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解讀 | 手麻不一定是頸椎病,這8個經典測試康復師必會!

我們的公眾號恢復正常更新啦,為已經開始認真學習的朋友們點贊!

今天我們說說「手麻」。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手麻,如趴在桌子上睡覺,或是碰到所謂「麻筋兒」引起的手麻,很快就會自行恢復,對正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

但如果麻木出現頻率多、時間長,甚至出現肌肉萎縮、手脹、手冰涼僵硬等癥狀時,就需要引起警惕,這意味著身體出現其他問題。

稍有醫學常識的人,會很快想到「頸椎病」引起的肢體麻木癥狀。但其實,引起手麻的原因並非只有這種。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仔細梳理造成手麻的原因、鑒別診斷與手法處理。

文章導讀

1、臂叢神經卡壓的3類典型癥狀

2、3項神經根性病變檢查

3、胸廓出口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4、判斷卡壓的5個經典診斷實驗

5、斜角肌與胸小肌的手法處理

臂叢神經卡壓的3類典型癥狀

在了解手麻原因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手部的肌肉和皮膚是由C5、C6、C7、C8、T1五條神經根以及形成神經干里穿行的臂叢神經和一些分支所支配。

臂叢神經分為橈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以及其餘一些分支。神經根發生卡壓,位置就在椎間孔。神經干發生卡壓位置就在周圍的骨性或緊張的軟組織。

所以,從頸椎發出的神經根或神經干在神經穿行的區域,被周圍的骨性或緊張的軟組織卡壓,而造成手臂相應區域的麻木或疼痛。臂叢神經卡壓在醫學上稱為「胸廓出口綜合征」,一般伴隨橈動脈活動變弱。

那麼,有哪些容易被卡壓的區域,和典型癥狀特點呢?

綜前所述,手部的肌肉和皮膚是由C5、C6、C7、C8、T1五條神經根以及形成神經干里穿行的臂叢神經和一些分支所支配。

首先,容易卡壓的地方在椎間孔。神經根從兩個椎體之間的椎間孔穿行而出。我們常說的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或椎間孔導致神經根在出口處卡壓,這種問題比較嚴重,可能導致感覺和運動能力的喪失和異常,以及肌肉的萎縮。

而臂叢神經會伴隨我們鎖骨下動脈以及鎖骨下靜脈穿行於前、中斜角肌間隙和邊緣、再穿行肋鎖間隙以及胸小肌區域。如果發生卡壓,就會導致胸廓出口綜合征。所以,比較容易卡壓的地方在於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

其中,鎖骨下靜脈是沒有穿行在前、中斜角肌間隙里。所以,它較容易卡壓的部位為胸小肌區域以及肋鎖間隙。癥狀特點以手脹、手僵硬為主。

鎖骨下動脈與臂叢神經隨行穿行與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區域。所以,在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以及胸小肌區域容易被卡壓。

鎖骨下動脈被卡壓,表現癥狀特點為手冰涼。單純性的臂叢神經卡壓所表現特點為手麻。一般的患者都是臂叢神經與動、靜脈型一起被卡壓綜合出現癥狀的。

△ 上圖為臂叢神經、鎖骨下動脈以及鎖骨下靜脈穿行區域

3項神經根性病變檢查

當我們了解到,引起手麻的原因是從頸椎發出的神經根或神經干,在神經穿行的區域被周圍的骨性或緊張的軟組織所卡壓所導致的。

神經根損傷在周圍神經損傷患者並不是很常見。若神經根損傷,可導致其運動纖維和感覺纖維同時受損,表現為手麻以及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無力、皮膚區域感覺(淺感覺和深感覺)問題。以下壓頂試驗、神經肌節以及皮節測試,用於確定手麻是否跟椎間孔變窄、椎間盤突出有關。

Ⅰ 壓頂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

▼ 準備動作

患者取坐姿,頭部保持正中位

▼檢查動作

檢查者雙手放在患者頭部是向患側側屈並向下壓。當無明顯癥狀可再後仰、向對側旋轉再向下壓。

▼檢查結果

若頸部疼痛增加,則表示可能有小面關節功能障礙或骨折;若上肢的癥狀加重,則表示可能發生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神經根壓迫等現象。

▼注意事項

測試患者患有椎管狹窄、骨質疏鬆症、骨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時要特別小心,不可過度用力。

Ⅱ 神經肌節測試

通過抗阻測試的方法,來評估支配該肌肉的神經根功能是否正常。測試過程中,檢查者給予的阻力要由小而大、控制得當,不能疾速、突然地拉扯或推擋肢體,肌肉無力通常與某單一神經節段的損傷有關。

Ⅲ 神經皮節測試(感覺功能測試)

在皮節測試中出現的陽性反應指的是感覺喪失或變差,這意味著支配該區的神經根或周圍神經已有損傷。

患者有時候也會出現感覺過敏的現象,這種狀況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有些人對疼痛刺激極度敏感,有些人則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出現被電到的感覺、燒灼感、麻刺感或麻痹(木)感等感覺異常的現象。

皮節測試主要是以輕觸為主,輔以「尖鈍感覺測試」「兩點分辨感覺測試」「溫度感覺測試」,雙側對比感覺。

但是,很多人的手麻不是因為神經根卡壓造成的,這時考慮是否是由胸廓出口綜合徵引起的。

胸廓出口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胸廓出口綜合征,但其實非常常見,只是還未受重視。多見於長期伏案工作、坐姿不正確的人群。醫學上是指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在胸廓上口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手麻、手脹、手冰涼、手僵硬等癥狀。

這些穿行的神經和鎖骨下動、靜脈,容易在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胸小肌處發生卡壓。

臂叢神經由C4下面穿出的C5神經根,以及CT1下面穿出的C8神經根構成。五個椎間孔形成五個分支,五個神經根會形成一束,穿出前中斜角肌間隙,再從肋骨和鎖骨間隙里穿出,最後穿行到喙突與肋骨之間的間隙。所以臂叢神經容易卡壓的地方為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以及胸小肌區域。

大多數患者有頸肩部疼痛、不適、手麻和手無力。部分患者可能有外傷史,傷後逐漸出現上肢無力,整個上肢感覺減退。

如同前面所說,鎖骨下靜脈是沒有穿行在前、中斜角肌間隙里。所以它較容易卡壓的部位為胸小肌區域以及肋鎖間隙。癥狀以手脹、手僵硬為主。

鎖骨下動脈穿行在前、中斜角肌間隙,與臂叢神經隨行。所以在前、中斜角肌間隙、肋鎖間隙以及胸小肌區域發生卡壓時,表現出來的癥狀為手指發涼、鈍痛。

判斷卡壓的5個經典診斷實驗

出現這些癥狀後,我們需要做以下鑒別診斷,來鑒別出引起手麻、手脹、手僵硬、手冰涼一系列癥狀的神經和血管是在哪些出口處被卡壓所導致的。

診斷Ⅰ:斜角肌攣縮實驗

用於確定手麻和斜角肌有無關係。陽性:癥狀加重或酸痛。

操作方法:用下巴去點疼痛鎖骨窩上方。

檢查結果:如果該區域出現酸痛,或者癥狀加劇。可能是斜角肌損傷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這些患者往往不能側睡,就算側睡也會高度很高。側睡時不能翻身,因為一翻身就會使斜角肌產生更大的疼痛。

診斷Ⅱ:Bakody征

操作方法:肩關節外展180°以上,肘屈曲放於頭後部。

檢查結果:如果癥狀減輕,說明臂叢神經在斜角肌處受壓;如果癥狀加重,說明臂叢神經在胸小肌處受壓。

診斷Ⅲ:肋骨鎖骨症候群

操作方法:患者取站姿,檢查者站在身後,一手固定患者肩關節,另一手觸診患者橈動脈。將患者放在外展30°且後伸的位置,同時患者做頭部後仰的動作。

檢查結果:觀察橈動脈的搏動有無減輕甚至加重。平時上肢末端麻木或冰冷感有無再度出現。癥狀加重或減輕以及平時癥狀再度出現則為鎖骨下動脈是否在肋骨與鎖骨間受到壓迫。

通過以上三個試驗,可以基本鑒別出是因為斜角肌、胸小肌和肋骨鎖骨卡壓引起的問題。此時,可以再通過下面兩個測試進行證明和確認。

診斷Ⅳ 握指試驗(測斜角肌與橈動脈卡壓)-斜角肌

操作方法:大拇指外展不用力,其他四指屈曲。

檢查結果:如能四指指腹與四指重疊,代表斜角肌正常。如不能代表斜角肌有問題。

診斷ⅤWright測試-胸小肌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姿,檢查者站於身後。一手固定患者肩關節,另一隻手觸診患者橈動脈。並患者肩關節外展90°。肘向上屈曲90°。頭向對側屈。觀察橈動脈的變化。

檢查結果:觀察橈動脈的搏動有無減輕甚至加重。平時上肢末端麻木或冰冷感有無再度出現。癥狀加重或減輕以及平時癥狀再度出現則為胸小肌卡壓所致的。

那麼,如果確診斜角肌或胸小肌卡壓,應該如何處理呢?

斜角肌與胸小肌的手法處理

Ⅰ 斜角肌

▼ 解剖

前斜角肌

起:第3至第6頸椎橫突的前面

止:第1肋骨的上緣裡面

中斜角肌

起:第2至第7頸椎橫突後面

止:第1肋骨的上緣外面

後斜角肌

起:第5、6、7橫突的後面

止:第2肋骨的側面

▼ 治療手法:剝法

Step 1 病人仰卧位

Step 2 站在病人的頭端。用一手從後下方握住病人的頭

Step 3 將另一隻手的手指放在病人的頸下面,用拇指尋找前斜角肌的上部。

Step 4 緊壓組織,慢慢沿著肌肉滑動拇指,儘可能到達鎖骨後空隙

Step 5 重複操作,去尋找中斜角肌

Step 6 重複操作,去尋找後斜角肌,然後儘可能進入恰好位於斜方肌邊緣前方的空隙

Step 7 重複整個操作過程治療對側

Ⅱ 胸小肌

▼ 解剖

起點:3至5肋

止點:喙突

▼ 功能

下迴旋肩胛骨。上抬肋骨。

▼治療手法:按壓法

Step 1 病人仰卧位,要治療側向上,上臂向斜上方抬起。治療師站在病人胸部後方。

Step 2 將治療用的一隻手放在病人的胸廓上。

Step 3 用指尖按壓胸大肌內側,在乳頭水平上觸及胸小肌下方連接處,按壓肌肉直至放鬆。

Step 4 將手向頭側移動2.5~5.0cm至一個新的位置,重複以上治療過程。

Step 5 隨著向上移動,開始向外側滑動指尖,在肌肉所有部分的每一水平上尋找敏感點或激發點。

Step 6 繼續這一操作過程,使指尖逐漸斜向移至肩胛骨喙突。這一移動最終將使指尖深入腋窩部。在此處仔細尋找在腋窩深部的喙突連接處。

將本文分享給你身邊的產後媽媽們吧


讓你的關心更專業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十二星座最另類的分手方式,白羊座:扭頭就走!
揭秘歷史上讓人後怕的十張另類照片
網戀-另類愛情(感悟)
政界人物的另類潮裝(多圖)
天堂遭劫記——我的另類紐西蘭自駕游

TAG:測試 | 經典 | 頸椎 | 頸椎病 | 另類 | 解讀 | 手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