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學原理」來說 ----談對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認識

用「力學原理」來說

----談對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認識

羅名花 李萬斌

編者:中國武術理論為什麼要引入「五行」、「八卦」的思想.僅僅是為了「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嚇唬外行,抬高身價」嗎?編者因為相關學養不足.因此對下文的這個結論還真不敢說三道四.不過即使暫時對「五行、八卦到底是一門什麼學問」弄不清楚也不要緊.這並不影響我們聽聽本文作者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談談他們對太極拳技擊功夫的認識。本文原標題是《朝夕盤打.默識揣摩》,現標題《用「力學原理」來說》是編者加的,特此說明。

過去在太極拳中,附會五行、八卦之說,不過是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嚇唬外行,抬高身價罷了。楊式太極拳技擊家李雅軒先生鑽研太極拳一生,在拳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就反對五行、八卦之說。通過我們的自身實踐,也說明五行、八卦和太極拳並無必然的聯繫,力學原理是完全可以說清楚其中的道理的。太極拳本身並不神奇,但功夫到了高水平,確實又令人感到神奇,這是功夫上、認識上的差距。簡單的比喻就如同衛星、太空梭、宇宙探測器、宇宙飛船,以及巡航導彈、飛毛腿導彈、愛國者導彈,及至生化武器、核武器氫彈、原子彈等高精尖技術的創造者和技術人員與一般的普通常人在知識、技術、能力、認識上的差矩一樣,前者認為並不玄妙莫測,而後者卻認為太不可思議了。然而諸多尖端技術的存在,並不是在做夢,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沒有什麼神秘奇怪。

一、「四兩撥千斤」的實質

「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技擊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也最容易使人疑惑。所謂「四兩撥千斤」,絕不是以純四兩撥真千斤。它是以掌握純熟的技巧,比喻推手中重視以小力破大力,以少勝多的形容用語罷了,同時要有堅強的實力作後盾。正如吳孟俠先生在其名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一書中所說:「俗謂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以小力勝大力之意,並非純四兩來撥真千斤。拳訣說:『練成千斤力,只費四兩功』,是說要有千斤的收穫,只用四兩的力量達到成功。例如,對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勢來襲我時,因我用圈環法,滑走來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兩之力撥動千斤之勢,達到制敵之目的:倘若四兩的力量不成功時,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後接應周旋,也並非以純四兩敵千斤之說法」。

太極拳講「四兩撥千斤」實質上是極重視在運動中借力使勁,即藉助對方進攻的力量,自己只需要使用較少的力量,去改變對方力量的方向,從而破壞進攻者的身體重心,最後變成一個合力去制勝對方。但是絕不能理解為練太極推手只需很小的力量就夠了,不需另外再練什麼力量。其實,太極拳技擊推手也是一種身體接觸型的對抗性運動,推手技巧運用得再純熟,沒有一定的力量做基礎也是不行的,因此,練推手仍應重視力量的訓練,除了練習下肢的屈伸力量,腰、腹、背肌的力量以及上肢的屈伸、展收力量外,更應重視上下、內外的合力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太極拳推手的技擊技術。

在這一方面,太極拳家羅基宏先生作了一針見血的說明。他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太極拳技擊實踐體會,大膽而堅定地指出:「要想四兩撥千斤,必先練就千斤力」。指明了實施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消除了一些人以為太極拳不須氣力即能打敗對手的誤解,為現代太極拳技擊訓練恢復歷史面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四兩撥千斤一例在運動中,對方用大力雙手前推我胸時,我先用雙手前上接住對方兩肘撐架一下,待對方再次加力前推時,我則順其勢趁其力以極快的動作和短小緊湊的勁力,向其前下牽捆猛帶,其必向前下撲空閃栽於地;這一招若被對方事先覺查到,不前撲而向上反抗時,我則又即刻變勁向上撩撥並向前斜上方撐拔推按,又趁其勢借其力將其凌空掀起,對方此時因被動走轉不靈、又來不及變勁逃走,必然被我借力發出,,而仰面倒地。

二、「用意不用力」如何解釋

《人體生理學》之「肌緊張反射」認為:高等動物和人的正常骨骼肌經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緊張狀態,這種恆常的輕微的緊張性收縮,稱為肌緊張。肌緊張具有很大的生物學意義。動物和人藉助於肌緊張才能保持正常的姿勢和維持身體支撐時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保持這種「輕微的緊張性收縮」狀態,也需要消耗一定的體力,如平素的走路散步,雖然是身體松到無意識(即不注意)的向前運動,但時間稍長,人也感到累,說明是費了力氣。再如,尚若放鬆站立不動,或保持一個舉臂或什麼簡單的姿勢不用力,但時間稍久,人也感到累、費力氣,說明人還是用了力。實際上我們知道,除了睡眠的時候,神經系統功能均呈抑制狀態外(事實上,睡得太久,人也疲乏無力),一切行動決不可能不用力來維持,何況拳術是全身運動的一種,施演時怎麼能不用力呢?況且退一步說,即使能夠做到不用力的程度,則肌體和肌肉勢必停止運動而鬆弛,這樣還能發揮拳術的功用嗎?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原則是對的,但應向學者講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多用思想,少用無謂的拙力、蠻力、死勁。正如太極拳家張義敬先生所說:「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真不用力,哪裡還能練拳?這自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同時也強調用意的重要,也就是用思想的重要」。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只是太極拳的一種高妙說法。

三、太極拳的「後發制人」

所謂「後發制人」也不是專門等待對方來打我,我再制人。太極拳講究不盲目發動進攻,而以「聽」來判斷。「送上門來」當然更好。發覺對方有隙,應立即攻上。「按定四正隅方變,觸手即佔先上先」,即是至理名言。所以說得到機會,應先發制人,「彼微動,已先動」,一定要靈活,不能讀死書。

後發制人之一例-推手中感覺(聽)到對方雙手欲前推我腹部時,我先有意用腹去接捧住對方雙手,當對方欲推不動,又後撤不及之時,我用手臂或左或右橫擊對方肩部外側,同時配以腳步扣擺勾絆對方,其必即刻向我或右或左栽跌倒地。

四、關於太極拳的「以柔克剛」

就太極拳「以柔克剛」而言,這裡所指的「剛」不是具有太極拳內勁質量的那種剛:而是通常意義上的「剛」,即蠻力、硬力、抵抗之力、無變化之力,這是無法變化的剛。這裡所指的柔,則是指太極拳剛而復柔階段的柔,是能伸縮、能運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若是軟塌的、無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剛?所以,以柔克剛,就是指用有法的「柔」去克無法的「剛」。這一點必須清楚,不可混淆。

例示:有位粗魯笨拙的莽漢雙手向我胸前猛然撲按而來,我則不躲不閃有意以胸捧接對方雙手,並與對方的勁力相配合,協調似有彈性的再回收胸部寸許,這時對方之力已即刻被我卸掉,但其臂還未抽回或變化,我這時則要抓機不放,利用其臂當我臂用,內勁通貫彼臂而達於彼身中力源之僵滯點,在哼哈之中突胸放勁將其打倒後仰,便是以柔克剛的高級打法之一。

五、刻意求快、強以致用

太極拳作為競技武術,它對速度的基本要求是快,只有動作神速,方能出奇制勝。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訓練是刻意求快的。這和其他競技武術項目,幾乎沒有區別。但是,為了達到「疾迅誰能敵」的訓練目標,太極拳採取了獨特的訓練方式——慢練。因為太極拳理法精密,只有動作放慢,才便於用腦細心體會分析,領會要領,強化心理意識訓練,增強內功,也便於熟悉勁法路徑及其變化,使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

同時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太極拳與其他拳種一樣,也是刻意求強的,只不過它的訓練方法獨特而己。在外壯功夫和強度練習方面(某些方面的技擊功力訓練除外),太極拳不及其它拳種和其它體育運動項目。但是它一般很講究「積柔成剛」,注重棉里裹鐵式的內壯功夫和發揮人體潛能的訓練,這是一條變弱為強的極富成效的途徑。學習者若能明平此,且能不斷揣摩,堅持不綴,就能實現由弱到強的轉化。功成之時,自身的弱點諸如體弱力小將得到克服,強大的內勁質量及純熟而高超、極富靈敏變化的技巧將取而代之,從而成為整體上的強者。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才可謂拳經云:「耄耋能御眾」、「四兩撥千斤」,否則,是不可能的。儘管從力學原理上講,利用槓桿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但競技的對方畢竟不是千斤重的靜物,而是運動著、變化著、時時威脅著你的強敵。這時你想用「走」柔化對方,用「粘」貼住對方,以控制對方的變化,然後伺機擊之,若自身沒有足夠強的內勁素質和機智靈活的高妙技巧,是不可能的。俗話說「抓個雞也得費一番力氣」,更何況對方是一個時時也想制你的大活人呢。所以,要想四兩撥千斤,須先練就千斤以上的內功勢能和高超的技巧功夫,這就是必須自強然後才能勝人的道理。

但必須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求強」,不是單純體格的強狀,肌肉豐滿、體重大、有力量。而是包括內功、技巧和心理素質上的整體優勢。其中練就雄厚的內勁是最重要的因素。據說,太極拳技擊家羅基宏先生到晚年時,儘管年齡和外壯方面均不佔優勢,但與人推手時,卻氣勢磅礴,加上強大的內勁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產生一種巨大的威懾力,任憑對方身強力壯,來勢兇猛,也不能不處處受制,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他靠的就是綜合的優勢。另一方面,還須懂得「四兩撥千斤」不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唯一形式,當我方的內勁已經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時,往往用不著發揮整體優勢的作用。再如太極拳名師楊澄甫、楊少侯、陳發科、鄭伯英、鄭悟清、侯春秀等人,常常都是一搭手即以強大的內功令對方沒有絲毫反抗的餘地,或者一接手便把對方凌空拋出,充分體現了一個強者的實力,正所謂「若非此身成鐵漢,擲地何來金石聲」。

六、太極拳的軟、輕、重、靈 軟是外似綿軟,而剛實蘊於內。太極拳中講的軟,並非是不用力和沒有力的軟塌,沒練過拳的人的懈軟,而是不用拙力的柔。柔在前、剛緊隨其後,為的是以柔在前便於試探對方的來勢,一旦得機,再用剛勁發手,這就是「接勁為柔,發勁為剛」原則的體現。 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鬆的必要措施。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識揣摩,惟以意思運行」。只有越省力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靈活,聽探順化,沾粘走轉全是在輕的基礎上進行的。 太極拳的輕緩,正是為了求得重快。能輕則能松,能松則能重快,能重快則發放才有保證。在輕緩有了功夫以後,即可以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快沉穩方為得宜。 太極拳在輕重用力方面是隨重用輕,隨輕使重,充分發揮輕重的效能。拳訣說:「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就是說,雙重是力與力爭,相持不下,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力大勝力小;單重是我用力擊出時,使對方失去抵抗力,達到我發著用手的目的。能有此種能力,必有純熟的「隨」的功夫。單重用得好,就可以使對方落到空處。所以說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能夠運用使對方處處落空,這在武技上可以說是最上的高手。 事實上,太極拳競技中的輕重,是指由我方確定一定強度的勁力作為基準去衡量對方勁力的質量。我方的勁力就是天平上的砝碼,對方的勁力則是未知重量的物體,通過接手時的比較和運動過程中的「秤量」來確定對方的輕重,即「權彼來力之大小,絲毫不差」,以達到技擊較量中的「重里顯輕勿銷停」或「重里顯輕必發手」以制敵的效果。拳訣說.「你輕我也輕,你重我來撐;你縮我用崩,沉拔翹板功,彈你必騰空」。就是輕重用技的真實寫照。 「靈」,精敏神巧全在於靈。靈是輕的發展,在輕的基礎上發展靈,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靈」。如此反覆鍛煉,始能做到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聽探之準確,化發之機智,即是靈的表現。 七、獨具特色的太極拳慢練法 太極拳通過慢練來摧僵化柔,時時調整身法,糾正錯誤,求得意、氣、勁、形的完美結合,達到「渾然一體,周身一家」的境界。 這種訓練看起來似以緩慢為基調,但這正是太極拳速度素質訓練的有效辦法。俗話說慢拉勁快開弓,這種緩慢的然而是不斷進行的意氣、身法、內勁的調節訓練,即如不斷反覆地進行張弓的練習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做到了姿勢正確,又能將弓拉得滿滿的(即逐漸增長了渾厚,沉重而飽滿的內功),那麼,只要箭一搭上,自然一觸即發,迅不可擋。拳論說:「彼挨我何處,我意即到何處,氣也從之而出,如響斯應,疾如電掣」。到了這種階段,實際上已完成了由慢到快的轉入,進入「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境界了。 八、太極拳擊的「動」與「靜」 太極拳的「動」,是意動、氣動、勁動三者緊密結合。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身體外部各個部分都在動(這種動產生的結果是渙散的、無威力的),而應理解為在意、氣的統領下,內勁通過外形表現出來的全身協凋,節節貫通。 太極拳的「靜」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身體外形上的靜止,而應該認識到這種靜是在精神高度集中下的鎮靜自若,是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根據外來信號作出反應的冷靜。所謂「一靜無有不靜」,應理解為全身處處調整好了,達到渾然一氣,周身一家,蓄勁待發的狀態,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使對方不戰自怯的威懾力量。 箭搭在弦上,弓被拉得滿滿的,這時儘管箭是靜止的,可是誰都知道它將一觸即發。 當老鷹抓兔子時,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是隨時根據兔子奔跑逃竄的方向和速度來變化,這個運動過程包含有始終把握住主動權的冷靜,即經云:「形如捕免之鶻」。 貓抓老鼠時,眼睛緊緊盯住它,並悄悄地接近它,這裡面包含著高度集中精神的鎮靜。經雲「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神如捕鼠之貓」正是此意。 運動中,當對方主動出勁時,則正中我下懷,我正好用「以靜御動」的原則,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當對方不進攻,想與我對峙時,我可主動出勁,迫使對方作出反應,破壞對方的靜。此時看起來似我方先動,但這種動是「於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即引誘,是探知對方反應勁路的動,是像鷹捕兔子那樣的把握主動權,保持冷靜的動。即所謂「雖動猶靜」,並且,討得消息後,立即作出調整,迅速完成由動到靜的轉換,然後於對方發勁之前,先於對方,將對方擊出,做到「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先發制人。 九、太極拳中的鬆緊關係 松指的是身肢放鬆,緊指的是周身或局部在一剎那間的驟然用力。單純的松是「懈」,單純的緊是「僵」。懈則軟弱無力,僵則滯重呆板。故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在應敵時,松是手段緊才是目的。也就是說,松是為緊服務的。比如,與敵接觸時,先要全身放鬆,觸敵之後,驟然一緊,驚彈之力,方能產生。但是,必須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即~般人所謂的「放鬆(這是人人都會輕而易舉做到的)」,在拳術技擊的立場上講,實質上是懈,是一種拳病,並非真正技擊意義上的松。沒有受過訓練的人的緊,是硬、僵滯,並非技擊意義上那種發自體內的渾厚的、整體力的爆髮狀態的緊,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在運動過程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究竟是松好,還是緊好,松到什麼程度,緊到什麼地步,都離不開當時所遇的情況。如對方向我進攻,我一味地松,結果被對方衝垮了防線讓對方進來了,對我造成了威脅,這時的松就錯了,而換一種情況,當對方向後拉我的時候,我~松叫他落了空。沒拉動,他反而失去了重心,這時的松就對了。緊也是一樣,發勁時就要調動全身一切能量,在一瞬間渾身一緊,這時就不是怕緊,而是唯恐緊得不夠。還要利用假借刺激精神狀態的激發,目的也是為了發揮出更大的內勁力量。當然總的說起來,練拳以至應用都是松的時候多,緊的時候少,松是經常性的,緊只是一瞬間。 十、太極拳中的柔與剛 由於對勁的剛、柔和對剛勁、柔勁缺乏正確的理解,導致一些人以勁力的大小、輕重作為區分剛勁、柔勁的標誌,誤認為勁力大就是剛勁,勁力小就是柔勁。因此,他們在練太極拳推手的初級階段,為了重點鍛煉粘走相隨,不丟不項的功法時,常常因片面追求柔勁而忽視甚至拋棄了勁中的剛性,於是出手和對手相粘,只是輕輕挨著,在粘著點上沒有適度的勁(抵抗性),運動起來鬆鬆吊吊,呈現出一派典型的、虛到全然無力(懈)的狀態。當對方稍微用勁按來,輕易地便將其勢按匾,貼身而動搖了樁步(犯「匾」),或者當對方快速回手撤退時,又因缺乏彈性而來不及伸手進身粘隨(犯「丟」)。這種推法,完全喪失了武術的對抗性,因而也起不到鍛煉技擊的作用。 拳經雲「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也就是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剛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迫不捷。運動之功久,摧僵化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粘連沾隨,騰閃抖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無不得其自然。必須清楚:太極拳的柔,是軟中有硬,真柔表現在按之則下,起之則上,可以上下相隨,才是柔中有剛,外柔內剛。有了這種真柔的功夫,才不易被人攻破。又如用剛勁進攻對方的虛式時,要柔勁緊隨剛之後,才叫真剛。如果剛中沒有柔勁在後支援的力量,這種剛就容易被折斷。只有意識上形成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 技擊搏擊中的剛是指隨機迅速將隱於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一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的,無堅不摧的勁力。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發人的爆發勁,才真正練好了剛勁。只有練好了剛勁,才能進而再追求高妙的柔化勁。但在追求柔化勁的階段,也不可削弱對剛勁的培植。如果拋掉剛勁而單練柔勁或化勁,最終是沒法求得的。如果丟掉剛勁,放棄發人本錢的提高,就等於去掉了根本,什麼抖勁、炸勁、凌空勁等等高難勁路,就更無從求得,甚至會得不償失。只有走對了路,把剛勁首先真正練好了,再把發勁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鬆的技術分解中,求得緩動驟發,沾身縱勁,無堅不摧。由練精化氣,而至練氣化神,運用而又熟練之,自然漸漸地就會氣沛神盈,妙勁會逐得之。到此地步方至柔極自化,周身通靈,由氣沛神盈,而至虛極靜篤,則練神還虛,沾哪哪有,漸及不意而發,則化勁亦可逐得,自體動作成了高度的自動化,隨時可以應付對方的任何攻擊。但是,這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體會。當然,如果剛勁根本沒有練好,競想提前升極,求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那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終。

《武魂》2010.10期


推薦閱讀:

學佛的基本認識
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一) - 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一) - 草根網
都認識、分清這些,你就厲害了~
劉邦完成了自己人生認識的一次重大轉變(2)
認識艾滋病

TAG:力學 | 功夫 | 太極拳 | 原理 | 認識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