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敦刻爾克》中省略掉的90﹪
整理·編輯/日京川
紙城CHAPTER丘吉爾的演說辭藻華麗,振奮人心,不過他在演講中還是只指望能從敦刻爾克救出大約5 萬陸軍,如果能救出10 萬人,那就是一個奇蹟了。
在演說的結尾,丘吉爾宣稱:「不管敦刻爾克的結局如何,我們一定會堅持戰鬥。」
但英國人沒有想到會出現「敦刻爾克奇蹟」。
那些由成百上千艘小船組成的救援船隊正在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多少次地冒著炮火和風浪往返于海峽兩岸,成功地救出全部被圍英軍,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的高潮使張伯倫1戲劇性地飛往德國,試圖和希特勒達成協議,最終簽訂了9月底的《慕尼黑協定》2。
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機場對群眾揮舞著與希特勒簽署的和平協定,1938年9月30日
1939 年3 月,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定》,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剩餘領土,最終擦亮了英國公眾的眼睛,使他們認識到希特勒不會滿足於把所有德意志裔居住的領土全部納入一個大德意志帝國,而是要征服奴役全世界的時候,歐洲大戰已經無可避免。
此後,1939 年夏季戲劇性的國際政治事件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3到此時才不情願地開始準備和斯大林結盟。而希特勒又搶先了一步。
1939 年8月23 日蘇德雙方簽訂了臭名昭著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意味著戰爭不僅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僅僅過了一周,1939 年9 月1 日,德國入侵波蘭。
兩天以後,隨著英法對德宣戰,德國和波蘭的軍事衝突擴大為全面歐洲戰爭。
張伯倫最終承認戰爭將是長期的,但是相信英國終將獲勝。張伯倫政府也過高估計了德國經濟的脆弱性。在西歐「假戰爭」的那幾個月里,以上樂觀估計沒有動搖過。
直到1940 年春季,在短短几天之內,任何幻想都被嚴酷的戰爭現實吹得煙消雲散。
1939 年9 月3 日,英國對德宣戰的同一天,丘吉爾重回內閣,接掌海軍部,受到來自各界的廣泛歡迎——包括他昔日的政治對手在內。丘吉爾又回到了政治權力的核心。民眾可以稍稍安心了。
丘吉爾,1939
1940 年5 月初,張伯倫在本黨內已經失去了作為英國戰時領袖所需要的信任。而反對黨則下定決心絕不會在戰時內閣里跟張伯倫共事。
5 月10 日,張伯倫在下議院的信任投票中慘敗,隨即辭職。5 月10 日晚上,丘吉爾正式就任大英帝國首相。
丘吉爾,1939
1940 年5 月10 日,懸在盟軍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
對於西方盟國而言,從去年秋天開始瀰漫天空的「假戰爭」陰霾最終被戰爭的風暴所替代。
自從4 月上旬德軍入侵丹麥和挪威,這場風暴已經醞釀了一個月有餘。在那個5 月的拂曉,比利時邊境的德軍炮兵開火,等待了許久的德軍西線攻勢正式打響。
德軍無情地踐踏了荷蘭和比利時的中立,以令人窒息的速度長驅直入,5 月20 日德軍抵達海峽沿岸,10 天之內挺進150 英里。
德國陸軍鉗形攻勢以速度和出其不意的進攻方向取勝,席捲比利時南部和法國北部,將盟軍一劈兩半,盟軍倉皇向海峽撤退。
5 月24 日盟軍最後一次反攻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德軍佔領布倫軍港,圍攻加萊港。
到5 月25 日,盟軍手中唯一可用的港口只剩下敦刻爾克。英國遠征軍全軍和仍在戰鬥的大部分法軍總數將近34 萬人,被壓縮在德軍戰線和海峽之間、敦刻爾克港及附近的狹窄地域,進退兩難。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在這個英國遠征軍孤懸在敦刻爾克海灘的時刻,戰時內閣在和戰之間的抉擇遠非簡單清晰。
丘吉爾戰時內閣所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德國軍隊飛速前進,每日的戰況簡報都預示著一場災難迫在眉睫。英國內閣對法蘭西命運的擔憂與日俱增,而內閣成員們雖然不能宣之於口,但心裡都在憂懼一旦法國投降,英國恐怕也將獨木難支。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幾天以後,前張伯倫戰時內閣成員、現在即將出國赴任駐西班牙大使的塞繆爾·霍爾爵士也說過,「前首相完全被擊垮了,一切都完了,美國也幫不上忙」。他還說:「我們根本救不出遠征軍,就算救出來,部隊的裝備也全都損失掉了。」
戰鬥機指揮部司令、空軍上將休伊·道丁在5 月16 日建言,如果戰鬥機部隊主力還留在本土,而皇家海軍的實力尚在的話,英國尚可一戰;而如果大多數戰鬥機中隊應法國的要求被派到法國參戰,那麼,法蘭西的淪陷之日後,英國陷落也就不遠了。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他一直在敦促法國人發動反攻,5 月22 日當丘吉爾再訪巴黎的時候,曾一度對法國人發動反攻又抱了一點希望。可是無論如何,做好最壞情況下的應變計劃總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5 月23 日上午,丘吉爾覲見國王的時候,告訴國王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法國投降,那英國別無選擇,只能儘力撤回歐陸上的英國遠征軍,至於裝備,只好丟棄了。人員的損失也一定會相當慘重。
敦刻爾克大撤退,1939
面對法國投降和損失掉被德軍包圍的大部分遠征軍主力這兩種前景,英國戰時內閣此時必須做好思想準備。總參謀長艾恩賽德將軍在5 月23日的日記中悲觀地承認:「我看不到任何讓英國遠征軍全身而退的希望。」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到5 月23 日入夜時分,25 萬英軍被德軍團團包圍在海峽沿岸,加萊港眼看守不住了,盟軍手裡還能使用的最後一個港口只剩敦刻爾克,德軍裝甲矛頭正指向這裡。
5 月24 日上午,希特勒視察倫斯德上將A 集團軍群總部的時候,德軍的裝甲矛頭離敦刻爾克南郊不過15 英里。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希特勒和倫斯德探討了前線局勢,隨後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不再繼續向敦刻爾克進攻。
這個決定後來被視為錯失全殲英國遠征軍戰機的關鍵失誤。希特勒後來試圖為自己的明顯失誤辯解,聲稱自己根本就是想有意放過這支大英帝國的中堅力量。這無非是希特勒想挽回面子的說辭罷了。
其實,希特勒是採納了倫斯德的建議。而倫斯德作為前線指揮官,他的動機是想保留裝甲部隊實力,為下一步橫掃法國餘下的領土做準備。
希特勒根本不想放過英軍,他的空軍司令戈林說服了元首,說德國空軍單獨出擊,就足以克竟全功。
電影《敦刻爾克》中掩護英軍撤離的戰機
在倫敦,戰時內閣正為兩件事焦頭爛額:一是比利時可能很快就會投降,二是被包圍在海岸線的英國軍隊的命運將會如何。
布倫軍港已經陷落,守衛布倫的大約1000 名英國守軍從海上撤出。但是丘吉爾堅持要求被包圍的英軍繼續戰鬥下去,儘可能長時間地牽制住德軍。
此時此刻,能夠爭取的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無論是儘可能多地撤出英國遠征軍,還是發動擬議中的反攻都需要時間。(其實丘吉爾此時根本不知道,法國的軍事領導層已經將本就是「紙上談兵」的反攻計劃棄如敝履,轉而準備考慮投降了。)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但是,在5 月24 日,儘管港口仍可用,敦刻爾克只有一支法國守軍,英國遠征軍沒有一支部隊收到向敦刻爾克撤退的命令。盟軍後來再沒有發動反攻,這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英軍從前線撤退了,隨之而來的是倫敦和巴黎之間的互相誤解和互相指責。
5月25日,軍情緊急,此刻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就在當天晚些時候,盟軍放棄了發動反攻阻止德軍推進的所有希望,而且比利時隨時會投降。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英軍開始且戰且退向敦刻爾克集結,而德軍陣地離港口不到10 英里。英軍突圍的希望渺茫。
此時,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上將下達命令(後來得到倫敦的認可),要求部隊撤向海岸,在敦刻爾克周圍構築灘頭陣地,爭取從海路撤出儘可能多的部隊。此時,敦刻爾克的名字在英國還不為人知,但很快它就會家喻戶曉。
英法盟軍在敦刻爾克海岸涉水走向救援船隻
外交部國務秘書卡多甘寫道:「局勢一片混亂,沒人知道正在發生什麼和將會發生什麼,只知道時局一團漆黑。布倫陷落,加萊港陷入重圍,敦刻爾克現在多多少少還算開放港口,現在是遠征軍的唯一退路。如果遠征軍還能撤退的話,他們現在也接近彈盡糧絕了……每過一天,我們的希望就減弱一分。」
5 月26 日,「發電機行動」,也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作戰命令正式下達,當時英軍的希望僅僅是撤出大約45000部隊。如果遠征軍被全殲,將會對英帝國造成致命打擊,因為這個時候英國本土沒有值得一提的軍隊來替代他們。
英國情報機構認為德軍渡海侵英迫在眉睫,而一旦德軍入侵,英國根本沒有陸軍來抵擋德軍。在這種情況下,毫不奇怪有些人會不由自主地考慮,萬一發生了最壞的情況,英國怎麼辦?
第二天,5 月27 日,戰時內閣開了兩次會。第一次的主要議題是糟糕的軍事形勢。
德國空軍開始集中轟炸敦刻爾克海灘。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在英格蘭南部海岸,英國匆忙搜集所有能夠搞到的小型船隻,從拖輪、拖網漁船到摩托艇無所不包,把它們編成船隊開赴海峽對岸,儘可能營救被困的陸軍。
電影《敦刻爾克》中自發前來營救的民用船
但是任何大規模營救計劃看起來都非常困難。還有在里爾附近被困的4 個英國師甚至連突圍到敦刻爾克都困難重重。
比利時明顯馬上就要投降。就在當天下午,消息傳來,利奧波德國王要求停止一切敵對行動。白廳心情沉重。會後,卡多甘寫道:「到處都看不到希望。遠征軍深陷絕境,只有一小部分還有望脫險。」
到5 月28 日下午戰時內閣繼續召開會議,討論和墨索里尼接觸的問題時,內閣大臣們已經知道羅斯福的調停努力被義大利拒絕了,而且當天早些時候,比利時正式投降。
張伯倫意識到,比利時的投降危險地暴露出正在撤向敦刻爾克的英軍的側翼。為了撤回國內,遠征軍不得不做殊死戰鬥。
卡多甘寫道:「多麼可怕的一天!遠征軍的前景比以往更加黯淡了。」丘吉爾回憶說:「一整天英國陸軍命懸一線。」
士兵們被民用船救起
很多法國軍隊已經來不及撤往敦刻爾克。大量法軍在里爾附近被包圍,被迫向德軍投降。
大臣們並不特別清楚目前海峽對岸戰爭危機的嚴重程度,但是他們能感覺到形勢的嚴重性,會議室內充滿了緊張氣氛。丘吉爾機敏地利用了當時的氣氛。
丘吉爾的演說辭藻華麗,振奮人心,不過他在演講中還是只指望能從敦刻爾克救出大約5 萬陸軍,如果能救出10 萬人,那就是一個奇蹟了。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在演說的結尾,丘吉爾宣稱:「不管敦刻爾克的結局如何,我們一定會堅持戰鬥。」
他清楚敦刻爾克的形勢仍然危急,5 月28 日當天,只有17000 名英軍成功撤離(第二天開始,每天撤離的軍隊才超過5 萬人)。
等待救援的英軍,目睹不遠處的德軍轟炸
但丘吉爾的堅定決心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無論何種黨派,所有這些老資格的議會政治家們表現出一致的熱烈反應,這讓丘吉爾都喜出望外。
英國政府從5 月中旬就考慮到萬一法國被擊敗,英國必須獨自抗戰,希望美國最終能夠伸出援手的前景(當時對美國的援助根本沒有把握)。
但英國人沒有想到會出現「敦刻爾克奇蹟」。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5 月下旬英國遠征軍在未來的政治考量中已經被當作不存在了。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英國政府做出了我們上面所考察的政治決策。
在決定已經做出以後的幾天,英國人才逐漸意識到,那些由成百上千艘小船組成的救援船隊正在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多少次地冒著炮火和風浪往返于海峽兩岸,成功地救出全部被圍英軍,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從敦刻爾克被撤離到英國的法國士兵
雖然一直暴露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之下,但幾乎整個英國遠征軍加上很多盟軍都經由敦刻爾克的海灘和港口安全撤退,撤出來的總數到6 月4 日為止達到224301 名英軍以及111172 名法國和比利時戰士。
從敦刻爾克救援返回的小型船隻隊伍
那一天,丘吉爾在下院通告了這場奇蹟,他鼓舞人心的演說在如下鏗鏘有力、蕩氣迴腸的話語中達到高潮:「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在登陸場戰鬥,在田野中戰鬥,在街巷裡戰鬥,在山巒中戰鬥,我們永遠不會屈服……」
「敦刻爾克奇蹟」當天的英國鏡報
在當時英國民眾經過了巨大的軍事挫敗,而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幾乎成為一場勝利,丘吉爾熱情洋溢的愛國主義演說受到民眾極大歡迎。
這是丘吉爾公眾形象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此,他在公眾當中樹立起一個堅強不屈的戰時國家領導人的形象。
敦刻爾克危機之後的丘吉爾獲得了遠遠超出他戰時內閣同僚的政治聲望。6 月6 日,他能夠用不容挑戰的權威語氣告訴同僚們:「英國政府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參與任何停戰談判,絕不屈膝求和。」
演講中的丘吉爾
在敦刻爾克的陸軍命懸一線的那些最黑暗的日子裡,當政府討論未來的政治戰略並陷入僵局的時候,丘吉爾是不敢用如此不容置疑的口氣獨斷專行的。
英國堅持抗戰的決策意味著希特勒無法徹底結束西線戰事。
英國拒絕一切和平談判的立場一開始並不明顯。只是在法國投降之後,希特勒7 月19 日在帝國國會發表演說,向英國提出他最後但卻不那麼真摯的「最終和平邀約」卻立即遭到拒絕之後,英國政府的立場才大白於天下。
民眾們熱烈迎接成功撤退回國的士兵們
此時,英國陸軍主力早已從敦刻爾克安全撤回,倫敦和華盛頓也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安排美國援助。
現在輪到希特勒面對自己這一方生死攸關的抉擇。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註解1:內維爾·張伯倫,自1937年起擔任英國首相,至1940年5月10日辭職;此後任樞密院議長和戰時內閣成員,直至因為重病辭去政府職務和保守黨黨魁職位,幾周之後於1940 年11 月9 日病逝。
註解2:《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29-30日)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的會議。英法為避免戰爭爆發,簽署慕尼黑協定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出賣了未在場的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是一項綏靖政策。希特勒在這次會議上曾聲稱,蘇台德地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對此毫不懷疑,回到倫敦下飛機的時候,還興高采烈地聲稱,他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希特勒卻食言,在1939年3月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註解3:哈利法克斯勛爵,從1938 年起擔任外交大臣,1941 年1 月被任命為英國駐美國大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