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話頭的真實用功方法
一、緣起
看話頭又稱參話頭,是參禪的重要方法之一。
既然是方法,它就不是禪,稱為話頭禪是不對的。
既然是方法,我們要了解它的意義與運行的過程,以及可能產生的錯誤。
二、禪是涅槃妙心
首先我們要釐清:禪是專有名詞,其實是一般佛經所稱的菩提自性、實相、般若、涅槃妙心等等。達摩初祖來華,以《楞伽經》印心,故稱為如來清凈心,因為佛法心為宗,又稱心宗。禪宗系中國僧人所取的名詞,此宗一代只付託一人。付法完畢,傳法的人交了棒子就退位,新人如王子登基,當然是「法王」,彷彿我國三代堯舜禹的禪讓,故簡稱禪宗。
達摩以《楞伽》印心,一律稱為如來清凈禪或如來禪;六祖以《金剛》印心,本質仍然是佛祖的心法,雖有稱金剛心的,其實還是如來禪。
《楞伽》印心與《金剛》印心的禪,本質完全相同,依據的經典不同,但都是佛祖宣說的重要經典,所謂不同僅指入手方法不同,蓋世尊應機說法,根器不同,誘導方法不同,究竟無差。
所以,六祖禪或祖師禪指的是禪風,不是禪的本質不同,有些人不明白,把參話頭稱為話頭禪,這是錯會。又有人說默照禪是高級禪,更令人噴飯,聞所未聞,禪豈有高級非高級之分,置世尊心法於何地?
三、悟道必須參
禪法重參,與教不同,教重格義、理論、演繹。參是參究內心變化與生命關係,通常先教後參才有著力點。盲參瞎究,漫渙無涯,沒有方向,需要做靜心訓練,才能集中精神於參究的問題。
非禪宗的人也有靜心的訓練,即靜定或舍摩他,有些人遂以為定至一念不生時即見性,這是錯誤。那是有意入定,仍然是意識的操作。有些人是無心入定,那又變成植物人似的定。這些是共外道法,佛法不採取。
佛法除了定法,還加上教觀,在定中探索教典深理蘊趣,或稱止觀。止觀好處是有目標、焦點,容易突破。一般佛法是這樣的深入的。
禪宗別開一路,祖師開堂,由學人蔘疑,祖師不在教理上與你啰哩叭嗦,運用直指或直說的方式直搗黃龍,因緣成熟的人,當下見性,所以稱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一千七百則公案就這麼流傳下來的。
因此,公案不是供我們茶餘飯後用來消遣、用來推理的,如果是個真參的人當下就會頓入不可思議境界。我們只要看看《壇經·機緣品》就可以印證,祖師的禪風是那麼令人敬佩,運作是那麼靈動活潑,以後的人美稱「祖師禪」,就是稱讚祖師開發學人智慧那股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手眼。
這是唐宋禪風,蔚成中國思想界,甚至可以說世界思想界最最美麗動人的一頁。這種特殊時空中產物,結合了印度人的智慧與中國人人文思想凸出的宗教精神,要學也學不來了。
宋朝以後,這種大開大闔的禪風自然走向衰途了。世俗的功利與名聞利養抬頭,人的根器與悟道精神都衰敗了,好取快捷方式,不務實修真悟。
四、參話頭的來由
然而,禪是人類心靈凈化的主要動力,是人類進化與純化的源頭活水,不能斷的,大慧宗杲禪師才在不得已中高舉參話頭來破參。
什麼叫參話頭?
虛雲和尚就是參「是什麼?」的話頭而開悟的,所以能夠發為讜論:「什麼是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著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反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一般人不懂參話頭,不知道「一念才生,已成話尾」,落入追求理路去了,這是迷,在妄念中沉迷。有的人又誤以為「一念未生之際」就是見性,其實是落在有意的定境,必須在這個時候「回光反照」,照得清楚,照得明白。
《楞嚴經》這裡就管用了,虛雲和尚又說:
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與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
字字擲地有聲,筆者就是參「行屍走肉,等死而已」,而工夫落堂的,一閱老和尚的金言,頓有戚戚焉。
五、為什麼要參話頭?
平常我們的意念層出不窮,彷彿一個瀑流,流瀉不住,古來就有運用打坐以息念的方法,問題是一旦離開座位,又控制不了妄念的侵襲;如果不慎,變成沉空守寂,枯坐在那兒,活像一個雕像;有的人不免昏昏沉沉的似坐非坐,虛耗時間。
禪宗祖師慈悲,要學人抱一句「話頭」,例如:「生從何來?」「拖著活死屍的是誰?」「吃茶去!」「宇宙未形成前,我在哪裡?」讓學人思索得毫無入處,陷在極為困頓的情境中,稱為「疑團」。人就是抱著疑團,不生不死似的,像個活死人。
換句話說,這句話頭讓我們紛亂的妄念不能產生,滿腦子只有這句話頭繞來繞去,等於以一念代替萬念,人就束在這個念頭上,古稱以楔出楔。這個時候,稱為「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讓人茶飯難思,古人稱為咬個鐵饅頭似的,吐不出來,吞不下去。必須在機緣成熟中,這個獨頭意識才能打破,打破了的意識稱為「客觀意識」,在這時回光反照,才能反聞聞自性。
陷在獨頭意識的人,自己不可能另起一念打破這個意識,因為若能夠再起一念,即見他的工夫不純,不能成為疑團。
通常要由明眼的師父適當的棒喝。例如禪宗第一公案,惠明在六祖指導下,坐至「不思善,不思惡」,六祖一句「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讓惠明回光一照就見性了。
在獨頭意識中,逢機觸緣而開悟的例子很多。例如洞山良價向雲岩師父辭別,雲岩丟給他:「這是什麼?」一句話,他百思萬難開覺,過河時睹影而觸破這個獨頭意識,回光一照,相應著「無眼耳鼻舌身意」而開悟。
逢機遇緣打破獨頭意識非常不容易,他們都是累劫修行的結果,不是偶然的或然率。有些人因為福德因緣不足,雖然觸破娘生面而不知。因為這種非常特殊的心靈狀態,會讓人驚駭,故有葉公愛龍,真龍出現卻嚇呆了,非常可惜。筆者就是一例,幸虧祖師慈悲,後來讓我明白,真是悲不自勝啊!
最怕是空而無記,坐香靜中把這個話頭亡失掉了,空空洞洞的、糊糊塗塗的什麼也沒有,只貪清靜境界,這是用功時最要不得的「禪病」,筆者以前在某名師那兒打禪七,就有這個經驗,幸虧及早抽身,否則終身屈在座上矣。
六、參話頭是最猛利的參禪
參話頭必須摒除所有的雜務,全精神、全感情的投入,才能形成強大的疑團,因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不能形成疑團,獨頭意識無法成形,是多頭意識,意念分歧,那不是參禪的方法了。
參話頭的人陷入疑團中,形成活死人,身心憔悴,所以必須接受外人的護持,讓他全心全力以赴。現在某個日本寺院提倡打坐又參話頭,蔚為風尚,但這不符合參禪精神,破參很難。國內也有某寺院教人打坐一念不生,休息時要學人抱著「吃茶去」的話頭,更是毫無理趣,都不是參話頭,只是些噱頭,何能破參?
學人陷入大疑團中,明眼的師父要施以一偈、一喝、一棒、一轉語,讓學人觸破獨頭意識,這是法身慧命的付託,非常嚴肅而慎重,可謂「棒下無生忍」,讓學人鯉魚躍龍門,恩同再造。師徒之間要有堅實的信任與了解,這是禪師難得的原因。
筆者於觸破獨頭意識後,印證了「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嚀問主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符合先師一句:「安祥無價寶。」放肆口雜彈,有些太露骨了,觸犯禪宗的禁忌。但為眾生恩想,不能不勇於陳述,望高德指教,更望同心者共行。
七、結語
悟道本來就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必須打破無始無明的外罩,刮掉內心沉澱的污垢,耐心地經過幾個世代輪迴不退轉的智慧,才能成功,急也急不得。
現代人沒有這樣的耐心、毅力,總想輕易地獲得,又缺乏法眼甄別師資,這是禪法難以推廣的原因。禪,已經變成退休人員晚年的消遣,加上自負、貢高我慢的習性濃厚,縱然剖心呈示真法,也被懷疑的眼光所輕視。禪,無師不能承襲,法身慧命豈是小德、小慧、小智的現代人所能獲得呢?
參話頭是最猛利的參禪工夫,學人全力以赴,生命全交在這個關鍵上,也許二十年見性,也許一生也無法見性,比閉關還慎重、還積極。沒有這種將生命交給法界的決心,輕忽以赴,斷難成功。
另外關鍵還在於有沒有開悟見性師父的引導,如果沒有,盲修瞎煉,終走入歧途;如果遇上的是假見性的師父,那你一生就真的「誤入歧途」了。
先師耕雲老師也是以參話頭,藉袁煥仙居士的一首偈「底事痴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原本一片閑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而桶底脫落,深知學人的辛苦,所以遵照五祖弘忍大師對六祖惠能大師的叮囑「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不惜放光說法,直接傳心,受法益者超過十萬人。但受法益的人顯然不能鄭重奇緣,絕大部分都退失了。其實,只要研讀、抄寫先師的《安祥集》,勤加反省懺悔,還是可以登堂入室的。然而傳心之舉太炫,又不免引起愆議,是非紛起,真令人搔首遺憾,欲勸而舌已僵矣!
近世對參話頭有實際經驗並大力提倡的有兩人,即虛雲和尚與袁煥仙居士,對參話頭有心的人,可以將他們的教言多加研究,必有心得,其它諸人不看也罷!
要看其它人的禪學,一定要以《金剛經》、《壇經》來驗證虛實。一定要將虛雲和尚及袁夫子的《語錄》好好研究,其它人的錯誤馬上映照出來。學禪不可以埋沒己心己靈,不可以掩蓋我們的智性與理性,攀附的心理不能學禪。
肺腑之言,甘對佛天!
白雲守端禪師:「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澄海先生《身去身來本三昧》之三十八)
(更多內容可關注安祥禪微信公眾號,微信號anxiang-chan)
推薦閱讀:
※【實用貼】車上的小秘密,你都知道嗎?
※最實用的客廳裝修案例,瞬間傳遍整個小區
※婚姻的實用價值
※「幼小銜接」家長實用指南
※給嬰兒準備東西,最實用VS最不實用