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岸艦導彈基地
2010年12月16~17日,台灣海軍司令部邀請媒體訪問位於花蓮市的兩個單位——花蓮基地的航空指揮部花蓮分遣組和賀田山上的「海鋒大隊」第7中隊,其中第7中隊也是台灣海軍首度開放參觀的「海鋒大隊」岸艦導彈基地。
尷尬的「海鋒大隊」
台灣岸艦導彈部隊全部編為一個大隊,代號叫「海鋒大隊」。這支部隊的前身是隸屬於陸軍的「雄風大隊」,1988年轉交給海軍,並改為現名。成立之初的「海鋒大隊」包括1、2、3、4共四個中隊,1994年,為擴大防禦縱深,增大外島對海打擊能力,增編了5、6中隊。1999年5月,為進一步加強台島東部地區對海打擊能力,又增編7中隊。
目前該大隊的指揮部位於淡水,指揮官軍銜為上校。目前該大隊下屬各部隊的駐地分別為:1中隊部署於基隆和平島,2中隊部署於屏東琉球嶼,3中隊部署於淡水大片頭,4中隊部署於高雄壽山,5中隊部署於東引東小島,6中隊部署於澎湖西嶼外安,7中隊部署於花蓮以南的賀田山地區。
對於岸艦導彈部隊的定位和用途,台灣軍方似乎一直游移不定。一方面,從基地的建設和部署來看,岸艦導彈應該是作為對海防禦的重要戰術武器,因此非常注意基地的偽裝和隱蔽。另一方面,台灣政界又往往把這支力量作為「嚇阻」的重要一環,刻意彰顯其部署和威力,當成「戰略武器」來使用。這就造成一個尷尬的局面:一邊是極力保密和偽裝,一邊是各個陣地在什麼地方大家都知道。
就如這次開放參觀的「海鋒大隊」第7中隊,雖然自詡「機密」,但是根據台灣海軍「政戰副主任」劉志堅自己所說,基地啟用已經8年了,在花蓮當地與網路上早就是公開秘密。按照台灣《聯合報》的說法,「賀田山上有導彈」早不是秘密,使用雄二導彈也不是秘密。如果上網查詢「海鋒七中隊」,立刻就可以查到大批信息。導彈基地這種依違在「保密」邊緣的處境,也正是「海鋒大隊」尷尬局面的縮影。
「守勢戰略」的重要武器
90年代之前,海空力量佔優的台軍方一直以「反攻大陸」、「戡亂救國」為己任,軍力的部署都以進攻思想為指導,岸艦導彈這種防禦性的武器也一直不受待見。但90年代之後,隨著兩岸實力此消彼長,「反攻大陸」成為笑談,台灣的戰略也改成了「固守防衛、有效嚇阻」這樣的「守勢戰略」。雖然此後在積極防禦還是消極防禦問題上曾有過反覆,但「守」這個基本原則已是確定無疑了,因此,防禦性的岸艦導彈也逐漸得到軍政各方的重視。
「灘岸決戰」是台軍「守勢戰略」的核心,在今天積極防禦戰略中仍是台軍島外防禦的最後作戰樣式,在這一過程中,台軍將集中海空火力對海峽中線以內的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實施毀滅性打擊。特別是在解放軍奪取制海空權後,台海軍艦艇被封鎖無法出海或無法及時抵達衝突海區時,主要依靠岸上中遠程導彈控制海峽南北口,阻止解放軍登陸及護航艦艇的展開。
「海鋒大隊」各中隊駐地的布置也正是按照上述原則:部署在基隆、淡水、東引的1、3、5中隊在戰時將負責台灣海峽北口的防禦;部署在屏東、高雄的2、4中隊則負責海峽南口;位於澎湖的6中隊將對大陸的登陸船隊直接進行攻擊;而最晚編成的7中隊擔負的是防禦台灣東海岸,防止解放軍迂迴登陸的任務。
台灣陸基「雄風」2反艦導彈陣地內的四聯裝發射裝置,發射口有鋼門和偽裝網,發射後可迅速隱蔽
台軍的岸艦型「雄風」導彈主要是由艦載型的「雄風」1、「雄風」2反艦導彈改進而來。「雄風」1反艦導彈仿造自以色列的「迦百列」2型反艦導彈,但因為射程僅有38千米,無線電指令制導的方式又太簡陋,加上仿製技術不過關,性能不穩定,目前基本上全部退役。「雄風」2反艦導彈的藍本改成了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由於基礎型號性能先進,加上美國的大力支持,「雄風」2的性能比「雄風」1有了較大提高,最大射程達110千米,改進後的型號射程更是提高到150千米,制導方式、抗干擾能力和可靠性也有大幅提升,已成為台灣海軍的主力裝備。
正從岸基陣地發射的「雄風」2導彈
目前台灣岸艦導彈部隊裝備的「雄風」1已經全部更換為「雄風」2,固定陣地型「雄風」2在2005年完成全島部署,其除沿用早期的射控雷達和指揮系統外,還利用附近的海軍雷達警戒系統中繼實現了遠程打擊。
從固定式發射到機動式發射
「海鋒大隊」各岸艦導彈基地的形式大都相似,以此次公開的第7中隊基地為例,包括兩個固定式導彈發射堡,以及相應的射擊指揮系統、制導雷達、後勤設置等。固定式導彈發射堡都有左右兩個射口,每個射口內都裝有一座四聯裝岸基「雄風」2反艦導彈發射架。導彈發射堡的左右射口各自獨立,各裝有射口防護鋼板、防爆門、導彈廢氣排放裝置等,當發射堡防爆門封閉以及射口防護鋼板完全開啟後,就完成導彈發射前的準備,隨時可發射導彈。
導彈基地裝備的「雄風」2反艦導彈和艦載型類似,都採用儲運-發射一體的一次性發射箱,導彈在箱內可長期儲存,不具備再裝填能力。因此,導彈發射後,導彈發射堡的兵器區隊會立即把發射後的導彈發射箱拆下來,再裝上新的導彈發射箱,為下一次發射做好準備。據第7中隊軍官向台灣「中央社」記者介紹,熟練的成員能在7分鐘內完成導彈發射箱的拆裝,若在戰時更能在25分鐘以內完成碉堡內四具「雄風」2導彈發射箱的拆裝作業。
最初「海鋒大隊」各導彈基地裝備的都是固定式發射架,美國軍事顧問在觀摩台軍「漢光演習」後曾指出,由於岸艦固定導彈陣地基本固定,因此在解放軍首波攻擊中,這些設施可能損失殆盡。美軍建議台軍方「必須加快部署機動發射系統的腳步,才能有效提升制海作戰能力」。為此,台軍方拿手頭現有的「雄風」1導彈緊急改裝成機動發射系統,該系統由發射和指控兩個單元組成。發射單元裝在一輛牽引車牽引的平板車上,三聯裝發射箱通過可轉動的底座裝在平板車的底盤上。指控單元裝在另一輛牽引車牽引的平板車上,該車裝有一方艙,艙內有指控台和雷達機櫃,雷達天線裝在方艙上面。
除陣地內的導彈外「,海鋒中隊」也配備陸基機動「雄風」2反艦導彈發射車,採用沃爾沃中型輪式卡車底盤
台「中山科學研究院」在2002年5月完成「雄風」2 導彈機動發射車系統研發。該系統由發射車和射控系統組成,全部由拖車裝載,機動性較高,可適應一般路面,且使用商用拖車,整個系統的成熟度較高。經過不斷測試,「雄風」2導彈機動發射系統於2003年開始列裝,目前已裝備到各個岸艦導彈發射基地,每個固定陣地基本配屬一套系統。
以第7中隊為例,導彈機動發射車由中隊所屬的機動區隊負責,共有21名成員,基本編製包括一輛火控指揮車、兩輛「雄風」2導彈發射車和一輛通信車,共配備8枚「雄風」2導彈。機動發射車平時隱蔽在固定陣地中,戰時則可迅速移動至戰術位置,接替遭摧毀的反艦導彈陣地。為保障機動發射車隊的部署靈活性,理論上該車隊會搭配導彈運輸車與弔掛支援車輛,讓機動發射車離開基地後也能獨立機動作戰。
「機密基地」的鬧劇
花蓮賀田山是台灣東海岸戰略要地,可俯瞰整個花蓮市周邊平原、花蓮港、美崙山、花蓮機場等重要設施。由於具備重要的安全價值,台灣「國防部」在1996年9月1日核定,在賀田山籌建名為「固海營區」的岸基與機動導彈陣地。自2001年11月16日起,固海營區正式編製為台灣海軍「海鋒大隊」第7中隊,配備固定式與機動式的「雄風」2導彈。2002 年5 月16 日,固海營區配合「漢光-18號」演習執行「雄風」2導彈戰備測試,圓滿完成任務。同年6月29日,「海鋒大隊」第7中隊正式完成戰備。
參訪固海營區的記者,第一印象是營區建築物外觀與普通營區完全不同,反倒與僅有一條馬路之隔的遠雄悅來大飯店非常相似。據台灣海軍「政戰副主任」劉志堅指出,當年固海營區計劃興建時,業者也在旁邊私人土地提出設立飯店的環境評估申請。由於無力阻止業者開飯店,軍方索性以該飯店的樣式來興建營區地面營舍,蓋成具有同樣風格的紅瓦白牆式建築(甚至連崗哨亭也有類似設計),從外觀很容易誤認為導彈基地是飯店的一部分。
發射井後方的排氣井,可強制排除導彈發射後的有毒氣體
重要的軍事基地和觀光飯店修在一起,而且連外形都刻意做成同樣風格,這種做派實在不多見。對此,台軍方人士對香港《東方日報》這樣解釋:「固海營區由海軍海鋒大隊第7中隊駐守,為台軍針對大陸衛星偵察的偽裝基地。建築物屋頂採用的瓦片顏色,與比鄰酒店相同,陸戰隊士兵的打扮也仿似度假酒店服務員,藉此騙過間諜衛星。」台灣《聯合報》對此稱讚為:軍方會用各種方法去掩藏、保守機密情資,甚至包括你完全想像不到的方式。大約覺得這種說法實在太過牽強,《聯合報》隨後又為台軍方開脫稱,陣地的位置、裝備都不是秘密,「但陣地內部的構造細節,以及導彈的相關電子參數,才是必須保守的機密」。
《漢和防務》雜誌的評點更為精到:由於台灣法規不夠周全,造成了五星級飯店緊鄰導彈陣地的怪現象,不僅增加了維護軍事機密與基地安全的困難度,對豪華的五星級飯店來說也很危險。戰爭爆發時,與飯店相距幾十米的導彈基地絕對是敵人攻擊的重點目標,由於兩者的建物外觀相似度過高,極可能導致飯店遭到誤擊。就這個角度來看,該五星級飯店已成了導彈基地的肉盾卻沒有自察!
「海鋒中隊」7 中隊隊部外觀,與周邊觀光飯店外觀類似
實際上,「海鋒大隊」各導彈基地的位置不但早就不是秘密,甚至還屢屢成為政客們討價還價的工具。部署在東引島的第5中隊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這裡的「雄風」2導彈從2004年開始就不斷被台灣政客和媒體搬出來翻炒,忽而能夠威脅大陸腹地、忽而能夠阻擋大陸海軍進入台海,甚至在2010年6月還臆想出「大陸以撤除導彈交換台灣從東引島撤軍」的驚天假新聞。三番五次炒作之下,東引島的「海鋒大隊」基地還有何秘密可言?
不過以台灣有限的縱深和空間,無論這些岸艦導彈基地如何偽裝隱蔽,哪怕裝備上傳說中「威力巨大」的「雄風」3或者「雄風」2E導彈,在佔據壓倒優勢的解放軍聯合打擊力量面前,都無異於螳臂當車。
推薦閱讀:
※台灣黑幫 政治夜壺的宿命
※我的「台灣名嘴」課
※蔥抓餅——風靡台灣的小吃
※紅米4x這款手機怎麼樣,值得買嗎?
※龍應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