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損我們身體健康的五十五個認識誤區
有損我們身體健康的五十五個認識誤區
誤區一、日常生活中晚餐應該盡量少吃,因為晚上活動少,晚上吃的東西最容易讓人長胖
英國科學家最新的研究表明,晚餐多少和身體長胖沒有必然聯繫,他們發現,人體長胖是因為每一天整體的食物攝入量過剩導致的,與早餐、中餐或者晚餐沒有特別的關係,因此只要控制每天飲食的總體熱量,體重就可以得到控制。
誤區二、經常飢餓可以幫助減輕體重
在短期內是這樣,但是從長期來看,饑飽無常反而會增加體重。
誤區三、脫脂牛奶含有的鈣要比正常牛奶含鈣量低一些
鈣離子主要溶解在牛奶的水性成分當中,因此脫脂對於鈣離子的溶解度影響不大。
誤區四、日常生活中盡量吃沒有脂肪的食物有益於健康
人體有三分之一的能量來自脂肪,並且脂肪可以幫助機體吸收很多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成年人每天至少應該食用30~40克脂肪,並且應該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例如橄欖油等。
誤區五、含有膽固醇的食物對身體是有害的
這個概念需要再重申一遍,膽固醇本身是身體的重要營養成分,它可以保持細胞膜的流動性以及血管的彈性,只有當膽固醇含量過高以後才會導致血管硬化等疾病。
誤區六、素食主義者身體虛弱,肌肉萎縮
素食主義者同樣可以有強壯的肌肉,他們可以從植物性食物中獲取蛋白質。通常情況下動物性蛋白質含有的氨基酸種類更為豐富,因此,建議盡量葷素搭配。
誤區七、不吃肥肉可以幫助減輕體重
人體的脂肪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過剩的熱量儲存,即使不食用脂肪,如果碳水化合物過量,同樣可以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讓人體發胖。因此,應該調整總體的熱量攝入,而不是單純的不吃某一種食品。
誤區八、我想戒煙,但是戒煙以後讓我身體發胖,因此我不能戒煙
戒煙以後短期內體重會增加2~3千克,但是,如果調整每天的熱量攝取,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因此戒煙不用顧慮體重增加。相反,如果長期吸煙,會明顯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機會。
誤區九、吃飽喝足才有利於健康
飽食終日而又缺乏運動,會造成能量過剩,引發代謝綜合征、心腦血管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古人云「三分饑寒保平安」,是有一定道理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飯吃八分飽才有利於健康。
誤區十、一日兩餐能減肥
人體長胖的原因是熱量過剩,和吃飯的次數關係不大,只有控制每天總的熱量攝取才能夠控制體重。
誤區十一、喝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
牛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牛奶中所含的乳清酸還具有抑制膽固醇的作用。
誤區十二、魚吃得越多越好
魚的脂肪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增強記憶、保護視力、消除炎症頗有益處。但食魚並非多多益善,魚的脂肪酸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長期過量食魚,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如皮下紫癜等。
誤區十三、多多吃醋有好處
醋能增進食慾,開胃健脾,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並能促進胃腸對維生素C的吸收。在降血壓、預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而過量食醋,會灼傷食道、腐蝕黏膜、損傷脾胃,還會軟化骨質,加重骨質疏鬆,導致骨折。
誤區十四、糖類物質就是那些有甜味的食物
糖類物質,也叫做碳水化合物類。它們不一定有甜味,例如麵粉、大米、麵包、土豆等等,這些都屬於糖類或者碳水化合物。糖類物質的共同特點是,當它們進入人體以後經過分解,都可以產生葡萄糖,因此統稱為糖類物質。日常生活中有甜味的糖,只是糖類物質的其中一部分。
誤區十五、脂類食物就是那些肥肉
這裡所說的脂類物質包括膽固醇、脂肪、磷脂等等,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肥肉只是其中一部分,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
誤區十六、人體發胖的原因是由於吃了很多肥肉
真正能夠大量轉化成脂肪的是過量的糖類物質,因此,即使一點肥肉也不吃,如果熱量過剩,同樣會導致發胖。
誤區十七、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減少引起的
90%的糖尿病人是2型糖尿病,這些病人在初期階段胰島素分泌減少並不明顯,甚至反而增加,問題在於胰島素的效能降低,確切地說,是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只有發展到後期,胰島功能耗竭以後,胰島素分泌才會減少。
誤區十八、糖尿病只要將血糖值控制住,就不會出現併發症
美國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試驗(DCTT)和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嚴格地控制血糖可以顯著地降低眼睛、神經、腎臟併發症的發生率,但是不能阻擋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尤其是心腦血管併發症。因此,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血壓、體育鍛煉、飲食調解等措施同等重要。
誤區十九、無糖食品中的增甜成分不被身體利用,因此糖尿病人應該吃無糖食品
只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糖尿病人無需選擇無糖食品。有些無糖食品由於添加了一些不健康增甜成分,反而對身體有害。
誤區二十、糖尿病人不應該吃澱粉類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可以升高血糖
澱粉類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應該食用,特別是有些澱粉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纖維素,這些纖維素對維持血糖穩定非常重要,例如全麥製品、蔬菜等。
誤區二十一、糖尿病人少吃澱粉,多吃蛋白質對控制高血糖非常有利,也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
蛋白質是人體功能所必需的,但是,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對蛋白質的需求並沒有增加,因此不必要多吃蛋白質。糖尿病人應該制定一個完整的飲食方案。
誤區二十二、因為脂肪不會升高血糖,因此糖尿病可以多吃脂肪
通常情況下,脂肪雖然不升高血糖,但它可以增加心臟病的機會,因此不宜多食。
誤區二十三、糖尿病是可以傳染的
糖尿病不會在人和人之間傳染。但是,糖尿病有父母遺傳給子女的可能性。
誤區二十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水果中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這些對糖尿病人都是有益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要適量。另外吃水果時間最好在空腹時,切忌飯後立即食用水果,而且要選擇少糖水果,例如,西紅柿、黃瓜,含糖量低,又富含維生素,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誤區二十五、老年人患有心臟病是正常衰老的結果,即使預防也照樣發生
心臟病不是正常衰老的結果,如果生活健康,老年人的心臟不會出現心臟病。
誤區二十六、有過心臟病的病人,應該安安靜靜地生活,不應該從事體育活動
有心臟病的病人也應該適當地從事體育運動,體育運動可以幫助病人心臟功能的恢復,但是必須注意,體育運動的種類和運動的時間應該聽取醫生的建議,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內容和運動量。
誤區二十七、通常情況下,人們在40歲以前不會有心臟病,因此不必過多注意
如果日常生活不健康,心臟病可以發生在30歲的年輕人,因此健康生活、預防心臟病對於年輕人同樣重要。
誤區二十八、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心臟病患者大多是男性,因此,女性通常不會有心臟病發作
在中青年階段,女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的確比相同年齡的男性發病率要低,但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發病率明顯增高。
誤區二十九、腦中風病通常沒有心臟病那麼嚴重
當大腦的血液供應被切斷以後,大腦組織缺血,就會出現腦中風。很多重要部位的腦中風其後果是致命性的,並且科學家研究發現,腦中風是導致傷殘的常見疾病之一。
誤區三十、腦中風經常突然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預測和發現
儘管腦中風病人在中風以前沒有太多前兆,但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這些疾病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對於這些人群,腦中風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人。因此,可以通過日常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措施降低腦中風發病。
誤區三十一、女性的腦中風發病率很低
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腦中風病人60%是女性,並且腦中風已經成為導致女性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誤區三十二、患腦中風以後,病人很難恢復
腦中風的恢復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三方面因素:第一,病人是不是得到了及時的治療。通常情況下,腦中風以後3小時內得到治療,恢復的狀況將有很大提高。第二、採用的恢復手段是不是很科學。不同的醫院在腦中風的治療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較全面科學的綜合搶救治療有助於身體恢復。第三,腦中風再次發作的預防。第一次中風以後,通常會有第二次中風發生,因此控制第二次中風發生對於功能恢復非常重要。
誤區三十三、腦中風肯定伴有頭疼
腦中風偶爾有頭疼的癥狀,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腦中風沒有頭痛癥狀。比較常見的中風癥狀包括:臉面或者四肢麻木,視物模糊,說話困難,眩暈,突然頭痛等。
誤區三十四、吸煙對腦中風的發病率沒有明顯影響
研究表明,經常吸煙可以使腦中風的發病率增加100%,戒煙已經成為預防腦中風的基本要求。
誤區三十五、腦中風不會遺傳
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或者祖父母曾經有腦血管病的歷史,那麼後代患腦血管病的幾率明顯增加。因此,對於這部分人群,更應該定期檢查,預防疾病發生。
誤區三十六、人老了以後,肌肉總會減少,脂肪總會增加,即使鍛煉也無濟於事
只要老年人堅持鍛煉,堅持活動,身體的肌肉可以維持在原有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之所以肌肉減少,脂肪增加,原因是老年人活動明顯減少引起的。
誤區三十七、老年人應該比年輕人吃飯少一些
吃飯的多少由身體的消耗來決定,如果老年人能維持正常活動,經常鍛煉,飲食量不應該減少。
誤區三十八、鍛煉的時候出現一些酸痛是正常現象
鍛煉剛開始,偶爾出現一些酸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經常出現,就應該考慮是不是熱身運動不夠,或者運動量過大,或者身體哪個部位有問題,或者你不適合這種運動。總之,出現疼痛應該立即停止運動,檢查清楚以後再考慮如何重新開始。
誤區三十九、運動的時候不用喝水
無論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都要適當地飲水。我們的身體有70%是水分,也就說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有42千克是水分,當運動的時候肌肉不斷運動產生熱量,這些水分可以保證我們的體溫保持恆定。如果在運動過程中不及時補充水分,我們就會脫水,脫水可以導致反應遲鈍、眩暈、心律不齊等等。
誤區四十、我運動的時候從來不渴,所以我不缺水
口渴是一個非常不敏感的缺水指標,等你真正感覺到口渴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到了脫水的邊緣,因此,運動過程中及早、經常地補充水分非常必要。
誤區四十一、我關節有些疼痛,所以我不能鍛煉
鍛煉可以讓關節的靈活性增加,關節局部的血液流通改善,因此運動鍛煉有助於消除關節疼痛,對於關節痛的病人,應該諮詢專業人士或者醫生,選擇一些比較適當的運動方式。
誤區四十二、運動前的熱身沒有太多必要
軟組織損傷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一件小事。每一種運動的熱身方式都有所不同,經過熱身以後,肌肉變得更靈活,不容易受損。
誤區四十三、一天當中只有早上鍛煉才有效果
鍛煉時間不需要固定,一天當中任何時候都可以鍛煉,只要你有時間就是鍛煉的好時機,那些認為只有早上或者晚上鍛煉才有效果的看法是錯誤的。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人體經過鍛煉以後精力充沛,頭腦非常清醒,因此,臨睡覺前鍛煉可能影響入睡時間,這一點應該靈活掌握。
誤區四十四、當我們停止鍛煉的時候,肌肉就會變成肥肉
錯誤。肌肉是肌肉,肥肉是肥肉,它們不可能從一者變為另一者。肌肉的組織比肥肉更加密集緊湊,當你停止鍛煉時,肌肉會變得鬆弛,沒有作用,但不會變成肥肉。
誤區四十五、飢餓是身體需要進餐的標誌,因此感覺到飢餓以後才可以吃飯
許多人不是按時就餐,認為不餓就不用吃。其實,食物在胃中僅停留4~5小時,感到飢餓時胃內早已排空,胃黏膜這時會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飲食規律、營養均衡是養生保健的物質基礎,不規律的飲食,會造成代謝紊亂,進而引起代謝綜合征。
誤區四十六、口渴是神經中樞提示身體缺水的標誌,因此只有口渴的時候需要喝水
感覺到口渴是體內缺水的反應,但是這種感覺往往滯後。水對人體代謝比食物還重要,生理學家指出,每個成年人每天需飲水1500毫升左右。晨間或餐前一小時喝一杯水大有益處,既可洗滌胃腸,又有助於消化,促進食慾。
誤區四十八、我不困,所以不需要太多的睡眠休息
睏倦是大腦相當疲勞的表現,不應等到這時才去睡覺。按時就寢不僅可以保護大腦,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失眠。人的一生約有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才能維持睡眠中樞生物鐘的正常運轉。
誤區四十九、我上廁所不是很規律,通常是比較著急了以後才去廁所
很多人只在便意非常明顯時才去廁所,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新吸收,可導致自身中毒。因此,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誤區五十、我的身體並不是很肥胖,不需要控制體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日益增多。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而這幾種誘因完全可以在體重超標之前加以預防,如控制飲食,防止暴飲暴食,調整飲食,加強體育鍛煉。肥胖會造成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嚴重疾病,因此,減肥不如提前預防。
誤區五十一、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飯後散步,可以促進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同時又增強了體力消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飯後散步。比如冠心病患者,吃飯的時候心跳會加快,剛吃完飯,血壓、血脂都會不同程度升高,此時去散步,本來就供血不足的心臟工作量增加,一下子心肌缺氧,輕者會誘發心絞痛,重者可造成心肌梗死。
誤區五十二、清晨是最好的鍛煉時間
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人來說,清晨是最危險的時刻。臨床醫學表明,上午9時,心臟病發作的概率比下午1時要高出3倍。冠心病、高血壓病人,早晨運動,不僅健身效果難以保證,甚至還會危害健康。根據人體生物鐘節律,老年人鍛煉的最佳時段是中午12時後和黃昏前後。
誤區五十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冬季參加體育運動,是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但也必須重視寒冷對於人的影響。尤其高血壓、心腦血管病人,寒冷使得全身皮膚里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阻力增加,血壓更高,心臟負擔更重,這就很危險了。而夏季氣溫高,倘若再進行體育運動,也會加重心臟負擔,老年人和高血壓、心腦血管病人要量力而行。
誤區五十四、立秋後要多多進補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許多老年人忙著「秋補」。那種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千萬不要隨意服用野山參、白參等,以免發生危險。高血壓病人還應當忌服刺五加、附子等能升高血壓的中藥。其實最好的「補藥」就是保證正常的飲食營養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誤區五十五、千金難買老來瘦
人的體重和肥胖以適中為好。中老年人過於消瘦,顯得蒼老,而且營養狀況較差,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並發一些疾病。「豐滿」的人一般營養狀況比較好,對惡劣環境的耐受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強,顯得年輕、健康,平均壽命也長。
推薦閱讀:
※輕斷食,是挨餓還是養生?〡輕芒
※觀手知健康
※愛自己----別再做這些事情
※第32屆天津市河西區科技周開幕式精彩回顧
※廣播體操真的能強身健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