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作者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展示了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與他艱辛的生活歷程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過程中,杜甫佔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本文僅就其現實主義的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成因及其對後世詩歌發展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 杜甫的詩歌折射著現實主義的光輝
(一)、杜甫詩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詩歌是時代風雲和詩人生活的真實記錄,多角度地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著及其豐富的思想內容。胡應麟在《唐音癸簽》中評論其詩歌的思想性為「地員海涵,包羅萬江」其詩歌的現實主義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一下五個方面。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赴奉先詠懷》)——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第一個特徵。杜甫始終關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總希望能看到人民過點好日子,所以他說「尚思未朽骨,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詩不僅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膽地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別」中,他反映出廣大人民在殘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羌村》第三首也說到「兒童盡東征」。在《赴奉先詠杯》中,他更指出了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養活了達官貴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父家,聚斂貢城闕。」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階級對立這一根本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在多年饑寒的體驗中,加深了對人民的同情。有時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懷了自己,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飢已卒」的情況下,他想到的卻是「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戌卒。」當茅屋為秋風所破時,他卻發出了這樣的宏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寧願「凍死」來換取天下窮苦人民的溫暖。當然,杜甫對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是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第二個特徵。杜甫是一個不惜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者。他的詩歌滲透著昂的血城。可以這樣說,他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起伏相呼應的。當國家危難時,他對著三春的花鳥會心痛得流淚,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是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旦大亂初定,消息忽傳,他又會狂喜得流淚。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漫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始終關懷著國家命運,象「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這類詩句是很多的。隨著國家局勢的轉變,他的愛國詩篇也有了不同的內容。比如,在安史之亂期間,他夢想和渴望的就已經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呂尚、諸葛亮那樣的軍事人物:「凄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晚凳 上堂》)他大聲疾呼:「猛將宜嘗膽,龍泉比在腰!」(《寄董卿嘉榮》)而「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秦州雜詩》),也決不只是寫的一匹「老驌驦」,而是蘊含著一種急欲殺敵致果的報國心情在內的詩人自己的形象。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懷著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第三個特徵。杜甫的諷刺面非常廣,也不論對象是誰。早在困守長安時期,他就抨擊了唐玄宗的窮兵黷武,致使人民流血破產。在這方面,《兵車行》是有其代表性的:車轔轔,馬瀟瀟,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處?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楊國忠兄妹,當時炙手可熱,勢傾天下,但對方卻在《麗人行》中揭露了他們的奢侈荒淫的面目詩人還把楊國忠兄妹們這種生活禾人民的苦難,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寄賀蘭 》)同時,他又警告統治者要節儉,認為:「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唐肅宗、代宗父子信用魚朝恩、李輔國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權,杜甫卻大罵:「關中小兒壞紀綱!」認為只有把他們殺掉,國家才能有轉機:「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在《冬狩行》中他諷刺地方軍閥只知打獵取樂:「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咸陽宮。」伴隨著叛亂而來的是官軍的屠殺姦淫《三絕句》之一對此作了如下的無情揭露: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描述客觀自然現象的寫景詠物詩,也都滲透著他關注人民的主觀思想感情。比如說,同是一個雨,杜甫有時則表示喜悅,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對人民有利,他照樣是喜悅:「敢辭茅葦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當久雨成災時,他卻遏止不住他的惱怒:「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可見他的喜怒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的。
杜甫的詩歌飽含著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他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如《月夜》、《月夜憶弟》、《夢李白》等,也無不浸透著摯愛和無私精神。「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他對李白的友誼是如此深厚。中國有五嶽,杜甫用同一詩題《望岳》寫了其中的三個:泰山、華山、橫山。此外象隴山、劍閣、三峽、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繪。「秦城樓閣煙花李,漢主山河錦繡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於」(《嶽麓山道林二寺行》),從這類句子,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這類詩同樣包含著詩人的愛國激情。
(二)、杜甫詩歌的藝術性
從創作方法上來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現實主義。杜甫有其獨特的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於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為了真實地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他採用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戌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別」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就以《羌村》來說,雖然是敘述詩人自己亂後回鄉的經歷,但是,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牆頭,感嘆亦唏噓」的場面,絕不只是反映了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歷。杜甫還善於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集中在一兩句詩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銳的矛盾,寫出了統治集團的鐵案如山的罪證。他如:「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等,同樣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紙背」的名句。盧世 評「萬姓瘡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說:「合字所以具有」峻奪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結果。
第二、寓主觀於客觀。也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這是杜甫敘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因為必須具有善於克制自己的激動的冷靜頭腦。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努!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便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他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評價融化在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
第三、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為了把人物學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並作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新婚別》寫的一位新娘子的獨白: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為軍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規,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嘆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新婚竟成生離死別,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還是剛過門的新娘子,所以態度不免矜持,語帶羞澀,備極吞吐,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何精神面貌的。
第四、採用俗語。採用一些俗語,能增加詩的真實性何親切感,並有助於突出人物性格何語言的個性化。比如同是一個呼喚妻子的動作,在《病後過王倚飲》中,杜甫用的是「喚婦出房親自饌」,而在《遭田父泥飲》中,卻用的是「叫婦開大瓶」,「叫婦」這一俗語,便顯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細節描寫。杜甫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事物本質何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例如《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便是這樣一個細節。它不僅揭示了那個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暗示出老婦竟被拉走的慘劇,《麗人行》用「犀筋厭飫久未下」這一小動作來刻畫那班貴婦人的驕氣,都是很好的例證。
杜甫的抒情詩也有他自己其現實主義風格。他往往象在敘事詩中刻畫人物那樣對自己曲折、矛盾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入的解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實仍很具體,他用「涕淚滿衣裳」來寫他的喜極而悲,並抓住「漫卷詩書」這一小動作來表現他的大喜狂,雖然有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豐富的形象性,突現出詩人對祖國收復失地的熱切企盼。
二、艱辛的人生旅途是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成因
杜甫出身於一個「豐儒守官」的官僚家庭。這一階級出身預示著他要成為一個熱愛人民的現實主義詩人必定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他二十歲時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十多年的「壯遊」。壯遊中杜甫接觸到偉大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山河,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其早期詩歌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展現出詩人對一切事業的雄心壯志。這一階段是他逐步成為現實主義詩人的醞釀時期。
杜甫走向現實主義是從其三十五歲時的十載長安的困守開始的。此時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他不僅不能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在飢餓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經想到退隱,但他沒有迴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也看到了統治階級的罪惡,使杜甫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從四十五歲起經歷了唐代最為劇烈的「安史之亂」。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從這些詩句也就可以想見當時的艱險和困苦。當時進行的戰爭乃是有關國家存亡的自衛戰爭。因此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對,而是積極號召。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力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勉勵人民參戰。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鬥爭,這就使他寫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三、杜甫在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過程中,杜甫佔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是最早從周代民歌就開始了的。到兩漢樂府民歌,現實主義精神何表現手法更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緣事而發」的敘事詩。總結並發揚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這一歷史任務,是由杜甫來完成的。他把現實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多方面的。這突出地表現在那些反映現實的樂府古題的老一套辦法,而是本著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自創新題,即所謂「即事名篇」由此可見,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正是由杜甫直接開導的。用不用古題,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形式問題,因為實質上無異於為後代詩人指出一條通向現實、通向人民生活的創作道路。高度的愛國精神,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一大特色,這不僅在文學史上而且也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愛國詩人陸遊就深受杜甫影響,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生酷愛杜詩,愛國詩人顧炎武也同樣從杜詩得到鼓舞。現實是複雜的。為了全面地反映現實,杜甫掌握了利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樹立了典範。詩,在他手中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凡是別人用散文來寫的,他都可以用詩的形式來寫。為了生動而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表現手法上杜甫也為後人開示不少法門。如學習民歌運用對話和口語,就大大提高了詩的表現力和俗語在詩中的地位,使詩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眾。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總之,杜甫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而他個人的悲劇又是和時代的悲劇、人民的災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個人的苦難越深,經歷越豐富,對時代、人民的生活體驗就越深切。由於有這樣的生活基礎,再加上他具有進步的思想、高尚的品質、偉大的人格和千錘百鍊的藝術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詩歌反映那個時代的使命,獲得了「詩聖」的崇高稱號,他的現實主義詩歌也就成為那一時代的「詩史」。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推薦閱讀:
※滕威:從政治書寫到形式先鋒的移譯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
※令人驚嘆!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繪畫Criste Mihai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第99、100集—《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文本稿)
※當代中國:英雄與理想主義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