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選︱不期而遇

 樹與天空

(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有棵樹在雨中走動

在傾灑的灰色里匆匆走過我們

它有急事

它從雨中汲取生命

猶如果園裡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樹停住了腳步

它挺拔的軀體在晴朗的夜晚閃現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著那瞬間

當雪花在天空中綻開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Transtromer),二十世紀瑞典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詩歌巨匠」,同時是一位心理學家和翻譯家。1931年生於斯德哥爾摩,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引起瑞典詩壇轟動,成為五十年代瑞典詩壇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後又陸續出版詩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鐘聲與轍跡》(1966)、《在黑暗中觀看》(1970)、《路徑》(1973)、《真理障礙物》(1978)及《狂野的市場》(1983)、《給生者與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後獲得了多種國際國內文學獎,2011年10月7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特朗斯特羅默詩歌的最大魅力是新,他不斷求新,不斷發現創作的新道路。他在一次與記者談話中說,瑞典詩人「不要成為自己的學舌者」,「那些很快形成個人風格的作家也很容易抱殘守缺」。他強調,要寫一些新東西就必須放棄一些舊東西,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詩人每一次寫詩都應該創新,「求新不應該是讀者的第一要求,而應該是作者的第一要求「,「詩人創作的過程應該是不斷擺脫自己過去的過程」。

  飲水 

  希尼

  她每天來打水,每一個早晨,

  搖搖晃晃走來,像一隻老蝙蝠。

  水泵的百日咳,水桶的聲音,

  捅快滿時響聲逐漸減弱,

  宣告她在那兒。她那灰罩裙,

  有麻點的白搪瓷吊桶,她那嗓門

  吱吱嘎嘎地響就像水泵的柄。

  想起那些夜晚,滿月飄過山牆,

  月光倒穿過窗戶映落於

  擺在桌上的水杯。又一次

  我低下頭伸嘴去喝水,

  忠實於杯上鐫刻的忠告,

  嘴唇上掠過;「毋忘賜予者」。

  謝默斯·希尼(1939-2013),愛爾蘭詩人。出生於愛爾蘭北部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1966年憑藉第一部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74年到美國伯克萊大學做訪問學者,80年代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榮譽教授。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愛之後的愛

德里克·沃爾科特

  這一天終將來到

  那時你將歡歡喜喜

  迎接你自己光臨

  你的家門、你的鏡中,

  與你互致歡迎的笑容

  說:請坐。請吃吧。

  你會重新愛這個曾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上酒。上麵包。把你的心

  交還給它自己,交還給這終生愛你的

  陌生人,你為了另一個人而

  忘了他,他卻還記著你。

  從書架上取下情書、

  照片、絕望的短箋,

  從鏡里削掉你的形象。

  請坐。享用你的一生。

  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西印度群島中的聖露西亞英語詩人兼戲劇家。具有英國人、荷蘭人、和黑人血統。1953年畢業於牙買加的西印度群島大學。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特立尼達和美國,做過中小學教師、記者、大學詩歌教授,創立過聖露西亞藝術行會、特立尼達戲劇工作室。199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給我妻子的獻辭

  艾略特

  這是歸你的——那跳躍的歡樂

  它使我們醒時的感覺更加敏銳

  那歡欣的節奏,它統治著我們睡時的安寧

  合二為一的呼吸。

  愛人們發著彼此氣息的軀體

  不需要語言就能思考著同一的思想

  不需要意義就會喃喃著同樣的語言。

  沒有無情的嚴冬寒風能夠凍僵

  沒有酷烈的赤道炎日能夠枯死

  那是我們而且只是我們玫瑰園中的玫瑰。

  但這篇獻辭是為了讓其他人讀的

  這是公開地向你說的我的私房話。

  

  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現代派詩歌運動領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發表的長詩《荒原》(據說原詩長達800餘行,被龐德刪成現在的433行)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194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獨白

  帕斯

  在剝蝕的廊柱之下,

  在夢和虛無之間,

  你的名字的聲音

  穿插進我不眠的鐘點。

  你那淺紅的長髮,是夏日的閃電,

  以甜蜜的強暴的力量

  起伏於黑夜的脊背。

  夢裡的黑暗的流水

  在廢墟間涌淌,

  從虛無中構成了你:

  痛苦的髮辮,已經遺忘。

  夜色中濕潤的岸邊,

  橫陳著拍擊著一片

  夢遊里的海洋,一無所見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1998),墨西哥詩人、散文家。生於墨西哥城。20世紀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曾到巴黎參加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並在法國、日本、印度、瑞士等國從事外交工作。1968年為抗議墨西哥政府鎮壓學生運動,他辭去駐印度大使職務,此後任職於英美大學的科研機構,1971年回墨西哥從事創作。199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距離

  米沃什

  保持一定的距離,我跟隨著你,羞於離你更近。

  雖然你選我在你的葡萄園做工壓你憤怒的葡萄。

  根據其本性,對每一個人而言:那殘損的不一定都會治癒。

  我甚至不知道一個人是否會自由,因我一直在違背我的意志勞作。

  被按著脖子,像一個男孩踢著咬著,

  直到他們使他在桌前坐下命令他寫作業,

  我願和別的人一樣卻被賦予了孤絕的苦澀,

  相信我乃是眾生平等的一員,醒來卻發現一個陌生人。

  反視自己的舉止彷彿來自一個不同的時代。

  愧疚於對俗儀的反叛。

  世上有那麼多人善良而公正,被正確地挑選

  無論你走到哪裡,他們都追隨著你。

  那也許是真的:我秘密地愛著你

  卻沒有像他們那樣有著靠近你的強烈希望。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美籍波蘭詩人。1911年出生於當時隸屬波蘭版圖的立陶宛。幼年隨父母住在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到立陶宛。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參加抵抗運動。1946-1950年先後在華盛頓、巴黎的波蘭使館擔任文化參贊和一等秘書。1960年受聘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移居美國。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不期而遇

  辛波絲卡

  我們彼此客套寒暄,

  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

  我們的老虎啜飲牛奶。

  我們的鷹隼行走於地面。

  我們的鯊魚溺斃水中。

  我們的野狼在開著的籠前打呵欠。

  我們的毒蛇已褪盡閃電,

  猴子——靈感,孔雀——羽毛。

  蝙蝠——距今已久——已飛離我們發間。

  在交談中途我們啞然以對,

  無可奈何地微笑。

  我們的人

  無話可說。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1923-2012),波蘭女詩人,同時也是位傑出的翻譯家。辛波絲卡一生創作了二十本詩集,公開發表的詩歌約400首,創作生涯從1950年代延續至2012年,是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在這裡愛你

  聶魯達

  我在這裡愛你在黑暗的松林里風解脫了自己

  月亮像磷光在漂浮的水面上發光

  白晝日復一日彼此追逐

  雪以舞動的身姿迎風飄揚

  一隻銀色的海鷗從西邊滑落

  有時是一艘船高高的群星

  哦船的黑色的十字架孤單的

  有時我在清晨蘇醒我的靈魂甚至還是濕潤的

  遠遠地海洋鳴響並發出回聲

  這是一個港口

  我在這裡愛你

  我在這裡愛你而地平線徒然地隱藏你

  在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愛你

  有時我的吻藉這些沉重的船隻而行

  穿越海洋永無停息

  我看見我自己如這些古老的船錨一樣遭人遺忘

  當暮色停泊在那裡碼頭變得哀傷

  而我的生命變得疲憊無由地渴求

  我愛我所沒有的你如此地遙遠

  我的憎惡與緩慢的暮色搏鬥但夜晚已降臨並開始對我歌唱

  月亮轉動他齒輪般的夢

  最大的星星借著你的雙眼凝視著我

  當我愛你時風中的松樹

  會以他們絲線般的葉子唱出你的名字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20歲即出版代表作《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此後他從大學輟學從事創作,並擔任過外交官。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根據其故事改編的電影《郵差》獲1996年奧斯卡金像獎。 

  當你老了

  葉芝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火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上的山上它緩緩地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9),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出生於愛爾蘭一個新教家庭,父親是位肖像畫家,葉芝本人也學過畫。他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艾比劇院(Abbey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他還是後期象徵主義詩歌在英國的主要代表,對現代詩歌的發展有重大影響。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推薦閱讀:

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作家的缺席(7)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學者稱村上春樹或又成諾貝爾文學獎「炮灰」
瑞典文學院致辭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不可錯過的10首鮑勃·迪倫經典單曲

TAG: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