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魯迅

莫言:魯迅揭示中國人性中的「變態」兒子、作家、學者、藝術家、外國人、普通人關於魯迅的概念拼圖

這一石膏面模留給我們的是他老邁憔悴的遺容。正如魯迅在《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所言:「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老了,這是多麼令人驚心動魄的事!」學生當中流傳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周令飛覺得哭笑不得。魯迅的形象已成為某種固定符號深入人心,但細品那些大同小異的照片,仍可看出每張照片背後微弱的精神差異,正如每人心中的魯迅也不盡相同。魯迅之子周海嬰 魯迅對我來說是一個寬厚的父親魯迅並不總是一副橫眉冷對的鬥士形象,我們家裡的人總覺得這樣的魯迅很空洞,我們不認識這樣一個魯迅。我希望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魯迅、文化的魯迅,來弘揚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內涵。父親的思想非常豐富,可以歸納為四點:立人為本、獨立思考、拿來主義及韌性的堅守。領悟了這四方面的內涵,也就尋到了「魯迅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魯迅對我來說是一個寬厚的父親。他一輩子都以教書為生,從來不罵人打人。有次我賴學不去幼兒園,他裝作很生氣的樣子,卷了一個空心的報紙假裝打我,但是打在屁股上,聲音雖然響,卻不痛,原來只是嚇唬嚇唬我。父親在北京任教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學生做化學實驗時,不聽父親的話,引起容器爆炸,但父親非但沒有發脾氣,而是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吸取教訓。所以,有非常多的學生都很樂意到我家裡做客。學生們在我家裡打打鬧鬧,搶糖果吃。在學生眼裡父親就是一位親切的老師。父親愛開玩笑,常常是自己不笑,逗得別人哈哈大笑。有次家裡來客人,五十多歲的父親「淘氣」得做出跳舞的模樣,從門口一圈一圈旋轉著進屋,把客人們都樂壞了,笑得肚子疼。蕭伯納見到父親誇道:「你是中國的高爾基,但我覺得你比高爾基漂亮。」聽了這樣的讚美,父親非但沒有謙讓,反而調皮地說:「我老了會更漂亮!」父親從不被逼我學這學那,讓我自然成長。當年,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叔叔周建人曾送我兩套《兒童文庫》和《少年文庫》叢書,父親就把書放在我的專用書櫃里,任由我讀,他從不過問我讀了哪些,或指定看哪幾篇、背誦哪幾段,完全「放任自流」。從小我就喜歡拆拆裝裝,幼時是個玩具破壞者,凡是能拆卸的都拆卸過。但父親從不阻止我這樣做,相反還常常鼓勵我。有一次,我竟斗膽地把那架父親特意為我買的留聲機也大卸開了。父親也並未責罵,而只是讓我復原。我辦到了。這愛好發展到後來便是我開始熱衷於無線電技術,直到老年仍然愛好不減。孩子自有他們的天性,大人們不必多加干涉,順其自然,任其自由發展是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最重要一點。上學之後,我愛好理工專業,投身於科技工作就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如今,無論是長孫女周景欣閑暇參加一些綜藝節目,嘗試向娛樂圈發展,還是小孫女周景文高中畢業後,提出先踏上社會,進入餐飲業工作,而後再進大學繼續深造,我們家裡對孩子的發展,同樣是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我自幼患有哮喘病,換季就要發作,父親換著法子為我治病,煞費苦心,每每父親彎下身,細心地給我敷藥,此情此景記憶猶新。父親工作之餘,還經常帶我去看電影,看馬戲。他怕馬戲團的獅虎表演,令我受到驚嚇,特地找了白天沒有猛獸出現的兒童場陪我去觀看,這樣我就不會害怕,晚上也不會做噩夢了。為了我的身心健康,父親連這些細節的地方他都考慮到了。父親的仁愛之心,至今仍時刻在溫暖著我,也使我認識到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父親。 作家莫言魯迅揭示出中國人性中的「變態」魯迅的小說批判一些中國人人性中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態,我寫《檀香刑》中的酷刑就是從中受到的啟發。中國人的人性中有這種看客的心態,在歐洲人的人性中,也有這種看客的心態。在歐洲要用絞刑處死一個犯人時,也有好多貴婦人、貴小姐買好票,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去觀看。當被處死的人被戴上絞刑架,或者斷氣的時刻,這些貴婦人也會遮著眼睛去尖叫,但第二次有這樣的事情她們還會去。從魯迅他們開始,雖然寫的也是鄉土,但使用的是知識分子的視角。魯迅是啟蒙者,之後扮演啟蒙者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地譴責落後,揭示國民性中的病態,這是一種典型的居高臨下。其實,那些啟蒙者身上的黑暗面,一點也不比別人少。其實中國的老百姓一向把酷刑看成是一種最隆重的戲劇。魯迅早在小說《葯》里就作過描述。而劊子手在施以酷刑的時候,本身也認為是進行了一次戲劇表演。他是一個演員,是國家和皇上權利的延伸和符號。他們將雞血塗在臉上,成為了一個角色。對於他們來說,執行完一次大刑就像是進行了一次藝術上的創作。「童話大王」鄭淵潔王朔和韓寒接過了他的槍現代中國作家誰最像魯迅?我覺得大概是王朔和韓寒,這兩個人有神似魯迅之處。我眼中的魯迅是個不愛和主流同輩作家玩的人,他更喜歡和年輕人推心置腹。我想,如果他活到現在,既不會被邀請參加作家代表大會也不會當選作協主席,原因不用我說了。作家陳希我他是少有的有「罪感」的人竹內好有句話:魯迅在本質上是個矛盾。魯迅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異數,他超越了中國文化,他有「痛感」。長期以來,中國文化是「樂感文化」,追求的是閑適,疏於追問,玩弄韻味,缺乏思想。也許你會說,這才是文學,思想不是文學所必須的。但那是假文學。其他的藝術也許還可以缺乏思想,比如畫家可以一輩子畫山畫水甚至畫蝦來獲得成就,音樂家可以單純依靠旋律來感染聽眾,建築家可以通過巧妙的「勾心鬥角」獲得人們的驚嘆,但是文學卻不行。這也是文學的苦命。偉大的文學是必須有思想的,最深刻的思想就是絕望,魯迅是絕望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絕望的思想,比如屈原。但他的自殺只是對當時政權的絕望。如果楚懷王一旦重用他,他就會不再絕望了。這種絕望不是真的絕望,不是對整個世界、整個人生的絕望。而魯迅是真正的絕望。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超越中國傳統文化,接上的是現代主義的血脈。在我們的世界裡,也不乏對整個世界的絕望,謾罵和嘲弄比比皆是。在這些人的潛意識裡,自己才正確。有人把魯迅理解成是罵別人,是片面的。魯迅的超越之處在於,他對自己也絕望。他反抗黑暗的世界,也不斷地解剖自己。魯迅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少有的具有「罪感」的人,但並不是具體某個宗教式的「罪感」,那又是一種奴役。魯迅畢生反抗奴役,但是他也被現世哲學所奴役了。他畢竟不能超越對實用的崇拜。黑暗時代,貧弱民族,難能超越對進步、對生存的渴望。最明顯的是對孔乙己,魯迅以社會進步的價值觀來否定孔乙己,讓自己還是成了世俗的同謀。這種情況直到現在還嚴重存在,我們即使一些很不錯的作品裡,也充滿了活命哲學、進步的價值觀。而實際上,文學是瘋狂的時代腳步的絆腳石。作家葉兆言他愛說「不」是我的榜樣魯迅當之無愧是偉大的作家,偉大到後來的寫作者深感壓力,事實上他對我個人的影響是除了小說之外的文字,我認為最好的是《彷徨》。讀魯迅的文章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多,文字中趣味值得反覆閱讀。只是一開始我把他當神讀,後來從神還原為人。魯迅為人的可愛之處在於他對很多事情說「不」,但說得斬釘截鐵,有理有據。他反對仿古,但他古文功底深厚,他反對用毛筆,但他寫得一手好書法,他能在千頭萬緒中堅持著自己有批判性的觀點,也希望自己能做到那樣。央視戲曲頻道主持人白燕升他的內心非常脆弱我當初學中文時,看魯迅的作品就常常熱血沸騰。我覺得他就是非常坦蕩、真實的人物。他的這種戰鬥精神到現在我們都需要,尤其是在文藝批評界。魯迅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對社會又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他對戲曲的看法也是。他的勇氣、大膽太令人敬佩了。我們一般世俗的人都是要三思而後行,要考慮面面俱到,魯迅卻能不計後果地對人對事進行批判,現在社會就是缺乏這樣的人。我看過魯迅和許廣平以及朱安的愛情故事,我的感覺就是他活得不太自我,他完全可以活得更好。儘管他也在大學做教授,但從他的文字中還是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清苦的人,感覺他自己一無所有,但留給後人極大的財富。魯迅不是沒有兒女情長。我們現在看魯迅往往看到一個冷冰冰,拿筆做槍的人,但其實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也是內心深處需要溫情和關懷的人,比如《紀念劉和珍君》等,他雖然沒有在寫自己,但可以看出他的內心非常脆弱。魯迅是個有大義的人,他想用文化來改善社會、拯救民族。我到現在無論和同學聚會還是表演節目,都會常常朗誦魯迅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太強的現實意義。畫家陳丹青他是精神領袖,也是美學指導魯迅很通藝術,一個是他一個是張愛玲,都對藝術很有研究。魯迅非常喜歡畫畫,小的時候自己畫畫,長大以後他又設計封面、版面,很有意思。我看過一本書,講民國藝術回顧的圖書,裡面有個觀點我很贊同。在五四運動後,到上世紀30年代,各種新的西方藝術進來了,美術、戲劇、美學都初步介紹進來,當時文藝家都有一個蠻幼稚的情況,魯迅是惟一比較冷靜的有眼光的評論家,回想起來,他有很多涉及美術的批評非常理性。除此之外,中國現代小說和前衛美術幾乎是他一個人鬧起來的,在他的時代沒有文化部也沒有美術家協會,和今天的歐美社會很像。魯迅不但是精神領袖也是美學指導。我在紐約看到過一個展覽,其中最前衛的就是左翼木刻運動。把那時的這些作品放到同期西方大景觀裡面,幾乎是同步的。很多精神性和品質在今天來看都不過時。雖然魯迅對於藝術的追尋業餘並且短暫,但他對中國文藝面臨的問題的認識在今天很有價值。他有一個短篇就批評了當時中國社會高談西方現代藝術,談很多的主義,立體主義、象徵主義,野獸主義等,他很早就諷刺了這種現象。我們現代社會紀念魯迅,回想起來,問題根本不在魯迅,全部在我們。我們幾代人,與魯迅已經是另外一個物種了。魯迅那一代人經歷的整個言論空間以及人格成長,跟我們這幾代人沒有任何可以溝通的地方。我們這幾代人生存模式是一樣的,我們其實不可能理解魯迅。現在有個呼聲說要還原魯迅,但這個還原是非常困難的。10個普通人眼中的魯迅孫先生(IT白領):一個有思想的人。陳小姐(現留學日本):正派的男人。陳先生(中科院研究生):五四運動先驅。李先生(保安):比較有成就的偉大作家,有愛國熱。趙小姐(公司職員):有思想,愛國方式值得商榷。王大爺(退休職工):冷峻,犀利。張同學(高中生):看重友情,對兄弟仗義。吳阿姨(退休幼兒教師):大文學家、革命家。王小姐(海外華人教師):愛教育人。李女士(保潔員):愛國,堅強。西方視角已故捷克漢學大師普實克: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魯迅在小說中運用了西方文學的形式和技巧,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在其早期文言小說《懷舊》中,明顯體現出現代小說創作的構思和用語,《懷舊》已和中國傳統小說徹底分離。耶魯大學的漢學家安敏成:重新定義了小說創作的價值《吶喊》和《彷徨》這兩部小說同時為中國「吶喊」來了一種在小說創作中的新式口語模式。自此以後,外來的文學形式就逐漸為中國的作家所接納,並重新定義了小說創作的價值。墨西哥著名作家皮托爾:讀他的作品很受感動1972年第一次來北京,讀過魯迅的作品,很受感動。每次我讀魯迅的作品,總能感到有種自己與文本題材和語言的運用上存在著「迴響」。夏威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教授沙納·J.布朗:他並非是孤獨的當年輕人棄醫從文,希望能為社會做貢獻,我們就很清楚「作家」對於他們來說代表了某種社會地位。而著名的魯迅這麼做的時候,他並非是孤獨的。當時不少中國的作家都把寫作看成是對抗帝國主義的武器,以及向現代化前進的手段。然而需要用何種辭彙和風格,將新的政見引入大眾視野呢?翻譯錢鍾書作品的美國學者胡志德在《把世界帶回家:西學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對這個話題做了深度探索:從嚴復翻譯斯賓塞到魯迅的諷刺小說,以《阿Q的故事》為典型,當中以「反英雄」的乞丐為主角。中國的文學革命不是一場晚宴派對,而是複雜的、經歷了幾代人的爭論。捷克漢學家卡拉托奇維爾評論:骨子裡顯示出一種銳利魯迅用的都是舊的字句,而且遣詞調句的形式也是舊的,只是採用了完全口語化的寫法,有時套用了西方句法。這樣做的結果,就會使文章變得像是來自古時候的錢幣,不僅閃耀著古董的色澤,而且會從骨子裡顯示出一種嶄新的銳利。(記者 金煜 曹雪萍 姜研 張璐詩 張弘 實習生 郝琳)

除了文學,魯迅可能最熱愛藝術。在他手繪的《無常圖》沿用至今,可見其藝術造詣也非比尋常。 作家莫言人民時評:我們需要「魯迅年」魯迅先生忌辰剛過,忽然一驚,先生離世已有70年了。然而,要寫紀念他的文字,卻總覺得有幾分對不住……因為,魯迅先生並不希望被人牢記,他亟盼自己的文字「速朽」,唯其如此,他所熱愛的中國,才有希望,而他終其一生猛烈抨擊的國民「劣根性」,才會隨著他的「匕首和投槍」一起「速朽」。然而,不幸的是,把先生的雜文翻出來看看,當年批評的許多現象都還能「應景」,都能「對號入座」。他所指出的一些劣根性與怪現狀,有的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譬如,一些人骨子裡的奴性與專制性交替,「羊樣的凶獸,凶獸樣的羊」,「不必會做事,只要會磕頭」。再如「看客」嘴臉:少女被害呼救,一條街坐視不理;公交車上行兇,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得逞;有人慾從高樓自殺,竟有人狂呼:「跳呀,快跳呀」……群體性的麻木和冷漠,證明著魯迅抨擊過的那些「張著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的看客,正子孫興旺、瓜瓞綿綿;而在文化領域,喜歡粉飾太平的「十景病」及「團圓主義」,也仍然流行,魯迅所呼喚的,「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的時候早到了」,但是,如今坊間與銀幕上,仍有不少假面橫行,虛張聲勢……看來,魯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奔突的「地火」,照出那虛偽與污濁。然而,我們是否做了足夠多的工作,讓這把「地火」,聚集更多魯迅精神的傳人,一同奮鬥於挖掘並療救國民劣根性的工作?魯迅先生似已經被放上了神壇,但事實上,不管是從大眾層面,還是從研究層面,魯迅的精神力量,卻在慢慢消解……魯迅忌日70周年,有影響的、可持續的、普及性的紀念活動雖有但確寥寥。除了教科書上的選文外,現在的年輕人,讀過先生作品的恐怕不多。被譽為「民族魂」的先生,究竟走進了多少人的靈魂深處?橫向看看別的國家,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文化偉人的。2006年,是歐洲的「莫扎特年」,為紀念他250年誕辰,他的音樂執拗地在歐洲反覆回蕩,相關演出還飄洋過海到了中國;2006年,還是挪威的「易卜生年」,100年誕辰的易卜生,被挪威人自豪地、不遺餘力地推廣到了全世界,包括我們的北京、上海、南京。再往上,2005年是「安徒生年」,2002年是「雨果年」,法國各地開學第一天,全國所有學校一齊誦讀雨果的作品,那是怎樣的壯觀!而我們,何時能有自己的「李白年」、「曹雪芹年」、「魯迅年」?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睿智地說過:「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有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哦,我們當然知道愛戴崇仰魯迅,只是,我們確實也需要一些載體,至少讓孩子們知道,魯迅是誰……(李泓冰)
推薦閱讀:

花開香天外,惹得人人愛
超級馬里奧30周年:USA Today採訪實錄
英語口語8000句01 - 人人聽力網(www.rrting.com)
修最勝福田,人人都可以修
轉載:母愛如海、催人淚下,人人必讀

TAG:人心 | 魯迅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