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太極拳怎麼練?一些感悟分享給初學太極的你!(1)

1、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一定的境界,憑現有的體會去揣摩太極拳理論,必有隔閡。功夫不到,耳食為知,終屬虛妄。對太極拳而言,其動作的細微之處及道理的深奧玄妙處,多有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困難,只有經過明師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刻苦研練,才可悟其真義。

2、太極拳學習主要是以傳統的言傳身教方式,所以,太極拳愛好者選擇老師學拳就極為重要。正所謂:老師(傳統稱呼為「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已。可見老師想不想、能不能把你領進門具有決定意義。所以說:選擇老師學拳首先是"明師"(明白拳理拳法的「明」和開明不保守的「明」),再是"嚴師",加上"名師"當然更好。還要具體看看繼承人的武德、功夫、綜合修養如何。

3、書本圖譜形式的缺點是圖形靜止,無法表現拳術運勁及神態;看視頻影像,自學者似乎是在旁聽。其實,沒有老師在旁邊校正動作,是圖譜和影像形式自學時的共同缺點。有個好老師身傳口授才能最快、最正確地學到太極技法。

4、學習太極拳,一是要明拳理,二是要曉練法,三是要用功。初級功課在架勢,宜言傳身教;中級功課在身法,需指點迷津;高級功課在心法,要心領神會。練拳是在明理曉法之下去苦練才能長出較好功夫,沒有其他捷徑可走,但是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省去彎路,就看成是一種捷徑吧!

5、拳架和套路都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而已,練出來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關鍵在於練法,不在外形動作。拳勢只要不違背拳理,拳架熟練後,就不應在架勢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面去糾纏。因實戰時對方是運動的,出手或起腳、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變的動作去應對千變萬化的局面是難以取勝的。拳架熟練後要多注重內里修鍊,打拳重在拳勢中的勁法勁道和精神氣勢。行拳走架要越練越松沉、越練越輕靈、越練越順遂、越練越連勻,這樣才是走上正軌的進步。

6、剛開始練要慢。但要知道慢是為了給快打基礎,慢是練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諺的「慢如抽絲,疾如電掣」。

7、練功習拳之事,首在認識,認識對路,惟練而已。神氣腰腿,皆是功夫,功夫進步,認識亦長,然而所貴不在功夫,而在認識者,功夫小猶可練,認識錯則枉費矣,然則如何而使認識正確,則非練拳之所能為矣。

8、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松功修鍊,這句話不錯。松功修鍊是從下往上練。亦有名師說松功修鍊是從上往下練。我師承所學的松功修鍊是實的部分身體從上往下放鬆而沉到腳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虛的部分身體從下往上放鬆而飄或提起來,如松而不飄或不提,亦不是真松。

9、把身體練得柔軟、沉穩、輕靈、敏感、協調,對太極拳較為重要,那些都離不開松。初學者在打拳求松的一個容易忽略的障礙就是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圖,往往急切地想放鬆,心情反而就越緊張,有如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結果,恰恰導致了與心靜體松背道而馳。有打拳幾年練松不盡意者,多數與神經中樞不能松靜有關。

10、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膝蓋過分受力,這樣不是真正松膝。在練功習拳中,不要使膝關節承載過多的身體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吃勁於膝腘的把身勢重量下沉至腳底,這是傳統太極拳勁力走陰面的練法。

11、松膝也有個無過不及的練法問題,松得過多腿彎夾角小了,勁力會斷又不整;松得過少腿彎夾角大了,松腰松胯因空間不夠而沉不下來。圓膝的練法較好,腰胯往下松沉多少,膝就彎多少,沉到腳底了,說明松膝合適,腿就不宜再彎了。

12、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腰骨過分受力或腰肌較為緊張,這樣有違太極拳對腰的技術要求,腰要松、直、沉才好。

13、有人說弓步的後腿稍許彎曲是對的練法,有人說弓步的後腿伸直是對的練法,其實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虛實狀態。太極拳名家董英傑這樣認為:弓步的後腿,不用勁時待命為虛,可以稍許彎曲;用勁時為實,接對方之勁力卸落地面時後腿伸直,發勁時後腿沉中撐由實變虛,亦可伸直。

14、有人把肩關節練得很靈活,以為松肩練到位了。其實松肩的「肩」是肩胛骨要沉,肩關節要活。手向前推按時,肩胛骨要松沉;手向後回收時,肩井穴鎖骨處要鬆開。練到右手上揮的「白鶴亮翅」也要肩胛骨保持下沉,不能聳肩,跟隨右手往上鬆開的是連接胳膊的另一端肩關節,是下上對拉鬆開的態勢。只有肩胛骨鬆開後,兩手臂才能相通,又利於氣沉丹田。

15、為什麼要松腰?目的是:一、填平凹腰直脊的需要。二、產生塌落之勢。三、能在橫截面轉動靈活。四、出於開合、剛柔、彈性的技術要求。五、協助拳勢轉換虛實。六、作用於肢體運動的上下相隨。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69
人生感悟:幸福家庭的法寶
【原創】人生感悟點滴(183)
《感悟莊子》(下)
人到中年的感悟……

TAG:感悟 | 音頻 | 分享 | 太極拳 | 太極 | 初學 | 怎麼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