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喜劇】開心麻花:5年130倍利潤增長的背後
2003年,「海歸」工程師張晨、出版商遇凱和中央戲劇學院教師田有良三個喜歡舞台劇的人合開一家文化公司,這是開心麻花的前身。
突如其來的SARS,讓創業初衷拍電視劇的計劃擱淺,團隊略帶無奈地轉向話劇。無心插柳柳成蔭,從「開山之作」《想吃麻花現給你擰》出世, 張晨至今仍覺得這是一個意外。當時,作為董事長的張晨並無太大野心,因為喜歡舞台劇,他覺得只要公司不死,就很開心。
由於缺乏商業經驗,《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的首輪40多場演出,並沒有多少觀眾買單;最冷清的一場,僅售出7張門票。慶幸的是,話劇演出效果很好,在改變一些商業策略後,第二輪演出扭轉頹勢;張晨和遇凱從此認定話劇領域,並從第二部作品《情流感》開始,延續「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簡稱「麻花」)的品牌概念。其在營銷上重點打造強調公司品牌,每部戲的名字也均有「開心麻花」的字樣。由於工商局註冊不能使用食品作為文化公司品牌名稱,團隊在「麻花」前,加上代表喜劇的「開心」二字,「開心麻花」由此誕生。但時至今日,開心麻花團隊內部仍將自己叫做「麻花」。
「早在那時,開心麻花已經很敏銳地適應觀眾需求,觀眾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是「想吃麻花現給擰。」劉洪濤說,從創業之初,「開心麻花」就專業於喜劇商業化,把小眾的東西變成大眾的東西。
2009年,遇凱、張晨邀請遇凱北大中文系的學長、已在中新社從事管理工作的劉洪濤擔任公司總經理。在劉洪濤眼中,張晨與遇凱兩個人有理想、有才華,對藝術都有著超乎常人的感悟力,且具有非常的智慧和超前的眼光,「他倆在話劇不景氣、一出手就賠錢的2003 年,已經預見話劇(未來)能掙錢,而且還能堅持下來。」
張晨相當熱愛創作、熱愛藝術,不僅對新鮮事物有著敏銳嗅覺,也能精準把握戰略思路;但他「腦洞」很大,常會思維跳躍如天馬行空;與之截然不同,遇凱則是典型的金牛座,他雖然有點純粹的理想主義者,熱情但卻相當嚴謹,做事一絲不苟。劉洪濤則是鑒於兩人之間的「平衡點」。如此性格迥異的三個人在一起合作,在多數情況下,對於大局的想法竟然能出奇一致。即便偶有觀點不同,也能互相說服,有理者勝。
最初,開心麻花的主陣地是北京。逐漸劉洪濤和張晨開始謀劃在上海和深圳兩地長期演出,2010年起先後在天津、上海等成立大區分公司;2012年,在樂視網上線「開心麻花」網路劇《開心麻花劇場》。開心麻花的舞台劇包括話劇、音樂劇以及兒童劇,千人場次的統稱大劇場。從大劇場的一組數據,可窺見開心麻花的飛速成長:2009年,首次突破100場,2010年演出210場,2012年演出410場,2014年演出916場,2016年演出1,679場。
以去年為例,開心麻花同時在74個城市演出,峰頂出現在聖誕前夕平安夜:同一天,全國有12場演出,數百員工同時工作,服務一萬二千名觀眾。與此對應,在2010年-2015年期間,開心麻花收入增長30多倍,利潤增長近130倍,在演出場次、觀眾人次、票房收入佔據行業壟斷地位。
2012年,開心麻花正式登陸上海,對於「海派」觀眾是否接受北方喜劇,團隊尚心存忐忑。此時,數十位北京鐵粉竟然自發組團,前往上海為開心麻花「壓陣」,自費往返機票、酒店以及演出門票。
根據開心麻花的內部統計,大劇場觀眾的復購率超過80%。極端的個例是,一個月內,同一話劇重複觀看5次,如何保持極高的復購率?在劉洪濤看來,某種程度上,舞台劇是劇組和觀眾共同完成的,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的反應越強烈,演員的表演會更優秀,每一場都會有不同的驚喜。每場演出之後,開心麻花團隊都會進行復盤,甚至結合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對觀眾面部表情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獲取最佳的演出效果。
事實上,參考大量美國經典喜劇電影、日本喜劇表演流派等,開心麻花一直致力於喜劇的研究與創新。從早期調侃時事的喜劇包袱,到砍去時事後依然密集的喜劇包袱,再到細節讓人落淚的溫暖喜劇,開心麻花在喜劇結構、風格各方面等都不斷完善和進步。
「我們做話劇有一個不成文的追求:每部都要超越上一部;至少你要往那個方向去努力。」 劉洪濤說。2012年,開心麻花首次登陸央視春晚、聲名鵲起。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帶隊到開心麻花調研,其間,不乏身家億萬的企業家。當時,有人提問:開心麻花去年賺了多少錢,劉洪濤和張晨如實回答:稅後利潤100多萬。面對兩人的波瀾不驚,提問者反而心生感嘆:「你們做了快十年了,才掙這麼一點,挺有理想啊!」在劉洪濤看來,當時沒有想到別人是「話中有話」,也沒有特別的感覺,「我們就是在做特別喜歡的事,哪怕不賺錢,每天也挺樂呵、挺開心的」。
每部話劇的幾百場演出,與觀眾數百次的「面對面」互動,一場場的磨合與調整,被他形容為:類似互聯網公司的「產品試測」階段,「一旦在舞台劇的小眾人群中通過檢驗,當產品推向更廣大人群時,也不會偏到哪裡去,這是開心麻花的一個基本邏輯。」
從大舞台到大銀幕,劉洪濤認為一切皆是水到渠成。一方面,開心麻花意識到喜劇電影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各種條件積累成熟,有能力做出一部好的喜劇電影。「開心麻花以話劇起家,舞台劇是開心麻花的根基、安身立命的一個基礎。」
劉洪濤分析稱,大劇場意味著孵化作品,當喜劇結構、人物,喜劇包袱等都「立」得住的時候,再改編成電影,成功的勝算比較大;其次,經過多年的舞台磨鍊,大劇場培養了一批有才華的創作人才、表演人才,也擁有自己的演員陣容。
此外,舞台劇這種持續而大量的演出,為開心麻花帶來非常穩定的現金收入,也使得「開心麻花」品牌被觀眾反覆認知。劉洪濤坦言,有了大劇場的現金流支撐,與同行相比,做電影會更加從容、沒那麼著急。
如果說舞台劇是電影的支撐,硬幣的另一面,電影之於舞台劇好似一面「放大鏡」。前者將開心麻花品牌、藝人影響力、作品商業價值等全部放大,也對舞台劇的銷售有一定幫助。
2011年左右,鑒於賀歲話劇的座無虛席,開心麻花團隊開始思索賀歲電影的可行性。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如果電影賣座,將帶動大劇場的票務銷售。彼時的想法有些劍走偏鋒,直至2012年的一個契機來臨,開心麻花團隊才最終決定將「電影當作一件正經事兒」。
當年賀歲檔,《泰囧》一夜爆紅,張晨、劉洪濤、遇凱、田有良,四人相約觀影。散場之後,每個人都備受刺激:這麼好一個喜劇電影,別人做在前面了;我們搞喜劇這麼多年,其實很慚愧。就在那個晚上,開心麻花決定將電影當作一番正式的事業。在籌備第一部電影期間,開心麻花註冊影業公司,並在2014年底做出分工:由劉洪濤負責大銀幕(電影),張晨負責大劇場(演出)。
打造話劇的匠心,同樣也適用於電影製作:從話劇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從大綱到分場再到初稿、二稿,甚至細節到每句話、每個詞,劉洪濤、張晨都會與導演討論,要求特別準確地表達。第一部電影從2013年開始籌備,2014年8月正式開機;後在2015年做了將近一年的後期製作。臨近上映,開心麻花團隊內部對於初涉大銀幕也有許多不同看法。但是,劉洪濤對電影票房一直很有信心,更是在2015年7月將社交網路上的工作群直接改為「沖10億(票房)工作群」。為什麼?劉洪濤說,當時有一部票房超過10億的國產電影,與之對比,我們肯定能夠超過十億票房。
這一路仍是驚心動魄。2015年9月30日,《夏洛特煩惱》與其他有明星壓陣的影片同日上映,首日排片僅為12%,當日累計票房僅為3,400萬。「這其實和我們此前的預測一致。」 劉洪濤說,當時的應對策略是,將開心麻花的百萬粉絲髮動起來,使他們成為第一批觀眾,這是我們口碑力量的源頭;然後每個人去發散,影響自己身邊的人。意料之中的,因口碑良好、上座率高,影院增加了排片場次,《夏洛特煩惱》此後一路逆襲;到第6日,該片單日票房破億;上映7天累計票房已達4.8億。最終,這部沒有大投資、大明星、大導演的《夏洛特煩惱》,為開心麻花的大銀幕首秀帶來14.4億票房,成為國產電影年度黑馬。
作為開心麻花第一部自主孵化的原創IP,其擁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夏洛特煩惱》一出來就成為一個爆款,其實我們內部也有點始料不及——大家沒想到做出這麼大一動靜。」劉洪濤講到興起,不由帶出「京味兒」:因為第一部電影起點太高,關於未來怎麼做電影,在那個時間點很茫然。
各種各樣的想法,歷經很長時間的交鋒與討論,終究歸於理性與平靜。開心麻花團隊慢慢形成共識:電影不貪數量,但求誠意。哪怕一年一部都不做,但凡做出來,必是讓人覺得不錯的作品。
《驢得水》首映式
2016年,開心麻花僅推出一部電影作品、黑色喜劇《驢得水》。上映之前,團隊內部對於《驢得水》的預期是:一部口碑非常好的作品,有信心票房過億,但不太可能成為商業爆款。最終,《驢得水》達到預期:最終票房1.73億元,票房收益率為476% ;在第三方APP豆瓣電影的評價體系中,得到電影評分8.3,為當年華語電影的NO.1。
「我們不太在意未來一年能做幾部電影,只是希望作品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在劉洪濤眼中,開心麻花最重要的能夠保持自己的節奏,珍惜每一個作品的品質。
在開心麻花的早期投資人杜宇村看來,文化娛樂行業近年來異常火熱,資本進入的越來越多;廣大受眾對於文化娛樂行業的優質內容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由於傳播形式的不斷創新,內容形式也會層出不窮。電影、舞台劇是相對成熟的形式,對於內容的要求會不斷提高。有匠心,對品質有高要求的企業更會在這個時代受到受眾的追捧;開心麻花就是一家有匠心的喜劇公司。
當電影行業湧入互聯網公司等諸多玩家,劉洪濤認為不同公司有不同基因,開心麻花是喜劇出身,對於作品結構、喜劇矛盾、人物性格等會特別在乎;在此基礎上融合一些時尚元素,以及互聯網技術。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喜劇人才。
在舞台劇與電影的兩大作品板塊之外,開心麻花還有一個重要業務——藝人經紀。作為一家喜劇公司,開心麻花不僅推出優秀的喜劇作品,也推出優秀的喜劇人才,堪稱喜劇界的「星探」。為了培養喜劇人才,開心麻花開設演員培訓班,每年從報名的200 多人中選出40 多人,經過兩個多月的培訓,40人的畢業班能進入劇組的只剩十幾個人。截至目前,開心麻花已經簽約200多名藝人,涵蓋編劇、導演、演員等喜劇全門類人才。
早在2011年,開心麻花就成立藝人經紀部,採用階段性推出某個人的「造星」模式。沈騰、馬麗、艾倫、常遠……開心麻花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喜劇明星。
2017年1月9日,開心麻花公告稱,擬擇日在A股創業板IPO,其也被視作最有潛力的中國喜劇第一股。
問及未來的盈利預期,劉洪濤坦言,團隊不在乎短期的利潤起伏,更關注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張晨也認為,公司最大的挑戰便是使開心麻花對人才有持續的吸引力。公司的核心戰略也是人才戰略,公司的定位是垂直喜劇公司,喜劇人才的聚集將決定公司的走向。只要有人才,產品具有無數的可能性。
未來幾年,張晨認為,舞台劇方面獲得30%的年增長有很大的確定性,而其他領域的增長則沒有上限,如果有好的產品,十倍速增長也並非不可能。
放眼全球,開心麻花有沒有一家「對標」的喜劇公司?劉洪濤略作思索,對應開心麻花的兩大板塊,他首先提及日本最大的藝能事務所(藝人搞笑公司)吉本興業在日本家喻戶曉,代表著日本演藝界,以及「笑的事業」。大銀幕方面,他很欣賞美國好萊塢一批熱衷於喜劇電影的文藝工作者,代表電影有《拜見岳父大人》系列等,「儘管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但這群人相當有才華,作品質量很高。」
喜劇在逗人發笑的背後,其實是對創意源源不斷的需求。如何獲取鮮活的創作靈感?在繁忙業務之外,劉洪濤的方式是保持大量閱讀、觀看大量電影,「這就是一個放鬆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創作靈感的過程。」張晨也形容「看戲」已經成為一劑「毒藥」:「我有這個癮,必須得看演出,我喜歡看各種演出,不光是劇,包括演唱會、實景演出、舞劇、音樂會等」,他把每個作品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但是目前個人卻比較偏好音樂劇。「看似文藝片,其實有很大的商業市場。」
2月的北京大雪初霽,新華1949國際創意產業園一片寧靜,隱隱能夠聽到輕輕飄過的話劇台詞,以及風吹殘雪落的聲響。開心麻花的總部就位於此處「鬧中取靜」,在辦公區域的旁邊就是一個300平米的開心麻花小劇場,面試的演員們聲情並茂地盡情表演,他們看中的不是眼前這個小小的舞台,而是開心麻花這隻喜劇獨角獸的大舞台……
推薦閱讀:
※[圍巾·披肩]圓麻花花樣的披肩編織說明
※麻花背心外套
※開心麻花團隊公司老大是誰?沈騰在公司什麼職位?
※「三無電影」《羞羞的鐵拳》又一次拔得頭籌,開心麻花是如何實現四兩撥千斤的?
※酒紅色橫織麻花長款打底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