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十八集(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八集)  2008/4/27  華嚴講堂  檔名:52-213-0018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收到此地廬江實際禪寺同修們的問題,以及網路上很多同修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來做回答和分享。

  問:首先我們看這位同修的問題,他說尊敬的鍾老師您好!我母親是二00六年往生的。居士們助念二十五小時後身體柔軟,頭頂不是溫熱而是熱,心口窩也是熱的,但是身體其他位置是冰涼的,不知道往生的是哪一道?請鍾老師慈悲指教。

  答:指教不敢當。末學曾經看過有一段這樣的說法,說「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是講到人的神識離開我們身體去下面一世投胎的話,從身體哪一部分走,就往往能夠判斷他去的是哪一道。所謂「頂聖眼天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頭頂它最後是熱的,全身涼透了,頭頂還是熱的,這個可以用來做為一個參考。印光大師在他的一篇文章「臨終三大要」裡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眼睛最後是熱的,也就是神識從眼這個部位離開的,眼睛最後是熱的,可以判斷他是生天了;如果從心窩口出去的,那是人道;如果是從肚子(腹部)出去的,那就是餓鬼;畜生是從膝蓋走的;地獄往生那是從腳底下出去的。這是用來做為一種參考。

  我們如果幫助人助念,最重要的不是好奇,他哪裡最後熱的,他往生哪一道,想去探摸探摸,我們不要存這個心。我們助念就誠心誠意的幫助這位亡者往生極樂世界,勸導他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樣哪怕是他不能夠往生淨土,他信願不足,自己不相信,或者是不肯去,那是他自己障礙自己,憑著助念者給他臨終助念這樣的功德,也可以幫助他不墮惡道。《地藏經》就說得很清楚,在臨終的時候,「但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乃至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解脫什麼?三惡道。所以讓他關鍵是能夠耳根聞到佛號,也要對他有簡短的開示,讓他知道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要放下身心世界、求生淨土,這叫聞佛名。所以助念的時候不可以有好奇心。因為好奇探摸,往往如果他神識沒走,你觸動他的身體,他會感覺到非常的疼痛。你觸摸他的時候,是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置亡者於痛苦之處,那我們於心何忍?

  所以印光大師對這一點講得非常的嚴肅、嚴厲,不可以在沒有斷定他神識離開之前去探摸。如果是探摸的話,印光大師他老人家說,為了炫耀我們助念的功德,你看這個人往生了,為了炫耀一下,就去探摸,萬一沒走,那會把他的神識拉入惡道。因為你一探摸,他身體會疼痛,一疼痛他會生瞋恚心,一生瞋恚,臨終這一念是瞋恚,就墮到惡道去了。瞋心感地獄的果報,或者是毒蛇毒蠍之類的果報。所以這樣的做法,印光大師比喻,就好象羅剎女說愛,愛誰?她「愛」人,她的愛是愛吃人。如果助念者不是以一顆真誠的孝心、完全無私的幫助亡者,而是裡頭夾雜著炫耀自己的孝順、炫耀自己的功德而探摸的話,最後是導致亡者倒墮落惡道。這種做法,印光大師批評說,就與羅剎女愛人的那個愛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心要純正,不可以有絲毫夾雜不善,不可以有絲毫貪取功德的心,只有一味護送亡者往生西方的心,這叫大慈大悲。所以我們盡心盡力的給他助念,不管他往生哪一道,我們盡到這分心,所謂「但問耕耘,不求收穫」。

  既然你們已經做了二十五小時的助念,這神識應該說已經離開身體了。經上有說,斷氣以後八小時神識還可能存在於體內,至少八小時以上神識可以判定離開了。助念二十五小時是最好的,至於她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確實全憑她自己信願之有無,不一定說她頭頂熱或者是心口熱,她就會去哪一道,這個我們可以做參考,但是不敢判斷她能不能往生。最妥當的是什麼?亡者自己臨終前見到佛,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現在接引我往生,他一切放下,安詳的走了,那可以判斷他肯定往生極樂世界了。

  問:我們看下面一個問題。尊敬的鍾博士您好!他有好幾個小問題。第一個小問題,關於日常生活中念佛不間斷的問題。A小問,日常生活中的妄想指哪些妄,如何界定?不動心的心是指哪些心,如何界定?怎樣才叫不起?

  答:這是講到不起妄想,日常生活中的妄想指哪些妄?說一句真實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是妄,沒有真實的,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出來的。所以,凡所有想皆是妄想,你就知道了,只要起心動念那就叫妄想,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回歸真實了,這樣我們就好界定。所以要念佛,不念佛的時候一定在打妄想,在念頭裡面他肯定就會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叫無明,無明其實也是屬於妄想,這是習氣,它也不見得真實。唯有念佛,我們凡夫念這句佛號叫「執持名號」,既然說執持,執是執著,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來持這句名號,這也是執著、也是分別、也是妄想。但是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就用這一句的執著、一句的分別、一句的妄想,用一取代一切,把其他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掉,這方法高明。為什麼?凡夫他可以用得上。凡夫你讓他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不可能的,他肯定起的,不是落入妄想,就落入無明。

  所以世尊慈悲,傳授我們念佛法門,就是讓我們用一句佛號代替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然後念到最後,佛號這句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不二,這時候就大徹大悟,入理一心不亂,那個狀態才真正叫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才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不起心的心,就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這些統統要放下。從哪裡放起?先從惡念放起,斷惡修善,惡念是最嚴重的執著,把這最嚴重的執著先放下,然後把善的執著也要放下。著相修善也不行,那是得人天福報,出不了輪迴,把善的執著也放下,執著沒有了,這時候才能夠出六道輪迴。頭一個,我執要放下。如果還有我在做善事,有這個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具足,所以你就想想,從這裡開始下手。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凡夫做不到,唯有靠念佛法門,剛才說的,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方便法門。

  問: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裡的B小問:在生活當中對於今後的思慮和打算,算不算是妄念?思考對事情的處理算不算妄念?思考如何投資,算不算是妄念?是如法的、符合善的標準的就不是妄念;還是如法的善的念頭都沒有為最上乘的(就如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該穿衣的時候穿衣等事情,如理如法的做完後,又恢復如「風吹過竹林,石掠過湖面」的那種平靜)?

  答:你剛才講的這些對事情的處理思考,思考如何投資,對今後的思慮打算,是的,統統是妄念,包括你思惟那些善法都是妄念。這種妄念如果是善的,他能得善的果報,他在人天受生享福,如果是惡的妄念,那就得惡報。所以你這裡所講最上乘,最上乘是什麼?沒有妄念,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就觀照你自己當下的本來面目。所有的念頭都是妄念。我們問,如果沒有妄念,什麼都不想了,日子該怎麼過,今後打算都不想了,那我到底要怎麼樣生活?你可以試試看,一樣可以生活。怎麼過日子?隨緣過。就是你這裡講的,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穿衣的時候穿衣,事情來了就做,事情做完了馬上放下,不必想那麼多。這就有點像你說的「風吹過竹林,石掠過湖面」的那種平靜感。但是能不能夠了生死?我們凡夫這麼修也很難,為什麼?我們雖然能得一點禪定,但是了生死這樁大事不容易,更何況有宿世的冤親債主,他可能會在關鍵時刻就來搗亂,破壞我們的清淨心。

  所以佛勸我們要念佛,要求生淨土。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的時候,世間任何的事情我們都不去執著了,我們知道那些事情都是假的,都是做夢而已,只有往生淨土是唯一真實的。如果不往生,現在哪怕是天天在行善,到最後還是一場空,還是搞輪迴。所以真正發起求生淨土的真切的願望,這個世間確實什麼你都可以隨緣,就好像一個人出去旅行住旅館,就住一晚,明天就走了,這個旅館好不好,什麼事情發生,都無所謂,明天拍拍屁股走人。這我們凡夫是可以做得到的,這種修學所得的禪定,我們說三昧,絕不亞於禪宗裡所修的那種三昧。佛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讓你不知不覺其他的這些都放下了,心就住於一句佛號,那就是三昧。

  問:下面C小問:老法師在講經中提到的那位已往生的老太太,甘老太太的朋友,她老人家是怎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是不是因為沒有了起心動念,才達到念佛不間斷的?

  答:她怎麼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就是因為她就決志求生淨土,其他的事情發生,任何人、任何事她真的就不動心,她可以放得下。她心目中就有一個願望: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心裡就這一樁事,其他事都放下了,這樣她真的對我們俗世當中所有的東西都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念佛就不間斷了。所以真正你能夠放得下,你看破世間,放得下,你念佛就能相續,求生淨土的心相續不斷,到臨終的時候當然必定往生。她沒有斷過。所以念佛幫助我們放下,放下又幫助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要專注。平時要聽經,聽經明理,能看破世間,世間真的宛如一場戲劇,無有真實,把這個世間的事情能夠多放下一分,往生西方才多一分把握。

  問:下面第一小問: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想不起心不動念,不過就覺得這以後的生活怎麼過?還是生命中有多少就享用多少,是不是這樣做就會少造業?

  答: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連這些問題都沒有了,他自自然然生活當中就隨緣過,他怎麼會想這麼多、問這麼多?所以生活它自有我們的福報,真正有福報的人他不用去想,他生活也過得很好。這想也想不來的,這是福報問題,過去生中修的,這生所享用的,完全是自己前生所修的和今生所修的,所以何必去起心動念?這個道理了凡先生都懂。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孔先生就給他算了命,算得很準,功名考試考第幾名,拿了秀才以後,上不了舉人,上不了進士,做個什麼樣的小官,吃多少俸祿。真的,他的生活完全按照孔先生所算定的那樣去走,沒有絲毫差錯。所以他後來也心安了,知道想這麼多、考慮這麼多沒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也能夠做到暫時的不起心不動念。你看他在雲谷禪師禪堂裡面,跟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夫哪裡來的?就是因為他能看得破,知道想也沒用,何必去想?不想確實就不造業,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命中的福報來享用的,所以我們師父上人說,了凡先生是標準凡夫。為什麼是標準凡夫?因為他既不造善、也不造惡,完全是受他的命運所支配。這樣確實也很難得,這種人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是很有把握的,因為他心清淨,他懂得隨緣過,真是古德說的「隨緣消舊業,再莫造新殃」。

  問:下面第二個小問題:預知時至往生的,是不是品位不一樣?

  答: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念佛之淺深。所以只要有真信切願,決定往生。品位高下,看我們的功夫,如果功夫高,所謂高就是你放下得多。放下見思煩惱,這就不是凡聖同居土,就入方便有餘土;放下塵沙煩惱,無明也破一分,那就入實報莊嚴土。所以品位(也可以說四土裡面都有九品),全在你放下功夫的淺深,放下的功夫也就是你念佛的功夫。這裡講的功夫不是說念佛多少,如果一天念個十萬,但是還有很多放不下,那個功夫很淺,所以佛號的多少不代表功夫的淺深。能夠預知時至往生的,這個功夫已經是相當不錯,他念佛往生品位不會在中下品。

  問:我們來看下面一個同修的提問。尊敬的鍾博士,您好!我是湖北黃崗妙居士,跟師父上人學佛多年,近兩年看了您講的「太空物理報告」、「八榮八恥」、「因果輪迴科學證明」、「母慈子孝」、「修行與生活座談會」,以及去年十二月在新加坡講的「因果教育」等等,很受教育,很受啟發。感覺到您母親是一位聖母,與周朝三太、孔母、孟母沒有兩樣。您是一位大心凡夫,放下了名聞利養,提起了弘法利生的大業。您們母子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師父有您這樣的弟子,我們由衷的高興,法界眾生歡喜,諸佛菩薩讚歎,諸神護念,祝您法緣殊勝,法喜充滿,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答:非常感恩您的鼓勵,您的讚歎我們愧不敢當)。「學佛答問」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弟子每期都看,藉這個平台,修行中有幾個問題請您慈悲開示。第一、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今生今世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師父講《地藏經》時說過,菩薩要沒有遇到這個緣,他要往生可能還是中下品。請問菩薩是覺悟之人,為什麼不能高品位往生?那麼各品位往生的緣是什麼?我們跟師父學佛,聽師父講經說法,找到了一本《無量壽經》,抓住了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這算不算遇到高品位的緣?如何修行才能獲得高品位往生?

  答:您的提問講到,菩薩為什麼不能夠高品位往生?菩薩他的階級有不同。玄奘大師翻譯菩薩,菩薩是梵語,玄奘大師譯成覺有情,覺是覺悟,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有情是什麼?有煩惱,他的煩惱沒有斷盡,所以菩薩的品位階級的高低是看他煩惱的多少,煩惱少的當然他的階位就高。如果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斷掉,無明也都破了,這種菩薩叫法身菩薩,《華嚴經》裡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們都屬於高品位的菩薩,他們要往生淨土是往生實報莊嚴淨土。但是如果他們遇不到這個緣,那麼他們所處的地位確實也是很高,但是成佛會緩慢。

  《觀無量壽經》上講到,如果下下品往生,這是極樂世界最低品位往生,到了極樂世界要多長時間成佛?要十二大劫,這是最長的時間。你想想,如果是下下品要十二大劫,那中品呢,上品呢?你這樣往上推,那麼法身大士他到了極樂世界,可能一天、兩天就能夠見佛,就能夠圓滿佛果。在華藏世界裡面,不是在極樂世界,在其他的佛國土,菩薩成佛速度沒那麼快,所以這些菩薩們還是要求生淨土。《華嚴經》上講得非常的詳細,像文殊、普賢兩位等覺菩薩,都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個階級的菩薩,都是法身大士,求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原因就在此地,成佛快速。如果是煩惱比較多的,譬如說還有塵沙煩惱,雖然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還有,那就不能入一真法界,他們念佛求生淨土就生到方便有餘土;見思煩惱還存在的,像我們凡夫,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品位的高下,完全是在你放下煩惱的多少,也就是你念佛的功夫深淺。

  各品位往生的緣是什麼?緣就是你能不能遇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教導我們信願持名、一心不亂。你真正遇到這些淨土的經典,把道理搞透徹、搞明白了,真肯幹,一心一意念佛,你的品位就會高;很多菩薩他忙著度眾生,可能念佛的時間少,他的品位就低。所以說緣是什麼?緣是能不能夠在這一生把淨土的道理徹底搞明白。我們師父上人現在把淨土道理說得非常透徹明白,這種緣就是無比殊勝的緣,只要抓住這個緣,肯幹、肯依教奉行,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不會在中下。所以你說抓住一本《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算不算高品位的緣?理上講,是的。但是怎麼樣抓住一本《無量壽經》?這就看你,在你自己,對《無量壽經》所說的理是不是真正透徹明瞭,是不是真正依教奉行。譬如說《無量壽經》裡講「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如化是一切的境界都是虛幻的,夢幻泡影,我們是不是真正有這種理念,真正能放得下?又譬如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修十善,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落實十善業道?這些我們真正肯依教奉行,做到了,品位就高。師父上人講經裡有個說法,就是《無量壽經》你能夠做到百分之百,你是上上品往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百分之八十,上下品往生,以此類推,一直講到,你至少得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得個下下品,這就是我們今生遇到的殊勝的法緣。

  問:下面第二個問題。二000年我們就寫信到新加坡,啟請師父講完《華嚴經》,講完《無量壽經》,培養更多的弘法人才,普度眾生。《無量壽經》好像師父只講一半,一八八集三百七十六小時。這是我們主修課,真誠請師父講完。請問鍾博士,您是如何修學《無量壽經》?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和落實?

  答:師父上人現在每天講《華嚴》,他老人家的志願是要把《華嚴經》講圓滿,這是我們大眾的心願,為九千年末法眾生留一套《華嚴經》的現代化的註解,白話註解,這是稀有難逢的因緣。《無量壽經》古人稱為是中本《華嚴》,所以師父講《華嚴經》也是在講《無量壽經》,只是在詳解,所以我們不必太過去分別執著。《無量壽經》師父說他會再講一遍,等《華嚴經》講完以後他會繼續把《無量壽經》講圓滿。不僅是《無量壽經》,他老人家曾經說過希望把淨土五經也講圓滿。我們真誠的每日祈求三寶加被,令眾生有這個福分,讓老人家能夠住世長久,可以把這些經典都講解圓滿。

  至於末學是如何修學《無量壽經》的?末學很慚愧,每天是有讀一部《無量壽經》。但是讀誦和受持這是兩碼事情,讀誦是自己提醒,面對經典就如同面對佛陀,聽佛的教誨。聽到佛的教誨,重要的是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譬如剛才我們講到的善護三業,這是落實十善業道。所以我們現在修學,師父上人要求我們要紮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也是在落實《無量壽經》的善護三業。平時只要有空就提起佛號,常常要去觀照,這個世間真的是如夢幻泡影,對世間不可以有絲毫留戀,什麼事情都能放得下,哪怕是善事也可以放下。我們現在要發願弘法利生,學習經教,這些事情也可以放下,只要要往生極樂世界,說走就要走,經沒講完,學教沒學好,也得放下。阿彌陀佛來了,難道你還要留在這世間多幾年,多受罪嗎?

  當然心我們發了,就把全部自己命運交託給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看到我們在這個世間,如果需要多留幾年來幫助一些苦難眾生,師父也常常這樣提醒我們,我們是應該直下承當,不可以退縮,這是報佛恩、報師恩。至於什麼時候往生,我們都不考慮,反正全部就交給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絕對有信心,他老人家一定會來的,一定不會捨棄我這個業障深重的凡夫的。我在這個世間就求阿彌陀佛,什麼事情就靠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也要靠他老人家,自己力量肯定做不好。自己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不要說去度眾生了,自己都沒度。所以我們學經教目的是什麼?提升自己,破迷開悟,然後才有這樣的因緣順便兼善天下,通過攝影棚、通過網路向大家報告學習的心得,有緣的人就來聽。我們絕對不會去做廣告,不會拉信眾,只是希望有這個媒介,能夠為有緣的同修起一點促進鼓勵的作用。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始終是擺在第一位,弘法利生擺在第二位,其他的呢?其他的不能擺上來了,擺上來就太多太夾雜了,這一生只要辦好這兩樁事就足矣。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和落實?要多聽經,多明理,自然就懂得如何落實,解得愈深愈透,行起來就愈圓滿。我們師父上人的老師章嘉大師就曾經對師父上人講過這麼一句話,說佛法是「知難行易」的法門。知是你理解、懂得道理,這很難,我們的功夫要多花在這方面,學經學教就是求知,懂得道理。真的懂得道理了,行起來是很容易的,日常生活真的樣樣都不離佛法。說到底,師父上人給我們概括起來,修學是修什麼?就是「看破放下」四個字,日常生活的工作、學習、生活,就是學看破,就是學放下。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提起佛號,念念不忘求生淨土,這一生就沒有空過,就有往生的把握。

  問:下面一個問題。弟子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聽師父講經說法。師父講《無量壽經》要我們讀三千遍以上,再求解,弟子將此經做為早晚定課,從未間斷。師父講《了凡四訓》,讓我們讀此文三百遍;要看《山西小院》;以及師父講《地藏經》,勸我們讀這個經典;最近幾年,師父要我們紮儒釋道三個根。弟子今年五十歲了,感覺如少水魚,要學的東西又好像愈來愈多。請鍾博士為我們開示淨土法門修學次第,大乘與小乘,主修與助修,以及早晚課燒香、誦經、念佛、拜佛、迴向的內容、儀式、程式等問題。

  答: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其實我們師父上人勸導我們求生淨土,說的這些法門是很多,講的經典也很多,但是,不是讓我們每一部都要去修。師父講了五十年經典,五十年弘法,是不是我們還要活個五十歲,從頭到尾把師父講的都要聽,一遍還不夠,還得聽上十遍?師父不是這個意思。「教之道,貴以專」,師父講這麼多,是度不同根器的眾生。就好像世尊當年講經四十九年,也是度化不同根性眾生,說出不同的經典。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就抓住主要的幾門,最適合自己修學的,也就是你最能夠得到受用的那幾門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很好。譬如說師父講的要學《弟子規》,你覺得《弟子規》你能夠得利,就用《弟子規》認真的做為早晚課,不間斷的修學;你可以加上《了凡四訓》,也很好;你說讀《無量壽經》要讀三千遍以上,這個很難得,要堅持。其他的你可以涉獵,譬如說《山西小院》、《地藏經》你可以多聽聽,這個無妨,多聽總是幫助我們深解義趣。修學定課我們就以《無量壽經》、以念佛為主,其他的都是幫助我們在行門上落實。像《弟子規》,不是讓我們每天背誦而已,關鍵是要落實,融入自己的生活,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很多老頭老太太一生沒讀過《弟子規》,但是他心地善良、淳厚、老實,對人恭敬,關懷人,自己謙卑,他《弟子規》都做到了,他念佛決定求生淨土,肯定往生。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有所選擇。你講的功課,功課是可以以《無量壽經》和念佛做為定課,其他的來求解,幫助落實。所以淨土法門修學次第,師父上人在講《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可以多聽。這些大乘與小乘的問題,主修與助修關係,還有這些早晚課內容,只要多聽經就能明瞭。而且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正我們要在實質、心地上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看破世間,這個重要。至於儀式方面,可以依《淨宗朝暮課誦》早晚課本來做就很好。

  問:下面一個問題。師父和鍾博士都勸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不跟他們學,不跟他們打交道。我們讀《地藏經》迴向給冤親債主,這算不算是與他們打交道?師父二00四年元旦要我們每日夜裡播放《地藏經》,弟子長期堅持在家播放,這算不算是與他們打交道?播放時供養法界眾生及冤親債主的水果點心,我們能否食用?

  答:這個「敬鬼神而遠之」,我們師父講得很清楚,對他們是要恭敬,但是不要跟他們學習,不要去聽他們的話,這是遠之的意思。不是說對他們不管,甚至不禮敬,這就不對了。禮敬是一定要禮敬,所謂「禮敬諸佛」,包括未來諸佛,鬼道眾生也是未來諸佛。我們給他讀《地藏經》迴向,或者是播放《地藏經》我們師父講的光碟,這都是非常好的法供養。對鬼道眾生,他們因為也想要聽佛法,聽不到,你給他創造這樣的因緣,他們也會很感恩。所以我們跟他們打交道,是要結法緣,布施法,而不是去結情緣,不是聽信他們的話。把他們真正當作未來諸佛一樣去看待,為他們創造得度的因緣,這樣就很好。供養他們的水果點心,供養之後,儀式完畢了,我們可以用來享用的。當然這裡重要的是,如果儀式沒有完之前,你沒有一個結束,不可以立即取用,這是對人家的不敬。你心裡想一想這個道理就明白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對一切人、一切眾生都以這顆恭敬心,那就不會做錯事。


推薦閱讀:

加里森敢死隊續集 國語
邵氏出品【窺情】國語 DVD
世界冠軍轉籍日本 多次擊敗中國女乒拒說國語
二十八:《國語》
國語譯註 卷一 周語上13

TAG:生活 | 視頻 | 修行 | 文字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