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預習發戒】 「般若」就像水一樣,福報不夠的人,學習之後反而會變成邪見。...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繼續學習《南山律在家備覽》 宗體篇 弘一大師-遺著 良因法師-導讀
「三行」:納受三聚凈戒後,就能生起離染行、方便行、慈悲行。
受攝律儀戒可以成就「離染行」,這很容易了解。也就是說在了解五戒和八關齋戒的開遮持犯後,可以離開殺生、偷盜、邪淫等染污的行為,這就是離染行。
當生起攝善法戒時,開始修行福德與智慧資糧,就具足「方便行」。所謂方便,就是成佛的方便;以般若為前導,再配合其它五度,就構成方便行。其中,智慧資糧為主,但福德資糧也不可或缺,因為要有福報,我們的智慧才能開顯。
就像《華嚴經》所說:「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同樣的水,蛇喝了變成毒液,而牛喝了,卻變成營養的牛奶。「般若」就像水一樣,福報不夠的人,學習之後反而會變成邪見。很多狂禪,就是因為福報不夠,卻錯下承擔,終究成狂禪。所以方便行就是以般若為主,然後配合其它五度的成佛方便。
攝眾生戒能引發「慈悲行」,也就是慈悲利益眾生的行為,這容易理解。
「三門」:透過三行所成就的功德——「三解脫門」。
在此先介紹一下三解脫門:涅槃就像城,城外是生死的境界。從生死的境界,要進入到涅槃城裡,必須要通過門,這個門就是三解脫門。也就是說,透過空、無相、無作這三個門,就可以進入涅槃城。不管修行大小乘,都是要通過三解脫門的門,才能入於解脫城。
修離染行,可以趣向「無作解脫門」。因為受持攝律儀戒,離開趣向三界的染污行,心清凈了,這時候就不再造作三界的業,因此成就無作解脫門。
修方便行,可以趣向「空解脫門」。因為方便行中的般若智慧,能夠引導我們趣向空性、不生滅的境界。
因此在修行當中,智慧最重要,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中,阿那律尊者就是通過持戒來攝住身根,再配合圓頓的智慧,觀察持戒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離一切相,而契入圓通。這就是受戒後修方便行,而成就空解脫門的例子。所以持戒到底是大乘還是小乘?是圓頓還是方便?就看我們的智慧了。
修慈悲行,可以趣向「無相解脫門」。無相解脫門就是度化眾生時,能了知當相無相。面對一切男女、善惡等相時,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可得。觀察一切眾生也好,我們的心也好,全體真如,無二無別。因此雖然日日度眾生,但是無眾生相可得,這樣的菩薩道才能持久。
要是分別執著這個人有善根,那個人沒有善根;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種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對待,那菩薩道很快就會夭折了。所以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要常常配合無相的智慧。
當然,剛開始度眾生的時候,都會有我相、人相的對立,但是只要在眾生界中不斷不斷地歷練,透過慈悲,以及般若空慧的力量,軟化內心的執著,慢慢就能趣入無相解脫門了。
同時,要證入空性,慈悲心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有了慈悲心,心才柔軟,般若法水就容易潤澤、進入我們的心中。
其次,有了慈悲心,心量就能漸漸擴大,這時就容易與虛空般的法性相應。再者,有慈悲心的人會有福報,具足福德資糧,才有開悟的可能。
所以剛出家的人都要多發心護持大眾,如分配到廚房工作,或者出重坡、挑磚瓦、挑糞、挑水等,就是通過護持大眾,使慈悲心發起,而不斷地培福,未來到禪堂、念佛堂精進用功時,就容易與法相應。所以依止慈悲心發起度眾生的誓願,才可以趣向無相解脫門。
「三身」:跨過三解脫門後,就進入涅槃城了,這涅槃城就是佛三身的功德。
透過願斷一切惡的誓願,可以證得佛的法身,因為法身離一切染著;所以斷一切惡,能成就法身清凈無染的功德。
透過願修一切善的誓願,可以成就佛的報身,因為報身是佛的智慧功德所顯,而我們修善業以般若為主,福德為輔,因此修善可以成就報身。
透過誓度一切眾生的誓願,可以成就佛的應化身。為什麼佛成就了不生不滅的法身後,還能夠「千江有水千江月」,隨緣度眾生呢?就是因為他有過去大悲願力的推動,所以在不生不滅的法性大海中,能夠任運生起隨緣度眾生的妙用,也就是佛的應化身。
所以不要輕視今天所受的五戒,只要受戒之前,能夠透過般若智慧的抉擇,真正發起「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誓願,並能多思維:通過這三種誓願,可以成就菩薩的三聚凈戒,發起三種清凈行,而成就三解脫門,乃至最終趣向佛果三身,不斷串習這些道理,在登壇受戒時,憶念這三種誓願,而生起殷重的菩提心,就能成就上品的戒體了。所以要成就真正的上品戒體,要多積資懺凈才是!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感恩三寶加持!
佛歷2560年 農曆丙申年 三月初九 星期五
※ ※ ※ ※ ※ ※ ※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
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恭摘弘一大師《晚晴集》
【按】弘一大師晚年自號「晚晴老人」,1941年夏掩關福林寺,錄寫佛經祖語警句102則,輯為此集,時年62歲。大師尤重晚節,此集可謂大師晚年心聲的另一種宣暢,集子所錄箴言從初發心到成就凈業,循序漸進、道次分明,可做修行之導航,也可為處世之律范;
大師以古為師、以苦為師,持戒念佛、往生西方,正如集中所言「生宏律范,死歸安養」。永為後世佛子楷模。為緬懷大師,南山律在家備覽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特將大師《晚晴集》恭摘出來,每日與眾蓮友共勉,學習。
如需了解弘一大師戒律,請掃一掃此二維碼。
如需請弘一大師法寶,請掃一掃此二維碼。
《南山律在家備覽》弘一大師遺著
介紹在家戒律。 戒學在漢地有一重要的傳承,即是唐朝道宣律祖所創之南山律宗。弘一大師讚歎其內容:「以《法華》、《涅槃》諸義,而釋通《四分律》。貫攝兩乘,囊包三藏」。因此南山律不只是枯燥戒法的開遮持犯,而是以《法華經》一佛乘的思想,並匯歸大小乘經論的修行概念,將之納入持戒之修行當中,故所謂持戒即是將衣領寶珠(佛性)開顯出來之重要方便。而《南山律在家備覽》,為弘一大師晚年之著作,期中包含了南山律學之精要,可說是大師畢生窮研律藏之結晶。因此透過本論之學習,可以掌握持戒清凈,乃至通往佛道之要訣。所以對每個佛弟子來說,南山律實為極其殊勝且根本之教授。《南山律在家備覽》一書分為四篇:一、宗體篇,二、持犯篇,三、懺悔篇, 四、別行篇。
宗體篇 :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中先通敘戒法的名義、作用,再明歸體受持儀軌,分翻邪三歸、五戒、八戒的不同。
戒體辨戒體相狀、受隨同異、緣境寬狹、發戒多少。戒行是正明隨行及舍戒差別。戒相是依戒隨行而形之於外的威儀,此但略說。
持犯篇:分持犯總義及持犯別相。在持犯總義中辨持犯名字、持犯體狀;成就處所、辨犯優劣、方便趣果、闕緣不成、境想分別、別簡性重、廣斥愚教。
持犯別相是別說八戒:分殺、盜、淫、妄四性戒與飲酒、過中食、坐高廣大床、過往歌舞觀聽,華香瓔珞香油塗身四遮戒,各從犯境、犯相,不犯三方面,對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作了介紹,如犯戒以後,依律哪些是可以悔,哪些是不可以悔,依律哪些是判重罪,哪些是判輕罪,等等都做詳細說明。
懺悔篇:懺悔的方法有化教與制教的不同。化教懺悔之法有理懺、事懺皆通道及俗,制教是依羯磨作懺,惟局道眾。
在家居士犯了戒唯有用化教懺法。或依事懺;於嚴凈道場中禮拜、誦經、發願等形式,在佛菩薩前誠心懺悔,或依理懺,觀罪體本空,諸法無性等,通達罪業了不可得。
別行篇:由敬佛儀相、入寺法式、造像造塔、瞻視病人、離諸非法、出家宗致的六門組成。
全面介紹了居士入寺要遵守那些規矩,如何恭敬三寶,造像造塔的準則,照顧病人的方法,別請僧眾供養或受僧食物時要遠離那些非法,並勸俗敬護僧伽等謫罪惡僧,最後說明出家的意義、修行和勸人出家的功德,障人出家的過失。
如<入寺法式>告訴我們在家居士來寺院是幹什麼的?
律文:「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這四句話就在講寺院到底是幹什麼的。因為寺院裡面住著聖賢人,來到寺院不能喧嘩,接受出家人的教誨。
又如怎麼去寺院?佛陀有詳細的說明。律文:「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安詳直進,不左右顧眄。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淺釋】在寺門外頂禮一拜;進了寺門,然後再頂禮一拜。這兩拜是幹什麼呢,就是總禮三寶,禮佛法僧——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總禮三寶。然後禮完以後,安詳地進入寺院,直接走到大雄寶殿,先禮佛三拜。禮佛三拜以後,然後繞佛三匝,再讚歎佛三遍,在繞的時候就讚歎佛。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十四集)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8一體同觀】(講經通俗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