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變及其21世紀的前景

周穗明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西方文明的產物。然而,它卻在20世紀的東方引發了一場偉大的變革。隨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49年中國革命的成功,馬克思主義率先在東方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和世界體系的東方社會主義,引領了整個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潮流。然而,對於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百年來東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巨大的爭論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溝通和理解。本文試圖通過梳理它們之間分歧的線索,分析它們爭論的理論焦點和主要根源,並基於此探討21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的鬥爭中對話與互動的可能性,以尋求世界社會主義在新世紀走出低谷、蓬勃發展的前景。一、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分歧和發展格局自20世紀始,馬克思主義在東西方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在西方,由於伯恩施坦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社會民主主義在世紀初開始脫離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軌道,通過改良主義制度化於資本主義。而西方國家的共產黨除了兩次大戰時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較為廣泛的影響之外,在戰後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時期其影響已日漸式微。尤其是90年代以後,共產黨在西方主要大國已成為非主流政黨。但是,191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盧卡奇、葛蘭西等人對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導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本文中加引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指一個狹義的學派,而不是指西方經典的馬克思主義,下文同。--作者注。)的崛起。作為一種文化思潮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二戰後盛行一時、並在1968年「五月風暴」中達到巔峰之後,現已風光不再。20世紀70年代以後,與「新社會運動」相關的、在「後現代主義」旗下的各種「新馬克思主義」,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但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西方的這些變種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相去甚遠。概言之,在20世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中取得過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也基本沒有出現導致根本動搖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規模群眾性階級鬥爭。誕生於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傳統在20世紀已不再具有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在東方,列寧獨樹一幟的馬克思主義在世紀初的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二戰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曾使50年代以後的世界「東風壓倒西風」。五六十年代古巴革命的勝利和越戰中社會主義越南的勝利挾民族解放運動的雄威,使馬克思主義風行天下。儘管80年代末蘇東陣營的崩潰使東方馬克思主義遭受重創,但是經歷20年改革的中國重現活力與生機。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東方的主流發展已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20世紀的百年中,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很少諧振在同一個頻律上。相反,二者之間產生過多次重大的理論和政治分歧。第一次較大的分歧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期間。此前,第二國際在一戰中的分裂,還沒有使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分裂為東西方兩條線索。而這一時期羅莎·盧森堡的理論觀點明顯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對東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批評。盧森堡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民主問題上。她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出發,批評列寧所主張的黨的集中制,認為工人階級不需要一個「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的中央委員會的託管」;她反對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議會、禁絕反對派的政策,認為沒有民主將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集中制會造成「一小撮政治家的專政」,會導致官僚化傾向,「這種情況一定會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蠻化」。盧森堡是列寧的戰友,是第二國際時期社會主義工人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左派。她不僅堅決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也堅決反對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她高度支持十月革命,也與列寧同樣對資產階級民主持否定態度。盧森堡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批評顯得分外有價值。事實上,列寧也清楚地知道,社會主義必須以民主為基礎。在經歷了保衛新生革命政權的最初鬥爭之後,列寧在其晚年竭力與他深惡痛絕的官僚化和特權現象進行鬥爭,試圖擴大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但是終未戰勝已經體制化的官僚主義傾向。儘管列寧在政治上、策略上並不支持盧森堡的觀點,但是,他們二人的基本思路和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理解是一致的,那就是:「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事實上,他們的憂慮已為20世紀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所證實。第二次較大的分歧體現為20年代西歐革命失敗後產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第一代人--盧卡奇、葛蘭西、柯爾什等人對蘇聯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與其他後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不同,葛蘭西等人是直接參与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踐的西方知識分子。這一時期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對東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不同認識上。盧卡奇認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存在差異類型學,匈牙利革命需要過渡性的民主主義口號;葛蘭西持與盧卡奇相同的立場,強調在法西斯統治下民主訴求的重要性以及為推翻法西斯主義而與農民結成聯盟的極端重要性。他們訴諸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觀點並不一定代表了西方革命的正確道路。但是他們重視民主、強調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應走區別於十月革命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主張是有意義的。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通過暴力革命在西方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基本不存在現實可能性。葛蘭西等人當年提出的批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觀點,在世紀末越來越顯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30年代以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出現為標誌,「西方馬克思主義」進入了它的成熟形態,其特點是完全脫離工人運動的革命實踐,實現了非政治化的純學術轉向。在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背景下,「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走了一條相反的學術道路,即它不是從哲學轉向政治學和經濟學,而是不斷轉回到哲學。這一學術轉向突出地暴露了它們在經濟政治領域無所作為的弱點。在戰後幾十年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登堂入室,進入大學講壇,成為一種文化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激烈攻擊資本主義,同時也批判東方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為首的這一線索應視為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第三次重大分裂。1968年蘇軍侵捷和震撼西方的「1968年革命」兩大事件再一次加深了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分歧的鴻溝。「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效應在1968年「五月風暴」中到達其巔峰。它影響了西方戰後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和青年,其餘波一直延續到當今西方政治思想界。但是,由於70年代以後當代西方進入了後現代化、全球化的新階段,曾在五六十年代走紅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思潮開始從其發展頂峰滑落,讓位於後現代形態的、多元化發展的「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如生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女權主義等等。同時,東方馬克思主義陣營的內部分裂,如蘇南分歧、中蘇分歧等,使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分歧更趨複雜化。70年代後的「新馬克思主義」標誌著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第四次重大分裂。蘇聯解體是繼西方「1968年革命」後的又一次當代世界歷史性重大事件,它再度深化了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分歧。1989年以來,蘇聯解體引發了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命運問題的大反思和大總結。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家由此斷言馬克思主義的失敗,宣告歷史終結於自由主義的勝利。東方社會主義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決否定「歷史終結論」。儘管他們對蘇聯解體根源的認識不同,但是他們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和理論價值,從主客觀不同角度闡釋和分析20世紀社會主義的這一重大挫折。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左翼幾乎眾口一辭地聲稱,蘇東解體不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失敗,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從來就沒有在世界上實現過,蘇聯體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看法上,許多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新馬克思主義」者持相同觀點,即:文化大革命體現了馬克思反官僚主義的民主理想;改革開放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加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西方左翼的這些流行看法,鮮明地體現了當代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深刻誤解。上述分歧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東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歷史格局。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總體格局是:「西方不亮東方亮」。資本主義總危機在20世紀始終沒有出現。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革命並沒有在發達資本主義的西方發生,也不是沿著「西方革命--東方革命--世界革命」的道路前進,而是在落後的東方國家取得了成功。東方成為20世紀世界革命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東方的勝利標誌著它的世界性發展,標誌著它在20世紀已成為全球性的革命思潮,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聖經。儘管世紀末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前景由於蘇聯的解體而蒙上一層陰影,但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容抹煞的。二、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分歧的理論焦點和主要原因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道路和歷史命運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所始料未及,同時也在東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隊伍中引發了持續百年的爭論。隨著蘇東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爭論的老問題再度浮出水面:西方為什麼沒有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偏偏產生在東方落後國家?東方社會主義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從世紀初桑巴特提出「美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社會主義」的著名發問以來,東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在這些問題上一直沒有取得過共識。綜觀馬克思主義在整個20世紀的發展,我們看到,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百年爭執集中在民主與市場兩大理論焦點上。如何對待資產階級民主的遺產及其在20世紀的發展,如何看待市場經濟及其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間的關係,是貫穿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始終的重要問題。20世紀初羅莎·盧森堡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和政策的批評,代表了處於西方工人運動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左派對民主的深入思考;20年代歐洲革命期間盧卡奇等人對十月革命道路的反思,主要是強調西方革命道路的民主特點;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各學派,其共同的批判目標是人性異化的資本主義,和官僚化、非民主化的社會主義;70年代以後以解構「現代性」為已任的各種後現代類型的「新馬克思主義」,在經濟上既批判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也譴責計劃經濟體制下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儘管西方各種「新」馬克思主義派別林立,但是,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以來西方的民主傳統和人文理想,是其批判的共同理論背景。批判蘇聯現實社會主義體制非民主化和非市場化造成的弊端,是「新」馬克思主義貫穿始終的歷史線索。同時,在戰後資本主義長期繁榮的背景下,東方社會主義各國陸續走上了以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為指向的改革之路。尤其是中國20多年來進行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踐,是在國家和制度的層面實現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的一次重大嘗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民主與市場兩大主題既是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共同關注的中心,也是二者分歧的焦點。在東方,對市場和民主兩大理論上曾經出現的認識扭曲和嚴重失誤,使東方馬克思主義付出了高昂的歷史代價。20世紀的制度社會主義經歷了近一個世紀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才終於認識到,市場和民主並不天然屬於資本主義,市場和民主是自然歷史過程演進中不能超越的階段,社會主義必須建立超越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這是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沒有提供現成答案的創新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遭遇空前挑戰。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在兩次大戰的血腥教訓和東方社會主義輝煌成就的壓力下進行了數度重大調整,市場經濟和資產階級民主在20世紀取得了超出19世紀的新發展;另一方面,由於東方社會主義成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主流,並不適合西方當代實踐發展特點的蘇式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西方國家共產黨必須遵循的教條。在實踐發展和理論滯後的雙重壓力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西方逐漸失去了對大眾的感召力,西方國家共產黨逐漸走下坡路,在蘇東劇變衝擊之後的90年代失去了其西方主流政黨的地位和影響力,並將左翼政治的空間大幅讓給了社會民主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對於在市場與民主高度發展的西方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當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左派未能提供符合20世紀實踐的答案。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分歧,從根本上說,是由於20世紀的東西方馬克思主義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存在巨大的歷史落差,面臨不同的時代課題。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歷史任務,是要提出適應20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在市場與民主的高度發展階段的理論。東方社會則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足。20世紀東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乏成熟的市場經濟機制和資產階級民主。歷史前提先天不足,是社會主義制度在20世紀實踐中屢屢受挫的重要根源。20世紀後半葉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走上改革道路,充分說明了東方社會主義在市場與民主問題上補課的歷史必然性。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產生齟齬的又一原因,是不能正確對待和解決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20世紀實踐發展的關係。例如,東方馬克思主義不搞馬克思的教條,列寧根據20世紀的具體實踐開闢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但是,蘇聯在革命勝利後卻將暴力革命方式惟一化、普遍化、教條化,強加於西方無產階級,從而使西方共產黨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難以選擇符合其具體實踐的長期戰略和發展道路。同時,東方馬克思主義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中固守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崩潰論,總是將社會主義戰略建立在資本主義總危機行將發生的基礎上,忽視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低估了資本主義的制度彈性和調整能力,給20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造成了損害。再者,東方馬克思主義由於長期視民主和市場為資本主義,也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健康發展形成了阻礙。又如,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左派長期對東方革命的勝利持懷疑態度,他們在世紀初對十月革命道路的懷疑,明顯是以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尺度剪裁和框范現實;在當前,他們基於西方人對民主與市場的共識,往往不能正確判斷東方社會主義的成就。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是走向資本主義的判斷,是建立在把市場等同於資本主義,把破壞民主和法制的文革誤讀為反官僚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民主實踐的基礎上,錯在把封建主義的落日供奉為共產主義的朝陽。他們關於「蘇東事變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的判斷,用心良好,但實質上卻是基於對原版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教條化理解,即以純而又純的原版社會主義理想模式全盤否定了20世紀東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這不僅是對蘇聯模式弊端的否定,也事與願違地導致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20世紀東方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整體否定。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經驗說明,任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關係的割裂,都會招致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和失敗。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價值,反對修正主義;也要充分尊重20世紀實踐的發展,抵制教條主義。我們要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特點,堅持一種適應時代變化的、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中心東移,是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的特點。無視這一特點,否定東方革命和制度社會主義,是對20世紀社會主義成就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地位的否定。同理,低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踐努力,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當代形象和聲譽的損毀。在我們看來,由於歷史發展階段的落差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20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的走向和彼此的分歧是可以理解的。東方馬克思主義對20世紀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和實踐貢獻是值得尊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信念和價值理想的執著信仰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東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缺陷即封建主義的殘餘影響需要克服,西方馬克思主義過於理想化、純粹化的社會主義觀念也需要深入檢討。三、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共同歷史任務從總體上看,具有執政地位的東方馬克思主義和在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處於分裂狀態。在世界走入21世紀全球化新時代之際,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新的高度上實現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兩股潮流的重新合流,期待二者在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的鬥爭中實現新的統一。蘇東劇變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最大悲劇,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低潮的主要歷史標識。它突出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困境和危機深度。因此,擺在21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前的第一項共同任務,就是以蘇東事變的深刻教訓為突破口,全面總結20世紀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敗得失。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多重複雜原因。在客觀上,由於歷史前提不足,東方社會主義出現了與封建主義傳統相關的個人崇拜、集權主義、階級鬥爭擴大化等政治上的錯誤;對於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東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均落後於實踐,缺乏及時的調整和應變。在主觀上,由於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民主和市場經濟問題上的後天失誤,東方馬克思主義先是在社會主義國家推行了一整套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路線和政策,後期一些社會主義大國的領導人又在改革這些錯誤路線和政策的過程中出現重大政治失誤,使社會主義事業遭遇重創,從而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世紀末陷入百年發展中的最低潮。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學說,它的基本原則是永恆的,但是它其中一些具體理論本身具有時代局限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沒有來得及看到20世紀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作為19世紀中期誕生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具體結論如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等,認識過於超前。這一理想化的理論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戰略出現激進的左傾錯誤的原因之一。其次,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遭遇挫折的另一根本原因,還在於資本的當代強勢,特別是世紀末全球化對它的進一步推動和加固。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發生重大變化。二戰後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使資本主義經歷了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代」。70年代中期以來,尤其冷戰後的十年,資本主義藉信息產業革命和市場擴張的雙重動力,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因此,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研究全球化對我們的挑戰,是擺在21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前的第二項共同任務。馬克思主義迎接全球化挑戰的中心議程是:全球化給資本主義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全球化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意味什麼?在我們看來,以資本全球化為中心的當代全球化進程,是資本主義後現代化的歷史新階段。財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度集中,兩極分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遍及全球,金融風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具有全球顛覆性,資本的力量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然而,資本主義沒有改變其無限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邏輯和剝削本質。今天,這一追逐正在全球更廣泛的空間中展開。同理,充分伸張的全球資本主義也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鋪演到全球各個角度,到處激起反抗和鬥爭。全球化的片面性在於,它的資本主義性質決定了它主要是發達國家受益的全球化,它沒有給全球社會帶來方向、指南、目的和希望。因此,全球化給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全球資本主義的重大發展和全球社會主義的重大機遇是聯繫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在變革速度和反應能力上趕不上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曾經是20世紀社會主義的重要缺陷。在21世紀,超越全球化的資本主義邏輯,爭取全球化走向社會主義方向,應成為全球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目標,也應成為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實現新世紀大聯合的重要契機。最後,也是21世紀東西方馬克思主義面臨的第三項共同任務,是當前必須開展批判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霸權的鬥爭。當代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20多年來,尤其是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當代新自由主義霸權橫行世界,並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向全球推行其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理念。新自由主義的進攻態勢,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威脅。由於新自由主義宣稱歷史已經「終結」於它的勝利,那麼,它就不僅自認為已經戰勝了馬克思主義,而且也戰勝了其他進步意識形態。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新世紀不僅要面對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及時調整和發展自身,還要正確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有進步意義的意識形態的關係,在思想上建立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在這個問題上,核心是如何認識和評價非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思想,如西方社會民主主義和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首先,要正確評價20世紀社會民主主義及其當代發展。儘管社會民主黨在30年代已放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資本主義的政權黨、改良黨,但是它至今仍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左力量,在階級政治中代表中下層人民的利益。社會民主主義在20世紀進行了多次重大變革,最新的一次是90年代的「第三條道路」。其變革的核心是要走「中性化」的路線,適應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需要,適應西方發達國家階級結構變化的現實,吸引廣大新中間階級年輕一代的支持,擴大中左政治的選民基礎。應當看到,社會民主主義沒有放棄啟蒙以來的社會公正理想,在當代西方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它不支持漠視社會公正、赤裸裸地追求利潤和效率的新自由主義信條,是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霸權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歐洲「第三條道路」已經退潮,社會民主黨右翼的新自由主義化傾向將受到遏制。社會民主主義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同盟軍。其次,應正確對待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從發展形態上看,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既有別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經典線索,也與伯恩施坦以來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無涉,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傳統和西方左翼主流之外的另類學說。「新馬克思主義」是當代西方的激進思潮,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反資本主義的左翼或極左翼理論。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從未放棄過反資本主義的立場,始終保持了對資本主義不妥協的批判態度。在政治上,它甚至比體制化的西方社會民主黨更不認同資本主義現行制度;在文化上,它對資本主義採取更為徹底的拒絕姿態。儘管這種批判的小資產階級性質決定了它的無力與偏激,但是在其文化批判背後揭示的資本主義歷史邏輯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政治現實弊端,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批判理念和視角。在當代西方蓬勃興起的反全球化運動中,「新馬克思主義」在新一代青年中擁有廣泛的影響。當代馬克思主義不應拒絕這一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思想政治勢力。我們相信,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將在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的鬥爭中通過對話與交流,產生新的互動與合作。同時,它將以海納百川的國際主義胸懷,團結一切反資本主義的力量,建立和擴大反全球資本主義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這一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必將重現19世紀馬克思所締造的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力量,從容地面對和戰勝它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走出當前的發展低潮,迎來21世紀全球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前景。責任編輯:客卿理論網發布時間:2011-10-12 14:43:44
推薦閱讀:

馬克思問為什麼要退役?
馬克思主義
何中華:馬克思哲學的物質本體論詮釋之謬
B 03 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之後的哲學革命:當代路向及其意義

TAG:馬克思主義 | 世紀 | 演變 | 21世紀 | 主義 | 20世紀 | 馬克思 | 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