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聽雨過清明,悅讀悅享思人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之際,追緬先人,不免勾起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和對生命價值的探索。

倉央嘉措曾說:世間上除了生死,哪一件事都是小事。

生,是我們正經歷的,死,是我們終將面對的。即使如此,衰老與死亡,也是我們不願面對的話題。而有一位作者,卻從這個難以直面的話題著手,講述了死亡的局限,也教會我們如何快樂且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

阿圖 葛文德

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作者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

作者在故事中穿插了自己推崇的一系列理念:「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相信會給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社會以啟迪。

生不可選擇,死不需選擇,生死之間皆是選擇。一名醫生,作為旁觀者,或許看多了病人的生死,但當身份發生轉變,真正面對死亡,掙扎在死亡邊緣時,又該如何?

楊育正

一名產科名醫、婦科癌症專家,曾因患癌兩度掙扎於死亡邊緣。

行醫四十載,他是仁心的醫者;

醫患關係中,他是人性的勇者;

在癌症之前,他是生命的使者;

從醫生到病人,從彷徨不安到豁達領悟,他對生命與死亡探索的心路歷程,一定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生死何其大,生死何其小。看透了人世生死,淡然面對死亡是我們的基本態度,但珍惜生的希望才是我們的生活追求。

瑪格麗特 I.庫默

從臨床醫生的視角,教我們如何預防癌症,保護自己與家人。

作者通過對美國現有癌症研究、診斷和治療體系致命缺陷的分析,對治標不治本,又貴又不好的「切、毒、燒」治療手段給予否定,並提出了一個改革現有體系的計劃。

在醫療行業快速發展的現代,面對疑難雜症已經不是古代的「聽天由命」,在先進醫療設備的輔助和醫生的努力下也許可以「起死回生」。但醫療業終究沒有盡善盡美,甚至會「治」病也會「致」病,醫生也不能拯救每一個人的生命。如何面對生與死,就成為了一個我們必須思考的人生課題。

這三本書為大家提供了一種可取的生活方式:

積極健康地生,快樂有尊嚴地死。

歡迎大家掃描二維碼多多選購哦~


推薦閱讀: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2017年清明祭奠
清明節的現代詩
清明祭(寫給遠在天堂的公公)
與其魂斷哀愁,不如一醉方休|【明】唐伯虎《飲中八仙圖》
清明懷想2

TAG:人生 | 清明 | 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