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形質
何謂拳法的形質呢?形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組合成的拳勢在運動中體現出的特有動態規律。質是拳法攻防動作中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範和要求,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等形態變化的集中體現。
有質便有形.形是質的表相.質是形的內核.故形與質一體.統稱為形質。自然界的物象、形狀千變萬化,看似各不相同,而實際有其分類及總的規律可以考求。拳法的形質也是如此。
拳法與自然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如下特徵:方、圓、直、曲、精、細、長、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狀幾大特徵組合變化而成各招各勢,只是有的拳勢簡單、有的拳勢複雜;簡單的一二勢組合.複雜的四五勢或七八勢互成。
拳法的形質如同大地的形質,形易見而質難辨。只要訓練得法.掌握拳法之形不難,難的是掌握形中之質,即拳法攻防動作中所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範和要求。
怎樣才能使手眼身步法、步型及各種不同勁法達到變化巧妙呢?
一,練好四功。兼學拳架。
哪四功呢?即腿功、腰功、臂功、樁功。這四功是練習技擊技術內容,達到具體規範和要求的必然基礎。拳家們常說「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未習打.先練樁」,「樁要站、鼎要拿,勁力穩固托泰山」(鼎功就是臂功)。基本功是初學拳法者的入門之藝。太極拳是內外合一的運動,它不僅需要人體各個關節、各大肌群、肌腱、韌帶具有靈活性、柔韌性和勁九還需要內臟器官的協調配合。基本功練習不僅能使初學者較快地提高這些身體素質.而且為以後較好地掌握拳法動作、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專項基礎。
二.明路線、守規矩。
太極拳法變化多.複雜的動作更是極富變化。故學拳時,一定要將拳勢路線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對拳架的高低和到位與否暫時可不必在意。當弄清楚和記住拳勢的來往路線後,就要進一步追求拳勢的工整、準確,這叫守規矩,合規矩。
三,講攻防,重含義。
太極拳主要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技擊術為基本內容。初學時將複雜的攻防動作先分解再完整練習.是太極拳的特色練習方法。練習中均要求「輕柔練習、注重技擊意識」,重點突出攻防含義和培養攻防意識。而快打重擊.既不符合太極拳的行雲流水的風格,又極易破壞技術成型效果.難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這類練法,有教學經驗的拳家視為不妥。
四.重技法,重形神。
學會拳架,懂得每一拳勢的攻防含義,並不意味著能自然地將拳法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協調完整起來。學拳者在獨立演練拳法時要表現出這種」協調完整」,需要多觀察老師或功夫好過自己的拳友,要多向他們請教,在練習的不同階段有側重地兼顧練習.逐漸進人技法熟練、形神兼備的境界。
五、重視運勁之法。
技擊技術ra容.要達到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勁法運用是關鍵。在怎樣科學運勁這個問題上.當代太極明師馬虹為我們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
「運勁之要,在於陰陽互為其根。太極拳原理,是以太極陰陽學說為依據的,所以運勁的要旨,就在於把各種功力的陰陽關係處理好。不論練習拳架,還是練習推手,不論是一個動作的運行過程,還是定勢之時,都要使陰陽兩種勁搭配好。使陰陽兩個勁互為其根。
例如掩手肱錘右拳向前發勁時,左肘必須向左後發寸勁;六封四閉,雙小臂向右前上發擠勁時,左臀必須向左後下沉;白蛇吐信,向前穿右掌時,左掌必須向左胯後下沉按,同時右掌上穿與右腳頓步又是一組上下對稱勁;擊地錘,右拳下擊,左拳必上提、頂勁必上領,形成上下對稱;白鶴亮翅雙臂棚開時,雙手虎口要合,形成開合相寓。如此一系列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輕沉兼備、左右平衡、虛實互換等等,我在拙作《陰陽相濟論》一文中已講得比較詳細。這裡我著重補充一下蓄髮互根的問題。有些人打拳沒有節奏,或為快而快,為慢而慢,不明其蓄髮關係。
陳氏太極拳,不同於其它拳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快慢相間。而快慢的關係,又主要是蓄勁與發勁的關係。一般蓄勁較慢,而發勁較快。如野馬分鬃,左手在左膝里側合時要慢(蓄),而雙手展開時(發)較快;青龍出水動作四,雙臂相合時慢(蓄),右拳右小臂發勁時較快;十字手,雙臂絞合時(拿)較慢,而向右發肩靠和擒拿時較快;撇身錘,雙臂邊引邊合(蓄)時輕靈較慢,而發放左拳左臂時快(爆發力)。如此打拳,一蓄一發,一吸一呼,一合一開,兩者互為其根,可以既有節奏感,又不累,真正做到『汗流而不氣喘』,也正是運勁妙訣之一」
推薦閱讀:
※42式太極拳攻防用法圖解(一)
※解讀陳氏太極拳纏絲勁
※武當趙堡太極拳精華二十式(上)----李峰
※太極拳「著著有勁,勁勁成著」,無「掤」不太極拳!
※混元太極拳要領之松腰開竅旋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