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超美國成世界第一?

就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候,中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了。

前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助理主管、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阿文德·薩勃拉曼尼在一月份指出:

2010年有一段時間,中國經濟超過了美國。我計算的GDP…是基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表」即將發表的GDP的新評估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阿蘭·赫斯頓教授的指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0年的最新評估,美國GDP為14.6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則為5.7萬億美元。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早已認識到,用市場匯率計量商品和服務的價值會造成對兩國生活成本的誤導。像醫學服務、零售業、建築服務和理髮這樣的商品和服務,是不跨國交易的,所以在勞動力充沛的窮國這些商品及服務更廉價。用市場匯率比較國家間的生活標準的做法,沒有充分體現窮國居民享受這些廉價商品和服務的優勢。

購買力平價法將成本的差異考慮在內,因而不失為一個替代方法,從某種角度說,用這種方法計算和比較國家間的生活標準與經濟規模,更能反映出真實情況。

2010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大約為14.8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

第二個校正基於一個事實:一國貨幣的升值造成的變動就是似乎增加了平均生活成本。

這兩種調整方法放大了中國的GDP,從現在的10.1萬億美元陡增至14.8萬億美元(增長了47%,其中的27%是修訂2005年評估值的結果,剩下的部分是由於2005年至2010年間的生活成本增幅小於假定的增幅)。從數據上看這14.8萬億是超過了美國14.6萬億的GDP。

不經過校正而只是乘以6.3的加權,現在美國的人均GDP(平均生活標準)大約比中國高4.3倍,(而如果用市場匯率換算GDP,則要以11加權後比較)。

中國不提供更精確的評估值的做法,與其匯率政治有關。假設對所有物價統一考慮的話,中國的平均物價水品(即生活成本)會低得多。而這會導致中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被低估近40%(參見2010年薩勃拉曼尼關於中國物價水平和貨幣被高估還是低估的意義的關係的觀點)。中國的貿易夥伴會有額外的技術手段,以應對其高度敏感但被證明是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

經濟學家西蒙泰勒—他是劍橋大學的金融學教授兼財務預算主任(也是前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的劍橋校友)—寫道:

來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認為,2010年中國經濟產值已經與美國匹敵(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話更低)。而且,更戲劇性地是,人民幣戰勝美元的速度將超出普遍認為的預期。

如果新報告是大致準確的,中國的實際經濟產值幾年前就超過美國了。即使有些地方還不準確,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已經指日可待了,而不是十年以後的事。

但是中國經濟分析師的領軍人物,邁克爾佩蒂斯卻不以為然:

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已經比美國經濟規模大。我對薩博拉曼尼的數據沒有異議,但是在這樣兩個迥異的經濟體,硬要用購買力平價法比較他們GDP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中國理髮或者按摩更便宜的事實…這裡面能告訴我們的,只有很少我們過去不曾知道的東西。

這整個計算是沒有意義的,不只是因為經濟增長不是國家間的賽馬—我們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說這沒有意義是基於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官方公布的具有可比性的GDP數據(還有將官方數據調整為當地物價後的購買力平價法數據)是錯誤的

GDP可能更高

我說的不僅是這件事,因為根據維基解密,厲可強(譯註——音譯人名)對官方的GDP不太當回事。這被廣泛報道,但真的已不是新聞了。我們沒有人會對官方數據太在意,尤其是考慮到在這樣一個改革如此之快的巨大經濟體中,產生可靠的數據是幾乎不可能的。我之所以說GDP數據是錯誤的,是基於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

GDP應該是衡量在中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但是官方數據存在若干問題。所有的GDP數據都存在問題,但偏差是一貫存在的,發達國家尤為如此,這讓國家間的比較多少有點有意義。但是在中國存在額外的問題,這讓國家間的比較非常複雜。

首先,我們知道無論由於何種原因,許多中國人的收入—多於多數的其他主要國家—是隱秘的,這會拉低報告的GDP數據。最近一份不甚準確的評估說,總收入中大約有10%隱藏於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範圍之外,而這也表明GDP實際可能更高。

第二,當你比較中美(或者任意兩國)時,你得仔細考慮所用的匯率。

如果你相信人民幣被低估了20%而又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干預才保持不變,會怎麼樣呢?那不就是意味著,如果中國人民銀行不再干預,中國的GDP會相對美國自動上浮20%?

是的,應該會更大,但不是20%。改變應該低於20%,但是低多少取決於中國GDP增長中有多少可以被貨幣的低估解釋。如果這個國家的高增長率中有部分是低估匯率的結果,當然北京似乎相信這一點,提升人民幣的價值必然會導致中國增長放緩。這就是為什麼分析師在做預測時應該考慮二者之間的關係,順便說一句,他們在計算購買力平價值時是毫不懷疑的(如果不是很精確)。

GDP也可能更低

但還不止這個。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媒體見到的幾乎所有有關中國增長的調整和預測都表明,需要將官方GDP數據上調才能得到中國經濟的「真實」規模,但是那可能反映了中國過分宣傳其明智的手段是有道理的。如果中國的GDP數據確實高於其真實的經濟價值會如何呢?

有至少兩個很好的理由相信他們的確如此。第一個是環境退化。為了更好理解原因,應該記住這個:如果一個人賺取100美元時造成了自己財產100美元的損失,嚴格的會計會說他什麼都沒有賺到。

環境方面同樣如此,環境具有經濟價值,某些類型的經濟活動會對其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四個月前在彭博社有這樣一篇文章:

何平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嚴重污染的製造者,每年至少需要花掉GDP的2%—2009年這一數字是6800億—用以清除三十年來產生的工業廢物,何平是位於華盛頓的中國環境國際基金主席。Dale W. Jorgenson Associates經濟學家暨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何敏新則估計,中國每年得動用2-4%的GDP,以清除工業污染。

如果不花那麼多—這相當于越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經濟就要在枯萎的作物、醫療費用與污染有關的費用上損失一半,他說,如果開支再少,「清理速度就趕不上污染的速度」。

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很大部分來自於對價值的破壞,本就應該從增幅中扣除。畢竟,如果生產100美元的化學品就污染附近的河流,導致與河流相關的未來經濟產量減少100美元(可能是漁業的減少,農業產量的降低,或者是可飲用水變少,或者是更多的醫療保健支出)。那創造的純價值就是零,而非100美元。當然你作為污染者今天會賺100美元,但是在未來國家其他利益會損失100美元。

目前,沒有客觀的方法弄清中國GDP增幅中有多少,是由於環境惡化被抵消掉的(這上面,中國只是個極端的例子—多數國家的問題沒有到這種程度),但是毫無疑問數目巨大,結果就是我們高估了中國現在的GDP增長,也會低估未來的GDP增長。換句話說,環境惡化只是了導致我們將未來的增長歸入現在的增長。

而且,可能不只是環境惡化需要調低GDP。還有錯位的投資呢?

每個國家都浪費投資,但中國是大規模的浪費。我認為,中國經濟增幅的1-2個百分點,甚至可能更多,是由這種配置不當的投資驅動的增長。

當你把配置不當的投資與環境惡化二者的影響疊加後會發現,對中國GDP所做的必要的累積性調整的數目是巨大的。比如,如果這兩個調整每年都在2-4個百分點之間的話,在未來十年里,中國的「真實」GDP(無論其意義究竟是什麼)會低於官方數據16%到31%,未來二十年里官方數據會誇大31%到52%。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大規模誇大GDP,未來隨著官方數據回歸到合理真實的近似數據,又會經歷很低的表面GDP增長。

這些是大的調整,都是對官方GDP數據的增增減減。這就是為什麼我發現預測中國經濟會超過美國的最早時間是這樣的愚蠢。我們實際在做的是,對一個官方公布規模6萬億美元但實際規模3-1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超過規模大約在15萬億的另一個經濟體的最早時間進行預測.

而且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玩這種把戲。看看日本,15至20年前日本官方公布的GDP佔世界GDP的17-18%,而且勢頭直逼美國。今天這個數字是8%,似乎已沒有任何機會趕超了。

可這都是真的嗎?或者說,可不可能是日本的官方GDP增長因1990年前的投資配置不合理而被大大虛增,而1990年後又因投資回報而縮小?

我認為是後者。如果你看看日本家庭消費的增長,你會發現1990年前家庭消費增長比GDP增長慢得多。家庭消費至少可以作為衡量財富實際增長的優秀指標,其意義與生產角度的衡量指標GDP同樣優秀。所以會不會是日本官方的GDP在1990年之前太高,之後又一直在緩慢調整呢?而如果這在日本能發生,它的投資增長很高但遠遠低於中國,為什麼不能在這裡重演呢?

這種情況下,預測中國經濟官方數據超過美國的時間的意義何在呢?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不能從這些數據得出任何結論。賽馬比賽會成為頭條新聞嗎?是的。可以成為新知嗎?幾乎不會。

佩蒂斯天真地認為美國經濟數據沒有經過編造,而且是經過了環境惡化和資本配置不合理的調整後得出的。考慮到普遍存在的環境和經濟掩飾—還有資本配置不合理(看看這個)—我不這麼自信。

此外,中國的主要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認為,美國實際經濟更接近5萬億而非15萬億美元:

2009年的美國GDP構成中,金融服務業佔比21.4%,而實體經濟佔比65.0%。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生產總值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生產價值轉移的結果,其中大部分是參與國際生產價值分配所得;另一部分是信用創新虛增價值,屬於泡沫型價值。此外,由於美國經濟金融化程度高,實體經濟中約一半以上的利潤來自其從事金融活動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如果剔除虛擬因素,2009年美國的真實國內生產總值約為5萬億美元,人均約15000美元,而當年的居民消費總額為10萬億美元,政府支出為4.5萬億美元。國民經濟的實際價值生產能力是安排社會分配和消費的物質基礎,美國社會依據包括虛擬價值在內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消費,必然入不敷出,使舉債社會化、常態化,經濟發展環境更為惡劣。預計未來3-5年內,美國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不會達到6萬億美元,人均不到20000美元。

無論如何,佩蒂斯認為對中國將來(或已經)超過美國的時間進行估計是沒有意義的。

有一件事是清楚的:美國不再是處於不可挑戰地位的世界經濟超級大國。

推薦閱讀:

借給別人錢,該不該收利息?
外國人看中國經濟
鄭永年: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會減少國家間的衝突嗎?
阿拉伯世界洗牌 全球經濟拉警報(圖)
俄羅斯首次承認經濟陷入危機

TAG:中國 | 美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