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與成語(69) 盲人摸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飯千金
【佛經典故】
盲人摸象
出《涅槃經》《菩薩處胎經》等。謂眾盲人摸象,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蔔根,摸其耳者謂象如箕,摸其頭者謂象如石,摸其鼻者言象如杵,摸其背者言象如床,摸其腹者言象如瓮,摸其足者言象如臼,摸其尾者言象如繩,以喻無明凡夫對世界的認識。
犛牛愛尾
犛牛即髦(氂)牛,愛著其長尾。《法華經·方便品》云:「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 (摘自《新編佛教辭典》陳兵編著)
【佛教成語】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教傳入漢地以後,關於「業報」的說法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多講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有出自於佛經的「本生」故事,也有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即使是釋迦牟尼本身,也是經過多次轉生,累世修行,才得以成佛的。佛經之中的「本生」故事至少有500個。這些「本生」故事,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有很多在漢地流傳極廣。例如,《九色鹿》就是一個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九色鹿王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這個人卻貪圖賞賜,向國王出賣了九色鹿居住的地方。結果,他不但沒有得到賞賜,反而挨了一頓訓斥,還長了一臉癩瘡。
中國人自己也編寫了不少這類故事。《紅樓夢》裡面的村嫗劉姥姥,也曾給賈母編了這麼一個因果故事:「我們莊子東邊莊上有個老奶奶,今年九十多歲了,她天天吃齋念佛,誰知就感動了觀音菩薩,夜裡來託夢說:『你這麼虔心,原本你該絕後的,如今奏了玉皇,給你個孫子。』原來這老奶奶只有一個兒子,這兒子也只一個兒子,好容易養到十七八歲上,死了,哭的什麼兒似的。後起間,真又養了一個,今年才十三四歲,長得粉團似的,聰明伶俐的了不得呢。」
《古今小說》裡面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也是一個宣傳「業報說」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因不種下,怎得收成?」
為了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涅槃經》中使用過「種瓜得瓜,種李得李」的比喻,《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中使用過「種稻得稻,種豆得豆」的比喻。《月明和尚度柳翠》從這兩組比喻中各取一句,構成了合於漢地具體情況的比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作為一條成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多用來比喻:下了什麼樣的功夫,就有什麼樣的成績。(摘自《佛教成語》朱瑞玟)
◇◇◇◇◇◇◇◇◇◇◇◇◇◇◇◇◇◇◇◇◇◇◇◇◇◇◇◇◇◇◇◇◇◇◇◇◇◇◇◇◇◇一飯千金
(編 甘禮樂 繪 杜滋齡)
(9)韓信愣了愣,把對方上下打量了一會,也不跟他計較,就趴在地上,從他褲襠里鑽了過去。這下讓在場的人笑歪了嘴,都說他是個無能的懦夫。 |
(10)誰知就是這麼個鑽褲襠的韓信,後來被漢高祖劉邦看中,拜為大將,涉西河,虜魏王,下井陘,定趙齊,最後與高祖後會垓下,滅了項羽,為高祖取得天下立下赫赫戰功,與張良、蕭何全稱「漢興三傑」。 |
推薦閱讀:
※「小孩子沒有腰」的說法有什麼由來或典故?
※壽縣方言典故歷史拾趣(圖)
※《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分別有什麼典故?
※昆明有什麼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佛教典故:醜陋的公主 - 佛學 - 軟體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