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的若干傾向之我見

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的若干傾向之我見

作者:佚名文章來源:轉載點擊數:更新時間:2007-6-25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個體主義、非理性主義和客觀主義等思想傾向。由於近些年來我國的心理學在許多方面受到西方心理學的影響,因此,分析這些思想傾向,指出其產生的原因和導致的結果,對於我國心理學的建設也不無裨益。 一、個體主義 心理學中的個體主義指的是把人看成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個體,在分析意識與行為時,不是從個體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等社會因素出發,而是從有機體的內部或僅從直接的環境刺激去尋找心理或行為的動因。這種非社會的個體主義痼疾自近代西方心理學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典型特徵。 美國心理學家薩若申(S.Sarason)翻閱了歷屆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發現除了杜威的演說外,所有的演說根本就沒有提到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學的影響。通過閱讀這些演說,人們幾乎無法發現心理學實際存在於一個具體的、特殊的社會中。所以薩若申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相信從它誕生之日起,美國心理學 就是一種典型的個體主義心理學。」[1] 實驗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傾向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社會心理學嚨卜實際上,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在本質上只是一种放大了的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所關心的並非宏觀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人們心理的影響,而是關注小群體、群體中的人際互動。它之所以被稱為社會心理學,是因為它研究了小群體和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換句話說,它研究的是小「社會」。這種社會心理學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社會心理學,因為它在研究群體或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時,並沒有把它們置於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特定的結構中,忽視了政府、宗教勢力、教育制度、政治體系、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意識形態、風俗習慣等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所以這種社會心理學只能是一種擴大葶的個體心理學。 西方心理學研究中的個體主義傾向自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立實驗心理學之日起就已經存在了。在馮特的理論體系中,心理學分成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兩個部分。在實驗心理學中,馮特顯然是個體主義的,因為馮特關心的是怎樣以實驗條件控制內省,找到組成個體意識的心理元素。難能可貴的是,在民族心理學中,馮特試圖以語言、神話和風俗習慣來說明思維和想像等高級心理過程,但是這些閃光的非個體主義思想隨著屈爾佩和鐵欽納把實驗法應用於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而被泯滅。馮特的這些思想更多地同文化人類學產生了聯繫,對後世的心理學沒有多少實際影響。 在本世紀60年代之前幾乎平分西方心理學的兩大心理學流派一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那裡,心理學幾乎成了徹頭徹尾的個體主義心理學。弗洛伊德以本能解釋人格的發展,以俄蒂普斯情結解釋社會制度的起源;以本能的壓抑解釋科學和藝術等社會活動是典型的個體主義觀點。他之後的精神分析學者或以狹隘的母子關係、家庭關係,或以小群體的人際關係為研究的焦點,並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了個體主義。因此,從整體個說,精神分析是一種個體主義的心理學。 行為主義的個體主義傾向則表現得更加明顯。在華生那裡,心理和意識被歸結為行為,而行為又被歸結為刺激和反應。所有的刺激必然具有物理和化學的屬性。反應則皆可歸結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當然也都是物理化學的變化。這樣一來,心理學的研究脫離了社會文化歷史,成了研究體內和體外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把在複雜社會因素影響下而形成的意識看成是「發生於有機體皮膚之內的私有事件」,這些私有事件同外部行為一樣具有同樣的物理維度;赫爾把行為的動因看成是生理的內驅力。因此, 行為主義是徹頭徹尾的個體主義。 本世紀60年代以後,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產生了。西方心理學中的個體主義是否有所改觀呢?答案也不容樂觀。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動機,即一種實現自我潛能的需要。而所謂的「潛能」是生來就有的,類似於通過遺傳獲得的本能。潛能是隨著動物本能作用的漸趨減弱而出現的一種新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人作為最高生物所具有的一種生物學本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潛能定位於生物學的本性,並以個體的這種生物學本性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這顯然是個體主義的觀點。 作為現代西方心理學主流的認知心理學也帶有深深的個體主義烙印。認知心理學以個體的內部認知過程為研究的焦點。它所關注的不是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認知操作的影響,而是把注意的中心完全放在認知操作的分析上,置社會歷史變數於不顧。所以美國心理學家沙姆森(E.Sampson)批評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心理學的「個體主義方法把現實還原為個人認知構建活動,現實的行為被看成是個體認知操作的產物,而不是把行為看成是社會和歷史構造的產物」[2] 西方心理學中的個體主義傾向是心理學以物理學為楷模,追求自然科學化的必然結果。心理學自獨立之日起,就出現了對自然科學的殷羨。為擺脫哲學的束縛,早期的西方心理學家對哲學一直存在著抵觸情緒,總是試圖以自然科學的模式建立心理學。而在擺脫哲學的過激情緒中,哲學與社會文化的廣泛聯繫也被心理學家一同拋棄了。心理學家虔誠地以自然科學為楷模,力圖以客觀實驗的方法取代主觀思辨的內省;以公開的、可觀察的行為取代複雜的心理和意識,或者以個體內部的生理中介物、生物本能衝動解釋行為,或者以個體內、外部的物理化學變化分析行為反應,唯獨置複雜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於不顧。心理學家不是把人當成活生生的、處在複雜社會影響下的人,而是模仿自然科學,把人當成「物」來進行研究,心理學因而成為一種個體主義的學科。 個體主義的最直接後果是導致了西方心理學中還原論觀點的泛濫。還原論在本質上是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在心理學中,還原論最典型的形式是以生物的、生理的或機械運動形式解釋複雜的心理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以生物學的觀點解釋行為。如弗洛伊德以本能解釋人格的發展,以性本能的滿足解釋人類的行為動機,現代社會生物學理論以生物本能解釋攻擊行為的原因都是徹頭徹尾的生物還原論。(2)以動物的行為解釋人的社會行為。由於忽視了社會文化因素對行為的影響,某些心理學家,特別是行為主義者把從實驗室中對動物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應用到人的社會行為的解釋上,忽視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3)以機器的模型解釋意識與行為的心理機制。現代認知心理學家以計算機的信息流程過程描述認知的心理機制,在本質上是一種機械還原論的觀點。許多批評家指出,如果說行為主義以動物的行為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那麼以機器的模型解釋認知機制又意義何在?心理學中如此繁多的還原論觀點,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心理學家總是從個體主義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意識與行為,而不是把意識與行為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的背景中加以探討,只有消除了個體主義的影響,心理學才能走出還原論的誤區。 二、非理性主義 心理學中的非理性主義觀點可追溯至近代西方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霍布斯(T.Hobbes)。霍布斯反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把理性置於首位的觀點,認為「對於慾望來說,思想是它的間諜和偵查兵,這個間諜和偵查兵到處活動,為慾望尋找理想的目標」[3]。 在霍布斯那裡,思想失去了理性的光輝,成了慾望的奴隸,扮演著間諜和偵查兵的角色,它不再是支配情感和慾望的主人,而降低為慾望的工具。這一觀點開創了心理學中非理性主義觀點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典型的非理性主義。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不是受理性支配的,而是受本能慾望和潛意識衝動所支配的。依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精神分析有兩個基本命題:在第一個命題中,心理過程由意識轉變成潛意識,而潛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會聚了非理性的衝動、本能、慾望、種族遺傳物、被壓抑的情感和心理衝突。這些非理性的內容因與社會理性道德行為相衝突,因而被壓抑在心理的最底層,成為人類行為的最重要能量。在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命題中,性的衝動成為支配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社會的科學和藝術等創造活動也都處在非理性衝動的控制之下。弗洛伊德稱他的理論是人類自我認識上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完全被顛倒了,精神分析學者眼中的人成了非理性的人。 從貶低人類的理性,強調外在刺激在人類行為的控制這一角度來講,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範疇。華生曾誇口說,他可以把任意一個兒童培養成任何一種類型的人。在華生的眼中,人的理性並不能控制行為,行為機械地受制於環境刺激。在另一位行為主義者斯金納那裡,人也喪失了理性的尊嚴。斯金納公開宣稱,人只是有機體,受環境刺激和行為結果的機械控制;人無價值與尊嚴可談,應該「超越自由和尊嚴」。斯金納所要超越的自由是人類理性的自由,他所要超越的尊嚴是人作為「理性動物」的尊嚴。這種貶低人的理性,僅把人看成是受刺激和反應規律支配的有機體的機械論、決定論的觀點不能不說是一種改頭換面的非理性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決定論,又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人在受制於各種內外條件制約的同時,也可以自由的選擇未來。換句話說,人本主義者相信人是自主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理性主義的。但遺憾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並沒有把理性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在許多觀點上,仍表現出非理性主義。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帶有濃厚的非理性主義色彩。正像我們在論述西方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傾向時指出的那樣,所謂自我實現是潛能的自我實現,而潛能歸根結底是一種生物傾向,用馬斯洛的話來說,是一種「類似本能」。只是因為本能這個詞在心理學中已沒有事傘市場,因此馬斯洛把這種生物性動力因素稱為「潛能」。自我實現作為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也就意味著人是受「潛能」這個非理性的生物衝動所支配的。很明顯,這是一種非理性主義的觀點。 非理性主義的特徵之一是反對邏輯思維的方法,認為只有依靠不可言傳的神秘體驗、直覺才能把握世界的真諦。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概念就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在一篇專論高峰體驗的文章中,馬斯洛指出:「這種體驗可能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彷彿遮掩知識的帷幕一下子給拉開了。」[4]在這裡,馬斯洛把認識上的直覺和靈感神秘化,否認了知識經驗的積累過程,同非理性主義的觀點是一致的。 後現代主義思潮正在西方心理學中慢慢展開並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它所倡導非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被某些心理學家稱為是對現代心理學的嚴峻挑戰。後現代主義是一場多頭的運動,其代表人物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在下述兩點上基本上是一致的:(1)反對決定論,後現代主義認為決定論是機械論的觀點,它認為以這種觀點看待人的意識和心理,許多現象都無法解釋。後現代主義者強調偶然性的作用,反對使用固定不變的邏輯說明心理的規律,認為人的理性思維所創造的邏輯不足以說明心理的本質。(2)強調非一體化和多元化,後現代主義者認為後現代是一個告別了整體性、統一性的時代,傳統以理性維持的一元化邏輯已不再有效,代之而起的是開放性、多義性、無把握性、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對心理本質的認識也應該放棄統一的、可控模式的追求,主張範式的並行不悖、相互競爭。而這一切都源於對於理性的懷疑,認為理性不能維持統一性和整體性。 西方心理學中非理性主義泛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受了現代西方哲學中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傳統西方哲學是理性主義哲學,理性是哲學的基礎和前提。理性主義哲學崇尚理性的能力,把理性看成是一種對客觀秩序的反思的能力,是一種無所不包的、決定萬事之存在和發展的動力。但是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情緒和情感、意志和慾望從理性中分離出去,否認主體情感和意志的作用。這樣一來,人的形象破碎了,人被抽象為理性化的東西,最終導致了理性主義的危機。在這種條件下,一些思想家把目光轉向被理性主義哲學長期冷落的非理性因素。如叔本華創立的唯意志論、尼採的權力意志論、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等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非理性主義思潮。這股思潮反映在心理學中,就出現了一種貶低意識的理性作用,片面強調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思想傾向。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結合。在人的心理過程中,既存在著理性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又存在著非理性的意志、情感、慾望、衝動、真覺、頓悟等成分。如果只強調理性的因素,那麼人的形象就是乾癟的、缺乏生氣的;但是如果只強調非理性的慾望與衝動,則人就同動物無差別了。此外,各種非理性的因素總是要受到理性的制約,理性是人的主導方面。因此,從理性走向非理性,把非理性因素誇大化和絕對化,從而走向非理性主義,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三、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在西方心理學中形成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在實證主義者看來,唯一有效的知識是那些可被觀察或實驗驗證的客觀知識,亦即符合「經驗證實」原則,凡不能以經驗證實的知識都是虛假的、沒有意義的。把這一原則應用在心理舉中,則出現了一種片面強調觀察與實驗,一切以經驗證實為準繩的思想傾向。 這種思想傾向的最典型代表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雖然華生本人聲稱不接受哲學,但是他建立行為主義的指導思想卻是極端的實證主義,在拒斥哲學的口號背後是對實證主義哲學的頂禮膜拜。為使他的行為主義能完全客觀化,華生還吸收了德國客觀主義生物學家洛布(J.Loeb)的向性學說,以無機物運動的物理、化學規律來解釋生物和精神活動;吸收英國動物學家摩爾根的「吝嗇律」、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和桑代克的動物實驗心理學等學說。在這些學說的影響下,華生以客觀性為標準,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進行了大刀闊斧但卻是削足適履式的改革,導致了一種惡性的客觀主義。 這種惡性的客觀主義不僅影響了隨後的新行為主義,而且也影響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美國一些心理學家曾提出一種觀點,認為當代美國主流心理學仍舊是行為主義的。當他們提出這一觀點時,並不是說行為主義作為一個學派仍處在支配地位,而是說行為主義所信奉的客觀主義仍統治著西方主流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是作為行為主義的反動而出現的,但是在信奉客觀主義方面兩者是一致的。認知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計算機模擬,乃因為計算機模擬是一種所謂的「客觀」方法,能提供認知過程的客觀標準。但是計算機畢竟是機器,以機器的運作過程類比認知過程終究是一種還原論的研究方式。所以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貝文(W.Bevan)針對認知心理學的這一缺陷指出:「儘管所謂的認知革命作出了許多貢獻,但是我們繼續以一種頑固的方式堅持著還原論和機械論……仔細觀察你就可以發現位於靈魂的機器,不同的是,這次的機器是一台用途廣泛的計算機。」[5] 客觀主義的最直接惡果是縮小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行為主義以客觀性為標準,把意識和心理、情感和意志排斥在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之外,而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制在可觀察的行為上,結果使得心理學成了沒有「心理」的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產生以後,這種傾向得到糾正,意識和心理在認知的名義下重新回到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但是由於對客觀主義的崇拜,認知心理學只專註於以計算機模擬的方式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而對於情緒和意志等主觀色彩較濃的心理過程,因為難以應用客觀的方法而不願給予足夠的注意。這是為什麼近年來有關認知的研究層出不窮,而有關情緒和意志的研究卻相對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觀主義也導致了心理學研究中的「價值中立」傾向。持價值中立觀的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的研究不應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因素的制約。心理學家在進行研究時,應超越意識形態和價值規的影響,作純粹「客觀」的研究,並通過這種研究找到不受任何文化影響的一般的心理機制。信奉「價值中立」的心理學家最推崇的研究是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艾賓浩斯為擺脫各種對記憶的人為影響,以無意義音節作為實驗材料,試圖找到記憶的一般機制雖然艾賓浩斯開創了記憶實驗研究的先河,對實驗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但是由於艾賓浩斯的研究脫離了實際生活,其所發現的記憶規律能在多大程度上說明人的記憶,至如今仍然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 價值中立傾向早就受到心理學家的批評。批評家們指出,價值中立觀所造成的危害是:為了追求「價值中立」,心理學家拒絕考慮任何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並排斥任何價值觀和哲學信念的指導作用,從而使得心理學家在解釋意識和行為時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個體的內部或直接的環境刺激上。這也是個體主義和還原論觀點在心理學中泛濫的又一原因。 心理學的研究不僅受到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制約,同時也通過其研究成果服務於一定的社會目的,為特定的社會階層和特定的意識形態服務。由於價值中立的觀點試圖把心理學的研究說成是超越了特定的歷史和文化,擺脫了任何價值觀的影響,是「客觀」的、「公正」的,因而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美國心理學家普里勒坦斯基(1.Prilleltensky)針對這一欺騙性指出:「它可以把心理學描繪成非政治化的,因而把這種非政治化的心理學用於傳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心理學在支持特權階層和維護社會現狀上顯示出明顯的偏見,而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偏見又被披上了科學客觀性的外衣。」[6]大多數心理學家都還記得發生在智力測驗運動中的一些事件。一些西方心理學家把智力測驗的模型看成是超文化的、超階段的,因而認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他們把這種得之於白人中產階級的測驗量表用於測量黑人或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得出結論認為黑人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素質差」、「智力低下」,殊不知這種差異是文化上的差異,而不是智力水平的差異。這就是「價值中立」觀點所導致的惡果。 客觀主義也是造成心理學支離破碎、缺乏統一的理論框架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心理學自誕生以來一直處於分裂和破碎狀態,而且這種事態越演越烈,心理學直接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造成這種分裂和破碎的原因同客觀主義的盛行不無聯繫。客觀主義以所謂的「客觀性」為標準,排斥一切理論性的研究。因為在他們看來,理論帶有主觀的色彩。他們所推崇的是實證性的研究。本來實證性的研究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客觀主義把實證研究放到獨一無二的地位,排斥一切非實證性的研究,造成了一種實證研究的崇拜。而在實證研究中,為了貫徹所謂的「客觀」、「精確」原則,把完整的心理現象分割為互不聯繫的「碎片」。這樣,每個從事實證研究的心理學家都沉溺於一個狹小的領域,得到一些破碎的心理現象的「客觀」數據,其研究結果由於缺乏統一的理論框架而相互之間無法溝通,導致今日西方心理學支離破碎的局面。* 原載(心理學報),1998年第2期,第204--210頁。[1] Sarason S.B.An asocialpsychology and misdirected clinical 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1981,36(8):827[2] Sampson E.E.Cognitivepsychology as ide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1981,36(7):731[3] Hobbes T.Leviathan.Oxford:Blacwell.1651/1955:46[4] 馬斯洛:《談談高峰體驗》,見林方主編《人的潛能與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頁。[5]Bevan W.Contemporary psychology:A tour inside the onion.AmericanPsychologist.1991, 46(5):476[6] Prilleltensky I.Psychology and status quo。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5):797


推薦閱讀:

謊言下的美國:制裁俄羅斯西方實乃愚蠢之舉
《西方確指》持經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解決難民問題,中國給西方上了一課
西方三聖送三個福澤無量的心咒!見者家門得福!消業增福!
林書豪堪比李小龍:「拳腳功夫」打破西方偏見

TAG:心理學 | 心理 | 發展 | 西方 | 心理學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