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嚴歌苓:勤奮有「癮」的華人作家

嚴歌苓:勤奮有「癮」的華人作家聶傳清 趙甍源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06月16日 第08 版)

她潛心寫作,是華人作家中高產高質的作家;她勤奮刻苦,自信地聲稱「我會是你見過的最勤奮的人」;她用英文寫小說,是罕見的作品在美國暢銷的華人作家;她用中文寫小說,幾乎拿下了所有華語文學類的大獎,她就是首屆「京華獎」獲得者嚴歌苓。她最近在北京接受筆者採訪時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談起中國文學就像談拉美文學、法國文學一樣。」好作家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嚴歌苓的絕大多數作品被拍成影視作品,她也成為炙手可熱的金牌編劇,但她並不認同這個定位。「我是一個作家,編劇只是我的副業。」對於嚴歌苓來說,寫作是「癮」,已經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更傾向於碎片化的閱讀和視覺享受,文字吸引力的減弱對作家來說無疑是個新挑戰。但嚴歌苓認為,這就更需要作家沉下心來堅持創作。「文學的魅力是任何形式的媒體都無法取代的。所謂挑戰,對於心沉寫作的作家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因為它自然而然地淘汰掉不堅定的人。」而文學與電影也並非水火相剋,電影的大賣會帶動書籍的暢銷。「我現在做的就是,努力把觀眾拉回成為讀者。」「我想我會是你能見到的最勤奮的人。我天生能吃很多苦,這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是勤奮讓我贏得了讀者和業界的尊重。」嚴歌苓這樣分析她成功的原因。1988年,嚴歌苓初到美國,過著忙碌而辛苦的留學生生活:每天讀14至15個小時的書,每天打工4小時來賺取房租,花6個月時間專心學英語。除了經歷過生活中的困苦,嚴歌苓在舞蹈和寫作方面的刻苦也令人驚訝。嚴歌苓是舞蹈演員出身,為了克服腰腿很硬這種不利條件,她每天4點起床練功,寫信的時候也會把一條腿舉過頭頂綁起來。寫作出名後,嚴歌苓每天依然寫作6小時,為了兌現承諾了別人的稿約,「有時候真是勤奮得寫到想吐。」現在的她,可以自信地說,「學習這個東西,只要肯吃苦,沒什麼難的。」但「吃苦」這個詞背後的努力和辛苦只有她自己能體會。她要求自己凡事要做就做到「登峰造極」,飽含感情才能有不竭的創造力,刻苦學習才能得到知識和學位,深入生活才能寫出生動真實的作品,正是這種剛柔並濟的性格讓她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作家之一。華人作家要有國際視野「因為華人在海外比較孤獨,所以海外華僑華人會更愛祖籍國、更有使命感,而且因為距離的關係還可以換個角度看歷史。」嚴歌苓這樣看待海外華人寫作的優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嚴歌苓在魯迅文學院的同學,她對莫言拿獎「一點兒也不吃驚,只為他感到自豪」。有評論稱,嚴歌苓是華人作家中最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選,她卻對這個獎「完全不在意」。她說,「西方人能夠關注到中國的意識形態,通過文學懂得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這才是諾貝爾獎最大的勝利。」嚴歌苓淡泊名利,但對提高中華文學的影響力卻熱情洋溢,多年海外旅居和在世界各地遊歷的生活讓嚴歌苓的感情更深沉,知識更廣博,藝術觀念更新穎。她在旅居海外期間筆耕不輟,從不同的視角審視中華文化,寫出了大量充滿寓意的跨越中西文化的作品。2004年,嚴歌苓隨丈夫遠赴非洲尼日。在那裡,嚴歌苓過上了作家加非洲農民的生活。非洲洪荒的感覺、原始的生活狀態刺激了她的想像力,非洲男人的懶惰與女性的柔韌給了她創作的靈感。在非洲期間,她寫出了充滿中國鄉土氣息的《第九個寡婦》,獲中華讀書報「2006年度優秀長篇小說獎」,被認為是「2006中國文壇最重要的收穫之一。」除了文學創作,嚴歌苓還進入影視創作領域,藉助影視的力量推廣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她編劇的《少女小漁》獲得亞太電影節4項大獎,《天浴》則獲得金馬獎7項大獎,近年來《金陵十三釵》《梅蘭芳》等影視作品海外上映也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傳播給國外觀眾。現在嚴歌苓是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也是該協會唯一的華人作家。此外,為了便于海外讀者閱讀,嚴歌苓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英文長篇小說《TheBanquetBug(赴宴者)》榮獲華裔美國圖書館協會授予的「小說金獎」,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被評為五星級圖書,其荒誕的故事、豐富的情感和流暢的文筆被英國BBC廣播作為「睡前一本書」整篇朗讀。她的作品被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在海內外影響深遠。華人作家要植根中華文化嚴歌苓1958年出生於上海,曾有人稱她為「現代的張愛玲」。但她認為,自己與張愛玲的相似點除了生於上海、是剖析心靈的女作家、做事講究做到最好外,並無其他相似。張愛玲的寫作局限於上海,而她的腳步遍及亞歐非。她隨時準備進行自我放逐,並在漂泊中立足中華文化,創作出一部部涉及記憶、現實的佳作。嚴歌苓年輕時經歷軍旅錘鍊,後半生在國內外輾轉,對很多地方有認同感,但北京對她來說是家的存在。她年輕時曾在北京工作了8年,父親晚年在此地定居,現在北京是她在國內搜集素材的中轉站,不斷給予她藝術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但凡一座大城市,總會混雜著市民們複雜的情感。嚴歌苓說北京不僅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圍城。人都是這樣,回來了想出去,想念外面的寧靜和穩定,但出去久了卻想回來,想念這裡的繁華和人情。而且每次回來都能看到令她耳目一新的變化,聽到豐富多彩的新故事,因此對北京的愛就加深一分。這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中的東方傳統,不因身在他方而淡漠。嚴歌苓是傳統的,她的作品題材豐富,歷史、農村、城市、軍隊、戰爭不一而足,但每一個題材都植根於廣袤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是她寫作的目的,也是她寫作的來源和內容。嚴歌苓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華人作家之一。但嚴歌苓在海外多年的經歷告訴她,現在中國作家的作品在世界的影響力並不大。她深知,文化的影響力需要伴隨國家的發展繁榮,改革開放30多年,獲得今天的發展成就實屬不易,對於文化發展不能心急如焚、操之過急。漢語翻譯的困難性、國家發展的階段性,都需要眾人正視,而提升中國作品的國際影響力,還需要更多好的作家一起努力。
推薦閱讀:

中國海外移民,走得越遠待遇越好
海外華人在全國2會期間 動物保護立法寫的呼籲信
海外華商「撤退」不完全地圖2
歐美學生都穿什麼樣的鞋子?
科普歐盟護照的優勢!!

TAG:勤奮 | 作家 | 人民日報 | 華人 | 人民 | 海外 | 嚴歌苓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