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

第七講 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

面對複雜的台灣局勢,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現階段兩岸同胞必須把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

第一節 處理台灣問題的原則與立場

一、一個中國的事實和法理基礎

一個中國原則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有關台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通過侵華戰爭,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霸佔了台灣。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國政府在《中國對日宣戰布告》中昭告各國,中國廢止包括《馬關條約》在內的一切涉及中日關係的條約、協定、合同,並將收復台灣。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應將所竊取於中國的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一九四五年,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並在《日本投降條款》中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列島,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地位。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台灣以來,雖然其政權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早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實際上始終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當局。

一個中國原則的產生和基本涵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天即向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又致電聯合國,聲明:國民黨當局「已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完全無權代表中國。外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台灣當局斷絕或不建立外交關係,是新中國與外國建交的原則。

中國政府的上述主張受到當時美國政府的阻撓。儘管一九五 O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一九四五年以來的四年中國對台灣島行使主權,但是同年六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為了孤立、遏制中國,不僅派軍隊侵佔台灣,而且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等謬論,以後又逐步在國際社會策動「雙重承認」,企圖製造「兩個中國」。對此,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予以堅決反對,主張和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正是在中國與外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係中,在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中,產生了一個中國原則。上述主張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涵義,核心是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一九四九年後的三四十年間,台灣當局雖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全中國的合法地位,但也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製造「兩個中國」和「台灣獨立」。這說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兩岸的中國人在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根本問題上具有共識。早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行炮擊金門的戰鬥時,毛澤東主席就向台灣當局公開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一九七九年一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指出「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嚴正立場和合理主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驅逐了台灣當局的代表,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權利。一九七二年九月,中日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宣布建立外交關係;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並且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的立場。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美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161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它們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且承諾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處理與台灣的關係。

二、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一)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基石

經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中國政府自一九七九年開始實行和平統一的方針,並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這一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的要點是:爭取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積極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早日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中國的主體(中國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統一後台灣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和行政人員駐台;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不需藉助外國力量。上述方針和政策,貫徹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立場和精神,也充分尊重了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江澤民主席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發表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時,明確指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二)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實現和平統一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迄今,兩岸敵對狀態並未正式結束。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了實現兩岸統一,中國政府有權採用任何必要的手段。採用和平的方式,有利於兩岸社會的共同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團結,是最好的方式。中國政府在實行和平統一方針的同時始終表明,以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並無義務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製造「台灣獨立」的圖謀和干涉中國統一的外國勢力,是為爭取實現和平統÷-提供必要的保障。採用武力的方式,將是最後不得已而被迫做出的選擇。

對台灣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標誌著承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這就使兩岸雙方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前提,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雙方政治分歧的辦法,實現和平統一。如果否認。個中國原則,圖謀將台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

對美國而言,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就要切實執行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的三個公報和美方的一系列承諾,就應當只與台灣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的關係,反對所謂「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阻撓中國的統一。反之,就破壞了中國政府爭取和平統一的外部條件。

對於亞太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而言,台灣海峽局勢一直與亞太地區的安定密切相關。有關各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有利於中國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符合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

(三)中國政府積極地真誠地努力爭取實現和平統一

為了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一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舉行兩岸平等談判。一九九八年一月,為尋求和擴大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政府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為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自一九八七年底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至今,到中國大陸從事探親、旅遊、交流的台灣同胞已達3000萬人次;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大陸批准台資項目3907項,合同台資103.6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21.5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額達912.3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出口165.5億美元,大陸自台進口746.8億美元,大陸逆差581.3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祖國大陸累計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68095項,合同台資金額896.95億美元,台商實際投資417.6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4958.05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出口817.28億美元,台灣向大陸出口4140.77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實現貿易順差累計達3323.49億美元。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是大陸第二大進口市場;兩岸互通郵政、電信取得了很大進展;兩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進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為了通過商談妥善解決兩岸同胞交往中所衍生的具體問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兩會領導人於一九九三年四月成功舉行了「汪辜會談」,並簽署了幾項涉及保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的協議。一九九八年十月,兩會領導人在上海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實踐證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找到兩岸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來,港台之間、澳台之間原有的各種民間往來與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和發展。

三、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

(一) 台灣分裂勢力蓄意破壞一個中國原則

1、李登輝時期的破壞活動

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繼任為台灣當局的領導人。當時他多次公開表示,台灣當局的基本政策就是「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我們一貫主張中國應該統一,並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李登輝逐步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相繼鼓吹「兩個政府」、「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階段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而且自食其言,說他「始終沒有講過一個中國」。李登輝還縱容、扶持主張所謂「台灣獨立」的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使「台獨」勢力迅速發展、「台獨」思潮蔓延。在李登輝主導下,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實際的分裂步驟。在台灣政權體制方面,力圖通過所謂的「憲政改革」將台灣改造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以適應製造「兩個中國」的需要。在對外關係方面,不遺餘力地進行以製造「兩個中國」為目的的「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活動。在軍事方面,大量向外國購買先進武器,謀求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企圖變相地與美、日建立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在思想文化方面,圖謀抹殺台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意識和對祖國的認同,挑起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誤解和疏離感,割斷兩岸同胞的思想和文化紐帶。

2、陳水扁時期的破壞活動

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全面繼承了李登輝「兩國論」的衣缽,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推翻「九二共識」(海協與台灣海基會1992年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拋出「一邊一國」論,重演「兩國論」鬧劇。

2002年8月3日,陳水扁對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老牌「台獨」組織一一「世界台灣人同鄉會」第29屆年會發表錄像談話,聲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簡言之,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把兩岸關係稱為「國與國」關係,並鼓噪要用「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

為落實其「一邊一國」分裂主張,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陳水扁採取了一系列手段:一是通過提高與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的「官方」接觸層次,以所謂「過境外交」、「民主、人權外交」等方式,竭力謀求與這些國家建立事實上的「官方關係」,蠶食一個中國框架;二是推出所謂「攻擊性」的「烽火外交」策略,大搞「金錢外交",收買一些小國家跟他起鬨。陳水扁、呂秀蓮等台灣當局高層政要親自出馬,演出種種「過境」、「度假」、「訪問"的鬧劇;三是繼續不遺餘力地推動所謂「重返聯合國」活動,想方設法謀求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只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圖謀達到製造兩岸是「互不隸屬」的「一邊一國」的目的。

陳水扁上台不久,為凸顯其「台獨」理念,處處刻意以「台灣」代「中國」,全面清除帶有「中國」或「統一」象徵的政治符號。島內有關「統一中國」、「反台獨"的標語牌盡被拆除;所有駐外機構推動「更名」計劃;台「新聞局」停用了帶有「中國版圖」的舊局徽,在其英文版「中華民國年鑒」封面上首次加上了「台灣」字樣,還刻意將原來放在年鑒首頁的中國地圖移至末頁,首頁則換成台灣地圖;新版的所謂「護照」上加註「TAIWAN」(台灣)……這些動作的意圖十分明顯,即彰顯台灣的「主體地位」,製造「一中一台」。

在文化教育領域,陳水扁當局推翻原來採用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決定,改為採用所謂「本土研發」的「通用拼音」,在中小學開設「鄉土語言」課,強行推動「台語」教學,以弱化「國語」(普通話)在台灣的地位;小學、中學則推行「鄉土教學」,將李登輝授意下完成的具有濃厚「台獨」傾向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作為教材範本;公然篡改高中歷史課程大綱,將明代中期以後的中國歷史劃入世界史範疇;刻意將「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分開且並列對等起來,鼓吹「台灣要擺脫中國歷史、文化的制約,與中國脫鉤」。

陳水扁刻意誤導台灣民意、肆意煽動仇視祖國大陸情緒,竭力挑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公然提出通過「公投制憲」,走向「台獨」的時間表,將兩岸關係推到危險的邊緣。

陳水扁執政初期,由於地位未穩,尚不敢明火執仗地鼓吹「公投立法」,當民進黨成為台灣所謂「立法院」第一大黨後,陳水扁的「台獨」野心日益膨脹,開始由暗中策動「公投立法」,發展到公開推動。2002年7月,他宣稱要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所謂「台灣的前途」。 2003年3月14日,陳水扁出席海外極端「台獨」組織在高雄市召開的「世界台灣人大會」年會,並乘機發表講話,宣稱如果他能夠連任,將全力推動「台灣新憲法」,「在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台灣新憲法」。陳水扁的所謂台灣「新憲法」,就是要使台灣成為「主權獨立國家」,為實現其「台獨建國」,定出了一個時間表。

2003年7月17日,民進黨當局在台「立法院」臨時會議未能通過「公投法」的情況下,仍公布了所謂的「辦理公民投票實施要點」,在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強力推動和策划下,不顧民眾反對聲音,2004年陳水扁悍然推動了所謂「3·20防禦性公投」。陳水扁執政以來,把台灣軍隊看作其推動「台獨」分裂活動的實力基礎,據此大力改造和培養台軍為其政權服務,從靈魂深處對官兵進行「洗腦」,企圖將台軍徹底變成其實現「台獨」、分裂祖國的御用工具。

陳水扁千方百計冷卻、破壞兩岸關係,阻撓兩岸「三通」,重提經濟「南向政策」,打壓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在陳水扁的縱容、支持下,台獨分子的所謂「台灣正名運動」不斷升級。今年9月,為確立「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獨立實體地位」,陳水扁公然聲稱「中華民國國號的最好簡稱就是台灣」,欲用「台灣」名號取代所謂「中華民國」,徹底割斷台灣與中國的聯繫。陳水扁「國號簡稱」的言論,再次暴露了他製造「台獨」的本質,在製造台灣「事實獨立」道路上又邁出危險的一步。

(二)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對於以李登輝、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灣分裂勢力的種種分裂活動,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訪問美國後,中國政府果斷地開展了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並對美國政府公然允許李登輝訪美、違背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所作的承諾、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行為,提出了強烈的抗議,進行了嚴正的交涉。這場鬥爭顯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和能力,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它使台灣同胞進一步認識到「台獨的」嚴重危害,使李登輝在國際上進行分裂活動受到沉重打擊。使國際社會進一步注意到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必要性。

李登輝、陳水扁拋出「兩國論」後,中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更加堅決的鬥爭。針對台灣分裂勢力企圖通過所謂「法律」形式落實「兩國論」的活動,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明確指出,這是一個更加嚴重和危險的分裂步驟,是對和平統一的極大挑釁。如果這一圖謀得逞,中國和平統一將變得不可能。這場鬥爭形成了海內外中國人同聲譴責「兩國論"的強大聲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政府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對台灣「三不支持」的承諾。台灣當局被迫表示不會依照「兩國論」修改所謂「憲法」、「法律」。

但是,台灣分裂勢力仍在企圖以所謂「制憲」、「修憲」、「解釋憲法」或「立法」等多種形式,用所謂「法律」形式實現在「中華民國」名義下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圖謀。

事實證明,台灣海峽局勢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危機。為了維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為了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中國政府仍然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不變,仍然堅持江澤民主席提出的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不變,仍然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但是,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侵佔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中國政府和人民完全有決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決不坐視任何分裂中國的圖謀得逞,任何分裂圖謀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維護台海和平,同台獨勢力作堅決鬥爭

一、中國努力維護台海和平

(一) 兩岸經濟交流和合作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兩岸經濟在資源、技術、市場、人力等許多方面存在著互補關係,有著極其有利的合作條件。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有著深厚的基礎。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對台經濟工作是對台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方面。做好這項工作,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也有利於兩岸同胞往來,增加了解、增進共識、建立互信。

1、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基本特徵

(1)兩岸經濟關係已基本形成以間接貿易和台商投資大陸為主體,包括以興辦實業、科技交流、金融交流、人員培訓等為內容的多種形式並存的發展格局,具備一定的規模。台商對祖國大陸投資的迅速發展,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主流,也帶動了兩岸貿易的發展。

(2)兩岸經濟關係表現為單向性、間接性與不平衡性。儘管兩岸經濟關係取得很大發展,但由於台灣當局的限制,台商來祖國大陸投資主要仍以間接方式進行,即投資必須經第三地註冊公司轉投資於大陸,只有100萬美元以下的投資可直接以台灣公司的名義投資,但是資金仍要經過第三地匯入祖國大陸。由於台灣當局拒絕兩岸直接通商,兩岸貿易也只能經過第三地間接進行。由於台灣當局嚴格禁止祖國大陸的資金進入島內從事任何投資活動,這就形成了單向性的不正常局面,同時也造成了兩岸貿易不平衡。

(3)兩岸經濟關係依存度逐步增強,互補互利局面正在形成。據有關方面統計,大陸對台出口貿易總額由1 979年的O.46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90億美元;大陸自台灣進口的貿易總額由1979年的o.21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29.7億美元。從1995年至2003年大陸赴台從事經貿活動的項目總數達8307項,赴台從事經貿活動的人數總計50214人。從1989年至2003年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項目總數達到60623億美元。2006年4月14日,國共「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召開,兩岸產業、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下,兩岸經貿、直航、金融、農業、旅遊等領域交流合作的相關問題,並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對於緩和因陳水扁推動「終統」、「公投新憲」而導致的兩岸緊張、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建立和平穩定互惠雙贏的兩岸關係架構發揮積極而重大的推動作用。從台灣經濟來看,9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保持平均6%左右的增長速度,得益於與祖國大陸經濟聯繫的擴大和發展。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台灣各產業為配合大陸市場需求所激發的生產總值比率達2%,如果台灣對大陸出口衰退,台灣的生產總值就會下降2%。與此同時,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也為台灣產業結構的升級與高科技產業的形成提供了機遇和可能。從祖國大陸經濟來看,台灣投資的進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有助於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基本原則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中國政府反對台灣當局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言行。

(2)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實行特殊管理,原則上按照對外經貿制度進行管理。

(3)堅持「直接雙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樣、長期穩定、重義守約」的原則。

(二)兩岸通郵通航

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有利於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是符合兩岸同胞利益的。

l、為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而努力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確立用和平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時,即提出在祖國和平統一之前,先實現兩岸通

郵、通航、通商的政策。1 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中倡議,儘快實現兩岸通郵、通航。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強調指出:「三通」主要是先溝通海峽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往來,然後順理成章的達到統一,這是先行步驟。」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發表九條對台方針、政策時指出:「海峽兩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訊、親人團聚、開展貿易、增進了解。我們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八項主張時提出:「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是兩岸經濟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應當採取實際步驟加速實現直接"三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關於兩岸「三通」的主張受到兩岸人民的積極擁護和支持。交通部、民航總局、郵電部、外經貿部等部門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表明了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的誠意,並且予以推行。

2、兩岸通郵、通航取得局部進展

儘管台灣當局拒絕兩岸直接「三通」,但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通郵、通航取得了局部進展。近年來,海峽兩岸郵電界、航運界人士交往愈來愈頻繁,層次越來越高,雙方多次組團到對口單位、港口、機場等地參觀考察,共同舉辦兩岸通郵、海上通航、航空運輸業務技術研討會,探討的問題不斷深入,達成的共識越來越多,並展開了多方面的技術合作。

(1)兩岸通郵通電的進展。1979年2月,郵電部門率先經第三地向台灣開辦了郵政和電信業務。1988年3月,台灣當局宣布,台灣民眾可由台灣紅十字組織的50000號信箱向祖國大陸投寄信件。從1989年6月起,台灣郵局開始直接收寄到大陸的信件,台灣電信可通過第三地對大陸開通直撥電話業務。1993年4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簽署了《兩岸挂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目前,兩岸郵政部門相互封發航空和水陸函件總包,開辦了平常信函、挂號信函、明信片、航空郵簡、印刷品及盲人讀物等郵政業務。在兩岸電信業務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間的通信電路已從一開始經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經傳,改由經日本、香港海底光纜直接連接;雙方已開通了衛星通信電路,開辦了電話、電報、傳真、移動通信、綜合數據網等多項業務。1 999年至2000年先後建成歐亞、中美和亞太海底光纜,建立了兩岸直達路由,兩岸的電信公司互相開辦直接通電多項業務。

(2)兩岸航空運輸的進展。1981年10月,中國民航總局做出兩岸空中通航的決定,並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早日實現兩岸空中直航。1990年亞洲運動會期間,兩岸航空業者開始接觸與交往。1995年8月,兩岸航空公司做出了台灣旅客赴大陸時仍在第三地經轉、但行李直掛和一票到底的安排,並建立了票務結算關係。同月,澳門航空公司與台灣有關方面達成通航協議,台方同意澳航班機經澳門、換航班號、不換班機、一機到底的方式飛行兩岸。1996年8月起,港龍航空公司的班機飛行兩岸時也可以採用這一辦法。2002年10月,台灣國民黨籍「立委」章孝嚴提出在2003年春節期間採取包機方式運送大陸台商返鄉過年,在台灣方面拒絕大陸航空公司參與以及雙向直航的情況下,大陸方面採取靈活務實的做法,特事特辦,批准6家台灣航空公司共16架次飛機從台北、高雄經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2003年1月26日,一架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順利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為自1949年之後首架依正常途徑飛抵大陸的台灣民航班機,標誌著備受兩岸關注的第一次台商春節包機自此正式拉開帷幕。2004年,由於台灣當局仍堅持「經停第三地」、拒絕兩岸雙向對飛,並以政治分歧干擾和拖延春節包機的正常溝通,最終沒能繼續台商春節包機。2005年1月15日,兩岸民航業者在澳門進行了溝通,就2005年台商春節包機業務安排達成共識。確定2005年台商春節包機採取雙向對飛、飛經香港不落地的方式進行,大陸航點從上海擴大至北京、廣州,由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參與飛行,雙方各24個往返航班,搭載對象為台商及其家屬。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時間自2006年1月20日2月13日,共25天;搭載對象除台商及其眷屬外,擴大至其他往返兩岸持合法有效證件的台灣居民;飛航地點大陸方面在原有的北京、上海、廣州3個航點基礎上,增加廈門航點,台灣方面仍維持台北、高雄兩個航點;包機承運人仍為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飛行班次為雙方各執行36個往返班次,總計72個往返班次,比2005年的48架次有所增加。

二、同台獨勢力作堅決鬥爭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發表後,李登輝為了應付江澤民講話帶來的衝擊,應付台灣民眾要求發展兩岸關係的呼聲,一方面不得不說江澤民講話「是很重要的事情」,要予以重視,另一方面又強調「最重要的原則只有一點,就是堅持中華民國在台灣,亦即要承認我們有主權、兩岸分裂分治,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堅持,不然什麼都不存在。」1999年5月,民進黨拋出了所謂「統一公投」的「台灣前途決議案」,表明民進黨由激進的「台獨」轉變為追求「事實的台獨」。這實際上是沿李登輝的路線走下去。1999年5月,民進黨「八屆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階段性承認中華民國」。這表明朝野兩黨在「台獨」問題上已經合流,以民進黨為主導的體制外的「台獨」已進入台灣當局的體制內,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也趨近於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主張。與此同時,台灣當局採取多種手段,企圖實現李登輝訪美。在台灣方面大力遊說下,1995年5月3日、9日,美國眾議院、參議院先後通過要求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的決議案。美國政府在其國務院決定不接受李登輝訪問僅僅一周之後,突然決定允許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美。美國政府此舉完全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的有關台灣問題的原則,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干涉了中國的內政,破壞了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6月8日,李登輝到美國訪問,公開發表講話,再三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抱怨「中華民國未獲國際社會應有的外交承認」。李登輝訪美,將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的活動推到了高峰。

2000年,民進黨和陳水扁上台,一方面堅持「台獨」立場,繼續李登輝的分裂路線。另一方面,因大陸的堅決反對以及島內和國際形勢所迫,也做出一些緩和兩岸關係的姿態,企圖以拖待變。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提出所謂的「四不一沒有」,即「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在他的任期之內,台灣「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人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他的「台獨黨」背景以及其自身的「台獨」本質,驅使他朝「去中國化」的方向走去,以柔性姿態進行「台獨」活動。2002年8月3日,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在日本東京舉行,陳水扁透過電視直播方式致詞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他並鼓吹「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台獨」勢力一直在謀求台灣制定所謂的新「憲法」,並且於2003年11月制定了「公投法」,進而要推動「公投人憲」,企圖最終完成法律上的「獨立」程序,就是在刻意尋求獲得將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的法理基礎和突破口。2004年3月20日在台灣總統大選當天,陳水扁在島內進行「公民投票」,包含兩個題目:一、「如果中共不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你是否贊成"政府』增加購置反飛彈裝備,以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二、「你是否同意"政府』與中共展開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以謀求兩岸的共識與人民的福祉?」。陳水扁之所以堅持在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當天進行「公投」,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為自己競選連任拉票;二是以此挑釁大陸,激化兩岸關係緊張,為「台獨公投」鋪路。

1995年一2005年,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1995年9月3日,江澤民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決心用一切手段維護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外來的或內部的分裂中國的圖謀,都註定要失敗。」1996年1月30日,首都各界舉行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發表一周年座談會,李鵬發表題為《完成祖國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的講話,指出「只要台灣當局分裂祖國的活動一天不停止,我們反對分裂、反對t台獨,的鬥爭就一天也不會停止。」1998年陳雲林在紀念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發表三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將堅持反對"台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動,鞏固和發展反分裂、反"台獨』鬥爭的成果。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是任何分裂勢力所改變不了的。不管台灣政局如何發展變化,任何人、任何政黨企圖否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言論和行動,都將是徒勞的。"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任何製造t台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行徑,必然遭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必將以徹底失敗而告終。1998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一屆六次理事會上致詞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能否把一個穩定、健康的兩岸關係帶入21世紀,取決於能否儘早開始兩岸政治談判。2004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先後訪問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親切交談,敞開了兩岸和平對話的大門,兩岸關係走向緩和。連宋之行,讓更多的台灣民眾深切感受到祖國大陸的誠意和緩和兩岸局勢的好處,大中華民族意識和文化不斷強化,也進一步地認識「台獨」危害和其引爆戰爭的極端危險性;甚至包括民進黨中的許多人,他們的根在大陸,內心深處並不主張國家分裂,更反對戰爭。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在紀念江澤民同志《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發表十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現實表明,"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日益成為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成為台海地區乃至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繼續貫徹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我們將繼續大力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直接"三通』。我們將繼續積極爭取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恢復和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只要台灣當局承認體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對話與談判可以立即恢復,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他還指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不僅有堅定的決心,也有必勝的信心和強大的力量……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也將持續穩固,"台獨』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台獨』分裂活動,違背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經激起了13億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反對和譴責。」

在兩岸之間的「法理鬥爭」方面,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以前所未有的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標誌著祖國大陸的對台工作進人了新的階段。首先,通過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把國家有關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化,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有利於動員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業,有利於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活動,有利於維護台海地區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其次,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確立反擊「台獨」、推進統一的法源,將是防止「台獨」冒險和遏制「台獨」勢力發展的有效法律武器。領土和主權是國家的核心利益。《反分裂國家法》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統一,提供強大的武器和有力的保證。再次,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反對外國支持分裂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圖謀的利器。雖然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最終靠國家實力,但法律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有了此法,無論是鬧分裂的,還是支持分裂的,就在根本上犯了法,輸了理,永遠處於被譴責、被討伐的境地。

在反對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和對美交涉方面,1995年5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提出「對於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來說,沒有什麼比國家主權和祖國統一更為重要,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準備面對任何挑戰!」隨後,中國政府中止或暫停了一系列重要的團組訪美,召中國駐美大使回國述職。在此後的中美外長、副外長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在會見美國客人時,都反覆談到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嚴正要求美國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關於台灣問題的各項原則,執行一個中國政策。

在兩岸接觸與商談方面,海協中止了與海基會的第二次「汪辜會談」的預備性磋商。自1994年2月海協提出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的建議以後,直到1995年5月中旬,台灣當局才授權海基會表示同意。5月,正當兩會即將舉行第一次預備性磋商前夕,美國政府宣布允許李登輝訪美。當時中國政府正進行要求美國取消允許李登輝訪美的外交交涉,為體現祖國大陸方面發展兩岸關係、促成第二次「汪辜會談」的誠意,海協常務副會長唐樹備仍率海協人員按原計劃於5月26日赴台進行第一次預備性磋商。同時,在唐樹備一行到台灣的當天,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李登輝熱衷於搞「渡假外交」、「過境外交」,不惜動用重金進行遊說,和美國那些妄圖阻撓中國統一、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努力相互利用;奉勸台灣當局立即改弦易轍,真正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28日,兩會就第二次「汪辜會談」的時間、地點、議題等達成共識。由於美國政府不接受中國方面的嚴正交涉,堅持給李登輝發了赴美簽證;由於李登輝不顧祖國大陸方面的嚴正警告,堅持訪美,而且大肆在美國發表製造「兩個中國」的言論,使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及其預備性磋商的氣氛和條件被破壞了。6月16日,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台灣當局近期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包括李登輝訪美,連續舉行針對大陸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嚴重惡化了兩岸關係氣氛,破壞兩岸關係發展,阻撓中國統一,第二次「汪辜會談」及其預備性磋商已不能按原計劃舉行,這完全是台灣方面一手造成的。同時,海協會致函海基會,正式通告上述決定。這一行動在台灣產生重大影響,台北股市指數次日下跌102點,18日又下跌90多點,打擊了李登輝訪美後的氣焰,打亂了李登輝拚命向外「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的計劃。台灣輿論認為台灣當局在對外關係與兩岸關係之間玩弄平衡的策略已經失敗。

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和台灣附近海域進行了四次軍事演習。台灣輿論驚呼人民解放軍向基隆、高雄附近海域進行的導彈發射實際上已將台灣南北海上運輸線封鎖了,「中共對台灣實行了准封鎖行動」,3月軍事演習是1958年以來「中共對台灣採取的最激烈的軍事行動」。在美國兩支航空母艦編隊駛近台灣附近海域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堅定不移的繼續演習,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也激發了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愛國熱忱,。 對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對中美關係,都產生了重大的、深遠的和長期性的影響。在軍事演習期間,台灣人心不穩,股市動蕩,匯市不穩,房地產業低迷,移居和準備移居國外的人數大量增加,資金外流嚴重,外匯存儲下降。相當一部分台灣民間工商業者對在本島投資採取觀望態度。外商對在台灣投資的風險評估增高,投資信心減弱。這場鬥爭使越來越多的台胞進一步認識到「台獨」是極大的禍害,「台獨」這條路不能走也走不通,並且深刻的感到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的活動引起兩岸關係緊張,傷害了台灣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他們普遍認為處理好與大陸的關係是台灣面臨的重要問題,要求發展兩岸關係的願望更為迫切。這些認識上的變化與形成的社會輿論,對台灣政治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場鬥爭沉重打擊了公開主張「台獨"的勢力。「台獨」分子在進行「台獨」活動時,為了消除台胞對「台獨」將引起兩岸戰爭的恐懼,一再宣揚「中共不能打、不敢打」。反分裂反「台獨」鬥爭的進行,完全粉碎了這一論調。民進黨的領導人不得不宣布,如果民進黨執政,不會也沒有必要立即宣布「台灣獨立」。民進黨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以執政為優先目標的派別,認為「台獨」主張是民進黨的「票房毒藥」,民進黨必須向溫和、務實的方向轉型。而一些極端的「台獨」組織不滿民進黨中央的政策變化,其中一部分人於1996年10月成立了建國黨。

這場鬥爭也震動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普遍表示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對待台灣問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各項原則的承諾,重申執行一個中國政策,只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並且鄭重表示已經認識到台灣當局領導人訪美這類事的敏感性與嚴重性,今後對台灣領導人訪美將嚴格限制在私人、極少、個別和逐案處理的範圍內。在各次軍事演習期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公開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其他國家不應干涉,原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多次重申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3月軍事演習期間,美國害怕台海局勢失控而被台灣捲入其中,一方面對中國政府進行無理指責,要中國「克制」;另一方面一再要求台.灣當局在「開拓國際生存空間」上要「克制」,不要挑起兩岸關係緊張,並較之以往更為強調希望兩岸直接對話與談判。

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分裂反「台獨」鬥爭的戰略性作用進一步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美國有識之士意識到,如果台灣海峽的局勢得不到控制,未來發生戰爭,美國如捲入,將危及美國的利益和全球戰略。美國還意識到,中國的發展不可阻擋,中國的戰略地位市場不能忽視,因此必須重視對華關係,執行以解除為主的對話政策。

第三節 把握歷史機遇 促進和平發展

自2005年4月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就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和論述。這些重要主張和論述,深刻反映了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充分展現了大陸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兩岸同胞福祉的決心和誠意,在兩岸和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

一、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心愿

今年3月下旬以來,台灣局勢發生了重大和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把握兩岸和平發展主題、開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的主張,正成為兩岸同胞的自覺行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

處理台灣問題,始終以不同歷史階段的客觀現實作為政策調整的依據,當前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大陸方面已經做好準備,那就是和平發展。

「和平發展、構建框架、遏制"台獨』、逐步統一」,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和平是統一的根本,發展是為統一奠定基礎;和平與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只有保持和平,才能平穩快速發展,只有發展才能有足夠的力量更好地維護和平、促進統一。和平發展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過渡階段。在過渡階段重要的任務就是構建框架,構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下,簽訂和平協議,共同反對「台獨」,推動兩岸社會一體化,為最終實現兩岸逐步統一奠定政治、經濟、文化基礎。

和平發展的主題,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和平統一的內涵,和平統一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推動兩岸實現和平統一,首先應推動兩岸實現和平發展,從加強經貿、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社會一體化以及遏制「台獨」方面做起,逐步為兩岸最終統一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規律。天下太平是中國歷代先賢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而這一中心觀念已經深入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和平是根本,是百年大計,和平統一也是兩岸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把和平發展確定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表明了大陸將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岸的良性發展,持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持續推動直接「三通」,推動兩岸民眾情感融合,最終使和平統一成為歷史的必然,同時也符合當今世界發展的普世價值——和平。

二、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過渡階段

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過渡階段,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和平發展不可能永遠保持現狀,一方面兩岸間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會長時間存在,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還會有許多新的問題不斷發生。因此,這個過渡階段肯定是一個漫長的、跌宕起伏的過程。

所謂過渡階段就是兩岸從60年的對抗向和平統一過渡。他把兩岸對抗分為兩個時期:即1949年至1988年的近40年,是兩岸軍事對抗時期;從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間,是兩岸政治對抗時期,也是統「獨」之爭時期。相對而言,第二階段時間雖短,但是雙方對抗內容更深刻複雜。

今年,島內「台獨」政權的終結,使兩岸出現了當前這種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抗降於次要地位,使得我們有可能、有條件來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對於即將進入的長時間的過渡階段,我們從思想上要有所準備,努力把握機遇,克服各種阻力,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不斷向我們預定的終點和目標——和平統一前進。

既然兩岸和平發展是動態的,有終極目標的,我們當前就是要擺正心態。首先,要有緊迫感。60年的對抗,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實在太長,更何況兩岸和平發展階段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一定要有緊迫感,雙方目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抓緊做,包括貨運包機、包機常態化、包機航線「截彎取直」等。其次,也要不急不躁。這就要求雙方端正態度,實事求是,兩岸歷史積累的問題、新出現的問題很多,有些很難一時解決,不能為達目的而急於求成,因此造成雙方出現新的矛盾甚至導致新的對抗。要把緊迫感和不急不躁有機地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第三,要有充分發揮中華民族智慧、共同探求解決兩岸和平發展的創新思維,這在當前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時,兩岸確實要解放思想、創新思維,相信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完全可以解決。

三、把握歷史機遇 促進和平發展

兩岸關係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雙方要積極建立互信,不要加大原有的裂縫。在消極面和積極面都有的情況下,要多看積極面。國共兩黨經過多年的摩擦和打交道,都知道了擱置爭議、建立互信的必要性,現在國共有了對話機制平台,也有理性交流的新方式;兩岸的主政者也有了政策交集,都希望改善兩岸關係,推動經貿交流等。兩岸之間存在的結構性障礙,需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和新的思維,更需要時間。同時還應該建立危機管控機制,以因應突發事件的發生。

兩岸關係經過20年風雨歷程,終於看到了可喜的變化,台灣民眾用選票選擇了和平,挽救了兩岸關係。我們的經驗教訓就是懂得了兩岸關係要循序漸進,要談判,要對話。未來我們要努力實踐和平發展之路,使兩岸人民對共同發展更具信心,使我們能更加堅實地走下去;也使台灣人民認識到,和平統一不是「賣台」,是可以為島內民眾帶來福祉的,候選人最終能夠以和平統一的政見來贏得選票。

當前兩岸關係面臨三個機遇:和平發展機制化、兩岸經濟整合化和兩岸交流合作全面化。與此同時,兩岸應在以下三個方面提高重視:即把握主題、務實面對現實以及行穩致遠。

【本章重點難點問題思考】

1、為什麼說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2、中國政府處理台灣問題的原則和基本立場是什麼?


推薦閱讀:

烏克蘭和俄羅斯關係談(轉)
想知道你們的夫妻關係如何?進來自測一下
如何從命中看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圖解量價關係
40條人際關係

TAG:發展 | 和平 | 穩定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