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還是「聖」女?-從心理學視角解讀(下)

本文約2200字,大約需要佔用您6分鐘左右。

書接上回。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分析,造成女性朋友在擇偶方面選擇延遲滿足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獨立的經濟能力增強了女性的擇偶資本

縱觀整個社會階段的發展,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男性依靠體力掌握著經濟的主導權,進而在社會生存、擇偶方面佔據著主導位置。雖說在某種特殊程度上,女性是擇偶行為的主宰者,雖說生命的延續一直以女性的子宮為基礎,但實際上,女性在擇偶過程中並沒有佔據與其身體構造相匹配的地位。

在遠古時代、奴隸時代和封建時代,女性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男性的附庸存在,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非常形象地描繪了女性的整體社會地位。即使在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唐朝,立女戶(女性自己到官府單獨立戶口,表示不依附於母族或夫族)也是一件讓人非議的事情。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女性很難在經濟和其他方面獨立出來。

然而,自從進入腦力時代,男性的體能優勢不再顯著,女性開始和男性一樣有了經濟獨立、獨自生存的能力。所以,無論是擇偶前、還是擇偶後,經濟獨立的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底氣越來越足。單親媽媽寧願自己帶孩子也要離婚的社會現象,就是大量鮮明的例子。

醫學的進步提供了女性延遲婚姻的重要條件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經濟生活的發展,女性可以通過運動、化妝、保養、醫美等法寶,使自己的顏值長時間維持在一個「青春」的水平,這對天性看重女性年輕、貌美的男性,增加了持續的誘惑,也為女性延遲婚姻計劃創造了可能。比如,著名演員劉曉慶在其58歲時開啟了她的第四段婚姻,恐怕跟她的青春狀態也是不無關係的。

進化心理學發現,自身的擇偶資本越強,對異性就擁有越多的選擇權。既經濟獨立又顏值在線,這種狀態無疑極大地提升了女性的擇偶資本和心理優勢,促使很多女性在尋找配偶的時候,選擇「寧缺毋濫、絕不將就」的策略。她們不願過早結婚、隨便找個人嫁掉,所以主動選擇延遲滿足,自然也就越難脫離單身的狀態。

近乎完美的擇偶標準提升了女性的擇偶難度

復旦大學團委曾經在校園裡做過一個調查,詢問女生「什麼樣氣質的男生比較吸引你?」統計結果發現,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上進、幽默、紳士。

為什麼會是這三個特質入選?其實也不難理解,讓我們來解讀一下:「上進」意味著男生未來有可能通過努力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幽默」意味著較高的情商,可以機智地化解尷尬局面,這種優秀品質有助於男性在職場的持續發展,也有助於男性發展出融洽的人際關係,擁有上佳人脈;「紳士」意味著男生彬彬有禮、家教良好,同時在財務支出方面比較大方,不會斤斤計較。試問一下,有上進心、有人脈關係、脾氣又好、家境又好、對女朋友還大方,滿足這些條件的男生,怎麼會不獲得女生的青睞呢?

當然,每個人都有尋找完美另一半的本能傾向,特別是當一方具有優勢的擇偶資本時,就會以更加挑剔嚴格的標準去選擇另一方。但是,如今一些女性朋友的擇偶標準過於苛刻、十分具體、趨向完美,不是抱著「三長補兩短」的心理,而是打著燈籠尋找「十項全能」,不僅要求人帥、性格好、還要有錢、空閑時間多,眾多條件,反覆權衡,自己都挑花了眼——浪漫的人靠不住,靠得住的人不出門;有才的人長得丑,長得帥的人不掙錢;掙錢多的人不顧家,太顧家的人沒出息;有出息的人不浪漫......

一圈找下來,全世界竟然沒有一個男人達標!於是女性們悲憤了:找一個伴侶咋就那麼難?找不到心儀的「白馬王子」,我寧可保持單身!這就像決策心理學裡提到的「布里丹效應」,說的是一頭飢餓至極的小毛驢,楞是站在兩捆差不多的草料面前,不知道應該如何挑選、自己該動嘴先吃哪一個,最後竟然活生生的被餓死了。

現代自由戀愛讓女性產生期待錯覺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問過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不能走回頭路,只有一次機會摘一顆最好的麥穗回來。於是柏拉圖充滿信心地出發了。過了半天,他垂頭喪氣、兩手空空地回來了,告訴老師:「途中倒是看到過貌似不錯的麥穗,但由於只有一次機會,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只好放棄,直到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理想,而且很容易錯過。」

這個小故事很真實的反映了當代許多女性找配偶的愛情觀。理論上,自由戀愛可以給女性提供和任何一個男性談戀愛的機會,但在現實中,這又是不可能的,結果是絕對的自由導致了絕對的不自由。

於是,許多女性就會給自己設定條件,用來篩選、篩選、不斷地篩選,再加上現代社會信息發達、交通便利,更是給予女性無限希望——只要我不停尋找,相信那顆最好的「麥穗」就在前方,我終會遇到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配偶。殊不知,這個「他」在現實中可能並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從這個角度看,自由擇偶可能降低了擇偶速度,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在等待中尋求延遲滿足。

寫在最後的祝福

當然,對於大齡未婚女青年「剩」下的原因,肯定不止前面分享的幾種,我們對一部分「三高剩女」心態的解讀,也勢必不能代表所有的大齡未婚女性。連續撰文兩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大齡未婚女青年看作一群「特殊」的存在,更不要以冷冰冰的字眼「剩女」來稱呼她們。

無論怎樣,一個信奉「婚姻至上」乃至「婚姻是人生唯一幸福通道」的社會,是缺乏想像力的;一個叫著「剩女光榮」的社會,同樣是乏味而無力的。「三高剩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有信念的「單身貴族」,是一群不肯放棄自己擇偶標準的「聖女」。

社會發展至今,尊重他人的選擇,理解社會的多樣性,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作者介紹

王明姬,國內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長期受聘為多家組織的管理諮詢顧問,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姚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生/心理諮詢師/稅務師/會計師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推薦閱讀:

丟書大作戰?反正我不會丟書,因為我很小氣。
你知道哪些令你心生厭惡的狹隘思維?
孩子是否有無條件原諒父母的責任?
關於心理學,普遍有哪些誤解?
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思索:人為什麼要活著?

TAG:心理學 | 心理 | 視角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