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的「矯正手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幾經變遷。曾經,「強大的工業基地」是北京的「名片」,上世紀90年代,北京開始戰略性產業調整;新世紀始,焦化廠停產、首鋼熄爐……曾經承載「光榮與夢想」的老工業告別北京城。今年,隨著京津冀規劃綱要的出台,北京再度面臨一次全新的城市格局重塑。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此次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北京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也將開闢區域優化開發的嶄新局面。

  「這將是一次重要的矯正,矯正的是北京多年以來積累的非首都功能。」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表示。

  冒煙的煙囪曾是北京「城市符號」

  1958年,首鋼「第一爐鋼」煉出。同年,北京市委提出爭取在5年內,把北京建設成為現代化工業基地的口號。

  如同這座城市急於改變的「消費性城市」歷史遺留面貌,自上世紀50年代,國家在城市定位時提出了「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的中心」,為北京打下「老工業」的沉重基底。

  「回顧歷史,當時對首都戰略功能定位缺乏清晰的認識,城市定位出現了偏離。」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北京方迪智庫首席專家趙弘指出。

  數據顯示,歷史上北京工業佔GDP比重曾高達64%,僅次於遼寧,位居全國第二。1979年,北京工業產值超過天津,僅次於上海,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冒煙的煙囪也成為北京的城市符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戶籍人口已從新中國成立時的414萬增至950萬,城市的宜居性也大不如昔,污染、能耗和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成為北京「工業基地」發展模式的代價。

  80年代,國家開始試圖扭轉北京「偏離」的城市定位,國務院三度就北京「轉型」批示。1982年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顯示,北京的「工業基地」城市功能已被抹除。

  「轉型經歷了很長時間,因為『大工業』情結很難拋除。」趙弘介紹,直到1997年黨代會,賈慶林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首都經濟」概念,將首都經濟的本質定義為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北京由此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曾承載「光榮與夢想」的老工業,隨新世紀的來臨次第退出。焦化廠、化工二廠、東郊棉紡區、「北人」機器廠、首鋼石景山廠區……北京歷史上曾「大進」的工業,自90年代起藉由遷徙、停產、轉型等方式,度過「大退」的陣痛。

  同時,中關村的發展,CBD、金融街的建設,服務業越發佔據主導地位。1994年,北京三產比重首次超過二產,2006年,三產比重已超70%。

  經濟快速發展致人口過快增長

  工業的遷徙與服務業的繁榮,重塑著北京的城市格局。據原北京市工業促進局統計,從1985年到2005年,北京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搬遷286家,置換出工業用地12.07平方公里。

  不過,國務院1993年批複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依然保留了「經濟中心」這一提法。直到2004年新版規劃中,才一改以往數十年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定位,代之以「國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

  有專家指出,受制於國家現行財稅體制,北京依然難以擺脫擴張經濟規模來增強財力,以維持城市運行和發展的模式。

  經濟快速發展引致首都人口過快增長。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此次市委全會上坦言,歷次確定的1000萬、1250萬、1800萬等人口控制目標屢屢被突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指出,如果北京按照2004年版規劃定位「不折不扣」地執行,就不會出現現在面臨的環境、人口、房價等沉重壓力。而實際上,北京被賦予了太多的經濟、金融功能,造成了「攤大餅」,功能過多而形成了城市的紊亂。

  此外,北京還存在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例如科技、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投資對房地產的依賴度還比較高,一些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產業退出緩慢,區縣同質化發展現象突出等。

  「如果及早認識到城市發展的規律,可以做到提前謀劃城市病的解決。」趙弘表示,從國際上來看,首都城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一功能的首都,比如華盛頓、堪培拉;一種是東京、巴黎、倫敦等複合功能的首都。

  北京走了複合型首都的道路。從東京上世紀攻堅「城市病」的經驗看,趙弘介紹,這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藥方」,包括搬遷工業企業、建設多個副中心、建設首都圈、疏解城市功能等,同時輔以地鐵和市郊鐵路的建設等。

  北京積累了過多的「一般性功能」

  2014年2月底,習近平考察北京時提出「四個中心」,提出首都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同時,他要求京津冀要「抱團」發展、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北京最突出的問題是人多。」郭金龍表示,此次《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了2300萬的人口控制目標,「這是我們必須堅決守住的底線。」

  郭金龍還指出,北京「人多」的背後,是功能太多。必須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先導和突破口。

  趙弘認為,作為首都,北京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積累了過多的「一般性功能」,數量、規模、體量超出了首都城市的需要。「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將是一個重要的矯正。矯正的是北京過多積累的非首都功能。」

  為了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減法」,郭金龍介紹,一年多以來,北京圍繞落實城市戰略定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制定實施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關停淘汰一批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企業,推動搬遷一批物流基地和商品市場,引導創新資源向周邊地區優化配置,著力推進人口調控和拆除違法建設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要限制北京的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要使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郭金龍強調,北京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幾大優勢,其中,科技智力資源是北京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是另一大優勢。

  他說,下一步,北京也將按照《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做強「北京服務」的品牌。

  趙弘表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過程中,應注重破解政策、交通、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瓶頸。例如,各地政府之間在跨區域合作中,怎麼實現利益共享,包括GDP、稅收政策等如何調整。另外,如何破解公共服務的落差,例如戶籍、高考制度、退休保障、醫療異地結算等,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將面臨的一個課題。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溫薷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

  上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的前夕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的中心

  1982年

  修訂城市總體規劃,不再提「工業基地」

  1993年

  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4年

  國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

  2014年

  習近平提出首都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推薦閱讀:

「今日亞洲」的合作電視台有哪些?
痣長在這個地方,去遠方發展才會發財!
禪宗發展歷史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孫中山對儒學的繼承發展

TAG:手術 | 北京 | 發展 | 京津冀 | 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