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知名山峰大全2016圖文版

曾經於2014年發布過一期千山山峰圖解,雖傳播廣泛,但僅局限於照片而無文字說明,總覺得不妥,這次重新整理,將千山每個山峰盡量配齊文字介紹,圖文並茂呈現給朋友們,希望能給大家提供方便!

關注微信公眾號:【圖說千山】,看千山美景、人文及戶外信息。

001仙人台 位於南部遊覽區,在大安寺、香岩寺、中會寺、五龍宮諸廟於拱衛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

002五佛頂 位於千山主峰北麓、西海北之山巔。海拔554.1米,為千山風景名勝區第二高峰。峰頂較平,南北長20米,東西寬15米,兩端稍窄,呈棗核狀,總面積300平方米。上無草木,四處開曠,置5尊石佛像,高不過1米,面南背北,五佛頂之名由此而得。

003金剛峰 位於大安寺山門西側。孤峰巍然,形如一尊石巨型金剛塑像,氣象沉雄,森然坐鎮大地。高70餘米,十分雄偉。南和東西兩面,都是刀削一般的峭壁。峰頭下闊上銳,頂平而禿,被風雨沖刷剝蝕呈灰白顏色。北面與通明峰相接,棱石交錯,石罅縱橫。崖頭、岩縫長有矮松、丁香、杜鵑和其他灌木。此峰無路可登。有詩寫道:「狀貌猙獰萬古存,龐然來與鎮山門」。

004通明峰 位於金剛峰西北處,相距10餘米。其峰貌如屏狀,東西寬不足10米,南北長100餘米,但只有北端點將台到中間靈芝石一段可登,其主峰四面均為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險不可登。南面如豎起刀背,雖有數株小松相陪,但仍望而生畏。西面峭壁中間,有一段緩處,上有古松幾十株,有遼金時期大石築坪的古庵遺址,有著名的古哨卡景區「懸崖飲馬」——扳倒井,景緻十分宜人。東臨大安寺,一道岩崖托於綠洲之上,上有花木、翠松、常綠不枯的苔蘚。北面與香爐峰相接。峰頂如同一弦,中間有一石棚,東西相同,高約3米,長約5米,石底部與地面有一縫隙,仲夏晴日太陽西下隱於峰後時,一道霞光從縫隙射過來,投在大安寺院內,故名「通明夕照」,為千山一絕,通明峰由此得名。清朝太史繆潤紱在《通明夕照》一詩中寫道:「靈風謖謖瀉松濤,峭壁摩空氣象豪,偷得天光明一線,夕陽紅正半山高」。通明峰上有點將台、飛來峰、靈芝石、古哨卡等景點。

005香爐峰 位於通明峰西北,峰腳相連,峰頭峙立。高數十米,十分險峻,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3米許。四周均為光滑的峭壁,唯有東南有一小徑,上有松數棵,膽壯者可以攀松爬行至峰頂。(現有石階路可方便登頂)。上有三峰頭,中間者高而大,兩邊者矮而小,如同兩耳,遠遠望去,近似香爐,故名香爐峰。每適傍晚太陽西下時,斜光返照,峰頂疏木晰晰而立,嵐光繚繞,似縷縷煙升,故名又叫「香爐暮靄」。清朝太史繆潤紱在《香爐暮靄》一詩中寫道:「西峰絕勝指香爐,紫靄光凝夕照初。一樣蔥蔥佳氣在,看山何必定匡廬」。現如今,不知何故,此峰名為「光明頂」。

006瓔珞峰 位於大安寺東門外鐘樓東北側。高數十米,是大安寺東最高峰,南北長,東西窄,四面峭壁,如一巨屏聳立。上有三峰頭,南峰頭平而突出,北與中兩峰頭窄而險,如弦刀一般。峰頂峭壁,奇松林立,嬌翠虯發,千姿百態。奇松中間長著丁香、杜鵑、櫻桃等花木和朝鮮櫟,4、5月間鮮花盛開,把瓔珞峰點綴的十分艷麗。10月紅葉滿峰,又是一番迷人的景色。峰上有兩處古迹,一是由西北角石梯而上,至一小平台,上有高2.5米,直徑1.5米的石柱,上小下大,自然形成,猶如一僧披袈裟默立。臨懸崖處,用五塊大石砌一道矮牆,西南角留一門供人出入。小庭院極簡陋,但自然石柱與人工石牆渾然一體,構成一景。二是由此向南斜上,至瓔珞峰西側接近峰頂處,有一古庵遺址。這裡原為懸崖峭壁,為修建庵堂,在滑壁上築起一道高5米,長6米的石牆,造成一近40平方米的平台庵基,古庵久廢,尚保留著大量磚瓦殘片和一眼涸井。俗有「大安高百丈,抬頭望井泉」之說,為一千山奇觀。傳說,唐貞觀年間,李世民興兵駐蹕此觀。

007碧桃峰 位於大安寺瓔珞峰南,為渾然拔起的一巨大石柱。稍向西北傾斜,高達數十米,微顯四棱狀,光滑不可攀。峰頂突起一石,大如方丈,從大安寺寺門看去,圓並突起一小尖,似盔似桃,百看不厭。昔時稱此峰為唐帽山。傳說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駐蹕瓔珞觀,將戰盔摘下放在此峰頂,化為一石,由此而得名。清朝後期,大安寺僧覺得「戰盔」對寺門不祥,便根據其形象易名為「碧桃獻壽」。清朝太史繆潤紱在《碧桃獻壽》一詩中風趣地寫道:「碩果長留閱歲華,三千年熟莫輕誇,無疆若問南山壽,盤古曾開海上花」。

008印盒峰 大安寺東南有一峰造型奇特,整個山體為一圓柱形大石柱,高30多米。石柱頂部為一平台,平台上放置一個長方形的巨石。巨石西側生有一棵松樹,枝形優美似盆景。古人把這塊長方形巨石看做裝官印的盒子,這座峰就叫做印盒峰。

009佛手峰 位於大安寺金剛峰南,高約35米,直上直下,底部與頂部粗細相仿,為一花崗岩柱形巨石。峰頂片形,並排四個小峰頭,中間高兩邊低,象豎起四指。右側有一粗而矮的峰頭,與四小峰頭並立,象拇指。指峰下有掌,掌心面西,有清晰的掌紋。清朝時,大安寺僧視其形狀,命名為佛手峰,景觀名為「佛手拿空」, 為大安寺16景之一。清太史繆潤紱詩「佛手拿空」寫道:「莊嚴色相有無中,繞指雲煙造化工。不必拈花原解脫,從來妙手只空空」。佛手峰也像是一尊觀音菩薩,寺僧也稱之為「觀音倒坐」。

010保泰峰 位於大安寺北,為靠山諸峰中間最高峰。 靠山為大安、中會二寺交界之脊骨,拔地而起,巍峨聳立,諸峰拱衛於左右,十分壯觀。《遼陽縣誌》記載:「保泰峰為寺之名山,群峰環列,勢若星拱,此峰居中高聳。」峰由中間斷開,一峰化為二峰頭,宛如兩個巨人相依而立。東峰秀麗挺拔,北側與南側岩石陡峭,松、櫟、杜鵑等花木叢生,險不可攀。東南側岩石斜緩,松密枝低,壁滑有容足之處,為登峰必經之徑。峰頂為三角形,上有松、櫟和丁香等花木,雖不甚平坦,但可容50餘人。西峰巍峨,北側與南側均為懸崖峭壁,上雖有松、櫟和花灌木,但也不能化險為夷。西面雖緩,巨石凸凹犬錯,膽壯者亦不可登。峰頂略高於東峰頭,面積較大,可容100餘人。清初,大安寺僧視其形象,命名西峰頭為文殊峰,東峰頭為普賢峰,把佛教尊者名字與山峰凝合在一起。清康熙年間翰林院編修陳夢雷在《游千山記》中對保泰峰寫道:「左有峰曰文殊,右有峰曰普賢,於名義皆無所取,俗僧以臆見命之。」峰南側為白虎殿遺址,數道石牆高築,古碾棋布,蒼松參天,橫枝相搭,嵐氣繚繞,白雲浮動。《遼陽縣誌》記載:「蒼松森森如華蓋,嵐光上浮雲端,白虎殿遺址即在其下,寺中之第一景也。」清朝太史繆潤紱將此景品題為「保泰晴嵐」,在《保泰晴嵐》一詩中寫道:「雍容坐鎮不矜才,保泰山青御幛開。左右諸峰同武衛,分班齊拱一尊來」。

011雙翠峰 位於大安寺正南,系大安寺照山,一遠一近,低於大安寺山門,不凶不險,不顯露陡峭怪石,從底部到頂部一片嬌葉翠綠。從大安寺山門望去,二峰半疊,峰頂前後相依,宛如一對艷妝的姐妹。雙翠峰是觀大安寺全景的最佳處。「若探大安奇妙處,須登雙翠兩峰巔」。登上大安寺北眺,大安寺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圖展現在面前:巍峨的保泰峰居正北,西香爐、通明、金剛、佛手諸峰一字排列,東瓔珞、碧桃、印盒等諸峰一字排列,大安寺位於正中,嵐氣繚繞,古木參天,如同仙境一般。雙翠峰俗有觀景台之稱。

012蒲町峰 位於大安寺香爐峰旁。峰頭為渾圓帽狀,四周古木參天。峰頂有一平窪處,泉水由岩縫滲出,內有枯葉薄土,生許多薄草故名蒲町長春。蒲多生於水澤或下隰,山巔生此,殊屬奇異。

013南中鋒(仙亭峰) 位於仙人台東南,從東、西、北三道山脊骨交合處拔起,坡綠,少石,少露岩體,猶如土堆而成。有峰無峰尖,上平坦,好像人工鏟過一般,能容千餘人。千山山峰均為石峰,有尖狀、多瓣尖狀峰尖,唯有南中峰既不是石峰也無峰尖,俗稱小五台。南側有一線懸崖,高數十米,寬10餘米,遠看猶如一尊羅漢,仙霞關即在此處。北側也有一線懸崖,高數十米,寬10餘米,下闊上銳,遠看亦猶如一尊羅漢。

傳說,觀音和降龍伏虎兩個羅漢在此論神通。降龍說:「我能叫長白山搬到長江以南去。」伏虎說:「我能叫千山再增加一座山峰,而且是最高的一座山峰。」觀音眼珠一轉說:「你們能在一夜之內造起一座比仙人台高出十丈的山峰,我就拜你們為師。」二羅漢聽了觀音的話,說:「一言為定。」於是二羅漢就造起山峰來。哪知觀音暗中搗鬼,看見山峰要超過其他山峰,便吹了一口氣,峰頂的土嘩啦一聲就坍塌下來。二羅漢一看,天快亮了山峰還沒有造成,非常著急,於是又繼續向山峰堆土,當第二次把峰頂堆起來時,立刻又坍塌下來,急忙用身體去擋,觀音出現在面前,微微一笑說:「天亮了,山峰還沒造成,輸了。」說罷,便離去。二羅漢聽觀音一說,知道上了當,但已經晚了。從此,二羅漢背擋峰頂,再也沒有動,天長日久,化作兩道懸崖,名為羅漢崖。

南中峰位於千山南部大安寺、香岩寺、中會寺、五龍宮,聖清宮諸峰之中,大概就是其名稱的來源。但是,現在因其山頂有一座二層小亭,現在也叫仙亭峰。

014天崟峰 位於仙人台南側。峰北極窄,如刀背;東側有一道峭石陡埂,長滿灌木;西側奇特,在陡坡中間有一道懸崖,高數10米,遠看如一尊巨大的佛像,頭、肩、臂顯現可見,故稱天崟崖。峰南較緩,有一條羊腸小道時平時陡,時直時彎,直通峰頂。南端有一突石,狀如蹲獸,為天生峰峰頭。站在峰尖,可西眺鋼都鞍山,北眺古城遼陽,東眺鳳岫群山。

015上夾峰 位於仙人台西北角懸崖下方,狀如石屏,高數十米,東西長百餘米,直上直下,如斧劈刀削。上二峰頭,東西排列。東峰頭高,向東南彎曲,與仙人台底部連接,上部出現一豁口。峰頭由三石組成,東石尖而彎如鳥首,中石上細下闊如蹲獸,西石長而向中石傾如蛙躍。三石中有一松,高出峰頭,挺拔葉茂,與峰頭凝合成一體,從香岩寺院內看去,狀如仙女,十分優美,故香岩寺僧稱其為善財龍女。西峰頭略低,上有數石,各向外歪扭,狀如蓮花。此峰與仙人台西懸崖底部峭壁之間是一道峽谷,長100餘米,寬10餘米,如同一石槽,「上夾」名字皆由此而來。遼金時期,僧於夾谷中間築起一道高牆,將東半部造成一坪,靠岩壁修建廟宇數間。傳說元代高僧雪庵曾在此修鍊。廟宇久廢,如今尚保留遺址殘牆、柱腳石、磚瓦殘片和明萬曆年間碑、雪庵煉魔石。

016中夾峰 位於香岩寺北,上夾峰西側,雨花台東南,突起於東北西南走向低山崗上。高數十米,陡峭,秀麗宜人。西南面窄而緩,但險峻不可登。西北面奇而險,巨石突出,如躍獅,如狂犬,石間生長著松、小灌木和花木,雖望而生畏,但卻引人入勝。東南面是光滑的峭壁,上有松數株,松鼠出沒其間。東北面窄而陡,懸崖峭壁,膽壯者可以從這裡登峰頂。峰頂巨石相疊,高低不平,其間翠松數株,枝葉壓石,石倚松干,松石渾然一體,十分美妙。中夾峰東南側有一峭壁,高20餘米,中間形成一窄夾骨,寬不滿8米。古人在夾谷處築石為牆,切斷通路,所謂中夾峰的「夾」就指此。夾谷西下為遼金時期古廟遺址,有殘牆、磚瓦、石碾等遺物。夾谷東有古人築牆。古木參天,古迹棋布,怪石橫卧,清泉潺流,真可以與瑤池仙境媲美!

017石缸峰 位於天崟峰南。高數十米,四面為峭壁,壁生奇松百餘株。峰頂,北方如人仰首觀天,南低似端臂拱手,拱手處矗立一石柱,下部稍細,上部漸粗,頂平,遠看如一人捧缸仰面大笑。石缸峰由此而得名。

018獼猿峰 位於香岩南塔東山脊骨。其峰渾然一石,高30餘米。峰頂西沿突起,中間下凹,凹處有一鼓起的乳頭石;東沿伸出一小檐,遠看如一猴蹲坐,舉首東望石缸峰。額頭高,窪窪臉,小鼻子,長嘴巴,駝背鼓胸,維妙維肖。真是「一石如缸位東坡,獼猿疑是瑤池果。舉首睜睛饞流涎,只恨中間一溝隔」。峰周圍是參天的松林、喬木,乍看峰如獼猿浮在綠濤之上。

019立鶴峰 位於仙人台南。高約100米,花崗岩體,下潤,由下而上漸細,至上端略傾斜,宛如一仙鶴當空而立。由下至頂部,翠松滿壁,猶如鶴羽。北面峭壁,苔蘚成菌,灌木叢生。遠看北面與南面顏色截然不同,故又稱為陰陽峰。

020石鎖峰 位於立鶴峰南側,高150米,光滑如雕磨,上有稀疏的矮松。峰頂分兩部分:北面狀如展開的扇面,南面是一石柱,高20餘米,直上直下,光滑如刨。頂端是一怪石,形狀如「凹」字,高近2米,寬近5米,清末,聖清宮道人視其狀如雌鹿首,命名麀(母鹿的意思)鹿峰。後人感到「麀」字彆扭,擯棄了「麀鹿」這個名字,稱其為石鎖峰。

021萃岩峰 位於麀鹿峰西南下方,似前後相依的兩個石筍,高40餘米,上部與麀鹿峰西側懸崖相連,向北傾斜,頂為橢圓形,十分光滑,少松無草,亦無縫隙。萃岩峰東北側是一處幽靜的夾谷,內有樹木若干株,周圍有石坪、怪石。西側是一條長達數十米的夾縫。南側底部向內凹,上刻有「萃岩峰」三個大字,為清道光年間手筆。旁有一洞,洞前用石條砌起,留有門窗,門上岩石上刻有「霞光洞」三個大字。

實際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石鎖峰和萃岩峰兩峰都像是一座山,但是古人給分了兩座山,我們也延續吧。

022筆架峰(香岩寺) 位於香岩寺南。三個峰頭,中峰高,東西二峰矮,形如筆架,故名之。從香岩寺院內看去,三峰之間是上闊下窄的豁口,可謂「凹凸峰巒排,妙具天然質」。

023下夾峰 位於筆架峰西。峰頭雙石並立,頂平如鏟。兩石中間是一窄縫,登峰頂須鑽此縫,然後踏石窩,攀岩而上。北石大於南石,為主峰頭,上有塔基。昔時有小塔,遠看如亭,故名香亭子,又似插香,又名一炷香。小塔1161年建造,可惜毀於「文化大革命」中。

024朝陽峰 位於仙人台北。海拔600餘米。東、東南和西北松櫟參天,西和西南是一堵直上直下的峭壁。西北有一坪,坪有五松,枝葉相搭,成為峰頂松棚。遼金時期,峰東北有一寺,名為朝陽寺,此峰亦以此得名。站在峰頂,可觀香岩寺、中會寺全景。

025無頭峰 位於朝陽峰北。在朝陽峰與雙龍觀舊址之間是一段平緩的山脊骨,其中一處微微突起,似峰又無峰頭,只有數塊大石相疊,即為無頭峰。西南側半坡上,有一小石峰,上下同粗,峰頂有二石,南石如卧羊,北石如玉笏,中間為二松,枝葉將峰頂罩住,形成松峰。

026老祖峰 位於香岩寺北。為香岩北山最高峰,巍峨挺拔。北面是數10米的懸崖,棱石突出,苔蘚如氈。南面是150米高的峭壁,直上直下,為千山八大峭壁之一。峭壁下西側有一洞,名為老祖洞,老祖峰以此得名。

027三頭峰 位於老祖峰西。三個峰頭,呈三角形。西峰頭小而秀,奇松密布,終年翠綠,名為「秀峰呈翠」;南峰頭大而圓,少松,禿峻,名為「單峰賽月」;東北峰頭矮而平,上有古松一株,傲視藍天,名為「奇松冠頂」。

028南卧虎峰 位於香岩寺三頭峰西。為香岩寺西北最高峰,西面岩壁陡峭。南側有松百餘株,北側苔蘚滿壁。峰頂漫平,略呈長形,東高西低,遠看如同一卧虎,其勢雄健,故名卧虎峰。峰西側峭壁上附二石,都呈鵝卵狀,遠望如目,寺僧呼之為「仙人晴」。有詩道:「香岩千仞峰,亦開混沌竅」。

029望仙峰 位於仙人台與天坐峰之間,如夾在兩峰的一屏。西面是高數10米的峭壁,東面是陡岩,十分險峻。此峰原不引人注目,登者極少。自1918年撤去登仙人台絕頂的木梯之後,遊客為觀仙人台八仙雕像,便擁向此峰,故稱此峰為望仙峰。

030獻桃峰 位於南卧虎峰西北。高數10米,四面懸崖峭壁,南側與西側光滑如鏟,呈淡黃色。峰頂東半長圓,如同人首,多松如發。西半下平,似人寬袖拱手。上浮一巨石,上尖下闊,其形像桃。站在廟兒嶺或香岩谷口向北望去,像一人面向,手捧仙桃恭獻。

031翠頂峰 位於獻桃峰南。峰頭四棱狀,東、西、南為懸崖。特別是南側,峭壁高聳,為千山八大峭壁之一。上有數10條褶皺,故名百皺崖。峰頂是稜角朝天的小石林,石林中,古松成林,遠望見松不見石,故名翠頂峰。

032卧牛峰 位於五龍宮西南。東、硒、北為陡峭石壁,壁上奇松密布,苔蘚成菌,丁香、杜鵑等灌木等生於其中,險峻而秀麗。南面較緩,是登山途徑。峰頂呈橢圓狀,粗粒花崗體赤露,視野開闊。峰頂南部有一大石,南高北低,遠看如卧牛,此峰以此名之。峰北陡壁上,有一平台,上立一石筍,高約4米,活象一人赤立。石筍旁有一古松,其狀如傘,將石筍遮住,景色極美。

033木魚峰(五龍宮) 位於卧牛峰東。峰由西南向東北斜下,山脊骨突起。峰頂浮一石,長5米,高2米,中間粗,兩端細,呈橢圓狀,似木魚,故稱木魚峰。峰上有古松百餘株,筆直挺拔,枝葉橫生,將木魚峰隱抱其中。

034蓮籽峰 位於木魚峰東北百餘米處。遠遠看去,翠松茂密,山脊骨突起一石峰,高數10米,頂平,如蓮蓬。上面浮放一圓石球,象跳出蓮蓬的一粒蓮籽,故名蓮籽峰。四周為峭壁,光滑如磨。峰西南處有一平台,可觀蓮籽台,名為觀蓮石。峰上有古松百餘株,峰下有梨園,溪泉潺潺,五龍峰老龍潭就在這裡。

035雙泉峰 位於老祖峰東側,為五龍宮南最高峰。峰頭呈「丁」字形,上無岩石,為千山兩大土峰之一。北坡較陡,喬木密布;南坡較緩,處處油松,林間有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相距咫尺,水味一甘一苦,歷試不爽。上有雙泉觀遺址,此峰故為雙泉峰。

036鳥首峰 位於五龍谷西。北為懸崖,岩石赤露,南是斜坡,長滿松、柞。從東向西看去,峰頭宛如昂首啼春的鳥頭,故名鳥首峰。峰頂可登,可覽五龍宮、千山中麓全景。

037雙頭峰 位於雙泉峰東。有兩個峰頭,故名雙頭峰。西北峰頭為石峰,上分高低二台,高台近10平方米,上有一風化石縫,內長一松,狀如鳳尾,順台而卧,故名卧松台;低台較闊,為彎月狀,台中有一松,虯枝橫發,與台並立,成一奇景。東南峰頭為主峰,景色秀麗。南面懸崖沿上有古廟遺址。

038子母峰 位於雙頭峰東北。峰頭高低錯落,西南端為主峰,主峰周圍有石峰數10個,大者如巨塔,小者似立人、蹲獸,故名為子母峰。

039五老峰 位於中會寺東北。由東南向西北並列5個峰頭,過去峰下有5座墓塔,故以五老命名。第一峰頭崖石向外突出,狀如牛首,對面山坡有一柱石,圓如滿月,因以形成「犀牛望月」。第二峰頭呈三角形,岩不顯露,縫間生松。第三峰頭頂部微圓,南側沿岩外突,狀如屋檐,形成一石棚,稱石庵。第四峰頭較小,石頂顯露,上有松樹若干株。西北峰頭為主峰,頂闊,可容數百人。

040凈瓶峰(中會寺) 位於中會寺東、五老峰山坡上,為石峰,小而險。南面是高數10米的懸崖峭壁,北面為斷面。峰頭為四石相疊的斜台,巔石上築一磚塔,高2米,四棱狀,呈白色,遠看如瓶,故名凈瓶,峰以塔名命之。峰下有古松百餘株,前有溪水、古庵遺址、清代石碑,後有三疊平台和松林,左為中會寺古剎,右有栗園,自然環境幽美。

041金蟬峰 位於中會寺南。四面均為峭壁,險不可攀。峰頂平,呈長方形,下有一道縫隙,上下分離,遠看如蟬伏,故名金蟬峰。晴時嵐氣繚繞,陰時鎖於雲霧中。峰東北有一小峰,上尖下闊,岩不顯露,從中會寺院內看去,像一人面東南赤臂而坐,故寺僧視為「觀音倒坐」。

042筆架峰(中會寺) 位於金蟬峰西南。東南面為懸崖,東北面窄而陡,西和北也均為峭壁,唯西南面窄且緩,有一石徑可登峰頂。峰頂較闊,呈橢圓狀,站在峰頂可覽百草窪和中會寺諸風景。峰東北有一小峰頭,狀如筆架,故名筆架峰。

043石堆鐵羅漢峰 位於白雲山北端脊骨。峰分兩段,下端為寬大的峭壁,上端為一小石柱,高10米。從中會寺看去,似一尊羅漢像,石色黝黑如鐵,故有「石堆鐵羅漢」之說,峰名以此得之。

044石塔峰 位於中峰與羅漢峰之間,高數米,下端粗大,中段稍細,上端又細於中段,由東向西看去,似一古塔,故名石塔峰。峰頂有一株松,虯枝橫生,將峰頂遮住,構成一幅石塔翠頂圖。

045十字峰 位於中會筆架峰東南,卧龍山玲瓏洞北側。峰頂為花崗岩石質,呈圓狀,中間裂開一個「十」字形縫,故名十字峰。縫中長出兩株松樹,十分挺拔,並由此引發出一段美麗的傳說。

046卧龍峰 位於石龍庵西南。東南、東北、西北三面是峭壁,西南是層層石砬子,十分險峻。峰頂呈圓狀,俱是怪石、矮松。可謂石多不禿,樹古不高。周圍環境幽靜,樹木植被保持著原始狀態。

047嶂目峰 位於文殊、普賢峰東側。峰頂岩石突露,石間長滿松樹和柞樹。峰西南與大安寺羅漢洞洞口相對,中間有一道深谷相隔。相傳,過去無此峰,從羅漢洞向北看,可以看見遼陽城,甚至城內嘈雜的聲音時而傳進洞內,影響羅漢靜休,感到煩惱。羅漢便用石土把北面山崗砌高10丈,擋住了遼陽城。故為嶂目峰。

048積翠峰 位於千山南麓百草窪東南。東面是200餘米的懸崖峭壁,為千山八大山崖之一。峰頭較闊,油松多達數百株,峰以松多而著稱,故名為積翠峰。站在峰頂,可東望風岫群山,近瞰石龍庵全景。

049杜鵑峰 位於積翠峰北。南為峭壁,北、西、東為陡坡和石砬子。峰頂均為照白杜鵑花木,開花季節,整個峰頭一片潔白,芳香撲鼻。

050寶鏡峰 位於木魚庵東。南和東南是石砬陡坡,西南和北是茂密的松林。峰頭上有一石,形如圓境,面東背西矗立,背面下端還支撐一石,如同圓鏡的支架,俗稱寶鏡。在峰東北處還有一石,形似一童向上跪拜,名為童子拜鏡。

051丹鳳山木魚峰 位於木魚庵北丹鳳山。西和東為陡峭岩壁,壁下有一道橫岩石,如鳳頭,上刻「丹鳳山」三個大字。峰頂有一巨石突起,為峰尖,橢圓狀,形同木魚,稱木魚石,峰即為木魚峰。

052多尖峰 位於千山中麓東側。峰頭為粗粒花崗岩質,有7個峰尖。東峰尖呈圓狀,西峰尖也呈圓狀,中間5個峰尖均為牛背形。峰頭長滿矮松,遠遠看去,長長峰頭呈現出翠綠的條環。

053洪谷峰 位於多尖峰南側。東和南是峭壁,西和北是慢坡。峰頭油松密布,多達數千株,為千山五大松峰之一。

054玄合峰 位於圓通觀東南,為古碾、圓通、鎏金、洪谷四山結合部主峰,南面慢坡,松多,稱密松坡。半坡峭壁上有一古洞,名為玄合洞,峰以洞命名。北面和西面是陡坡,峰頂寬闊,密布油松,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松近百株,枝幹猶勁,各呈異態,為千山五大松峰之一。靠東北角,有一石柱,高4.5米,筍狀,尖不可登,為峰尖。在峰頭東梢下,有一段窄險的山脊骨,靠西端,南北各立1石,均2米高,中間形成一條寬55厘米的通道。在通道東口處,有1古松,主幹直徑60厘米,橫生27枝,其中數枝平伸於石上,將2石遮住。石松渾然一體,蔚為玄合峰一奇觀。

055遺桃峰 位於玄合峰北,鎏金庵與溪暢園之間山脊骨。峰頂平,兩端沿崖為一巨石,高2米,中間裂開一道縫,縫寬62厘米,如同刀劈斧斫。峰南下方數米,有一長形平台,上浮1圓石,直徑5米,似桃,俗稱仙桃石。這源自一個傳說,當年孫悟空在天空偷了仙桃,回花果山途徑此峰,被後邊追趕的天將砍了一劍,將峰頂巨石壁成兩半,孫悟空在躲閃時遺落1隻仙桃,後化為石。遺桃峰由此得名。

056松苔峰 位於圓通觀西南,為圓通觀與南泉間主峰。東、西、北是懸崖,峰北雖然是高百米的峭壁,卻不露岩石,長滿了矮松、青苔和小灌木,遠遠看去如同一巨幅花毯,十分奇特、壯觀。松苔峰因此而得名。春暖季節,黑鸛來此產卵孵幼雛,常圍繞此峰飛翔,此為松苔峰又一景觀。站在此峰,可覽五佛頂、龍泉谷及南泉、圓通二谷景色。

057駱駝峰 位於千山北麓二道山門南。遠看,峰從茂密的叢林中突起,橢圓形花崗岩峰頭顯露在半空。峰為長形,東北西南走向,3個峰頭。西南峰頭細而高,四面皆峭壁,直上直下,頂平,微有突角,其狀近似駱駝脛首;中峰頭與西南峰頭斷開,高而大,頂圓稍有凹狀,似駝背;東北峰頭長,峰頂禿起。從西北向東南看去,像一匹駱駝面向西南而立,峰下稠密的林木,如垂下的長毛。故稱駱駝峰。

058金峪峰 位於駱駝峰西,為金口峪和鎏金庵間主峰。東南與多尖峰連接。東有金口峪窄谷,西為鎏金庵谷口,北是光滑如雕磨的花崗岩質峭壁,其下是古木、溪水。峰頭呈橢圓形,向南斜伸。峰頂北側為岩石,南側多土,油松成林,松風陣陣。此峰處於玄合、遺桃、躍虎、蓮花、駱駝諸峰拱衛之中,故又稱為中天峰。

059慈雲峰 位於圓通觀南、蓮花台東。東面峭壁高懸,北面是陡峭岩石,唯南面和西面坡緩,與蓮花台、松苔峰連接。上有石坪,北沿崖下有二石並列突起,形成雙峰尖,從圓通觀看去,如二人對面而立,竊竊私語,饒有意趣。東面懸崖有若干岩縫,常年為鵓鴿棲息,故有「鵓鴿崖」之稱。陰雨時,雲霧漫山升起,獨露雙峰尖,看去如觀音偕行者踏雲而至,慈雲峰即由此象而得名。

060玄真峰 位於北谷毓秀樓西山。山下原有座玄真觀,峰因廟名得之。東、北是松、櫟、椴混合林,為夜鷹、黑卷尾、戴勝等名鳥常棲之地。東南有1石坪,面積70餘平方米,周圍有松、杏、桑、丁香等植物環衛,景色優美。南面是裸露的點點片石,生長數千株卷丹,花開時節,片石處一片火紅。峰頭突起1圓石,上平,面積約10平方米,可供遊人休憩。峰頂正中有1松,一根二干,枝葉繁盛,名為二仙松。

061躍虎峰 位於玄真峰北,為玄真峰山脊骨主峰,由南北並列二峰組成。二峰南低北高,相距較近。南峰頭為花崗岩質,南、東、西三面均為懸崖峭壁;北峰頭為主峰,十分高險,南、東、北面直掛峭壁。峰頭長形,東南西北走向,極窄,上有鋸齒棱石。從千山二道山門望去,二峰相疊一體,酷似虎躍狀,故以其貌得名。

062蓮花峰(天上天) 位於無量觀東北,為無量觀東山主峰。東、西、南面峭壁險絕。峰頭數石突起,相疊相依,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峰。蓮花峰有七景,景觀之多為千山奇峰之最。一為狀如象首、象鼻下垂的象鼻峰;二為「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的「三十三天」;三為以險要而著稱的「八步景」;四為須從夾縫側身穿過的「夾扁石」;五為一石坪上直徑不滿1尺、深不足5寸的「養魚池」;六為「危岩高聳與雲齊」的「一步登天」;七為蓮花峰絕頂的「天上天」。

063萬歲峰 位於蓮花峰北,與蓮花峰頂天上天連接。西、西南、西北為峭壁。西崖端突出,頂平,面積約20平方米,上有矮松數株,名為崖頭插翠,煞是好看。西南峭壁上,刻有「毛主席萬歲」5個大字。1953年題刻,此峰從此得名。

064疊翠峰 位於蓮花峰東150米處。主峰頭為突起的巨大石柱,四面是陡壁,峰頂岩石突露,形成多尖。各石間有松,形成石松並立。主峰頭南側有一峰頭,岩石層次分明,有松數十棵,二峰頭相疊,石松相依,故名疊翠。

065蛤蟆峰 位於無量觀東南隅。峰頂一石孤立,全形如蛙怒伏其間,張口南向,如作鳴狀,故稱蛤蟆峰。因其昂頭,又似聽諸天梵語,亦為一景:「蛤蟆聽梵」。

066豬首峰 位於無量觀老君殿旁。峰南突出一稜角,細長,由東側面觀之,狀似豬首,嘴伸象欲咀嚼,故峰上刻有「豬首峰」3個大字。有詩寫道:「漫把低昂問市屠,分明白蹄負山嵎。」

067玉女峰 位於無量觀玉皇頂南。南端較低,是一石坪,約50平方米,平滑,上有數孔,常有積水。中間有一巨石,長約5米,稱卧牛石。西南和北是峭壁,東為緩坡,可登峰頂。北端有高數尺的石林,與玉皇頂對峙,即為峰頂。從無量觀大殿看去,峰高奇秀,狀如玉女東侍,故名玉女峰。

068芙蓉峰 位於無量觀大殿西南,西閣北側。東、東南和北面峭壁聳立。東峭壁上刻有「青山不老」、「道岸先登」。西北與卧虎峰南坡連接。峰頂巨石棱出,呈橢圓狀,孤峰奇秀,隱現雲端,放眼望去,有玉芙蓉之象,蔚為奇觀,故名芙蓉峰。

069探海峰 位於蓮花峰西北,東、西、南為陡壁。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列3個峰頭,西北峰頭為主峰,峰頂是一風化花崗岩石,高4米,長6米。另二峰頭均為突起的禿頂石椿,形狀古怪,誘人端詳。東南峰頭崖下,有一松,主幹貼峭壁向南平伸,然後分為二干,一干貼峭壁拔起,與峰頂平,名為探峰;另一干順陡壁向下伸,名為探海。探海峰以此得名,又叫探海松峰。

070多瓣峰 位於探海峰北側,為無量觀北主峰。峰頭南北均為高20餘米的峭壁,巨石相疊,古松橫生,壁上刻有「七重天」3個大字。南側是雞冠狀岩石,上有10條豎縫,將岩石分割成瓣狀,刻有「九重天」3個大字。峰頂西側有一巨石,遠看如一蹲猴,是此峰最高點。峰頭長有松樹、櫟樹及丁香、照白杜鵑花木,景色宜人。

071靈岩峰(天外天) 位於多瓣峰西,為祖越寺北山主峰。峰頭呈拱狀,東西長數十米,南北不滿5米。峰頂石上刻有「天外天」3個大字。登上峰頂,往南可遠望千山中部諸峰,近瞰無量、祖越、龍泉諸谷,往北可眺望古城遼陽白塔。

072卧虎峰 位於芙蓉峰西北、一線天上方。峰分二頂,四面為陡壁。北頂稍高,橢圓狀,上有松數株。南頂稍低,花崗岩體,呈脊狀,由東向西看去,如卧虎,頭南身北,口眼畢肖,故岩上刻有卧虎峰。有詩寫道:「電目耽耽氣勢難,爪牙不異錦斑同」。

073彌勒峰(祖越寺) 位於祖越寺北、無量觀西閣南。峰頭呈橢圓狀。南面為陡壁,向外突出,成拱瓦形,如同彌勒佛敞襟露腹,故稱石佛崖,又稱彌勒峰。峰南陡壁上刻有「獨鎮群岳」4個大字,旁又刻有「含澤宣氣」4字。峰頂砌有石牆,填土成台,台上建有鐘樓、山神廟和南天門。

074人頭峰 位於卧虎峰西北山坡,南面下方岩石赤露,頂端為平台,突起一石柱,橢圓狀,看去酷似人首,五官具備,半面南向。清末人稱其為海螺,後易名為人頭峰。

075東象山峰 位於龍泉寺東南。南是陡崖,西是高達百餘米向東傾斜的峭壁。上方北側,有一道向外伸出,向下彎曲的石檐,凹處突出一石,如象眼;壁面上寬下窄,似象鼻。由西向東看去,伸牙露目,長鼻下垂,栩栩如生。隆冬季節,雪後晴日,漫山潔白,清光熒閃,故名象山晴雪,為龍泉十六景之一。

076片石峰 位於東象山峰南,為龍泉寺東第一峰。峰頭呈三角形,上有油松百餘株,百年以上古松數十株,並長有丁香、李葉溲疏花灌木。西南面脊骨長約50米,向下是高達百餘米傾斜的片石,亞黑色。南面也是高達百餘米的片石。片石上有松、桑、杏、丁香、李葉等矮小喬灌木。東面脊骨向下延伸,有松、櫟、榆、椴等喬木林,下面有明代喇嘛墓塔。

077海螺峰(龍泉寺) 位於象山峰北,為龍泉寺東山主峰。四面均為峭壁陡坡,峰頭是粗粒花崗岩質,峰頂巨石相磊,呈海螺狀。月夜,皎潔如水,丈石凌霄,海螺峰如懸在空中,景色極佳。因山勢既高又奇,登此峰西瞰龍泉,東望祖越、無量觀,形勝如在目前。峰頭東下方有一石坪,上有石柱,高3米,直徑1.8米。石柱東北側生一松,與石柱並立,名為松石侶,為海螺峰一景觀。

078寶珠峰 位於海螺峰北。南、西是懸崖,東、北為陡壁。峰頭東高、西低,呈向東傾斜石坪狀。石坪東側突起二石,二.石東突起一巨石,南北長;弓形,為寶珠峰的峰頭。峰頭北,下方有二石,一為圓柱形,高2米余,如護峰衛士拱立,另一石圓球形,周圓3米,粗粒花崗岩質,形同寶珠,峰以此石名之。石從東半裂開,內生一松,高10餘米,直徑40厘米,俗稱「松穿石」,為寶珠峰一奇觀。峰下,有古松百餘株,峰頭如浮於翠綠的松濤之上。

079百頂峰 位於寶珠峰北脊骨上。西、南、東均壁立懸崖,唯北有一險徑可登峰頂。峰頭為粗粒花崗岩質。東北向,數石突起,成圓形;東和東南向,數十個石尖聳立;西向為主峰,峰尖立一巨石,周圍環立10餘小石尖。因大小峰尖近百,故稱百頂峰。峰頭東北,有松2株,高20餘米,筆直挺拔,枝冠與峰頂平,形成峰松雙頭之勢,十分壯觀。

080獅子峰 位於象山峰西偏北、龍泉寺藏經閣前。峰頭有大石,狀如卧獅,首北身南。旁有龍泉寺鐘樓,內懸大鐘,擊時,聲音觸石,迴響不絕,如自獅口出,聲振林壑,故名獅吼鐘聲。

081彌勒峰(龍泉寺) 位於龍泉寺毗廬殿後檐。峰頭稍向前突,呈圓狀,高30餘米,掩映在古松枝中。南面是片石陡壁,向外突出,呈拱瓦形。由南向北看去,整個山峰猶如一尊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故名彌勒峰。峰頂為石坪,面積約6平方米,中間有一人工鑿成的石臼,是唐代古塔座基遺迹。

082舍利峰 位於獻寶峰南。峰頭圓狀,東南下側突出一角,巨石重疊,櫟土叢擁。峰頂長滿油松,將圓峰封閉,遠看一片翠綠。峰東、西、南有塔林5處,擁有墓塔15幢,多為喇嘛塔。舍利峰便因有墓塔而得名。

083落月峰 位於峪泉峰西南,為貓兒峪谷與龍泉谷之間最高峰。西是懸崖,下為貓兒峪深谷。東和南是險不可登的陡壁。北是一道雞冠狀棱石,中有一條梯形石徑,可登峰頂。峰頭長形,松石並立。峰頂似一長帶,遠看如半個峰頂,稱殘峰。東陡壁下有一圓石,直徑約5米,由峰上向下看,似圓月,故名落月。傳說此石由天落下,將峰頂砸掉一半,又稱殘峰落月。

084凈瓶峰(龍泉寺) 位於龍泉寺西閣南階下。峰高15米,上尖下寬;大石如屏,松生其上,翠綠欲滴,如瓶插花,名為「瓶峰插翠」。峰東側峭壁上,鐫有「屏藩獨峙」四個大字。清代王爾烈《瓶峰古松》詩「西閣依雲築,孤峰近砌斜。石無凡土壤,松帶古煙霞」。即是讚美此峰。

085二仙峰 位於寶珠峰西北、龍泉寺毗廬殿東北。峰上立兩個石柱,一石在南,高20餘米;一石在北,高約16米,向南傾斜。遠看,如二仙對弈,故稱二仙峰。峰頂有參天古松及椴、櫟混合喬木林,景色幽靜秀麗。

086石瀑峰 位於龍泉寺西閣西北。峰頭是突起的巨岩,西是懸崖,南是由峰頂而下的片石,高約45米,寬15米,呈灰白色,由南向北看,像天河之水從峰頂瀉下,故名「遠瀑垂簾」。峰南峭壁上有兩個石槽,各槽均有松二株,短且粗壯、蒼勁,為千山最早的古松。

087丈石峰 位於龍泉寺西閣西山。高10餘米。東為整齊斷面,南北兩面是陡壁。峰頂平,面積16平方米。在峰頂的風化岩縫裡,長出二松,一高一矮,一為60厘米,一為30厘米。從西閣向西看去,此峰如同一巨石懸在松濤之上,故名為「丈石凌霄」。有詩寫道:「在天豈必羨飛龍,丈石儼能近九重。俯視諸峰真拔萃,人皆翹首悟形容」。

088鳳卵峰 位於龍泉寺毗廬殿北山。峰頭為一巨石,高15米,中間粗兩頭細,橢圓形,由南向北看,如同鳳卵,故稱鳳卵峰。峰頭西北有一長石,石上有松,名嵌松石。峰北有一石,石中間長一松,松長石開,松根順縫伸出石外。松出石後分3枝,平伸而長,樣子奇特。峰頭東北有一古松,高18米,為千山最大古松之一。

089峪泉峰 位於龍泉寺北。海拔500米以上,為千山北麓第二高峰。峰頭緩慢升起,東西長,南北窄,粗粒花崗岩風化體,上有油松、櫟及丁香、李葉溲疏小花木。峰頂北面是陡壁,西側突起一巨石,中有一順長裂縫,上寬下窄,遊客從裂縫中擠過,視為樂趣。

090獻寶峰 位於龍泉寺西閣西,北與峪泉峰連接。峰南有奇岩,一排片石從山脊骨直垂下來,與參天的林木帶吻合,構成一幅卧象圖,似有長鼻、大耳、脊背,維妙維肖,稱為象山。在象脛處隆起一層岩石,高1米余,上立1石柱,高2米多,呈瓶狀,稱「象山獻寶」。此峰即此得名。

091天門峰 位於峪泉峰西。南、北均為如屏的峭壁,西是豁谷,狀如天門,天門峰由此得名。由西向東一排5個峰頭,俗稱「五佛」,亦稱「東五佛頂」。主峰西側並排二石,一南一北,均高約10米,二石中間有一罅道,長10米,寬僅0.6米,是由西攀登峰頂的主要道路。出夾路便是奇石橫卧,古松參天的峰頂。峰西有一浮石,狀如海龜,稱「玳瑁歷險」;峰南有一彎月形石柱,名「石獸挎鐮」;峰東有「卧松夾門」等景。

092東映峰 位於五佛頂北側。海拔500餘米,挺拔雄偉,有「近天不盈尺」之勢。清晨,太陽從東鳳岫山巒冉冉升起,峰頭上一片金黃色,東映峰由此得名。峰頭有古松200餘株,奇姿異態,松風陣陣,為觀松、看日出的勝地。

093天柱峰 位於東映峰北,為青雲觀東山主峰。海拔500多米,四面均為懸崖峭壁,岩縫長有小松,俗稱煙囪砬子,險不可登。從青雲觀院內向東看,峰頂直插藍天,如擎天一柱,故名天柱峰。

094碧嶠峰 位於東映峰北,從東映峰北坡拔起,高30餘米,形如春筍,上尖下闊,小巧玲瓏,似人工雕琢而成。由上而下長滿松、櫟、卷柏、石葦、鐵線蓮及丁香、杜鵑等花木。岩體赤露處覆蓋綠菌青苔,故名碧嶠。

095佛印峰 位於青雲觀南。峰頭為巨石,東西長,南北窄,狀似雞冠。但從青雲觀眺望,卻方方正正,如一印倒置,稱為翻天印。傳說,翻天印為昆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大弟子九仙山桃圓洞廣成子鎮山之寶。道人以此命名,意在「鎮山」。

096夕霞峰 位於五佛頂西,海拔593.1米,為千山西麓最高峰。北、東和南是陡壁,西南與險峻的狼牙崖相連,氣勢雄偉。太陽西下時,從東看去,金光從紅雲間穿出,構成一幅峰頭晚霞圖,十分壯美。夕霞之名由此得來。

097石碑峰 南與夕霞峰對峙,東與天柱峰、東映峰相望。東、北和西為峭壁,險不可登,唯南石有一險徑可登。南側距峰頂約50米處的陡坡上,有一石柱,呈四棱狀,似石碑,此峰以此命名。

098錦繡峰 位於夕霞峰西南。峰尖呈三棱狀,石壁顯露,陡峭險峻。東坡長有椴、櫟、楸、松等高大喬木,並有粗榆、紫丁香、接骨木等;西坡長有松、櫟及矮小的胡枝子、紫丁香等小灌木。春天奼紫嫣紅,夏季一片蔥綠,秋天整個山峰呈現出赤、橙、黃、紫、綠,如五色綵線織成,十分好看,故名錦繡峰。

099古城峰 位於錦繡峰東南,為千山一奇峰。峰頭宛若竹筍,上小下闊。東西長、南北窄,四面均為懸崖峭壁,唯西南攀石可登。峰頂寬數米,長30餘米,石上有古人鑿的旗杆石臼。東端有一古松,向東傾斜,頂平如蓋;北崖也有一古松,分二枝,擰勁拔起。峰頂還長有杜鵑、紫丁香、早花銀冬花灌木。南面陡坡上有古人築起的長達150米的石牆,高達數米,半圍山峰。從南觀看,山上有城,城中有峰,景色奇特,令人生懷古之幽情。

100望鶴峰 位於西海宮遺址東北。峰高且險,四面均為陡壁。南、西、西北呈土黃和灰白色,岩縫中生數百株松樹,短節古干,枝枯葉疏;東側呈黑色,苔蘚班班,灌木茸茸。峰頂為饅頭狀,長滿松樹,看去似罩一層綠紗。南側有一平台,上有石礅,前沿伸出,中間一道裂縫。由南看去,酷似人首,口、鼻俱全。峰南有一座山峰,長形,巨石密布,如同卧羊,俗稱卧羊峰,為望鶴峰之一景。

101石罅峰 位於南泉庵西南。東、西、北是斷續的陡崖,南、東南坡度平緩,景色宜人。峰頭呈長形,由5塊突起的巨石組成。東南和西北各立一巨石,中間形一個寬2米、長4米的大石槽,石罅一名由此而生。石間有松,松中有石,人立其間,會產生無限遐想。

102曲頂峰 位於石罅峰西。三面懸崖,唯東南有一小徑可達峰頂。峰頭險峻,長約30米,寬約5米,形如彎月,故名曲頂,又稱小華山。峰頂巨石錯落,似蹲獸卧羊。石間有古松幾十株,且長滿紫丁香,到花盛開時,石、松都是香的。

103皇姑峰 位於斗姥宮東北。南坡和東南坡極陡,岩石突露,形成巨大的陡峭片壁,遠看如石瀑。北和東北面是壑谷,林木茂密。峰頭平緩,呈平台狀,視野寬闊。過去谷南有一庵,為一位皇姑修鍊所建,名為皇姑庵。傳說,皇姑常登峰頂靜坐,故名為皇姑峰。

104東極峰 位於東極宮遺址東北,為南泉谷與東極谷間主峰。峰南上面較緩,下面為峭壁。東西是山脊骨。峰頭呈拱形,多土少石。有百年古松40餘株,松間長有紫丁香花木,四季景色不敗。

105將軍峰 位於南泉谷南山豁。從南泉庵南望,猶如大門,故稱南天門。峰由豁口中間拔起,似守護南天門的將軍,故稱將軍峰。

106圓通峰 位於將軍峰東。南、西、東是懸崖,北為階梯形陡壁。峰頭東南高、西北低,長有松樹數百,丁香、杜鵑叢生,遠看猶如插花。峰下是高大的喬木林、油松林。

107弈棋峰 位於皇姑峰東南。東、南、西林木茂密,十分秀麗幽靜。峰頭為二台,呈曲形。主峰頂南北稍長,東有一台,半土半石,上有奇松怪石,下為懸崖峭壁。傳說,過去東極宮與聖仙宮道人常於峰頂弈棋,故稱弈棋峰。

108巨蟒峰 位於弈棋峰南。下端是一突起的岩石,上端是一岩石柱,柱頭向山下傾斜,遠看如一巨蟒由山下向山上爬行並回頭張望,故名巨蟒峰。

109東西萬笏峰 位於聖山宮遺址處,分東西二峰。東峰呈筍狀,花崗岩石體,由下而上立紋交錯,將石體分割成鱗片狀,遠看猶如萬笏朝天,故名東萬笏峰。西峰亦呈筍狀,由於風雨剝蝕,刻成無數縫紋,遠看也猶如萬笏朝天,故名西萬笏峰。奇異的是東西峰均少土無樹".在翠綠的千山別具一番景色。

110振衣岡 位於無量觀三宮殿北山,為無量觀24景之一。四面均是懸崖峭壁,沿崖用石砌成平台,峰頂有古庵遺址。唐太宗李世民曾率眾臣於此觀景,一陣風來,吹動戰袍盔甲,故命名為振衣岡。南側峭壁上有摩崖「振衣岡」三個大字,殊為蒼潤。有詩寫道:「誰把雲梯駕六鰲,千尋翠壁任揮毫。至今石上鐫蝌蚪,想見洪岩巨壁高」。振衣岡景色極美,北靠釋斗台、鸚鵡石,東是蓮花峰、萬歲峰、玉皇頂,西臨卧虎峰、壽星石、一線天,腳下是壑谷松濤的無量觀廟宇、古塔、階石游徑。振衣岡是觀景的好地方。

111拜斗台 位於振衣岡北高峰巔。峰頭由懸崖拔起,直上直下,四面無奇,極為險峻。無量觀道人在峰頂沿崖砌石築牆,充填沙土,修成台狀,每到夜間,登台拜星斗,故名為拜斗台。此台幽僻高深,人跡罕至,凡人到此,亦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112三台 位於祖越寺南、八寶琉璃井西,為並排三個小峰台。分南台、中台、北台,頂平,為遼金時期廟宇建築遺址。三台各有石塔,台上台下古木參天,南是秀麗的山巒,東、西、北三面溪水潺潺,為祖越寺最佳景觀之一。

113佛頂台 位於龍泉寺毗廬殿東,南、北、西是岩石赤露的陡壁,惟有東面一條寬3米、長5米的小徑可通台頂。台與東側山巔平,面積195平方米。南面陡壁上小下大,近台處有一道橫疊縫,從龍泉寺彌勒殿看去,宛如一尊大佛像,台在頂上,故名佛頂台。台上有4塊奇石,4株古松,石松襯托,構成台上一景。台下是龍泉古剎,站在台上,龍泉16景盡收眼底。

114蓮花台 位於圓通觀西南山巔,為一石坪,近方形,面積十餘平方米,平如鏟磨。北端有數塊巨大長石相倚而立,鋒尖朝天,遠看如蓮花,石坪藉此而稱蓮花台。有積翠仙子盜九霄雲彩在此台綉蓮花的古老傳說。

115觀景台 位於圓通觀正南,為千山中麓最高峰,海拔555.4米。南、北、西是懸崖峭壁,險不可登。東面為山脊骨,雖然窄險,中間卻有一條險而有趣的登台小路。台頂為20餘平方米的石坪,上有一石,狀如卧牛。石南為崖洞。台頂能容納百餘人,可觀千山若干勝景,故名觀景台。台頂景色優美,別是一番天地。

116雨花台 位於香岩寺東中夾峰西南。高20餘米,四面均為峭壁,無徑可登。上有石柱、石牆、平台,並有古廟遺址,修建於遼金時期。傳說,昔有法僧登台講經,感動天降雨花,故名雨花台。此台景色奇特,峭壁、石、松、花木都形成獨成一景。由北向南觀看,台頂如同一佛手,食指彎曲與拇指合攏,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立;由南向北觀看,峭壁淡黃,光滑如鏟,頂端一排石柱,猶如一巨足。台頂有松百餘株,有香岩聽濤之說。古詩寫道:「夜宿香岩聽松濤,好似銀河落九霄。聲從天降驚神鬼,只覺殿宇水上漂」。台周山峰青秀,溪水潺流,可謂香岩仙境。

117西仙人台 位於雨花台東南,因為矮小,又稱小仙人台。高十餘米,上闊上尖,如同一個巨大石筍。南面下觸溪水,峭壁上有四條橫裂縫,看上去此台如五塊巨石疊起。東面是光滑的石壁,中間刻有「仙人台」三個大字,因年久剝蝕,「台」字筆劃已殘缺。台頂有二石相倚,二石南側長一松,從南向北觀看,猶如二仙相抱,懷中抱一插翠的花瓶。西仙人台是古迹比較集中的地方,有古廟遺址、石碾、古井、石碑、石刻等。遼金時期,這裡是香岩寺較早的殿宇建築群。

118鵓鴿崖 位於三台東,為祖越寺景觀之一。崖高20餘米,上有石台,常有群鴿棲居,故名鵓鴿崖。崖旁花木叢生,景色極新。

119巨象崖 位於無量觀西閣西北,在一線天附近。崖壁高十餘米,裂有數道豎縫,豎縫中有石突出,猶如象首,有頭有臉和下垂的長鼻子,故名巨象崖,崖壁為摩崖。

120嵌松崖 位於慈祥觀東配殿後山。高十餘米。近頂處有一松,像人工嵌上似的,高不滿1米。樹冠雖小,樹齡卻在200年以上,為千山最小的古松之一。因其奇特,遂得名嵌松崖。有詩寫道:「廣生萬物土為先,異性虯松獨不然。根托石中誠叵測,干橫崖下實堪憐。」另有詩稱道: 「一塵不染毫無土,隻影相親但有苔」。

121象頭崖 位於慈祥觀西山。一崖突出,南端稍高,半掩林中,從廟中看去,宛如象頭。如詩所描繪:「瑞氣重蒸毓秀靈,崖前頑石亦成形。宛如象首誰陶鑄?巧出天工勝范型。」另如:「蒼痕為鼻白為牙,耳目兼全貌不差。侵曉分明瞳日映,有時暖睞淡煙遮。」

122觀蓮台 蓮籽峰西南處有一平台,可觀蓮籽台,名為觀蓮石,峰上有古松百餘株。

123金魚頂 洪谷位於中部洪谷泉北。谷口窄,長1公里,谷里敞亮,如一座大花園。內有清代洪谷庵遺址、碑石和道士羽化塔。有松1萬餘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松1000餘株。谷中多奇峰怪石,一峰置洪谷正中,峰頂浮一石,名金魚頂,堵住谷口,蔚為奇觀。

124茂公運籌峰 位於古城峰南,出古石城沿西走石階路在「蒼鷹俯峭」景點處(此處還有一公廁)有一山路可去。此峰書上沒有記載,因峰頂有一「茂公運籌」景點石碑,我們暫叫為茂公峰吧。茂公峰是古道關向北山脊的第一座峰,西面是高高的陡峭山崖,東面是緩坡,由南面登峰須攀登幾塊險石,冬季比較危險。古城景區是1992年建成的,有十八景,茂公運籌是其中之一。為何此峰設計這個景點,至今沒有查到依據,大概是當年徐茂公(李勣)隨唐王征東駐紮在這座山上運籌帷幄吧

125八仙峰 位於古石城下方東側,茂密的松海中突起一座山峰。峰頂呈橢圓狀,為粗粒花崗岩石體,上有數條深淺不均的溝槽,好像是海水面上的波紋。在峰頂上,有八個高矮不一的石柱,形象各異,好象八個人在波浪中暢遊起伏。傳說,八個石柱就是八仙的化身。

126蟠桃獻瑞峰 青雲觀正東,兩峰夾一峰,峰巔一石如桃狀,恰對正殿。道士稱蟠桃獻瑞。

127大牛爪峰 位於斗母宮後山,是驢友們最愛去的地方。主要景點有「一步跨」、「天鵝蛋」等,岩面,怪石,山洞令人著迷。至於為何叫大牛爪,不甚清楚,山下有一自然村叫大牛爪,可能與之有關。

128巨象峰 巨象峰位於斗母宮西,在鞍下線上石橋村可看到,整座山峰象一頭巨象,鼻子長長的,耳朵、眼睛清晰逼真。東西兩側都可登山,山頂有路東西貫通。春季可在山頂眺望上石橋村滿山的雪白梨花。巨象峰也是戶外強驢經常攀登的山。

129三星峰 三星洞位於東極宮遺址北山懸崖上。峭壁上一排三洞,如三星並立,洞名由此得來。因險不可登,遊人少至,此洞顯得神秘。驢友們將此山稱為三星峰。

130盆景架峰 盆景架峰位於獻桃峰西,峰頂西看是一塊酷似安放盆景的大石台,因此驢友命名。此峰極險,須攀岩而登。

131藏雲峰 位於大安寺東,保泰峰南,瓔珞峰北,障目峰西,羅漢洞就在此峰下。在《千山佛教》等書中介紹大安寺群山並沒有藏雲峰,僅在介紹大安寺羅漢洞時說「又名中峰岩洞」,間接地說明了這個峰叫中峰。在孫華陽先生著《珍藏千山》一書中有藏雲峰的記載。羅漢洞時常從洞內噴出雲霧,此景成為大安16景中的「古洞藏雲」,因此此峰名為藏雲峰。峰東、南、西面都是峭壁,僅能從北面登峰。峰頂有一松很美,是攝影人常去的地方。

132青蛇嶺 一條青石大蛇,橫空出世,匍匐在陡峭的岩壁上,吸引了無數戶外驢友。一時間,青蛇身旁驢友如織,在驢隊的出行計划上,又多出了一個名字——青蛇嶺。我問過廟爾台的村民,其實他們也不知道青蛇石,更不知道那座山的名字,有關千山的書上也沒有記載。青蛇嶺,完全是戶外驢友們起的名字。既然有青蛇,又是一座山,叫青蛇嶺當然沒錯,但是,殊不知,在這座山南面不遠的地方,早在二十年前,早有一道山樑被千山風景區命名為青蛇嶺了。

133太安峰 太安峰位於觀景台東,兩峰頭東西並列,南坡岩面陡峭且巨大,山勢壯觀,因山腳下是太安宮遺址,驢友們命名為太安峰。

134北塔峰 北塔峰位於香岩寺北塔北,一連三個山頭到缽盂石止,主峰險峻陡峭,因靠近北塔,驢友們命名為北塔峰。

135佛字峰 千山香岩寺後面,南卧虎峰、三頭峰、老祖峰一字排開,高聳入雲。在濃密的古松叢中,一塊裸露的峭壁上刻著一個大大的「佛」字,這塊峭壁其實是一個高十幾米的小石峰。這個小石峰書上沒有記載,就叫它「佛字峰」吧。

136銅頭羅漢峰 位於中會寺南,由中會寺望去酷似一人臉,寺僧稱之為銅頭羅漢。寶劍刺魚景觀即在此峰南側。

137神手峰 位於石罅峰北,從大佛方向看酷似一隻手,驢友們稱之為神手峰。

138羊臉峰 位於上對樁石村東,峰頂酷似一羊頭,驢友們稱之為羊臉峰。

139剪子峰 位於上對樁石村慈善院後山,峰頂兩塊巨石像剪刀一樣張開。驢友們稱之為剪子峰。

140丹霞峰 位於石碑峰東,沿石碑峰東山脊而下,山峰秀美。因靠近青雲觀丹霞洞,驢友們稱之為丹霞峰。

141扇子崖 位於翠頂峰西南,峰南坡巨大的岩面像一個展開的扇面,驢友們稱之為扇子崖。也有是香岩寺象嶺一說。

142馬頭峰 位於千山中部南望溝的西邊山脊(驢友們稱「蜈蚣嶺」)的中段,從太和門至積翠門的公路最高處向東上山,沿山脊走翻過兩個小山頭,就會到達它的腳下。繼續沿山脊走會走到獻桃峰。馬頭峰因其最高處巨石像個馬頭而得名,山峰北面是陡峭的漫坡,東南西三面都是絕壁,峰頂為東高西低兩個台,從北面漫坡可登西台,西台下面是巨大的岩壁,驢友們常在這裡繩降。從東面攀十多米高的岩壁可登東台最高峰,東台過渡到西台是個高十多米的斜斜的岩壁,這個岩壁從南面的山樑看就像馬的鼻樑,攀登這個鼻樑只有高手能為。

圖文供稿:松林

封面拍攝:雅風


本文中所用照片由千山戶外圈知名人士、千山發燒友活地圖「松林」歷時十餘年,不分寒暑、足跡踏遍了千山拍攝而得,彌足珍貴!感謝「松林」老師的圖片供稿!


推薦閱讀:

太原詩匯第十二輯 西山多嶺峻,玉泉獨崚嶒 太原知名詩人詩詠太原
國產劇四大智障女主集齊,關曉彤歐陽娜娜竟然輸給了不知名的她
花卉字典(不知名的進來查一查)
十六位知名作家的自畫像
網上開店如何做出知名度

TAG:千山 | 知名 | 山峰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