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本解讀焉能「脫韁」?
文本解讀焉能「脫韁」?
——也談談文本解讀的深度與適度
福建 曾揚明
不少語文教育研究者提出文本解讀要「深入淺出」。我想,其背後隱含這樣的信息:深度解讀課文,是為了應對課堂,也就是老師自己的需要;「淺出」是面對兒童,為了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那是學生的需要。的確,文本解讀的深度與適度相宜,方能上好一堂課,這樣的想法是對的。但對「文本」一詞不同的所指產生偏頗的做法又是有必要拿出來交流討論的。首先,文本解讀的「文本」一詞應所指什麼?存在以下兩個看法:
◆把課文當作文本的文本解讀(容易變成教課文)
◆把教材當作多個文本的組合進行解讀(用教材來教語文)
文本指什麼?文本(英文為text),從詞源上來說,它表示編織的東西。但是「文本」的概念後來主要變成了「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而在具體場合中,文本是根據一定的語言銜接和語義連貫規則而組成的整體語句或語句系統,有待於讀者閱讀。把課文當文本解讀,解讀要深入淺出,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但又與個人喜好相關:熱衷於寫作的老師,便會從寫作的角度解讀發掘寫作課程內容,如解讀五年級教材《橋》,就會從短句的表達效果,先抑後揚的寫作特點入手組織教學;熱衷於文學研究的老師便會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去解讀發掘課程內容,如解讀《漁歌子》就會從道家的思想解讀「漁父」,《江雪》就會從儒家文化來解讀枊宗元;如果熱衷於修辭學研究的老師,便會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去組織課程內容。這樣,不同的老師會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依據自己的特長和個人喜好選擇課教學內容。正因為這樣,有人提出「我即語文」等類似的呼號。這樣,站在文化素養層面深度解讀,就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以自己的喜好來看待文本,即使淺出,也是圍繞著個人解讀的內容重新思考,如此產生的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不吻合或遠離課程目標,隔靴搔癢,如脫韁的野馬。
如果把教材當作多個文本的組合來解讀,既讀課文文本,又讀單元導讀文本、課後練習文本、課標文本等,多項文本相互參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這也是我們今天要提倡的,因為面對兒童言語智慧的成長,必須符合兒童的認知與學習規律,即依學生「最近發展區」篩選課程內容。我們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為例,我們至少要讀三個「文本」:一是單元導讀內容,二是課文本身,三是課後思考練習。三個文本中,單元導讀至少包含著以下幾個課程內容:
◆體會單元課文中人物的科學精神
◆學習概括說理文的主要內容
◆學慣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第二個文本即課文,這篇課文和《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有著本質的區別,《跨越百年的美麗》單寫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加上外貌、說理等來闡釋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而《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課題就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課文又例舉多個科學人物來闡明這一道理,可見,如何用事實來說明一個道理應是這篇課文文體的主要特點。
第三個文本即課後練習,一共有四個小題,包括小練筆,就有五個問題,其主要課程內容可確定為:
◆圍繞核心觀點讀懂內容。能聯繫課文的中心,讀懂課文選取的事例,再結合生活例舉類似的例子。
◆在語境中理解語義。即結合課文理解句子表達的含義。
◆說理性文言語實踐。用事例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個文本結合起來,如何取捨,確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一是依據你班上學情,學生的需要,二是依據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主要是體會其表達方式。那這一課的教材解讀後可以確定教學什麼呢?除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作為固定的內容外,依學情,可從以下內容中進行選擇(分為要掌握的基礎目標,課堂重點要解決的核心目標,針對優秀生的發展目標):閱讀把握文章結構,準確歸納課文內容(基礎目標);對比認識說理文的語言風格;討論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發展目標);體驗發現的樂趣,領悟探索的意義(發展目標);學習說理文總分總的文章結構(基礎目標);學習說理文通過事例來證明的手法(核心目標)。
就一篇課文而言,文本解讀就是把它當作純粹意義上的文章來解讀,而作為一門課程,文本解讀應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讀其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課文的文本解讀是教材解讀的基礎,教材解讀是課文文本解讀的更高層次。如果脫離教材單純地對課文解讀,這展示自己研究的深度與獨特,隨意發揮,如此夜郎自大的做法,儘管在課堂展示了你的文學才華或你的文化素養,但學生的學習卻成了空中樓閣,應引起警惕的。文本解讀是儘可能整體而深入地理解教材,把多個文本放入課程標準的相關年段,以及教材的單元設想中,來最終判定它的教學價值,從而顯現教材的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題的、內容的、形式的、材料的。
說到這,有人會反問,我們不是提倡用教材教嗎?有人以為用教材,可以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隨意設定課程內容,這種理解與思考違背了「課程」所指定。語文學科是一門課程,不是文學作品或文章的的相關理論。用教材,首先得尊重教材,教材是由專家和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科知識本身的規律,以及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發展水平精心編製而成的。只有在以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理解教材,才能在實踐中超越教材,對教材重新重組或整合,不論是哪種版本的數學教材都各有特點,而且都經過精心製作,是學生學步時的拐杖,因此,教師要尊重教材的權威性與指導性。
可見,文本解讀不能脫離教材這一韁繩。筆者一直以為,文本解讀的深度應指課文本身,適度就是解讀課文要綜合教材中其它文字文本所蘊藏的課程內容。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解讀課文的文化素養,又要解讀教材的專業素養!
推薦閱讀:
※移投路直播間:美國移民體檢、面談及綠卡赴美報到手續(講座錄音文本)
※【20180112】- 附帶描述的文本公式如何得到計算結果?
※我和文本細讀
※基於文本探尋馬克思的思想世界
※αδελφοι και φαρμακον遲來的創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