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山水畫欣賞4

山 水 設色紙本 1944年作款識:祖禹先生法正,甲申正月初七,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朱文)、傅抱石(朱文)這件《山水》題材直接取自於當時重慶周圍長江兩岸的風光,應屬於傅抱石探索時期的作品,「抱石皴」技法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經透漏出融匯、活用了各種傳統皴法,歸集於「破筆散峰」的運用。在此畫中,破筆散鋒在皮紙上寫、塗、抹、推、拉、壓、簇、轉、掃,毫無禁忌,大膽落筆,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和色彩渲染,使得其作品大處氣勢奔放,小處又精細耐看。圖中橋上行人,為畫作的點睛之筆,起到了收攏視點,全幅皆活藝術效果。全圖已有明顯個人面目,雖保留著探索的痕迹。但正是從這裡我們看到了傅抱石從師古中脫化的努力。

杜工部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鏡心 1944年作 (9200萬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題識:甲申秋八日,寫杜工部九日藍耕會飲詩意,抱石。鈐印:傅、抱石之印、代山川而言也、蹤跡大化、抱石得心之作在此幅《杜工部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的畫面上可以觀賞到先生在傳統山水畫皴法基礎上,融匯、活用了各種傳統技法,他選擇了傳統皴法中最不規律,最自由,也是最洒脫的兩種—『亂柴皴』和『亂麻皴』。又取了他頂禮膜拜的石濤上人的『泥帶水皴』,並加倍地用水暈染。在此之外,傅抱石不斷探索自然的新法,以『破筆散峰』表現山石紋理以及峰巒結構。此舉拓展了中國畫用筆的表現範圍,在山水皴法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發展,形成了留名後世的『抱石皴』。傅抱石在技法上另一個突出的成就便是大膽用水渲染,他認為這是宋人畫法的遺存,他創造性地將這種技法從移植到巴蜀原產的皮紙上,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他吸收了日本畫的渲染技法,並堅持認為:『他們的方法與材料,則還多是中國的古法子,尤其是渲染,更全是宋人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用色層層渲染,多者積至八九層。濃重渲染法的大膽運用,把線、皴與點統一成面與體。此圖中山體與樹叢的渲染即為層層積染,而瀑布兩旁石壁的渲染法則明顯地流露出外來的影響。

巴山煙雨立軸1944年作千里關河慘淡中題識:甲申三月十九日,重慶西郊,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抱石得心之作、代山川而言也《巴山煙雨》作於1944年春,一半山川帶雨痕的畫面,茫茫蒼蒼,正彰顯出傅氏的精神氣質。畫中的層層山巒,以縱橫排的抱石皴,借濃郁滋潤的墨色,層次畫成,遠山用淡墨暈染,漸漸虛無。抱石皴為傅抱石在傳統山水畫皴法基礎上,融匯、活用各種皴法,歸集於破筆散峰的運用而獨創的一種皴法。抱石皴是用草書筆法作皴。古人只有中鋒與側鋒兩種筆法,變化有限,側鋒作皴易凝滯,傅抱石創造性地將筆鋒散開,實際上等於無數中鋒,在皮紙上寫、塗、抹、推、拉、壓、簇、轉、掃,大膽落筆,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使得作品大處氣勢縱橫,小處精細耐看。與此同時,為求得畫面整體效果的統一,傅抱石還吸收了日本畫的渲染技法,通過用色層層渲染,把線、皴與點統一成面與體。《巴山煙雨》全畫以淡赭渲染,松樹枝幹則用重赭色凸顯其老蒼之概,雲松草木再染以花青,橫刷豎掃,表現出一派風雨陰晦、蒼茫迷離的景象。為表現圖中的雨景,畫家以其獨創的墨掃法,用墨筆斜掃畫面,順著右上到左下的方向,以不同濃淡、寬窄、力度,刷掃出雨線雨勢,令觀者真切地感受到風掃雨瀉的滂沱氣勢。傅抱石作畫,講究大膽落筆,小心收拾,思深而意遠。畫中被風雨吹向左側的松針,纏繞在松枝上隨風飄舞的藤蘿,無不畢現。其點景人物,走格調高古一路,山亭中坐雨賞景的朱衣高士,石橋上曳杖而行的藍衣雅士與身後為其撐傘的紫衣童子,形象奇古,超凡脫俗,成為畫龍點睛之筆。同時,在一片煙溟雨漠、黯淡迷離的氣息中,成為醒目的色彩亮點。

深山訪友 立軸 設色紙本款識:此作藏之敝篋十餘年,蓋抗戰期間在重慶手寫也。倉率寄奉,寶超先生即希指教。一九五五年五月廿七日,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後「金剛坡時期」即1939年傅抱石到重慶任政治部三廳秘書寄居金剛坡,直至1946年隨中央大學遷移至南京,是傅抱石畫風的轉變期,許多重要作品都是在當時完成的。這幅《深山訪友》所繪的正是當時金剛坡的特殊地貌。層層山巒圍繞著疏疏落落的村舍,到處是溪流、樹葉。通幅筆墨蒼茫雄奇,夏季的巴山夜雨更是煙霧瀰漫,不辨東西。坡前兩株老樹以破筆敗毫濡墨而成,中間隱約透著山嵐白光。右側的白水清澗、山泉迭流。左側下角有衣冠人物二名,五官謹嚴精細,衣紋流暢。在一片光藹中高士的形象顯得聖潔而偉岸,而這種氣息與東晉以來的士人氣息竟暗相契合。「抱石皴」揮掃自如的豪邁風範卻又與當時的時代氣息所吻合。

觀瀑圖 設色紙本1944年作松蔭清話 立軸 1943年作

幽對鳴泉 設色紙本 1944年作(2530萬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題識:祖禹先生法正,甲申正月初七,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抱石齋、印痴此圖取全景式構圖,主題寫高士幽居深山,值友人來訪,童子烹茶相待。二人於平坡空曠之處松下對坐談天,飛瀑自山巔傾瀉而下,而二老傾談似未受飛瀑轟鳴之影響,動靜之間,滿溢避世遁愓情懷。畫面氣勢磅礴,近景古松蔭蔽,峻峰巍峨;遠處,三股飛瀑奔騰而下,如聞雷鳴;全畫賦色高雅,僅以淡石畫山,花青染樹,濃烼深沉,而在主山岩林濃淡與雲嵐繚繞之間,卻隱有一股陽光和煦的溫馨之感;二高士與一童子雖為點景,但神態悠然;連松林間屋舍窗內的一隻茶壺煮水之意,都作出細膩的表達;在粗豪迭宕的筆墨之間仍不失物像互動的合理鋪陳,實乃名家風範。

溪亭觀瀑圖立軸1944年作六老觀泉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林亭觀瀑 鏡心 設色紙本 1944年作款識:甲申夏五月,東川金剛坡下山齋,傅抱石。鈐印:傅、印痴、抱石齋畫中所用皴法乃是其獨創的抱石皴。描繪山間瀑布直瀉而下,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般氣吞大荒之勢。近處山腳下,高士觀瀑,閑適自得。由於傅抱石長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故其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又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

看山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4年作款識:耀卿先生方家教正。甲申四月望日,傅抱石重慶。鈐印:其命維新(朱文)、抱石大利(白文)抱石先生對古人從深切理解達到思想感情的共鳴。畫面構圖平穩,以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描繪遠近兩峰。遠山蒼茫混沌,遙接天際;近景腵派對峙,厚重堅實。一線山泉由遠而近,逐漸開闊,最後化作潺潺的溪水從近景的橋下流向畫外,巧妙的將兩山聯繫在一起。行人雖細小如豆,亦精工不苟,他們和流水一起,給寂靜的山林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樹稦樹葉皆以濃墨破筆寫出。全畫以淡墨渲染山體,把線條、皴法統一成體、面,整個畫面渾然一體,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瑣碎堆砌的通病。

峽江山水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943萬元,2011年4月上海恆利)款識:隔岸桃華迷楚寺,亂帆爭卷夕陽來。甲申六月下浣,新喻傅抱石寫。鈐印:傅(朱)、往往醉後(朱)、一夫清賞(白)

石濤詩意圖立軸 1944年作款識:青天一明月,孤唱誰能和。養春先生、淑慎畫家雅賞,即乞教正。甲申五月初九日,重慶西郊金剛坡下,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大利、抱石齋傅抱石先生一生喜愛石濤,研究石濤繪畫藝術,把自己的名字也改為「抱石」,他創作有多幅以「石濤」為題材的代表作:《大滌草堂園》、《石濤上人像》、《送苦瓜和尚南返》、《仿石濤山水》等等。抱石喜歡石濤詩意入畫。1942年,傅抱石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介紹自己繪畫題材的「第二條路線是構寫前人的詩,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其中提到石濤的一首五絕,「盤礴萬古心,塊石入危坐,青天一明月,孤唱誰能和。」正是此畫畫意。《石濤詩意圖》中,傅抱石將塊石置於畫面右下方,雖略施淡赭,而仍巍然黝黑,正是月下山石的形貌。石上一高土,仰望著面前空曠無際的水面上的粼粼波濤,若有所思,青藍色的月光孤懸空中,斜照在水面上,令水面也反射著清冷的波光。點出詩人與畫者「孤唱誰能和」的孤獨,「磅礴萬古」的胸懷。

東坡詩意圖 設色紙本 1944年作題識:掃地焚香閉閣瞑,簟紋如水帳如煙。客來睡起渾無事,捲起西窗浪接天。甲申二伏中,酷熱,寫東坡詩意,傅抱石,重慶西郊記。鈐印:抱石大利、印痴、抱石齋作1943-1944年間,是傅抱石的藝術創作高峰,此作即為此時期的精彩之筆。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一幅《麗人行》。徐悲鴻稱讚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並題:「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對傅抱石此階段之畫藝有高度評價。此圖筆墨縱橫狂肆,皴染大氣磅礴,煙靄渾然一體,畫面流動不居,極富傅抱石山水畫特色。中近景山坡與遠景中峭壁一角共同形成前後空間效果,山頂小亭下有二人在放聲談笑,把酒言歡,畫面整體傳達出一種酣暢淋漓的意境。此畫為傅抱石對蜀中的印象表現。畫面節奏的把握和對於筆墨的精深造詣均有體現,較其它繪畫更顯自然純真,堪稱傅抱石此階段山水畫代表之作。

秋江泛舟1945年作泛舟1943年作客泛秋水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碧海群帆設色紙本(3162.5萬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款識:隔岸桃花迷野寺,亂颿爭卷夕陽來。抱石寫。鈐印:印痴、新諭傅氏、亂頭粗服、抱石齋題跋:此幅沉雄奔放,余深好之,苦不得兼,遂為世芳先生所致,喜同嗜趣,敢志姓名,悲鴻。鈐印:悲鴻《碧海群帆》,畫題石濤詩句,為石濤1679年所作,石濤本人曾據此創作《隔岸歸帆圖》和《枯墨赭色山水》。傅抱石喜歡此句,四十年代初以此為題創作了多幅佳作,本幅從題款和畫風上判斷應與《石濤詩意圖》為同一年所畫。在構圖上,本畫大江的S型走勢的對角線縱貫構圖顯得更為悠深宏闊,相應的山勢就顯得更加連綿縱橫,亂帆爭卷的力度就顯得更為激蕩;在隔岸的桃花、樹竹、野寺的配景上描繪更為細緻,層次更為豐富,意境更為深遠,特別是幾顆大樹的樹榦墨色沉著有力,增加了作品的壯魄之氣;江水山體的處理上,「抱石皴」用得更加繁細,江水的流動顯得更為洶湧澎湃,山體在夕陽的映照下更為渾厚深沉;船隻人物的點綴上,也收拾得更為細心生動,本幅雄強激昂的氣勢也讓觀者心情更加難以平靜。

苦瓜詩意圖1945年作山水 1945年作款識:高人修白業,朝對白龍潭。石上呼龍出,岩前構草庵。何以療晨飢,採藥常盈檐。種桃不計歲,回壁遺塵貪。只明峰六六,莫辨徑三三。逢人問迷津,引手當指南。伊余憶仙源,十載懷幽探。展轉忽逾時,春風乘興籃。有幸晤芳躅,握手成長談。一聽鳴紅泉,再生十笏盦。到此積慮浣。勝攬如沈酣。出阻在窮境,險歷固所甘。天都晦風雨,何日舒晴嵐。亂走出空外,鸞鶴方同驂。苦瓜詩,抱石寫。鈐印:乙酉(朱文)、抱石大利(白文)、傅(朱文)

一生好入名山游 1945年作(336萬元,2010年4月上海恆利)款識:(1)一生好入名山游。乙酉正月十九日,傅抱石重慶西郊寫。(2)桐知先生雅賞拙作,即此奉正,抱石補記。鈐印:傅(朱)、抱石之印(白)、乙酉(朱)、蹤跡大化(朱)抱石先生在這幅以大詩人李白名句為主題的作品中,以他獨特的「抱石皴」,把他的精神氣質與自然風光結合,表現出一種傳統繪畫中所缺乏的視覺衝擊力,真是往往醉後,筆所未到氣已吞。況且此畫以狹長條的豎構圖,令欣賞者在此畫前,猶如傾聽一首激情浩蕩的樂曲而心潮澎湃。

大滌山詩意圖 鏡框 設色紙本 1945年作題識:湖外青青大滌山,寫來寄去渾莽間,不知果是餘杭道,紙上重遊老眼間。苦瓜大滌子游餘杭詩意,今錄之並寫景。乙酉大暑,東川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並記。鈐印:傅抱石、新喻、往往醉後此作為傅抱石居於重慶金剛坡時創作之山水畫。畫面山巒起伏,江水蕩漾,既有萬里江山之大氣磅礴,又有文人繪畫之清新意境。點綴其間的亭台和人物,為壯麗山水注入一縷生氣。題識中可知,圖中所畫為大滌山之景,乃傅抱石借石濤之詩句所創作。大滌山是抗清英雄黃道周(1585-1646)的故地。當石濤途經大滌山,耳聞抗清英雄之故事,心中驟然湧起對故國的懷念,對失去之家園的無比依戀與渴望。無奈不得排遣化解之法,只得付諸筆墨,把胸中所念之大滌山描繪於紙上。故此,石濤便有了一個新的別號「大滌子」。幾百年後,傅抱石根據石濤詩句再做此圖,可見其對石濤的藝術思想和成就之景仰和推崇。「我用我法」、「搜盡奇峰打草稿」等石濤的經典繪畫理論對傅抱石影響頗深。他自己曾說:「余於石濤上人妙諦,可謂癖嗜甚深,無能自已。」因此,這幅作品也可看作是傅抱石先生向石濤本人及其藝術成就的敬禮之作。

秋山清話 1945年作(1600萬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秋山登臨 1945年作款識:乙酉大暑,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寫,傅抱石。鈐印:傅、抱石之印、乙酉、蹤跡大化《秋山清話》作於1945年,其蒼茫淋漓的筆墨風貌,足以代表抱石先生金剛坡時期的風格。畫面採用了傳統山水中的高遠式構圖,以表現山勢的高峻和深邃。觀其皴法,畫是亂麻皴與荷葉皴的結合,前景又用了拖泥帶水和潑墨。皴法之外,是破筆散鋒點,濃濃淡淡,疏疏密密,似亂而有序。復以淡墨多次渲染,最後以墨赭、墨青敷之,使線、皴、點等元素構成不同的體面關係,並最終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營造出一個雄奇蔥鬱的山川景緻。畫幅下端石壁上,以重墨寫老松一株,繁枝密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樹上、石下,泉瀑呼應,這是天籟之聲。格外有趣的是,在一片混沌中,兩位樹下對話的高士和一位紅衣童子卻清晰可見,三個人物均以簡練而精確的筆墨勾出,意態生動,形象奇古,氣質超凡。其形像似從混沌山水中躍出,其精神卻又與山水相契相合。懸畫遠觀,便覺通幅山川潤澤,霧氣瀰漫,元氣淋漓,意境悠遠,應為抱石先生盛年妙作。

蜀山尋勝 設色紙本 1945年作題識: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之印、乙酉、蹤跡大化全畫以豎長條幅構圖,分兩段表現:一是淡墨、赭石繪成的遠山,一是墨赭稍重的前山和其中花青、重墨染就的密林,兩段之間以縹緲的雲氣相隔。遠山數重,崔嵬陡絕,山間一瀑布飛瀉千仞,沒入雲霧之中。山巒用典型的「抱石皴」畫成,縱筆揮掃,真實表現出大山的體、面、光線和空間感,線條毛澀披離,「恰似鐵畫銀鉤,柔韌遒勁,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更遠處,以極淡的墨染山勢,略示有無而已,但云霧茫茫遮望眼、千峰隱隱漸無窮之勢已躍然紙上。前山峰頭低緩,皴法稍異,墨氣淋漓,渲染草木華滋的效果,既起到過渡畫面的作用,又襯托出遠山的巍峨險峭。山中繪鬱郁莽莽一片松林,墨彩沉沉,初看一片蒼茫,細辨則前後遠近高下分明。樹木繁而不密,處處透氣,林下風來。林木間留白,中見三人自左向右登坡而行。人物以細線勾成,刻畫精細,衣冠高古,神情畢肖。前導一人,長笄簪發,面長有須,眉目蒼逸;身著灰袍,衣袖寬大,籠手回身欲語。身後一文士身穿白袍,腰扎絲絛,神情與前一人相呼應。一紅衣童子緊隨在後,頭扎雙髻,手持竹杖,垂首而行,身體大部分隱沒在松石之後。雖然人物所佔畫幅不大,但在濃重的松林背景中十分醒目,是畫眼所在。傅抱石作點景人物之精彩為識者公認,此圖中人物眉眼、衣飾描繪之鮮活傳神,尤可作為其盛年時期經心得意的代表。

太白詩意圖 鏡心 1945年作款識:乙酉小春,抱石寫太白詩意,東川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之印、抱石山齋傅氏好寫詩意畫。本幅詩意畫章法大膽而奇特,兩株重墨畫成的大樹幾佔去了四分之三的畫面,大樹下面有條蜿蜒曲折的小溪,一高士及一抱出畫的童子沿溪而行。遠處有崇山峻岑,應是溪流之源頭。畫面滿而黑,而在「滿」與「黑」之中卻能重點(人物)突出,層次分明。由於畫家精心畫出了「透氣處」,使畫面不悶不塞。這正是畫家本領的高超之處,也是傅氏早期山水之一大特徵。畫中高士在匆匆行走中一邊「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同時期盼著與友人吟酒賞畫。傅氏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看似畫得隨意,卻總有一股飄然之氣,與整個畫面靈動飄逸的風格十分和諧協調。這一特點在本幅《太白詩意》圖中可說最為典型。

山齋飲酒 設色紙本 1945年作款識:乙酉仲夏杪於沙坪壩中央大學。傅抱石。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劉伯倫《酒德頌》。目寒先生雅正,新喻傅抱石寫奉。詩堂:晉賢酒德。新喻傅抱石逸興。濟深識。鈐印:李濟深(白文)微雨不滑道,斷雲疏復行。紫崖奔處黑,曲徑去邊明。秋日沾新影,寒江落舊聲。柴扉臨野碓,半濕搗香粳。傅君抱石游神與古會,縱興以豪妙為趣,千載誰復有此驕雅。卅五年冬月,葉為銘、劭塵、胡適之、廣生、玄同,識之。邊跋:△款署:澤遠齋主題。鈐印:盛祖江(白文) △柳其賦文。 鈐印:奇岡(朱文)、法名(朱文)△目寒先生方家正。作賓。鈐印:作賓(白文) △乙酉長至,陗寒,壽璽。鈐印:壽璽(白文)意境的創造在傅抱石的繪畫中占重要地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帶給人們巨大的震撼力以及在意境審美上幽曲委婉的回味。傅抱石尤其擅長以筆墨技巧等繪畫藝術手法描述真山真水的自然美和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在他的筆下,山水氣勢磅礴、韻致高雅。這件《山齋飲酒》氣韻生動,畫面中有古裝人物迎著風雨行於山丘,非常有古意。這件作品體現了傅抱石極高的筆墨技法。先生曾說過:「畫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領,沒有手段,就稱不上畫家,僅有一種手段,終究難稱一流大師。」從圖中所見作者散鋒筆法的應用和「抱石皴」的發揮,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傅抱石用筆根擦染出高山高聳挺拔的山坡,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其壯麗氣勢和質感以及山石在飛泉的影響下的濕潤感。而左邊傾瀉而下的瀑布更是充滿動感,以散鋒筆法畫水所造成的效果顯著,在此畫前景水口中表露無遺。

幽谷鳴泉立軸設色紙本(920萬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款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鈐印:抱石私印、蹤跡大化金剛坡孕育出了傅抱石獨特的繪畫語言和山水畫風格。《幽谷鳴泉》即是產生於金剛坡的佳作,約作於1945年前後。此圖採用高遠式結構,近景和中景的層次被模糊化,使遠景的山巒逼近眼前,呈現出高大險峻、峭拔欲傾的山勢特徵,山體輪廓及樹木松石以破筆散鋒快速寫成,極盡毛筆之所能,從筆尖到筆根,勾厾皴染,粗頭亂服,有佛家「破除名相」之豁達。用墨則酣暢淋漓,營造出濕氣氤氳的效果。近景施以大片濃墨,襯托出溪水之清和亭中高士之幽,簡淡,示意而已。傅抱石山水遠承南宋釋家和元代文人畫,近則獨鍾情於石濤,有深厚的傳統繪畫的基礎,加之眼中的巴山蜀水,故有其獨特風格的產生,此外也不可忽視其畫中的人文關懷。這便要聯繫他所處的那個戰亂的時代,烽煙四起,滿目瘡痍,人民的離亂苦難,不免使他的內心痛苦,所以,常常在醉酒的同時,用筆墨宣洩心中的憤懣與痛楚。這或許正是他的「往往醉後」的境界。

瀑泉雙流圖設色紙本乙酉(1945年)作(560萬元,2008年4月中國嘉德)題識:乙酉冬月,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鈐印:傅、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圖寫山中雨後,泉瀑奔瀉之景,展軸觀覽,似聞其聲。作者混用亂柴、亂麻和拖泥帶水諸皴,粗頭亂服,橫塗豎抹,酣暢痛快,元氣淋漓,當是酒酣興濃時所作。圖右鈐「抱石得心之作」一印,可見是作者自覺得意的佳作。

聽瀑圖 立軸乙酉(1945年)作 (5692.5萬元,2011年6月北京歌德)題識:是畫寫於乙酉九月重慶西郊,仲歐先生雅賞拙作,即以奉教。癸巳三伏,傅抱石金陵補記。鈐印:抱石私印(白)、往往醉後(朱)、青霞挪賞(朱)此畫繪於1945年,畫家金剛坡居住經歷行將結束,正值年富力強的創作巔峰期。本幅構圖飽滿,高遠之景全得王叔明遺意,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傳達出深邃之境。技法上,熟練地運用他獨創的「抱石皴」,勢如狂風驟雨,不僅成功的描繪了懸崖峭壁、瀑布飛流的宏大場面,而且表現出灌木蔥翠、流雲殘霧的氤氳氣象和渾厚之態。筆墨功力造詣深邃,己臻爐火純青的境界。畫意強烈飽滿,巧妙地留著空白,使垂簾直瀉的飛瀑,湍急奔流的溪水,與水口佇立的礬石和搖戈的蔥綠灌木,構成一首龐大的交響樂章。

觀瀑圖立軸觀瀑圖鏡心 紙本 1945年作

萬壑聽泉 立軸 1945年作款識:乙酉初夏,抱石東川寫。鈐印:傅(朱)、代山川而言也(朱)、乙酉(朱)、蹤跡大化(朱)這是一件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時期的扛鼎之作,是他中年時期的典型風格。此作不僅山頭的潑墨寫意法盡現傅抱石豪放率真的性情,且皴擦率意,水墨淋漓,把山道上的人物映襯得飄逸高華、細膩出塵。別開生面的寫山章法和充滿書卷氣的格調,使這件作品既表現出迷離氤氳的山水意境又散發出熾烈奔放的情感,顯現了畫家超人一等、出手不凡的大家風範。

林泉高寄 設色紙本 1945年作(3737.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題識:予己卯(1939年)入蜀,庚辰(1940年)十一月廿一日生長女益珊,今日適五周年,已能對楮抉移而不違予意,可喜也!乙酉,重慶金剛坡下山齋,新喻傅抱石並記。鈐印:傅、抱石大利、代山川而言也、抱石齋傅抱石的山水畫,內容多表現歌樂山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重慶城「巴山夜雨」的情趣意境。由於長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先生筆下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本幅寫蜀山的煙雲繚繞,枯濕並用,痛快淋漓,房舍掩映於水瀑樹林間,透露出二樓雅緻的書齋畫室,筆墨紙硯俱備,一高士端坐凝神於鋪展的素紙前,似在用心構思新圖。

松院鳴琴 鏡心 設色紙本題識:閑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無味,不比鄭聲淫。松院靜,竹樓深,夜沉沉。清風拂枕,明月當軒,誰會幽心。南宋楊妹子題馬遠松院鳴琴詩。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抱石齋

山亭話舊 鏡心 設色紙本 1945年作款識:乙酉中秋後二日,傅抱石寫。鈐印:傅、抱石得心之作渲染,也是傅抱石山水技法中一大特色。他吸收了日本畫的渲染技法,並堅持認為:「他們的方法與材料,則還多是中國的古法子,尤其是渲染,更全是宋人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用色層層渲染,多者積至八九層。濃重渲染法的大膽運用,把線、皴與點統一成面與體。此圖中山體與樹叢的渲染即為層層積染,而瀑布左側石壁的渲染法則明顯地流露出外來影響。圖中庭閣上這位觀瀑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脫俗,為此畫點睛之筆。寥寥方寸間,但已足以讓人看出畫家清醒的超越意識和一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瀟瀟暮雨立軸1945年作泰山巍巍圖

山間論道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題識:東川金剛坡下寫,抱石。鈐印:傅、乙酉、造化小兒多事傅抱石有高士情節,筆下多山中高士,而他本人亦是學養豐富的高士,畢生著述二百餘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不僅精通美術史,而且畫技精湛,是詩書畫印俱擅的全才。高士雅集歷來是畫家最喜表現的題材之一,抱石先生從對古人的深切理解入手達到與高士思想感情的共鳴,他不是簡單描繪古人的外貌,而是在精神上與古人息息相通,故他筆下的人物不同於穿古裝的點景人物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古人。

秋江泛舟設色紙本1945年作(420萬元,2007年12月上海朵雲軒)款識:新喻傅抱石,東川金剛坡下山齋寫。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得心之作、乙酉此幅《秋江泛舟》具備了一種濃郁莫愁的文人心緒,同時也具備了解衣磅礴的君子大氣。傅抱石用筆的最大筆性特徵是他的散鋒筆法。傅氏散鋒筆法來自傳統與其特有個性的有機結合,來自其深厚的學識和對傳統獨到而理性的認識。「亂頭粗服,不能成自恬靜的氛圍,而謹嚴精細,則非放縱的筆墨所可達成,二者相和,適得其中」,在傅抱石那亂頭粗服的散鋒筆法中有著極其嚴格的法度,在皴法上其以獨創的「抱石皴」一變原來山水畫勾廓加皴的畫法,而是把皴與線混合起來,而顯得骨肉相濟。配合其「抱石皴」,傅氏又獨創了「破筆點」,系用舊硬毫筆蘸墨點簇。此幅《秋江泛舟》遠景即以「抱石皴」用硬毫施以淡墨慢慢掃出遠山輪廓,在速度與力度上把握得恰到好處。近景則「破筆點」以較快速度運行。「抱石皺」與「破筆點」的結合成就了「傅家樣」獨特的粗頭亂服、縱恣蒼茫。在用墨上整幅則透顯出一種別樣的明潤與恬靜,其採取的是淡墨重疊,反覆積墨,色墨混用,乾濕並舉,最後達到渾融統一而不失華滋。

重山疊嶂圖立軸 1945年作款識:乙酉春三月,傅抱石,金陵並記。鈐印:傅(朱文)、抱石之印(白文)、往往醉後(朱文)《重山疊嶂圖》的布局迥異常法:畫面左下的近景山石蜿蜒盤旋而上;中景的山石,只佔據畫面左半一側,山形卻向右呈鋸齒狀排列,向上直衝紙外,石間松樹雜生,松石間繚繞的雲氣,為山石的巍然堅硬,陡添靈動;淡墨色與淡赭色的遠山,則將畫境推向深遠。1943年3月,傅抱石曾作《仿石濤游華陽山圖》,可見《重山疊嶂圖》的構圖其實借鑒自此畫中部山體平台最明亮的局部,稍作調整而成。石濤是傅抱石最喜愛的畫家,他喜歡石濤的「清新且雅」,深入研究過石濤,可很少臨摹石濤作品。《重山疊嶂圖》雖然借鑒自石濤畫作中某個局部構圖,但已然是傅抱石自己面貌,畫家運用自創的「抱石皴」,以硬毫長鋒,散鋒勾皴,形成枯筆與飛白,復以大筆掃染,在生動刻畫物象的同時,更產生出蓬勃升騰的動勢與不可一世的氣象。

雲山歸客 立軸 乙酉(1945年)作題識:石徑野人歸,步步隨雲起。梓良先生法政,乙酉二月杪,傅抱石。鈐印:抱石、其命維新、乙酉抱石先生喜歡根據古人的詩立意,或從中汲取靈感,抓住其精神實質進行藝術再創造,無須題詩而詩意盎然。此畫繪一悠閑自得之高士,雲山歸來,怡然自得。人物雖小,卻傳神生動。這個畫面空濛,意境深遠。此圖不僅意境、情趣殊佳,在藝術技巧上亦十分精絕。右下角畫樹、岸石、人等畫面主體形象,又在畫面中間上方畫一組淡淡的遠山,形成一種從左上角綿延而下之勢,左上角以濃墨題跋落款,在墨感上與右下方的墨色相呼應,使整個畫面取得了平衡。筆墨濃淡變化,樹的畫法亦可見取法石濤的痕迹。

抱琴訪友 鏡框 設色紙本 1945年作(1779萬港幣,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題識:郎德士醫師雅正。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寫。鈐印:抱石之印、乙酉、造化小兒多事《抱琴訪友》作於1945年,是傅抱石贈予朗德士醫師(Dr.GuyLatouche)之禮物。胡德士為法國軍醫隊長,1944年底至1949年7月駐華,以重啟戰爭期間荒廢了的法國醫院為任。《抱琴訪友》在構圖上與作於1944年《杜牧詩意圖》類同,遠景有高山流水,近景皆為建於樹蔽下之涼亭,左下角書童伴公子步往涼亭會友。

雪擁藍關圖立軸 設色紙本1945年作雪景山水款識:乙酉小雪第五日,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大利、造化小兒多事、乙酉《雪擁藍關圖》創作於1945年。藍關即藍田關,在今陝西省境內。此處的「雪擁藍關」出自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之詩句。原文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畫面在構圖上取法北宋畫家范寬的高遠法,將雪山的雄偉壯闊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再以標誌性的「散鋒抱石皴」繪山石草木。全畫氣象蒼茫,令人嘆服。

暮年留眼但看山設色紙本 乙酉(1945年)作

聽泉論道立軸 1945年作題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私印、乙酉此幅作品是傅抱石的山水人物畫作品,截景式的構圖是傅抱石表現高山絕壁時常用的手法,從畫面內容來看,集中於畫面的左下角,片角的坡石上樹木繁茂,樹下一位高士坐在樹蔭之下休息,畫面後方的大部分畫面採用抱石先生特有的抱石皴簡單的表現了遠處的山石的情景。
推薦閱讀:

在發一重器 太行陳化崖柏紅料抱石山子擺件
傅抱石山水畫的三個時期
傅抱石故居
傅抱石的泉瀑雨聲之美:不辨泉聲抑雨聲
傅抱石《雨花台頌》、《茅山雄姿》及現代金陵山水畫

TAG:山水畫 | 山水 | 傅抱石 | 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