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物===中國國學網
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又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也有人稱太昊伏羲。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古書上稱「伏羲人頭蛇身」。傳說與女蝸是兄妹。中國古文化中的發明創造,多數與他有關。傳說,上古之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伏羲降服龍馬,觀察龍馬身上的圖紋,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封符號,叫做「八卦」,以示天地萬物之種種變化。他模仿蜘蛛結網,製作捕魚網,並教給勞動人民。他製作琴瑟,創作《駕辯》之曲。還傳說伏羲制嫁娶之禮,教人狩獵。這些都反映出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伏羲的神話在中國民間流傳也十分廣泛,影響深遠。又傳伏羲、女媧為婚,繁衍人類,被奉為人類始祖。歷史上有不少關於伏羲的記載。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為民間所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據《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女媧補天的記錄見於《淮南子》。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女媧目睹人類遭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支起倒塌的半邊天。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迹。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傳說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因女媧勞苦功高,在西漢的《運斗樞元命苞》中,女媧與伏羲、神農一起被列為為中華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有巢氏,又稱「大巢氏」。相傳,遠古時代他發明了巢居,教民構木為巢,以防野獸侵襲。《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云:「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此說又見《韓非子·五蠹》、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這一傳說反映了原始時代的先民由穴居進入巢居的情況。
燧人氏,又稱「燧人」,相傳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被後世稱為三皇之一。遠古人「茹毛飲血」,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燧人氏另一含義,乃傳說中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云:「燧人始鑽木取……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漢代石刻神農像
神農嘗百草神農,亦稱「神農氏」。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的發明者,相傳他發明及製造了耒耜等多種農具,教人民進行耕作,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文化的情況。《周易·繫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神農氏又被尊為醫藥之祖,曾親自用口品嘗百草,發明藥物及教人治病。《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後世傳說神農氏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因而能化解百毒,又傳說他因嘗百足蟲(一說斷腸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參見明·周遊《開闢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還有一說,神農為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另有傳說神農氏即炎帝、烈山氏。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稱為炎帝。又神農被稱為炎帝,是與其焚林闢地有關,古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神農時始教民耕種。不少古籍提及炎帝的傳說,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
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發明陶器,作為百姓的飲食用具;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據傳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漢代石刻黃帝像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黃帝時各部落之間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黃帝修德,整頓軍隊,用武力統一各部落,於阪泉戰勝炎帝,又於涿鹿擒殺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擁戴,被擁為聯盟共主。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嫘祖。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黃帝死後葬於橋山(在今日陝西省黃陵縣)。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先秦兩漢時期的《逸周書》、《國語》、《左傳》、《莊子》、《管子》、《商君書》、《韓非子)、《世本》、《竹書紀年》、《呂氏春秋》、《大戴禮記》、《淮南子》、《山海經》等重要文獻都記載有黃帝的事迹。黃帝還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後世作黃帝像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相傳姓己,或說嬴姓,名摰(亦作質),為黃帝之子, 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是古代東夷族首領。傳說少皞族是從太皞族中分化出來的,因此稱為少皞。又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 故稱少昊或小昊。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東夷族活動于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春秋時代的郯子說少皞是他的祖先,名摯。郯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
中國歷史中的傳說人物,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裔。昌意相傳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帝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機陽)為都城,以句芒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 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傳說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依靠占卜決定。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此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凈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他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顓頊由此禁斷了民間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春秋戰國時的楚王以顓頊為其先祖,與楚王同族的屈原在《離騷》中亦自稱為帝顓頊之後。
帝嚳,中國歷史中的傳說人物,姬姓,名俊,號高辛氏。相傳他的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之長子,其父名蟜極, 帝顓頊為其伯父。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 被封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傳說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 以亳(今河南偃師)為都城,以木德為帝。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傳說帝嚳有四妻,生四子:姜嫄生棄(即后稷),為周族祖先;簡狄生契,為商族祖先;慶都生堯;常儀生摯。帝摯是中國上古傳說的君王,帝嚳次妃常儀的兒子,帝嚳長子,受帝嚳之禪而繼皇位。九年後禪讓給弟弟放勛(另一說是帝摯死後由堯即位),也就是帝堯。關於帝摯之經曆命運,歷史上記載頗有不同。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帝摯之母位於帝嚳四妻最末,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唐侯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諸侯紛紛歸附於他。摯自覺不如堯之聖明,乃率群臣造訪唐侯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司馬遷《史記》則記載云:「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勛立,是為帝堯。」清人馬驌《繹史》卷八《高辛紀》引《綱目前編》則說:「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馬驌並在後加按語云:「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關於唐堯,清人馬驌《驛史》卷九《陶唐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
堯,中國歷史中的傳說人物,為嚳次妃陳豐氏女慶都所生,祁姓,名放勛,號陶唐,謚曰堯。因封於唐,史稱唐堯。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一說十六歲),以平陽(今山西臨汾)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岳,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堯年老時,四岳十二牧一致推舉舜為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繼承人。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對其進行長期考察,最終放心禪讓。這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所推崇。
堯嫁二女予舜
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君主。舜所屬的氏族,居於虞地,故史稱虞舜。傳說舜是冀州人, 帝顓頊的六世孫, 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瞽叟的妻子在姚墟生下了舜。舜兩眼都是雙瞳仁,故名「重華」。相傳舜自幼喪母,父親續娶,生子象。其父性格頑固,寵愛後妻和幼子,三人企圖謀害舜。然舜依舊孝順父母,關心幼弟,且自己若有小過錯,甘願受罰。舜二十歲時便以孝道聞名於天下,三十歲時被四岳十二牧向堯推薦為天下共主。堯遂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對其進行長期考察,認為舜確是品德好且有才能的人,最終實行禪讓。《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在文獻記載中,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相傳帝舜以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為帝妃,娥皇無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因弟象和子商均都不成器,舜遂向上天薦告以禹繼承帝位,實行禪讓。十七年後,帝舜在南巡途中逝世,安葬於蒼梧山南側,終年一百零一歲。
蚩尤磚圖畫像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製造兵器。在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雲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後來黃帝製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傳說中的涿鹿之戰,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也是主要記載蚩尤事迹的戰爭。黃帝在戰勝蚩尤後,統一中原地區,成為華夏的正統。在正史的記載中,蚩尤是反面的角色,《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苗民傳說其先民上古時代本居住在黃河流域,在一場戰役中被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各地苗人儘管語言不同,但均稱先祖為「尤公」。至今蚩尤在苗人心目中仍有極高的地位,被視作他們的「第一祖先」,始終受到他們的崇敬與紀念。這表現在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及民間文藝中。民俗學家據此推測,上古時代蚩尤所領導的九黎族極可能為苗族的祖先。
苗族的蚩尤戲
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住在昆崙山的光明宮,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相傳他發明了使用火和保留火種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名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傳說中,祝融與共工之戰,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有女媧補天的故事。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歷史上關於祝融的傳說,有不同的記載。①古帝。一說為炎帝裔。《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話,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視融。」一說為黃帝裔。《山海經·海內經》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又《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實則炎、黃古本同族,故二說一也。祝融號赤帝,羅泌《路史·前紀》卷八:「祝誦氏,一曰祝和,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祝融神話,還見《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間,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遠來,助周滅殷事見於《尚書大傳》及《太公金匱》;共工與祝融戊,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見《史記·補三皇本紀》。②火神。《左專·昭二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呂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③主管南方之神。《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祝融而辯於南方。」《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④祝融與共工戰《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共工氏,姜姓,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是炎帝的後裔。在傳說中,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是繼神農氏以後,又一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相傳共工氏乃治水世家。其治水方法為剷平高地,填高低地,在平地上修築土堤以擋水。此法沒疏通河流,水依然漫流,導致泛濫成災。故共工治水最後都歸於失敗。《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關於共工的記載,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關於祝融與共工之戰的記載,《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刑天,亦作「邢天」、「形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山海經·海內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沒了頭顱,只能永遠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戰鬥。故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以讚頌刑天的精神。據宋羅泌《路史·後紀三》,刑天似為炎帝臣屬。「刑天與帝爭神」亦為炎黃之戰餘緒,帝即黃帝。常羊山為炎帝誕生地,還其放處。常羊山北為黃帝子孫居處者。丹朱,堯的兒子。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讓位於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山海經》一書記載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這說明丹朱在漢代人眼裡是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可見堯不傳子而讓位於舜似並非堯之本意,而是迫於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並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這說明當堯之時,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於激烈鬥爭當中。傳說丹朱傳下圍棋,為圍棋之始祖,故圍棋雅號丹朱。
瑤姬瑤姬,相傳為炎帝之女,亦作「姚姬」。《文選·宋玉<高唐賦>序》:「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侶音舊傳》:「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楚懷王游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燧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又《太平御覽》卷二九九引《襄陽耆舊記》:「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與古神話述帝女死屍化為草契。《山海經·中次七經》:「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露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瑤姬神話又有瑤姬為西王母之女一說。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廟乃在諸峰對岸小岡之上,所謂陽雲台,高唐觀。……今廟中石刻引《鏞城記》:瑤姬,西王母之女,稱雲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此說又見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三所記。唐彥謙《鹿門集·拾遺·楚天》詩云:「不會瑤姬朝與暮,更為雲雨待向人?」唐李白《感興八首》詩云:「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
一作累祖,為西陵氏之女,黃帝正妻。傳說中說她是中原養蠶制絲方法的創造者,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蘿以供衣服。」她與黃帝所生之子昌意是有虞氏及夏的祖先;另一個兒子玄囂,則是商人與周人的祖先。
娥皇、女英娥皇,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娥娙,姓伊祁氏。女英,又稱女瑩、女匽,姓伊祁氏。兩人都是傳說中上古時部落酋長唐堯的女兒,同時嫁給虞舜姚重華,娥皇無子,女英生一子商均。舜父頑固,後母跋扈,弟惡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後舜死於蒼梧,女英與姐姐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夫人。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對她們的描寫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晉朝張華《博物志·史補》記:「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
倉頡一作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相傳中國古代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時期。中國考古學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刻劃符號(其中有少量的文字),已發現的大量文字甲骨文距今約四千年。這說明文字的出現是古代先民長期不斷總結與不斷創新的產物,不是某個人一蹴而成的。《荀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由此可見,倉頡可能是上古時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推薦閱讀:
※孔令偉八卦象數:古人智慧無窮,陰陽乾坤包羅萬象 [一點資訊]
※古人串門難度係數4.9,不過你肯定懷念!
※古人打仗真的用「十八般兵器」嗎?
※古人論對一二三
※古人九大雅事,一舉一動皆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