大前提。至於你的咒語、字母、音聲,能否在生命當中找到交點?這個問題,必須經過九彎十八拐的層層磨練,去感受:「這樣對嗎?假如對,應該會有什麼效果出來?」自己去求證,到底是什麼一番情況?否則說得再多,都僅屬瑞相,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在真實的領域裡,我們自己會去揣摩,去突破,並加以改進。要知道,修行不是一次成即真正成,它必然得經過一段相當長的磨練,否則僅僅一次交叉,我們的「心」仍無法安住其上。我們必須做到每一次都交叉,而每一次「心」都能安住其上,那才算是真正成功。在這過程中,從你開始發現咒語與字母有交叉的現象(這必須自己發現,聽別人講的不算),一直到心能夠安住在那一點上面,倘若身心健康、很認真精進,大概也需五年以上的工夫。身心如果不夠健康,可能得花五十年。如果連身心不全都遲遲未發現,我看歷經五百萬阿僧祇劫的修行恐怕都還有問題。這個關鍵,能否真正感受?我想,所有古大德的開示中,大概尚未有人談及此一身心健康的問題。我因這二十年來一直與群眾相處,沒有一天離開過,這群眾當中,如台灣俗話說的「三頭六臂」、「生毛帶角」的奇怪眾生實在太多了。最嚴重者,尤其是超級精進者,多半心理有障礙、人格性大有問題。身心健康者,首先一定以家庭為重。若棄家於不顧,怎能精進?家裡安置妥當,認為可以精進了,這時家人應該很歡喜、支持與尊重才是。如若不然,舉家沸騰,不論長者晚輩都臭罵你一頓,甚至連佛菩薩都罵進去,我看你這輩子大概也不用修了。基本上,一定是做人有問題,做到眾叛親離,乃至遷怒於三寶;你說看破紅塵,他們就看破三寶。看哪!這罪惡有多大呢?這一點一定要留意喔!我們發現同修發心出家,通常顯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子女或另一半要出家,家人會先來探探該道場如何。這表示那一家人的家庭有正面的價值,家人關心其去處。另一種,我們要他請家人來,他說:「不要!那些業障鬼!」這種人怎能出家?他本身已經有問題了。出家是件大事,親朋好友應該歡喜祝福,不會不理你。你結婚會廣發喜帖,那麼出家是否也該有同等待遇?為何出家就無人理會?這問題的關鍵很明顯。佛法,人人皆可成就,佛陀絕不會有特別的歧視,想精進,前提是看本身的人格性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佛法要我們衡量自己是否為可堪任用的瓦器?能否裝水?若是個破瓦器,怎麼修行都沒用。我常比喻為竹籃提水,提起來濕答答,裡頭卻沒半滴水,精進了一世落得一場空。而古人很單純,心理很健康,問題在於知見正不正。熱中於邪知見,卻一再質疑正知見,也叫破瓦器。各位到華嚴道場來,學佛學多少,我不認為是個重要的事,但由此矯正身心,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比修學功夫多或高明來得重要。人格身心健康,學佛絕無副作用,想學錯都不可能,不然,就算釋迦牟尼佛親自出馬,也是難以調教。笨倒無所謂,周利盤陀伽天下第一笨,最後也證了阿羅漢。我們不怕笨,只怕身心不健全。因此共修時,多一點警覺,多方勉勵,不要讓自己陷落了,透過此一覺知來調整自己。精進修行的要領,相信說得夠清楚了。從其他道場來的老參,花了幾十年找不到的東西,在此一堂課或許已足以破解數十年來的迷惘。修行要領,已全然為你抖落,若仍難以突破,乃因資糧道不足。我們先具足了基本的健全人格,接著才能講究第二個條件,亦即修共外道禪及出離心的部分。假如沒有出離心,也無基本禪坐的定力,那都只是世間善人而已。以世間善法為基礎,共外道禪與出離心則是進階的必備條件,有了它們才能發菩提心。 健全的人格性、共外道禪、基本定力,然後出離心,以這幾個構成發菩提心的基礎,才可能放下世間的繁華,圓滿到達彼岸的理想與目標。否則,不論你在菩提道上怎麼精進,都會像在跑步機上奔跑,永遠只是原地踏步。想精進,就必須離開跑步機,才能到達目的地,否則就像天天算著跑多少步,你也算著一天念多少佛,毫無意義!

十一面觀音密法(八) 八 十一面其實是一面 持咒修法跟參禪打坐這個媒介不一樣。生存過程中,有很多恐嚇。驚嚇、恐懼,甚或聚精會神時,神經系統也會牽動血液、內分泌與肌肉細胞。我們在社會上過分使用腦筋,對心理造成緊張,對色身器官、五臟六腑也造成了逼迫,這就是所謂的「污染」。事實上,這種不正常的牽引會讓身體產生某種病變,但我們通常不自知,因為有些狀況,你多少有一點感覺,但不直接反應,就以為沒關係。禪坐的第一個基本效果,便是透過寧靜,放下身心世界。透過打坐,放鬆、放鬆、再放鬆,色身與心理會開始產生變化。色身方面,有八大類,曰「八觸」;在心理方面,有十大類,曰「十功德」,統稱「觸功德」。觸功德變化,即身、心的一種變化,身心會有好轉的現象。真正修行,皆會產生此現象,但並非何等了不起的功夫,只是恢復健康而已,所以健身可說是修行後所獲得的第一個獎品。禪修如此,修密法亦然。修法時不能打妄想,否則會造成緊張,你妄想什麼,就緊張什麼。修法讓人不打妄想,讓人放鬆,這也會有觸功德的效果,變化也相當多。但我們通常不詳談,因為一談,你必受到暗示,回去就覺得哪裡怪怪的、哪裡怎麼樣,所以我們只提醒大家,一旦修行過程中有某種情況或疑問,就要提出來,才能弄清楚修行的狀況。修密法不只是放鬆以後會有觸功德效果,另外還有一種效果,通常運用壇城緣著法本起觀時,首先會把造成緊張的部分除掉;緣著法本起觀,等於是一種大腦按摩,而這個按摩工具,就是運用聲塵——現代話叫「聲波」——來按摩頭腦,讓腦細胞直接恢複本來面目。人類大腦像豆花,水汪汪的非常嫩。大約六歲以後,污染漸增,豆花也逐漸變豆腐,比較硬,此時這個人還讓人覺得滿純真的。再往前走,大腦用得愈厲害,豆腐就愈來愈硬化,像豆乾一樣,也就是說,強烈的意識形態已經形成。每逢選舉,總有人為之瘋狂,充滿意識形態,那就是一種嚴重的污染。修行是希望讓豆乾變成嫩豆花,然而該怎樣進行呢?就密法而言,即是透過咒語來訓練,但不能設定目標,否則只會加強污染,變得硬頭笨腦。各位,在資糧道具足、身心人格很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談修行。透過一定的訓練,比如這樣唱誦並無特別要求,也不必想什麼,只有一個原則:今天修的有沒有比昨天進步?自強不息,日勝一日,就思惟這個問題,其他不管。辦法和標準自己去定,師父或道場定的標準沒有用,那隻會變成意識形態或題庫。題庫不是生命,生命在於自己。譬如吞口水、換氣有沒有改進?這尚屬很粗糙的部分。然後你會感覺,持咒時是像吞豆花般滑順,或像吞石塊一樣。至於是否感覺進步,唯有你自己知道。千萬別妄想持咒會有什麼不得了的境界,即使念得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都沒用!如何精益求精,才是重點。不管程度如何,只管進步就好。若已臻至善之境,自然明白,不必急切。就修行者言,應該如何進行改造生命、轉凡成聖,必須持續摸索,此即心法。在摸索、嘗試與檢驗過程中,連連失敗,都算正常,因為沒有一蹴可幾的事。小時候豬肉攤老闆切豬肉,他真厲害,刀子一切,要一斤就是一斤,但老闆的兒子則幾乎切成肉醬了,還切不準。這就是經驗嘛!人必須累積經驗,否則拿捏不準。我們也不可能毫無失敗的經驗,所以成就前的種種失敗、磨練,都屬成功的資糧。訓練自我的一種慈波,用慈悲的那個波來按摩大腦。如此用心去訓練,用心到哪兒,成就自然到那裡。不必怕失敗,就算這輩子全然無功,來世的生命質量也都很高。我絕不誆騙各位,這是行者本色。你這輩子無法擁有成功的滿足,那是未顯現的業力在作用,然而下輩子再來,業力已過,成功將會兌現。我們往往只見別人此世一修即成,卻未見他上輩子如何經歷摸索與失敗。包括事業等等,功成名就的光鮮顯而易見,但累積經驗的艱苦過程卻不易彰顯。你說他命好,有爸爸靠,然而他父親給了他多少教育和訓練?而你父親或許任憑你天天鬼混,從不教導,相較之下,你的成功機會如何?其實,如果懂得運用,遊戲過程中也能發現很多失敗,從中學得的經驗同樣可以導入事業。而事業上的成敗經驗,若懂得用心,真正轉化為修行,一樣能成就,且可能大大縮短摸索的時間與過程。今天這一會是為祈求國泰民安。選舉後社會混亂、失序,我們透過此一因緣來修十一面觀音法,要留意,此一因緣乃是為我們的器世間與眷屬世間而修。修法本身是智正覺世間,外緣則屬器世間與眷屬世間;針對選舉後的亂象,這個因緣主要是眷屬世間,九二一地震的修法則屬器世間。透過那個因緣來修這個法,兩方面一次成就,智正覺世間也同時得成就。這個十一面觀音法基本上是迴向給眷屬世間,所以我們的眷屬世間會相應得很好。修法絕非虛應故事,只是其因果關係乃大腦所不及,而我們看待因果關係也不如看待物理或社會現象那般直接。我們是透過修法的媒介,讓眷屬世間更完美。要知道,有因就有果,因果同時;因產生之時,果就存在了;我們透過此一因緣來種這個善因,善果已經等著,只等緣來兌現而已。愈認真修,果就愈殊勝,緣何時來促成,你不必管,反正緣一到,自然便成就。善果如何?不管!你現在來,完成智正覺世間的訓練,一旦止於至善,眷屬世間的緣即靠過來,自然瓜熟蒂落,此時就是真的迴向十方法界、迴向菩提道成熟,眷屬世間得圓滿。修法非一般大腦所能想像,若想藏得好果等待成佛,其實沒必要!如法修行就對了,當你智正覺的這個因、緣達到至善,所修的法也會全部完善,一體成就。這是第一個,「緣」的部分。第二,你修十一面觀音法,也可以修別的法,如大悲咒法門、往生咒法門皆可。這是個媒介,如何藉此用心才重要。所以別人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之際,我也來沾點邊。他們在修,我也參與,他成佛時,我才有份。這是一個結緣的方式。今天我們為何選擇十一面觀音?十是圓滿,一是突出,十一面其實還是一面。這個法如何殊勝,不必用知識去推理,真正實修以後自然會相應,尤其在同修或在我們自己身上都可看到。你若一心企求此法多殊勝、多厲害,這個追求本身就有問題了。所以修法過程中,沉著、冷靜,然後帶著疑情,靜靜地看,它自然會兌現,不為什麼,只是生命成長以後,自己能夠看到。疑情是真實生命的成長動力,所以一定要帶著,它會推動你,但這無法推理。你有多用心、多投入,它就往前推動多少,一步一步,讓你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透過密法,去運用聲音與韻律,也就是找到咒語和字母相交的那一點,然後安住在那一點上持誦。以那一點為核心,它會在大腦里產生全方位的作用,你的色身、心理很快就會有所改善和超越。如果那一點尚未找到,那就善用其心,照此修法,疑情會推動你。這個修法最後可能變成與禪法平行的狀況,而同樣的效果也會產生。修法的過程不要忘了,它的殊勝義在於實踐過程中會去圓滿三世間,這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其中毫無副作用,唯有好好進行,用心投入,才會有完全的收穫。既然有了這些因,必然會有那些果,功夫會用,那個果當生即成就;功夫不會用,果的成就只是往後延,所以華嚴告訴我們:「今生不克,三生必圓。」在華嚴的畫分里,這輩子你是見聞生;第二階段是解行生,就是了解並去修了;第三階段叫證入生,證得成就。會修的,這輩子三部分一次完成,不會修的,至少見聞了嘛!下輩子呢?解行!然後第三階段才證入。別要求這輩子就證入生,你若如如殷殷自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我們再三強調,要按階段做好。很多人說他第一階段不行、不適應,但第二階段修得很好。焉有是理?這叫自欺欺人。所以一旦覺得如此,就一定要回頭把功夫用在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之後,自然會進入第二階段,然後便很快進入第三階段。倘若想越級進階,隨時可能失敗,下輩子再來,你還是得回頭重新開始。這個道理包括數息法都一樣,唯有打好基礎,否則即使僥倖跑到下一階段,也無實力往後成長,那個階段根本只是虛幻的。希望各位從基礎上開始修學,這叫「從根本修」。 祝福大家!

十一面觀音密法(九) 九 一帖剛猛的藥劑

我們現在所處的兩個殿——禪堂和修法堂,在古代兩棟必須相距甚遠,跑起來恐怕不止兩個山頭,否則空間距離不夠,修法時會干擾禪坐。現代拜科技之賜,有了隔音牆,是現代人的大福報。這種存在,你能否感受到?若是感受不到,這個福報等於不存在。何謂佛法?何謂佛教?它是個覺悟的教育、覺悟的方法,是要人生覺悟!你感受得到嗎?就五大議題言,只要能感受一個,就是人天最幸福的人了。倘若感受不到,即便其他四個都具足,只要缺了一個,就被那個給苦死了。然而若能由此覺醒,便是個覺悟者。我們必須去體認此一本體,這是一種訓練,亦是整個修行的重點。體認到以後,它會發揮很大的作用,此即華嚴所講的妙用:由體起用,那得先有本體、根本的認知,才有可能起用。很多修學的方式是分開的,有些是讓你先去體會、了解,然後感受到,也就是證得,證得本體以後再起作用,這是一般顯教的訓練方式。密法則有些不同,它在證得本體的同時就要起作用,有人稱其為「密圓教」,華嚴曰「顯圓教」(依照個人所證,當然可以如此說明)。其實華嚴本身就是個密法,但少有人能體會。因為都是文章記述,世人只是「看」到,即使上上根器,從中能獲得的,也只能圓,但沒辦法行,那大概是從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上證得。至於行為模式的進行,就必須透過經典的體會,體會不到便無由證入。故密法的特質,在於其行為模式有很明確的規範,有一定的軌跡,禪法則不規範行為模式。許多知識分子經常患一個毛病:「你講,我就知道。」知道,但並未到達,必須去修、去實踐,才能達到,故曰「修而後能證,聽而後能知」。透過語言文字去悟得一些東西,其實可能只是了解某些東西,尚非真正修證,生命質量還未改造與提升,生命本質尚未挖掘,因此必須透過行為實踐而有以致之。佛法是一門實踐學,必須透過實踐以後才能真知。光看、光聽,根本無法正得。佛法不能以「哲學」視之,即是因為它由實踐而得,並非想像得來的。如果認為只需慧門即可,那就錯了。中國佛教所謂慧門,在印度傳統里叫作「思辯瑜伽」。大家都很清楚,自佛教的傳承來看,它從獨覺的行法,進入思辯瑜伽,並發展出中觀論派。中觀論派的思想很清楚,但後人對於其思想源頭則不甚明了。印度的另外一派,發展成佛教的瑜伽行派,亦即從聲聞乘,透過印度傳統的Astang Yoga,發展出瑜伽行。我們現在恰是兩派同時進行。目前外面Astang Yoga 所進行訓練的就是這瑜伽行感受的部分,它不是只有講給你聽,此派思想流傳在中國佛教里,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可是今天在中國佛教的系統里,《瑜伽師地論》是一門知識,不是一門行法。行法哪裡去了呢?很榮幸,我們大華嚴寺現在正在進行。我們從印度邀請到了Archarya來進行二十一天的瑜伽實修演練。然而仍存在各種障礙,進行起來恐怕不易。這二十一天結束之後,是否有下一期,就看外交部批不批准,因為簽證有特殊的規定。不管如何,能將此一行法重新體驗、實踐,是最大的榮耀。我們像一千五、六百年前的義凈大師、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一樣,在二00四年二月,特別前往印度拜訪Archarya的道場,邀請他過來,才有這榮幸的一會。在上述的兩派行法中,其修行的源頭還有一種行法,即印度人所講的Arsti(bhakti yoga)瑜伽。這是他們認為瑜伽中最高階段的修行方式,我們譯成「奉愛瑜伽」,它具有印度教的特質。這部分既不屬聲聞乘,也不屬獨覺乘,而是一種很特殊的一佛乘。在大乘里,它分為波羅蜜乘(即菩薩乘)及佛乘,菩薩乘即綜合聲聞與獨覺二種行法,再加入人性的一種訓練方式。但是目前大家的訓練,往往忽略人性,以致這兩者無法綜合運用,從而在佛法中修行便很難找到成就的軌跡。一佛乘的修法則是直接超越這兩者,它是從最高的原點開始,而這就很難說了。因為修行到最高層次時,三聖是二?是一?還是三?這個問題若無法突破,那麼在三聖之上就會還有「一個」,傳統稱之為「原始天尊」,你根本就摸不到!在佛的本質上,有一個萬古恆存、天真不變的「法身」,你如何超越而進入其中?從果地開始,能夠確認,堅信不疑,用你的信心、你的實踐,再以你的疑情推動它,去進行無盡的超越而達至善,那就是最直截了當的行法,也是華嚴特有的修行方式。這部分我們可以說與印度的原始部分完全謀合,然關鍵是這個進入的軌跡你是否拿捏得到?華嚴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條是透過禪修,但必須摒除一切,包括思辯瑜伽、八部瑜伽,這些都要全部放下,這就很不容易了。破除法執比破除我執要難上無數倍,之所以難,是因為你習慣有所依靠。禪法好修,但不好入,因為它完全無依。密法是另外一條路,它比較具體,卻也因此容易成為常見,誤執為「有」。剛開始訓練,每個人都必須從「有」入手,然後破有入「空」,再破空入「妙」,才能到達密法的終極目標。要是一開始就「不執著」,根本修不成!密法不能這樣,一定得按規矩來。十一面觀音在整個密法的傳承里,非常殊勝,也非常相應。密法修學中,十一面觀音可說是毘盧遮那佛的正法輪身。密法里為何有自性輪身、正法輪身與教令輪身?這是它的體、相、用三者合一,同時一次完成的訓練方式。我們更要了解,三者合一,不但理論上如此,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因為它是體、相、用同時進行的,所以相的存在非常重要。因此修密法必定有個壇城。壇城是相的一種表徵。我們可以慢慢構置自己的壇城,但有一定的標準,通常四個壇城得倂在一起:第一個是佛曼,一般稱作「大曼」,即根本的那個本尊,也就是有佛像的那個部分;其次是「法曼」,就是有一個種子字或法語作為你的根本,這也是修法的重心;第三個是「三昧耶曼」,亦即你的願力如何表達出來;第四「羯磨曼」,是你的供養要如何表達出來?這當中有理有勢,四者如何合一、統攝於一處?你必須眼觀壇城而壇城在心中,然後緣著法本,嘴巴念誦出來,端坐時結手印,此時即是身、口、意三者的實踐與兌現。這是修學密法的簡單要領,倘欲深入,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例如曼荼羅不止四曼,有六曼,那又該怎麼進行?它更微細!我們提供給各位的通常是四曼,先按此修到某層次之後,才再要求更微細地去進行。最好是來參加共修,共修時,層次、時間一到,我們會再一次提醒。十一面觀音的詳細內容,我們在山上灌頂、修護摩時已經講過,此處不再詳談。要說明的是,修法之時信心一定要堅定。十一面觀音法等於是獨部藥方,即單一藥方,套用中醫術語,它是第一方,是一帖剛猛的藥劑,藥性特彆強。大悲咒,大悲法門,即千手千眼法門,是以這個藥方為主,再去搭配其他藥劑,所以藥性平和、廣大靈感,絕無副作用。但是這個(十一面觀音)法門效果神速,你的船假如太小,引擎一發動,船就不知衝到哪裡去,所以修學時必須留意。倘若感覺各方面的影響已經超過心理負荷,就別那麼精進,先將功課減半。其他法門我們鼓勵你加強再加強,但這個法門就像人蔘吃多了太補會火氣大,所以會勸你減量。怎麼修法、精進,端看個人因緣了。真正的行者至少結界五十三天,十一面觀音咒語持一萬遍以上,十一面觀音種子字也要唱一萬遍以上。不要偷懶還推說師父叫你吃花旗參就好,師父希望你吃高檔的高麗參,問題在於你有沒有那種質。前提是一定要用功才會發現它的效應,倘若真的太威猛,不堪負荷,再作減量的打算,然後用〈華嚴經經首〉替代,也就是說,十一面觀音咒可以不必持到一萬遍,但要用〈華嚴經經首〉去墊到一萬遍。以十一面觀音咒作為修行基礎,就像別人蓋房子用磚塊、碎石頭作基礎,而你的地基則是用大理石去砌,萬一大地震,你這一棟絕對不會垮。而且隨著結界工程逐漸擴大,你的宮殿樓閣會非常殊勝。各位聽清楚喔,一萬遍以上,要「以上」!五十三天能持五萬遍更好,多多益善。修法必須自己肯定與超越。各位要懂得修法的特質:師父幫你定了多少數字,你一定要在這個數字之上,就像約定九點開始,最好提前半個小時到,等待之中就可做前行功課,靜坐也好,發心當義工修福報更好。為何非得匆匆忙忙地趕著準時到呢?求道之心不能像做買賣,討價還價,必須主動積極地掌握。要知道,修道付出多少就得多少。一萬遍只是個標準,如果不這樣定,一般人不會主動去修。事實上,只要竭盡所能去做,即使僅僅達到八千遍也無妨,問題是我們真的完全儘力了嘛嗎? 在這個時空里,如果大家都能點燃主動、積极參与的生命因素,相信在修法過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會很燦爛、很芬芳。

十一面觀音密法(十) 十 透過咒語和字母,鍛煉置心一處 我們說過,修法本身不難,必須抓住要領。不管禪法、密法、凈土,我們都曾經簡單區分:第一是技術面務必熟練,其次才是建構工程面。歷來祖師大德在判教以後,創宗立派,都是從工程面來,不談技術面。技術面說穿了,就那麼一件事,我們統稱為「置心一處」,把心放在一個地方。每一個法門的真正區別,就技術面而言,其實是那個心放在哪裡,地方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所見流行的法門,大概都指「把心放在哪裡」,而這僅僅是技術面,並非工程面;工程面才會涉及各宗各派的特色。以密法來講,十一面觀音的技術面在哪裡?修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華嚴與眾不同之處:首先,字母一定要唱誦;然後十一面觀音咒,字母與咒之間的交叉點在哪裡?這講起來似乎很具體,做起來好像也不難,可是很不容易感受得到,這也是修行所要摸索的部分;咒和字母怎麼融合成一體?它其實很具體,但必須慢慢去體驗。當然,你未經這般訓練,不免感覺:「怎麼可能?」就像唱歌,老師會先教發聲,唱Do、Re、Mi,然後唱曲,再加入歌詞,才算完成。光有詞不成曲,只是文字,唯有詞、曲配合,才成為一首美妙的歌曲。持咒亦然!字母的調要唱出來,然後咒語會浮上去。換句話說,這兩者,一個是「心」,一個是「處」。兩者都感受不到,表示「心」沒找到,「處」也沒找到,所以要置心一處,根本不可能。其實是因為平常我們沒留意,從來沒去做,而不是不知道。如今我們就從此處訓練起,怎麼把心放在這個地方?譬如,將種子字當作心,把咒語當作處;把咒語當作心,把種子字當作處,也可以,反正兩者是一,不是二。我們暫時分之為二,是讓你好運作,有能有所,訓練起來才方便,否則會一團胡塗。這個技術面若沒有訓練好,將來所進行的工程面都會落空,因為它沒有依據。修學與訓練過程中,我們再三強調,小乘的基本行法一定要有,否則亦不過四人天乘,而非大乘。而這個基礎功夫,就是建立在健康的身心上,也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性,否則修法會不得力,光是找這個「心」和「所」,都會弄得一塌糊塗;都是自己憑空亂想的,而不是用實踐的,不是真實的,因此進行「心」、「境」合一時,你會混亂,「心一境性」的標的自然無法現前。若能打好上述基礎,剩下的就是所謂工程面。工程面並非在修法中進行,而是平常就必須進行的。一般人所謂在生活中修行,即是進行工程面,而非技術面。生活中能夠進行技術面,那是很高檔次的。舉個慧藏禪師的故事供各位參考。慧藏原是獵人,某日追逐一隻鹿,那鹿逃入馬祖道一的道場,馬祖看這隻鹿很驚慌,就安撫它,經過咒語加持後,鹿安靜下來,便予以放生。獵人跑過來問馬祖看到鹿沒?馬祖問他想幹嘛?獵人道:「我要射它!」馬祖笑道:「你不會射!」(注意喔!這個行者說:「你不會射。」)獵人不服道:「我是獵人耶,怎麼不會射?」馬祖問怎麼射,答曰:「我一次一箭,百發百中!」馬祖搖搖手:「你不會射!我嘛,一支箭射掉一群鹿。」獵人道:「你好沒良心!一箭殺一鹿就好,一次殺那麼多,不慈悲!」馬祖說:「我殺一群鹿,不慈悲;你射一隻就很慈悲嗎?既如此,你何不自己射自己?」獵人愣住啦!「何不自射?」馬祖再問一次,他當下開悟;此即後來的石鞏慧藏禪師。各位,你呢?公案聽那麼多,怎麼不開悟?慧藏禪師禪風很猛厲,跟他師父差不多。一天他在挑菜(即便開悟了,他仍在大寮工作),馬祖走過來,問他在做什麼?答曰:「牧牛。」(明明是挑菜,竟說在牧牛!)馬祖道:「怎麼牧?」他說:「牛一跑到草叢去,我就趕快抓回來。」你挑菜時有沒有在牧牛?你知道這種表達的意義嗎?人家叫你做事,你就推:「我那麼忙,都沒時間做功課!」你有沒有找到你的心?有沒有找到你的處?你的心,你的牛,不止跑到草叢中,已經跑到火鍋里去,所以你總是覺得難過。石鞏原是獵人,就那麼幾句話,他開悟了。開悟不是就這樣死了,開悟後依然要工作,掃廁所、煮飯、挑菜,這時他都在牧牛,牛一跑到草叢中,就趕緊抓回來。你看,「置心一處,此心不亂,若心他緣,攝心令返」,就這麼簡單!我們該怎麼用功?把音、聲合在一起,置心一處,其他的,看經教、讀典籍,就都很好辦了。《十一面觀音經》並不短,在其中建設工程面並不容易,所以要以華嚴教海作為整體的工程面。這當中,不管學到的是三身、十身、三世間、五教、六相、十玄門、法界三觀,都可以作為工程面的基礎,而以此架構的工程面則可作為技術面的背景。當你置心一處、止住妄想的時候,生命的境界自然現前。這樣一個行法,儘管去作,道場有很多事,也可以發心,家裡的事,更應該樣樣認真去完成。不管家庭、事業,乃至身體,都有種種障礙、挫折,要懂得將它當成修行的考驗,好好藉此鍛煉,而不只是將它當成障礙。它是你生命成長、突破的要領,也是你的下手處。人在幸福中往往無所覺,輕易就讓它溜走,所以幸福的時候你不會懂得修行,等到遭逢挫折才會想到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誰較好?現在終於選到十一面觀音,你就懂得如此運用。順境中,你根本忘了這些,不會用它。「順境中該如何分享?」這也是個行法,你若真的懂得訓練此一法門,即是活在彌勒菩薩的時代。假如只有受挫折才想到修法,那就活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無論如何,總要好好修、好好訓練。行法中我們要進行置心一處,心是什麼?心在哪裡?當它跑到草叢中去,怎麼抓回來?這很快、很簡單嘛!透過十一面觀音咒、十一面觀音種子字,可以很快鍛煉起來。平常經法訓練也一樣要投入,否則工程面無法展開。別等技術面訓練完成,才來進行工程面,那樣會來不及,會讓你的心如如不動、內守悠閑,而不想讓生命境界兌現,因而產生障礙,此即佛陀所說的焦芽敗種。 所以,當我們訓練置心一處這個技術面的時候,工程面也要同時展開。這時你會感覺好像有所干擾,其實不用在意,這是成長,它不會真的有影響。可別又把它分成兩個,「心」與「處」;千萬不要妄想先找到「心」再來找「處」,即使找到,也將只是假的心,而非真心。「心」與「處」是同時產生的,技術面和工程面也同時產生,成就亦是同時、全方位一次完成,而不是分階段、分種類、分派別,沒有那種情況。 希望大家都能一次完成!阿彌陀佛!

十一面觀音密法(十一) 十一 持咒有哪幾種方法? 學密法,是以音聲作為下手處。很多人問,可以金剛持嗎?出聲或不出聲好?大家老是為「聲音」而困擾。同修們來自各個道場,不同的指導者均有其密方,也就是說,各位大德活人法身慧命,各有所演,自有他的一套,你不管跟誰學都一樣,唯有專註學他那一法,才能活出來。所以我們在聲音上為各位釐清原理,然後你就必須為自己作定位。聲音的修法有幾種:持咒、誦經、念佛等等。首先,透過我們講話的聲音,也就是物理的聲音,物理音;透過喉嚨、口腔、舌頭、嘴唇的結構與運作發出聲音,這叫用聲音來念佛、持咒,亦是所有密法修行的下手處。其次,金剛持,一般謂之「作念」持誦,用「念」來持誦。這並不是打盹,或者在心裏面默念,它仍舊一個字一個字念得很清楚嘴唇要動,聲音只有你知道。看書時,很多人就有這種經驗。天才型的人,一目十行,無法動舌頭去念,而一般人只能一行一行逐字看,每個字都念得很仔細,所以看書不快。像這樣雖未念出聲音來,可是一個字一個字看得很清楚,叫作金剛持。沒有出聲,但是「念」在咒語、佛號或經文上,一個字一個字都扣得很緊。這個容易或是發聲念容易?告訴你,發聲念比較簡單,金剛持很不容易。很多人都以為動動嘴唇,不出聲,就叫金剛持。不!是你的念一定得鎖住每一個字,而且必須很清楚。它不在於求速度快,而在於很清楚。這個訓練其實已經超越音聲了。聲音有,但很慢,而你的意念已經開始與佛菩薩掛勾了。學習之初,你可能一時之間掛不上去,但這種掛勾法非常踏實,雖然不太靈光,訓練卻很重要,是用心專註訓練的一個絕佳法門。第三個念,即一般想像的,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念法,名曰「三昧耶念」。就是進入三昧,入定以後去念。經常有人問師父,一秒鐘念十萬次怎麼念?等你入定之後就知道了,入不了定就別妄想。這叫作入定念,一般稱三昧念,它就不是出聲或不出聲的問題了。無論如何,首先從出聲念訓練起,到金剛念,再到三昧念,若論功夫,大概都需要五年;要到真正能夠三昧念,大約也要十年以上的功夫。你先下工夫,花五年的時間,把出聲念訓練好,再來訓練金剛持就快了;進入金剛持以後,想要進一步三昧念也沒有問題,大概再用五年的功夫就行了。第四個念法叫作總持念,亦名勝義念。就是一了解法義之後,念佛更神速。有多神速呢?你回家拿一根針往腳拇指刺一下,看看嘴巴是不是立刻喊出來了?就是那麼快!你這邊一下手,那邊同時相應,此名曰「勝義念」。只要義一打開,那邊當即成就。從入定念到這個地步,上根器者需要五年,慢根器者需要五十年。所以不急,能夠入定念,那麼這部分如果該成就,功到自然成。修行,很多地方其實要成就也是很快的,只怕你功夫沒有訓練純熟。我們到餐廳點菜,很快就送到;在家肚子餓了,問媽媽怎麼還不開飯?媽媽說她得先洗米,然後電飯鍋煮,煮熟了還得燜幾分鐘。「啊!怎麼那麼慢?」要知道,現階段就像跟著媽媽走,不是在餐廳,兩者完全不同。修行要的是真功夫,不是花錢就買得到。你請人來家裡誦經,那很快,因為他已經準備好了,可是輪到你自己來誦,肯定大不相同。以上簡單將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法,從名相上為大家介紹完了。你自己必須要下真功夫,旁人無法代勞。你出聲念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進入金剛持?唯有問你自己。我告訴你何時可以,你會被暗示而容易出狀況,所以別人講的都是假的。當你用生命能量壓縮訓練時,持咒速度愈來愈快,你會發現,吞口水。咬字。、發音的輕重、換氣等方式都改變了。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改變,藉此而逐漸進入金剛持,乃至三昧念。這裡面沒有為什麼,做就知道了。我們剛學會開車時,一上路,看到路樹、電線杆,頭就先歪一邊;有人冒出來,你的身體或屁股也會不自主地挪動,可是車子並沒有跟著動啊,光是駕駛人移動有什麼用?因為剛開始不熟,易受外境干擾與影響。你持續運作下去就會一直轉化,然後突然有一天,車子和你融為一體了。同樣的,剛開始持咒要出聲念,速度逐漸加快後,你會發現,咒語與你一體。一旦你發現與咒語交融為一體時,金剛持大概也能有所成了。那時,你看得就很清楚了雖然速度很慢,效果卻宏大。而金剛持一開始好像也很慢,逐漸的它會一直加快,直到某種程度,金剛持與你成為一體時,就入定了。密法一樣能入定,就用這個方法來訓練。這也是置心一處,專註某個地方。若真正用功到達某種程度,佛菩薩自然會與你相應。各位,持咒時的聲音有兩種,第一種,我說話而你聽得到的物理音。大概除了啞巴,物理音任誰都會,然而修密法的特質,是透過發物理音而進一步來引發我們生命的原音。怎麼引發呢?這一點必須去注意,否則即使無意中讓你引發出來了,也毫不自知。尤其在家人,即便是真正精進的修行者,他引發出來了,可能自己還不知道。這是一種能力,當年西藏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引發此能力時,文殊菩薩來與他相應。他嚇一大跳!是真耶?假耶?他馬上請師父來幫他鑒定看看,這文殊到底是真是假?師徒如此研究了一年,而文殊菩薩也在那兒讓他們研究了一年,直到最後終於肯定是真的。要知道,真正的修行者,即使一遇上這樣的境界,都不輕易自吹自擂。哪個人的根器會比宗喀巴更了不起?可是一談起境界,吹牛就贏他很多,留意哦!這就是凡夫人格的矛盾性。只要真正修行,我們肯定這種境界一定會顯現,但功夫若不到,那就別胡思亂想了。簡單舉個例證,假如你還會跟人計較,有情緒起伏,最好不要說什麼佛菩薩來跟你相應,那是不可能的事。大概只有EQ菩薩會來相應,叫你EQ重修。像宗喀巴這等人物,他們切磋、研究這種聖境,尚且如此謹慎、小心,而我們又怎能隨便把境界拿出來吹牛呢?所以諸位要明白,透過我們這種物理機制所發出的聲音,應如何將其引發出來,帶出內在的生命原音,只要用功一段時日便知道了。持續用這個方法訓練,等真的引發出生命的音聲時,諸佛菩薩自然會先與你相應。你若說:「昨天晚上我用功修持到某個狀況,結果今天就有個同修來跟我說,他所說的真的就是我昨天的狀況。」結果你修了老半天,只與同修相應?要跟佛菩薩相應啊!或許同修也是佛菩薩的化身,這我們不會察覺,但你最好是與賢聖相應,而莫與凡夫相應,這一點務必留意。生命原音的展現,不是讓你聽到什麼聲音。公案里提到,佛陀的聲音無遠佛屆,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就一直去追,一如孫悟空翻筋斗,不知道翻了幾翻,累垮了都還沒追到邊際。公案如是說,而實際上我們所引發出來的生命原音,它所顯現的相,就非我們所設想的聲塵狀態;那是從生命中所激發出來、全方位的一種波,姑且名之為波,那是波塵、波幅,它會帶給你很多此類的相應,剛開始你未察覺,到了某個程度自然就知道。波,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以為坐在那邊修法,有人走過去摸一下,被電到了。哇,你的聲音、磁場真厲害!或者你離坐之後,家裡的狗被蒲團電得唉唉叫,還黏住牠的腳。或許真的會有這種狀況,你便以為自己修為不得了。但是,波並非我們如此的想像,我們也不期望是這樣。唯有透過正確的訓練方式,然後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這才是重點。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為自己找到下手處。透過物理音,引發我們的生命原音,這個聲音是什麼模樣?此刻完全懵懂。有個著名的例子,密法二祖那洛巴死後,據說骨頭都已燒成灰了,他的房間里還不斷有咒語聲音繚繞。人都死了,怎麼還會這樣呢?其實,這就是他的聖境。要達到此種聖境,必須透過三昧念才有可能,而我們也可以這樣訓練。三昧念聲音是一種「非常」的頻率,它或許非常低,也或許非常高,端看訓練當時是怎樣一番狀況。可以確定的是,它絕非我們用喉嚨所發出來的那種聲音。我們在自我訓練的時候,可以設定一個目標,然後朝此目標全力下功夫。我們每一次,甚至每一個音發出來,可能都會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我常說,失敗是以百萬次以上為單位的,失敗一百萬次只如失敗一次,用這樣的精神和意志力來鍛煉自己,則離成功不遠矣。若訓練幾次就嫌難,害怕道海茫茫,一味期盼成就,可是成就卻杳無可期。一開始訓練便存此種心態,你會很痛苦。 只要訓練自己這樣做沒錯,然後一直做就對了。就像走路,不要想著一蹴可幾,你說:「這樣走,不要跌到就好。」然後按步就班一直走,最後一定會達到目標,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期望每個人都能掌握到正確的方向來鍛煉自己,那麼成就很快便會降臨。 祝福大家!

十一面觀音密法(十二) 十二 十一面觀音,敲碎你的面具! 密法修持,如果大家能夠發心來編輯與印製密法手冊,整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法,並非要把咒語持得多美,才叫密法。「究竟解脫」一定是透過全方位的參與,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另一個,我們這次發起十萬人持誦十一面觀音咒,修十一面觀音法。不管你是邀請人家來共修,或者請他來參與護法都不要緊。法門要弘開,勢必需要很多人參與,包括護法。怎麼護法呢?得先有東西給人家,才會得擁護,所以道場印製了很多十一面觀音的佛像及咒語卡片,讓大家分送出去。你告訴人家若持此咒,會得善根增長,若是不持,也可以用線或繩索將卡片懸掛起來,最好是用類似大念珠的繩子或五色索繩,從卡片頂端打孔處串起來掛著,風一吹過,佛菩薩加持就得相應。其實,這是得福報,而不是得善根。善根得自己修,否則沒有。經典里記載很多,光是持咒,在水頭、風頭持,水尾、風尾的眾生皆可獲福超生。各位想想,今天有佛像、佛寶在,有咒語、法寶在,你自己持,則是僧寶在,如此三寶具足,善根當然增長。你若沒有修,但獲佛寶、法寶加持,即是福報所在,因此不論掛在家裡、生意場合、辦公室或車上等等,它對你的福德加持實在不可思議。假如更懂得善於運用,則能與廣大眾生結非常好的菩提緣。怎麼邀請廣大眾生來護法或共修呢?可請他加入我們的萬人護法行列,而這次,至少就可藉由十一面觀音法來與大眾結緣。往後我們還陸續有其他法寶,在法寶增益的前提下,可以饒益眾生。希望各位在積極行法的同時,也廣邀護法來參與。假如真的經濟能力不足,亦不必勉強他人以金錢護持,只要能隨喜讚歎,我們都非常歡迎。十萬人共持這十一面觀音法,願人人都能發起此心。我們一路走來,明白法化必須弘開,但要自己選定一個法門,有很大的壓力。壓力何在?不知道自己是否該修這個法門,蓋因信心不足也。我剛開始接觸佛法的咒語,並非十一面觀音,而是大悲咒,亦即一般所說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後來我發現這個法似乎不是原來的狀況,也就是說,大悲咒的法本身是個藥方,我在持咒時,一直覺得其中好像包含了有好幾味葯,不是單純的一味。於是我再積極尋找數據,這期間當然沒有人能告訴我什麼。當我見到這十一面觀音法時,發覺情況幡然不同。它有一個主藥方,沒錯!就是十一面觀音咒,然而在整個經文中卻未曾提及此咒。後來我發現法藏國師也是修這個法。自我接觸此法至今已超過十年,我可以很肯定,這個咒語便是這樣一個法門。它的教理在哪裡?《大藏經》里幾乎無從連結,不知哪部經典才與此關連。十一面觀音的經典很短,主要是談它的效用而未觸及它的本體。事實上,它真正的本體是在《大教王經》里;由此一本體顯十一面觀音相,才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妙用,而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窺知的了。我們肯定,在華嚴道場里,此法乃最根本。它之所以無法被確定,乃因信心不足,故無法肯定其究竟何在。於是再怎麼經過嘗試,似乎都永遠沒有定論。因為試試看的心態,所得到的答案當然可能再被推翻。十一面觀音法為何會如此廣泛地被運用,乃至變成大悲咒法門?即因為其核心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大家的信心不足,它的作用可能把人給弄得人仰馬翻了。信心不足,加上修法時多少帶有一點貪、瞋、痴,這三毒一拐,角度拐太大了,以致於修法後產生的加速作用,常常使人產生驚濤駭浪之感,因而心生恐懼。其實,修這個法門全然不用擔心,它絕無副作用。一旦有種種讓人感到驚嚇的狀況時,其實正好反省自己到底哪裡搞錯了?我哪個用心、哪個意念有貪、瞋、痴的情況?這正好是我們省思之處。此一法門極猛利,不但效用猛,對自身的警惕更是非常透徹,難以隱瞞。很多人在自我隱瞞的前提下,久而久之造成人生盲點。就像面具戴久了,忘了本來面目,卻誤將面具當成本我。人性里充斥著貪、瞋、痴,有很多「不過…但是…還有…」,凡此種種都黏附在本來的面目上,盡成扭曲之貌。十一面觀音這個法門,就是要敲碎這個面具!修法伊始,尚無法見到自性輪身。面具將你偽裝得很好,妝點成意識形態中假想的美貌。你以為隆鼻之後更漂亮,耳朵整型得像彌勒菩薩那麼大是有福報……,終於有一天,這些都卸下了,你乍見本來面目,嚇壞了!而且法門愈是精進,面具被丟得愈遠,恐懼感也愈大。以往戴著青面獠牙的面具,如今乍見本來面目,竟然驚嘆:「好可怕!」恐懼之餘,你又不自覺地把我執、我見的面具搶回去戴。相反的,倘能透徹反省,那麼一次便即開悟,立刻便能見到本來面目。修行人必須真正面對自己。各位若能真正放下,回過頭來依靠三寶,這叫皈依。既然皈依三寶作佛弟子,就該有絕對的信心。不必怕!不管面具再怎麼醜陋,都是可以真正實修的地方。坦然面對自我,有貪心在就把貪心除掉,有瞋心就將瞋心祛除。否則戴著面具,一定看不到盲點,只會徒然自我辯解。你有貪心,卻認為理所當然本該擁有;你有瞋心,卻美其名曰擇善固執、正義感。這樣的話,盲點就永遠無法突破了。唯有真正坦然面對自己,才能真正投入修行,否則再怎麼修都屬罔然,頂多練得一身修養。修養,是戴著面具在進行;修行,是脫離面具,才能坦然針對自我缺點提出改進,真正將本身的雜質和惡質給除掉。否則戴著面具,看不到雜質與惡質,那要怎麼除掉它呢?生命的雜質與惡質不除,生命的本質也絕對無由顯現,如此,又怎能擴大、增長性德,入法界流,與十方諸佛菩薩同一海會呢?前兩天黃師兄送來一尊布袋和尚,雕工細膩,很特殊。布袋和尚把布袋踩在腳下,公案中謂:「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一口布袋,就像我們的那張面具,不放下來,就永遠不得自在。業力,往往就在於戴著很多面具。如果真能將面具卸除,所呈現的一切便都是自在的。即使生病,也只是生病,是個過程;死就死,死是下輩子的新生啊!這輩子若真能將此布袋放下,即便不修,下輩子也一定實報莊嚴土。放下面具就好!別人指出了你的缺點,好,承認、接受!如此,下輩子即從實報莊嚴土開始修了。如果現在修,那麼立刻懺悔,予以除掉,當下便在實報莊嚴土了。不必狐疑:「實報莊嚴土有那麼簡單嗎?那是菩薩所在處哩!」我們本來就是菩薩,本就住在菩薩家裡,只是戴起面具來,搞得失魂落魄,六道輪迴,四處對立。你進入了凡聖同居土,但是搞了老半天迷失了,即使修養再好,也不過是方便有餘土。雖然美其名曰凡聖同居土,聖土永遠不減,但你卻永遠不與聖人同處,而跟凡夫攪和。各位有沒有和聖人同處?哪個是聖人?當你把面具拿下來以後,就會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本就在聖人的世界裡。放眼所及,滿堂滿街都是聖人、佛菩薩;面具不摘,滿街都是牛鬼蛇神和騙子。這一點很重要喔! 修學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把面具拿掉,千萬不要一再地撿回來!面具戴慣了,好像不戴就活不下去,害怕諸多缺點被別人一覽無遺。勇敢面對自己!明白自己有種種缺點,那麼不管他人眼光,就把它挖掘出來嘛!徹底暴露自己的缺點,把面具和包袱拿掉就好,業障自然消除,此時,你將幡然憬悟,原來戴著面具時所形容的高矮胖瘦都是假的,唯有拿掉面具才能看到自己本來的面具。不管這面目多醜陋,很快就展現了你的自性輪身。 這是此一法門修學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十一面觀音密法(十三) 十三 修法上的疑惑 先來答覆同修們修學密法過程中幾個問題。問:准提咒,四千遍,四十九分鐘,用喉音的時間比較多了,希望能突破慣性,重新調整。每次只要專心一點,頭就會痛,是不是用心點不對?修法是否會讓嗅覺敏銳?現在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小狗一樣,就是鼻子變得很靈敏啦?答:用喉音比較多,想要突破,重新調整,這是第一個問題。這其實就是訓練過程中,面臨一再調整的狀況,用喉音只是其中一法。至於重新調整,不用喉音,是否會進步?那倒不一定。不用喉音,改其他部位來發音,無妨,但你的層次不一定就此提升,你的次數也不一定會增加。現在是四千遍四十九分鐘,陳師姐念一0八遍就用了四十五分鐘了,顯然一個是用走的,一個是搭飛機,所以你此時的速度已經相當快。不過應當了解,是不是每一次、每一遍都很清楚?這點很重要,不能有所模糊!你既能算出四千遍和四十九分鐘,可見很清楚也很用心。然而這種狀況有一個標準的計數方法,並非用大腦或手指計數。四十九分當中不應該有技術的意向在內,那個方法你可能運用過:平均每一百遍有一個計數,四千遍,在四十九分當中,你就計算了四十次。這四十次,就四十個妄想!要知道,計數也是一種妄想喔!再加上第二個問題:每次只要專心一點,頭就會痛,是不是用心的點不對?可見你還沒有正式用心。你在計數上固然弄得很好,但是那個計數只是機器,沒有生命,你的生命還沒有進去。因此,如今重點不在於突破與成長,而在於懂得用心。心假如沒有用上去,只是修廣大的福報,福報很大,但都僅屬有漏福報。一定要注意,把心用上去,用上去時,計數也有一個規範,應該說,四千遍很清楚,乃是透過某種公式算出來的,而非真的把四千遍一一算計得很清楚。懂了嗎?你一、二、三、四……一直算,算到四千,那都是妄想。持咒時若是某種狀況,比如已經養成一個習慣,這邊五遍,那邊五遍,手指頭很自然掐一下;這兒五遍、那兒五遍,又掐一下;等到手指掐上來又放開來,不就一百遍?每一百遍,這邊再掐一下,當這邊全部掐完,就一千遍了嘛!對不對?你是否能運用類似的公式?身體上的行為,變成一種公式,不用再另外費神進去?只要把精神灌注到計數上,那個心就已經是妄想了。你在妄想中而不在禪定上,這能體會吧?這便是要領。怎麼訓練到心不在一、二、三、四……上面轉?「心」在計數上,等於不在持咒,持咒變成了一種慣性。換言之,你一算到四千剛好四十九分,重點是放在數數上,持咒變成媒介,那就不對了。應該是「心」在咒上,而不在數字上。正因為要把心放在咒上,持的遍數其實就不重要了,只是想要了解,便把它訓練成這樣一個計數公式。所以修行人講多少數字,並非靠一個計算器在算的那種,而只是透過一個公式、一個方法:我大概坐下來時間這麼長,或者做完功課後抬頭一看,嗯!大概四十九分,那麼按照那個公式來算,應該是念了四千次。然而持咒時,「心」始終是在咒語上,是這個樣子啊!自己去求證,你是真的沒有打妄語,確然肯定是四千次嗎?四十九分難道真的一分不差嗎?那只是個大約。所謂四千次、四十九分鐘,「心」一定在咒語上,那就對啦!現在假如反過來,把重點放在一數到四千需要四十九分,把十一面觀音咒當成電線杆那樣去數,就弄錯了。懂嗎?修密法這一點很重要,而所有禪修容易掉入外道禪的原因也在此。你數一、二、三、四……,不會成為外道的特異功能,但透過咒語,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就有可能產生特異功能。譬如你第三個問題問到:修法是否會讓嗅覺敏銳?當然會啊!它甚至會讓人的眼睛變得更靈敏,那是六根對六塵所反應的狀況。當你一直專註,就可能會變得很靈敏,甚至比狗靈敏,因為那是特異功能嘛!透過此媒介訓練,只要注意力到那邊,那邊就會起作用。我們為何要你持此咒語?就是希望你將整個注意力放在咒語上,融入咒語的境界里,那個生命境界便會現前。現在你把它融入數字里,那叫無記,福報很大,隨著你的因緣變化,可能造業、可能行善,不一而足。若將它置於嗅覺的靈敏上,那不太一樣,下輩子鼻子不止很靈敏,可能還會像大象那麼長,因為你訓練到鼻子上去了。如是因,如是果嘛!所以要留意,把注意力安住在咒語上,其他不管。你的第二個問題提到,「每次只要專心一點」,可見你原來的心是不專的,是在數字上,說不定還有其他的妄想。你去留意修行人,這個微細處一定要分辨得出來。黃師姐提的這個問題,對想要實修的同修,恰是一大棒喝。這不僅是她的問題,她是代各位請法,各位應該心存感恩!問:持十一面觀音咒108遍,要四十五分鐘;音箱會跑到鼻腔一帶,與持准提咒的感覺不同。答:當然,十一面觀音咒比准提咒長得多!持咒的感覺不同,並非持的咒不同,是因為你有持准提咒的基礎,現在來持十一面觀音咒,開始起一種變化。若一直持准提咒,這種變化可能不明顯,現在換持十一面觀音咒,你很快就能感覺到此一變化。這個感受,其實是一種成長的狀態,但你對這種狀態還沒有真正受用。音箱跑到鼻腔來,發音等於從鼻部發出來,剛才黃師姐談的是喉音,只是發音的方法不同。這一點就是我們要各位學字母原因。唱字母時,大家並非都是同一個地方發音,例如陳師姐是從鼻腔發音,黃師姐則是喉音,發音處皆不同。其實四十二字母,每個字母大概都有十三個音,那十三個音事實上是十三個部位在發音,不僅是鼻腔或喉音,其他如頰音、唇音、舌音……等各處的發音狀況都要訓練。十三個地方可以同時發音,這麼說似乎很奇怪,因為還沒有人如是說。就像夏日蟬鳴,一隻蟬叫了之後,整個樹上千千萬萬的蟬跟著和鳴,對不對?其實那是你的錯覺,事實上當時只有一隻蟬在叫,它叫出來的聲音就像有幾千隻蟬和鳴。雨後轉晴之際,在鄉下會聽到漫山遍野的青蛙一起和鳴,其實那可能只有一隻青蛙在叫。你必定覺得奇怪,因為你沒有進入那個狀況,學唱字母就可有此體會。你若不信,下次聽到蛙鳴,從聽到的地方離開一、兩百公尺,就會發現聽不到剛剛的蛙鳴了,你再走回來,它還繼續叫著,這證明只是那隻青蛙在那個位置上叫,並無其他地方的青蛙和鳴。否則,如果是漫山遍野的青蛙和鳴,那麼即使離開一、兩百公尺,蛙鳴之聲仍應是歷歷在側才是。這些都是可以從旁求證的,並非我故意奇談怪論。一個人唱歌本來就可以透過十三個不同的共鳴點同時發音,至於四十二字母是否真有四十二個共鳴部位?那個音到底怎麼發?這我不敢斷言,因為我不會唱歌,你自己去訓練。現在我們華嚴道場與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會戲劇系在研究,如何開這麼一門課程,因為鍾院長與世界各地學呼麥的人有所聯繫。呼麥的唱法就是一次可以唱出好幾個音來,希望各位透過這個方法去認識自己的發聲方法。種子字所訓練的發音方法全然不同,很多人問華嚴字母怎麼唱?放耳聽去,普天之下目前恐怕還沒有一個唱正確的,因為都不是生命的原音,而只是物理的音聲。當然,也許音箱共鳴等的轉換並沒有錯。如果你能讓幾個音箱、共鳴點同時發音,呼麥的訓練就算是畢業了。然而持咒怎麼訓練則屬另一回事,但確實可以達到同樣效果。你現在尚不懂得如何運用,但持咒時會發生那種現象是正常的,不用怕,那表示你在這方面有特殊能力,不過這並非什麼特異功能。問:十一面觀音咒三二四遍,105分鐘。由持多年的准提咒改結界十一面觀音咒,不知是自己業障的關係或趕速度,持咒過程還沒調順呼吸,感覺修法以來,最近反而退步了,身體毛病也逼出來。以上種種,是自身內心深處的惡質、雜質開始在清除嗎?目前周遭發生的事,也常常反省、改正。答:換個法修是會有這種情況,那叫激蕩,真的用心修法,會有這種情況。你剛開始調過來,為了要計數,故不如原來順利,因此你要重新計數。其實我們剛開始都在訓練技術,把它訓練得很熟練,才能進入用心的階段。數字的計算方法其實不是重點,它只是幫助我們攝心,真正修法根本不在數量的多少。各位務必記住,不管到哪個道場、修學哪個法門,計數都僅屬加行位,不是重點。你跟藏密的法師學,或許發現他動不動就十萬遍、十萬遍,你若一直計較十萬遍是否已滿,那根本尚未進入狀況。倘若十萬遍以後可以放下,表示你透過這十萬遍的訓練,已可達到「不用算」的目標。假如你一直在算計著:「我又滿十萬遍啦!」那麼,完滿了一個十萬遍,它自然會告訴你,你還需要再十萬遍,因為你把心放在數字上,而非把心放在咒語上。我們訓練的要領是要透過數字把心融入咒語,如今完全顛倒,透過咒語,把心融入數字,這修到哪裡去了?所以,這一點務必留意。其次,進入狀況以後的調整,本來就會產生一些衝擊,把生命中的一些業障,亦即惡質、雜質等逼出來。不要沉澱!逼出來其實是很大的功德,給它做迴向就好了。接下來的問題是:維持固定的頻率,加快速度,會氣喘。你維持固定的頻率就好啦!心靈頻率穩定即可,不在於速度的快慢,也不在量的大小。頻率穩定後,你再加速會氣喘,這表示呼吸尚未調整過來。那就自己去感受調整呼吸與持誦的方式,一面吞口水,一面在吸吐之間進行調整。通常心靈頻率穩定以後,呼吸頻率也會固定。按理,心靈頻率穩定了,加快速度應該不至於動到呼吸與換氣的方法,因為加快速度只是將咒語壓縮下來而已,好比寫字,本來好大一個字,行距、字距相差很大,現在把字縮小,格子、空間、天地還是那麼大,不變。你的呼吸好比是格子,速度加快一如把字壓縮、變小而已。字縮小,等於次數增加,但呼吸頻率不變,所以不會有氣喘的情況。現在你改變呼吸的頻率去進行調整,當然會有氣喘的情況。其實,應該只是將念法,譬如十一面觀音咒原來念一遍需要二十秒,現在壓縮到十秒,那就加一倍了,然而呼吸還是一樣。假如由二十秒壓縮到十秒,呼吸卻隨之加快,那就不對了。這尚屬呼吸的問題,非關持咒,所以你的心靈頻率尚未完全穩定。這是調整時應注意的要領。問:十一面觀音咒我通常持三十或五十或108遍;十一面觀音本尊咒,可否早課念一遍,另擇時間念108遍?答:念一遍幹嘛?最少也念個七遍嘛!它不是很長,既然要做早課,就不要跟佛祖討價還價。你沒時間,不要緊,先念七遍,若真的趕時間,佛前頂禮一下,在走到車庫或到車站途中,念108遍,不一定要在佛前,心裡有在持咒即可。你忙到像熱鍋上的螞蟻,連七遍都無法靜心,那時候念一遍跟念108遍沒差別,只能說是結緣,不是真的做功課。問:平日做《普門品》功課已經習慣,現在又做《華嚴經》,其順序如何?答:《普門品》功課放不下,就繼續誦,沒關係,現在要做《華嚴經》,那就是加行嘛!假如《華嚴經》由每天一卷,慢慢增加到兩卷、三卷,一旦穩定下來,《普門品》就變成加行。現在既然《普門品》是每天固定的功課,有時間則做《華嚴經》的功課,《華嚴經》就屬加行。不要緊,這是初學同修比較會有的問題。前三位同修所提的問題,多屬實修的部分,希望大家要記得,不要弄顛倒了,修行當中常有這種情況。什麼叫末法時期?就是重點被忽略了,剩下空殼子,所謂買櫝還珠。如今社會有很多人具特異功能,那就好比只拿到包裝盒而欠缺了內容物,誤把注意力放在產生效果的地方了。剛才黃師姐問的鼻子靈敏,自然也就覺得自己像小狗一般。人家從餐廳回來,你馬上就知道他吃了魚、牛肉還是龍蝦。你說:「雖然在你肚子里,我都可以聞得到!」這鼻子厲害吧!這樣來個幾次,你就執著上去了。不止此也,修法過程中,你會很快感應某些數字,而且屢試不爽,買彩券果然中了;一中,不得了,人群蜂擁而至。這種特異功能,是因為你去修數字定,注意力已經移到數字上。並非一定修某個咒才可達到某種特異功能,只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上面,任何咒、任何佛號都可能得到此種特異功能,然而這種能力毫無意義。修法是把注意力放在「法」上面,這是最大的差異,期望各位真正分別清楚。數字,還有某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種種感受,都容易造成特異功能,神通就是這樣來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六塵境界上,而必須放在法上面。置心一處!不能放在外境,否則就是外道,就是特異功能。放在法上!而且法要放在內心裡,如此才能解脫。此一要領,期大家真正掌握好。 看到同修們這麼用功,也達到相當高的層次,雖然徘徊於抉擇邊緣,但已經可以抉擇了,這叫「一點消息」,有一點點消息了。這麼多人在摸索,至少有幾個已經進入狀況,已經到臨界點了!向右走,就上菩提道;向左走,就邪魔外道。這時候是最重要的關鍵處。 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十一面觀音密法(十四) 十四 帶入真實法 任何法門都窮盡一切法,當然大家今天修十一面觀音法,同樣是用此真實法:透過持咒、打坐或者工作、執事,乃至上班等等,都是法門,並非上班、煮飯算不上法門。這種種法門皆有一個要領,亦即真實法必須用得上:「我這樣做對嗎?這樣做能了生死嗎?」買賣,從世間法看,即「錢來,東西拿去」;講修養,加個「請」,世間法嘛,必須客氣、甜蜜、圓融,博得消費者歡心,事業才能成功。這只是世間法,賺很多錢是福報。如果每個客戶都像綿羊,你像魔鬼,一隻一隻吞噬入腹,那就沒有福報:被你吃掉兩隻,其他都嚇跑了,福報就此兩隻罷了。然而這當中也有出世間法:我向他收錢,能了生死嗎?我拿東西給他,怎麼了生死?假如要求往生凈土,向他收錢,能往生嗎?我把東西包好給他,並說:「謝謝!」禮貌迎送,這樣能往生嗎?假如要明心見性,如此能明心見性嗎?你帶著這個疑情,一路走下去就對了,這是真實法。現在持十一面觀音咒,同時唱種子字,但這樣唱、這樣持,對嗎?持十一面觀音咒做啥?「師父規定要結界,所以就來了嘛!」念完了,步罡踏斗,回去,下禮拜再來,如此雖說沒意義,卻也修得一點福報。十一面觀音咒,透過你的嘴念過一遍,此一法界瀰漫著祥和之氣,不過這個力量或許太薄弱了,跟誰相應你大概不知道。會相應是肯定的,然而到底怎麼相應,實在霧煞煞,反正都是師父說的啦!如何相應?我哪知,只好丟卜筊杯。這樣的話,修學就叫不得力,這種行者沒有信心。各位,信心何在?就是提起這個疑情:我這樣持對嗎?有什麼方法可以進步?我所說的都是大公式,公式怎麼用,人人殊異,但絕對要自己去用、去實踐。師父引進門,就引到這個門,該怎麼用心,下面就看你怎麼走。修行靠自己,必須用心去找。譬如唱十一面觀音種子字,你這樣發音對嗎?或者人云亦云,只是隨眾……跟著唱?你依從這種方式,老是求一個外在肯定,那樣不對!你就算懵懵懂懂、毫無所知,但念一念也會發現,耶!就是這個音。有位同修是這樣修:圓滿陀羅尼持一陣子,發現是ㄋㄚ音,於是帶著疑情:「ㄋㄚ對嗎?」他繼續努力,再一個結界下來,發現不是ㄋㄚ。剛開始師父就叫他持這個咒,他問師父:「這叫什麼咒?」師父答道:「我也不知道,不過你持就是了。」乖兒子遇到笨師父,照樣成就!那個咒他就一直持,先是ㄋㄚ,然後發覺不對,他也不去到處問,只是一直精進,再結一次界,這個音對嗎?結果發現是ㄇㄢ。昨天打電話跟我說,他肯定這個是對的。我要他再結界一次,倘若不改變就對了。不管怎樣,眼前出現這個音,就當成是這個音,再結界下去,如果不變,那就對了。眼下都只是出現而已,你必須慢慢去求證和驗證。如果真的用心,就會發現。至於答案對不對,不管。重點在於求證的心與驗證的技巧,那便是智慧。現在持這個種子字,直接就從果地來,這個音應該是對的,我說「應該」,意思是:它本來是對的,可是你現在發音不對,我雖沒聽過你發音,但可以感受到你的發音不對。至於怎樣發音才對,可以從你的「頭裡面」去感受是否正確。唱的時候,發音的各個共鳴部門有沒有全部撐開?亦即高音處有無發上去?低音處有沒有發下去?最高音、最低音極限到哪裡?或者你的高低音只是大小聲的區別而已?如此又何必叫高、低音?高、低音從哪裡來?你發現,一發高音喉嚨都快破了,一發低音口水都流出來了,「哦!這樣子對嗎?」疑情帶著,馬上就發覺種種問題,你的色身很快會進入改造的領域。目前全世界各民族的發音都傾向於某一部分而已,我們每個人發音也各有所偏,甲的聲音很宏亮,乙的聲音很高亢,丙的聲音極低沉。為什麼?他的發音部位,或許自嬰兒牙牙學語期,便摸索出共鳴部位來了,然後就一直從那個部位發音。現在我們不宜只用那個部位,若還持續使用原來傳統的部位來發音,字母的音跟韻不能刺激你的大腦。今天我簡單作個結論,如果生理學家、醫師來修行,或許很容易就體會得到。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及個性如何,與其發音有絕對關係。現在看這一百來個人,人人發音方法、發音組合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個性、才華,了解嗎?發音一共有幾個部位?發音技巧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等內分泌系統,包括小腦、延腦、松果體、腦下垂體,隨著你發音器官的組合不同,它對大腦的按摩也不一樣。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辭,故暫稱「按摩」,可別真的用手去按摩你的大腦。用音的頻率去按摩大腦,內分泌將因此改變,性向、才華也就此產生區別。不管你聽懂了沒,只管去摸索就對了。修行人都在創造第一手資料,不管醫生同不同意,將來一定不可避免會朝我所說的方向去研究。人們對生命無法透徹了解,才研究星相學、五行、血型……等等。假如血型能確定人的個性,那麼人的差異又怎麼會這麼大?世間人百百種,就是因為各種組合比例不同。以發音來說,它對我們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不一樣,你攝取的食物和氧氣的成分、比例不同,引發的內分泌亦有不同,由於你如此長期發音,所喜歡的食物自然也有異。倘若改變發音技巧,你會發現,飲食習慣也改變了。同理,飲食習慣的改變自然也影響到發音的狀況,乃至影響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變化,即使比例只有一點點,對人就會有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的訓練,不透過任何媒介,只要好好去調整發音的系統,應該說是訓練喉嚨以上,頭殼以下部位的共鳴。一個字母的唱腔、發音的技巧,都有如此大的學問,若從經典里來看,看不全。我們同修中有人學聲樂,可以請教他們,看看此種狀況有多麼殊勝。那個領域,並非扯著嗓子:「嗡嗡……」而已。從世間法看,這不過是發音技巧。就修行者言,亦不過是在為大腦按摩而已,假如我們只為發音技巧而訓練,未免可惜,就像拿一塊黃金去換一個饅頭,但這塊黃金即可以買一棟房子,還附上一套全自動制饅頭的設備,而你竟然只換一個饅頭而已!站在修行的領域上,我們可以擁有更多,所以各位訓練時,不要光唱過一遍就了事,一定要很仔細了解怎麼發音。盡量嘗試,可能會有奇奇怪怪的聲音,甚至覺得難聽,但那都是你的意識形態。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看到你進行此一試驗會很高興,因為真正的行者才會做這項實驗。這不是要去當歌星,而是要做一個偉大的行者。在試驗、摸索中所得到的任何答案,不管對不對,都不要管,儘管經驗與嘗試就好。你會由此發現一條軌跡,那條軌跡就是我們將來饒益眾生、成就莊嚴佛果的途徑!修行中如此嘗試,就叫同願同行,這個疑情就叫真實法。真實法,去做就對了,毋須猶豫,其他所有皆是媒介。今天佛教社會流行的弊端,即是把媒介當法門,那都弄錯了。我常舉例,媒婆居中介紹,你是要跟對方結婚,而不是要跟媒婆結婚。今天學佛者,法門沒弄到,全弄到媒介上去,都錯了。透過這個法門去自我訓練,才嫩成長和壯大,這是每個行者要做的事。於此過程中,色身的轉化,可能不止會很痛苦,而且疼痛還很激烈,但熬過去,成就是你的。倘若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面上,你可能有很多舒適感,乃至有很多所謂感應、情境一再出現,那究竟是神經?還是神通?真正的行者都不去搞那些。修行會讓人的色身、生理及心理產生廣泛而微細的變化,使之達於至善,這對我們才是真正的裨益。所以期望各位在進行字母唱誦的訓練時,千萬不要流於傳統的唱法。就用我們所提示的原則去經驗,便可知字母的音域無限廣闊。從最低音、超低音,直到最高音、超高音,所有聲樂家所達不到的領域,字母音聲的領域都能達到,你由此技巧慢慢去推敲,就能了解。我們也說過,二合的唱法,一次發音是兩個聲音,三合是一次發三個聲音,當你所有的共鳴點都同時起作用,會是一番什麼狀況呢?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修學密法的五個次第
金剛舞,最殊勝的「見即解脫」密法
密法難值難遇
施身法:密法中的斷法
江湖金口決——祖傳計算生命密法 - Qzone日誌

TAG:法師 | 觀音 | 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