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經典論的成佛處所觀
小乘經典論成佛處所觀 在小乘的經論現在的文獻中,大都是說佛於欲界以南贍部州大丈夫身來成佛的,其理由與佛陀不具有三身及一坐成菩提有關。但就小乘經典及阿毗達磨文獻而言,在漢譯佛教經典文獻中,就以古、舊譯的四阿含為代表,在這些文獻中大都也是以同樣的方式承認佛陀是在人間成佛的,而非天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們會說:佛陀在泥連禪河邊上不遠的地方,於一棵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的,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那裡了。此依據如《增一阿含經》卷15中說:
是時,世尊在彼河側住,尼拘類樹下,成佛未久,將千弟子,是皆耆舊宿長。是時,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為三?所謂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1]
阿含文獻從翻譯的年代角度考查而言,增一阿含的譯出是比較晚的,長阿含與雜阿含要更早一些。那是不是增一阿含有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而改動過其中說法呢?也許我們可以帶著這個疑問再從更古老的阿含經中去找答案,但是結果我們會發現,就從成佛的處所觀而言,部派佛教是原原本本隨順著阿含經來說的,在這方面並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那也就不存增一阿含有隨著阿毗達磨而動過的說法了。同樣的,在雜阿含經中也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道的。在雜阿含經中有記載著這樣的一個典故,是說:佛陀最初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成佛時,欲界天之主——魔王波旬來到人間向佛發難一段典故,如《雜阿含經》卷39中說:
一時,佛住欝鞞羅聚落尼連禪河側,於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欝鞞羅聚落尼連禪河側,於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我當往彼,為作留難。」 [2]
部派佛教是沿著阿含經的觀點,在阿毗達磨的諸多論著中,也都突顯出佛必在人間成就的說法。如以說一切有部為例,也是從教證及理證方面來成立世尊成佛必在人間,而非在天上,亦不在色界天。
一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引阿含經為教證,成立了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聖言量。可立量說:(宗:)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因:)以阿含經如是說故。
二是阿毗達磨諸論是通過理路分析而得出的結論是:佛必在人間成就的,其論證是說: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伽劫時,以凡夫菩薩身,在大乘資糧道是,修集成佛資糧,待資糧圓滿了,最後一坐就成菩提了,這一坐是指菩薩以南贍部洲凡夫身入第四禪,一坐完成了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四位的,那麼顯然是說,佛陀在剛成佛的一坐之前還是個凡夫菩薩。 且看有部第一個引教為證的依據理由充不充足,如《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1〈7 無義品〉中說:
佛經中說:佛在優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遠離苦行,於此苦行快得解脫,以自願力故,今得第一菩提。[3]
此文有兩種意思,一是說佛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佛的,二是說佛菩提樹下成佛的經過詳情及其理由。 舊譯的《阿曇毘婆沙論》文獻傳世比較早,故然與阿含經同一個意思的,不僅舊譯如此,其實玄奘法師新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1[4]也是提出了成佛的所依身必是欲界南贍部洲人的身分。 上面第二個依據以理證說明成佛必依人身的說法,這在世親的《阿毘達磨具舍論》卷23中有說: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5]
此是說:轉換聲聞種性成佛的話,必定要在加行道的暖頂二位來轉的,忍位就不可以轉換了,但是在聲聞道加行位暖頂忍三位有可能轉換成獨覺的。說在加行位容有轉換,這是約聲聞不定種性而言的。但是加行位麟角獨覺種性與大乘佛種性是不轉換的,因為麟角獨覺種性與大乘佛種性都是在上品資糧道一坐成菩提的。
也許有人會置疑《俱舍論》的權威性,因為他們會認《俱舍論》是隨行經部宗思想的,並不忠實於說一切有部的思想,從而認為引《俱舍論》為證,不足以有夠說服力的。但事實上阿毗達磨諸論中不僅僅只是《俱舍論》有此一說,在新正統有部的代表著——眾賢論師的《顯宗論》也是這樣說的,其實說到得忍位不轉換成佛的話,還有一層深義,那就是轉成佛與有部自身教義不符合有關的,因為說一切有部許:修行到忍位就不會墮惡趣了,惡趣對於忍位而言是個非擇滅的法,但是說一切有部又依聖言之教,認許菩薩在修行度眾生的層面,必須有數數往惡趣利益眾生為任務,這個不墮惡趣說與數數往惡趣說本身就是一種直接相違的矛盾論,所以也必須要迴避這種相違論。此依據如《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中說:
論曰:未殖佛乘順解脫分,依聲聞種性起暖頂善根,容可轉生佛乘暖頂,是經長時方能起義。若起彼忍無向佛乘,以聲聞乘加行最久,經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薩專求利他事故,為欲拔濟無邊有情,弘誓莊嚴經無量劫,故往惡趣如遊園苑。若不爾者,無成佛義。起忍得一切惡趣非擇滅,故起彼忍無向佛乘,斷絕眾多利他事故。若時菩薩已殖佛乘,順解脫分為遮惡趣,展轉堅攝施戒慧三,爾時無勞起余乘忍。故聲聞暖頂可轉向佛乘,起忍則無轉成佛義。依聲聞種性起暖頂忍,三皆可轉生獨覺乘道。非聲聞種性忍法已生,於獨覺菩提有能障義,故起彼忍亦成獨覺。此在佛外,故頌言余。起獨覺乘種性暖頂,為有轉向余乘理不?然獨覺乘總有二種:一麟角喻、二先聲聞。若先聲聞,如聲聞說。麟喻及佛,具不可轉,以具一坐成菩提故。[6]
這裡的「麟喻」是三種獨覺之一的麟喻獨覺,獨覺有三,一麟喻獨覺,二大部行獨覺,三小部行獨覺。「轉」是退轉。
[1]《增一阿含經》卷15,《大正藏》第2冊,第125號,第622頁中
[2]《雜阿含經》卷39,《大正藏》第2冊,第99號,第286頁中
[3]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1〈7 無義品〉,《大正藏》第28冊,第1546號,第152頁中
[4]《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1:「所依者此四無畏皆依欲界人贍部洲大丈夫身。唯依此身得成佛故。」 《大正藏》第27冊,第1545號,第158中。
[5] 《阿毘達磨具舍論》卷23 ,《大正藏》第29冊,第1558號,第120頁下
[6]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大正藏》第29冊,第1563,第923頁中
推薦閱讀:
※25條一句話經典語錄:生活總會在最深的絕望里,遇見最美麗的風景。
※經典的表白句子
※說說經典(四)
※全球100首最天籟最經典的英文歌,附下載地址(一)
※21句最經典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