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談人生
《愛因斯坦談人生》(一)
[美]海倫?杜卡斯,巴納希?霍夫曼 編
高志凱 譯 劉蘅芳 校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4年10月
致讀者
一提起創立了相對論的偉大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深奧莫測的理論和難以理解的公式,好象科學家的形象都是用神秘的符號和枯燥的數字堆砌起來的。但是,請讀一讀放在你面前的這一本小冊子吧!這裡彙集了從愛因斯坦浩繁的書信中摘錄下來的部分片斷。這些象閃光的珍珠一樣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藹可親、風趣幽默的肖像。他象一位慈愛的兄長,象一位親切的老師,又家一位忠誠的朋友,在和我們談論著人生,談論著事業,談論著友情。讀過本書的人,一定會從中得到啟迪,得到鼓舞,得到教益。
這就是我們向廣大中國讀者奉獻這本小冊子的原因。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我們特地徵得周培源同志的同意,把他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摘要)印在正文前面,作為本書的代序。
中文版編者
1984年4月
※ ※ ※
舉世景仰的科學巨匠——在紀念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摘要)
周培源
首都科學工作者聚集一堂,隆重紀念偉大利學家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是有特殊意義的。我們所以要隆重紀念愛因斯坦,不僅是因為他一生的科學貢獻對現代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因為他有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為真理和社會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鼓舞我們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的力量。這樣一位舉世景仰的偉大科學家,不久前在我國卻遭到凌辱和污衊。我們今天隆重紀念他,就是要恢復他的偉大科學家的光輝形象。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現代物理學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
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自然科學家。他於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電器作坊的小業主。11歲那一年,他讀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開始對科學發生興趣。第二年,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這兩件事,對他以後發展的道路產生了極大影響。
愛因斯坦厭惡德國學校的軍國主義教育,1894年隻身離開德國,放棄德國國籍,脫離猶太教,於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高等工業學校,未錄取,只得轉學到阿勞中學補習功課;第二年才進聯邦高工,在師範系學習物理。1902年6月他在伯爾尼找到瑞士聯邦專利局技術員的職業。
1905年3月到9月的六個月內,他在三個不同領域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就是:光電效應理論,布朗運動理論和狹義相對論。
當時他不過26歲,所有研究只能利用業餘時間來進行,而且沒有名師指導,半年內分頭在三個領域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在科學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由於狹義相對論震動了物理學界,他從1909年起。先後被蘇黎世大學、布拉格大學和母校聘為教授。1914年他到柏林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為麥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這是在歐洲大陸上一個極為崇高的學術職位。1933年因納粹迫害,他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院教授。1955年病逝於普林斯頓。
自從牛頓建立了包括運動學和動力學在內的力學體系以後,物理學經歷了將近200年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很多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已全部解決,所有這些理論都建築在牛頓力學的空時觀之上。換句話說,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了頂峰。可是,當人們歡呼物理學已經到達頂峰的時候,偏偏接二連三地出現了許多為已有的理論無法解釋的新現象,如光電效應等等。為解決這箇舊理論同新實驗之間的矛盾,一般物理學家都主張在舊理論框架內進行必要的修補,但是這並不能自圓其說。
第一個突破舊理論框架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於1905年3月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加以發展,提出光束的能量在傳播、吸收和產生過程中都具有粒子性,即量子性。他的這個理論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獲得了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金。
1916年,他總結了量子論的發展,從玻爾1913年的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1900年的輻射公式,同時提出了受激輻射概念,為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激光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的第二項工作是用統計學和力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布朗運動,推導出布朗粒子位移的方均極值同單位體積中流體的分子數目之間的關係。這一理論預見,三年後由法國物理學家佩蘭在實驗上予以證實。當時,原子是否存在,是一個激烈爭論的問題,愛因斯坦和佩蘭的工作給原子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迫使最頑固的原子論反對者奧斯特瓦耳德也不得不公開承認原子的存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物理學從宏觀物質運動進入微觀運動的本質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和布朗運動的理論是對微觀物理學的創造性貢獻。
愛因斯坦1905年完成的第三項,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在本質上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空時觀,揭示了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統一成一個四維空時,揭露了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一性。在狹義相對論運動學上建立起來的動力學,是適用於物質高速運動的規律。這個動力學把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況包括在內,並且進一步揭露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並為四十年代開始實現的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狹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立即進一步探索加速運動的相對性。1907年,他根據引力場中一切物體都具有同一加速度這一實驗事實,提出均勻引力場同均勻加速度的等價原理。再經過八年艱苦的努力,在他的老同學、數學家格羅斯曼的幫助下,終於在1915年11月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包括等效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引力理論和質點動力學。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和運動方程,愛因斯坦推斷在引力場中傳播的光線將要發生彎曲。這一預見在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得到證實。這結果一發表,全世界為之轟動。當時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湯姆孫稱譽愛因斯坦的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多次讚揚列寧和愛因斯坦是分別代表社會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當代兩大偉人」。這個評價即使在近六十年後的今天看來也還是中肯的。
繼廣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又開始向兩個領域進行探索。
1916年,他開始用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來考查宇宙問題,1917年發表了開創現代科學的宇宙學的第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里,他根據宇宙中充滿靜止物質的要求在引力方程中增加一個宇宙項,得到了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止的宇宙模型。在愛因斯坦靜止的宇宙模型發表之後,還有運動的模型的發表,而且還觀測到銀河系外的星系的光譜向紅端推移的規律,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證實了運動的宇宙模型的預測。
二十年代以後,愛因斯坦把他的主要精力用於探索統一場論。這一探索始終未取得具體結果,卻幾乎耗盡了他整個後半生的精力,並使他遠離了當時理論物理學蓬勃發展的領域——量子力學。近年來,由於把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起來的規範場理論得到一系列新實驗事實的支持,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思想又以新的形式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愛因斯坦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一方面由於他堅持實踐;另一方面要歸功於他的哲學批判精神。他從小愛好哲學思考,13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在伯爾尼的最初三年(1902—1905年)里,他同兩個青年朋友經常晚上在一起學習、討論各家哲學著作,談論哲學和科學的各種問題。
愛因斯坦所以要研究哲學,主要是為了解決物理學中的矛盾。他的哲學主導思想可以說是:唯理論的唯物論。正是這種思想使他不苟同於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哲學解釋,並同他們長期論戰。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一位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還是一個正直的、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他深切體會到一個勤懇的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對社會要負怎樣的責任。他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而不要成為禍害。他一貫反對侵略戰爭,反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為人類的進步進行堅決的鬥爭。凡是他所經歷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凡是他所了解到的社會黑暗和政治迫害,他都要公開譴責,否則,他就覺得是「在犯同謀罪」。這突出地表現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同德國納粹的鬥爭和五十年代同美國麥卡錫分子的鬥爭。一個在自然科學創造上有歷史性貢獻的人,對待人類社會問題如此嚴肅、熱情,歷史上沒有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坦致力於恢復和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相互諒解的活動,訪問了很多國家。1922年11月他赴日本講學,來回途中兩次船過上海,共停留了三天。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過後不久,他目睹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引起了深切的同情和強烈的不平。愛因斯坦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的名字對中國廣大知識分子來說是熟悉的,並且是親切的。我們不會忘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一再向全世界各國呼籲,要用聯合的經濟抵制的辦法來制止日本對華軍事侵略;也不會忘記1937年他為「七君子事件」所作的正義聲援。
愛因斯坦一生的科學成就是極其輝煌的,他在科學史中的地位只有哥白尼、牛頓和達爾文等可以相比擬。但是,他從來不固步自封,永遠不滿足於自己已經取得的成果,永遠虛懷若谷地不斷向前探索未知的真理。他辛辣地嘲笑那些自以為有權就有真理的人,說「誰要是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裡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
愛因斯坦從青年時代起就自稱是社會主義者,雖然他關於社會主義的一些論點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但其中有不少見解是切中時弊、十分有價值的。比如,他在1949年發表的論文《為什麼要社會主義?》的結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計劃經濟還不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本身可能伴隨著對個人的完全奴役。社會主義的建成,需要解決這樣一些極端困難的社會-政治問題:鑒於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高度集中,怎樣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員變成權力無限和傲慢自負呢?怎樣能夠使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同時對於行政權力能夠確保有一種民主的平衡力量呢?」經歷了林彪、「四人幫」殘酷摧殘之後,我們痛切地感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它也正是馬克思和列寧所以要提出和強調「巴黎公社原則」的原因,確實是一切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家所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愛因斯坦離開我們已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但是他的科學研究的成果,他的思想的光輝,他的道德的力量,依然活躍在人間;他所開創的科學的新紀元對整個人類生活的深遠的歷史意義,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我們今天隆重紀念他,就是要繼承和發展他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學習他不怕艱難險阻,不畏強權暴力,甘為真理而獻身,為正義而自我犧牲的崇高品德;學習他不迷信權威,不盲從舊傳統,只服從真理,實事求是,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他在科學道路上永不固步自封,永不自滿自足,始終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學習他崇尚理性,關心人,尊重人,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專斷的民主精神,學習他言行一致,表裡一致的坦白胸懷;學習他為追求真理和為人類謀福利的目標始終如一的人生態度。
※ ※ ※
原出版者前言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終於計划出版一套約為20卷的學術性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文集》。這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工作,要好多年才能完成,但初步工作已在著手進行。在編纂這部文集的過程中,我們得悉海倫?杜卡斯小姐出於自己的興趣,選擇整理了愛因斯坦的一些書信和文稿。從1928年起,直到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杜卡斯小姐一直擔任愛因斯坦的秘書,愛因斯坦去世之後她又負責管理他的文件檔案。杜卡斯小姐所收集整理的這些書信文稿反映了愛因斯坦的性格,我們看了為之傾倒,因此我們懇請擔任愛因斯坦產業託管人的杜卡斯小姐和奧托?納坦博士允許我們出版一本小小的書,發表這些書信和一些類似的材料。他們慷慨承諾,只要紐約市立大學女王學院的巴納希?霍夫曼教授同意與杜卡斯小姐一起從事該項工作。霍夫曼博士過去是愛因斯坦的同事,已經同杜卡斯小姐合寫過一本愛因斯坦的傳記,題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此書頗有權威性,曾榮獲1973年度美國物理學會和美國鋼鐵基金會科學著作獎。霍夫曼教授同杜卡斯小姐都很樂於再度合作,本書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對出版本書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們是美國最先發表愛因斯坦著作的出版社,早在1922年就發表了他的《相對論的意義》,我們也是愛因斯坦最後的著作的出版者,因為《相對論的意義》的第五版包含了愛因斯坦對他作了歸納的引力理論的最後論證。本書與其他著作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它提供了獨特的線索,一使人們能夠窺見愛因斯坦的為人。愛因斯坦不但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的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他所處的時代的最偉大、也是最著名的科學家。而且他經常答覆來信。由於這兩種因素的結合,我們才有可能編纂這麼一本書。
本書與我們以前發表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不同,它既不是一部傳記,也不闡述愛因斯坦的思想觀點。本書不分章節,沒有目錄,也沒有書後索引,初看起來雜亂無章,不成體系。本書大部分篇幅都用來刊載迄今尚未發表過的愛因斯坦的書信,愛因斯坦當初下筆時根本沒有準備日後發表。在此我們無需進一步陳述,因為這些書信的內容本身已作了最有力的說明。
本書所載的有些書信是用道地的英文寫成的,對此我們是逐字照搬。另外有些書信的英文尚欠正規,因此在發表過程中我們略加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文中令人神往的德語風味。其他所有的書信都從德文譯成英文。那些用英文發出的信件往往原來就有德文底稿,有些底稿至今尚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刊載的是實際上發出去的英文信件,而不是德文底稿的英譯文。
愛因斯坦不僅在他所從事的科學領域裡是一位出類拔革的藝術家,在運用語言文字方面也是一位藝術家。因此本書書後附有我們所能收集到的愛因斯坦書信的德文稿或德文信件,使熟諳德語的讀者能夠直接欣賞愛因斯坦的文筆。(中文版略。——譯者)
追求和平是愛因斯坦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此曾專門出版過一本題為《愛因斯坦論和平》的著作(紐約舍肯書局出版),該書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應有盡有,我們很難再找到尚未發表過的愛因斯坦論述和平的文稿。因此,如果讀者希望了解愛因斯坦在這一方面的詳細情況,我們推薦他讀一讀那部著作。然而本書還是從《愛因斯坦論和平》一書中摘引了篇幅較長的一段文字。我們這樣做有兩個理由:首先,論內容這篇文稿是一篇強有力的檄文,特別值得加以發表;此外,它的發表還具有一種象徵性的意義,說明我們對《愛因斯坦論和平》這本書中的所有其他信件均懷有深厚的敬佩之情,非常想把它們在這裡重新刊出。
本書所摘文字的排列並不是任意的。它如同一位生活經歷豐富多彩的人在緬懷往昔一樣,回憶按照其本身的邏輯在過去的歲月中來回穿梭,牽動一樁又一樁往事,每一節回憶都會出乎意料地引出另一節回憶。本書有不少這樣的分節,節與節之間的間隔較大,比一般段落間的間隔更為明顯。本書每一片斷都可獨立成篇,但我們希望讀者能從頭到尾地間讀一遍:它將使讀者踏上一段似乎是漫遊式的觀光旅程,我們相信,其最終效果將使讀者更加深刻、更加透徹地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
我們在書後還為那些希望有一份路程表的讀者準備了簡明扼要的愛因斯坦生平年表。
《愛因斯坦談人生》(二)
※ ※ ※
在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中,一開頭就同時違反三條我們自己定下的規定,引了一封信,這也沒有什麼不合適。這三點違反是:一、它涉及到一封愛因斯坦未作答覆的書信;二、為發表這一信件,我們還加了些注釋;三、本段文字已曾發表過。
1952年夏天,一位早期的愛因斯坦傳記作家卡爾?希利格寫信給愛因斯坦,詢問他榮獲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時的詳細情況。
愛因斯坦在回信中談到了1909年發生的事情,當時他正在伯爾尼瑞士聯邦專利局謀生,雖然四年以前他就已經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1909年夏夭,日內瓦大學為紀念加爾文創建該校350周年,頒發了100多個榮譽學位。愛因斯坦在回信中寫道:
一天,我在伯爾尼的專利局收到一個大信封,裡面裝著一張精美華麗的紙片,紙片上用花體字(我甚至認為是拉丁文①)印了一些似乎與我無關、並且毫無趣味的東西。因此我順手就把它扔進了辦公室的廢紙簍里。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邀請我去參加加爾文慶祝典禮的請帖,上面還宣布我已被授予日內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②。顯然,日內瓦大學裡的人正確地理解了我的沉默,他們請我的朋友和學生盧西恩?查文從中幫忙。他是日內瓦人,但當時住在伯爾尼。他勸我去日內瓦,說這是怎麼誰也推辭不了的,但他並沒有再作什麼解釋。
①實際上是用書寫體鉛字印刷的法文。
②那份重要文件上有一個嚴重的印刷錯誤,這也許影響了愛因斯坦的潛意識並導致他採取了他所說的行動:文件上學位接受人的名字寫的是「特恩斯坦」(Tinstein)先生,而不是「愛因斯坦」(Einstein)先生。
就這樣,在指定的日期我來到日內瓦。那天晚上,在我們下榻的那家旅館的餐廳里我遇見了幾位蘇黎世的教授。……他們各自說了自己是以什麼資格來的。他們見我一言不發,就詢問起我來,我不得不承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以什麼資格來的。可是他們什麼都知道,並把內情告訴了我。第二天人們要我和一批學者坐在一起,可我隨身只帶了一頂草帽,穿的是平常的便服。我原想呆在一邊的,可他們根本不接受我的意見。由於我的參加,這次慶典活動顯得十分滑稽。
慶典活動結束時舉行了我一生中所參加過的最為豐盛豪華的宴會。我問坐在我身邊的一位日內瓦顯貴;「你知道如果加爾文至今還健在,他來到這裡會於些什麼嗎?」他說他不知道,並反問我意下如何,我說:「他肯定會點燃一堆熊熊烈火把我們這些罪惡的貪吃鬼統統燒死。」那位顯貴再也沒有吭聲,這就是我對這次值得紀念的慶祝活動的回憶。
1936年下半年,伯爾尼科學協會把剛授與愛因斯坦不久的學位證書寄給他。翌年1月4日愛因斯坦從普林斯頓寫了回信,信中寫道:
承蒙伯爾尼科學協會如此垂念,使我不勝欣喜。它彷彿是從我早已消逝的青年時代傳出的一個信息。我又一次回想起那些舒適愜意和激動人心的夜晚,尤其是內科教授薩利(薩利斯?)對講課內容所作的精彩的評論。我給這份證書鑲上了鏡框。我收到過許多學位證書,但只有這一份被懸掛在我的書房裡。它使我想起我在伯爾尼度過的歲月和我在那裡的朋友們。
請代我向協會會員們表示我真誠的感謝,請轉告他們,我對他們的善意不勝感激。
這裡應該簡單地解釋一下:愛因斯坦收到這份學位證書時曾說;「我要把這份證書鑲入鏡框掛在牆上,因為過去他們曾經嘲笑過我和我的思想。」愛因斯坦收到過許多榮譽學位證書,但他並沒有把它們鑲入鏡框掛在牆上,而是把它們藏在一個他名之為的「誇耀角落」里。
※ ※ ※*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因斯坦在柏林完成了他的傑作廣義相對論。這部著作不僅概括了他獨特的相對論理論,而且還提出了一個新的引力理論。除涉及其它一些問題之外,這部著作還預言光束在引力場中是彎曲的。在1919年的一次日蝕觀察中,一些英國科學家,特別是阿瑟?埃丁頓,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這一論斷。這條消息一經正式宣布,愛因斯坦一夜之間就成了名揚全球的著名人物。他一直沒有弄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那一年的聖誕節,他在給蘇黎世的朋友亨里希?粲格爾的信中寫道:
自從出名以來,我變得越來越笨,當然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在一個人同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之間,至少在同其他人所說的他們心目中的形象之間,確實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卻不得不以一種詼諧幽默的心情來接受這一事實。
※ ※ ※
愛因斯坦的聲名持久不衰,無數人慕名給他寄來大量信件,這些信件無奇不有。例如,1943年1月3日華盛頓特區一位學生寫信給愛因斯坦,信中提到她數學成績較差,平時不得不比大多數朋友加倍用功。
別為你在數學中所遇到的困難犯愁;老實告訴你,我所遇到的困難比你大得多。
※ ※ ※
1895年,年輕的愛因斯坦輟學一年之後又進了阿勞城的瑞士阿爾高州立學校學習。
我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烏耳姆①,一歲時遷居慕尼黑,一直住到1894—95年冬天。我在慕尼黑上小學,又在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就讀,但未能讀完七年級課程。從那時起直到去年秋天,我住在米蘭,依靠自學繼續學習。去年秋天以來我在阿勞的州立學校學習。我現在冒昧申請參加畢業考試。將來我計划去聯邦工藝學院第六系學習數學和物理。
①烏耳姆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南部的一個城市。——譯者
※ ※ ※
多年之後,已經成名的愛因斯坦有機會起草另一份個人簡歷。這份簡歷中有些饒有趣味的東西。
德國萊奧波爾特皇帝科學院於1652年建立於霍爾城,歌德曾是這個學院的院士.1932年3月17日,為紀念歌德逝世100周年,科學院投票決定邀請愛因斯坦當院士。當愛因斯坦表示願意接受這一邀請時,學院院長遵循古老的傳統寄給他一份載有九個大問題的履歷表。由於篇幅有限,愛因斯坦用電報式的簡潔文體作了回答。
雖然當時納粹尚未掌權,但他們的反猶宣傳已甚囂塵上。因此愛因斯坦對第一個問題的答覆具有特殊的意義,其文如下(著重點為編者所加):
一、我於1879年3月14日生於烏耳姆,父母均為猶太血統。父親經商,我出生後不久他就遷往慕尼黑,1893年遷到義大利,其後一直在那裡居住,直到(1902年)去世。我沒有兄弟,只有一個妹妹,她住在義大利。
第二、第三個問題詢問他青年時期和所受教育的細節,他都認真地作了答覆。第四個問題詢問他的職業,他答覆如下:
四、自1900年至1902年我在瑞士擔任私人教師,其間也擔任過短期的家庭教師,並加入了瑞士國籍。1902—1909年間受雇於聯邦專利局擔任專家(檢查員)。1909—11年間在蘇黎世大學任副教授。1911—12年間任布拉格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14年間在蘇黎世任聯邦工藝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自1914年以來,擔任柏林的普魯土科學院帶薪院士,因此有機會全力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第五個問題詢問他的成就和著作。他在答覆中對一些日期的記憶令人大惑不解,例如狹義相對論顯然是在1905年發表的而不是1906年,廣義相對論應是1915年而不是1916年。愛因斯坦很可能是僅憑記憶來回答這些問題的,而他的記憶又在同他開玩笑。
他的回答如下:
五、我的著作幾乎全是物理學短篇論文,其中大部分發表於《物理學年刊》和《普魯士科學院紀錄彙編》。最重要的論文涉及下列幾個問題:
布朗運動(1905年)
普朗克①公式和光子理論(1905年,1917年)
狹義相對論和能量的質量(1906年)
1916年及其以後的廣義相對論。
另外還應提及幾篇關於熱量波動的論文,以及(1931年)和W?邁耶教授合寫的一篇關於引力與電的統一性的論文。
第六個問題詢問科學旅行,他回答如下:
六、偶爾去法國、日本、阿根廷、英國、美國等地講學,除去帕薩迪納②之外,這些訪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
第七個問題詢問他的工作目標,他回答道:
七、我從事研究的真正目標始終是對理論物理學體系的簡化和統一。我在宏觀現象方面已經達到了目標,但在量子現象和原子結構方面尚未成功。我認為儘管現代量子理論已取得相當的進展,但它還遠未能令人滿意地解決後一組問題。
第八個問題詢問他所獲得的榮譽稱號,愛因斯坦作了這樣的回答:
八、我擔任了許多科學協會的會員,並榮獲了一些勳章,萊頓大學也授予我教授的稱號,我同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也有這樣的關係。
這裡引人注目的是愛因斯坦沒有提到他於1921年榮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肯定不能再解釋為記憶不靈。
最後一個問題頗有點虎頭蛇尾,問的是他的「詳細地址」。
①麥克斯?普朗克(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因提出量子假說於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譯者
②帕薩迪納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洛杉礬東北郊的衛星城市,有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為首的許多工科研究機構。——譯者
《愛因斯坦談人生》(三)
※ ※ ※
愛因斯坦在阿勞讀書時曾經學過法語。我們把愛因斯坦當時用法文寫的一篇作文幾乎逐字逐句地譯成了英文,刊載如下。這篇作文曾經過法文老師的修改。作文題目好象是老師給全班學生的命題。當時愛因斯坦年方十六:
我對未來的計劃
一個愉快的人滿足於現狀,而不大為未來著想。但是,另一方面,年輕人卻喜歡作出種種大膽的設想。此外,對一個嚴肅認真的年輕人來說,儘可能準確無誤地為自己確定所追求的目標,這是十分自然的事。
如果我有幸通過考試,我將到蘇黎世的聯邦工藝學院學習。在那裡我將用四年時間學習教學和物理。我設想自己將能成為一名自然科學某些學科的教授,我的選擇是其中的理論性學科。
我制定這樣的計劃理由如下:首先,本人愛好抽象思維和數學思維,缺乏想像力和對付實際的才能。再說,我有自己的願望,它們激發我作出同樣的決定,加強了我的毅力。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個人總喜歡從事一些他有能力乾的事情。另外,科學工作還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一點使我很喜歡。
※ ※ ※
在一篇未經發表的傳記性短文中,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談到愛因斯坦對人們倍加珍視甚至視為不可或缺的物質東西總是缺乏興趣。例如她回憶起愛因斯坦年輕時常說:「在我的餐廳里我只要一張松木桌子、一條長板凳和幾張椅子就夠了。」
※ ※ ※
下面是愛因斯坦於1898年在蘇黎世讀書時寫給妹妹的一封信的摘錄(他在信件開頭總把她稱為「親愛的妹妹」,如同他後來稱比利時伊麗莎白王后為「親愛的王后」一樣):
當然,使我最感壓抑的就是我可憐的父母所遭受的(經濟上的)災難。我已長大成人,可是仍然無所作為,一點忙也幫不上,這真使人肝腸欲斷。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負擔。……確實,如果當初根本沒有生我,情況也許會好一些。唯一使我堅持下來、唯一使我免於絕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終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盡全力,從沒有荒廢任何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讀書之樂外,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費在娛樂消遣上。
※ ※ ※
此後不久,也是在1808年,他父母的經濟狀況略有好轉。愛因斯坦在給妹妹的一封信中寫道:
有不少工作有待完成,但也不算太多。因此,有時我也有時間到蘇黎世風景如畫的郊外去溜達個把鐘頭。另外,我非常高興地看到父母親的一大心病已經消除了。如果人人都象我這樣生活,那麼根本就不可能產生什麼浪漫小說……
※ ※ ※
我們從愛因斯坦早年的學生時代來到他在柏林普魯士科學院擔任院士的前期歲月。1918年,愛因斯坦已經完成了廣義相對論,這時蘇黎世聯邦工藝學院放出風聲,試探愛因斯坦是否願意離開柏林回工藝學院擔任教授。愛因斯坦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結尾處的省略號原信即有):
我實在不忍放棄柏林的一切,這裡的人如此善良友好,樂於助人,真是難以描繪。如果在18年前我能成為聯邦學院的一位低級助教,那我肯定會欣喜若狂!可是我未獲成功。這個世界是一所瘋人院,有了名望就有了一切。其實其他人講課講得也不錯,可是……
※ ※ ※
下面的信也是愛因斯坦寫給他妹妹瑪雅的,時間比前一封稍晚,信上標明的日期為1935年8月31日。自從在柏林的那些早期歲月以來,世界上已發生巨大的變化,愛因斯坦此時已來到普林斯頓悉力歸納他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力求把它發展成為統一場論。同時,他所有的本能和直覺都在對他大聲疾呼,呼籲他提防那個被大多數科學家心平氣和地接受的量子理論。但他對物理學的專心致志的研究並沒有使他兩眼無視外部世界的事態變化。他在這封給妹妹的信中寫道:
至於我的工作,雖然開頭使人充滿信心,現在卻進展非常緩慢,問題叢生。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裡,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有人對自己的嘗試可能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其他人對此卻毫不相信。一個人一生都在高度緊張之中生活,直到最後去世才能得到解脫。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工作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已被大家接受,成為我們科學理論的一部分。
當代的重大政治事件令人失望,以致使我們這一代人們感到十分孤獨。人們似乎已經喪失了對正義和尊嚴的熱愛,不再珍惜先輩們作出巨大犧牲才爭得的一切……歸根到底,人類一切價值觀都建築在道德觀念之上,我們的摩西①在人類原始時期就認清了這一點,這就是他獨特的偉大之處。與此相反,看一看今天的人們吧!……
①《聖經》故事中古代猶太人的領袖,曾向猶太民族傳授上帝的律法。——譯者
※ ※ ※
1936年愛因斯坦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
每天我都收到許多來信,但我無心回復,因此人們不無道理地對我深感不滿。但一個中了魔的人還能幹些什麼呢?如同我年輕時一樣,我現在無休止地坐在這裡苦思冥想,希望能夠發掘出深埋地下的秘密。那個所謂的偉大世界,也就是那個喧囂雜亂的人間塵世,對我越發沒有吸引力了。因此我日復一日地發現自己越來越象一位隱土。
※ ※ ※
下面刊載愛因斯坦於1918年春天從柏林寫給他在蘇黎世的朋友亨里希?粲格爾的一封信。這時愛因斯坦已經闡明了廣義相對論,但日蝕驗證和名揚全球的榮譽尚未來到。愛因斯坦的大兒子當時約14歲,他已經顯露出對工程技術的濃厚興趣:
我本來也應該成為一位工程師,可後來我發現這種行業遠非我所能忍受,我不願把發明創造的能力用於製造一些使日常生活更為複雜的玩藝兒,而所有這些卻只是為了掙一些無聊的金錢。
為了思維而思維,如同音樂一樣!……每逢閑暇,我就喜歡重新驗證數學和物理公式,雖然我對它們早已熟諳。這種驗證並沒有什麼目的,僅僅是一種機會,它使我又能重新沉溺於那種令人舒暢愜意的思維之中……
※ ※ ※
我從事科學研究完全是出於一種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慾望,別無其他動機。我酷愛正義,並竭盡全力為改善人類境況而奮鬥,但這些同我對科學的興趣是互不相干的。
※ ※ ※
至於探索真理,我從自己不時撞入死胡同的痛苦的探索中認識到,在朝著了解真正有意義的事物方面每邁出一步,不管是多麼渺小的一步,都是難乎其難的。
※ ※ ※
在柏林生活的日子裡,愛因斯坦經常訪問荷蘭,他在那裡有許多科學界的朋友。一次在訪問萊頓期間,愛因斯坦在一本紀念卡默林—昂納斯教授的書中寫過一段話。昂納斯教授是低溫物理學的先驅,曾於191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寫這段話的日期是1922年11月11日:
科學理論家是不值得羨慕的,因為大自然——或者更準確地說,實踐——總是毫不留情並且很不友善地評判科學理論家的工作。它從來不對一項理論說「對」,即使是最獲青睞的理論也只不過得一個「也許」的評價,而絕大部分理論都被它評一個「否」字。如果實踐同理論相符,那麼這項理論就得到一個「也許」,如果不相符合,那就是個「否」字了。也許每一項理論或早或遲都要吃個「否」字——大部分理論形成不久就被「否」掉了。
※ ※ ※
也許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出現一些能夠決定他的思想和行動的外部事件,但對於大多數人這種事件沒有起任何作用。至於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給我看過一隻小羅盤,它對我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第一次接觸到黎曼①理論時,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已經確立了。
愛因斯坦經常談到他看到那隻羅盤時的那番驚奇心情。很明顯,這是他一主中的一件大事。他談到有關黎曼理論的那段話也有重要意義。愛因斯坦曾把黎曼的理論用作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有些人認為,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雛形尚未形成之前,是根據黎曼的理論進行早期研究工作的。當然,還是愛因斯坦的說法對,他不僅在這裡說明過這個問題。
得悉閣下不承認是我首先發現了慣性質量與能量之間的聯繫,真令我感到吃驚。
這是指愛因斯坦那個現在已經十分著名的公式E=mc^2。2月19日施塔克寫來一封熱情洋溢、充滿友善和欽佩之情的長信,向擔任專利檢查員的愛因斯坦表明他一向非常讚賞愛因斯坦,一有機會總是向人們誇獎他,如果愛因斯坦看不到這一點,那就大錯特錯了。1908年2月22日愛因斯坦回信說:
在收到你的來信之前,我對自己就誰先發現這個問題草率衝動地大動肝火一事,已經感到不勝慚愧,你詳盡的來信使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過分敏感是毫無道理的。有幸對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們不應該讓這種事情破壞自己對大家齊心協力取得的成果所感到的歡樂……
不幸的是,在這次友善的書信往來之後,他們兩人之間又不那麼友好了。隨著納粹的得勢,施塔克同其他許多人一樣,對愛因斯坦及其著作進行了教條主義的攻擊。
①伯恩哈德?黎曼(1826—1866),德國數學家,黎氏幾何學的創始人,複變函數創始人之一。——譯者
《愛因斯坦談人生》(四)
※ ※ ※
1927年3月愛因斯坦講過一次課,講課內容被一位聽眾逐字逐句記錄下來。這位聽眾向科學雜誌《自然科學》的編輯阿諾爾德?貝林納建議在雜誌上發表這一講課的內容。貝林納徵求愛因斯坦的意見,愛因斯坦答覆如下:
我不同意發表講課內容,因為它的獨創性不夠。一個人應該嚴於剖析自己,如果他希望有人閱讀自己的作品,他就應該把那些不重要的地方儘可能地全部刪去.
※ ※ ※
你對(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所載的一篇書評如此義憤填膺,不禁使我啞然失笑。有人為了一點錢,才有一知半解就去寫一篇似通非通的、誰也不會去仔細閱讀的文章,對此你怎麼能認真對待呢?外面發表的針對我的無恥謊言和胡謅的東西多得可以用大桶來裝,如果我對它們稍加註意的話,那我早就成泉下之鬼了。人們應該這樣安慰自己:時光老人手裡有個篩子,那些重要貨色中的絕大部分都會漏過網眼,掉入遺忘的深淵,而所剩下的也往往還是些糟粕。
下面這句與此有關的話摘自愛因斯坦於1930年3月21日寫給朋友埃倫弗斯特的信:
只要涉及到我,微不足道的輕言細語都成了響亮的小號獨奏。
※ ※ ※
愛因斯坦於1953年10月25日給他的傳記作家卡爾?希利格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
過去我從未想到我漫不經心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人搶走記錄下來,不然我早就再往自己的殼裡鑽進一步了。
※ ※ ※
愛因斯坦發現英國人有些地方頗為令人大惑不解。例如愛因斯坦的秘書海倫?杜卡斯生動地回憶起1930年的一段往事,當時他們正乘船前往美國,輪船在南安普敦作短暫停泊,一位英國記者走上前來問她是否可以採訪愛因斯坦,杜卡斯小姐深知愛因斯坦的脾氣,因此回答說「不」,並做好了迎接一場搏鬥的準備,可是,使她驚訝的是,記者一聽到「不」字,二話沒說轉身就走了。這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子。在同樣的場合下其他英國記者幾乎也都是這樣。她把這件事告訴了愛因斯坦,這使得愛因斯坦在他的旅行日記里記下了這麼一段話:
人們可以從這裡學習到許多東西——只是我不願意學,我總是穿得邋裡邋遢的,即使在參加聖餐儀式時也是如此。
※ ※ ※
在這之後,F?A?林德曼教授安排愛因斯坦去牛津大學參觀。
林德曼教授後來擔任了溫斯頓?丘吉爾的科學顧問。愛因斯坦住在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這裡的禮典儀式同其他幾所學院的禮典儀式大同小異。同大多數學院一樣,基督教堂學院只收男生。室內經常是冷冰冰的。每天晚上總數為五百名的學監和學生穿著長袍校服隆重地聚集在大廳里進晚餐,並用拉丁語來作感恩禱告。
下面是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中的一段。
牛津,1931年5月2—3日;在(我的)小屋裡十分安靜,只是凍得夠嗆。晚上:拖著尾巴的聖兄聖弟們共進神聖的晚餐.
※ ※ ※
下面這段日記換了一個活題,它記載海上的一場風暴:
人好象已經解體,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人比平常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地管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使人感到非常愉快。
愛因斯坦干1920年或更早的時候曾把自己的一幅蝕刻畫贈給柏林的一位朋友漢?穆扎姆醫生。這幅蝕刻畫是赫爾曼?施特魯克製作的。愛因斯坦在畫像下面寫了這樣一段話:
客觀地衡量,一個人在尋求真理的激烈鬥爭中所能取得的東西實在是微乎其微的。但這場鬥爭卻使我們打破了對自身的束縛,並使我們同世界上最優秀最偉大的人結成同志。
《愛因斯坦談人生》(五)
※ ※ ※
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學生面前,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顯得多麼寒傖!
※ ※ ※
1950年12月初,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收到拉特格斯大學一位19歲的大學生親筆寫來的長信,這個學生在信中說:「先生,我的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為什麼?』」他排除了諸如掙錢發財、博取功名或助人為樂之類的答案,接著說:「先生,坦率地說,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上大學,為什麼學習工程學。」他認為人活著「什麼目的也沒有」,並摘引了布萊斯?帕斯卡爾①《思想錄》中的一段話,他說這段話精闢地概括了他自己的感受:「我不知道是誰把我降生於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麼,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麼。我對萬物一無所知,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感官、靈魂是什麼,甚至也不知道指揮我說話、思考萬物、思考其本身的那部分器官是什麼,這部分器官對它自己的了解不會超出其他一些器官對它的了解。我看到四周可怖的宇宙空間,我發現自己被縛在這個廣袤浩淼的宇宙之一隅,不知道為什麼把我放在這裡而不是那裡,也不知道為什麼分配給我的這段短暫的時間屬於此時此刻而不屬於永恆的另一個時刻——在我之前或在我之後的時刻。極目四望,我只能看到無限,而我象個原子被困在中間,如同稍縱即逝的影子,一且消失就再也不會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這個我無法逃脫的死亡。」
這位大學生接著指出,帕斯卡爾發現宗教能解決這些問題,但他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談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但他還是請愛因斯坦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並說明理由。他說:
「請你不要照顧情面,如果你認為我已誤入歧途,煩請你把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這一強烈的求援聲時,愛因斯坦並不是敷衍一番,安慰安慰,他的指教肯定會使那位大學生振奮起來,並減輕他的疑慮給他自己孤獨的心靈所施加的重壓。愛因斯坦收到來信後沒過幾天就於1950年12月3日從普林斯頓用英文給他寫了回信,他在信中寫道:
為了探索個人與整個人類的生活目的,你進行了如此認真的努力,這使我深受感動。我認為,如果象你這樣提出這個問題,那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如果我們討論的是一項行動的目標和目的,那我們只不過提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這一行動或其後果應該滿足什麼慾望,或者說應該避免什麼不希望出現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個人所屬的那個群體的角度出發,明確規定一項行動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行動的目的至少間接地同滿足構成社會的個人所懷有的慾望有關。
如果你詢問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或作為一個整體的個人有什麼目的或目標,這個問題本身毫無意義。當然,如果你一般地詢問自然界有什麼目的或意義何在,那就更無意義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硬說自己的慾望同事態的發展是相聯繫的話,那是十分武斷的,如果不說是毫無理由的話。
儘管如此,我們都認為,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慾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認,在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裡,開明的古代希臘人和古代東方賢哲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學校和大學。
①帕斯卡爾,又譯巴斯葛(1628~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散文家。——譯者
※ ※ ※
愛因斯坦在來信背面用德文寫了回信底稿。回信很可能是用英文發出去的,但在愛因斯坦的文件檔案中只有這份德文底稿,現迻譯如下。
我必須坦率地告訴你,對於孩子們所作的、將左右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決定,我不贊成父母對之施加影響。這種問題必須由自己來解決。
然而,如果你所作的決定得不到父母親的允許。那你就必須捫心自問:我是否從心靈深處真正獨立於世了,是否真的能夠違反父母親的意願而又不破壞自己內心的平靜?如果你對此沒有把握,那麼你所計劃採取的步驟似乎不應受到鼓勵,這是為了姑娘的利益。這是你採取行動的唯一依據。
※ ※ ※
1952牟
對於一個為了發現一丁點兒真理而奮鬥終生的人來說,如果他能親眼看到別人真正理解並喜歡他的工作,那他就得到了最美好的報償。因此我對你的讚賞之詞不勝感激。我空暇不多,只能寫上短短的幾句贈送給你:
誠然,沒有經驗基礎就很難發現真理。但是,如果我們探索得愈是深入,我們的理論所包羅的範圍變得愈是廣大,那麼,在決定這些理論時,經驗知識所發揮的作用就愈小。
※ ※ ※
要創立一門理論,僅僅收集一下記錄在案的現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能深入事物本質的大膽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因此,物理學家不應該僅僅滿足於研究那些從屬於事物現象的表面因素,相反,他應該進而採取推理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根本實質。
※ ※ ※
愛因斯坦一家在柏林郊外的卡普特有一座避暑住宅,他們都非常喜歡這所房子。後來這所房子被納粹沒收了。而還是在1932年的時候前景就已十分黯淡了。卡普特一位鄰居的女兒有一本名言集錦,有一次她請愛因斯坦在集子里題詞留念。1932年愛因斯坦在集子里寫道:
啊,青年,你們是否知道,人類並不是從你們這一代才開始渴望過上充滿自由的美好生活的?你們是否知道,你們的歷代祖先都同你們一樣,追求過美好自由的生活——然而各種糾紛仇恨使他們全遭失敗?
你們是否知道,如果要實現你們灼熱的希望,那就只有熱愛並了解世間萬物:男女老幼、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星辰日月,只有這樣你們才能與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睜開你們的眼睛,打開你們的心扉,伸出你們的雙手,不要象作們的祖先那樣從歷史中貪婪地吮吸鳩酒毒汁。那麼,整個地球都將成為你們的祖國,你們的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將造福於人。
※ ※ ※
俄亥俄州一位五年級教師發現許多學生在得知人類也屬於動物界時都大吃一驚。他勸導學生們寫信徵求偉大的學者專家的意見。1952年11月26日,他把其中一部分信件寄給愛因斯坦,請他抽空答覆。1953年1月17日,愛因斯坦用英文答覆如下:
親愛的孩子們:
我們不應該問「什麼是動物」,而應該問「我們稱之為動物的是什麼?」我們總把有某種特徵的東西稱為動物:例如它必須吸收營養,繁衍後代,它會獨立行走,從小到大不斷生長,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死亡。這就是我們把昆蟲、雞、狗、猴子等等都稱為動物的理由。我們人類又怎麼樣呢?用剛才說過的方法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然後你們就可以判斷把我們人也稱為動物是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 ※ ※
作為一個曾經當過教員的人,我非常樂意地接受你們任命我擔任貴協會會長職務的決定,並為此感到自豪。儘管我已是個年老的吉普賽人,但老年本身就有一種愛體面的傾向,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不得不告訴諸位,對於你們事先未經我的同意就作出此項任命,本人略感困惑不解(但不是大惑不解)。
愛因斯坦的回信被鑲入鏡框掛在學校圖書館裡,「六年級協會」的聚會地點就在這裡。這封信很可能至今還掛在那兒。
※ ※ ※
紐約市一所主日學校的六年級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於1936年1月19日寫信給住在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詢問他科學家是否禱告,如果禱告的話,那麼他們祈求些什麼?1936年1月24日愛因斯坦寫了這樣一封回信:
我盡量簡要地回答你們的問題。我的答覆如下:
科學研究是建立在這樣的理論之上的,即世間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由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人類的行為也是如此。因此,一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很難相信只要向一個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禱告一番就能影響事物。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這些自然規律的認識非常不完善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種包羅萬象的根本規律,這種觀點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種信念之上的。科學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迄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這種信念是站得住腳的。
任何一位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種種規律中間明顯地存在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遠遠地超越於人類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類在這一精神面前應當感到渺小。這樣研究科學就會產生一種特別的宗教情感,但這種情感同一些幼稚的人所篤信的宗教實在是大不相同的。
值得指出的是,這封信是在海森貝格提出測不準原理以及對量子力學進行概然論的解釋並否定了嚴格的定數論之後十年寫的.
※ ※ ※
下面這封信是不解自明的,它是愛因斯坦於1935年12月20日從普林斯頓發出的。現在已沒有紀錄說明愛因斯坦為什麼寫這封信,幸虧此信本身無須解釋。它很可能是答覆某人口頭的請求的:
親愛的孩子們:
當我心頭浮現出你們在聖誕燈光的照耀下濟濟一堂歡慶佳節的情景時,無限歡樂之情油然而生。請你們想一想大家舉行盛典慶賀其生日的那個人的教導,這些教導都很簡單,但近兩千年來這些教導卻未能在人們中盛行。請學會通過使別人幸福快樂來獲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同類相殘的無聊衝突來獲取幸福。如果你們心中能夠容下這點天良,那麼你們的生活中的每一個沉重的負擔就都會變得輕鬆,或者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你們就能耐心而無畏地找到生活之路,而把歡歌笑語帶到各處。
※ ※ ※
有一次,一位小女孩的母親代她的女兒親口要求愛因斯坦給她寫一封信,愛因斯坦於1951年6月19日用英語給這位小女孩寫了一封信。
地球已經存在了十億年有餘。至於它何時終了的問題,我的意見是:等等看吧!
他在附言中寫道。
附上幾張郵票供你集郵。
《愛因斯坦談人生》(六)
※ ※ ※
德累斯頓有一位自稱為政治家和阿德勒學派心理分析家的政府官員,他正計劃寫一部從心理上分析重要人物的著作。1927年1月17日,他為此寫信給當時住在柏林的愛因斯坦,詢問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分析。
我們不知道愛因斯坦是否把回信發出去了,但在來信信紙上愛因斯坦親筆用德文寫了這樣一封回信底稿:
非常遺憾我無法滿足你的要求,因為我只希望自己能留在沒有經過分析的黑暗之中。
※ ※ ※
愛因斯坦起先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①的理論並不以為然,但後來有了改變。在愛因斯坦五十壽辰時,弗洛伊德同許多人一樣也發來了賀信。他在賀信中把愛因斯坦稱為「你這個幸運兒」,這一稱呼使愛因斯坦覺得納悶。他於1929年3月22日從柏林寫了這樣一封回信:
尊敬的大師:
非常感謝你還念及於我。你為什麼要強調我的「運氣」呢?你對很多人——甚至整個人類——都洞若觀火,但你卻沒有機會來了解我這個人。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願。
弗洛伊德在回信中解釋說,他之所以把愛因斯坦看成一個幸運兒,是因為沒有哪個不精通物理學的人膽敢評判他的理論,而男女老少每個人都可以評判弗洛伊德的理論,不管他們是否懂得心理學。
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譯者
※ ※ ※
雖然我知道自己對你所提及的問題毫無創見,更無什麼值得見報的,但我還是附上格言式的一段文字以表示我的良好意願。如果不是因為本人筆墨枯澀,本應送上洋洋萬言的華章以副先生友善的來信中所表示的願望。
下面刊載的就是這家雜誌後來發表的「格言式的一段文字」:
藝術與科學的共同之處
當這個世界不再能滿足我們的願望,當我們以自由人的身份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和觀察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藝術和科學的領域。如果用邏輯的語言來描繪所見所聞的身心感受,那麼我們所從事的就是科學。如果傳達給我們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為直覺所領悟,那麼我們所從事的便是藝術。這兩者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對於超越個人利害關係和意志的事物的熱愛和獻身精神。
順便加一句,當納粹掌管大權時,這位非猶太血統的編輯試圖逃離德國,他在邊界上受到攔阻,於是自殺了。
※ ※ ※
下面兩句格言是愛因斯坦子1937年在紐約亨廷頓信手寫下的。雖然它們並非受到上面一段話的啟發而成,但兩者不無關係:
肉體與靈魂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而只是察覺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而已。同樣,物理學與心理學只是試圖用系統思維把我們的經驗貫穿起來的不同嘗試而已。
政治如同鐘擺,一刻不停地在無政府狀態和暴政狀態之間來回擺動。其原動力則是人們長期的、不斷重現的幻想。
我不相信個人會永垂不朽。我認為倫理道德全是人類自己的事,其背後並沒有什麼超越人類之上的權威。
※ ※ ※
1954年或1955年,愛因斯坦收到一封來信,信中摘引了愛因斯坦和一位著名的進化論專家關於智力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論述,兩人的觀點似乎是互相抵觸的。我們把愛因斯坦回信的德文底稿譯成英文刊載如下,我們無法確定回信是否確實付郵:
這裡的誤解是由於德文文本翻譯失誤造成的,尤其是「神秘」那個字。我從未說過大自然有什麼目的或目標,也從未說過任何可以理解為大自然具有人的特點的話。
我在大自然里所發現的只是一種宏偉壯觀的結構,對於這種結構現在人們的了解還很不完善,這種結構會使任何一個勤于思考的人感到「謙卑」。這是一種地道的宗教情感,而同神秘主義毫不相干。
1921年2月愛因斯坦在柏林收到維也納一位婦女的來信,她希望知道愛因斯坦是否就靈魂存在與否以及人死後的個人發展情況形成了自己的見解。愛因斯坦還收到過其它許多與此大同小異的問題。
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秘主義傾向表現在所謂的通神學和唯靈論的猖獗之中,而在我看來,這種傾向只不過是一種軟弱和混亂的癥狀而已。
我們的內心體驗是各種感覺印象的再造和綜合,因此,脫離肉體而單獨存在的靈魂這種概念,在我看來是愚蠢而沒有意義的。
※ ※ ※
美國麥克勞—希爾出版社一家分社的負責人計劃向美國圖書館協會年會發表演說。1948年4月1日他寫信向愛因斯坦求助,他說人們對為大眾創作的科普讀物興趣銳減,圖書館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對此不勝驚慌,他請愛因斯坦談談人們興趣銳減的原因何在,他在信中提到,他也已向其他傑出的科學家和科普讀物作家發出了相同的信件徵求意見。愛因斯坦一向很重視科學普及,因此他迅速地寫了回信。他在4月3日用英文寫的回信中說:
我認為現在情況大致如下:
大多數據說是為大眾創作的科普作品似乎只知一味聳人聽聞,(「驚心動魄!」「我們的進步多麼了不起!」諸如此類。)而不是簡明扼要地向讀者介紹科學的基本目標和方式方法。一個有頭腦的人讀過一兩本這種書之後,就會從心底里感到失望,他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算我意志薄弱,就到此為止吧。另外,書中從頭到尾的描述絕大多數都採用那種危言聳聽的筆調,這也只能使一個明智的讀者感到厭惡。
一言以蔽之:癥結不在讀者,而在作者和出版者。我的建議是:一部科普作品只有在被確定它確實能被智力健全的普通讀者讀懂並欣賞之後,才能出版。
這封信以前似乎沒有發表。下面我們還可以摘引愛因斯坦於1952年1月28日用英文寫給《大眾科學月刊》的一封信的開頭部分。這封信曾在這家雜誌上發表。這家雜誌社的編輯收到一位抱有敬畏心情的讀者的來信,信里問起愛因斯坦的成績,據這位讀者說,愛因斯坦自己曾說他的理論能夠「解開宇宙的秘密」。編輯寫信給愛因斯坦,請他回答這位讀者所提出的問題,愛因斯坦用簡潔明晰不加渲染的筆調寫了回信。但在回信開頭的地方他不禁寫上了這麼一段話:
普通讀者對我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得到一個被誇大了的印象,那不應歸咎於我,而應歸咎於那些科普作家,尤其是那些竭盡危言聳聽之能事的報刊記者。
※ ※ ※
下面我們把兩封信合併發表。很自然,愛因斯坦不可避免地收到了那些自以為其見解頗有重大科學意義的人們的大量來信。愛因斯坦對此有時感到實在是忍無可忍。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1952年7月7日紐約一位藝術家給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1952年7月10日愛因斯坦從普林斯頓用英文寫了這樣一封回信:
謝謝你7月7日的來信。看來你肚子里塞滿了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中時髦一時的空洞言詞和觀點。如果我能成為一個獨裁者,那我一定要禁止使用這些莫名其妙的蠢話。
我收到過成千上萬封來信,但很少有象你的信那樣引人感興趣的。我認為你對我們社會的見解是頗有道理的。
你所讀到的那篇有關我的宗教信仰的文章當然是個謊言,有人故意地不斷重複散布這個謊言。我不相信什麼人格化的上帝,我從不否認這一點,而一向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麼稱得上宗教性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對迄今為止我們的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敬畏。
我無法把你信中所附的那筆錢轉交給適當的人,因此只能隨信璧還,我十分讚賞你善良的心腸和美好的意願。
你的來信還使我認識到,智慧並不產生於學歷,而是來自對於知識的終生不懈的追求。
《愛因斯坦談人生》(七)
※ ※ ※
1920年9月,愛因斯坦去斯圖加特講學。逗留期間,他的妻子愛爾莎邀請他們的表親一起去遊覽。遺憾的是愛爾莎沒有把他們的孩子們也一起請來,其中有一位八歲的伊麗莎白?萊。愛因斯坦知道這個小女孩很幽默,因此於
今:
親愛的萊小姐:
愛爾莎告訴我,你因為沒有見到愛因斯坦叔叔很不滿意。請允許我把自己的模樣告訴你:蒼白的臉,長長的頭髮,肚子開始有點鼓,另外,走起路來顯得笨拙,嘴裡叼一支雪茄——如果湊巧有一支雪茄的話——口袋裡揣著筆,有時握在手裡。但他既沒有肉贅,也不是羅圈腿,因此看上去還挺帥的呢——再說他手上也不象醜八怪那樣長滿了毛。因此你沒有見到我的確是一件憾事。
致以熱烈的問候!
你的叔叔 愛因斯坦
※ ※ ※
世道冷酷無情,我也為之感到苦惱;
假如我是個牧師,願為你祈禱賜福。
儘管如此,收到你的來信,並得悉令郎準備獻身於物理學研究,我還是感到很高興。我必須指出,如果一個人不滿足於知道一些表面現象而要深入探索,這項工作就非常艱苦。我認為,最好把個人的內心追求和自己的實際工作區別開,而且區別得越清楚越好。如果一日三餐都依靠上帝恩賜,那就很不好了。
幾年之後,這位遠親於1954年3月1日再次寫信給愛因斯坦,告訴他其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他的兒子把愛因斯坦的來信鑲入鏡框掛在書房他的床頭上。這位遠親說,愛因斯坦的這幾句話顯然大有魔力,因為他的兒子在第一次學位考試中名列全班之冠。當他要兒子在休滑雪假、金錢等項目中任選一項作為獎勵時,他的兒子羞怯地探問,是否可以得到他那位著名的保護人和他心中的典範的一張簽名照片。
愛因斯坦隨即寄去了一張簽了名的自己的照片。
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對於人類和對於客觀事物的熱愛與獻身精神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那位父親收到回信後無比喜悅,他又寫信給愛因斯坦,寄上了一張小阿爾伯特的小照,並說他要把一袋愛達荷土豆送給愛因斯坦以示感謝。後來愛因斯坦真的收到了一大口袋土豆。
※ ※ ※
愛因斯坦與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和王后伊麗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是因為在布魯塞爾曾舉行過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會議,也是因為他們對音樂有共同的愛好,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互相尊重。愛因斯坦在1931年從布魯塞爾給妻子愛爾莎寫了一封信,生動地描述了這種情誼的性質,敘述了他對比利時王宮的訪問。
我受到了激動人心的歡迎。這兩個人的純潔善良真是世所罕見。起先我們交談了個把鐘頭,接著(王后同我)演奏了四重奏和三重奏(同一位英國女音樂家和一位熟諳音樂的宮廷女侍)。這種娛樂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然後她們都退出了,只留下我一個人和國王一同進餐,吃的全是素食,沒有僕人。菠菜炒雞蛋,還有土豆,就這些。(本來沒有料到我會留下來。)我感到非常滿意。我相信國王也感到很滿意。
愛因斯坦同比利時國王一家的友誼持續下來了,並且不斷加深。1932年7月30日,伊麗莎白王后給住在德國的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隨信附了幾幀她給愛因斯坦拍攝的照片,並告訴愛因斯坦她是多麼喜歡同他交談,多麼喜歡同他一起在花園裡散步,並談到還記得他對物理學因果論和概然論的精闢透徹的解釋。1932年9月19日,愛因斯坦給她寫了回信,現摘錄如下:
能對你解釋物理學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奧秘,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榮幸。作為一個人,人所具備的智力僅夠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地欠缺。如果這種謙卑精神能為世人所共有,那麼人類活動的世界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兩天來我一直呆在這個無憂無慮的角落裡,這裡無風無雨,冷暖適宜。昨天人們帶我參觀了仙境般的布利斯別墅,他們告訴我幾年前你曾在這裡度過幾天愉快寧靜的時光。
我來到這個矛盾重重、光怪陸離的國度已有兩個月了,這裡既有令人讚嘆不已的一面,也有令人蹙額搖首的一面。在這裡,人們發現自己所熱愛的還是那個具有各種弊病、充滿痛苦的古老的歐洲,並且會樂意地回到那兒去。
兩年之後,愛因斯坦於1933年2月19日也是從聖巴巴拉給王后寄去一枝小樹枝,並附上一首四行詩,試譯如下;
修道院花園裡有一棵小樹,
它是您親手所栽。
小樹它無法離開庭院,
謹寄一枝細枝以致問候。
小樹莫愁離不開庭院,
細枝已把問候送達。
朋友的心胸如此開闊,
用一節細枝帶給我無限喜悅。
我向著高山、大海和青天,
一千次地高喊著謝謝!
在石頭都開始搖晃的今天,
但願有一塊石頭能免遭禍害。
※ ※ ※
1934年1月,已經在普林斯頓安全定居的愛因斯坦夫婦應羅斯福總統夫婦的邀請前往白宮赴宴。談話中他們熱情地談起了王后陛下。愛因斯坦想把這些都告訴王后,因此他就寫了這樣一首讚頌羅斯福總統的短詩。這首寫在白宮信箋上的短詩標明的日期是
在驕傲光榮的京城,
命運正展開自己的進程,
一位自豪的勇士正在戰鬥,
他能為人類排難解憂。
我們在昨晚的交談中,
都憶起了你的往事;
為了紀念這一次會見,
我送給你這一首小詩。
1933年愛因斯坦夫婦從帕薩迪納回到歐洲。在這之前不久,納粹掌管了德國政權。愛因斯坦夫婦去瀕臨大西洋的旅遊小城勒科奇避難,勒科奇在比利時境內。阿爾伯特國王和伊麗莎白王后對愛因斯坦的安全深為關切。當時盛傳納粹已經懸賞要取愛因斯坦的首級。阿爾伯特國王命令派兩名警衛晝夜保護愛因斯坦。
此後,愛因斯坦從普林斯頓給王后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提供了他們之間深情厚誼的又一個插曲。信中提到了「巴爾揚斯基夫婦」,他們既是愛因斯坦夫婦的摯友,也是比利時國王夫婦的朋友。巴爾揚斯基經常在王后的四重奏里演奏大提琴,巴爾揚斯基夫人是位雕塑家,她也經常輔導王后進行雕塑。這封信是應他們的要求寫的。事情是這樣的:1934年春天,阿爾伯特國王在登山時失足殞命,第二年夏末,阿斯特里德——伊麗莎白的兒媳婦、年方30的比利時新王后在車禍中遇難。這雙重打擊壓倒了伊麗莎白。她神思昏怠、深度麻木,對四重奏和雕塑也毫無興趣,左右不知如何是好。
巴爾揚斯基夫人寫信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愛因斯坦,她認為如果愛因斯坦能給王后寫一封信,可能會有所助益。下面刊載的就是愛因斯坦寫給王后的信,信上日期只標明為3月20日,雖然沒有標明年份,但幾乎可肯定是1936年:
親愛的王后:
今天,明媚的春光今年第一次來到人間,它把我從一種如夢的迷離恍惚之中喚醒過來。象我這樣埋頭於科學工作的人經常陷於這種迷離恍惚之中。我心中浮現出過去那些絢麗多彩的生活情景,以及與之俱來的對在布魯塞爾度過的美好時光的回憶。
巴爾揚斯基夫人告訴我,生活使你蒙受了痛苦打擊,這種語言所無法描繪的沉重打擊使你麻木不仁,黯然神傷。
但是,對那些度過了幸福豐裕充滿生機的歲月後、在盛年時期就離開我們的人,以及已經有幸充分完成了生活使命而逝去的人,我們不應悲傷過度。
上了年歲的人如果能對年輕一代的所作所為感到無限歡樂,那麼他們自己也可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當然,在現在這動蕩不定的歲月里,這種歡樂也籠罩著不祥的陰影。但是春光總會帶回新的生機,新的生命會使我們樂而忘優,並為它的成長壯大作出我們的貢獻。莫扎特的音樂過去是、將來也永遠是優雅、溫柔而流暢的。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恆不滅的,無論是命運之手,還是人的一切誤解都奈何它不得。上了年紀的人比那些在希望與恐懼之間搖擺不定的青年人更接近這種永恆的東西。我們年長的人特別能體會那種最純潔的真與美。
你讀過拉?羅赫福卡爾特①的箴言錄嗎?乍看上去它們顯得尖刻低沉,但它們對人類及其充滿人情味的本質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因此它們給人帶來一種奇怪的解脫感。在拉?羅赫福卡爾特身上我們看到一位掙脫了自己身上枷鎖的自由人。當然,他是花費了很大力量才擺脫了大自然在他生活過程中加在他身上的沉重的感情包袱的。最好能同一些飽經風霜的人一起閱讀這些箴言,例如好心的巴爾揚斯基夫婦。只是由於大洋阻隔,我無法同你們一起閱讀。
命運之神賜福於我,使我有幸能住在普林斯頓,這個地方宛如一座小島,在許多方面酷似萊肯那座迷人的王宮花園。在這座小小的學院城,很少聽到人世紛爭的喧囂聲。但在其他人正搏鬥和受苦的時候,我卻寧靜地住在這裡,我幾乎感到十分慚愧。但能潛心於一些永恆的東西畢竟是很好的事,因為只有從這些永恆的東西中才能產生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能使人世間重獲和平與安寧。
我真心希望春天也將給你帶來安寧與歡樂,並將使你重獲生機。請接受我最良好的祝願。
①弗朗索瓦?拉?羅赫福卡爾特(1613~1680),法國道德家和作家,以其箴言錄、回憶錄和書信集聞名。——譯者
推薦閱讀:
※茶,品得一聲唏噓,人生路,路漫漫......
※無父無母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有一種這麼多年的學都白上了的感覺?
※十件翡翠,十種感悟!人生如玉,玉如人生!
※人生若有缺憾,我選擇失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