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啟蒙詩詞詳析4
090●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注釋】沈君:人名。《琴詩》又名《題沈君琴》。鳴:鳴響。於:從。
【今譯】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髮出的,那為什麼不能從你的手指上聽到琴聲?【解讀】此意是以彈琴是琴與手共同作用的結果為喻,說明世間任何活動都必須主客觀相互諧調才能成功的道理。蘇軾活用禪宗經典《楞嚴經》中「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之意,闡明了美來源於主客觀的和諧,更來源於心靈感受的觀點。是一首典型的禪詩。
091●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注釋】(1)瑤台:漢白玉石階。(2)幾度:幾次。(3)教:讓。
【今譯】亭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解讀】花影本來很美,為什麼詩人這樣厭惡它呢?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詩篇反映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態度,而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092●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注釋】實:果實,此處指稻穀。傷:憐憫。得:實現,完成。羸(léi)病:羸,瘦弱。羸病指衰弱生病。
【今譯】拉著犁不知耕了多少畝地,為人們收穫了多少莊稼,當筋疲力盡的時候,有誰為我們感到哀傷?但我們不抱怨,只要老百姓能吃得飽,我們心甘情願拖著瘦弱的身軀,躲在一抹殘陽下休息,哪怕沒人記起。
【解讀】李綱是跨越兩宋的抗戰派領袖。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戰派,結果為投降派所排斥,遭貶謫。南宋初,李綱被高宗趙構起用為相,修內治,整邊防,力圖收復中原失地,又為投降派所不容,很快罷相後居鄂州。《病牛》這首詩便是他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在鄂州所作。作者屢次被謫,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這與其筆下身體病弱、力耕負重、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
【作者簡介】李綱(1082-1140),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宋朝愛國將領和文學家。
093●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的大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今譯】活著的時候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所以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讀】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作者】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094●題燈 陳烈
富家一碗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碗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
【今譯】對於富家來說,懸掛一盞花燈用的燈油就像官倉中的一粒米一樣微不足道。可是對於窮苦人家來說,沒有了這一碗燈油錢,就沒有了生活的來源,只有父子相聚一起痛哭。要求懸掛花燈的太守呀你知道不知道老百姓過的日子呀?你卻只顧顯擺風光,貪圖享樂。是不是還要為在元宵夜裡沒有好的曲子供你欣賞而遺撼呢!
【解讀】宋元豐三年,劉瑾任福州太守。一上任,就準備在元宵節大擺花燈。為此,他下令:福州城每戶居民不論貧富,一律裝點花燈十盞,懸掛在樓前屋檐下。可時值閩江兩岸連續三年遭水災,十種九不收。福州十邑,幾乎家家日無雞米,夜無鼠糧,十室九空。誰家能出得起這花燈錢?當時,陳烈正寓居福州城,心中憤憤不平,遂題此詩。劉瑾聞訊,也有悔意,親自到陳烈寓所登門謝過。隔一日,劉瑾又下了張告示,取消擺花燈。
【作者簡介】陳烈,字季慈,長樂陽下(即今首占鎮洋尾下村)人,宋朝詩人。
095● 遊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注釋】值:遇到。應:可能,大概。憐:愛惜,喜愛 。蒼:深青色。苔:苔蘚。小扣:輕輕地敲。.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屐齒:木屐(古代一種木質的鞋,鞋底有橫木齒。)底的鋸齒,可以防滑。
【今譯】園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齒踩壞了青青的苔蘚,所以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沒有人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
【作者】葉紹翁,南宋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
096●池州翠微亭 岳飛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注釋】「池州」,是宋代江南東路的一個州,現在的安徽省貴池縣。「翠微亭」,在今安徽貴池縣南邊的齊山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任池州刺史時建造的。經年:常年。征衣:軍裝。特特:特地。尋芳:游春看花。翠微:指翠微亭。看不足:看不夠。
【今譯】多年的塵土布滿了軍裝,騎著馬到翠微亭尋找美景。好山好水還沒有欣賞夠,馬蹄聲就已經催我速歸了。
【解讀】這是一首記游詩,主要記述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和出遊情形,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前兩句寫出遊的愉悅。起句「經年塵土滿征衣」寫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既然長年累月地率領部隊轉戰南北,生活十分緊張,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去悠閑地遊覽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愈是這樣,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樣,起筆一句就為下面內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鋪墊,看似與記游無關,而作用卻在於突出、強調和反襯了這次出遊的難得與可貴,故對句以「特特尋芳上翠微」接住。現在,詩人竟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到齊山觀覽,而且登上了著名詩人杜牧在這裡建造的翠微亭,心裡怎能不愉快、不興奮呢?那麼,這次出遊究竟如何?詩人看到了些什麼景色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詩的三四兩句並沒有象一般的記游詩那樣,對看到的景色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而是著眼於主觀感覺,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寫出了這次「尋芳」的感受,將秀麗的山水和優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樸實、最通俗的「好」字來表達,既有主觀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讚美。同時,又用「看不足」傳達自己對「好山好水」的喜愛、依戀和欣賞。結尾一句則寫了詩人為祖國壯麗的山河所陶醉,樂而忘返,直到夜幕降臨,才在月光下騎馬返回。岳飛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之所以為自己的國家英勇戰鬥,同他如此熱戀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詩的結尾兩句正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這首詩通過記游,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限深厚的熱愛之情。在藝術上運思巧妙,不落俗套,雖是記游,而不具體描述景物,重在抒寫個人感受。其結構方式除以時間為序外,又把情感的變化作為全詩的線索,突出了這次出遊登臨的喜悅。語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話。
【作者】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陽縣)人。為著名的抗金將領和傑出的民族英雄。
097●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遊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的長,是虛指。五千仞岳:指西嶽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觸。遺民:北方淪陷區的人民。胡塵: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稱。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今譯】三萬里黃河東流入大海,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盼望官軍收失地又一年。
【解讀】這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1192年(宋宗光紹熙三年)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遊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嚮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嚮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讚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佔領,字裡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幹了,他們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註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辭彙。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於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讚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作者簡介】陸遊,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
098●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注釋】僵卧:僵直躺著,不能動。說明天氣很冷。孤村:偏僻鄉村。作此詩時,陸遊已年近七十,閑居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卻仍然盼望著為國效力。不自哀:不為自己悲傷。尚:副詞,還,仍然。戍(shù)輪台:守衛邊疆。輪台,漢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輪台縣。這裡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夜闌(lán):闌,殘,盡,晚。夜深。鐵馬:披鐵甲的戰馬;鐵騎。冰河:冰封的河流,指中原地區的河。
【今譯】我靜靜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自己並不感到悲哀,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解讀】陸遊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罷官後,閑居家鄉山陰農村。此詩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熱情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原題有兩首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099● 游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注釋】臘酒:一年臘月釀製的酒。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豚,豬,詩中代指豬肉。山重水複: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簫鼓:吹簫打鼓。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若許:如果這樣。閑乘月:有空閑時趁著月光前來。無時:隨時。叩(kòu)門:敲門。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豐收。
【今譯】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懷疑會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樸的古風仍然存在。從今日起,如果可以像這樣乘著月光閒遊,我這白髮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柴門。
【解讀】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豐收年景,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頷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描繪了山環水繞,草木自漸濃郁,蜿蜒的山徑也越來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無路可走之際,突然看見綠柳飄飄,花團錦簇,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本聯富深刻的哲理於自然景物的描繪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希望。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出詩人盼望著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夜遊,隨時拄著拐杖來拜訪,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由衷的喜愛和不舍之情。
100●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注釋】示:教導、告誡;子聿(yù ):陸遊的小兒子。學問:指讀書學習。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始:才。紙:書本。終:到底,畢竟。覺:極,最。淺:少。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詩意】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的。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自去實踐、去體驗。
【解讀】子聿是陸遊的兒子。陸遊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卻渾然忘我置之腦後,靜寂的夜裡,他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毅然揮就了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這是流傳千古的第3首。
詩的前兩句,作者講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只有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從古人做學問入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拚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詩的後兩句,作者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這是學者的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他的獨到見解,不僅在古代,對做學問、求知識之人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101●示兒 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示兒:示:告訴。告訴兒子。元:本來;原來。九州:古代中國分為九個州: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這裡代指中國。同:統一。王師:國家的軍隊。北定:向北方平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儀式。乃翁:你的父親。
【今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與我無關了,但是唯一使我遺憾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當大宋的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時候,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
【解讀】這是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臨終前留下來的絕筆詩。從他兩歲時北宋滅亡,到他85歲即將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終沒能收復。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後,萬事皆空,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統一。80多年來,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願望,在他心裡始終沒有動搖過。所以在他臨終前,仍然叮囑孩子們,將來這一天到來時,一定不要忘記祭祀他的亡靈,把這勝利的喜訊告訴他。全詩文字質樸自然,情感沉痛真摯,催人淚下,表現了作者相信恢復中原大好河山的壯志一定能夠實現。
102●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耘田:除草。績(jì):把麻搓捻成線或繩。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從事。傍:靠近。
【今譯】村裡的人們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在家搓麻線。年輕人也各司其事,各管一行,享受勞動的快樂。小孩子雖然不能從事勞動,也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著種瓜。
【解讀】《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這是夏日田園雜興的第七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乾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幹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另外還有一首比較著名: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蜒蛺蝶飛。
【作者簡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遊、楊萬里、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又工詞。著作頗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
103●竹枝歌 楊萬里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
【注釋】竹枝歌,又名竹枝詞,原是巴俞一帶流行的民歌。月子:月亮。關月事:與月亮有什麼相干?休休:快樂,高興。
【今譯】月亮彎彎地掛在天上,照著九州大地。有多少家人歡樂,又有多少家人憂愁?即使憂愁又如何?看那天上一輪明月依舊,所以在能夠快樂的時候就盡情快樂吧。
【解讀】這首歌揭露南宋統治階級在外族入侵時,對外實行不抵抗主義,對內殘酷壓迫人民,偏安江南,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飽受離亂之苦。意思是:月亮照耀著中華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有的家庭歡樂生活,而廣大人民愁容滿面,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苦日子。
【作者簡介】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遊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104●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注釋】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徐公店,姓徐的人家開的酒店名。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樹頭:樹枝頭上。未:沒有。陰:樹陰。急走:快速奔跑。
【今譯】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撲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黃色的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
【解讀】這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里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後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本詩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七言絕句。詩人住宿在位於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北的新市,一個姓徐的人家開設的客店的時候,看到一片盛開黃色鮮花的油菜田野。那裡跑著高興的兒童。他們在追撲黃色的蝴蝶。黃色蝴蝶飛進黃色的油菜花中,孩子們分不清哪是蝴蝶,那時黃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詩人用簡捷的語言生動的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歌頌了大好的祖國山河。
105●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霧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惜:愛惜。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今譯】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解讀】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106●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釋】曉出:太陽剛升起。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畢竟:到底。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別樣:宋代俗語,特別的。
【今譯】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確實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一片碧綠,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方,在陽光的照映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解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言絕句,該作品無比生動的描繪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時的不勝美景,是歌詠該景緻的經典作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西湖六月美景的讚美之情,同時從「別樣紅」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歡快的心態送友,也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讀者可以體會出:作者一邊陪著朋友走在路上,一邊和朋友談笑風生。因為只有具有如此「談笑風生」的心態,才能體會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
107●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春日:春天。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尋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濱:水邊,河邊。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春風。 光景:風光。
【今譯】我選擇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出東風的面貌,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作者簡介】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108●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天光雲影句: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麼會。清如許:這樣清澈。
【今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解讀】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知識鏈接】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氣力,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109●雪梅(其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注釋】盧梅坡,南宋詩人。生卒年不詳。降(xiáng),服輸。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的文章,這裡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今譯】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解讀】是宋代詩人盧梅坡詠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梅」「雪」的評論,在比較中巧妙地寫出各自的特色,並寓理於其中。冬天,那漫天飛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詩人的興趣。他出神地望著它們,覺得梅和雪好像是為了爭得春色才出脫得如此精神。於是詩人放下筆,認真地評判起來。他認為梅花雖白,終歸遜雪三分;雪花雖白,卻缺少梅花的一種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其實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長。這首詩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知識鏈接】《雪梅》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不精神:缺少韻味、神采。 俗了人:使人俗氣不高雅。俗,作動詞。 並作:合作、齊作。 十分春:最美的春色。此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最美麗的春色。詩人認為如果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就顯不出春光的韻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沒有詩作,也會使人感到不雅。從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賞雪、賞梅、吟詩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110●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釋】題:書寫。臨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棧。休:停止、罷休。暖風:這裡不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風,還指由歌舞所帶來的令人痴迷的「暖風」——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風。熏:吹。遊人:這裡指達官貴人。直:簡直。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京城。
【今譯】美麗的西湖大部分環山,重重疊疊的青山把西湖擁在懷裡,一座座亭榭樓閣雕樑畫棟,不計其數,西湖遊船上輕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遊山玩水,飲酒作樂,和煦的春風吹得這些統治者昏昏欲睡,怎麼還會記得丟失的北方領土,淪落的舊都!在他們眼裡,杭州就是汴州,沒什麼兩樣。
【解讀】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詩,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題臨安邸》表現了當時的社會。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佔。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作者簡介】林升,字夢屏,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大約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長詩文的士人。事見《東甌詩存》卷四。《西湖遊覽志余》錄其詩一首。
111● 淮村兵後 戴復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注釋】淮村:淮河邊的村莊。淮河當時是宋金邊界,戰事頻仍,河邊城市村莊破壞嚴重。兵後:戰亂之後。煙:指春天早晚的霧氣。帶:帶過,飛過。敗垣:倒塌的短牆。故井:被破壞而廢的水井。向來:原先,過去。
【今譯】小小桃樹雖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裡綻開了艷麗的紅花;夕陽西沉以後,在煙霧籠罩的野草間,偶爾飛過了幾隻烏鴉。只見有幾處倒塌的房屋和院牆,圍繞著被廢棄的枯井;要知道,這些原來都是住著一戶一戶的人家呀!
【解讀】詩描寫的是一幅金兵南侵,江淮一帶戰亂後荒村的殘破景象。桃花不識人間悲苦,人已逃亡,花兀自寂寞無主地開著。草煙瀰漫,曉鴉聒噪,人煙稀少;「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這兩句是詩的主旨。本來,這裡原是人們聚居的地方,可現在只留下了殘垣故井,一切都已蕩然無存了。這首短短的絕句,為兵後荒村,畫出了最典型的圖景。寄託了詩人對遭受兵亂之苦百姓的同情,對侵敵(戰亂)的仇恨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作者簡介】戴復古(1167—?)字式之,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入。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嘗居南塘石屏山,因自號石屏。江湖派著名詩人,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曾從陸遊學詩,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其詞中亦頗有愛國之思,風格豪放,接近蘇辛。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112●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注釋】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裡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子規:杜鵑鳥。才:剛剛。了:結束。蠶桑:種桑養蠶。
【今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解讀】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
【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並稱「永嘉四靈」。其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113●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注釋】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今譯】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解讀】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作者介紹】志南,即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114● 詠白鷺 陳普
我在這邊坐,爾在那邊歇。青天無片雲,飛下數點雪。
【注釋】據說,陳普少年家貧,勤奮好學,聰明過人;五歲在田間見白鷺群飛而過,作《詠白鷺》。
【今譯】當我正在這邊坐著的時候,卻發現你們正在不遠的地方休息。抬頭看看天上沒有雲彩呀,為什麼會落下這點點的雪花般的白鷺。
【作者簡介】陳普(公元1244年至1315年)字尚德,號懼齊,寧德人。生於宋理宗淳祐四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歲。居石堂山。南宋滅亡後,元朝朝廷聽聞陳普多才,元世祖的謀士劉秉忠三次奏請授陳普為福建教授。陳普以陶淵明自勵,三不赴詔。其詠竹詩云:「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晚居莆中,造就益眾。學者稱石堂先生。普著述有石堂遺稿四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註解整理:荷風溪雨
115●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釋】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一經,指因精通某一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以進士第一名及第。干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裡四周星用整數。舊注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汗青:史冊。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製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今譯】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作者簡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於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後從容就義。
116●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今譯】菊花開放的時候,百花已經凋謝。只有她獨自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讓人心生喜悅,覺得與眾不同。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謝的時候緊緊地抱著枝頭,任北風呼嘯也不凋落。【解讀】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作者簡介】鄭思肖(1241~1318) 字憶翁,號所南,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
117●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注釋】墨梅:水墨畫的梅花。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裡化用這個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今譯】我家畫中洗硯池邊的梅樹,花開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滿乾坤的清香之氣。【解讀】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作者簡介】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
118●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等閑:平常,輕鬆。【今譯】石頭是經過千萬次的撞擊和敲打才從大山上開採出來的,他把烈火焚燒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身體粉碎也不害怕,還要把潔白、乾淨的石灰留在人世間。【解讀】這是于謙16歲時的詩作。這首寓言體的詩,寓意深刻,借歌頌石灰來抒寫自己的志向,熱烈地表達了小詩人勇於獻身的精神和坦蕩高尚的胸懷。前兩句寫石灰的開採和煅燒,後兩句寫石灰的節操與志向。小詩人用托物寄意的手法,句句詠石灰,句句卻是比人,以石灰的製作過程為線索,步步深入揭示了石灰的崇高品質,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作者簡介】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庄鄉於庄村。于謙的曾祖於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19●感懷 唐寅
不煉金丹不坐禪,飢來吃飯倦來眠。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鏡里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
【注釋】煉金丹:指修仙求道。坐禪:信佛念經。生涯:指從事某種活動或職業的生活。蹤跡:行蹤和足跡。形骸:指外貌、容貌。春共老:和春天一樣青春留不住,歲月匆匆而過。【今譯】我不信奉道教去煉仙丹,也不信仰佛教來坐禪。過著餓了就吃,累了就睡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生作畫又寫詩,喜歡暢遊在花叢與楊柳依依的地方。不知不覺容顏變老,所幸的是夫妻恩愛,月圓人也團圓。喜歡飲酒,經歷過一次次地酩酊大醉,才明白世上悠閑的人才快活勝神仙。【作者】唐寅(1470—1523年),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畫家,文學家。
120●馬上作 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注釋】南北驅馳:戚繼光曾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宼的侵擾,又曾鎮守北方邊關。主:指明朝皇帝。江花邊草:南方江邊和北方邊塞的花草樹木。橫戈:手裡握著兵器。【今譯】為報答皇帝對自己的器重之情,為了國家的安定,我只顧南征北戰。以致沒有時間來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我一年之中的所有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解讀】戚繼光是明朝的名將,該詩作於戚繼光東南抗倭期間。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作者轉戰南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保衛國家的英姿和雄風。【作者】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
121●蕭皋別業竹枝詞 沈明臣
青黃梅氣暖涼天,紅白花開正種田。燕子巢邊泥帶水,鵓鳩聲里雨如煙。
【注釋】蕭皋別業,是作者友人李賓父的一個別墅名。竹枝詞,原是四川一帶的民歌,文人常用來描寫帶有地方色彩的鄉土景物或民間風俗。青黃梅氣,梅子有青有黃的季節。暖涼天,天氣忽暖忽涼。鵓鳩(bó jiū ),鳥名,天將雨時其鳴甚急,俗稱水鵓鴣。煙,細雨迷濛像煙霧的樣子。【今譯】梅子青黃時的天氣不冷不熱,非常舒適,花兒競相開放,人們正在播種。鵓鳩鳥在自由地歌唱,春雨不停地下,燕子在銜泥築巢,泥土還濕著。好一幅江南水墨畫圖。【作者簡介】沈明臣 (1518~1596) 字嘉則,號句章山人,晚號櫟社長,明鄞縣櫟社沈家人。與王叔承、王稚登同稱為萬曆間三大「布衣詩人」。
122●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竹石》是一首題畫詩。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爾:那。【今譯】咬住了青山就絕不肯放鬆, 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鍊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解讀】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是讚美了岩竹的題畫詩,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姿態,從來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作者簡介】鄭燮(xiè)(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省興化縣)人,清代著名書畫家。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123●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林樾(yuè ):指道旁成陰的樹。欲:想要。捕:捉。鳴:叫。忽然:突然。閉口:閉住嘴不說話。【今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悄悄地開始行動了。【解讀】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註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想了。【作者簡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
124●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注釋】李杜:指李白和杜甫。風騷:指作品在文學界的地位及其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風騷」是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的並稱。而「風騷」傳統則是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現實主義傳統和浪漫主義傳統。【今譯】李白杜甫的詩篇,萬人傳誦習研。時至今日,已經感到不新鮮。每個時代都會有傑出人才交替出現,他們又會各自主導文壇生機勃勃幾百年。【解讀】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也應求新求變,並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詩人。寫出了後人繼承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詩。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作者簡介】趙翼(1727~1814) 清代詩人、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
125●己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125首。九州:中國。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恃:依靠。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降:降生。【今譯】只有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作者簡介】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漢族,浙江(今杭州)人。1792年,他出生於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像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煙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充滿著愛國熱情。【知識鏈接】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於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的旅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地在賽神。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裡,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這首詩。
126●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注釋】浩蕩:廣大無邊,這裡形容愁思無窮無盡。離愁:離別的愁思。白日:太陽。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向東舉起馬鞭。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這二句用來比喻自己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今譯】離愁滿懷,正對著白日西下,揚鞭向東從此辭官策馬奔赴天涯。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化作春泥願培育出更多新花。【解讀】1839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己亥雜詩》。本詩是第五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洒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127●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釋】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草長(zhǎng)鶯飛: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散學:放學。紙鳶(yuān ):風箏。【今譯】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解讀】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緻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裡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作者簡介】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後期詩人。
128 ●答客誚 魯迅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注釋】誚,qiào,譏諷。丈夫:男子。興風狂嘯者:指老虎嘯,虎叫。《易·乾·文言》:「風從虎。」 時:不時地。小於菟:小老虎。於菟(wū tú )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虎於菟。」【今譯】冷酷無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漢,疼愛孩子的男人為什麼不可以是大丈夫! 你可知道山中興風狂嘯的猛虎,尚且頻頻回顧它心愛的孩子。【解讀】《答客誚》是一首體現魯迅愛子之情的詩,甚至可以說是他的愛子宣言。通過這首詩,讀者可以看到與「橫眉冷對」、「怒向刀叢」、「金剛怒目」等完全不同的魯迅的另一面,那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憐子柔情。【知識鏈接】魯迅很愛他的孩子,有人就這一點同他開玩笑,他作了這首詩作為回答。《魯迅書簡補遺》有這首詩,末題「未年(1931年)之冬戲作,錄請坪井先生哂正,魯迅。」 坪井是上海的日本〔竹條〕崎醫院的醫生,曾給魯迅的兒子海嬰治痢疾。
129●自嘲 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注釋】華蓋:魯迅《華蓋集·題記》:「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這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華蓋,象花那樣蓋在頭上的雲氣。「破」作「舊」, 「漏」作「破」。泛:泛舟。中流:江心。孺子牛:《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齊景公愛他的孩子,自己裝作牛,口裡銜著繩子,讓孩子騎著。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齒。成一統:這是說,我躲進小樓,有個一統的小天下。 管他冬夏與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氣候有怎樣變化。【今譯】交了倒霉運,還能有什麼順心的希求;躺在床上連身都不敢翻,卻還是碰了頭。上街時低低壓下破帽遮住臉,唯恐被人看見,招來不測橫禍;好像坐在裝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轉,時有沒頂之險——逃不脫的晦氣啊!面對眾人的指斥,詈罵,詛咒,我偏偏橫眉冷對,我行我素;面對孩子,我卻寧願像頭老牛,任他牽著跑,我都心甘情願。不過躲進小樓,就成了自己的一統天下,愛寫什麼,誰管得了,外面的世態炎涼且由它去,雨雪風霜也由它去,全與我不相干!【解讀】魯迅在白色恐怖下經常遭受壓迫,所以比做交華蓋運,比做「未敢翻身已碰頭」。為了避免反動派的追蹤迫害,在過鬧市時,用破帽遮住了容顏。就是這樣,處境還是非常危險,象漏水的船載著酒在水流中浮著,一不小心就會沉沒。處在這樣危險的環境里,魯迅採取的卻是決不妥協的堅強的戰鬥態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裡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孺子』在這裡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毛主席對這種精神給予極高的評價。魯迅處在反動派的迫害下,經常在躲避,所以「躲進小樓」是寫實,但又不限於寫實。當時反動派丟掉東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國民政府躲避敵人威脅遷都洛陽,一直到這年12月才遷回南京。作者寫這詩時還沒遷回,所以諷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國已經陷在怎樣危亡的境地里。
推薦閱讀:
※殺死兒童的第二大「兇手」在這裡
※我5歲兒子用這個軟體數學學到了三年級!還能免費學英語
※兒童如何預防流感
※關注兒童性心理發展
※夏季兒童長高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