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第二次機會:走入中醫抗癌 (系列 連載)
生命的第二次機會:走入中醫抗癌 (系列連載)
(麻仲學博士《感悟中醫》系列第一部)
隨感而發的前言
今天,2015年1月16日(美國西部時間)。早晨,我正開車在上班的路上,就有人打來電話。好在我有車載電話,一接,原來是位年輕的女士。她一上來就哭。我安慰幾句,她平靜些,說:「麻醫師,我恐怕活不了」,我這才聽出,是我一個乳腺癌恢復期患者。我問:「您不是前兩天剛複診嗎?我根據你的最新CT報告,結合我從中醫角度為您做的檢查,不是分析你仍然在良好恢復嗎?」她抽泣著說:「有個歌星,姚貝娜,同我年齡一樣大,也是乳腺癌,2011年得的,很快轉移到肺腦,剛剛去世了。我也是2011年得的,我想我的癌症一定是也轉移了。」我這才明白怎麼回事。說起來我真的孤陋寡聞,姚貝娜這個名字,我昨天看國內新聞才知道,但處於職業敏感,當時很好奇她的癌症復發轉移如此之快,本來也想追蹤了解一下呢。我的這位患者,是乳腺癌二期,她來自香港,全家都比較信中醫,所以手術後,她在化療放療期間,就開始在我這裡配合中醫治療,她在化療放療期間,副作用很少,只是頭髮掉了不少,但不到一年全長回來了。化療後,她需要服用5年的托馬斯芬預防復發。她整個健康狀況總的來講恢復良好。像她這樣的患者,我已經治療很多很多人了。我耐心地又重複分析了一遍她的情況,最後她破涕為笑了。
走進門診,我趕緊打開電腦,鍵入「姚貝娜」三個字,果然跳出很多相關消息,讀起來為她惋惜,挺傷感的。這時,秘書轉了個電話給我,電話那邊說:「麻醫生,我可以提前來複診嗎」,我一問,原來又是一位30來歲的乳腺癌患者,也是華人,她說:「我很擔心我的癌症一定是轉移了」。我問她,是不是早晨看到姚貝娜的事,感到很難過,又擔心自己,所以想提前複診?她說:「您說的真對,是那樣的」,於是我又安慰她一番。一年前,她是乳腺癌臨床一期,也是中西醫同時治療的,也是要服用5年的托馬斯芬,目前情況良好。
接下來,我很快瀏覽的有關姚貝娜的新聞報導,也順便聽了她的幾首歌,覺得唱的還真好。我很感動,她去世後,將角膜捐獻出來,在往生後繼續把光明帶給別人。
我從北京來美國幾乎十九年了,也在美國集中精力運用中醫藥抗癌十九年。我不知道姚貝娜在她的治療中,曾否有配合中醫藥療法。但我可以肯定地說,中醫藥在抗癌方面,絕對是有效果的。特別是到了中、晚期的癌症患者,配合中醫藥,真的是一個最好的途徑。
幾年前,我收到一位夏威夷腫瘤醫生的電話。他幼時隨父母從香港來美國,醫學院畢業後從事腫瘤外科30多年,現在退休了。他現在從事的工作非常有趣,就是給癌症患者出主意,因為他通過幾十年的臨床,認為手術、放療、化療給癌症患者的幫助,尚沒有達到理想,應該尋求更多療法。他怎麼在網路上檢索到我的名字,就打來電話,問可否來我門診觀察2年,看看中醫是否對癌症有幫助。後來,他果然定期來我門診觀察治療效果。二年後的一天,他坐下來同我談,說:「我非常認真地告訴你,中醫藥抗癌的確有效。你的有些病例的效果,在西醫是做不到的」。他說他今後在給癌症患者出主意時,會鄭重介紹中醫療法。並鼓勵我做些研究報告,將中醫藥抗癌的真實效果發佈於世。
前不久,我有計劃,將我這些年治療癌症,所總結的理論、治法、效例,寫一部書。十年前曾寫過一部,經過又十年的臨床經驗累積,對中醫藥抗癌有了更新的認識,有必要寫本新的了。感謝姚貝娜,感謝早晨那幾位打電話的患者,她們觸發了我內心的使命感:我必須早日把這部書寫出來,我不要等全書都出來,我要邊寫邊在網路發布,我要早日傳播中醫藥抗癌的效果和理念,讓更多的癌症患者得到正確的中醫藥幫助。
姚貝娜這個故事,也同時使我想起十幾年前,我為當時出版的書,寫的一篇前言:「美麗永恆」。現在我把它微調後再度發表,作為這部新書前言的一部分。
美 麗 永 恆
一個帶有感人故事情節的前言
把「美麗永恆」這樣一個標題,用來做《生命的第二次機會:走進中醫抗癌》這樣一部中醫抗癌兼科學普著作的前言,似乎有那麽點兒不倫不類。但,我相信您若讀完下面這個故事,恐怕您又會覺得這是一個最恰當不過的前言。
1. 書緣
我很相信緣份的。您看,說話間這緣分可就又來了。那是2003年的2月18日,我突然收到一個電話。「麻醫師,還記得我嗎?我是麗莎。」聼口氣同我很熟,可我真的想不起來是哪位麗莎,因爲叫麗莎的太多了。「怎麽?想不起來了?還記得你前幾年經常在我那裏買飛機票嗎?」噢,這囘我想起來了。四、五年前,麗莎,中文名也很美,叫梅麗萍,在舊金山開了個旅行社,名叫「歡逸旅遊」。我第一次到她那裏買票,見她是個年輕的姑娘,漂亮活潑,真不敢相信她一邊打計算機,一邊應答電話,一邊還要照看三個跑來跑去的小孩。她很負責地為我安排旅程,令我非常滿意,於是我就成爲她的常客。後來,我還介紹朋友讓她安排旅程,朋友對她那股子認真勁也是稱讚不已。再後來,我去了洛杉磯,就沒再聯係。再後來,我又回到舊金山灣區,去找她的「歡逸旅遊」,被告知麗莎已經不做旅遊了,我就此認爲不會再見到她了。
「麻醫師,我一位朋友購買了金山時報,我現在幫他做點策劃。」我們如約見面時,麗莎開口就進入主題。「我建議金山時報開個醫藥版。這幾天我就翻星島日報、世界日報,結果剛好看到你舉辦免費防癌與健康講座的消息。」這下子我明白了,報紙無形中又牽了個連接友誼之手。「你看看現在的金山時報吧」,説話間,麗莎遞上一份報紙,是一份很正規的彩色大報,據悉是美國西部最早刊行的中文報紙,創辦於1924年。「醫藥版3月1日就要創刊。我一向對您印象很深,典型的學者風範。看到您的新聞,我一下子就想到我們的報紙應該請你介紹一下中醫抗癌知識。說來也巧,我向報社一位負責人談起,剛好那人看過電視26臺「話越地平綫」節目對您的專訪,對您的談吐印象很深刻,所以我們一拍即合,敲定請您來打醫藥版的頭炮。」我一聼,好哇,便答到:「沒問題,我可以寫一篇文章」。「一篇?」麗莎問。我說:「一篇的確難以説明很多問題,如果報紙能提供寶貴的版面,我也可以多寫幾篇。」麗莎笑彎了腰。我奇怪了:「這有什麽好笑?」麗莎止住笑,說:「我們是希望你開個專欄。」我看她十分認真,就說:「那好吧,我每星期一篇」。麗莎又笑了:「你可不可以每天一篇呢?」 這下使我一下子不敢答話了。我暗想:每天一篇?天天那麽多病人,累個半死,哪有功夫寫文章?但麗莎這個設想,對我又產生一股子突然的挑戰力,心靈受到震蕩和被誘惑不已。我答應她,給我一天時間做決定。
當晚,我碾轉難眠,後來我乾脆起床到外面溜達。我一路上思索著:我以往寫了那麽多的書,可都是寫給醫生們看的。幾年來,我一直有個想法,把幾千年來中醫學所累積保健的精華知識和防癌抗癌知識,融會貫通,寫那麽一本適合於民衆閲讀的通俗易懂的書。要說眼下倒是個機會。可又轉念一想,整天忙忙碌碌的,哪來的時間每天都要寫一篇文章呢?但,如果現在不寫,那什麽時間才寫呢?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與壓力,恐怕一拖五年、十年都不一定吧?回到家的門欄前,我做出了決定:人無壓力不前進,既然報社提供機會,我就應該早早寫出來,讓大量的癌症患者們早早得到正確的實用的中醫抗癌知識和方法,讓民衆早早掌握中醫防癌的知識和方法。
2. 人緣
我開始動筆了。很快我就發現,那些專欄作家們是多麽地不容易。按我的計劃,《百談中醫抗癌》的每一談,分成兩篇刊登,每天一篇,要連續刊登差不多200天。因此,我每天必須保持寫一篇,差不多一千字來字,才能確保給報社供稿。寫作過程中,有時候我只是用大腦去想,根據以往腦海中所累積的知識,直接用電腦打出來,一般一個來小時就可以。但又有時候,我必須要參考和考證一些書籍,那就慢了,往往要二、三個小時;踫到內容的轉折點,就是説從一個內容的結束,到另外一個內容的開始,我往往會被難住,別小看區區千把字,常常會佔用我四、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就這樣,居然真的整整堅持了半年多。那時候,我往往是在白天,這邊給病人紮上針灸,那邊留針期間趕緊寫上幾句文稿;晚上和周末的時間,更是基本被寫這書稿所擠滿了。並且,我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籌備第二屆世界中醫腫瘤大會。麗莎的故事,就接著要從這大會開始了。
一天,麗莎來到我工作的美國中醫藥學腫瘤治療中心。她說從報紙上讀了我的《百談中醫抗癌》連載,覺得我講的東西很有道理。我就問她,她平常喜歡讀些什麽樣的書。她的回答,頗令我驚奇。她說她喜歡醫學的書,特別是中醫的書。我說,你又不是搞醫的,而且從您的形象氣質更像個演員,怎麽會對醫學感興趣呢?
麗莎回答說,她不但感興趣,而且同許多醫生都是朋友。例如,最近她將我的文章同她認識的兩位西醫腫瘤科醫生介紹,那兩位醫生十分感興趣,希望我的書稿快些出來,翻譯成英文,以便他們閲讀。
我了解到,麗莎很小就隨父母親來美國,小學、中學、大學一路讀完,英文好,又因來自中國廣東而會講粵語,囯語也是呱呱叫,更又喜歡醫學,居然還有許多醫生朋友。所以我就想,她要能幫助我參與組織籌備第二屆世界中醫腫瘤大會就好了。
儅我繞著彎子,將這個意思告訴麗莎。沒想到她一口答應。她說,這是好事,只要是為癌症病人和癌症學術研究有關的事,她都會樂於幫助。我說明,我們的組織,美國中醫防癌協會,可是非營利的。她痛快地說,如果是營利為目的,她還不參加呢。就這樣,麗莎成了美國中醫防癌協會的副秘書長。
由於全球受到SARS的影響,許多國際性活動在當時都取消了。我們的大會,原定在2003年6月28日至29日舉行,也由於考慮到國際和外州的專家可能往來不便,猶豫再三,但最後還是決定如期舉行。不過此時距離大會日期只剩下3個月了。爲此,大會的籌備工作變得非常緊張。
我們準備發行名為《美國中醫防癌通訊》的刊物,召喚中、西醫專家們和民衆對中醫學防癌抗癌的注目與興趣,以此促進大會的熱潮。這本通訊,是麗莎的心血結晶。她要將中文部分翻譯成英文,還要打字、排版、校對。我發現她不僅英文地道,中文文字水平也不低。例如,在確定大會主題詞上,我和同事們想了很多,希望用一句話來表述中醫學防癌抗癌的重要性及其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前景,我們列了許多句子都覺得不妥,最後麗莎提議,用「傳統中醫以科學對抗癌症」,這句話直到現在還成爲美國中醫防癌協會的主題詞,也是本書的主題詞。
那期〈美國中醫防癌通訊〉,幾乎是連續兩天黑天白夜地趕出來的。麗莎更是幾乎成爲專職,甚至比專職人員還要努力。她早晨9點從舊金山開一個多小時車,趕到設在矽谷地區的大會籌備辦公室,至晚上十二點多還要開車回去。同事們邀請她去家裏住,可她必須趕回去在第二天清晨送孩子們上學,然後才能再折回來。
通訊終於弄完了,第二天就可以送印了。為了趕時間,印刷厰要求必須明早9點前送到。當晚麗莎說,在文稿終於完成了,這幾天太累了,明天要好好休息一下。她走後,我無意中又翻翻底稿,發覺有個地方排版多空了一行,看起來稍微有些版面不協調,但內容上無傷大雅,就想明天只管印吧。
第二天早晨八點來鈡,我來到辦公室,嚇我一跳,麗莎居然在那裡打字呢!我問她,才知道她昨晚回到家中,睡覺前翻資料,發現那個地方排版的問題,另外還找到一個錯別字,所以一大早就來了。我說,您那麽累了,又為這點小事跑一大趟,真不好意思。她說:「對我來講可不是小事。人家要是知道這是麗莎幹的活,那太丟人了。我幹活可是要追求完美的。」
麗莎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別人看到我身邊有這麽能幹的人,都十分羨慕,說麻博士,在關鍵時刻冒出來個如此人物,中、英文那麽好,又會粵語,又年輕漂亮,還是義務幫您,您可真福氣。我的一個學生說了句話:「麻老師幹的是好事,註定有人緣的。」
3. 天緣
由美國世界傳統醫學科學院主辦、美國中醫防癌協會承辦的第二屆世界中醫腫瘤大會終於如期在舊金山灣區史丹福大學貝克特爾國際中心隆重舉行。麗莎作爲大會主持人之一,那天穿了件紫紅色旗袍,扎了條淡紅紗巾,顯得格外美麗、年輕、精神。許多會議代表都說,那個叫麗莎的主持人那麽年輕、工作又是那麽的出色。
大會中,我也作了有關中醫抗癌方面的演講,並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休息期間,我得意地問麗莎,我的演講水平不錯把。麗莎肯定了這一點。不過,她又說:「如果您不介意,我還有個建議給您。」我說當然歡迎了。麗莎就直接了當地說:「您在演講時,用手摳鼻子,很多次,看起來令人不舒服,不符合您大學者的身份,能否改掉這個壞習慣?」從那以後,我開始避免摳鼻子。後來,我參加另外一個醫學討論會,一位資深醫生演講的很好,但我發現他也有不時用手摳鼻子的習慣,看起來真不雅觀。我就想,以往我做了那麽多場演講,一定摳了不少次鼻子,回憶起來真令人汗顔,幸虧麗莎直言糾正了我的缺點。我改掉摳鼻子的毛病後,還有個意外收穫,那就是我原來的鼻過敏明顯減輕了。
大會結束後一段時間,無論打電話、還是打手機,怎麽也聯係不上麗莎了。我想,她剛考試通過房地產執照,恐怕要忙她的新職業了。
兩個多月後,我意外地接到麗莎的電話。她告訴我,因爲身體不好,住醫院了。剛開始認爲很快會出院,誰知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我趕忙問,是什麽病?她說不要緊,不是什麽大病,已經手術了,這兩天要出院了。
又過兩天,不見她的動靜,我給她打了個電話。她告訴我,她可能還要手術,但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應該很快會出院的。當時,我心中忽然湧現出一種不祥的預感。
九月份的一天,麗莎又來電話了。她的聲音,聼起來很微弱:「麻醫師,我可不可以找您看病?」我回答說,當然可以。這時我開始對麗莎的病情有了很深的疑慮。麗莎表示,她不想讓別人知道她病了,所以我特別為她安排在星期天上午。
給麗莎診病那一天,是個陰天,使人感到憂憂鬱鬱的。我先麗莎一步達到診所,開始埋頭整理書稿。「麻醫師,還認得我嗎?」聼道麗莎的聲音,我趕忙擡起頭看她,嚇了我一大跳。她的面色異常蒼白、幾乎沒有什麽血色。她的右側鼻孔還在流血。作爲職業習慣,我迅速掩藏起我的表情,換上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當然認識,您還是那麽美麗的。」
坐落診室,麗莎開口說:「您知道我找您看什麽病嗎?」。我勉強一笑:「當然。我主打中醫癌症專科,這您知道。不過,我縂不希望您找我看腫瘤吧?」麗莎回答的十分輕鬆:「我是癌症患者。您不是曾經問我,爲什麽我對您的書和抗癌事業那麽支持嗎?當時我回答說,或許今後您會知道答案。現在,我就告訴您答案」。 (4)
出於對麗莎的尊重,她一直不希望別人知道她的病情。所以,下面的故事,我不會提到她的具體疾病情況。
於是,我才得知,三年前,麗莎患了某種癌症,並作了一次大手術。手術後,醫生要安排給她化療,她堅決不肯。我插話問:「爲什麽呢」,她的回答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我才不作化療呢。我這麽好的頭髮,一化療全要脫光。儘管我知道,將來還會長出來,但質量一定不是我原來的。我寧願選擇死,也要保持漂亮。」
麗莎繼續講著。手術後,她自行決定選擇中醫療法,調整身體。結果身體復原的很好。三年下來,她幾乎把自己的病情忘到後腦勺去了,又開始投入積極的工作。
「您知道嗎?我那時関掉旅行社,就是因爲這個病。後來我曾開了間中藥鋪,為的是方便地研究中藥。」麗莎道。
「可是,」我疑惑地問道:「您既然來幫我那麽多的忙,為什麽不早告訴我,讓我早幫您調理身體呢?」我頓了頓,又道:「如果我知道您的情況,那我一定不會讓您那麽加班加點的疲憊的。」
「看,看,」麗莎得意地笑道:「您自問自答了。如果我是癌症病人,您捨得讓我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嗎?」麗莎又說:「其實,三年前醫生就告訴我,我恐怕活不過三個月。可是,中藥幫我活到現在。所以,我認爲中醫中藥對抗癌症,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廣。因此,我就來幫您的忙。」停了會兒,麗莎的聲音變得微小:「我有預感,我的病早晚會復發。我就想,只要能幫癌症病人做點事,我就會全力以赴。我希望中醫能夠在防癌上面取得成功,那樣就不再會發生那麽多的癌症患者。」麗莎又平靜地說:「不過我並沒有料到,病情這麽快就又復發了。醫生說,我的生命可能只有兩星期的時間了。」
我決定運用我全部的智慧,來幫助麗莎。我告訴麗莎,不要怕湯藥苦,要堅持服。另外,要養精蓄銳,不要再勞力勞心。我的一些病人們也認識麗莎,並對她有很好的印象,得知她病了,都每天為她祈禱,祈求上帝保佑她早日康復。
事情居然真的很快出現了轉機。一個月下來,麗莎面色紅潤了,精神許多。醫院的報告也令人振奮,威脅她生命的主要癌症指標,已經得到了控制。麗莎不喜歡湯藥,覺得太苦無法再堅持。我就開始給她調配中成藥、配合灸療。那段時間病情看起來還穩定。
又隔了一個月後的一天早晨,麗莎打來電話,她又住院了。我趕忙去醫院看她。她看起來還是很精神,説話也有足夠氣力,但有些悲傷:「實在不好意思,我沒聼您和其它醫生們的話。前兩周,我覺得一切很好,忍不住就又去幹了不少工作。後來,我感到疲憊不堪,而且發生疼痛。醫院的醫生說,我的病情又復發,並且加重了。您說說,不是剛剛被控制嗎?爲什麽這麽快呢?」我趕忙安慰她說,癌症到了她這種情況,隨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勞累只是一個可能的誘因而已。
這次發病,麗莎完全不能吃東西了。我就用中藥濃縮煎劑,通過鼻飼管推入,同時用艾灸的辦法。或多或少地幫助了她一些,她的生命奇跡般又延續了一段時間。
轉眼之間,聖誕節快到了。入夜,滿處的聖誕燈火,點綴著街街巷巷。那一幕幕令人心醉的美景,引發起人們對新生活的陣陣遐想。我和家人,也安排準備囘北京度假探親,同時也便於我騰出時間將〈百談中醫抗癌〉一書定稿。臨行前,我到麗莎住的醫院道別。
那天,麗莎看起來已經非常虛弱,頻繁發作的疼痛把她折磨的很苦,但她的雙眸還是一如既往般的明亮,正如窗外那聖誕的燈火。同我握起手來,她的手依然那麽有力。她鼓勵我囘北京再忙也要將〈百談中醫抗癌〉書稿修定好,儘快出版,因爲許多曾經是報紙的讀者們都在期待。她也充滿期待地說,她要成爲這部書的第一個讀者,她要過聖誕、過新年、等我回來。我們還相約春節期間要請朋友們來個Party。那天,我還第一次見到她的母親。
我永遠不會忘記麗莎母親當時的表情。她靜靜地坐在麗莎病床前,幾乎是目不轉晴地看著她的女兒。我在那裏待了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她就那麽一個坐姿、一個眼神。她的目光,是那麽的慈祥,那麽的柔和,那麽極力掩飾又怎麽也掩飾不住的憂傷。那是只有一個母親,面對她生命垂危的心愛的女兒,才能發出的目光。
2004年12月18日清晨,我接到麗莎哥哥的電話,得知麗莎在17日晚上9點鐘,與世長辭了。年輕的麗莎,那麽地青春,誰看著都説她頂多25、26嵗。其實,她也只有35嵗,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就這樣走了。
第二天,麗莎的哥哥告訴我,我什麽時候知道麗莎患了癌症,他就什麽時候才知道。麗莎的母親,是直到麗莎去世前幾天才知道。麗莎的孩子們,直到她離去前,還以爲她們的母親只是一般的病住在醫院裡、很快就會出院了。
我從事醫學也有30來年了,見過、聼過不少癌症病人的感人故事。麗莎的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離我最近,極具文學色彩,更使我震撼不已。
麗莎走後不久,香港的一位著名歌星,梅艷芳,也因爲癌症過世了。由於麗莎的中文名字是梅麗萍,兩個人同姓梅,所以我不知不覺將她倆人聯想到一起。據報載,梅艷芳爲人友善、講義氣,朋友很多;爲了將來實現結婚生子的願望,堅決不願意切除子宮;爲了履行已簽訂的演出合同,帶病在香港和日本等地,出色地演出了八、九場,終因疲勞過度而病情迅速加重不治。生前,她更是多次贊助過抗癌事業。梅麗萍呢?
她,寧要美麗也不要化療;經歷多次住院手術,卻成功地瞞住了身邊幾乎所有的人,不讓親友們擔心、憂慮;喜歡廣結朋友,更很容易為朋友們所喜歡;身患重病確又熱忱地無私地幫助著抗癌事業。
梅艷芳與梅麗萍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但她們的個性與為人,真的有很多的相似之処。可惜的是,她們都那麽年輕輕地就走了。兩個年輕的女人,都曾與癌魔做過不懈的奮爭,都曾渴望像正常人一樣地生活。
她們,是以行動在吶喊,呼喚癌症患者們不要消極、坐以待斃,而是要勇敢地挺起胸膛,堅定地向癌症宣戰。像她們這樣,一定還有很多的人,都在用生命去嘗試從不同角度的探索、追求。她(他)創造出過不少的奇跡,這些奇跡有助於醫學研究,更有助於鼓舞更多的癌症患者繼續去創造更多的奇跡。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低吟古詩,蒼涼悲壯。往事如海,思念如水。可敬的麗莎,令人,懷念。令人,憂傷。更令人,惋惜。
我,深深地內疚,內疚我的醫術還遠不能挽救麗莎的生命;我,深深地自責,自責我居然聽任她那麽地加班加點地幹活;我,深深地遺憾,遺憾無法讓她實現成爲本書第一個讀者的心願;我,深深地發誓,發誓要以最快的速度將本書出版、暢傳全球,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中醫藥抗癌事業上取得突破。
我相信,這是上帝通過麗莎給我的啓示。我相信,麗莎已化作美麗的天使,她會為這部書的出版,欣慰地笑。
推薦閱讀:
※認識中醫 補遺篇三:科學思維
※中醫說我出生年土運太過,八字又說我金太過,到底聽哪個?
※民國時的中醫存廢論戰
※中醫外治毒蟲蟄傷
※如何有效祛濕養脾?中醫推薦這14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